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2024-08-03

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一

子洲县关于实施200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试点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陕政办发[2005]63号的要求,我县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地开展了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现就自查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扛实责任。

为抓好该试点工作,我县召开了专题和有关部门协调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善了工作运行、群众监督、终身责任追究等机制;实施了“阳光”工程;将其纳入了目标责任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

二、全面部署,深入调查,档案规范化。

为杜绝滥报,我县各乡镇共涉及150人经过一周进村入户,对调查摸底的76 名奖励扶助对象,逐人重新进行资格确认,核掉不符合条件的30名。在“五一”期间,又抽调计生系统10多名干部,放弃休假,深入农村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宁缺误的原则,严格按确认条件和规定程序进行了全面复核和三级审核、公示,并接受了群众监督,最终确认全县扶持对象为42名,对象确认后均建立了电子档案和手工档案,该资料附件粘贴整齐,相关证据收集齐全,表册填写详实、工整,优为生育史、婚姻的表述。做到了100%的确认准确率和“零误差”的个案信息。

三、强化宣传,广泛深入,营造氛围。

我县把奖励扶助政策宣传做为资格确认的首要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宣传服务万里行活动,集中进行了一个月的多方位立体宣传,即在城区繁华地段悬挂了主要为配合宣传奖励扶助政策有关内容的6条大型横幅;通过县有线电视台专题栏目在晚上黄金时段进行了专题报道;由组成的小分队深入到农村,跑遍了全县18个乡镇,延伸到38个上千人的村,行程近1700公里,将专门刻制了宣传奖励扶助政策的碟片,在公路沿线,街道及村点上不断地滚动播放,复式宣传,同时进行了有关政策咨询服务2000人,散发了相关政策及内容的宣传单近10万份,宣传资料近村入户率达90%。让广大群众享有了对奖励扶助制度的知情权, 充分认识、了解了其重大意义、政策及有关内容,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

四、资金发放直通化,实现“一折”到户。

11月9日,县委、县政府隆重集会,在政府大院举行了奖励扶助金首发仪式,18名受助代表披红戴花,高兴地接受了县上领导为他们颁发的奖励扶助金和光荣证书,同时宣布了42名奖励扶助对象名单。

县邮政系统强化了措施,落实了责任,严格按上级要求的“直通车”方式,将奖励扶助金安全、及时、足额地发放到确认扶持对象手中。

我县在2005试点工作中,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致基层摸底不扎实,出现个别对象漏报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改正,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

子洲县计划生育局

二00六年一月十九日

2.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教育,学龄前儿童,微笑三秒钟

一、调研原因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的起点和人的奠基性教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 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问卷概况

本次调研活动共发放关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套问卷。

家庭教育以问卷调查和走访问询的方式开展, 问访对象是泽雅农村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问卷内容涵盖四大板块:基本信息, 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家长对孩子学龄前教育的认知程度及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教育投资和成果期望, 投放200份, 回收率达78.5%;问询内容主要以反馈给幼儿园的信息为主, 包括幼儿园收费合理性, 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关注度等, 投放50份, 回收率达100%。

社会教育主要以幼儿园为切入口, 活动形式为走访问询, 问访对象是春生, 童之星二所县镇幼儿园的园长及幼师共四名, 问询主要从三大方面开展:硬件条件, 软件条件和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未来规划。预期走访汇佳等四家幼儿园, 但突遇意外事故只走访两家, 但基本可折射泽雅农村当地幼儿园的概况。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家庭教育:

《关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是本次家庭教育调查所用的工具。笔者将截取问卷的其中具有针对性的五个主要问题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同时将问卷的信息逐一陈述。

(一) 家长受教育程度

(1) 小学 (2) .中学 (3) .大专 (4) .本科及以上

调研结果数据显示, 有64.65%的家长文化水平处在中学阶段, 而经询问绝大部分家长的学历只是初中毕业, 而处于本科及以上的家长人数比例仅占2.23%。这份调研结果通过图表和百分比的形式直观地表明泽雅农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 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相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推广农村家长的受教育层面在农村教育今后的发展中会大幅度提高, 将会给孩子酿造出较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深化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背景。

(二) 您的孩子平时的主要活动是 (可多选)

