青岛印象经典散文

2024-08-30

青岛印象经典散文(精选10篇)

1.青岛印象经典散文 篇一

青岛印象的散文

在迄今到过的国内众多城市里,留下特别印象的还是青岛。特别之处在于,她的中西合璧、南北荟萃和勃勃生机。尤其是她的闲情逸致,每每念及,甚至心生不能长作青岛人的遗憾。

青岛的中西合璧,凸显于建筑参差、风格各异,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康有为先生将其概括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如果说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那么,青岛该是一个可以同时看到中西文化原始样本的去处。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祥地,青岛有“群峰削玉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的崂山圣景,而曾经遭受西方殖民统治的痕迹,残留下来的除了勿忘国耻的教育,还有可供观赏的异国风情。依山傍海而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东海路上的景色,堪与通往摩纳哥皇宫的大道一样漂亮。八大关红瓦黄墙,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别墅,配以绿色环境,还有掩映在茂密林中的提督府、提督楼、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让人恍若身处外邦般耳目一新。

青岛的南北荟萃,得天独厚于她的既有北之壮美,又添南之秀美。三面环海、一面依山,海山毗连。海岸迂回曲折,山色郁郁葱葱,兼有山海之胜,山、海、城的完美融合魅力无穷。这里有中国海岸线上最高的崂山,山上奇峰异石,清泉回流,云气岚光,变幻无常。海滨遍布沙滩与红礁,水波岸景,交相辉映,明快而蔚蓝的大海一眼望去,似乎能看到天之涯海之角……

青岛的勃勃生机,源于她是中国沿黄海流域、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她又是中国的“名牌之都”,知名品牌之多,足以与任何一个城市相媲美。啤酒中的王者——青岛啤酒可以为证,海尔、海信、澳珂玛、双星,如同以精准著称的德国机械一样,结实耐用,又不失美观,单就一个世界名牌——海尔足以傲视群雄了……

寥寥数语,确实难以将一个魅力之都完整勾画,特别是她的百年沧桑和现代气息。而作为旅者,关注的是所到城市带给自己的最直观感受,也许肤浅,但更真切。青岛的闲情逸致便是每个外乡之人都能够亲身体会到的。

就以广场和栈桥为例吧:

若论广场的数量,青岛比不过大连,精致、典雅的程度甚至难及南方的中小城市,但颇具特色。大面积的绿地,标志性的雕塑,在大海的陪衬下显得格外的空旷。笔者初秋季节抵达青岛,便在早晨六时许,独自信步来到酒店附近的两个广场。在五四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心螺旋状的大红雕塑,它冉冉升起,直指云霄,寓示了青岛人奋斗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85年前以“收复青岛”为导火索的“五四”运动至今历历在目,而广场四周“相约北京、扬帆青岛”的宣传条幅比比皆是,不远处奥帆建设场地热火朝天,让人仿佛超越时空,提前领略了北京奥运会的青岛激情。

音乐广场里,市民和游人或凭栏眺海,或沿岸漫步,个个神定气闲,从容自在。更有当地居民将刚刚打捞上的海鲜现场叫卖,奇形怪状、难呼其名,好事者兀自把幼品放归大海,摊主也并不恼怒。此时,在巨型的音乐之帆下,以“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为主题的音乐会正在隆重举行,一支小草合唱团年龄参差、服装整齐,演绎的《海岸第一峰——崂山》犹如唱诗班发出的天籁之声,吸引着众多的围观者也身不由己地加入其中……

中午时分到的栈桥。青岛的栈桥也是个著名的景点,它宛如一条蛟龙,横卧在碧波银浪里,任由大海母亲百般爱抚。亭落处,依稀保留了青岛开埠之初的模样,叫卖海产品的小贩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对,与熙熙攘攘的游人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珊瑚、花螺、雪贝……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且价格公道。没有太多的讨价还价,买卖双方都眉开眼笑、皆大欢喜。

