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2024-09-24

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8篇)

1.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一

《电影市场研究咨询报告》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国民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供的最新行业运行数据为基础,验证于与我们建立联系的全国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的权威统计资料。我们对医药、化工、通讯、电子、家电、食品饮料、服装纺织以及汽车、机械等4000多个细分行业进行了长期追踪,积累了多达580多个国家政策法规信息库、行业统计数据库、行业技术资料库、企业数据库、产品资料库(年度更新),8000多种产品的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月度更新)、10000多条统计数据的宏观经济数据库,使您对各行业历年的发展动态一目了然。中研普华的《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报告》均采用20-30余万字的详尽内容,多达200多个图表向您详尽描述您所处的行业形势,为您提供详尽的内容。

在其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一整套的产业研究方法一直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全面、研究最为深入、数据资源最为强大、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研究报告系列。

我们研究的重点:

(1)政策环境:全面深入研究电影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分析电影产业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动向的分析,把握电影行业政策的发展趋势;(2)市场供求:依靠强大的数据库资源,透过数据,分析电影市场供求现状,提供电影行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电影产业集中度、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价格、效益状况、技术特点、进出口等重要行业信息,并科学预测未来3-5年电影市场供求发展趋势;(3)投资趋势:从当年新建、在建项目入手,突出研究电影行业投资现状及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电影行业投资趋势预测和投资重点市场判断,为投资者提供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4)市场竞争:比较分析电影行业排名前10-30家的重点企业的运营状况,包括生产、销售和效益情况以及各自的经营策略和竞争优势。

中研普华的优势:

(1)丰富的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中研普华依托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2)行业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我们在对电影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报告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3)内容全面、论述生动:中研普华《电影市场研究咨询报告》在研究内容上突出全方位特色,报告以本年度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避免套话和空话,为投资者和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4)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电影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5)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对电影行业及具体产品的投资特性、市场规模、供求状况、行业竞争状况(结构与主要竞争企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和论证,寻求规律、发展机会、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大做强的对策等等。

2.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二

1 对全国仓储业普查数据的分析

国家统计局2009年12月25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8年与2004年相比, 我国仓储业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规模明显扩大。

(1) 2008年末, 我国仓储企业的数量已达17416个, 比2004年的10177个增加了7239个, 增长了71%。普查的原始资料表明:2004年及以前成立的企业为11263个 (比2004年普查结果多了1086个) , 2005年及以后成立的企业6153个。这表明, 普查的范围与对象更全面了。同时也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 仓储企业的数量也确实增加了。

对普查原始资料进一步分析出仓储业的所有制结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747家 (占27.2%, 其中, 中央企业614家, 占3.5%) , 民营企业10281家 (占59%) , 外资企业750家 (占4.3%) , 其它企业1638家 (占9.4%) 。

(2) 2008年仓储业的从业人数已达51.1万人, 比2004年39.9万人增加了11.2万人, 增长了28%。普查的原始资料表明:2004年及以前成立企业的从业人员为37.89万人 (比2004年普查结果少了2万人) , 2005年及以后成立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3.19万人。这表明, 新增仓储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大, 老的仓储企业近年来减少了就业人员, 这可能是国企改革、减员增效的结果。

对普查资料进一步分析出各类企业的从业人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6万 (其中, 央企5.14万) , 民营企业21.2万, 外资3.4万, 其它企业4.9万。

(3) 2008年仓储业的总资产已达5694.5亿元, 比2004年的2578亿元增加了3116.5亿元, 增长了120%。普查的原始资料表明:2004年及以前成立企业的总资产为4403.2亿元 (比2004年普查结果多了1825.2亿元) , 2005年及以后成立企业的总资产1291.3亿元, 老企业与新企业各占新增资产 (3116.5亿元) 的58.6%与41.4%。这说明, 这几年老企业虽然人员减少但资产增加较快, 老企业得到了更新发展;新企业的数量虽然增加较多, 但平均规模较小, 多数是民营企业。

经过对普查资料的进一步分析, 在仓储企业资产方面还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3637.5亿元 (占63.9%, 其中, 央企2138亿, 占37.5%) , 民营企业1286亿元 (占22.6%) , 外资企业487亿元 (占8.6%) , 其它企业283.6亿元 (占5%) 。

②资产过亿元的仓储企业874家 (其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50家) , 其资产总额4069亿元, 即5%的大企业占全行业总资产的71.4%。

(4) 2008年仓储业的营业收入已达3020.9亿元, 比2004年897亿元增加了2123.9亿元, 增长了236.7%。普查原始资料表明:2004年及以前成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319.6亿元, 2005年及以后成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06亿元, 老企业与新企业各占2008年全部营业收入 (3020.9亿元) 的76.8%与23.2%。这说明, 近年来老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较快、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根据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对全国仓储业的现状做出几点总体结论:

①国有企业仍然是仓储业的主体。国有仓储企业的数量虽然只占27%, 但资产规模占到64%。民营企业数量虽然占59%, 但资产规模只占22%。外资企业数量占4.3%, 资产规模占到8.6%。这里面有一个普查范围与主营业务定位的因素。从普查原始资料可看出, 国有企业除了中外运、中储等几大央企外, 也包括了储备粮、储备棉、储备肉等方面的企业, 而仓储地产企业没有纳入仓储业的范围 (而外资是仓储地产的大头) , 可能纳入到房地产业了。如果考虑近年来外资仓储地产业的规模因素, 国有企业可能只占半壁江山, 外资企业可能达到1/3。按现有的普查口径分析, 从仓储管理与仓储服务的角度, 可以得出结论:国有企业仍是主体。

②仓储业的规模化程度正在提高。5%的亿元以上企业资产占到全行业总资产的71.4%, 95%的企业资产只占总资产的28.6%, 近年来新增企业多数是小企业、民营企业, 与此同时, 大中型企业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大。

③全国仓储设施总量有所增加。根据此次普查的资料, 我们以三个因素为依据:国有仓储企业资产规模占到64% (主要是原五大国有流通系统, 1995年有仓库面积5亿平方米左右, 因城内仓库的大批转让或改变用途, 估计减少40%的面积, 同时也新增一部分立体仓库, 净减30%, 现有约3.5亿平方米) ;民营与外资及其它企业的资产规模占36% (约1.8亿平方米仓库) ;再加上没有纳入普查范围的仓储地产 (立体仓库, 约0.2亿平方米) , 可以推算出目前全国营业性仓库面积大约在5.5亿平方米左右。

但是, 普查资料显示, 与物流业中其它业态相比较, 仓储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营业收入仍然偏低。

2008年, 全国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行业, 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数69人, 其中, 仓储企业平均只有29人;与其它业态比较, 仓储企业的平均人数不仅远少于铁运、水运、航空、管道、公交等企业, 也少于道路运输企业的50人, 只多于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企业的24人。

2008年, 全国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行业, 平均每家企业占有的资产5044.7万元, 其中, 仓储企业3269.7万元, 低于全行业平均值1775万元;与其它业态比较, 仓储企业平均占有的资产远低于铁运、水运、航空与管道等基础设施企业外, 也低于道路运输企业的3732.2万元, 但高于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企业的1270.7万元。

2008年全国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行业, 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2101万元, 其中, 仓储企业平均1734万元, 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远低于铁运、水运、航空与管道等基础设施企业外, 高于道路运输企业1372万元与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企业的1161万元。

2 2009年全国物流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数据, 分析出2009年仓储业的基本态势:投资额继续大幅增长, 增加值大幅回落。

(1) 2009年仓储业 (含邮政业) 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766亿元, 同比增长57.5%, 高于物流行业投资的总增幅9.9个百分点, 也高于物流业其它产业的投资增幅, 比仓储业历年投资增幅最高的2007年还多了2个百分点。这既得益于4万亿元的国家投资, 也说明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因为建设成本下降刺激了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仓储设施的积极性。

(2) 2009年仓储业的增加值达到1737亿元, 同比增长10.6%, 高于物流行业增加值的总增幅3.3个百分点, 高于交通运输业4.6个百分点。但与2008年仓储业增加值的增幅相比, 回落了13.4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 仓储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其业务规模与收入急剧下降。

(3) 200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60826亿元, 同比增长7.2%, 其中, 保管费用19955亿元, 同比增长7.5%, 增幅略高于物流总费用及运输费用与管理费用的增幅。这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商品流通缓慢、商品库存增加。

3 中仓协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

中国仓储协会自2009年开始开展全国规模以上仓储企业排名活动, 并以仓储设施的规模排出全国通用仓储企业50强、冷库企业30强、危险品仓储 (仓库) 20强、危险品仓储 (储罐) 企业20强。本报告主要对通用仓储企业50强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各企业自愿填报的2009年底数据为依据, 经协会审核, 主要按仓库面积的多少排出今年的仓储企业50强, 其中有32家企业是今年新参加排名。与去年相比,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50家企业的仓库总面积大幅增加, 由2008年的1098万平米增加到2009年的1549万平米, 增长了41%。

