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郭茂倩简介(精选3篇)
1.木兰诗郭茂倩简介 篇一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木兰诗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平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中国诗史上稀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凸木兰生还之不易。“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勋即记功,勋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转,十二转者,夸张连升之速也。百千强,言赏赐之物成百成千还多。写天子对木兰之优遇非常,一则暗示木兰战功之卓著,一则衬凸木兰还家之心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定是木兰对于勋位赏赐全无兴趣,故天子怪而问其所欲,木兰则告以不用作官,只愿还乡。愿借千里足(指快马),婉言归心似箭也。木兰不受官职,固然可谓鄙薄官禄,但也应知她还隐蔽着女性之身份,在当时条件下,女子又岂能做官(从军本是万不得已)。尤其长期离别父母,女儿之情深切矣。辞官一节,仍是紧扣木兰作为一女性来写的。
第五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与亲人团聚。“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妹闻姊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绘全家欢迎木兰,一气铺陈三排六句,喜庆欢腾遂至高潮。然而个中仍极有分辨,须加体会。十二年过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阿妹长大成人,故依闺阁之礼,用红妆隆重欢迎。既逢喜庆必杀猪宰羊。一片欢乐和祥,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也。木兰喜慰,可想而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即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之容饰。一气又是四排句两偶句,铺写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度俱兴矣,其乐何若!这意味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之复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们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跳跃貌,迷离是兔眼眯缝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扑朔而又迷离,雌兔迷离而又扑朔,两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谁又能辨其雌雄!木兰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岂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机智幽默之比喻,是木兰女扮男装之奇迹的圆满解释,亦是喜剧性诗情之袅袅余音,此余音之有余不尽,仍在于意味着木兰之英雄品格。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五、六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三、四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 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名家点评
谢榛:《木兰词》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绝似太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尔。能于古调中突出几句,律调自不减文姬笔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四溟诗话》)
钟惺:英雄本色,却字字不离女儿情事。“问女何所思”四语,妙,妙!“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质得妙,似《焦仲卿妻》诗法。“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琐琐处分,是女郎暴出门行径。“朝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辞黄河与辞爷娘间句法变得妙。“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初似唐人《紫骝马》、《关山月》诸律语。“送儿还故乡”七句如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英雄处众中光景如见。(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谭元春:“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此等叙法不详不妙。“暮至黑水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琐琐路程中代写离家顾恋如诉。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阿姊闻妹来”:补阿姊小弟关目始妙。“雄兔脚扑朔……安得辨我是雄雌。”四语倒在后咏叹一番。木兰机警英烈之气在纸上矣,未可以闲闲比喻读之。(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胡应麟: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非二代所及也,惟“朔气”、“寒光”,整丽流亮类梁陈。又云:《木兰诗》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见伙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诗薮》内编卷三)