似乎并不满足于花钱成交的轻松,桥下岸边沙滩上拾贝壳的游人如织,有的甚至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弓着腰把手伸到裸露的礁石下摸索。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人也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突然记起著名文学家秦牧在其《海滩拾贝》一文中耐人寻味的描述,“……当你拾着贝壳,在那辽阔的海滩留下两行转眼消失的脚印时,我想每个肯多想一想的人都会感到个人的渺小,但看着那由亿万的沙粒积成的`沙滩和亿万的水滴汇成的海洋,你又会感到渺小和伟大原又是极其辨证统一的……”是啊!就连那个从落地的苹果悟出万有引力的牛顿也是常到海滩去的,他在临终的床上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却以为我是在未知的真理的大海前面,在海滩上拾一些光滑的石头或者美丽的贝壳就引以为乐的小孩……”这一段话是很感人的。人到海滩去可以纯真地变成小孩,感悟骄傲的可笑和自卑的无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把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如获至宝地珍藏起来。

梦里常回青岛时,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的,便都是这些平淡而琐碎的事情了。

2.青岛印象诗歌 篇二

夜晚,住在团岛

黄海,住进夜里

团到把触须

伸进海里

团岛是黄海边的一枚贝壳

来自甘肃的我们

是睡熟的蛤蜊肉

就这样到了大海

向往大海

却只能在岸边徘徊

湿脚的浪花

寂寞又无奈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景象

只是梦中的牧歌

谁有勇气把后半生染蓝

你背后的喧嚣城市

才是现实的家

诗人季雨剥去甲壳

也不过是俗人一个

写给夜晚垂钓者

夜把青岛藏起来

藏在他的影子里

长长的鱼线

是与大海连接的光缆

在渤海湾的一角

他默默地垂钓并不着急

对于人生而言

他不需要整个大海

只需要这一百平米的港湾

和青岛这一个宁静的夜晚

一首诗

船从海面从横掠过

像一支支画笔

要涂一幅怎样的油画

我捡起一朵最白的浪花

轻轻蘸着青岛的风

我要在这里写一首诗

写下划过青岛街市的

一个匆匆过客

和他的孤独

最小的海

一滴海水溅到手心

留下浅浅的清凉

她悄悄地有点神秘

像在告诉我某个隐私

这是最小的海

而我的手掌是最小的沙滩

我轻握十指

就拥有了整个大海

脚印

刻意在沙滩留一枚脚印

瞬间被海水抹平

那也许是人的一个错误

被自然的橡皮擦去

在平常的道路上

我们盖过多少这样的邮戳

寄给人生的那头

其实脚是来走路的

路就是道

道——

没有痕迹

浪花

浪花泅在海里

每一次绽放

其实是一次深呼吸

海每时每刻

在揉搓自己

并向海边吐着泡沫

他永远洗不净自己的蓝

为什么一定要洗净呢

这就是浪花不断绽放的`

原因

石老人浴场

有什么比沙子更柔软

还有柔软的风

海敞开柔软的胸

容纳柔软的肌肤和语言

我想那成对的裸肉里

一定有坚硬或冷酷的心肠

但此刻柔软得

却像一把浪花

在中山路喝着青啤

趁着海风洗净的夜色

盛一杯冰镇生啤

来,青岛——干杯

杯中晃动着海尔电器的霓虹

在我的醉眼里

栈桥像一根五彩的吸管

吸进海水

与趵突的清泉交配

这次意外酿成的

是金黄的琼浆

和一座城市的盛名

青岛在这古老的泡沫里

摇曳又浮起

浮起的不仅是一条街

还有一个漂泊的诗人

豪饮的倒影

干杯吧,青岛!