(2) 50强的前二名企业没有变化, 但前十名变化较大:中外运长航集团仓库面积由去年的310万平米增加到今年的330万, 仍居榜首;普洛斯的仓库面积由去年的170万增加到今年的218万, 仍居第二;中邮物流今年新参加排名, 以91万平米居第三;深赤湾的仓库面积由去年的61万增加到今年的73万, 但由于中邮的参加, 只能排第四;山东盖世物流的仓库面积由去年的28万增加到今年的60万, 名次提前到第五。

(3) 仓库的构成发生变化, 平房仓库占47. 8%, 比去年下降12个百分点, 楼房库占29.4%, 比去年增加5个百分点, 立体仓库占22.7%, 比去年增加7个百分点。

(4) 2010年, 仍有17家企业在新建仓库, 面积达213万平米, 比去年增加70万平米, 占这17家企业现有仓库的42%。

(5) 业务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仍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有可比数据的30家企业, 去年的货物吞吐量增长了10%;有可比数据的25家企业, 去年的平均库存量增加了2.3%;有可比数据的19家企业, 去年的配送量增长了40%。

(6) 经济效益有所改善。有可比数据的33家企业, 2009年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 (税前) 分别比2008年增长27.9%、27.7%、28.9%, 收入利润率达到13%。这主要代表了全国大中型仓储企业的水平, 也体现了这些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开拓创新的成果, 不代表全国仓储行业的整体水平。

4 2009年仓储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1 仓储设施建设的新特点

在上个世纪, 我国仓储设施基本上是由专业储运企业与批发企业拥有并投资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 老的仓储企业受城市规划的调整更新改造或异地新建仓库, 与此同时有三方面的力量推动了仓储设施的快速发展, 一是专门从事仓库建设与出租的仓储地产企业, 二是新兴的物流园区, 在批租土地的同时自己建造仓库出租;三是原有的运输企业、轻资产型物流企业以及各类生产与商业零售企业, 从自身业务的需要出发, 建设了一大批仓库设施。2009年以来, 受三大因素的影响, 一是全球金融危机, 二是国家出台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 三是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我国仓储设施的投资建设呈现三个明显特点: (1) 外资仓储地产公司的投资明显趋缓; (2) 物流园区的建设出现新的高潮; (3) 农产品、食品、医药等各类专业性仓储设施与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

①仓储地产业, 作为现代仓储设施开发建设的新生力量, 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现代仓储业的新业态, 已经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并形成网络化布局;在外资地产企业的带动下, 逐渐形成外资、国有与民营共同开发的格局, 外资企业的发展势头明显趋缓。

目前, 已经形成规模的仓储地产企业依次为:普洛斯 (17个城市、60个库区、300万平方米仓库) 、丰树 (5个城市、87万平方米仓库) 、深赤湾 (宝湾, 7个城市、73.3万平方米仓库) 、安博 (6个城市、25.7万平方米仓库) 。根据仲量联行的研究报告, 这些地产企业的年投资回报率平均在15.7%, 最高达25%, 最低7.7%。

普洛斯于2008年底更换投资主体后, 放慢了拓展步伐, 削减了相当于2008年底约20%的开发计划, 从而采取风险较低的拓展战略。安博2009年没有新的投资或开发。宝湾的投资建设计划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 2009年新增仓库面积21.7万平方米, 2010年正在4个城市建设39.3万平方米的仓库。曾经是民营仓储地产老大的上海宇培 (宇航) 公司, 2008年与国际地产基金EI合资后, 2009年新增7万平方米, 2010年计划建设30万平方米仓库。

②物流园区, 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仓储设施建设的主要力量, 除了公路货运中转型的园区外, 无论是为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服务的物流园区, 还是港口与机场集散型园区, 仓库都是园区的基本设施, 有的园区仓库设施的规模与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我们协会调查的情况, 上海临港物流园与无锡西站物流园区, 定位准确、规划合理、规模较大, 值得各地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

上海临港物流园, 位于上海22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区内, 紧临其中的设备产业园、综合产业园、奉贤产业园区, 并通过东海大桥与洋山港相联, 占地21平方公里, 分为洋山保税港区 (已封关运作面积8.14平方公里) 、国际物流园区 (开发面积3平方公里) 与仓储转运区。该园区由上海临港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 其中, 保税港区由临港物流公司直接开发、建设仓库出租, 国际物流园由临港物流公司与普洛斯公司各50%投资、建设仓库出租, 仓储转运区主要是批租土地、由物流企业自行建设仓库等物流设施。该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占地面积大, 选址科学 (海港、航空、铁路、内河、公路) 、规划合理;立足于工业产业与港口的需求, 加上政府政策扶持, 自2004年以来招商顺利, 目前已经招满;仓库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仅保税港区与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仓库面积在200万平方米以上, 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仓库在100万平方米以上, 这两个园区都有成规模的两层立体仓库, 其中, 保税港区有二座4栋连体两层立体库, 大的一座共15万平方米, 所谓“连体”即第二层的行车道与货物装卸区将4栋仓库联结起来。这是立体仓库设计上的创新。

无锡西站物流园区, 占地5平方公里, 定位于钢材交易市场与钢材物流, 已经完成规划设计与招商, 目前正在进行设施建设, 个别企业已经投入运营。有几个特点:一是传承了无锡钢材流通的历史, 突出了钢材的专业性;二是交通便利, 公、水、铁进入园区, 其中, 铁路专用线是专门为园区新建, 河道是专为园区新挖、引古大运河之水而成;三是钢材的现货交易、网上交易与钢材仓储管理有机结合;四是设施先进、增值服务较完善。

随着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 全国各地再次掀起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热潮”, 由沿海城市到中西部城市、由省会城市到各地级城市、甚至到县。一些专业性的园区成为其中的亮点:

海口市政府, 批准投资4亿元建设占地300亩的粮食物流园区, 其中粮食储备区占地143亩, 建10万吨仓容的地方储备库;粮食批发市场占地104亩;粮食加工区占地53亩, 建3座日加工稻谷200吨规模的加工厂, 目前正在加紧筹建。

河北省物产集团, 通过兼并整合沧州市5家国有物资企业, 投资7亿元, 建设沧州综合物流园区, 主要规划项目为钢材贸易加工中心、集散货中心、化工品交易中心等, 园区建成后仓储能力将达80万吨, 钢材流通加工能力将达57万吨。

中粮集团, 深圳食品物流园一期工程于2009年7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 预计总投资约6.1亿元, 规划建成5万吨-25℃低温冷藏中心, 15万平方米仓储分拨中心, 5万平方米食品加工及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的设施包括2.5万吨低温冷库 (-25℃) 、4000吨高温冷库 (-1℃~5℃) 、5万平方米普通干货仓库。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占地30多亩的“国际绿色物流区”启动。引进京郊“十区百社”的有机、绿色认证农产品, 配套3000吨的冷库与现代化的检测技术以及信息追溯手段, 采取会员制预约交易模式, 建立了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在物流园区建设的“热潮”中, 也出现了冷静的思考。《现代物流报》2009年6月发表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沈裕谋的文章《现代物流园区要破解发展难题 实现产业升级》, 明确提出了物流园区的三大难题:园区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 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园区建设成本瓶颈日益突显, 招商难度日益加大;园区企业软件设施相对落后, 物流产业层次不高。该文确实抓住了物流园区的根本性难题, 也反映了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中的尴尬局面。实践证明, 凡是立足需求、选址合理、定位准确的园区就遇不到这三大难题, 否则一旦建成再想“破解”也不可能。

③各类专业性的仓储设施与配送中心, 由于市场需求的驱动、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 近年来进入规划建设的高峰期。主要体现在各类冷藏设施、农产品及农村配送中心、电子商务配送中心与医药配送中心等。

近年来, 商务部已累计支持90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1419个项目进行了建设改造, 扶持新增和改扩建的冷库达到了270万吨, 总扶持资金约为20亿元。国家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给与支持的项目更多。预计到 “十一五”末期, 再建设、改造25万家农家店和3000个区域性配送中心。2009年初,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 中国将加快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5个中央储备肉直属冷库建设, 增强储备能力。

重庆, 万吨冻品交易市场扩建工程于2009年启动、拟于2011年竣工。项目总投资6亿元, 将建成集低温食品交易批发市场、仓储、配送、加工、展销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低温冷藏物流中心, 低温冷库容量将增至10万吨, 市场交易额突破150亿元。

