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精选7篇)
1.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篇一
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历来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地描述了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现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品教育现状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得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也随即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新的有效措施,把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反映到未成年人身上,他们就显得最活跃、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最适合现代社会,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青少年一代更求新、更求异、更有创造性。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或是多种想法交织,或是多种观念并存,或是激进行为和消极行为的矛盾统一体。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力,社会上任何一种不良现象,对他们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并极有可能在他们身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变化必然通过家庭、社会生活、外界媒体等途径对未成年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一些非主流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等或多或少地在未成年人身上反映出来。经过笔者深入调查,这些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型:
(一)“自我中心”型。
有的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合作意识和社会公德。在行为上表现为吸烟、染发、穿奇装异服;在道德上表现为缺乏文明礼貌,不懂得尊敬师长,不注意遵守公共道德:在消费行为上,随心所欲,动辄向家长要钱,购买物品,满足自我奢望,不知道勤俭节约。
(二)“恣意放纵”型。
有的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恣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表现为沉迷于网吧和电脑游戏,其心灵受到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腐蚀,甚至个别有吸毒现象,打架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据调查,有的未成年人法制观念不强,还接触过以黄色网站为主的非法网站。
(三)“逆反心理”型。
有的未成年人追求个性自由,逆反心理严重。遇事不与父母和老师商量,不接受父母和老师教育,结交不良社会青年,甚至有意识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唱对台戏”,不让做的偏去做;有的未成年人还出现早恋现象。
(四)“厌学享乐”型。
有的未成年人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学校弃学厌学现象严重。有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在学校消磨时光,有的认为读书无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刻苦精神,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在生活上与他人讲攀比、讲阔气、讲排场。
(五)“心理障碍”型。
未成年人的大多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经受不起批评和挫折,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不坚强,有的来自下岗职工和农村以及贫困家庭的学生有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存在偏执等心理疾患。
(六)“家庭弃教”型。
有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不够,由于家长忙于生意或工作,放弃教育孩子的义务;有的未成年人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或沉溺于自己的“麻将、扑克”娱乐,无暇顾及自己小孩的教养与教育;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孩子或自暴自弃,或拒绝单亲教育等,致使有的未成年人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而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七)“触法犯罪”型。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从2000年至2004年沿海某市抓获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共1298人,占同期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4.83%,而且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增幅一年比一年大,特别是2004年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的增长是非常惊人的。涉嫌绑架、抢劫、盗窃,抢夺财物甚至杀人等。在近五年来抓获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中,闲散在社会上的未成年人最多,而且外地户口占48.8%,多数是外来工的子女。
二、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现实任务,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协作,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紧密结合,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通力合作。笔者认为,针对上述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基本现状,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坚持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各学校通过主题班(队)会、操行量化评比等多种形式,狠抓《中小学生守则》落实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进一步抓好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思想素质。
教育部门要定期举行校长论坛和校长年会,邀请中央和省教育专家为中小学校长作专题报告,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德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成立心育组织,加强心理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咨询辅导站,进一步加强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动态,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失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各有关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中心,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加强对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增强家长和社会成员对子女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发挥多方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把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布局,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做共青团的工作。要办好中学生业余团校,配合学校党组织办好高中生业余党校,在确保质量、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在高中生中择优培养发展党员 的工作。加强对中学学生会工作的指导,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同时,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把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检查、考核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范畴,充分发挥少工委和关工委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班级的教育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深刻认识“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的辨证哲理,进一步加强对转化后进生的有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工会、妇联要在中小学校和社区经常发动、开展一些有关未成年人心身健康的教育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抓好普法教育,配好专管人员。
政法部门要利用好“五五普法教育”的大好时机,把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抓好抓实。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的现象。特别是在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工作中,要注意
军、警、民三结合,确保聘请人员具有高素质和较大的影响力。
(六)多个部门联手,净化成长环境。
有关政府部门要牵头组织市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领导小组,教育、公安、文化、广播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为其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机等娱乐场所定期进行检查和整顿,对违法乱纪和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场所要坚决取缔,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落实有关规定和意见,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开展禁毒活动,并作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对引诱中小学生吸毒和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要严肃查处。
