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2024-07-20

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篇一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调查委员会。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成立专业管理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智力支持。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四.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创业经商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五.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创新的能力。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具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六.要加大对偏才,怪才,奇才,异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人无完人”,世上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而偏才,怪才,奇才,异才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情商(eq)高,也就是他对某种事情事务的热爱和投入的感情超出常人的范畴。表现出迎难而上,孜孜不倦和坚韧不拔的态度。但是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约束和限制,不能进一步在够高的位子上深造。真可惜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原来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报道:有一个三轮车夫由于以前高中成绩不是很理想高考落榜了,后来由于家庭的恶劣环境被迫做起了三轮车夫,但是在这十几年中他唯一没有放弃刻苦专研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化知识,就是他凭着对古代汉语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顺利的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个就是香港的一个天才喜欢发明东西而且发明的东西很有实用价值并且获得很多奖项,但是他的文化学科知识甚至是英语成绩都是很不理想后来被香港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像这些人才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是比较罕见的,难道我们不好好的培养这些“专家”吗?两个真实的报道对我们从事教育或者从事教育管理的人们深有感触。据调查,所有科学家并不是智商很高,他们和我们拥有一样的智商,但是他们的情商远远高于我们的情商。我想:当今社会就是需要情商高的人,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宏伟的远景,独钟的热爱,勇敢的拼搏,刻苦的专研。

七.鼓励公办学校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

公立学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大力贷款政府买单这种行为。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发展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外的顶尖人才(包括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有出路。走产业化,走市场化,走集团,走发展化,走专业化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命脉。除了常规的融资渠道外要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公办学校率先发行基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劵形式来筹资用于科研项目和其他发展项目。但是学校要建立“研究与发展”这种智囊团机构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不能盲目行事,要周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八.高校应该探索和打造新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新型专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教学手段,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魔术专业,模特专业,烟酒茶管理专业,家庭婚姻管理专业,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经营与管理,演出与唱片公司管理专业,健康与营养管理专业,中介连锁管理专业,进货与成本管理专业,连锁餐厅经营与管理,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百货与超市管理专业,娱乐业管理,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影院经营与管理,连锁医院经营与管理,商业街区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规划与管理(如建材,服装,小百货,农贸,家电,人才,股市,房地产,二手等等),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中国文化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细分的产物。

九.鼓励学校之间相互开展活动比赛。

每年学校之间可相互开展活动比赛,其意义在于:1能够相互竞争促进自我发展。2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3展现学校的特色,优势,风貌,实力与魅力。4公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5促使落后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比赛内容如讲传箴言,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讲公开课比赛,专业课实践比赛,科研比赛,发明创造比赛,优秀论文评比,优秀建言献策评比。比赛对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办单位:1中央或地方电视台2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协办单位:(赞助商参与)。

十.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尾淘汰制。

学生有个思想,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宽心思了,不再像高中这么紧张了,所以慢慢就麻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说:“我去和没去上课都一样”。而自己就是“通宵上网,白天逃课。临近考试,想法作弊。毕业卖书,以为自通”。我认为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大学里面没有刻苦的去研究学习。我国应该参照社会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因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有紧迫感,要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班组织里面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和风气,当然辅导员要在中间起调节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保证优秀人才的大量涌出。如果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你这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我提议“让制度看守高校”。高校学生要好好要思考一下“逆境塑造人,不进则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学生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律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国际国内知名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级大人物。

2.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篇二

课题组对有关省 (区、市) 和高等学校进行了调研, 并对各试点单位的项目总结材料做了全面的综合分析。课题组认为, 承担相关试点的省 (区、市) 和高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部署, 积极谋划, 稳步推进, 均取得了比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各试点单位改革均按照项目计划书所设计的实施框架, 在组织体系、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总体来讲, 这项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推进了教育财政制度的规范化。下文从改革的进展、内容、成效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试点改革基本情况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各试点单位紧紧围绕改革要求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对改革试点地区和高校的进展情况分析, 总体来讲,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 试点地区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成效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政府更加注重秉持公平理念和民生理念。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试点过程中, 各地政府都树立了公平理念和民生理念,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这就是各级教育经费公平分配的最主要举措。同时, 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 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

2.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开展试点的各省 (区、市) 能够积极按照中央要求, 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 做到“年初预算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优先满足教育、年终结算追加优先照顾教育”,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重庆市 (1) 坚持执行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区县 (自治县) 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5%以上并逐步提高。