四川乐山, 蓝雁集团规划投资4.2亿元、建设占地325亩、30万吨冷库的冷链物流中心, 一期项目已于2009年初动工, 新建万吨冷藏库和结冻库各1座、大型物流交易市场2个、物流服务中心1个及各项目配套设施。

天津市, 水产品冷藏加工物流基地于2009年初开工。总投资10亿元, 建设冷藏量总规模达20万吨的冷库及配套设施。一期工程投资4.5亿元, 主要建设1.5万平方米的水产品交易大厅、冷藏量10万吨的冷库, 2009年9月完工。二期投资5.5亿元, 建设10万吨低温冷库, 5万平方米的配套附属服务设施。

昆明, 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 总投资6亿元, 用地200亩, 包含10万吨-35℃到5℃不同温区的冷库以及8万平方米的冷冻食品冷藏交易区、3万平方米的冷冻食品加工区、1万平方米的商务信息交流平台和500个大小车位的停车区。

天津市邮政公司, 加强农村邮政物流工作, 确定至2012年在全市建立1900个“三农”服务站, 使全市逐步形成覆盖乡村的物流配送网络。2009年以来分别在各区县新建改建了19个配送仓储中心。

青海省, “十一五”期间, 计划建设改造连锁农家店4000~5000家, 建设改造配送中心100个, 确保每个县、市有配送中心两个以上, 日用生活品配送率达到40%以上, 农资商品配送率达到60%以上。2009年以来正在建设改造3000家农家店和20个区域性配送中心。

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中规定, 必须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上海、海南、北京、山东、南京等多个省市, 已经开始试点第三方药品物流。由此推动了各大中型医药企业普遍开始规划建设医药配送中心。

2009年3月, 国药控股投资1.42亿元建立的广州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广州物流中心是国药控股继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后建立的又一个物流平台, 也是规模最大、网络最广、模式最全的一个。2009年8月, 国药控股湖北物流中心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开工兴建。该中心占地100亩, 总投资1.5亿元, 拥有符合欧美冷链稽核标准的最大冷库, 储备量达18万件, 日均吞吐能力1.6万件。

2009年12月, 上海九州通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开工建设, 项目占地面积65亩, 中心建成后, 可存储3万多个品规、60万箱药品, 每小时处理订单条目数1万条, 日吞吐量8万箱, 可支持年销售额100亿元, 堪称亚洲最大、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近年来九洲通先后兴建了14家省级商业子公司 (大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 , 分别下设3~6家地级分公司 (地区配送中心) , 公司物流系统共有3984人, 约占集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 将建成20家左右的省级现代医药物流中心、100家地级配送中心、300家终端配送点。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仓储配送一直是其最大难题, 是委托第三方还是自办配送也一直是电子商务企业的两难选择。配送外包以淘宝网为代表, 自办配送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由于电子商务物流的特殊性, 近年来更多企业趋向于自办物流。

“京东商城”作为B2C的购物平台, 至2009年底已在全国25个城市建立自己的配送团队, 京沪穗三地的仓储中心已达9万平方米, 未来几年计划在京沪穗新建单体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 配送团队发展到50个城市。2009年4月投资2000万成立上海配送公司, 2009年12月, 与上海嘉定工业区正式签署投资协议, 将在嘉定工业区建设占地260亩的京东商城华东大区总部, 并建设一座15万~1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库, 这将是全国最大的单体仓储中心。

“当当网”成都与武汉物流中心相继于2009年5月、11月投产运营, 2010年4月郑州物流中心投入使用, 今年还将对上海、广州物流基地进行扩容。到目前为止全国6大物流中心有仓库面积16万平方米。

4.2 仓储经营管理方面的新特点

经过前几年的改革发展, 也经过发展中的阵痛与探索, 再加上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许多仓储企业在经营方式、增值服务与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一批老企业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仓储业出现一些新的经营业态与商业模式。

①老企业的探索与创新, 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要, 逐渐确立本企业的市场定位与主营业务, 分别取得良好效果。沈阳储运集团与天津对外储运 (全程物流) 公司等企业前些年通过改制已经走上良性轨道, 近年来又有4个典型代表企业:

上海商储公司, 计划经济时期曾是全国最大的地方储运企业, 地处市区的大片仓储区被开发后, 公司经营一度低迷, 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全方”为品牌、并大量整合社会仓库的现代物流板块、城内仓库自主开发后的物业板块。目前该公司经营25个仓储区、32万平方米, 其中有12个、14万平方米仓库是外租仓库。

济南广友物流配送公司, 充分挖掘城郊结合部仓储区的潜力, 陆续举办钢材市场与茶叶市场, 新开发4万平方米的购物广场, 形成了市场物业与仓储物流并举的主业定位。

武汉商储公司, 城内多处仓储区被开发后, 完全通过长期租用社会仓库开展现代物流业务, 并与人合资成立了专门从事汽车整车运输的公司。

西安商储公司, 城内大片的仓储区被开发后, 用开发取得的资金新建了几万平方米的立体仓库, 逐步形成了以仓储为基础、辐射整个西北地区的大区域配送。

②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有新的发展

仓单质押监管业务, 由大型物流公司向大中型仓储企业发展, 大型物流公司已经向供应链融资物流发展。中外运长航集团与中国物资储运2009年质押授信额度均达到500亿元, 上海中远物流的“海陆仓”与“融资中转仓”成为亮点。海陆仓业务是指在传统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基础上, 融 “仓储质押监管、陆路运输监管、铁路运输监管、沿海运输监管、远洋运输监管”等任意组合的供应链全程质押融资监管模式。传统的仓单质押一般针对客户的存储在指定监管仓库中的现货进行质押, 所质押的内容和监管的范围比较确定;而海陆仓业务则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业务需求, 利用中远物流实施的物流、控货服务的渠道范围, 结合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 创造性地设计和组合、运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融资方式给予客户授信支持。根据苏州地区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的特点, 目前正在苏州地区运作3个“中远供应链融资中转仓”, 并计划在江苏各主要城市设立25~30个监管仓。上海中远物流启动供应链金融业务仅3年, 去年授信规模已达70亿元。

以仓储监管为依托的定向采购分销, 也有人笼统地称之为“金融物流”, 因为这种服务的效果也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实际上, 它在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上与上述质押监管有根本区别。质押监管, 是通过监管为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 收取的是仓储及监管费;定向采购, 则是运用仓储物流企业自身的银行信誉与资金实力以及仓储管理能力, 直接为下游流通企业定向采购货物, 再通过仓储监管适时供应给下游流通企业, 收取的是货款差价。这项业务, 上海现代物流公司与广州商储公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去年的定向采购额分别达到5亿元和2亿元。

分销配送。广东华大物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做品牌食品的分销配送。去年以来广州商储公司为吉利汽车零配件所做的广东地区分销配送, 规模与潜力更大, 业务流程也有区别, 是汽车零配件物流方式的创新。用几百万资金、完善的信息系统加上相应的仓储运输设施, 为广东地区140家吉利4S店按订单采购配送汽车配件, 吉利汽车公司按货款的一定比例返给商储公司。该项目当年取得成功, 2010年广州商储公司计划将该业务复制到西南地区。

越库配送。对于零担运输公司与快递公司而言, 越库作业是常态, 但对于一般仓储配送公司而言, 在我国则是一种创新。这种方式就是:商品到达配送中心后不进仓库、而是在站台或理货区直接进行分拣后配送到零售店。这种方式可以大幅提高商品周转速度、节省储存成本。目前, 我国零售企业的库存周期一般为30天左右, 如果通过第三方可以压缩到20天左右。上海华联配送实业公司作为百联集团下属的第三方配送公司, 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优化作业流程、实施越库配送, 可以将商品的库存周期压缩到2~3天。

托盘的统一管理与共用租赁。中国需要建立托盘共用系统已经喊了许多年, 一直没能建起来, 即使是外资托盘共用公司进入中国后目前也只是租赁、达不到循环共用。上海现代物流公司作为百联集团的物流板块, 2007年就成立了托盘共用项目组, 2008年清理了集团内部47个仓储区的托盘情况, 2009年3月正式建立托盘营运中心, 投入560万收购了集团内部7.5万块托盘, 再面向集团内部20多家单位出租, 10年将托盘数量增加到20万块, 全面向集团卖场的大型供应商渗透, 逐步由统一租赁发展到循环共用。

③仓储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经营业态

新的经营业态意味着有新的经营方式与新的盈利模式, 并且可以复制、形成产业化。我们在2006年的中国仓储业大会上首次对仓储业进行业态细分, 正式将仓储地产业独立出来, 作为仓储业的新业态。因为它不从事仓储管理与服务, 只是建库出租, 其核心业务与盈利模式与传统仓储企业不同, 提供的是仓库物业管理。既可把它界定为地产业的分支, 也可界定为仓储业的新业态。近年来, 仓储业的经营业态又有新的发展。