(七)构建教育体系,三方齐抓共管。
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把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实到基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开展好“万师访万家”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建优良校风活动”等,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及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家长要高度重视并注意言行举止,业余时间尽量陪伴小孩读书或其他健康活动。各级妇联要依托社区服务体系,举办专题家庭教育讲座,广泛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和辅导等活动。积极营造一个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可以采用“座谈会”、“碰头会”等形式进行,积极营造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居委会和派出所对所辖区域的外来人口要严格加强管理和教育。与此同时,发现有已到入学年龄而未入学的未成年人,要责令其监护人父母履行职责送小孩入学,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
(八)建设工读学校,确保健康成长。
根据有关要求,在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的地级以上市要有教育矫治品行偏常学生的工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工读学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寄宿制管理;招收12周岁至17周岁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和经司法部门批准保释的未成年学生入学就读;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规划校址并划拨土地。编委、人事部门负责解决教职工
编制。采取“三个一点”筹措建设经费,即通过“财政拨一点、慈善基金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解决。
(九)纳入总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的工读学校办学正常经费按规定列入财政预算,由财政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负责统一指导同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立由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公安、财政等部门,共青团和工会、妇联等组织组成的各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部署情况,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应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狠抓措施落实,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科学研究,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小学生教育的三大领域, 虽然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不尽相同, 在小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 但最终结果都是面对一个教育对象, 要实现小学生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这三个方面的参与是缺一不可的。因此, 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校园教育需要一体化发展, 这就要求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这样我们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与不足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个人品德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 在人一生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处于初始和基础的地位。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受到家长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 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德行的教育, “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尤其当前经济的发展, 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 父母对于孩子容易形成过度保护、过分迁就、过高期望等不良教育方式, 这样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会对小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影响, 容易造成孩子缺乏交往与合作精神, 集体团队意识淡薄等不良影响。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 并与家长相互之间及时沟通信息, 交换意见, 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 互相配合, 共同教育,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体现教育的整体性。不难看到, 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 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家长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了解高科技等一些新生事物, 积极引导孩子科学的学习知识, 提供素养, 从最大限度下降低社会负面效应与孩子生长过程的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
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 应重视家庭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很不够的。家庭教育在大目标上, 除开发小学生智力外, 还要注意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小学生生活在家庭, 父母的无意识教育, 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很好的影响。现代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 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父母担负着育人的特殊职能, 要小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 才能进行全面教育。父母们不要等待, 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有的可能想等到学校去教育吧, 父母管养, 不管教育, 这同样也是不正确的。无数事实证明, 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家长应加大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应从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生活作风, 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 自己的家长是神圣的, 家长的一言一行经常影响着孩子, 所以家长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 身教重于言教, 平时在家里或者其他公共场合, 若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 平时注意帮助他人, 久而久之, 小学生受到影响也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 或自觉捡起地上垃圾的习惯。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 大道理小行为。”因此, 在家庭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塑造学生。以家长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 使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三、家庭教育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 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 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书《史典》中曾说:“至安无如教子”。鲁迅先生也曾指出, 中国不仅需要师范学堂, 而且还需要“父范学堂”。今天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更有其特殊深远的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 从教育入手, 以人才取胜是至关重要, 而家庭则是人才的摇篮,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造就人才的教育活动中, 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它对小学生的成长, 对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成功, 对民族未来的兴盛, 都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必将给我们现阶段的家庭带来众多影响, 而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教育实践证明, 良好的教育可以发展人, 人才的形成无一例外的得益于优秀的家庭教育, 同样, 不当的家庭教育也会妨碍小学生的发展, 甚至产生一些适得其反的教育结果, 因此, 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必须要在社会部门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下, 从小事抓起, 从点滴做起, 加强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深化教育。总之,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育的全过程中, 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脚踏实地去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探索, 而不能仅限于空想, 所以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 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去教育好下一代, 确保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够健康向上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教育家马柯连卡著《父母必读》一书, 1999.12。