(1) .在外面和小伙伴玩 (2) .在家看电视 (3) .帮家里干活

(4) .看书、画画等学习活动 (5) .其他活动

根据此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七成的孩子平时在家的主要活动是“在外面和小伙伴玩”和“在家看电视”, 像“看书、画画等学习活动”的比例只占了11.19%。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分要求, 但家长普遍反映对这一现状表示堪忧。而现代教育新理念是:让孩子在玩学习, 在学习中玩。既然如此, 那试问在这个玩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您的孩子会玩吗?您会教孩子玩吗?您和您的孩子一起玩吗?“玩”也是一门学问, 有目的有计划的玩, 不仅能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陶冶情操, 磨炼品质。家长如果参与孩子的平时活动, 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 让孩子“玩”出兴趣, “玩”出品质!

(三) 您让你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 (幼儿园或兴趣班等) 最重要原因是

(1) .学习知识 (2) .照看孩子 (3) .寻找玩伴 (4) .其他

一直以来, 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过程;只看重学习成绩, 不过问学习的兴趣;只重视知识, 不重视素质。数据显示, 泽雅农村家长让小孩接受学龄前教育的重要原因各有不同, 然而还有一些家长表示不清楚自己让自家小孩接受学龄前教育的原因,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追随大众思想, 没有仔细思考过送孩子上学的目的。在已得数据中, 认为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占多数, 达到惊人的68.61%, 由此我们看到泽雅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接受学龄前教育的初衷是何其统一。“学习知识”成为了尚且不知学习为何物的学龄前儿童现阶段主要的追求目标, 这无疑限制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而造成对教育的理解度不高——此种家庭教育观念也该更新了, 家长不能一味强调孩子读书学习, 而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 对孩子的教育要更民主, 更开朗。

四、结论与建议

2011年11月21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教育儿童无小事, 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少年强, 则中国强;少年富, 则中国富。

综上所述, 笔者将分别从学校、家长以及其他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家长方面

1、农村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关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资讯, 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动态, 与周围的家长交流育儿心得。这不仅是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是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重要举措, 家长应该积极去了解学前教育, 更全面地去发现孩子现阶段的需求, 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一个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判断, 而不是一味地加大孩子的学习压力。

2、家长应该积极与幼儿园方面取得多方面的联系, 加大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沟通力度, 不断听取教师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诸多意见, 并予以孩子在家的反馈情况, 全面认知应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才是最佳, 充分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的种种问题, 共同对恶劣的习惯和行为进行更正, 教会孩子待人接物和处事做人的正确心态。

3、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必不能少, 平时多陪陪孩子, 参加一些亲子活动, 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在一起时的快乐, 也能让父母对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因为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 才能对孩子的未来规划有着明确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制定孩子的学习成长计划, 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温政发 (2011) 56号)

[2]、摘自温州瓯海区区政府网站《关于印发温州市瓯海区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3]、取缔学前班政策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教办基[2011]171号文件第十三条之规定, 城市 (含市区和县城) 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学前班。

[4]、记者陈学敏报道:明年广东地级以上市城区及珠三角发达地区将全面取消学前班。日前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指出全省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园需加强管理, 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不得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考试。《意见》明确规定, 地级以上市城区及珠三角发达地区到2010年全面取消学前班, 将办学前班改为办幼儿园, 其他各县 (市) 到2012年要取消县 (市) 城镇和乡镇 (街道) 所在地学前班。

3.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05-02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对教育问题愈加关注。而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孩子面临的新问题。目前,隔代教育学生的比例多大?父母是什么心态?与老人在一起到底有何利弊等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的状况,我们着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拾回桥中学七、八年级,共406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主要是家长卷。问卷以长期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涉及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反映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上的影响。

2.操作。《关于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统计与常规性统计的分析与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分析

通过图1可以得知,现在农村初中生中属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264人,占调查总人数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电话、视频聊天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约定时间进行短暂的视频聊天,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而属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50%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5%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还染上了社会不良习俗,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教师的调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比值大的班级较难管理,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普遍偏多,而且无法与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2)人格培养凸显危机