3.教育经费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宽。为保证教育投入, 各地都加大了筹集财政教育经费的力度,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重庆市梳理并打通了“八条”渠道:一是城市建设配套费部分用于教育;二是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 并足额安排用于教育;三是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2%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四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切块20%用于教育;五是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六是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全额返还学校;七是统筹使用科技、就业、农业、扶贫等部门资金和国企捐赠资金支持教育;八是高校新校区建设营业税实行先征后返。作为试点高校拓宽高校筹措办学经费机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 做好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 目前省政府支持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研究院建设。

4.健全教育经费监管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试点的各省 (区、市) 都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措施, 改进了监督检查方法, 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重庆市采取六项措施, 包括改革和完善区县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育经费监管中心, 加强经费监管;积极推进高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工作职能,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控制学校债务。

浙江省 (2) 探索建立了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教育经费监管机制改革。2012年由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要求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基础, 以绩效跟踪为主线, 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以结果应用为保障, 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 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尽快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

二、试点改革典型经验

各省 (区、市) 把制度创新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找准制约因素, 在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有了一些质的突破, 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 江苏省建立了较完善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 (3)

江苏省借助改革试点的时机, 注重完善教育财政的政策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教育财政投入、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教育经费监管以及教育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 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财政规范体系。具体经验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 强化组织领导。

江苏省教改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在此基础上, 针对每个改革试点项目, 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 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担任组长, 将实施责任分解到人。教育财政体系制度的建立是政府的职责, 需要政府内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为把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到实处, 省政府加强在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中的作用, 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 政府密集出台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教育投入政策。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江苏省围绕试点目标任务, 先后出台了《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10多项政策文件, 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 实行预算单列。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 基本建立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2012年, 按照财政部口径, 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8.74%。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5.6个百分点, 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全面增长, 全面落实了“三个增长”。同时, 还不断拓宽教育财政性经费来源渠道。2011年, 江苏省明确提出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自2011年1月1日起, 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 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3.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

在学前教育方面, 明确公办幼儿园 (含集体园) 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原则上不低于200元。在义务教育方面,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至小学600元、初中850元;完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校舍平均造价提高至每平方米1000元。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 重点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明确学校举办者、受教育者承担经费比例;制定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 并建立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的机制。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 重点是结合全省实际, 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免除学费, 省财政按相应标准和比例与市县财政分担免学费补助资金和国家助学金, 同时, 健全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2010年底, 全省确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2800元, 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在高等教育方面, 逐步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的投入机制;制定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标准, 2013年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9000元, 同时设立教育咨询委员会, 建立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实行“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绩效奖励”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绩效拨款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实行优质优价, 省教育厅、物价局、财政厅对民办高校学费标准分层次、分类型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完善民办高校学费监管及学生奖助政策, 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收费管理。

4. 扶困助学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2012年, 江苏省“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实现全覆盖, 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补助共投入28亿元。一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二是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 对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放生活费补助, 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 切实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状况。三是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国家资助政策。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范围, 对全省中职学校所有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免收学费, 并向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按每生每年1500元发放国家助学金。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四是完善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奖、贷、助、补、减政策, 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5. 加强经费管理与监督检查, 促进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各级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制度, 江苏省建立了省对各市、县 (市) 的财政教育投入状况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核定了全省63个市县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对各地教育投入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分析。建立教育投入公告制度, 每年发布全省地方教育经费统计公告, 定期发布全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比情况的通报等。

在经费的使用管理中, 不断强化绩效理念, 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导向性作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省政府先后制定了《规范和加强高校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的意见》《省级教育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 研究建立《江苏省教育厅省级财政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建立起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同时, 对省级教育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 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安排的依据, 作为动态调整的依据, 作为表彰奖励的依据, 对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 江苏省不断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 切实加大财政教育投入, 落实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政策, 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 以增加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为主, 加大对教育内涵建设的支持力度, 着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全面实现了试点任务书规定的改革目标。试点成效产生良好影响, 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案例

中国科大成立了以校领导牵头, 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发展规划处、财务处等紧密合作的“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专项改革小组。改革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 统筹谋划, 确立了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筹款项目为载体、以校友捐赠为突破口、以社会捐赠为战略重点的筹措办学经费思路。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校友会初步对科大的校友做了定位分析。