[2]钱伟源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南》,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3]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1年第1期。
3.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网络文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文化对于初中思想教育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和缺点共存,关键要全面正确认识该思想工作的特点,这一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复杂的,不但要重视建设和管理,结合疏导来开展,同时还要占据网络思想品德工作中的领先阵地,建立积极健康、是非分明的优质网络环境,将人才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初中学生人格作为目标。
一、网络文化对初中思想教育的不良影响
1.文化道德素质
依据调查结果可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将近占50%是和色情信息相关的,电脑网络技术传播色情内容的成本低,传播具有隐蔽性、快速性的特点,传播起来十分容易,这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增多。
2.个人素质的影响
教师权威和初中生个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了较大的冲突,网络发展对教育权威资源实行了重新配置,导致教育低廉化,初中教师不再是稀有资源,教师的专业权威、感召权威和传统权威在逐渐的衰落。此外,网络文化发展导致当前初中生的生活逐渐变得非群体化和个性化,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初中生对于直接性的思想教育灌输不再那么容易接受,当前的学生不断地挑战权威,导致思想教育效果严重下降。
3.影响心理认知
信息浏览量大,内容多,在频繁的上网中,初中生会浏览大量信息,同时这些信息涉及了品德、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认知面进行了极大的扩展。但是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很快就会消散,极大地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会麻痹初中生的认知,对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直接产生影响。
4.心理情感的不可靠
互联网上各种软件中的虚拟情感互动较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度较低。网络文化对初中生的交流空间进行了充分的扩展,对初中生及他人的交流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初中生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交流,造成其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模式的变化。
5.形成虚拟化的心理信念
太多的理想化角色、现实信仰缺失以及网络空间新鲜事物在持续的涌现,为当代的初中生创造了一个虚幻和真实结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初中生所看到的东西都对现实中的不完善和不完美实行了补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导致学生成为了信仰虚无主义的幻想者,有的甚至出现了畸形人格。
二、针对网络文化对初中生思想带来不良影响的解决策略
1.树立品德方向,创造积极性的舆论环境
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个人爱好各个方面的差异,互联网内各种信息的良莠不齐,我们要正确引导初中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品德工作并进入到网络中,在网络中占领自己的强大阵地,宣传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依靠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多样化品德宣传教育。目前大量的初中实现了根据学生喜好建立学校网站或网页,借助这些方式将学生兴趣逐渐引导至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提升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强化网络及网络道德管理
伴随时代发展和人类需求,鉴于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已经慢慢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但在网站上不负责任的发各种消息,甚至利用其宣传暴力和淫秽内容。对此各级公安机关及文化部门需要对全网络的防卫系统进行建立和健全。实现网络规范化运作,严格审查局域网、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等,依靠网络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组织多种不良信息进校园的活动。
3.建立优质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人员
构建网上的思想品德教育系统,借助擅长开展思想品德工作,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人才,该群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思想传播使命感,对网络文化的特点了如指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网络时代下合格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必要素质。因此,其需要紧密地跟随时代步伐展开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和网络培训计划。思想品德工作者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板报、喇叭等宣传品德思想的落后情况。借助网络、传输和交换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初中生开展相应的教育。
提升初中网络文化建设是发展设计主义的必然要求。针对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实现思想教育和网络的有机结合,采取引导、教育和管理等措施。通过引导加强管理,并且还要在管理中逐步实行引导。还要审时度势,和潮流发展需求实行顺应,持续研究最新网络发展,探索全新思路,有效解决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敏.网络文化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4.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档 篇四
任丘市四中李项羽
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的成长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本文从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的现状出发进行探讨,分析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并简述了家庭对策,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未成年人影响家庭环境对策
正文: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处细节带来了前所未有、难以置信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它正在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在我国1.1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超过50%,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16.4%。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伴随着网络的繁荣和更多的应用,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趁机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一、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冲击了未成年人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未成年人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这往往与未成年人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未成年人生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电子海洛因”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网络,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未成年人来说有无限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世界中的角色和行动协调问题,从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电子海洛因”应运而生,极大地毒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由于网络大大增加了人们交往、学习的方式,以及交往、学习内容和情景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选择性,进入网络仿佛是一个浩瀚的信息,知
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很容易让人完全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中不能自拔,出现对网
络的过分依赖,即“网络上瘾症”。由于终日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是与现实本身
进行交流,同他人的社会交往程度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同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
同事之间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冷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内心枯燥,慢慢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出现“网络孤独症”。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出
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就很不利于他们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化进程。2003年8