如果有一天

中山路腾我一寸写诗的斗室

我情愿化作一粒

3.冬雪印象散文 篇三

我曾拼命的渴求一种自然的气质,那是一种生命的豁达,一种真实的美丽,一种秀逸的洒脱,一种取舍的睿智,一种泰然的心境。我祈望面对一切时,淡然自得,从容处之;在喧嚣中,恪守着一份宁静;在纷扰中,静候着一念的执着,努力的淡化一切;可到头来还是无法停止那些庸人自扰的烦躁,心里那一抹浅浅的伤痛,不知是漂泊,还是归属,总觉得优柔又心疼……

窗外闪烁的灯盏灼痛了我忧郁的眼睑,我只有静静的感受这份孤寂的惬意,唯恐唐突的笔墨殇了信笺,摊开烦乱的心序,不知谁的等待落寞了谁的忧伤,谁的眼泪氤氲了谁的期望。

追溯到初始的梦魇,那个无法凌驾于轮回的梦正在悄然的苏醒,早已不知,沉默了多久,遗忘了多少,却还是在牵强的守候!

4.过年印象散文[精选] 篇四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临近腊月的天气是嘎巴嘎巴的冷,铺天盖地的大雪隔三差五就会从天上飘然而落,古人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未免有夸张的成分,北方的雪确是真实的,小时候路边的积雪覆盖着田野终年不化有目共睹,不像近些年受暖冬的影响,一年难得下上一场大雪,现在北方下场大雪都成了稀罕事,人们为了寻找雪地的快乐,只有人工建造滑雪场了。小时候的人抗冻,数九寒天,我和小伙伴在冰天雪地打雪仗,在大自然这个天然滑雪场玩起来就是一天,也不知道冷,每天的疯玩也锻炼出我今天的好身板。进入腊月最大的盼望就是过年,过年不光有压岁钱,还有新衣服穿,这可是我心里每天都在盼望的事。腊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抓紧时间到市场采买年货,肩扛手提蚂蚁搬家一样往家里运送着好不容易买到的食物,大街上零星响起的鞭炮,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加紧置办年货,要过年啦,空气中我们已经嗅到了年的味道。

记忆中,父母永远都是那么忙,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一大早,父母就让我们几个孩子起床,把被子抱到院子里,屋里的家具搬出去,父母开始打扫房间,进行卫生大扫除,那时候我家住的是家属院的平房,打扫卫生非常费事,东西两间正房各有一铺火炕,中间是堂屋,还有一间小厨房,由于常年烧炕取暖,烧炉子做饭,房间被烟熏的黑洞洞的,墙角挂满了蜘蛛网,父母用笤帚清扫房间后,还要把所有房间都要重新用白灰水进行粉刷,一忙就是一天。我那时虽是小学生,看到父母粉刷房间很辛苦,也知道为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天气寒冷,我的小手冻得通红,母亲心疼,让我少干点,我不肯,仍然高高兴兴的帮着父母干些简单的家务活,为的是让父母少受点累。

过年置办年货是各家各户的一项重要内容,那时候物资匮乏,买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不像现在人们到超市随便购买商品就像不花钱似的,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验当时人们的困难生活。就拿买花生来说吧,现在市场上花生、瓜子满大街都有卖的,甜的、咸的、水煮的品种齐全随便挑。我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个条件,粮店要在春节前几天贴出通知,大概意思是“今天晚七点粮店供应春节花生,非农业户口凭票购买,每人半斤”。看到通知的人们互相转告着通知内容,消息传得比风刮的还要快,天还没黑,黑压压的人群已经挤满粮店前面的空地,各家的男主人在窗口前拥挤争抢着购买花生,老婆紧抓着孩子的手远远观望不敢上前,怕被拥挤的人流挤坏了孩子。每年春节供应副食品,人们为口吃的都会大打出手,“民以食为天”在当时食品匮乏的年代,“吃”是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如果大过年的你家里连个花生、瓜子都没有买到,面对拜年的亲朋好友你的颜面何在?你还会饿着肚子夸健康,打肿脸充胖子,大谈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吗?缺吃少穿是那个时代的烙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