科大校友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大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学术界, 形成“千人一院士”的独特学术贡献。根据可追踪的校友来看, 科大毕业生在学术界占了很大比重, 大约有70%-80%, 在企业界大概是20%-30%左右, 政界不到个位数。在企业界基本都集中在IT和金融领域。二是科大校友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回馈母校的热忱。科大非常看重本科学生, 学校的管理服务充分体现为“以学生为重”。自建校以来, 学校招生规模一直相对稳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这也是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肯定和对科大富有感情, 愿意为科大付出的基础。

科大学生去向是全球范围, 每一届毕业生中大约1/3-1/4是当年直接出国, 社会总是诟病像科大这样的高校是不是给美国培养人才, 但是实际上, 从近几年看到的情况让科大人感到非常欣慰, 近几年国家启动了“千人计划”, 邀请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发展, 科大校友占了半壁江山以上, 甚至有很多校友又回到了科大工作。

2. 建立多元化校友联系网络, 为校友服务提供信息平台。

校友会的基础工作从校友网络信息平台抓起。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友联络和网络关系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独特的校友社会网络, 为进一步开展多渠道筹资打下良好基础。为此, 校友会从以下4个层次和角度建立和开展广泛的校友联络工作。

(1) 校友联系从新生开始。校友工作不是毕业以后才展开, 自新生一入校, 就开始建立“校友”概念, 感受校友组织的力量。

(2) 国内校友联系网络。科大校友总会主动加强与各地校友的联系;通过举办多种活动, 为校友提供贴心的服务和便利的交流平台。每年6、7月, 校友总会着力打造“毕业季”校友活动。

(3) 国外校友联系网络。针对学校海外校友人数众多的情况, 校友总会开设了“北美校友服务热线”, 北美校友只需负担本地电话费用, 即可与母校随时保持沟通。

(4) 立体全天候全员联系网络。2012年起, 科大校友总会在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平台上发布或转发与学校发展成就相关的文章, 在网络上积极传播科大发展的正能量, 现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此外, 校友总会还及时关注、搜寻和整理校友取得的成就。目前校友总会正在校友企业的帮助下, 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友社交平台, 未来将为全球科大校友提供更便捷的沟通服务。

3. 基于服务校友, 合作双赢的理念, 开拓学校筹资渠道。

中国科大校友总会以“服务科大”和“服务校友”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凝聚了校友力量, 动员起更多校友主动与母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等方面发展共赢, 从而真正服务于学校发展, 涌现了许多鲜活而生动的事例, 值得研究和总结。

(1) 拓展“大校友”理念, 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根据中国科大校友会章程, “虽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 但由于各种原因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系密切, 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和校友总会的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士, 若本人自愿履行校友义务, 经本会会长办公会议审议, 报常务理事会备案, 可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友称谓, 享受校友的一切权利”。

(2) 开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捐赠项目, 培育新型的捐赠关系。目前, 中国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充分调研学校的需求和捐赠人愿望的基础上, 已经开发、设计了各种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办学条件 (软硬件设施) 建设基金、招生基金、宣传基金、学生社团发展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捐赠项目。

(3) 坚持精益求精, 打造值年返校的校友活动品牌。校友毕业值年返校是科大校友的传统活动, 届届传承。中国科大每个年级毕业十年 (或倍数) , 都会有校友返校聚会。

(4) 建立校友导师团, 助力学生就业创业。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 校友会和团委合作, 成立校友创业导师团。这些导师分布在全国各地、创业有成。他们接受聘书, 每年至少回来做一次报告, 虽然自费差旅, 没有讲课费, 但能上中国科大的讲台他们很开心, 很自豪。

(5) 设立校友餐桌。校友总会邀请热心校友回校与同学们共同进餐的活动, 被称为校友餐桌。这个活动是从2011年4月开始, 每一次有知名校友回来, 餐厅后面会挂上可反复使用的横幅。校友会会提前半天在网上发布, 让各院系学生报名, 按照邮件送达的时间顺序取前十名。一个人不能超过三次。校友餐桌持续至今已办30多期,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对学生的影响长远。

(6) 建立先进技术研究院。2012年10月24日, 由中国科大与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与高新企业的紧密合作, 将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产学研结合, 为研究院和学校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据统计, 首批签约的10家单位中, 有5家是科大校友为主要负责人的单位;首批聘任的8位工程博士企业导师中, 有5位科大校友或校友企业骨干。