月30日的《温州都市报》刊登《我的爱输给了“传奇”》,报道某中学学生为了玩“传
奇”几天几夜呆网吧并与父母隔离,家长写信给报社要求救救孩子。
3、网络“污染”和隐蔽性弱化未成年人道德意识。
网络世界是个自由的世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网上
色情、暴利、邪教或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未成年人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
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在调查中,有36%的未成年人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2%的人承
认“经常”去看。据权威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BBS中储存的图像,有83%含淫秽内容。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未成年
人网上道德意识淡薄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也将波及未成年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
为。网络对未成年人道德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未成年人对
一些问题的看法易被左右,从而不利于其良好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上网聊
天现象日增,网上交友更成为“时尚”。网上的虚假信息极易使不谙人事的未成年人轻
易受到伤害。更危险的是,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未成年人成为被侵害对象。2003
年12月15日的《温州都市报》一版报道了《“传奇”毁了少年郎》,就因网络游戏引发的故意伤害案。显然,网络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对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的家庭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家庭的变化,致使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力日
渐减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正是基于这种家庭的变化而日益激化的。网络对未成年
人的消极影响的防范工作虽然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展开,但首先特别要从家庭环境因素
展开,因为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有
效地预防和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应当对家庭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1、健全的家庭结构。
一个稳定的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当然,健全的家庭并不仅是家庭
形式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指家庭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家庭氛
围。家庭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互敬互爱,不仅给子女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而且能为孩子
创造一个有效的教育环境。实践证明,子女的真诚友爱、善恶分明、乐于助人等优良品
质,常常是在父母优良品德的示范下和家庭和谐气氛的熏陶下形成的,因此,健全的家
庭是家庭预防机制功能得以实现的首要保障因素。
2、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家庭仍然需要和谐,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未成年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建立良好、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有
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做好榜样。家庭的缺失和成员间的关系恶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
成长,家长应该积极的做好榜样,不能要孩子心理留下阴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
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最佳环境。
(2)增加沟通时间,重视家庭的亲密度。增加沟通是保护亲子感情的首要条件。
要有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要以多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
富于情感性,要伴随着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只有在温暖的背景下,教育引导才能发
挥作用。
(3)建立互相学习的家庭氛围。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独
立的思想,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能够表达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
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的关键,在互相学习的氛围里,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会大为增强,家庭就成为社会的稳定
剂。
3、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本文所指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
(1)全面的教育内容。在现代家庭中,伦理道德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未成年人的政治思想品质、法纪法规、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消
费观念、职业精神等诸多方面,都有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2)得当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法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关系极大,只有采用“爱
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3)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未成年时期又称为“青春危险期”,由于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视父母的话为“圣旨”,言听计从。因而在对他们教育时,一定要从其年龄特征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素材为内容,在适当的时间,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启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家长素质。
父母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与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对孩子的影响是他人难以替代的,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陈旧观念和不良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而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父母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如何提高家长素质成为了关键,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尝试:
(1)开办家长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家长学校讲座,力求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优势,向广大家长传播现代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子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要针对家长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意识和自我调试的技巧。
(2)进行法制化管理。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是对家庭对子女失教给予了社会道义上的谴责。然而,失教之过,如果仅靠社会道德标准来调节、约束,在今天已经远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把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综合运用于家庭教育中,使“养不教”得到一定的行政或法律上的适当惩罚,给那些忽视家教的家长以威慑,才可以较大程度上提高家长素质。
5.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篇五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民族发展的兴衰盛弱。在新形势下,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在机制、方式、环境等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社会的鱼龙混杂,不良文化信息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单纯的心灵;家庭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宠溺现象;学校教育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不利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因素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方针政策,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育对未成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少年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甚至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学校学习期间已基本培养形成,由此可见,在学校中,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势在必行。但是,很多学校却忽视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是实施了教育,也总是收效甚微。那么作为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该如何实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呢?