都说五谷杂粮养人,我生长的那个年代仅凭粮食本供应的几种粮食,营养是远远不够我生长的速度,感谢我的父亲,他有一身好手艺,能为我们挣些好吃食,想是小时候我没有挨到饿,身体发育的比较好,现在岁数大了,每天的减肥让我很发愁。父亲祖上传有一手正骨,针灸的好手艺,业余时间经常给人无偿看病,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在家没人照顾,经常有淘气的孩子被打折胳膊摔断腿,家长急急忙忙带着孩子来诊治,父亲是个热心人,对上门求诊的人有求必应,从不收费。那时候人心醇厚讲感情,每到过年时,这些治过病的乡亲就会从乡下带些自家的农副产品送到家里表示感谢,送给父亲的煎饼、粘豆包、烙糕、冻豆腐等平时难以见到的农产品经常会堆满堂屋,父亲用两口大缸装好这些食品,放在院子里妥善保存,够我们家人吃到正月开春。

春节当天,全家人都会早早起床,我穿上母亲给我缝制的新衣裳,心里充满了过年的喜悦。早饭后,母亲忙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灶间的大锅上煮着大块的猪肉,咕嘟咕嘟的肉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馋的我多次扒头向灶间张望,看肉煮熟了没有。父亲贴春联、年画,我每年都刷好浆糊,帮着父亲把房间、院子大门的对联贴好,在房间把《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年画贴得端端正正,每个房间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太阳还没落山,大街上的鞭炮已经此起彼伏的响起。听到母亲的吩咐,我急忙点响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席了。丰盛的年夜饭,现在想起来我还垂涎欲滴,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味佳肴炖肘子、红烧扣肉、小鸡炖蘑菇摆满了饭桌,压轴的酸菜火锅火爆登场,成为我们的抢手菜,年夜饭吃的香啊,全家人围着饭桌挤的满满的,欢声笑语始终不断,尤其是远在宁夏的大哥一家,只有过年才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过除夕,看着热热闹闹的一家人,父母高兴的眉梢嘴角都带着笑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年夜饭吃过后,我跑到街上和小伙伴燃放鞭炮欢度除夕,父母还要包饺子守岁。平时一贯节俭过日子的母亲把房间的电灯都打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房间院子的每个角落,母亲说,过年就要亮亮堂堂的,来年日子才好过。每年父母都要求我们几个孩子守岁,午夜12点吃过新年的饺子才让我们去睡觉,长大后,我才知道父母让我们守岁是期盼我们早日长大成人,生活圆满。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走向富强,上世纪老百姓春节凭票购买商品的年代永远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春节市场物品极为丰富,老百姓可以在大型超市随意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求,再也不用为购买年货辛苦奔波。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现在我对过年看的很淡,儿时对过年的盼望已经成为脑海深处的记忆,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大丰富,老百姓就像生活在蜜罐里每天都像在过节。

5.豫园印象的散文 篇五

豫园门外真是热闹,九曲桥、湖心亭一带游人如织、熙熙攘攘。走进园门,迎面一块大石,上书“海上名园”四个金字,看了下,还是江书记的题字。大石后面一座殿堂,上有匾额,题着“三穗堂”三字,我没有兴趣看这种空荡荡的殿堂,总会不由自主生出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感,所以没有进去,而是拐过大石,沿着园中的小径往前走去。

很想去看传说中的大假山,可能是我们路走的不对,始终没有找到。走着走着,我们是彻底迷糊了,不知东南西北,索性跟着感觉走,只觉园中景致清幽秀丽,精巧别致,仿佛画中游。

穿过了几座楼台水榭,走过了几处嵯峨山石,沿着蜿蜒溪流,循着潺潺水声,眼前出现一池碧水,有曲折的石板小桥蜿蜒伸向对岸。我和朋友坐在桥边的山石上,看水中红鲤鱼悠闲地嬉戏。不知谁向水中抛下一把面包屑,宁静的池水顿时喧闹起来,鲤鱼们聚拢过来抢食吃,有的甚至跳出水面,争食人们扔过来的食饵,鱼儿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我的鞋子,这些馋嘴的鱼儿!我微笑着往前走,戏友走累了,坐在石边继续看鱼。