经过3年多的努力, 中国科大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学校校友会直接点对点拜访的校友有1000多人。近3年来, 学校接受的捐赠稳中有升。现在基金会总盘子有2亿左右, 定向使用约1.7亿元。

三、试点改革主要问题

尽管各地的改革有许多新突破和亮点,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综合对试点地区和学校调研情况, 以及有关方面对改革试点情况的反映, 试点改革存在以下5方面问题:

1.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试点改革着眼于长效型机制的建立, 但是对于如何保证教育财政制度的持续性和刚性, 以及应对经济波动风险方面, 政策预估不足。

从各地的试点材料来看, 很多试点地区都着重强调政府投入保障的力度, 提出明确的财政投入目标, 并予以一系列制度保障。但是, 政府的财政水平本身随着经济周期有起伏, 不同地区的财政抗风险能力不同, 需要根据不同的支付能力, 明确各地不同的教育公共财政的边界, 才能形成制度的刚性约束, 保障教育财政投入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湖南省通过试点改革, 提出了这个问题, “2012年, 我省完成了国家4%的分解任务, 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但总量和人均投入水平仍然偏低;下一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尚未明确, 政策出现断档。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缺乏刚性和持续性, 各项教育税费征收计提仍欠规范, 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效果欠佳, 加之地方财力薄弱, 新增可用财力不足, 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将难以在高起点上维持稳定增长。由于中央和省没有出台针对高中教育的投入政策, 地方各级政府对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1) 财政政策制度刚性的特点, 导致出现财政波动时应对非常缓慢。因此, 要充分考虑财政支持能力约束和经济变动的风险因素, 在政策设计之初要将这些变动调整因素纳入进去。当前, 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虽然已经建立, 但如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变动相联系的稳定增长机制, 仍需进一步科学测算。

2.教育投入仍然缺乏有效的测算和评估手段。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涉及教育成本、教育财政手段有效性等财政学、经济学规律运用, 是约束性最强、规律性最明显的一项政策。甘肃、江苏、广西和浙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并提出了系统的制度设计构想。例如, 浙江省完善了生均拨款方式, 在原有生均+专项拨款制度基础上, 增加了拨款系数、绩效系数以及将过去严格的专项项目式拨款, 改为专项一般性拨款, 充分考虑了高校的办学成本差异, 增加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同时增强了对高校绩效的监管要求。

但是, 多数试点地区还是基于既有的、经验的财政投入水平进行政策设计, 或者简单的延伸执行国家对各级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设计。如关于高校的拨款标准, 部属高校的标准是否适合本地的财政能力, 是否符合本地高校教育成本等实质性问题, 并没有从政策的可行性方面进行科学测算。

3.各地试点工作进展非常不平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在于各级政府。目前, 有的省 (区、市) 已经建立起相应的教育经费拨付机制, 有的还停留在论证阶段, 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受思想观念、地域特点、财政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承担试点任务的各省 (区、市) 的工作进度有快有慢。总的来看, 财政状况较好的较发达省市, 工作推进的速度要快一些;而财政状况较差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 由于调研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又要考虑上级扶持力度等因素, 财政投入标准的测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推进速度相对滞后一些。个别省 (区、市) 刚刚完成办学条件、经费标准的测算工作。

4.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的有些难点问题还缺乏破解办法。例如, 生均拨款加收费的经费保障模式与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尚有一定的差异。从现有样本高校的测算数据来看, 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日益提升, 与现有的经费保障模式有一定的距离, 生均财政拨款主要根据财政的财力状况确定拨款盘子, 然后确定生均拨款的水平, 高校的收费标准更多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因此高校的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5.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现代社会, 随着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 教育的支出也越来越庞大, 政府财政虽然承担主要责任, 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途径。无论从国家的财政能力, 还是教育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水平提升角度分析, 多渠道的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 都是各国深刻认识到的基本规律。这个问题也纳入一些地区试点改革。以内蒙为例⒓, 为减少政府负担, 促进教育发展, 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办学校的教育由于受准入政策的牵绊、不能同等的享有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等问题的影响, 其办学积极性无法提高。2011年,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1.05亿元, 占全区教育总收入的0.2%;2012年,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2.27亿元, 占全区教育总收入的0.4%。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有所增加, 但总量较少, 而且主要集中在民办幼儿园的投入, 在高职、中职学校等投入并没有增加。

