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高中生作文

2024-06-28

离歌高中生作文(精选6篇)

1.离歌高中生作文 篇一

离歌高中700字作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兮成白虹。”易水歌毕,我放下手中的筑,目送那一白点在地平线上消失。

荆轲刺秦失败了,我连叹息也发不出来。正当我彷徨之际,旁边的太子丹一拉我:“老五,谢幕了。”我恍然,急忙上台谢幕。

“来!干!”老大一举手中的可乐,一饮而尽,如他演的荆轲般豪迈。“小五谢幕时是想啥呢,上来那么晚,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呃?啊!没啊!”我慌忙回答。“不行,不能便宜了你,自罚三杯!”老大嘿嘿一笑,已倒好了三大杯。我没有推辞,端起杯子,一口气咽下。气泡刮得喉咙生疼,引得我一阵咳嗽,激起了众人的笑声。

戏剧社是我们寝室五个人一起创出来的,《荆轲刺秦》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三年间,我们目视着一个没有经费没有指导老师的小社团成长为一个全校最大社,如今要离开了,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不舍。

三天后,老大把我们叫到了活动教室。“为了庆祝高三,也就使我们离校,四个校区一起举行毕业典礼,要出节目,这也是我们高三最后一次演出,我们演什么?”老大环视一周,问道。最终,《荆轲刺秦》以绝对优势通过。

时间在我们备战高考中悄然而逝,眨眼间,就到了毕业典礼。

轮到我们上台了,可我从未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过,紧张,狠狠地摄住了我。终于,在“易水诀别”一段,我手一滑,筑竟摔在台上裂为两截!台下哄笑声渐渐响起,我的脸开始发烫,恨不得现在退场。情急之下,老大向前一步,紧紧抓住我的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渐离兄,你・・・・・・”

一切都化险为夷,还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随着最后一个节目的结束――我们毕业了。

高考后,兄弟们又聚了一次,第一回用酒代替了可乐。几分醉意之下,演宋如意的老三撺掇着老大唱一首歌。老大踩着椅子上了桌子,一扬手中的酒杯,左脚踢翻了鱼汤,右脚踏上了牛肉,喝得直打卷的舌头呜噜呜噜地响:“风萧萧兮,易水寒也,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老大饮干了杯中所有的酒,双目一瞪,仿佛他就是荆轲:“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兮!成白虹!”

老大唱地很豪迈,但把我们都唱哭了。几个大男人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我们都听懂了这一曲离歌,它不仅送给即将散落天涯的兄弟,还有我们共同逝去的青春。

2.离歌高中生作文 篇二

现状一“深刻性”的缺失

作文的“深刻性”即表现为文章富有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迪性, 文章读来耐人回味, 让人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然而在当今高中生的作文中, 鲜有富有“深度”的佳篇。他们的作文或是立意平淡, 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或是感性有余, 理性不足, 缺乏分析思辨或抒情议论的能力与方法;或是分析肤浅, 泛泛而谈, 没有进行具体的、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思想简单肤浅、选材低幼化、内容空洞苍白成为多数高中生作文的通病。

在一次命题作文“季节”的练习中, 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述和感受方面, 却很少有人去挖掘出其中可能蕴含的人文内涵。不能赋予“季节”以文化深意, 也就无法写出有深度的作文。笔者认为, 文章幼稚化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 见识不广博, 眼界不开阔, 生活体验不丰富, 理论修养不丰厚。现在的学生大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关注时代, 不关注社会, 不关注生活。而要改变这一现状, 一方面需要学生转变观念, 学会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 增加阅读量, 提高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打开封闭的课堂, 减少概念化的指导, 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引领他们去感悟人生真谛, 用先哲们的光芒照亮他们的思想之路。