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至使她们出现自私、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行为。在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的学生会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了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忧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学生的祖辈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质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学生家长是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长期外出务工,而不是选择在家务农或者附近工作,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让给祖辈。有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外地搬迁到本地,耕地缺乏,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孩子交由祖辈看管。虽然现在党和政府提倡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辈,甚至部分家长是把学生托付给叔、伯、姨等。

(2)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辈往往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们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学生在校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到校与老师共同处理的时候也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纵容,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在父母回家进行管教的时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须的教育难以进行。时间长久后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

(3)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偏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都是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子女由于情感饥渴导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卑、自闭和逆反心理。

三、讨论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学生成长档案

1.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摸清学生的体质现状、有无病史;摸清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摸清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

2.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主动与此类学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监护网络

1.要构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除父母为法定监护人外,要落实好由嫡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承担的临时监护人,并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

2.要构建以教师为主题的帮扶网。组织全校教师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在学习上面进行优先负担,在生活上面优先照顾,在活动上面进行优先安排,接近时多看一眼,亲近时多问一声,走近时多帮一把,让这些学生在校胜似在家,时刻感受关爱。

3.更新隔代家庭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教质量。利用祖辈家长时间充裕的特点,同时又要考虑易为老年人接受的原则,帮助祖辈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内容,更新祖辈家长的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4.充分发挥隔代家庭中的教育优势。从隔代家庭家教调查中发现,隔代家庭家教并不一定弊多利少,同样存在着教育优势,有很多的“神童“或“聪慧儿”受到了知识丰富、教育得法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良好引导,脱颖而出。因此,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只要注意不断充实知识,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不估息、迁就孩子,给孩子适度的爱,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影响孩子,孩子定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到今,教师就是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为人们所敬仰。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汹涌澎湃,许许多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 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和倦怠感,尽管大多数人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可从我们的行为看与社会所期望的还有一段距离。教师也是人,有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经验,有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具有发展的愿望和潜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当然也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健康”的因素。而农村 教育是四川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主体,更值得关注。

现今,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份,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1、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

据调查,每位农村教师的周平均课时均在20节以上,平均每天要上四节课,如果是寄宿制的学校,算上早晚自习,一天上到7节课是很正常的事。有人说,短短几节课有什么,上了不就完了吗?可是很多人不懂几节课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写教案。上完课还得有时间批改作业,研究学生,许多的教师真的是披星戴月的工作。繁重的工作不仅体现在上课时间上,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搞大量的机械作业,回家的家庭作业,教师还检查批改主。除却作业,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考试好像成了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方法。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考、看卷,分析,着实忙!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不言而喻。沉重的心理负担无形延续着教师全天候的工作,这是其它任何一

个职业所不具备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城区学校,想尽一切法调动工作,好的教师都流向了城区学校,坚守的只有那一小部份人。

2、城乡教师教育待遇的不等,让农村师资流失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考调,调动等,想尽一切办法走向城区学校造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音乐课上没有钢琴、风琴„„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都是由班主任上的。配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留守儿童”现象

90年代中后期,大批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这些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楚,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与方法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四、教师工资待遇低

据调查了解,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农村教师,每个月的工资不到500元,有的教师说,98年出来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一个月只有285元,教了8年多的书,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700元,大部份的农村教师都是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上有老人要供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要抚养。人际交往也得要钱,这一个月的工资到了月中就见光了。有的教师说:“,农村 一个泥水匠一个月还1000多元呢?人家还不劳心。我们这样辛苦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让许多教师消极无奈,成为农村 教师的一种普遍现象。

根据以上几种现状,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态归纳为以下几种:

心态一:市场经济的产物

(一)物欲的膨胀,精神的沦丧。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教师的心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就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买不起名牌。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让许多老师多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消极的情绪由此而来。但是却又不舍得放弃。如许多老师所说,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市场经济时代形成的浮躁心理大气候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过这一件事。他说,读书的时候,教师对他是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他冷潮热讽,说他只有卖气力吃饭的份儿,他很恨这位教师,某一天,当他与教师重逢的时候,恰好教师有求于他,他显得很冷淡,虽然,他帮教师的忙,但他也对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你说我很笨,只有卖气力的份,是这样说的吗?”教师无语,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觉得心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的,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无私奉献成了杀害学生的利剑!