四、试点改革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各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效地完成专项改革三项试点任务, 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鼓励有系统和独立思考的地区继续深化试点改革的创新探索。教育是公益事业, 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各省 (区、市) 都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的教育投入标准,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各地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都是在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 无论是在改革的深度和系统化方面, 还有许多探索的空间。应该鼓励有深度的试点单位继续深入探索下去, 形成有序、持续、适用的地方教育保障机制。

2.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开展试点项目工作研讨, 交流工作经验, 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给予政策方面的指导。建议各试点省 (区、市) 建立定期交流研讨机制, 及时交流工作经验, 研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提高试点项目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意义。许多试点工作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包含政策的设计、执行、反馈, 还包括政策效果的监测, 各个政策环节的衔接, 各个执行部门的链接机制等许多细微之处。国家有些相关规章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操作细则, 都是由各执行部门按自己理解操作, 因此, 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有偏差, 很多地方强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解读、专家指导。

3.完善教育财政监管制度,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是要在深化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责权一致、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使用和管理教育经费的主体责任;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发展内涵, 加强监管、提高效益”的原则, 做好教育经费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省级经费管理平台建设。加快设立省级教育经费监管中心, 建立教育经费动态监控系统和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完善高校财务资产管理规范化考核制度, 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年度公告制度;开展教育重大项目绩效考评, 加强高校财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完善高校财经领导体制,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高校总会计师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扩大高校部门预算公开试点范围, 推动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统筹管理, 实施年度审计制度。四是指导市县强化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将市县教育经费安排使用和管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列为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工作。

4.关注舆情信息, 加强正面宣传。要注意关注试点工作中的舆情信息, 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多做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工作, 多做增进共识、统一思想的工作, 多做典型报道、示范引导的工作, 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摘要:教育体制综合试点改革专项“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共涉及9个试点单位10个项目。通过对试点地区的材料分析和典型地区调研, 课题组认为, 各试点单位均按照项目计划书所设计的实施框架, 在组织体系、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在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较完善的教育公共财政体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经费监测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典型经验。总体来说, 这项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推进了教育财政制度的规范化。

关键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3.实施愉快教育 改革语文课堂 篇三

一、在语文开展娱乐课堂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古板、乏味、缺少新颖性。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有心理压力,学习的效率也就低了很多。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是应开展愉快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去掉规范的棱棱角角,将课本上的知识生动的、形象的具体化出来,并让孩子们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开始学习。

课堂教学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开展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参与到其中,体会到课上的乐趣。从而让同学们更加愉快的学习、玩耍、成长。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语文时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二、愉快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愉快教育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先开展情境教学,所谓的情景教学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们“课本”上的情境,并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在用音乐等艺术设备,制造出精彩的情境。让学生们犹如就像在那里一样,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上的乐趣,喜欢上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改变成一件很有趣的活动,让课堂具有吸引力、新颖性。

如《陈涉世家》,学生对古代的事物以及时代背景的认识都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暴政、起义等词语是什么意思。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们深入其中。让学生们扮演陈涉、吴广等人物,并在班级设置地点的特色,让学生们根据课文朗读每个人物之间的对白,并对上相应的肢体动作。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感觉好像真的古代一样,从而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新的认知。课本上的具体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记忆也将会更加深刻。

在开展情境课堂教育的时候,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多少不一,因此对有些课本上的成语或是古代文言文不理解。通常会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并向老师询问。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的目的放在为学生解读生字词方面。如“怅恨久之”教师可以用白话文解释出这句话的意思,并自己先示范一下这句话的肢体动作以及与语言,再让学生们去做。使学生们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心情以及当时的处境以及情感。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字词做出画图或是语言解答等方式为学生们示范,这样可以为学生们主观与客观之间做出一定的联系。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理解生字词或是对课文的认识帮助都是非常大的。

课堂上的教育就是一门艺术,并且还是教师的艺术。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能够灵活的运用教学语言,那么这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最直观的来说,教师在上课就是在写一篇文章,要写好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三分之一,其次就是课堂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并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最后就是良好的结尾,也就是在课程的结束教师对课堂的总结,这一步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其实不然,好的结尾可以让学生们对课堂产生留恋,也就是还想再上一节这样的课。能让学生有这种心理是对以后实施愉快教育是极为有利的。如果做好了这些,教师在实施愉快教育的成功也就为之不远了。