金融仓储。与仓储服务企业的增值服务、开展仓单质押监管业务不同, 金融仓储企业不做仓储服务, 而是专门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仓储监管服务。浙江涌金仓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年来, 不仅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并且业务规模发展很快, 2009年的授信额度已达15个亿, 今年的目标是达到50个亿。与此同时, 2009年以来浙江各地又涌现出“和金”、“长运”、“银桥”、“千岛湖新城”等一批与“涌金”业务定位与商业模式类似的专业仓储公司。这已经说明了“金融仓储”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化发展趋势。在2010年3月中仓协与中银协、杭州市政府共同召开的“中国金融仓储高峰论坛”上, 专家们认为:金融仓储属于金融业与仓储业的结合体, 既可以定性为金融产业的衍生产业, 也可以定性为现代仓储业的一种新业态, 即金融仓储业。它的产业意义在于:更能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与业务外包, 更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动产融资;同时, 也会促进仓储物流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的优势同时开展质押监管服务, 还可以通过仓储企业与专业监管企业的合作, 更普遍与更广泛地开展动产质押监管服务。

私人仓储。与传统仓储企业不同, 私人仓储 (Self Storage) , 是提供家居用品储存、为企业提供文档与办公用品储存或为网络商铺提供时尚物品储存的专业仓储业。这种仓储业态在国外已经很普遍。美国有私人仓储公司7000多家, 最大的私人仓储公司有仓库面积40万平方米, 在全美各州均有仓储网点, 最大的仓库网点面积达2万平方米。英国私人仓储公司有250家, 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私人仓储网点分别约180个、110个、90个。香港有私人仓库网点180个。2007年, 北京与上海各出现了1家由“海归”人士创办的私人仓储, 但规模很小。2009年成立的仓宝阁 (LOVE BOX) 仓储 (上海) 有限公司, 应该是第一家外资私人仓储公司, 仓库位于上海名仕街“创意产业园”内一栋楼房的三层 (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 有10个不同规格的仓间400多个) , 由卡森布莱特 (Carson C.Block, Esq.) 投资并自任总经理。布莱特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国外私人仓储的资料, 他对中国的私人仓储业发展充满信心, 他认为:中国内地5年内应该有4000万人有能力使用私人仓储服务, 届时国内有潜力开拓180万平方米的私人仓储面积。

仓储联盟。不是一种经营业态, 算是仓储经营的新策略。早在2005年中仓协的中转运输分会 (现更名为配送分会) 就组织全国22家地方性的仓储公司成立了“全国仓储物流联盟”, 但由于没有实体运作, 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合作一直没能开展起来。2009年, 在中仓协的倡导下, 组建了中仓联物流公司, 旨在组织联盟成员之间的业务合作, 促进全国中小仓储企业的发展。

4.3 仓储设备与技术方面的进步

货架、叉车、托盘、分拣与WMS系统是仓储作业最基本的设备技术。近年来随着立体仓库的建设, 广大仓储企业为了改善仓储作业的绩效, 在仓储设备技术改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仓储的信息化与机械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 一些仓储设备与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厂家也开发了许多新产品。2009年取得了新的进步。

RFID的应用。上海百联配送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在仓储环节启用RFID技术, 采用RFID标签托盘, 近年来通过与WMS系统、三维图像技术的结合, 在为吉买盛卖场开展仓储配送中取得良好效果, 上架准确率达到99.99%, 收货作业时间比传统模式缩短了40%, 作业速度比过去提高66%, 补货与拣货速度比传统模式提高95%。

永恒力在2009年首次推出了标配RFID仓储导航设备的垂直拣选车。通过该导航设备, 可与地面及仓储管理系统即时通信, 仓储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向堆垛机控制设备传输信息。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研发出“活体冰温贮藏技术”, 使新鲜的农产品保存2~3个月依然新鲜如初,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冰温贮藏与普通冷库贮藏相比,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贮藏农产品日期更长, 新鲜度更高。采用冰温贮藏集装箱运输, 不需要水和氧气设备, 只让鱼处于 “休眠状态”, 到异处再进行逐步升温等 “唤醒程序”, 鱼即可活蹦乱跳, 大大地降低了贮藏和运输成本。

苏州森瑞保鲜设备有限公司, 研制出复合气调保鲜包装技术及装备。该技术的特点是投资小、保鲜效果好, 能够达到气调链和冷藏链的完美结合, 从而使新鲜农产品得到较理想的保鲜期。

托盘业大打环保经济牌。近年来, 一些托盘企业研制生产出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托盘、竹托盘、纸托盘、钢化塑木托盘等新材料托盘, 既节省了木材, 也节省了成本。安利公司就普遍使用纸托盘。

5 对我国仓储业长远发展的建议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数据与情况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仓储业近五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 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仓库面积与技术水平提高, 企业的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 仓储增值服务得到发展, 一批老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方式与经营业态, 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仍在制约着仓储业的健康发展, 已经引起相关部门与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如:仓储业税负过重的问题, 仓库的家底问题, 仓储业的门槛问题, 仓储设施的建设方式问题, 仓单质押监管的规范问题, 冷库的经营方式问题、危险品的定点储存问题, 等。为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为了推动我国仓储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并将认真履行我们协会的服务责任。

①建议按公平原则, 切实调整仓储服务的营业税率。针对仓储企业的经营特点取消库房租金12%的房产税, 借鉴国外经验, 理性地确定仓储用地的性质和价格以及土地税率。这些是我们早就反映过的老问题, 去年以来, 为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 相关行业组织已经提出建议报告, 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与研究。全国广大仓储物流企业真诚希望与迫切要求, 政府部门充分考虑仓储业的公共服务属性与微利经营的特点, 切实解决仓储企业税负重的问题。我们认为, 对于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发展, 减轻税负要比提供资金支持更有长远意义。

②建议制订《仓库法》。仓库是最基本的物流基础设施之一, 仓储业与运输业、货代业等共同构成了现代物流业。仓库设施也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 仓储设施的建设与仓储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财务与人们生活的安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几大流通主管部门都分别颁布过有关仓储管理的规章制度, 但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 仓储业实际上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 十多年来仓储业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状态。在这种管理状态下, 仓储经营没有门槛、没有资质, 仓储业的家底没有人说得清楚, 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这种状况不仅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也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有铁路法、公路法, 有货代管理条例, 就是没有仓库法。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制订了《仓库法》, 日本的仓库法还经过许多次的修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通过制订《仓库法》, 明确主管部门, 明确资质条件, 统一基本的规章制度, 对于仓储业的现代化与快速健康发展, 是有重大意义的。

③建议建立完善的仓储业统计制度。国家统计局一直有仓储业的基本统计数据, 即仓储业的投资额与增加值, 但没有各类仓库的面积、没有仓储企业的经营数据。2004年起实施的物流业统计制度, 实际上是根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进行核算的结果, 也没有仓库面积与企业经营数据。中仓协每年都进行调查统计, 但也只能掌握几十家大中型企业的情况, 很不完善, 反映不了全行业的全面情况。目前, 我们正在向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请示, 商量统计的具体办法与途径, 希望能建立仓储业的专项统计。仓储业统计数据的完善, 对于规划建设新的仓储设施、对于引导仓储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的。

④建议合理规划与科学建设仓储设施。根据2009年经济普查的数据, 我们推算出我国目前营业性仓库面积在5.5亿平方米左右。我们认为, 我国通用仓库的总量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与人均收入的提高, 高标准的立体仓库还有较大需求, 目前供不应求的主要是冷库、特别是危险品仓库。但是, 不论是通用仓库还是专业仓库, 都应该立足各经济区域内的具体需求合理规划建设, 不能“跟风”, 也不宜将“物流园区”作为仓储设施建设的主要途径甚至唯一途径, 除了机场、港口与铁路等交通枢纽地可适当集中建设规模化的物流园区外, 为生产制造企业与城市消费服务的仓储设施与配送中心应该按照“贴近需求、便利集散”的原则, 合理布局, 避免过度集中。冷库的加快建设是有需求的, 但在一个点建设几十万吨的冷库容量, 甚至标榜这个最大、那个第一, 我们认为一定要慎重。危险品仓库也有较大缺口, 但也有一个合理布局问题, 与化工园区配套的仓储区可以适当集中, 与化学品交易市场配套、与人们生活需要配套的危险品仓库还是应该适当分散。一个大中型城市不能控制安全隐患就只有一二家危险品定点储存单位。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两个基本逻辑:定点仓库越少, “地下”仓库越多, 安全隐患越大;只要执行科学的危险品仓库建设标准、只要对危险品仓储实施规范化管理, 再危险的东西就没有危险。