心态二:农村教师还有一种心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诚然,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学校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老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每天教室、家里、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许多老师丧失了激情。更多的老师认为在僻远的乡村教一辈子书。很难实现人生抱负,也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久而久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视而不见了,对工作的热忱也没有,这种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让许多老师悲观失望。

心态三:农村教师的心态还表现为,公众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述求,将农村教师推向迷茫。

千百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蚷成灰泪始干”人们把教师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把教育事业视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 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 学生的权威,在一定时间他们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思想矛盾与冲突,公众这种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述求,将农村教师推向了迷茫。

五、关注农村教育,也要关注农村教师

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农村教师也已加入到社会低层的弱势群体中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局面的?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呼吁“尊师重教”,相应地也不断出台了相关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包括一些光喊口号不落到实处的),但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这边条件还没改善或者正在改善,生活成本早已超速前进了一大截。

5.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五

小李集工业园区大学生村官 薛源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品格情操陶冶,文化积淀和智力开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重视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也是促进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小李集工业园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小李集工业园区妇联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面向社会、服务家庭,积极开展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注重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普及科学的家庭知识与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能力等显著改善,家庭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小李集工业园区以妇儿活动中心为载体,加强与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制订了《小李集工业园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各村把家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及职责纳入本村工作计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并配备了强有力的专兼职干部,形成了指导家庭教育的合力和可控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园区妇联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妇联目标管理考核范畴,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注重实效,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我们园区妇联向全区广大农村家庭发出“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倡议。采取举办讲座、张贴标语、开办专栏、设咨询台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各村妇代会通过开展“学习家庭”、“才艺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有计划地推荐了一批家庭道德教育指导用书和通俗读物,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园区妇联联合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在全县开展了儿童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双河村妇联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妇女读书活动,将书本送入农户家中,扩展了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嵇陆村妇联充分发挥了“五老”志愿者的作用,成立讲师团,传授革命传统,先后至小学、企业举行了6场报告会,受教育人数近千人次。园区计生办还利用学校、幼儿园,开办了“婴幼儿家长”培训班,受到很多准妈妈们的喜爱。

三是因地制宜,提高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业务素质。一是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园区虽未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园区妇联通过财政拨一些、经费挤一些、社会捐助一些的方式,使园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二是先后成立了园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师团,开展公益性巡回讲座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698份,听众达2千余人次。同时,各村依托家庭教育学会,举办家庭教育示范培训班,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一批基层家庭教育工作骨干,更好地发挥了他们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深入实际调研,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适应新形势下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园区不定期举办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理论研讨会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具有前瞻性和涉及热点、难点的重大家庭教育课题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在合格“小公民”的道德标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家庭教育理论不断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经济基础、人员素质等影响,小李集工业园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是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个别村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缺乏全区统一的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园区的家庭教育工作相对滞后,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二是家庭教育经费的制约。由于欠缺经费保障,家长学校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对不同年龄儿童家长的指导性不强;有的学校只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提取极其有限的一点经费苦苦支撑;有的学校让上课的教师兼职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

三是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误区。很多农村家长由于把“子女分数第一,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普遍存在重养育轻教育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言教轻身教、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的现象,导致部分孩子产生不良思想行为。由于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未能加强自身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或暴力替代教育,或溺爱教育,新旧家庭教育观之间互相碰撞,亲子之间感情隔阂,关系紧张,父母痛苦,孩子出现反叛心态和“过激”行为,对孩子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对孩子的监管不及时或无人管理,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正常生活,往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建议和对策

推进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从源头上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加强领导,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卫生、宣传、文化、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工作机制,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协调解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与小李集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家庭教育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媒体宣传、骨干培训、课题研究、阵地建设和表彰先进等,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 障。