例如讲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先让学生们齐读课文,然后让学们对“埋银两上面的牌子”讨论。这时学生们的问题就会出现了:课文里的人为什么要藏银子?为什么藏完银子还要在上面立个牌子呢?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时间过半的时候,老师接着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课本的主人公藏银子的方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吗?”这时学生们疑问就会随之萌生,兴趣也随之被调动了起来。老师马上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这时候,同学们的积极性就会被立马调动起来,学生们就会纷纷地举手抢答之前的问题。这样,学生们就能紧紧地跟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在愉快的课堂上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知道了藏银子后写牌子是愚蠢的行为。

通过创造与艺术相结合,拓展教学的空间。教学本身要有艺术性,先设问在解答等方式可以吸引学生们对新课文的兴趣。并通过背景、情境等方面引出课题,以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从根本上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使学生们对课本产生浓浓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细心的观察学生们心灵上发生的变化,从而从学生内心所需要的方式入手,开展愉快教育。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课本,快乐地进行学习。只有学生们对课本上的认识发生改观,更加喜欢去学习,才能发挥出教学的意思、体现出教学的特性。

4.教育改革健康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一、近几年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

我县现有中小学校81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11所、中心小学16所、村初小和教学点52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20956人,其中小学生13565人,初中生4812人,高中生2579人。教职工1475人,其中小学826人,中学649人。此外,还有民办幼儿园43所,幼儿园学生10080人。

(一)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落实。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对全县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步骤。教育议题优先研究、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经费优先拔付。近几年,都有几项校建项目列入县重点工程,仅就将扩建第三小学、新建第四小学和县城公办幼儿园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二)抓实抓好校建项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实现“四个改善”。一是学校教学设施得到改善。近三年共投入3528.85万元资金,用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建了32栋教学楼、宿舍楼,16个厕所,新增建筑面积达35096平米,维修校舍11060平米。二是学校生活设施得到改善。近三年,投入168.6万元完成了学校“三改”项目工程:其中20个改水项目,16个改厕项目,购买课桌椅12200套。三是教育信息化设备得到改善。全县共建成计算机教室24个,多媒体投影教室31个,电子备课室12个,配置计算机1300多台,为46所农村中小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四是学校环境得到改善。投入资金150万元对部分无围墙、无校门、无厕所等“六无”的村小、教学点进行改造,修建了围墙1734米,道路硬化3529平方米。做到了校校有围墙、校门,实现了进入乡(镇)中心小学的道路全部硬化的工作目标。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着力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上下功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素质教育有序推进。坚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完善、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四个加强”,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教室、寝室墙上有布置、有装饰,充满文化氛围;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完善校园设施;加强课余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经典文化、书法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三是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攀升。我县高考成绩连年上台阶,高考万人比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县)前五名。去年,我县上二本以上人数达295人,比上年增加了28人,增长10.5%,万人比位列全市各县(市)第四,创历史新高。今年,我县在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92人的情况下,上线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继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一本上线人数为79人(去年85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291人,上线率为27.71%。四是县职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校。按照《江西省示范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评估指标》要求,我县通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创新办学模式,转变办学机制,坚持“把车间建在学校,把班级办到工厂”,办学特色鲜明。去年,县职业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性职校的评估认定,进一步拓宽了县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四)抓好教学网点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一是积极调整县城学校布局。县政府筹措资金650万元收购了民办群星学校,改办为县第二中学,在原二中校址兴办了县城第二小学,结束了县城仅有一所小学的漫长历史。将县职业技术学校初中部剥离,成立了中学,扩大了初中规模。划拨15亩土地扩建小学,并更名为县第三小学。扩建的二中教学大楼、新建的二小分别于、秋季投入使用。通过调整,扩大了县城学校办学规模,优化了县城学校布局,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二是科学布局农村教学网点。近年来将农村网点调整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与乡镇撤并相结合、与中小学危房改造相结合,原则上对10名学生以下的村小(教学点)进行撤并。目前,全县中小学由前的112所,减少到81所,优化了我县教育资源,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

(五)强化学校安全措施,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我们主要强化“四个突出”工作措施:一是突出重点领域。在流感、饮食卫生、道路交通、幼儿园校车、溺水、防火等领域,加强教育和管理,进行重点防范;二是突出重点时段。在春季重点抓防流感和食品安全;在夏季重点抓防溺水,在冬季重点抓防火,在特殊时期重点抓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等。三是突出了方式方法。健全了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落实了责任制,加强了对师生和家长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利用安全台帐这个平台,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同时,取缔了除全中外所有中小学的锅炉,正在为全县中小学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四是突出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值班、巡查、外来人员入校登记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一套良好的体制机制,有效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5.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五