3.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三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在北京、上海地区发放,持续时间8个月,回收有效问卷1181份。调查涉及中资银行17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外资银行8家,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东亚银行和星展银行。

被调查者特征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被调查者特征可反映出当前参与银行业消费的人群特征。被调查者特征分析如下。

性别分布

与上年相比,男性被调查者与女性被调查者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尤其是外资银行男女之间的差距更大。似乎说明,在使用外资银行的服务上,男性更容易接受也更为积极地进行了尝试。被调查者性别分布见附图1。

年龄分布

与上年调查结果相同,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21~30岁年龄段人群是参与银行业消费的最主力人群。相对来说,除20岁以下人群外,各年龄段人群参与中资银行服务的比例趋同,而在外资银行方面,主要是21~40岁年龄段的人群。样本在6个年龄段的分布见附图2。

月均收入状况

选择中资银行和选择外资银行被调查者的家庭月均收入特征明显不同。选择中资银行的,主要是月均3000~80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而选择外资银行的,四成多是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高收入人群更青睐外资银行。被调查者月平均收入状况见附图3。

存款需求仍占主流

大众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存款业务,其余依次是购买基金、办理信用卡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见附图4。

分析显示,男性消费者更倾向于办理黄金、外汇、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型业务,而女性消费者则更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和办理信用卡等低风险业务。

在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的人数与其年龄成正相关关系。而办理信用卡的人数40岁是一个分界点,之前逐步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1~30岁正处于购房、买车、生育期,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办理贷款业务最多;31~40岁家庭稳定、事业小有成就,开始考虑养老、医疗等问题,在这个年龄段购买保险的人最多。20岁以下人群处于敢打敢拼的阶段,更多办理券商业务,而60岁以上人群更多希望参与银行的综合理财服务。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多,资产不再仅限于存款,而更多开始选择投资黄金、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购买保险等。中等收入人群更多选择投资基金来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高收入人群对银行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很大。

信誉至上

被调查者选择银行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信誉、网点便利性、服务和产品适合度,见附图5。事实上,目前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要赢得更多民众的信赖,银行在软件上须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在硬件上要建立更广泛的网点以适应工作节奏加快的现代人群。

相对来说,男性更多考虑网点便利性和服务;女性更多考虑信誉和产品适合度。年长的人更注重银行的信誉;21~50岁年龄段的人群工作繁忙、时间宝贵,更多关注银行的网点便利性和服务;20岁以下和61岁以上的人群则更注重产品适合度。中高收入人群对银行服务和产品适合度的要求较高。

银行满意度指数排名

本次调查设定单一指标——消费者满意指数,不考虑其他因素,来评定消费者最满意的银行。因为中资银行具有强大的本土优势,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很多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银行消费者满意指数排名区分了中资和外资,两者基数均为100。被调查者最满意的中资银行排名见附图6,外资银行排名见附图7。

4.2010年风电行业总结报告 篇四

一、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

2010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相当于装机10666台1.5MW整机。累计装机量为4180.5万千瓦,总装机比上年增长约62%。

二、2010年整机厂商装机情况

三、2010年中国风电行业纵览

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 国家能源局正式启动了总计100万千瓦的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

国内首个大型集群风电智能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实时风电有功功率控制提升了电网输送能力;

国内首套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在甘肃投入使用;

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一期在酒泉竣工;

国内首家“电网友好型”风电场日前在大唐新能源赤峰公司东山风电场建成;

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超70%规定淡出;

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出台;

《风电设备企业准入标准》提高进入门槛;

海上风电中标电价偏低——多家投标企业纷纷透出了0.6-0.7元/千瓦时的低价; 我国第二次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进行调整;

风电机组报价首次跌破4000元;

四、整机企业动态

金风:

第一台潮间带江苏响水2.5MW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吊装; 与中广核联手建设新疆1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国开行提供融资额度60亿美元,布局北美市场;

江苏大丰海上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投产;

针对西南于西北高海拔地区的1.5MW风力发电机组正式下线;

1.5MW直驱永磁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在山东荣成并网运行;

与英飞凌签署核心模块技术引进协议,获权在国内生产兆瓦级风力机组变流器所需的英飞凌模块;

进军叶片2亿收购100%协鑫股权;

中标国家特许权项目8个,装机容量共计110.05万千瓦,金额共计47.75亿人民币。中标新疆哈密风电基地苦水第四风场20万千瓦风机采购项目,合同金额为9.2亿元。

华锐:

3MW大型陆上风机在河北张北吊装成功;

投资2.8亿元,5兆瓦风机总装项目签约落户甘肃酒泉工业园,建成后将年产300太5兆瓦风电机组;

国家开发银行为华锐提供65亿美元的融资合作额度,以加快迈向国际步伐; 5兆瓦风电机组正式出产,也是我国首台5兆瓦风电机组。

运达:

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钱江经济开发区生产基地一期竣工,首台2.5兆瓦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下线; 上海电气:

投资7000万元的风电设备动态制造项目盐城开工,只要生产2—5兆瓦大型陆上及海上风机;

3.6兆瓦大型风机下线,是国内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上风电机组,于8月被安装在东海大桥风场;

打造风力发电轴承研发基地,首台3.6兆瓦海上风电轴承下线;

湘电:

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

武威市政府与湖南湘电风能公司就建设风机装备制造项目正式签约,一期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0台套大型风机能力;

五、各地风电情况

甘肃:

甘肃首个具有实时测风功能的甘肃电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正式投运;

台资企业红叶风电集团在酒泉叶片厂房开工动土;

首个千瓦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诞生;

兰州理工大学在景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风力机外场试验基地;

新疆:

新疆电网将接入13个风电场,累计容量将达到173万千瓦。

新疆至内地首条电力高速公路——750千伏新疆与西北联网工程正在调试。内蒙:

内蒙已有5个盟市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31万千瓦,提前实现并突破了2010年风电并网700万千瓦的目标;

内蒙气候中心完成了“内蒙风电场风电功率短期预报系统”的研究课题; 首次实现对风电场的自动电压控制;

2010年内蒙并网风电装机规模同比增加99.22%至778.26万千瓦,已并网风电机组的发电量达到115.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32%,成为内蒙仅次于火电的主力电源。

吉林:

风电发展迅猛,目前装机容量已达190.9万千瓦;

吉林省发改委加强对风电产业开发力度,规划到2015年和2020年,全省风电装机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

张家口:

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69.23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装机最多的城市; 到2010年为止全市建成、在建和批复前期工作的项目达到72个,总容量541.07

万千瓦。已建成风电场24个,装机容量213.325万千瓦。已批复前期工作项目19个,装机容量174.75万千瓦。

江苏

“江苏电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开发”项目通过国网公司验收;

江苏风电产业已形成较强的集群优势,关联企业已达150余家,并成立了江苏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大丰和东台两个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风电场将成为世界首创的潮间带风电场; 江苏海上风电场工程特许权招标项目开标;

江苏风电产业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共有450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26件,使用新型专利206件。

5.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五

2004年,全国实现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比上年净增1330亿元,同比增长21.6%,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出8.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9个百分点。

2005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年净增1336亿元,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为17.4%和2.3%。全年实现营业税金488.8 亿元,同比增长17.8%。

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净增1458亿元,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

2007年全国餐饮企业营业零售额累计达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7%。其中快餐业和火锅业发展最快。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7年中国餐饮营业额是1978年的 22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53%。

2008年零售额达15404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而在海外,中餐不断攻城掠地,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根据历年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餐饮业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实现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经济近年取得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是持续迅速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因。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行业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但是,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将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2007服务业产值比重不到40%,与全球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 60%(发达国家超过70%)相距甚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础,为餐饮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1、金融危机对中国餐饮行业影响简要分析

自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美国、日本、欧洲各国政府都忙着救市,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明显,这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影响主要是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减缓经济增长,失业增加,消费者收入下降,对餐饮业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消费能力降低,二是、入境游客减少,旅游餐饮需求缩水;三是,持续低迷将导致消费者信心受挫,降低消费热情。

但由于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政策,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万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预计国内经济消费可在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好转,但是由

于经济的惯性下滑,情况恶化会持续到09年中旬,到后半年,情况会逐渐好转,但是彻底正常要到2010年,消费者信心基本恢复,由于经济体制改制,国内经济将由出口为主改变拉动内需为主,结构变动会很大。