现状二“责任感”的缺失

现今高中生作文中无病呻吟、虚空想象的内容越来越多, 而青春与成长, 责任与担当的内容越来越少。

笔者一次布置话题作文“幸福”, 学生多从感受到父母、师长、朋友的关爱的角度谈幸福, 却无一人认为关爱他人、为他人付出亦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幸福感。如今的学生, 多是在被关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多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能考虑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他们的作文中, 总是充满了对自我的关注, 却极少有对社会、对历史、对自然、对宇宙的考量。作为年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 没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没有家国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难以想象他们能写出高境界、有深度的文章。学生作文中责任感的缺失催逼着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人文主义大潮的冲击下, 教师是否太过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性灵”, 将写作导向指向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 但却又忽略了对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关注?事实上, 仅仅关注情感体验, 是一种狭隘的写作观。作为语文教师, 还要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公民情怀, 具备社会和人类的眼光, 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只有这样, 才能在时代洪流中找准方向, 担起社会责任, 成为时代的脊梁。也只有这样, 他们的作文才能跳出“小我”之境, 具有生命的厚重感。

现状三真情实感的缺失

现在高中生写作文, 有一种明显的倾向, 就是堆积华丽的辞藻, 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辞, 但文章没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读起来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花架子文章, 徒有其表, 很难征服阅卷教师。“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文章贵在有情。高考优秀作文的标准之一就是感情真挚, 能够打动人心,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何才能写出真情之文?关键是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现实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 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请看这样一个作文片段:

每每与妈妈穿梭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中, 她总是将手挡在我身前, 因为知晓我的粗心与莽撞。手心向我, 手指微曲, 就那样地护在我身前, 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 给我最贴心的安全感。感动于一个细微的动作, 因为它毫不起眼却温暖心房。

这个片段所写之事小得不能再小, 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但是却因为小作者感受细微、选材真实、情感真挚而勃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然而, 遗憾的是现今像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少。这与学生们急功近利的写作态度有很大关系。在写作中, 学生们往往为了增加文章的文采而拿得高分, 一味追求美词佳句而背离了写作的本源, 结果反而使文章显得空虚浮泛。要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倡导生活化的作文, 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感悟真实的生活、书写真实的生活。

现状四“文化内涵”的缺失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作文片段:

是谁?是黄沙漫天, 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 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鳖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 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 偏偏要独上高楼, 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 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傲然,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是的, 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 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 相反, 当我们回望当朝, 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 而是你!

在学生的作文中, 苏轼、李白频频亮相, 司马迁、李清照纷纷登场。不是项羽自刎, 就是昭君出塞。不是屈原投江, 就是陶潜隐居。学生引用古人古诗, 为的是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给自己的文章贴上“文化作文”的标签。事实上, 这种引用真的能使文章成为具有文化底蕴、文化积淀的作文吗?“文化作文”是指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 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的作文, 显示的是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情趣。需要作者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深邃的文化理解和深广的文化视野。以这个标准来衡量, 取材于诗文或历史轶事的作文并不能算真正的“有文化”。

高中生作文中种种现象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笔者仅以愚见, 浅析一二。但却希望这些粗浅的分析能引起同行们对高中学生作文中此类现象的关注, 及时对作文教学进行反思, 对学生作文作出正确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王白云.高中写作教程七十二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离歌高中优秀作文850字 篇三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人世总有缺。

离别如歌。犹记得在华沙时,肖邦的《离别曲》优雅婉转地飘逸在空旷的大厅中。他起身,轻声对女伴作别,轻轻转身,不舍地将一切拂于身后,不舍地投入了巴黎的音乐海洋。这首充满感伤的乐曲便如安静的沙在悠远的历史中缓缓流淌,留下的,是金色的悲伤。

离别如风。一团风飘过,带去了黄叶,花尘,也带去了尚未碾作尘的残花与坠碎的枯叶,卷着两三野草,与几点孤雁一同远去,醒了檐角的风铃。清凄的铃声“丁、丁零、丁零……”大片地洒落下去,在孤清中独自回味。

离别如画。提索特远离法兰西,奔赴英格兰之时,他在汽轮上静静回望,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他依然在自己明亮的落地窗前看着房下的人流,听着远处海浪永不单调的吟唱。但,呼啸的汽笛蛮横地打破了这一切。他望着远处渐渐淡出视野的亲人与朋友,取出了画笔,将自己无限留恋、挚爱的一切勾勒而出,收束于一方画纸上。《告别》从此便现世,被雪藏于大英博物馆。而它的周围始终有的提索特那一团忧伤,至今仍在不断地聚拢、逸散,似是悲伤的灵魂要诉说心中的悲恸。