机电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根据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和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全会精神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围绕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探索我校特色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

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三、主要内容

(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等。具体格式见附件一。

(二)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四)加强建设课程师资队伍。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要注重在一

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

1、由各学科制订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2、对全体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各专业要立足社会,各专业培训要以该专业的新技术为准。并制定出详细培训授课计划。

(二)课程开发阶段。

1、各各学科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组织开发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材及其辅助教学材料。

2、各各学科要立足课堂教学,对一体化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具体设计可参考附件二。

(三)课程试验阶段。各学科对开发完成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成果进行教学试验,修改和完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教材及其辅助教学材料。

6.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篇六

我校积极响应《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对全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认真贯彻文件精神,落实统计相关数据,全面了解我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力争为全市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建设专项督导提供详实的材料。同时此次调查研究对我校教师的现有培训状况和发展水平有了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为我校下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情况

我校每年定期召开关于师德的专项学习研究活动,全校教师都以“为人师表、德高为范”作为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我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宣传活动,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师德演讲比赛、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教师师德征文等。我校还经常通过校报、升旗仪式、文艺表演等形式对我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教师向模范学习,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重德养德的风气。我校还将全体教师的师德作为教师综合评定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各种评先和评定中具有一票否决权。我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积极发展家长委员会对教师师德进行监督和激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落实教师培训经费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省市相关部门的财政制度和要求,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项目,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不向教师个人收取任何费用,绝不存在挤占、挪用、截留和不按规定使用教师培训经费的现象。

三、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情况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师训处有关教师各项培训计划和要求,积极组织我校教师踊跃报名,先后参加了东北师大、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各高校的研究生培训课程,先后已有三批学员顺利拿到结业证书;其次我校教师还积极参加班主任培训、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TFU教师培训等,基本达到全校全员培训上岗。在遴选省培和市培学员时,我校坚持按照教师综合评定积分制度,择优选报,即促进学校优秀人才的举荐,又极大地激励了学校教师的参与热情。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尽量加大英语、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做到有备无患,储备好我们学校教学一线的老师队伍,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教师的学习培训计划。此外,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积极研发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校本作业、导学案、课程纲要,积极开展第

二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展现全体教师和学生的风采,发挥师生长处,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

四、建立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机制情况

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和谐、民主、创新的教科研氛围,支持鼓励全校教师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法,积极营造有利于名师和优秀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教学环境,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式,提升我校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为培养省市名师和中原名师打造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情况

7.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篇七

一、定向

定向, 即师生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 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疏导和归纳, 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目标, 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

1、教师活动。

在定向环节中, 教师首先要把创设最佳的教学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从课堂教学一开始, 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感化, 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诱发感情;以指导观察, 体会感情;以饱满的情感, 陶冶感情;以丰富的理念, 升华感情。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录像和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内容、方法, 然后根据达标要求,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工成中心问题, 并以自学提纲的形式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尝试。同时, 要注意目标和问题要适度, 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2、学生活动。

在定向环节中, 首先, 要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从原来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旧知, 且与新知建立和谐的联系, 初步了解了旧知和新知的特性, 进而增强了求知欲, 开启了情感的闸门。其次, 宜采用发现法学习。学生根据达标要求, 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学习内容, 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主动地去分析教材, 发现问题, 并进行综合整理, 将教材内容加工成若干问题, 自定学习目标, 与教师共同商讨。

二、探究

探究是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相互探讨、集体相互交流和师生相互释疑等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自主感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学生质疑,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1、教师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从知识的传授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当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适当启发点拨,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 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潜力, 从而形成了师生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 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 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求异, 敢于争辩,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学生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一是要有自主创新学习意识。要求学生的学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 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 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 学生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 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方法, 呈现出自主性的发展趋势。二是个体自主探究。根据自学提纲, 主动学习, 边读边想, 边圈边注, 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联想与归纳, 达到解疑的目的。三是小组相互探讨。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小组相互质疑问难, 交流自学情况, 敢于质疑, 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四是集体相互交流。先交流各小组综合的答题要点和规律性知识及疑难征答, 后由教师对难点、重点及不同观点进行适时适度的诱导, 集体攻关, 由“小老师”解惑释疑, 自己作出正确结论。