一、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来开展。但是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很多学校,在制定德育计划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总是为了结合政治实事的发展趋势,一厢情愿地大张旗鼓开展一些追求表面成绩的活动,表面上是有条不紊地抓紧抓好了,实际上常常是因为一把抓,没有重点,没有要点,导致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没有真正的收获到什么。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尽量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动者,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通过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培养道德、树立理想、提高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群体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教育应
该放在其首,且应伴随着学生在校园环境下的整个成长过程里。除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学校还应该对学生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校园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定期的组织关于德育教育的报告会、班会、参观、歌咏比赛、举行 “中华诵读”比赛,举办“学雷锋”活动、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加深对优良传统美德的感悟与继承。
如果对学生进行一味地灌输道德意识与内容是不起作用。诸如对于作为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是非、善恶、真假的辨别尺度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就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停留于死记硬背上,它可以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进行了解掌握。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后,他们能够自觉地利用时间锻炼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自身体验中培养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我们总是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步入社会后经常会抱怨懊悔自己在学校时没有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原因何在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校里,他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中,雨淋不到,太阳晒不着,天天对待的也只有消耗不了多少体力的作业,而一旦跨出校们后,他们却需要经受暴风骤雨、日晒雨淋干起沉重的体力活。此时的他们便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学生对于道德的说教并不认同,而一旦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将会取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好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告诉学生菜要如何炒,要炒多久,要加多少盐才既不淡也不咸,也许老师讲上数十遍,学生也还是不清楚什么样是熟的,怎样才算味道口感好,这数十遍也就等于是一堆废话而已。而如果让自己动手实践,亲自动手炒菜、亲自尝试青菜的味道,取到的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校为链接点,构建和谐的环境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环境优劣将极大的影响到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成为了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先行条件。学校优美清洁的环境、完善的教育教学措施、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表现出来的是校园的特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
些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优美、清洁的环境能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有利于同学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措施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除了这种物质化的形态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操行标准等则是精神形态的体现。它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热情,督促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另外,父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老师,学生在校外所受更多影响的便是他们的家庭环境,所以,在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并不是独立的,它应该是一个链接点,通过家校共建的方式,不断进行家校的沟通,加大与家长、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正教育方法,共同进行教育管理,才能够为学生的品德教育营造出恰当和谐的环境。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不定期的举行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来学校了解学生的校园成长环境,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还可以举行家访活动,深入到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各方面活动,并与家长进行探讨沟通如何教育才更有益于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以教师为示范,加强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学校教育期间,教师的品行往往成为了学生内心衡量道德的准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师德建设,重视在学生中起到的示范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自己都着奇装异服,行为言语粗鲁的话,那么他又如何对学生的着装言行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呢?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某种行为是爱国的,是高尚伟大的,而自己在课余的行为却是缺乏公德心的,那么他的教育又如何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呢?因此要想有效地去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必须先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从自身的每个细节、每件小事做起!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或者管理过程中,不仅要着装得体,待人接物注意分寸恰当,与学生沟通懂得言语技巧,注意到每一个可能影响到学生心智成长的小细节,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我们教师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自己所能供给的学识,还应该包括教师自身的社会经验以及各种为人处事的哲理与技巧。言传身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习得不同于课本上的社会知识。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面临各种事件的处理时就要进行深思熟虑,避免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
6.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篇六
学校教育, 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正规的教育”,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是近代欧洲社会政教分离、治教分化的结果, 是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部分存在于国家之中的。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 它不可能永远坚定不移地走在它初创时被赋予的发展道路上, 指向特定的目标, 保持永远的纯真和适宜, 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以保持活力。
杜威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型的历史时期, 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美国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就是“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和技术的进步, 却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调, 物质力量不仅没能为社会服务, 反倒成为社会进步的异化物”。基于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向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渴望。作为一个教育家, 他选择了通过改革教育来改良社会。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希望教育领域的革新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现在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来说, 杜威的想法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 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如果让年轻人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 他们是得不到这种经验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杜威十分清楚正规教育的益处, 但是他也认为正规教育过于“抽象和书生气”, 不如非正规教育“亲切”和“有生气”, 而且非正规教育的“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具体说来, 原因就是正规的学校中充斥着各种被符号化的、必须学习的东西, 它们“远没有变为习见的动作和对象”。同时, 由于被人为的衡量和选择过, 这些材料只“存在于它自己的世界内”。简单地说, 就是“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 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要解决此类种种问题, 杜威认为应该保持两者的平衡, 促进两者的沟通乃至融合, 防止它们的割裂。这里, 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或者说是“走样”, 在杜威看来, 未必是值得哀悼的不幸, 相反是让人欢心鼓舞的幸事。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的是杜威这样“攻击”学校教育, 并不是希望灭亡它, 他更多的是在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中注入了自己对当时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的愿景。希望从非正规教育中汲取养分, 为日渐僵化的学校教育引入活力, 促进它的改良。