离别如诗,屠格涅夫在偏远的普列木辛诺庄园做客时被热情的巴库宁娜触动了心中的情。在分别之日,诗人写下了这首《当我和你离别时》,寄给了已经离开的恋人,以表柔情。“我没有比爱你更爱过一个女人……”当他将心中的`羁绊谱写为恋歌之时,或许,心中的爱意早已化为浓烈的思念了吧。

离别又如光影,杰西与赛琳娜自在巴黎失散之后,便在人海之中互相努力而又茫然地寻找着。九年后,二人在最终在巴黎相遇。那漫长的九年别离,在她与他心中已经不再是煎熬,而是记忆的瑰宝,在彼此交错缠绕的人生轨迹中闪着点点的光芒,点缀着共同的星空。

离别如赋,曹子建的《洛神赋》中,飘然的才子与超凡的洛神在洛水之滨相遇。恰似一见钟情,但缠绵悱恻之后,洛神却不得不惨然离去,只留下痴情的曹植在江边久久地伫立呆望着远处依稀的倩影,最后怅然离去,留下的是千古一悲。

4.作文 离歌 篇四

――题记

时间是一种很诡异的东西,他每天都会从你的口袋里偷走一些属于你的东西,等到最后你翻开口袋才发现你什么也没有了,黑漆漆的口袋像一条择人而噬的裂缝,张着嘴像是在等待。而时间却早已抛到你追赶不上的就角落,望着你的慌张和无措,神经质地大笑,笑到不住的颤抖。早已发现,时间其实是首离歌。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转来了这个新的学校。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转学了,只记得那天金色的阳光洒下,透过树叶间的缝隙落在地上,碎了一地。城市的玻璃反射出刺眼的阳光,射在我的双眼上,让我睁不开眼,城市的特有的气味像是沙尘暴一般席卷着我,让我沉沦,也忘记了当初的自己。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班级,一切于我都是麻木的。我想,或许我就这样了,不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交到任何的朋友。

这是个热闹的班级,因为热闹,没有朋友的我便更显孤独。跟我同桌的是一个女生,她是个很好的人,她总是能够在我不开心的时候逗我笑。不久,她便成为了我的朋友,她叫希,记得她第一次向我做自我介绍时,嘴角总会不自觉的上扬,她在放学后叫住了我:“你好,我叫希,希望的希。你叫什么呢?”那天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洒在她的秀发上,铺上一层金黄。不知不觉,我嘴角微扬:“我叫枫,枫叶的枫。”金黄的阳光成了我们友谊的见证。

记得有一次,刚刚放学,希叫住了我:“枫,我们一起去河边玩玩吧。”我很愉快的答应了,于是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夕阳在前面的天空染红了半边世界,绯红的残云围绕着夕阳,仿若夕阳的晚礼服,温暖而美丽,夕阳像是一位腼腆而美丽的女子,在人们的目光中含羞而立。在这样的傍晚,我们坐在河边,看着夕阳逐渐沉落,说了很多的话,我们约定了,我们的友谊会天长地久,我们永远不会分离,逐渐升起的月亮和漫天的星星做了这个约定的见证者。

还在初中,正是青春的季节。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吃饭,一起回家……一切都是这般美好。只是初三转眼已在眼前,也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那天我们坐在教室的窗前,阳光依旧明媚,金黄色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洒下一片金黄。我们彼此约定一起考入重点高中,只是在约定完后心里一阵莫名的恐慌,仿佛预示到了美好未来的终结。我们一直坐着,都沉默的看着窗外,各有心事。果然最后我们齐齐落榜,最后分别在两所相隔甚远的的校园。虽分隔,却是抵不住我们的相见,我们仍然会在周末一起出来玩玩,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磨,我们渐渐不在常常联系彼此,友谊在岁月的磨砺下越磨越淡。