受口红经济效应的影响,餐饮业成为了十大逆市而上的行业,在危机影响下消费者花上万元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大宗采购和旅游减少了,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了,中低档餐饮企业生意火爆。国内餐饮业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独善其身”,逆市而上,餐饮业拉动内需明显,2008年零售额相比2007年增长24.7%,营业额达15404亿元,以09年第一季度的发展速度,预计 2010年餐饮业实现2万亿元零售额没有阻碍。

有危机同时就有机遇,餐饮行业面临场地房租、原材料成本、运营成本降低的机遇,同时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降低,兼并费用降低将带来低成本扩张机遇,预计未来3年餐饮业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际风投、国内资金的避风港,中低档餐饮企业成为本周期投资与发展的热点。

2、业态分析

自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多种新型餐饮业态及形式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如发端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麦当劳等洋快餐业以及九十年代产生的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份额不断扩大,特别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餐饮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餐饮市场细分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快速发展。目前国内中餐市场的呈多元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特征。

国内餐饮市场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虽然中餐在总体规模上依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但是中餐在中国城市餐饮市场上的地位已经显现出由“绝对主体”转变为“相对主体”的趋势,近三年餐饮业态变化如右图所示,各种业态的比例正加速变化,正餐营业收入(限额以上)由05年55.90%降至的50.32%(2007年),快餐已占据经济发达省份绝对优势,如上海、浙江、广东等形成有效规模竞争,除快餐外,休闲咖啡厅也正在十分有效的抢夺中餐饮食市场。比例1.57%增长到2.28%,咖啡厅目前主要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蓬勃发展。

中餐格局的变化的首先源于国外连锁经营模式的引入,以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巨头主导餐饮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中式正餐的内在特点与市场都导致了多数运做的均为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是中餐经营的一贯特点,预计餐饮业连锁经营的瓶颈将导致比例及份额的逐渐下降。

其次,中餐格局将餐饮消费形式变化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三口人之家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大众化的、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代替。目前以二至四人为消费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是中国餐饮消费未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国内新的餐饮消费正与洋餐潜移默化的融合,定位于年轻白领阶层的休闲咖啡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这一阶层人数的扩张,不少餐饮商纷纷以开设咖啡厅的形式,在菜品选择上,中西结合,直接与中餐竞争消费者。

互联网泡沫之后,风投开始将目光投向传统行业,VC的参与将助力中餐行业快速转化,餐饮业的规模化、连锁化运作是吸引风投目光的重要因素,与之前的互联网投资相比,餐饮业的现金流回收快,而且具有经营实体,有部分餐饮企业麾下还有不少不动产。获得VC青睐的中餐连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休闲正餐,代表企业如俏江南、一茶一坐;二是火锅类,如小肥羊、小尾羊等;三是快餐,如真功夫、大娘水饺。VC投资的几家中餐企业,如一茶一坐、小肥羊、真功夫等,虽然分属不同的中餐类型,却都具有可复制性、标准化程度高的共性。

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分析表明,未来5年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中餐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VC的参与将加快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连锁经营将会加速规划化发展;同时大众化经营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特色经营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消费者分析

随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但餐饮需求是复杂多变的,其消费口味和消

费心理,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菜系分析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八大菜系”。各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各大菜系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占据着当地主要份额。而地域差异的存在,又引起消费者强烈的求异心理,愿意去尝试不同的风味。所以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它可以使各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目前,八大菜系出现跨地域经营,相互融合趋势。2008年起我国共有46个城市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这些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成为中式正餐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增长点。

粤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风靡至今,20多年长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动了餐饮业的繁荣和振兴;同时粤菜选料广博奇杂。适应了食客求新,求异的需要;不断创新,推动了粤菜持续发展。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粤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全国形成气候,逐渐走上各大菜系的霸主地位,成为各大都市菜品的龙头,引领消费潮流,份额持续增长。

消费者决策分析

经历了非典,禽流感、H1N1,健康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卫生。分餐制日渐流行,餐厅卫生状况及每日消毒也为消费者关注,随着绿色食品,素食、食疗、滋补等等概念愈发得到消费者的赞同。“衣要布,食要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合理的膳食关系。健康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点亦成为消费者基本需求。粤菜在口味上清淡,注重营养,亦附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就餐选译不仅只是讲究口味,餐厅的环境、氛围、情调都成了顾客挑选就餐地点的必要考虑条件,消费者日渐注重享受,注重餐饮产品与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餐饮文化上的差异也使餐饮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性特征。消费者追求“色、香、味、形、器、质地、声、温、营养、卫生”的同时,主张文化与食品、饮食方式、饮食习惯的融合。近几年应需求而出现的主题餐厅发展迅猛,将这个理念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餐厅的设计装璜、功能布局、装修装饰风格,甚至是其经营的特色菜系,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主题和内涵,使餐饮产品的文化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抓住了文化这一卖点,将使餐饮产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互联网是信息聚集的地方,也是信息传递最快速的地方,对于餐饮企业,网民对餐厅或菜式的讨论热情,会激发其他网民尝试与参与讨论的兴趣。而对于口碑较好的餐厅也更容易得到网民之间的互相推荐,成为消费决策的因素之一。网络口碑营销,网络搜索成为餐饮企业推广重要手段,餐饮消费行为分析

随着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的更新,推动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餐饮消费者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商务型消费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商务活动增加,商务应酬活动推动了高档次的餐饮的迅速发展。二是替代型消费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酒店消费来代替自己做饭,这集中表现在近些年来年夜饭的火爆。

三是被迫型消费增加。越来越多白领人士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时间紧,也没有条件自己开伙做饭,他们处于无奈,没办法只能被迫在餐馆里就餐,这就促使快餐行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饮食习惯也在变化,餐饮产品的消费时段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人工作繁忙,进餐时间不稳定,加上现代营养学的倡导,使餐饮产品的消费时段变得模糊。人们并不要求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但又不想太饿着自己,饿了总想找点儿零食、小吃。为适应这一需求,各种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小食店随之涌现;而一些大茶楼、食肆也纷纷推出下午茶和夜宵服务。这种随时供应,不分时段的便利与快捷正成为一种趋势,以吸引便利型消费者、价格型消费者。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三口人之家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大众化的、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中国

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代替。目前以二至四人为消费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是中国餐饮消费未来发展方向。现代餐饮企业应从年龄段、收入和家庭因素细分目标市场。

餐饮消费趋势分析:

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预期收入肯定会缩水,大众消费者自然捂紧钱袋,自觉不自觉地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一般消费和小额支出并不会受到多大影响。预计不同类型餐饮消费在近3年消费趋势如下:

上班族消费趋势分析:在经济危机的压力面前,上班族们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变成了DIY,将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减少去餐馆次数。

家庭消费趋势分析:家庭的预算和支出会减少,会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

商务消费趋势分析: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中档餐饮消费次数将增加。

消费者分析表明,在未来3年,餐饮经营面临新的发展趋势,粤菜将引领消费潮流,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消费时段及消费趋势将产生变化,餐厅功能日趋多样,特色经营。

4、竞争分析

中国的餐饮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竞争的形势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趋势,研究制定正确的对策,对餐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在改革初期,餐饮企业之间主要是打价格战,打品种、服务、装修战;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用餐既要满足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注意力转向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竞争。

二、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

三、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东部延伸。几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大的餐饮公司和连锁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寻求向外地扩张,立足和占据外地市场,甚至打进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如今,地域的概念已经淡化,餐饮企业竞争的市场半径大大延长。

四、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餐饮业是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一个行业,外资特别是一些国际名牌企业不断涌进中国餐饮市场,我国餐饮业一直面临着国外餐饮业品牌的强大挑战,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

在国外,中餐企业大多表现为规模小、环境不佳、服务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显。在国内,中餐企业面临着外国品牌餐饮企业的挤压。全国前10强仅占餐饮业总营业额的4.78%,销售收入一般不超过数亿元。与以肯德基、必胜客为代表的外国餐饮巨头形成巨大反差,单单肯德基在中国就超过2000家连锁店,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215亿。竞争也必将进一步激化。

中餐具有色、香、味具全的独特魅力,有着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份额,但标准化是规模竞争的瓶颈,关键的原因是将中餐烹饪作为一种高度手工艺化的工作,需要科学分析形成中餐标准化、流水作业,使之成为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和发展基础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需要长期推行和持续的规范,是多数中小餐饮企业难以承受的,但也是中餐必须突破的关键。

目前百胜集团已利用标准化运作优势,形成中式快餐的标准化并加以推广,目前“东方即白”利用肯德基进行的全面推广就在利用品牌、标准优势向“中式快餐”市场延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外餐饮业品牌布局已基本完成,未来洋快餐将引领中国餐饮竞争格局,通过国外餐饮业品牌对在中国连锁经营成功案件分析,中餐企业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餐饮品牌企业商圈选址策略、物流管理能力,单店的运营能力,品牌扩张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优秀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提炼经营技术、申报餐饮专利、积淀品牌价值、整合上下游资源。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的加速发展新模式,小肥羊就是其中代表案例,至08年3月,小肥羊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北美等地拥有350多间餐厅,业务年增速达35%,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人民币。在 TheNielsenCompany对中国六大城市市调中,小肥羊知名度接近100%,部分地区“第一提及率”超过50%。小肥羊9年来陆续获得并蝉联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等50余项荣誉。