二是努力创办好家长学校,巩固阵地建设。要着力完善家长学校在园区的全覆盖,要逐步建立健全村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妇联、教育部门要将家教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推广示范家长学校的办学经验,提高各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分批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家长学校。要不断拓展家长学校的办学渠道,大力创建村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做好家长学校的分类教学,满足各类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迫切需要,对家长学校进行教育指导,保障家长学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础的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队伍。要分期对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开展专题培训,并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针对初中以上学生住校问题,建议增加学校辅导员,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提高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儿童成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和目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争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调研任务,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四是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率。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多角度、多层次聚焦家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知晓率和重视程度。各村要积极引导职工、村民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广大家长要牢固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 理念,积极参与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要认真开展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和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家教经验交流、事迹报告会等,帮助农村家长特别是贫困、留守、单亲家庭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不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要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双合格”、亲子共读等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家庭教育工作品牌。要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利用春节组织开展送“家教知识下乡”活动,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向农村倾斜,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知识覆盖面。

6.关于农村小学的调查报告 篇六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为主要对象,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本次我调查了一所小学,里面人都挺少的。因为可能 都搬到县城里了,都到达了县城了生活了,基本生活都挺好的,所以搬到县城去县城学习了。所以去学校特地调查了一下。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 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

可能因为小学工资少,才会这样的问题发生。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尽管现在都装了多媒体,也有高级的教学仪器!!但、。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4.xuexiaoyishu wenti 在小学教育中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其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是整个音乐、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美术、音乐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我主要对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隶属乡镇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教育设施差,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第一点是艺术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音乐教学设施。第二点是音乐教师队伍空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第三点是乡村小学教学观念落后,得不到相关领导的重视。

第四点是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而且对于饮血教师少

三.调查结论

7.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 调查纪实

2012年1月, 笔者对重庆忠县黄金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的部分班级进行了简单调查。那里的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转移劳动力, 或务农, 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调查采用老师口头提问, 学生回答, 笔者进行统计的方式, 其中初中选取初一二班、初二年级一班共计100人, 其中男生57人, 女生43人。小学五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共计137人, 其中男生76人, 女生61人。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占100%, 拥有VCD/DVD的占92%, 拥有电脑的占5%, 拥有收音机的占7%, 拥有MP3或MP4的占17%;调查还显示:周一到周五看电视时间达到一小时的占17%, 周末看电视时间达到3小时的超过60%, 利用电脑上网的不到1%, 偶尔在周末使用VCD/DVD看电影的为12%, 在学校经常使用MP3或MP4的为15%, 而在占15%的学生当中, 利用MP3或MP4学习英语的仅占学生总数的3%。接着笔者又和部分教师聊起了媒介的相关知识, 老师们只能够列举出日常生活当中的常见的媒介, 对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概念非常陌生。而且在中学里有几个教师认为, 现在学生升高中压力大、竞争激烈, 还腾出宝贵的教学时间去搞什么媒介素养教育, 简直是舍本求末;还有教师认为现在学生接触媒介的渠道、时间已经够多的了, 没必要再创造时间、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媒介信息等等。笔者走访还走访了10多个学生家长, 有的住在镇上, 有的家在乡下, 对于媒介这一名词, 家长很是茫然, 更谈不上了解什么媒介素养教育了。

(二) 对调查进行总结

1. 学生方面:

(1) 学生媒介知识匮乏, 对媒介的认识模糊。 (2) 电视是学生接触最频繁最普通的大众媒介, 是他们了解课本外的知识最主要的来源。而在收看的节目中, 大多数中学生看的是娱乐节目。 (3) 较少学生接触电脑, 只有个别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听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 (4) 大部分学生使用MP3或MP4只是用来听音乐、看电影, 极少学生用其来学习。

⒉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对媒介素养教育相当淡漠, 部分教师的媒介相关知识极度匮乏, 不认同媒介素养教育。

⒊家长方面:家长基本上没听说过还有“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名词, 这方面知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论能力, 创造和制作能力,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 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不可忽略的时代课题, 而对于条件相对落后, 有占据我国人口极大比例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能否接受媒介素质教育更是我国教育是否能走上健康、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

(一) 学生片面使用媒介功能, 不能把媒介当作有效的学习工具。

大部分学生使用媒介主要是用来娱乐:只看电视娱乐档节目;上网为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MP3只是用来播放音乐。

(二) 对媒介信息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

未成年者身心正在处在不成熟的的阶段不能正确处理看媒介, 玩乐和其他生活内容的关系, 易沉迷成瘾而使自己深陷其中, 不能摆正日常学习与传媒信息获取间的关系。

(三) 反常的媒介行为常见校园。

在充满暴力、血腥的动漫影响下, 网吧暴力游戏、网上色情内容引发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犯罪事件等等, 虽然在农村还只是出现在极少数学生当中, 但是不可忽视。应该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和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忧虑。