当初的约定在青春的记忆里越来越远,在岁月的潮流下不堪一击。

5.离歌高三作文 篇五

早已记不清什么时候了,提起毕业心里会有些落寞,是呀曾经的我们,天真的以为毕业遥遥无期,可转眼就各奔东西。三年来,我们哭哭笑笑、打打闹闹,曾经一起抱怨老师的拖堂,曾经一起“诋毁”某某的形象,直到临近毕业才发现,曾经以为没有尽头的橡胶跑道只有那么长,还记得我们当时气喘吁吁的模样,如今,却也习以为常。进校时大家青涩纯真的模样,永远铭记在我心房。

三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七年级,我们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在广播操比赛中大展风采。那时的我们多开心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光芒。八年级,我们幸运的迎来了军训,那几天的汗水,那几天的.拉歌,那几天的欢笑,也是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九年级,我们参加了运动会,每个人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跑道上,沙地上,跳高赛场上,处处都是我们呐喊的声音,处处都是我们欢呼的身影。凝聚力,在那时,发挥的淋漓尽致。

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是的,那个六月很快就会到老,分离的日子不会因为我们的悲伤而延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毕业不仅仅是离别的悲惜,更应该是一种动力,分离了,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给自己铺设一个光明的未来。否则,多年后相遇时,怎么让别人遇见最美的自己?

6.试析如何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 篇六

一、注重阅读, 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想在写作时做到文思泉涌, 下笔有神, 则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吸收的是精神上的养料, 就像我们吃饭获得生活营养一样。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时感到下笔难, 没有内容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缺乏, 一直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缺少足够的阅读空间, 对文学作品的涉猎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 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为例, 很多学生对其了解仅仅停留在故事概况的层面[1], 除了教科书中出现的几个故事场景以外, 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 对其了解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积累,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规定其在整个高中阶段必须读完制定数量的文学作品, 并为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要知道只有日积月累, 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必要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如要求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不得少于80 万字, 在保证这一阅读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与其知识接受能力相适应的阅读素材, 并将这些阅读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每周, 要求学生定期撰写阅读心得, 以周记、月记的形式来归纳总结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收获。此外, 还可以不定期举行读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说出来, 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你追我赶、必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借助此类交流活动, 也能让学生之间实现互通有无、共同成长。

二、技巧训练, 提升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注重写作素材积累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 这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写作教学环节, 教师要切实利用好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现有素材并有效迁移。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 一方面,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跳出文章内容之外[2], 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手法, 融合为自己的感悟, 并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将这些感悟融入进去。以写人、写景类的阅读教学为例, 可以要求学生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并要求学生选择相似题材进行仿写, 引用一些美文的框架布局, 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范文的借鉴价值, 在开始写作课教学之前选择一篇精美范文供学生研究, 要求其从框架结构、选择素材、安排详略以及修辞使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和交流, 受个人认知水平和切入视角的影响, 对同一篇文章, 每个学生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将观察、讨论、交流的主导权给学生, 给学生足够大的自由空间, 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 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深入实践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真正的写作源泉, 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更加贴近生活, 写作教学也应注重对生活资源的挖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作文教学也应改变以往应试的功利化教育模式[3], 不应将其作为一项可以训练的技巧, 而是将其看作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思索, 这也要求在写作教学时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方法, 而应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其眼中的世界。然而, 长期以来受限于两点一线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在写作中普遍感受写作素材的缺乏, 如何突破这一困境, 让学生的视角更加贴近现实呢?在写作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经常性的选取一些活动让学生来观察思考, 深度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 如要求学生观察当今人民的生活, 并通过与年长老人的交流感受老一辈人的生活, 在对比中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日益发达, 还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更为便捷的方式获得所要的素材, 借此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总之,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只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实践, 注重积累, 加强技巧训练, 一定能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小林.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激发写作热情[J].语文天地, 2014 (2) .

[2]孟青兰.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J].语文天地, 2013 (4) .

上一篇:朱自清散文看朱自清下一篇:学校教师追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