陈祚明:木兰诗甚古。当其淋漓,辄类汉魏,岂得以唐调疑之。此诗章法脱换,转掉自然。凡作长篇不可无章法,不可不知脱换之妙。此诗脱换又有陡然竟过处,无文字中,含蓄多语,弥见高老。(《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古诗源》)
贺贻孙: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伙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诗筏》)
2.木兰诗郭茂倩简介 篇二
一、宋代商业提供音乐物质基础
宋代工商业的高度发达几乎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标志, 也为宋代音乐发展创造了必要且丰富的物质条件。商业的繁荣意味着市民社会的成熟, 而市民社会的成熟则让音乐具有了全新的面貌。诸如内涵、形式等音乐方面皆表现出与宋代以前截然不同的地方。举例而言, 隋唐音乐在民间一般用于自娱自乐或赛神祭祀, 在宫廷一般用于礼仪宴饮。但至宋代, 鉴于商品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深刻影响, 音乐具有了一项全新的功能, 即商业盈利。南宋朝廷就每年支付一笔相对固定的费用, 用于请民间或宫廷音乐人进行各种音乐演出。如果连宫廷音乐都具有了鲜明的商业特色, 那市民社会中的民间音乐就更不必说了。
宋代音乐人为生计所需, 会以充分迎合大众精神需要为目的不断对音乐技艺加以修改、完善, 从而在客观上使宋代音乐具有了浓厚的专业化色彩。根据《东京梦华录》中所言:北宋中期, 社会就出现了音乐行业的细致分工。专门从事宫调的音乐人有孔三传, 专门从事嘌唱的音乐人有左小四、安娘、张七七、毛团等, 专门从事小唱的音乐人有李师师、封宜奴、孙三四等。南宋充分继承了北宋音乐精细分工的传统。据另一史料记载, 在南宋都城临安城内, 繁华的北瓦片区有多处音乐表演场所, 在这些场所上演的音乐种类相对都比较固定, 很少出现不同专业的音乐人相互串场的情况。由于宋代音乐商业化与专业化程度很高, 以音乐为生的宋人才具有比前代更为重要的社会地位。
宋代以前, 音乐艺术主流一直都是宫廷音乐, 民间音乐是其附属品, 民间音乐人也大多是从宫廷贬斥而来。宋代这一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扭转, 宫廷音乐逐渐退出主流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日渐成熟的民间音乐, 而且民间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宫廷音乐的发展方向[2]247。例如, 北宋时期的宫中人士十分偏爱民间音乐中的唱赚及诸宫调, 南宋时期宫廷所流行的奏乐、清乐、鼓板都是从民间流传进来的, 而且其受欢迎程度比在民间更甚。由此可以看出, 此前音乐的贵族化色彩至宋代迅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明显的世俗化色彩。
二、茂倩生平基于多项史料综合
如今, 记述郭茂倩生平相对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大概只有《元堑郭茂倩乐府跋》一篇。古代文体中, 作为跋一般是不会单独成文的。更何况, 这篇跋还只是另一篇跋《仪顾堂续跋》的组成部分。《仪顾堂续跋》是清代陆心源所写。可见要发掘郭茂倩的生平经历, 尤其是他与音乐的缘分, 并非易事。除了《元堑郭茂倩乐府跋》, 宋代苏颂撰写过的一篇《墓志铭》也些许提到过郭茂倩的情况。
后人综合这两份研究郭茂倩的难得的史料推断道:郭茂倩祖籍山西, 后因家事迁居至山东, 定居于莱州一带, 曾在朝廷任职过一段时间, 官拜大司农。另据《苏魏公文集》的记载:山西太原一直有一名门望族, 家族姓郭, 而郭茂倩可能就是这一家族的后裔。《苏魏公文集》的推测之言并非没有依据。早在汉代时, 山西太原就有郭姓家族崛起, 此后数百年从未中落过。至隋唐时, 郭姓是仅次于李姓的姓氏, 在山西以外的中原很多地区都有有关郭姓家族的传言或记载。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以“太原郭茂倩编”署名, 郭姓家族上百年来也习惯自豪地以“太原郭氏”自称或示人。中国古代家族观念源远流长, 所以郭茂倩出自山西太原名门郭家是极有可能的。
而后再根据《宋史》的记载:郭茂倩有一位担任过朝廷要职的祖父, 名叫郭仲褒, 他善良正直, 在宋仁宗的朝堂之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被后世誉为“言益弥慎、气正不流”的“昭陵名臣”。当时, 西夏的赵元昊听闻了郭仲褒的大名, 特意派人登门拜访, 想拉拢郭仲褒为西夏效力。面对西夏开出的高官厚禄的条件, 民族气节颇高的郭仲褒予以了断然回绝。北宋名臣司马光听闻此事, 大加赞赏了郭仲褒的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 说道:“郭公公德可居帝侧, 可勤幼朝夕。”[3]225这种风骨傲气与廉洁清正对于郭家后世而言亦是影响深远。
郭仲褒的儿子也就是郭茂倩的父亲, 郭源明从小受家风影响博学多才, 进士及第后曾任曹州、太常博士等要职。郭源明为官刚正不阿, 颇有其父当年的风采。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变法主张, 得到郭源明的大力支持, 郭源明还向王安石提出“抚夷狄”、“澄吏源”、“信命令”、“正刑辟”等进一步改革变法的建议。郭源明子嗣不少, 其中包括郭茂倩在内的绝大多数都做过官。郭茂倩的胞弟郭茂怕曾任军器少监、晋州知州和工部郎中, 为官深得郭家门风。而郭茂倩本人尽管官职高低比不上其他兄弟, 但他也没有在官场上给郭家丢脸, 而且出乎家人意料地以一部《乐府诗集》让郭家在音乐艺术领域也让世人肃然起敬。