三、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初步构想

目前中小学生都承担着比较重的学习任务, 但是儿童接触媒介的时间还是较多的, 在农村特别是与电视的接触。儿童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 (尤其是电视) 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可以减少小学生语文数学等课程, 将媒介素养开为单独的一堂课加入小学的课程体系。老师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媒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媒介, 提高了媒介素养, 又让小学生课堂更有兴趣, 丰富小学生的生活。进入中学, 媒介素养可溶入到语文、电脑、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当中, 成为中学阶段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这样让学生继续接受媒介教育, 又能不在耽误学习的情况下缓解升学的压。具体来讲:

首先, 对低年级的学生, 主要是帮助他们理解电视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告诉他们电视内容是艺术的再创造, 低年级学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思维抽象, 如果教育得当, 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接受此类媒介信息。这种理念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其次, 中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他们正处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阶段的学生要面临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 还要面对人生自我的困惑, 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要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中关于他们的内容.

最后, 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后青春期, 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开始展望成年生活以及如何改变和展示自身。随着他们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增强, 想要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 就应该帮助他们关心时事以及把握机遇。

四、当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

(一)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需要大众的支持, 也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为中国是一个教育集权制的国家, 政府出台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可以为顺利实施媒介素素养教育提供保障和指导。我国的教育部门在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之后, 在充分考

刍议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张鹏远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西方音乐是作为我国进行音乐相关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理论课程, 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 加强其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并且能够及时各个流派以及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为了能够有效的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 一定要加强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本文针对其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提出在其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创新和改进。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西方音乐史的相关教学任务非常的艰巨, 但是依照目前我国的实际教学状况来看, 其教学却非常的尴尬:1.其教师授课的相关形式非常的单一, 其内容有很枯燥和繁杂, 课堂的教学气氛非常沉闷;2.学生并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3.其考试仅仅只流于一种形式, 学生仅仅是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来顺利的完成各项相关考核。这些都预示着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状态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如果对于其教学的状况不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创新, 将会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社会的就业压力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因此, 加强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相关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改进其实际的教学内容

西方音乐史的相关教学课程不容乐观, 必须要对其进行可行性的教学改革, 笔者在其教学的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际的考评机制等相关方面提出了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改革策略, 希望能一次提高其高校的相关教学改革质量。

1. 在其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是我国西方音乐史相关教育中首先会涉及到的一个阶段, 对于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把握, 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第一, 要对于课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西方音乐史的相关教学课程是有着实际的学时限制的, 对于其课时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调整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 要杜宇学生对于其知识的实际接受程度以及其自身的音乐基础等进行考虑, 不仅每一所相关高校的实际招收的大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6]。即使是同一所相关高校的学生, 其学生基础也会存在差异, 学生在入校之前的相关基础对其课程的实际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三, 要对于西方音乐史一种外来音乐所带来的陌生感进行

察、调研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相应的教育法规与规范, 督促与引导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 学校、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在笔者与学校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交谈中了解到,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老师和家长还是比较陌生, 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在学校接触媒介教育, 他们认为学生在课余已经接触了太多的媒介, 在学校再次学习是一种浪费。而家长听说在课堂上讨论电视节目、偶像、网络游戏等概念表示不理解, 很多家长担心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 教师资源短缺, 教学设备落后。

随着大批教师往城里“迁徙”, 在农村中小学当中的师资又没得到及时的补充, 甚至在部分小学当中出现“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情况, 繁重的教学负担已经令广大的农村教师苦不堪言。所以, 在不及时补充新考虑。学生对于西方的实际文化在其学习初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是非常正常的, 因此对于其西方音乐的相关理解也会比较困难。