杜威提出的以上这一命题, 溶入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希冀。我们可以从中体悟杜威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憧憬。杜威的思想深邃而博大, 对美国转型期学校教育的思考独树一帜, 当然, 也可以为我们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一、关注生活, 培养学生的品性
现在的中国处于时代的交汇处, 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样一个时代鼓舞着人们怀着无比的激情去改变现实生活。但是,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理性开始主导一切, 所有事物是否有价值都要诉诸理性判断。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样, 课堂中只有按部就班的知识的满堂灌, 学生无法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 没有砥砺品行的机会, 只会些所谓的科学知识。不是危言耸听, 当这些理性的学生长大成人控制我们这个社会时, 不公正和灾难将很可能会遍布人间的每个角落。因为最理性的人类就是最愚蠢的动物, 毕竟人只有拥有品行才成其为人。例如七年级上册就有《笑迎新生活》《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等章节。
二、关怀学生, 创造属人的世界
世界属于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都能够相互理解, 人之间不能够相互理解的世界不是属于人的世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个体越来越独立,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大,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的理解的重要性。时至今日, 学校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 漠视学生的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需要。我们的课堂应该面向生活, 在生活中发展教育。让学生在生活的引导下学会与人沟通, 学会理解, 发展自己。这样, 学生在各方面也就取得了和谐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该有勇气把这一美好的愿望化为实际的行动, 在教育实践中尽力施行。努力抛弃隔离学生的课堂, 使学生沐浴生活的阳光。让他们在参与、实现的过程中体味理解的快乐。否则, 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会继续滑落, 学生也将在沉沦中迷失自我。
7.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德育;社会;责任;模式;实践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是健康。但有些现象也令人吃惊。一位先生带着孩子到机场送朋友,道别时,儿子忽然大声说:“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先生连忙打住,事后得知这些顺口溜是现代校园里流行的童谣。另据报载: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问女儿:“将来妈妈老了、病了,你怎么办?”女儿回答:“给你安乐死!”这段听起来像是黑色幽默的对话,却揭示了当今部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缺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一、社会评价重智育,轻德育
尽管素质教育的大旗已高举多年,但许多学校还没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在升学考试未被取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升学率,必然造成学校智育与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致使学生缺少真正有效的德育课堂。
二、德育内容多空虚,少实际
打开教科书,听听德育课,不难发现,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现象,道德标准单一,内容抽象,给学生理解和参与带来了困难。用这样呆板的方式对未成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难道真的能促进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平?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有其潜在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影响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如教学“1+1=2”那么简单、直接。
三、德育成员多单干,少合作
不难看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目前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很少有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教育虽是主体力量,但必须有家庭、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不少家长、部门缺乏对后代教育的社会责任感,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因为社会有关方面对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力量分散,各行其是,所以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学生道德的“知”“行”严重脱节。那么作为未成年人引路人的学校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当前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做到以下三点。
1.改变教育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很多老师反映,现在未成年人思想固执,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已不适应当代未成年人的需要,我们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改变德育教育的模式,让他们在社会中感受,在体验中认知。我们要坚持道德教育上的知行统一,注重实践,以实践为检验、评价学校道德教育的标准。学校道德教育要重视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地投身道德实践,把参加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修养结合起来,突出在道德实践中的内在过程,使未成年人获得丰富、真实、深刻的道德体验。开展社会实践等体验教育活动,还要通过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使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2.巩固教育阵地,鲜活德育形式
道德教育要革除说教的弊端,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学校要为道德实践建立活动阵地,并在未成年人“常见、常听、常去、常在”的地方加大阵地建设力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现象,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时代精神的优秀人物的典型事例,引进学校,带入课堂。在对全市上网人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未成年人占90%以上,我们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组织开展“健康网上行”等活动,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公约”,全方位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3.讲究教育方法,养成行为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知道,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多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往往失之偏颇,从而导致种种不正常事情的发生。我们要给他们多一点关爱,用“春风化雨”的执著和真诚去打动他们,可以采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开座谈会、说理想、讲故事、私下谈心或是推荐一些好书给他们阅读。经过这样的一些教育,相信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必要的惩戒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辨析中学会道德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
古人云:“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持久之功。”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需要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党中央8号文件强调指出:要育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我们没有理由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推荐阅读: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1-15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07-13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09-21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10-06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10-04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家长学校学习心得10-15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11-16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07-24
对家庭教育学的认识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