穿过一个月洞门,沿着石板小路往前走不远,一眼看到池水岸边有一玲珑别致、千窍百孔的假山石,看介绍此石名为“玉玲珑”,已经有 1300 多年历史,是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这可是好宝贝啊!我正自赞叹,朋友也过来了,我们评点了一会儿玉玲珑,回过身来打量庭院。院中一座精巧楼阁,名为“玉华堂”,楼堂正对着玉玲珑,当中是绿树掩映的庭院和一池碧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一个幽雅所在,让人一时超然物外,忘了这是在大上海。

此时,不知何处传来古筝清婉的乐声,优美的琴曲相伴下,我们忽而走过曲径通幽的小路,忽而转过一处亭台水阁,忽而又驻足观赏古树佳木……园中的游人越来越多,有许多外国游客,边走边拍照,有的甚至边走边录像。是啊,这园中一步一景,随处都是美丽画卷,真让人目不暇接呢。有一处水阁让我心仪不已,这里三面临水,是主人的书房,书房里陈设简单,宽大的条案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书籍。想想看,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中吟诗作画,闲时或看云起云落、或听水声潺潺、或品淡淡清茶、或抚淙淙琴曲,应该是何等的惬意闲适啊!

恋恋不舍地离开水阁,我们缓步前行,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古戏台。古戏台距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被誉为“江南园林第一台”。整个建筑宏伟轩敞,装饰富丽精美,特别是戏台顶部穹窿状的藻井,引发了我极大兴趣。上面有二十二层圆圈与 二十道弧线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中心是一面圆形明镜,此藻井不仅装饰华美,构造据说也十分科学,能收到良好的音响效果,我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聪明智巧和巧夺天工。戏台对面的还云楼是贵宾看戏佳座,两侧是双层看廊,戏台前还陈列着一块特大金砖,也是前朝古物。站在金砖前,环顾轩敞典雅,古趣盎然的院落,不由得遥想,如果在这里品茗赏曲,该是人生多大的享受啊!

6.古城印象写景散文 篇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地,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它寄托了我们的追求;它是心之故乡,也是梦的向往。或为那独特的文化,或为那悠久的历史,或为那心中的信仰,或为一个曾经的诺言,我们竭尽全力,不畏艰难险阻,只有一个目的:在有生之年,踏上那片土地,感受那里的气息,领略那里的魅力。

对我而言,心中也有这样一个圣地。它就是有着南诏遗城,大理故都之称的大理古城。说来也有意思,初识大理,并不是源于某本旅游杂志,而是金老名作《天龙八部》。剧中,我知道了在彩云南国的某个角落,有一座古城。自此,心中便萌生了一游古城的念头,挥之不去。

七月,一年最热时节已过,但在故乡,依然骄阳似火。带着火一般的热情,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只身来到新客运站。匆匆购得车票,一看是下午两点的车。离发车还有二十分钟,我于候车大厅寻得一座位,静坐等候。

两点,准时发车。当人们埋头大睡时,我却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虽第一次去大理,但是先前我已知晓,此次大理之行第一站将是下关城,然后由下关城转大理。

高快在杭瑞高速上疾驶了三小时后,抵达下关。取包出站,我迷茫了:该到哪儿乘车呢?似乎是看到了我的迷茫,一些貌似司机的人朝我走来,叫我搭他们的车。说实话,像这样招徕生意的人,故乡还真不少,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乱收费呢,所以我只是谢绝。从车站售票员那里得知,车站就有发往古城的车,喜不自禁。

出门右转便是中巴车的始发地,一上车就出发了。中巴车一路向东北,渐渐远离了下关城区。郊外,公路两旁是漂亮的农家小宅,与小楼相印成趣的是水稻田和玉米地。水稻一片青绿,玉米却已抽穗。单看着早熟玉米,就知这片土地的不一般故乡玉米抽穗还要一个月。