针对以上相关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相关意见, 一是针对相关教学大纲的实际课时要求来将西方音乐史在目前到古希腊罗马的各个相关章节进行精简。其精简的要求一是要与其他相关课程有着重合性的进行删除, 只不知相关课后阅读。例如在对中世纪相关音乐章节里面的“美学思想”“调试理论”[1]等进行删减, 从而有效的避免其内容的重合。二是要对于学生大都熟悉的相关作品不讲, 只对其不够熟悉或者不了解的作品进行讲解。二是对于第一堂相关课程进行问卷设计。三是要在第一堂开始之前就将西方的相关音乐文化做一些精简的介绍, 对于各个时期的相关音乐风格进行讲述, 以减少大学生对于西方音乐的陌生感。

二、在其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史论课程, 要求学生对于其西方音乐的实际发展历程有着不断的了解和掌握, 从目前的实际形势来看其就业方向, 就会与社会的各方面有所牵连, 利于组织一些群众文艺活动、中小学的相关音乐教育、社会的相关音乐培训等。所以对于一些高校的音乐大学生来说, 他们在校期间不仅要对于其专业技能进行完全的学习和掌握, 还要大壮其人文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统一和协调[5]。并且与此同时能够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来关注西方音乐史的相关问题。

例如对于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家以及相关作品、各个时期的风格、音乐现象等要做出客观的论述和评价[4]。除此之外, 传统的相关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 使得其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够达到相关教学的实际目标, 学生对于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所以笔者提出通过辩论式、讨论式的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在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以下尝试:

尝试一, 进行讨论式的相关教学, 要尽量的选取一些音乐教学中的相关重点来畸形讨论式的相关教学, 将已经选定的相关内容作为一项研究型的课题来展开讨论式的教学。讨论式的相关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是要建立于对于其实际的音乐史有着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该项课题的研究和讨论。否则其讨论不但没有任何意义, 并且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 所以不管其讨论是否顺利的进行, 其关键是在课前的相

教师的情况下, 在中国农村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还只是一纸空谈。即使在笔者说服了一两位教师愿意在课堂上尝试一下媒介素养教育,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候, 由于缺少能够利用的教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 所以实施起来非常的困难, 无非就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口口相传。

摘要:未成年人的判断标准, 认知、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消极因素所影响。本文从对一镇初中和中心小学部分班级的调查着手, 分析在农村中小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并提出笔者的初步构想, 总结当前存在的困难。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①李祖焕, 阎敏.农村中小学教育新视野: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论坛, 2008, (12) .

②陈秀云.大众传媒对高考作文的负面影响——以2005和2006年辽宁省高考作文为例[EB/OL].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 2006-9-15.

8.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八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对参保居民实行管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我省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确立了12个和14个新农保试点县。通过对安徽省六安金寨县等5个新农保试点县和6个县市基层小范围抽样调查,分析我省目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县反应良好,在农保各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定制约其全面开展的因素。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等措施将为我省更好地开展新农保工作提供一些帮助。现作报告如下。

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省试点县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我省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调研对象和方法

在安徽省内选定5个新农保试点县(霍山、金寨、当涂、铜陵、肥东)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活动小组随机走访了5个试点县的12个乡镇,并随机走访了1800多户农家,总计6600余人次,并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我省巢湖市庐江县、滁州市全椒县、蚌埠市怀远县、安庆市枞阳县、淮南市潘集镇、六安舒城县6个县市进行小范围的抽样调查。

调研结果及分析

2008年,还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其城镇化率仅40.5%,农村人口数达到了50%以上,且人均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处于全国的底层水平[2]。我省农村养老的许多问题也都源于此。

人口老年化程度严重:安徽省的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安徽省的人口老年化程度却不输于其他省。在被调研地区的≥60岁人口数已达13.95%。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0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83%,排名全国前茅[3]。在人口老年化的同时,老龄人口的数目也在迅速的递增。这种情况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老年农民的养老基础更加薄弱。