三、乐府诗集成就茂倩音乐人生
郭茂倩受家庭环境熏陶, 自幼培养出对诗词歌赋的喜爱。凭借多年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 郭茂倩编撰了《乐府诗集》。诗集中收录了大量乐府诗歌, 这些诗歌出自不同年代, 时间跨度长。从上古陶氏诗歌到宋代乐府都有诗歌被收录其中。在这部《乐府诗集》中, 共收录五千余首乐府诗。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诗歌形式为相和歌辞与清商曲辞两大类, 代表作有《战城南》、《蜀道难》、《前出塞》、《将进酒》、《后出塞》、《陌上桑》等。编撰诗集是件耗时费力的工作, 郭茂倩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整理出一套清晰脉络。他根据诗歌的特征、用途、形成及性质等一系列标准将乐府诗划分为十二种不同类别, 如横吹曲辞、郊庙歌辞、相和歌辞、琴曲歌辞、清商曲辞、鼓吹曲辞、舞曲歌辞、杂曲歌辞、新乐府辞、燕射歌辞、杂歌谣辞、近代曲辞[4]10。郭茂倩在划分诗歌种类时还加以诠释, 便于区分和理解。
郭茂倩将相和歌辞与清商曲辞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 符合三国以来诗歌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乐府诗集》也适时单列了琴曲歌辞。琴曲历来都是一门受人关注的音乐形式, 其平调、瑟调、清调以琴的不同进行相互调整。因而琴曲是郭茂倩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乐府传统分类, 杂曲原本不属于任何一类, 甚至一度缺乏入乐的依据。郭茂倩通过对乐府的常年研究, 在编撰时以简远详近为原则, 将杂曲单列出来, 并收录了隋唐以来的杂曲。这种多元化的诗歌分类体现了郭茂倩对诗歌、音乐的高超把握。《乐府诗集》通过精心编排、设计, 将各类曲辞精细划分, 使风格相似、曲调统一的曲辞放在一起研究。这充分表现了郭茂倩对乐府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细致拿捏。郭茂倩对乐府诗歌的分类法在中国古代音乐界具有承上启下、推陈出新的重要价值, 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音乐史地位。后世音乐人之所以能够深入理解和研究乐府诗歌,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郭茂倩在乐府诗歌方面的悉心研究。值得一提的是, 郭茂倩不仅注重收集雅乐, 还注重整理俗乐。他的这一行为极大提高了民歌在《乐府诗集》中的重要地位, 一方面充实了乐府诗歌的音乐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四、杂体四篇铸就独特音乐魅力
固然《乐府诗集》是郭茂倩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音乐代表作, 但实际上, 除此之外, 他还创作过数部诗歌音乐作品。例如郭茂倩的《杂体诗》四篇就是其中之一。四篇中的第一篇借由对音律的阐释, 以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为基础创作出颇具宋代乐府风格的《凤将雏》。第二篇创作的唱词, 则以宣孟之德为主。第三篇则以诗歌音乐生动描写了桑榆老人自斟自酌、老而无忧的生活情趣。第四篇有一定的讽谏意图, 一句“快乐心腹肠, 安能虑死亡”, 唱出了他对宋代国运的忧虑。对郭茂倩的四篇《杂体诗》, 南宋著名诗人王楙评价道:“郭公擅杂糅讽爽诗与习俗言, 开杂体诗之独特风韵。”现代语言学家王运熙也曾对此评价道:“郭茂倩杂体与汉乐府极为相似, 所以他的《乐府诗集》与《杂体诗》可谓相辅而行, 共同演奏出了宋代音乐的独有魅力。”
自汉代以来, 乐府通常被分为相和歌、横吹曲、清殇曲、杂题、琴曲、铙歌等不同类型, 不管哪种类型, 其后都以总说结尾。但郭茂倩的杂体诗与乐府只是相似, 并不相同, 不同之处之一就是将乐府总说与其他部分分割, 进而自编成音乐集[5]68。清代的《四库提要》合论了《杂体诗》和《乐府诗集》, 其内容除了分析郭茂倩语言文字运用之外, 更深入探究了郭茂倩对音律的把握。综合古人与今人的研究可知, 郭茂倩不仅具有造诣极高的诗词素养, 更在音律方面拥有过人才华。诸如《宋诗纪事补遗》、《天台续集》、《唐词纪》、《古今词话》等重要典籍, 无不将郭茂倩音乐、诗词收录在显要位置, 从而成为郭茂倩音乐以及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2]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3]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4]王运熙.乐府诗集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
3.木兰诗郭茂倩简介 篇三
木兰花
作者:欧阳修 朝代:北宋 体裁:词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释】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③(qi):倚、依。
【木兰诗郭茂倩简介】推荐阅读: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10-08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姚述尧2,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08-11
木兰诗重点08-14
木兰诗原创08-24
木兰诗标准翻译07-10
木兰诗编成故事08-17
《木兰诗》翻译原文08-31
《木兰诗》句子分析09-08
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06-18
木兰诗改写故事8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