小肥羊遍布世界的连锁网络、产品的标准化和连锁经营战略,为中餐行业的经营和扩张树立了标杆。据了解,继味千拉面、小肥羊后,谭鱼头、小南国、真功夫等连锁餐饮企业日前正在酝酿上市。07年中国餐饮业的突出特点是资本活跃,百年老字号全聚德的成功上市,另外还有超过40家的企业正在积极争取上市,预计未来3年经济回暖后,将有更多的餐饮企业上市。

竞争格局分析

从行业数据统计看,中餐行业市场容量非常大,而且膨胀非常快,但我国餐饮企业现状,一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现代化水平低;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据统计,我国现有餐饮网点400万个,从业人员将近2000万人,厨师700万人,平均每185人拥有1个厨师。

餐饮市场相对来说是最分散的一个市场,国内没有一个大的餐饮集团可以占据1%的市场份额。可以说餐饮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规模企业的整合。从餐饮企业竞争与发展格局来看,未来我国餐饮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并伴有更多企业上市。然而,在餐饮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提升、管理人才匮乏、成本控制难等多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餐饮业全面进入 “微利时代”,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餐饮业已经步入行业洗牌期,必须交流新思想、探索新模式,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当前的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国企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享受的次国民待遇。在餐饮业内,虽然不明显,但也不乏其例。国内餐饮企业的经营活动除了正常的税收外,各项费用种类太多,缺乏规范性,地区差别也较大,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餐饮市场将也进一步规范化。

餐饮业竞争格局分析表明,未来国内餐饮业竞争态势将发生四大变化,洋快餐主导中国餐饮竞争格局,品牌成为餐饮的核心竞争力。

6、基本结论

中餐行业面临的主要机会:

1.我国经济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将持续迅速带动国内餐饮需求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未来5年将保持17%以上速度发展

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提高,长期而言中餐中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3.中餐服务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企业的整合4.由于金融危机作用,租金、人工成本及兼并费用降低将带来餐饮企业低成本扩张机遇

5.受口红经济效应的影响,预计未年2年,中低档餐饮企业生意火爆,成为本周期投资与发展的热点。

6.预计未来3年餐饮业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际风投、国内资金的避风港。VC的参与将加快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连锁经营将会加速规划化发展;

7.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趋势,粤菜引领消费潮流,份额将持续增长。

8.2008年起我国共有46个城市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这些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可做为中式正餐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增长点。

9.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加快,连锁经营将会加速发展;同时大众化经营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特色经营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0.餐饮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升行业进入有利于中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餐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

1.金融危机带来消费者的信心下滑,旅游餐饮需求减少,预计未业3年高端餐饮消费降低

2.国内餐饮市场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规模以上正餐营业额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3.未来5年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

4.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洋快餐主导中国餐饮竞争格局,5.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的发展新模式,预计未来3年经济回暖后,将有更多的规模餐饮企业谋求上市。

6.餐饮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需要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7.法规建设滞后。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8.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

9.市场秩序有待规范。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正常有序竞争,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0.企业正规经营及跨区域发展,营业税税收会增加,对企业利润产生重要影响

11.餐饮人才供应不足。餐饮教育科研滞后,全国没有本科烹饪院校,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层管理人才和烹饪技术人才。劳动力价格上升,中式正餐行业的劳动力流动大,使得中式正餐行业比较难获得和留住比较优秀的人才

6.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六

各位理事、副主任,各位代表:

2011年已拉开序幕,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第一年,站在新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看看在过去一年中,铝门窗幕墙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去年我国铝门窗幕墙行业总体发展情况良好,铝合金门窗、建筑幕墙、建筑用铝型材、门窗五金配件、玻璃、建筑用胶等上下游行业,总产值和销售额都有所增长。这说明中央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调整经济、全面发展的投资战略是十分成功的,对促进我国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发展是十分有效的。

一、铝门窗幕墙行业2010年全年总体发展势态良好

1.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幕墙生产国和使用国

2010年我国的幕墙企业产值近千亿元人民币,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优秀企业的突出贡献,幕墙行业已经形成了以100多家大型企业为主体,以50多家产值过十亿元的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批大型骨干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约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其中,沈阳远大2010年销售额相比09年增加了25%;北京江河10年企业销售额也比09年增加了10%以上,深圳方大、深圳金粤、武汉凌云、深圳三鑫、上海杰思、河北奥润顺达、北京嘉寓等企业都有不错的产值和销售业绩。

去年行业中又有三个上市企业,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钢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嘉寓门窗幕墙股份公司。

2.圆满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铝合金节能门窗的要求

国家建筑节能要求,建筑门窗在十一五期间要达到建筑节能的第一个目标,新建建筑全面实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国引进穿条式和浇注式隔热断桥铝合金门窗,配合低辐射镀膜玻璃和优质五金配件,使得铝合金节能门窗产品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2010年全行业节能铝合金门窗产量增幅明显,2010年门窗企业产值近800亿元,比09年的400亿近翻了一番。

门窗五金配件配合新型节能门窗研发,几年来根据新型门窗节能需要,积极研发多功能门窗五金配件、优质密封条等配套产品。过去国产门窗五金配件和门窗密封件的产品质量差,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一批国产门窗五金配件厂在产品研发,和产品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东莞坚朗门窗五金配件公司、广东和合门窗五金厂、杨氏立新门窗五金有限公司等企业不仅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对研发门窗系统、优化门窗产品设计做出了积极配合,新产品更加适合门窗节能要求。部分国际品牌产品逐步在国内建厂。

3.建筑铝型材行业稳步发展

2010年我国原铝产量接近1690万吨,同比增长24.1 %,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挤压铝型材1100万吨,其中建筑铝型材突破750万吨。中国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政府拿出4万亿拉动经济,在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的促进下,节能铝合金门窗及隔热铝型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节能门窗需求量仍持增长态势。

铝型材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的建筑用铝型材占了铝挤出行业70%的份额,近两年铝型材厂出现一个好的现象,铝型材厂不满足单独挤压铝型材,积极配合门窗企业的门窗系统研发工作,与五金件企业配合研发门窗通用型材工作,使得门窗的节能性能大幅度提高。广东坚美铝型材厂、广亚铝型材厂、广东兴发铝型材厂、德国泰诺风公司等企业为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研究隔热铝型材的节能数据做了大量的试验,积累了有用的技术数据。

4.建筑玻璃行业形势乐观

2010年我国的玻璃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平板玻璃产量达到了5.79亿重箱,占了全世界平板玻璃50%的份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去年由于建筑节能的大量需求增加,整个深加工玻璃行业也是形势大好,镀膜玻璃约一亿平方米,其中低辐射镀膜玻璃约6000万平方米;中空玻璃2.5亿平方米,钢化玻璃1.8亿平方米,夹层玻璃4000万平方米。几家专业生产建筑玻璃企业,深圳南玻、深圳信义玻璃等企业总产值和销售额都有不俗表现,信义玻璃2010年度总营业额、盈利与200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8%,建筑玻璃增长25%以上。

5.建筑密封胶行业竞争激烈

尽管面临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密封胶行业状况仍稳定上行。杭州之江、郑州中原、广州白云、成都硅宝、安泰化学等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都不同程度实现了业务增长。建筑节能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中空结构密封胶的使用量增大,耐侯密封胶需求逐步增大,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硅酮结构密封胶随着幕墙设计结构的多样化,近几年的总量略有减少。

建筑密封胶行业品牌效应突出,也许是化工产品本身的特性,除了原来道康宁、GE等国际品牌外,之江、中原、白云等一批企业都在采用各种方式打造企业品牌。目前国内建筑用胶的主流市场现象已经基本确立。新建企业要想占领市场份额还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品牌宣传上多想功夫。

随着国内超高层建筑增多,以及部分企业的结构密封胶出口,不少企业提议应当对结构密封胶的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尽快与欧洲标准并轨。

6.国际经济大环境对我们行业的压力

虽然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是还应该看到在整个大环境下我们行业所面临的压力。

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可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仍曲折缓慢,全球GDP将低速增长,国际贸易保护升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也对中国的产品出口施加障碍。对国内大部分企业来说依靠出口拉动增长已不现实。同时,目前我国多领域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出口产品相对产能过剩,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大于销也已突出,供求关系不清晰,部分新建项目仍有加。甚至一些新兴行业也显露出产能过剩的迹象。这些问题都会对今年的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将是面临的是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高、用工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人才成本高。面对大环境的现状,在市场竞争中,广大企业避免恶性竞争、打价格战,否则随着原材料、产品加工、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的生存处境将更加窘困。