三、评价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 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评价的方式有教师自评、学生自评或互评及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评价的内容是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本身价值。评价要求致力于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并迅速转化为能力。

四、内化

内化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反馈的信息, 精心选编一组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于要解决的新情境中, 通过迁移重组, 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 并在认知的基础上, 经直觉分析综合, 达到创新。

1、教师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首先要建立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像或创造想像,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自主创新学习, 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其次是综合设计。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真正从心理上获得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 从而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促进创造思维品质的形成。

2、学生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首先要自我辨析。针对综合性的训练, 学生在短时间内, 通过知识的迁移, 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的关键点及其含义, 把知识组成点、线、网的系统, 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激发乐学的情绪和探索的欲望, 形成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其次要公开表述。学生可先自我、再小组、后集体交流并整合, 通过集体交流和整合, 学生将个人学习成果贡献给集体使用, 同时接受集体的帮助, 享用集体学习的成果。

8.实施“七个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篇八

记者:“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发展迅速。请您简要概括一下昌平教育“十一五”主要发展成效。

李成旺:“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六项工程”,即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人才强教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程、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多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人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范化、社区教育多样化,初步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区域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了我区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记者:“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昌平新城作为重点新城来建设,昌平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发展目标。这些都为昌平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请您谈谈“十二五”昌平教育的发展目标。

李成旺: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已编制完成《昌平区“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并提出了总的教育发展目标,即打造昌平教育品牌,创建一流城市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昌平教育。

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要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公平高效、质量优良,更加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水平更高,改革与创新活力更强,优势教育品牌更多的昌平教育。这一目标的主要标志,是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习型城市初步形成、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昌平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令人欢欣鼓舞。围绕这一规划的实施,请您谈谈昌平教育未来几年将有哪些改革举措?

李成旺:一是实施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计划。我们将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益公平、普惠为民的原则,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人民办幼儿园贵、进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深化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基础,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二是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健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教育发展需求。开展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试验,通过对试验校的研究,探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机制与策略,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与校际差距。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育教学视导评价和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实行科学客观、全面综合、可持续的评价制度,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三是实施高中教育名校推进发展计划。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新途径,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督导评价机制。坚持“培育加引进”的名校建设工作思路,不断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和完善名校建设领导协调工作机制,举全区之力打造名校;制定和完善名校建设系列配套政策,给予高中名校更大的自主权;设立名校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为昌平一中、昌平二中各拨付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

四是实施职业教育品牌发展计划。充分发挥昌平职业教育在全市乃至全国的领先优势,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不断扩大昌平职业学校的影响力。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验,构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科研院所的联合体,逐步开展中高职衔接改革试验,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五是实施成人教育普及提高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成人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开发多种教育模式和课程,举办开放型大学,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教育服务。加强成人学校专业建设,办面向社会、多功能、开放式的成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普及率,开发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各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其他办学机构,以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居民。逐步完善职工教育体系建设,对各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农民工、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女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培训,为适应昌平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是实施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计划。我们将本着“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程序,加强民办教育机构规范办学行为的管理,让其依法办学、诚信办学。同时,我们将日常监管与年度检查相结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办学较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良好、群众认可度较高的民办教育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七是实施高等教育示范带动发展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昌平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驻昌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培养高端人才,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放大高校带动效应,促进城市功能提升,推动大学先进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新高校服务工作机制,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以上“七个发展计划”涵盖了我区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实现我区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相互协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记者:您认为“十二五”昌平教育在实施“七个发展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重点环节?

李成旺:一要抓好制度保障。我们要整体部署“十二五”发展任务,明确发展目标;健全教育配套政策,以区政府名义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为确保实现“十二五”我区教育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二要抓好资源配置。首先,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小学入学紧张等问题;其次,要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与引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满足区域内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最后,要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调整教育结构布局,保证区域教育资源与各镇(街)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的教育需求相匹配。

三要抓好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国培计划”和北京市“培养、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的目标要求,坚持“既重整体,又抓中坚”的工作思路,科学编制《昌平区“十二五”教育干部培训规划》和《昌平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水平优异、办学思想独特的优秀校长,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善教乐教、专业素养高的优秀教师。

四要抓好课堂教学。“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大力开展高效课堂研究,组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教学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石榴下一篇:仁爱版八年级英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