二十分钟的车程不远,很快就可以看到高耸的城墙和高大的.城门了。远见,城门上书有行书二字——博爱。大爱当及众生,博爱,一个不错的名字,难怪这里游人如织。

城门口下车,手握像素不高的手机拍照留念。城墙由一尺见方的青石砌成,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以帝王之都的霸气。墙外事一排柏树,我对植物的了解甚少,说不出具体是哪种,姑且称其为柏树吧。

入得城来,主街为青石板铺就的大道。石板表面布满光滑印记,已有无数双脚从上面踏过。石板以它特殊的容颜来讲述古城的沧桑。街道两旁各种小店鳞次栉比,古董玉石,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小店没有高大明亮的橱窗,也没有彩灯装饰的招牌。商品优雅地摆放在木制柜台上,招牌不过是块横木以楷书书以XX店。而供人住宿的旅馆,依然沿用客栈这一称呼。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往来行人不紧不慢;三三两两,也有单独出行的比如我。还有人推着自行车,车是古董级别的,装有小铃,前有行人时,耐心的车主会按铃,而不是大城市里汽车那刺耳的鸣笛,缓缓前行。

逛街的兴致来了,而天色却在变暗,住的地方还没着落呢。行至一街,两旁植有青柳,沿街,我听到流水之声。印象之中,只有丽江古城内才有溪流。此时听到,不禁一惊。循水声而去,我见一燕居客栈。木制大门不高,以扇半开,另一挂以木牌,写有燕居客栈。自语道:不用找了,就是这了。

入院,但见花草无数,梅,兰,竹,菊,金桂,青松错落有至。院子不大,花草栽植有序,丝毫不显拥挤。

见我,主人招呼我进屋坐。我自我介绍,点明来意,登记取得钥匙,主人带我看了房间。闲聊时,主人想我介绍了古城值得一去的苍山,洋人街,洱海,以及来时的博爱街。

洗漱完毕,打个电话给家人报平安之后,我匆匆睡去,得为明天出游养精蓄锐。

第二天,终其一天漫步古城领略,古城的沧桑悠久;参观洋人街,感受它的保罗万象;畅游洱海之畔,任心灵自由翱翔。

暮归,作《满江红》以记之:

故国神游,雄关道,步履悠悠。溪行处,水车轻转,娇柳如绸。燕居虽狭藏天地,古城既辽纳九州。莫辜负,自由少年身,且行游。青石街,古牌楼。

碧水间,小龙舟。愿乘风,览尽南国山水。霞光晚照惊丛雀,海波稍平落沙鸥。待从头,重走滇南道、携挚友。

7.初冬印象散文 篇七

天空阴沉着,浓云堆积着苍茫,给这个初冬的城市增加着寒冷。似乎有一场雨要来,风肆虐着把叶子撕成碎片随处飘撒。

街头因了寒冷比往日空旷了许多,马路上修路的市政建设还在没完没了,十字路口公交司机与的哥为各自的交通规则指责漫骂,甚至吐沫飞溅,后边滞留的车辆使劲的按着喇叭,道路清洁工站在垃圾桶旁袖着手张望着他早已司空见惯的风景,神情麻木。

五金店的老板,坐在拥塞的柜台后无可奈何的打着呵欠。饭店的厨师穿着制服在店门口和店员打起了羽毛球。修理自行车的男子,手里拿着皮带反复抽打着身背书包的儿子,孩子的哭声随着父亲的`抽打一声接一声,很凄厉和寒心。

网吧外的自行车凌乱的摆放着,有的倒在地上,里边上演着虚拟的真真假假和网游的打打杀杀,在这个虚幻的世界满足着并不满足的心灵世界。洗头房的小姐袒露着雪白的胸部站在玻璃门里,用苍白的欲望诱惑着路上满是欲望的人。

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戴着毛线编织的帽子和不太厚的线手套,甩着臂膀向后走,时刻锻炼着自己的坚强,形色匆匆。一只不太显眼的白色宠物狗,追随着主人的脚步,欢快的跑着,细看两条瘫了的后腿脱在后边,下身由主人安装了两个滑轮,代替了两条腿。