新农保基金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在部分政府的相关部门走访的情况得知:我省新农保基金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和基金统筹方面。一方面,我省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管理部门中的专业管理人员比例只有15.6%,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34.3%。没有专门性管理机构地区达12.5%。这说明,我省部分地区针对于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人才稀少、制度不健全甚至部分地区没有专门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另一方面,我省的基金统筹的层次较低。现在我省的基金统筹主要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被调研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的比例达100%。这种统筹层次低的状况,使得基金的增值缓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我国农村长久以来的养老都是以子女负担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的基础是道德约束力。可现今的社会自由主义、权钱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利己观念的增强使维持该种模式的道德力量日益削弱,现如今父母得不到子女赡养的情况逐渐增多。在被调研家庭中发现愿意赡养比例仅24.46%,不愿意的达7.87%,持“看是否必要”这种观望态度的竟有67.67%。而且愿意赡养老人的家庭比例也以每年1.8%比例下降。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使得农村家庭形成了“四二二”、“四二一”的压力结构。在2006年被调研地区中的独生子女家庭达25.6%。且在2006年到2011年之间,这个比例还有每年1.23%的增长。农村家庭的子女数大大降低,这便导致了家庭内部的互服和互保的能力的剧降,已进入晚年的计划生育一代养老困难。

新农保知识的普及度不高:许多农民不了解新农保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霍山县和金寨县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新农保及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的人数达到了83.7%和87.5%。其他地区的比例也很高。通过走访、数据整理等措施我们总结出:推广力度不够和农民意识不足是两个主要原因:①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由于我省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能保障社保水平,再加上宣传广度、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使新农保不能全面推广,导致农民们认识不足,参保率低。②农民的自保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根深蒂固,在被调研地区的老人选择子女养老的比例达85.6%之多。这种状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改变。而且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全面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存在一定困难。

农保铺开速度较慢,参保人数少于周边省份:在与周边的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省某些地区的参保人数的比较中,我省试点县农民参保率92.5%和新农保试点县构成比例37.3%都仅大于湖北省[4]。在新农保进行较好的当涂县、铜陵县、肥东县的被调研地区中其农民的参保率分别为86.7%、85.1%和93.6%。也都低于周边各省的试点县。我省在与周边省份新农保铺开的程度和速度的比较中也是较低的。

建议与对策探讨

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广大农民参保与观望与新农保的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有着很大关系,所以好的基金管理对新农保的推广作用很大。首先要制定农保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以尽量使资金增值应建立在农保基金保值的基础上。可以在确保无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空间。再者要增加运营效率,拔高基金统筹层次。还要扩大相关方面人才和干部的建设。一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二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中部的崛起、我省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的参保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这些年我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民不再需要担心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问题了,农民手头的钱多了便会考虑自身的养老问题。再通过一些措施和方式让农民了解到子女和土地已经不能保障他们的养老,使其了解到社会化养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只有农民传统观念得到改变,新农保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加强新农保的宣传:政策认识的不足是农民不了解新农保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农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且应加强领导和组织的力度。而且,应于多方面采用多手段多形式宣传,如:利用报纸、微博、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工具。也可采取“点面结合、多点开花”的宣传方式,做到有广度全面铺开和有精度的深入宣传。积极努力地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和自我保障意識,这便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便于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有助于新农保工作的全面开展。

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我省农保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学习周边较为成功省份的经验,向他们取经。比如江苏省用了4年全面建立了“新农保”制度。只要按规定累计缴满15年养老保险费的60周岁男性和55周岁女性,就可以领取养老金,3000万江苏农村居民将直接受益。其所有省辖市都进行了“新农保”试点,各级财政“新农保”补贴资金将达1.5亿元。也比如说湖南省的农保开展,他们开展较好的原因是进行了新农保工作的全面而快速的铺开,在“全、稳、快”的三字方针下全面开展新农保工作。这些都是我省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N].安徽日报,2009.

2 罗遐,陈培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思路-基于安徽省广德县的调研[R].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07.

3 张为民.中西部地区新农保推进战略研究-以安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5:23-26.

9.关于部分农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九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系别: ;年级: 2012级 ;

专业: ;班级: ;

学号: ;姓名: ;

实践时间: 2015年 月 日 至 2016年 月 日

共 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印江县、沿河县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实践目的: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二、实践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为我本人及班上五名同学共同完成,我们选取印江县罗场乡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5个班级,总人数700人(其中初中生300人,小学生400人)。据调查统计,罗场乡现有人口4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8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70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140人),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b.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c.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d.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e.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f.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g.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实践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 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必须有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加强他们学习上的辅导;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实有力的保护网。各级政府要整治周边环境,取缔非法网吧、游戏机室、桌球室等,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上一篇:情境教育总结下一篇: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