家乐福购物中心的人络绎不绝,门前的一大片空地上,围了一圈人,三个残疾人在演唱,一块大红布上边写着:“自强演唱组”。旁边一个爱心捐款箱,时不时路过的好心人往捐款箱里投着硬币,家人为了教育小孩,怂恿着孩子去捐钱。

三人中主操是个盲人,戴着墨镜,娴熟的操作着跟前的电子琴,不时的调节着音量和节奏,有时对着话筒自弹自唱一首,他是唱得最好的,音律把握的很准,弹琴的手法自然娴熟,神情和演唱很投入,演唱水平绝不亚于专业的歌手,长相有点酷似星光大道上出名的杨光。左边的那个人下肢完全从胯部以下截除,靠双手支地运动着身躯,接触地面的地方固定一块钢板,双手各执一块下边也是钢板的手柄。右边的那个女的坐在轮椅上,看来下肢也是瘫痪的。

家乐福里走出一位身材高大的保安,先对轮椅上那女的耳语几句,女的面露难色。看来保安不让他们在这里唱,恐影响他们生意。演唱停了,三个人一直在祈求再唱一小时,保安的态度很坚决,他们僵持着。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学生带着激愤上前同保安理论,围观的群众也都在指责保安没人性,保安一直很蛮横。家乐福里走出一位手持对讲机的女士,像是领班,对保安说了句什么,保安随那女的转身离开走进里超市,人群爆发起一阵掌声。演出继续,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捐款箱从包了好几层的钱夹内取出五十元钱投进去,返回身倚在路边的树上掏出5元一包的香烟点燃。

8.大海印象优美散文 篇八

很小的时候,在电影中见过大海,看见那翻转的浪花、那沙滩、那拍岸的巨波,那遥望中没有阳光的温度,也没有海浪的温度。

初中的时候,朱明瑛的“大海啊故乡”因那特质的歌喉带来一份不一样的感受和遐想。那是一种宽厚和可望不可及。

高中的时候,同座写了一首诗“啊!大海”。那诗虽被挂出来展览,却一直与同座纠结着:“你没见过大海怎么敢写大海?”直到突然有一天,不见同座来上学,说是转学了。还是纠结这个问题。突然又有一天,说是那曾经的同座自己去了天堂,那一刻,所有的纠结都消失了,只剩下脑海中晃动的那张多愁善感的脸和那副总是往下掉的眼镜。心里,默默的祝福同座,在天堂会看到最美的大海。

大学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去看了真正的大海。

那天,天空不是很晴朗,似雾非阴的。却出奇的闷热。由于是盛夏旅游旺季,大客车只能停在很远的地方,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路走着,说笑着,没见过大海的幻想着近在咫尺的大海的模样;见过大海的也怀着久别重逢的冲动。

越走海水的味道越浓,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咸咸的感觉,似乎能想起小时候妈妈炸的咸鱼的味道。渐渐的,能听到海的声音,那是一种有别于人群噪音的水声,却又不是水龙头里出水的声音,象是所有的水在集会——那是一种响亮却不吵杂的混响。

一个九十度转弯,脚下是下坡的台阶,在那台阶的尽头是个无限宽的上坡。而那上坡不是台阶也不是平整的`路面,那是个蓝色的水面,一直伸向天尽头。

啊,看哪!大海!一时没反应过来的惊奇被这一声惊叫唤醒。那一刻,彻底颠覆了对水的感觉,似乎这水变成了海就不再是水,而变成深邃的智者或者跃动的精灵。

迫不及待的与大海进行亲密接触。胆小的女生在岸边,在海水浅的地方试探着海水的脾气;胆大的男生则无畏无惧的迎着一浪一浪打来的海水向海的深处挺进。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大海交流着:感受着海水时而轻柔时而粗野的触摸;或主动或被迫的品尝着海水的或咸或腥或涩的味道;感染着海浪那或近或远的轰鸣;体验着象鸟似鱼一样舞动的姿态……

年轻的狂热经过海水的洗刷后慢慢的理智下来,才真正用心去感受大海的博大、宽广、深远……

看那航行在半空中海天交汇处的轮船是那样的坚定和从容;听那撞击礁石的巨浪的咆哮张弛有度;捧着海滩上的细沙洒在刚被海水浸湿的身上,那种温暖象妈妈的手在抚摸……

夜幕中,同学们点起了篝火,远远望去,那跳动的火焰和周围的人影似挂在半空中——似仙境如梦中……

工作后,一次公出的时候,再一次亲近了大海。那是初夏,海水有些凉,也没有了年少时的狂燥,只是看着同事的女儿的狂热,回味着当年的自己。

9.长寿山印象散文 篇九

那次去大峪沟给公爹取药,在回程的车上,遇见了一个爷爷辈的人,他背了个小挎包,说刚从长寿山旅游回来。车上的人都来了兴致,问他长寿山有啥好玩的去处,他侃侃而谈:长寿山原名“龙龟山“,又称“三树岭”。神龙、神龟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树龄超过千年的三棵老橿树庇佑着那一方水土。老人还说,每年他都会去一趟长寿山,不但能欣赏到如画美景,还图个吉利。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长寿山。

后来的一天,老公把铲车开到了大门口,铲斗上挑了些红彤彤的柿子回来,细小的枝条上或三五成串,或七八个挂在一起,煞是喜人。女儿好奇地摸摸这个,又捏捏那个,不知道那是何物。这样的柿子在我年少时并不稀罕,大山深处的小山坡上,柿子树随处可见,到了秋天,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树上,高高低低地散落在原野上,成了山村一景。搬到了山外,物质生活好了,可以就近在耐火厂里上班,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柿子树也有,只是很少见到成串的柿子了,稀疏的几个,还没等到成熟就落到了地上,问起原因,听到的是一声声叹息……老公说,他开着铲车在长寿山修路,有个地方生长着许多柿子树,山上人诚恳实在,看老公喜欢柿子,就在自家的树上摘了些让捎回来,那是我第二次听说长寿山。

第三次听人说起长寿山的美,是在昨天,姑姑来家小坐,说带着全家人在重阳节去了趟长寿山。她说:取名长寿山,原来是有多个和寿字有关的.地名和自然景观。大门中央的寿星老人,手托仙桃,有鹿鹤护佑左右,未进山门,一股祥瑞之气就扑面而来。红叶节正如火如荼,满山的红叶吸引了远远近近的游人。姑姑一脸的兴奋让我想起了许多年前关于对香山红叶的向往。她还告诉我,重阳节那天,凭着身份证,长寿山景区对巩义境内五十岁以上年纪的人免费开放,一路上她看到了许多年纪相仿的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还有些步态悠闲的花甲老人,他们有的相互搀扶,有的是儿女陪同,一路走去,欢声笑语不断。

10.冬天,田野印象散文 篇十

寒风骤然而起,雁阵惊寒,声音和羽毛四处飘落……

田野,选择这样一个季节休整,你受得住么?后悔么?你太劳累了,浑身沟沟壑壑,血与乳也近乎流尽了。荒凉、空落、寂寞都属于了你———你全都接受了,默默地接受了。

寒流滚滚,满目萧索。但我看得出,你并没有睡着。

那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迎风摇曳着一丛丛金色的野菊花,是你挥动着一方方黄手绢,在向正朝你远远走来的春天致意吧?

那水落石出的沟渠并未心灰意冷,即使不复放声高歌,却也低吟浅唱着,是你在为加入春之大合唱而调试歌喉吧?

而你永远的忠实的伴侣--辛勤的农人正匆匆走向你,端详着你,亲抚着你,是在盘算着来年的耕耘和收获吧?

上一篇:《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知识竟赛试题下一篇:口语交际课余生活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