因此,我们的企业要立足长远发展战略,着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自主技术、自主标准和自主品牌。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7.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随着我国建筑墙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幕墙公司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近几年走出中国进入世界的幕墙工程企业有很多,沈阳远大铝业、北京江河幕墙武汉凌云、珠海晶艺等一批企业已逐步进入主流行业的竞争中,在欧洲、中东等地区与欧美国家一线企业共同分割世界高层建筑的幕墙工程。设计施工能力已经与世界大型幕墙企业并驾齐驱。比如远大企业集团刚刚承接的上海中心大厦幕墙工程、过去完成的俄罗斯联邦大厦、阿联酋迪拜商业湾、日本COCOON大厦等;武汉凌云承接的冰岛歌剧院、美国匹兹堡会展中心、迪拜劳力士写字楼;北京江河幕墙在新加坡、加拿大、沙特、丹麦等国家也有不少经典工程。

8.门窗系统公司的不断发展形成行业发展新力量

门窗系统公司开始在中国逐步形成,门窗系统公司优化产业结构,打破了过去小而全的独家经营模式,减少了重复门窗设计、重复开铝型材模具,减少了铝型材库存积压,优化了门窗五金配件,集约产业结构。我国目前有门窗企业13000多家,多数还是产值在千万内的小企业,如果把门窗、幕墙的研发、检测、销售、施工等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对铝型材厂、五金配件厂、中小门窗企业都是个好的事情,是行业发展方向,也值得铝门窗行业进行探讨和发展。

目前除了德国旭阁、海德鲁等国际品牌,国产品牌:广东贝克洛门窗系统、沈阳正典、广东澳普利发等几家系统公司也在逐步完善系统开发,这是中国门窗行业发展的一个好的现象,体现了行业整体发展和进步。

目前中国的门窗系统公司还仅仅是开始阶段,对于研发完整的系列门窗、幕墙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公司的整体运营、销售推广、技术培训、工程质量监督和验收,尚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体系,还需要培育和完善。

9.产业集群,构建发展新思路。

世界经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区域经济的分工越来越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分工不同的块块经济发展成为提升各自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沈阳远大、北京江河等大型幕墙公司在国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区域销售和生产体系,近几年由于国际工程的需要在欧洲、中东也逐步建立了分公司,实现走向世界的初步目标。

河北奥润顺达门窗公司与德国公司合作,在紧邻北京的高碑店市打造了门窗产品交易市场,总投资11个亿,占地1600亩,建设中国国际门窗城。门窗城与行业协会合作,把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铝塑门窗型材厂、建筑密封胶厂、建筑玻璃厂,加工设备等等门窗相关企业集合到一起,形成门窗上下游产业链,汇集群体优势,战略联盟合。国际门窗城有:长期的交易展示厅,提供便捷的仓储物流服务,产品保税区,打造国际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0.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节约能源、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是新经济体制下的核心工作,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行业今后发展多面临首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新的节能环境下铝合金节能门窗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地都在制定新的门窗节能指标,也就是在建筑节能第一个阶段节能50%的基础上再节能30%。各地区在修订新门窗幕墙节能指标时应该务实,不要盲目追求降低K值,而是要考虑门窗的综合性能,开发节能门窗产品还需要做许多扎实细致的工作.争论一年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各方争论不已,即将尘埃落定,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的制定让各地政府经历了“过山车”的过程,十一五初期国家要求各地上报节能目标,由于还不知道目标带来的潜在影响和实际内涵,各地区的节能数据颇为冒进,有些省份还定出了降耗30%的指标。直到08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期,才发现降耗指标不够务实,加以修改。

这件事也使我联想到了目前各地都在制定十二五的建筑门窗节能降耗指标,从各地区的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各地的门窗幕墙节能指标五花八门,有些指标务实,也有些指标过于冒进甚至难以实施。因材我们也建议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制定新的门窗幕墙节能指标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太阳能光伏技术在建筑幕墙上的应用一直是这几年的行业热点,大家对使用光电幕墙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光伏组件价格的降低,在玻璃采光屋顶和外立面幕墙上会有更多的工程应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幕墙工程中大量使用光电技术还有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现在一些光电幕墙工程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发电业绩,个别工程还有失败的案例。在关键技术突破之前我们要审慎行事,多做研究、积累经验。

二、行业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1.门窗幕墙的防火

09年2月的央视新址北配楼大火,过火面积849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6亿。去年11月上海静安区28层教师公寓大楼因施工改造发生大火。今年沈阳市第一高楼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又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三座建筑的火灾都与门窗幕墙和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有关,那么普通的门窗该不该具有防火性能,高层建筑的幕墙是不是要设计成防火幕墙,高层建筑幕墙使用的保温材料的属性是否要彻底改变。行业面临着一大难题。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在许多的大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上海超过百米的超高层建筑400多栋,数量已经超过了香港,成为全球高楼建筑数量第一的城市。高层建筑火灾,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也是对我们建筑幕墙和装饰行业提出的新课题。

去年9月在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和中国消防协会耐火构配件分会共同组织召开的“建筑幕墙防火试验观摩暨座谈会”,会上来自建筑防火构配件领域专家、铝门窗幕墙专业专家、部分企业,就建筑门窗幕墙防火问题,以及高层建筑外装饰的保温和防火材料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探讨,这是幕墙行业与公安部消防协会较深入的学术交流,为今后建筑门窗幕墙制定新的防火要求十分有益。代表还观摩了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防火门窗的检测。

2.国外幕墙咨询公司在中国的资质问题

幕墙咨询公司在国外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作为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公司,代表第三方为业主方提供技术服务和工程监理,这种做法在国外幕墙行业已经比较常见。在中国部分幕墙工程由甲方聘用幕墙咨询公司或聘用幕墙顾问也有出现。

从目前幕墙工程的实际咨询情况来看五花八门,有的咨询公司在工程方案前期就开始设计幕墙工程;有些聘为工程投标评审专家,有些则不允许参加评标;咨询公司也有大有小,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家还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咨询公司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怎样进行管理。很多企业和专家希望行业协会加以关注,并纳入到行业管理范畴,使得中国的建筑幕墙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硅酮结构密封胶的行业管理

建筑硅酮结构密封胶产品一直是建筑幕墙行业的重要功能材料,结构密封胶的产品质量始终是幕墙行业广泛关注的问题,虽说定时炸弹是一个早年的话题,现在社会上已经不太提了,但是我们在的结构胶生产企业中还是不断的提醒企业,一定要注重产品质量,时时敲警钟,千万不要因为一支不合格的结构胶,葬送了整个建筑幕墙行业。我们对结构密封胶企业实行了行业认证多年,总体来看多数认证企业是注重产品质量的,目前也尚未发现幕墙工程中因结构胶产品质量出现重大事故。

但是我们也还是发现工程中良莠不齐、鱼目混杂现象,有些幕墙工程中使用少量的品牌产品,同时掺杂部分其它品牌的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添加剂使用过多,从而出现密封胶粘结性不好、中空玻璃丁基胶溶解等问题,不仅损坏了门窗幕墙密封结构,还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乃至人身安全。

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门窗、幕墙工程硅酮结构胶的使用,加强硅酮结构胶生产企业及产品的行业管理,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提高硅酮结构密封胶行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铝门窗幕墙委员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幕墙工程委员会继续对行业认定的建筑硅酮结构密封胶生产企业进行年度产品抽样检测,年度检测合格产品为本年度行业推荐产品。

4.断热铝合金型材用隔热条的产品质量

我国大约于2002年开始逐步生产铝合金隔热型材,开始使用欧洲进口的隔热条产品。2005年协会组织起草编写了《建筑用硬质塑料隔热条》、《建筑用隔热铝合金型材穿条式》两项行业标准。2006年国家全面启动建筑节能政策,铝合金节能门窗需求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的铝合金隔热条的需求大约在13亿米。目前市场上还存在用PVC、尼龙6等其它材质替代PA66的现象,在隔热铝门窗工程中还存在偷梁换柱的现象,有工程中采用优质隔热条加工的门窗样品投标,实际工程则使用采用PVC隔热条。使用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隔热条制造的门窗,结构明显松懈,对于高层建筑外窗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委员会全面宣传隔热条产品国家标准,实施行业推广认定工作,认证企业实行质量年检制度。积极鼓励企业参加行业认定,在业内推荐使用认证的隔热条产品。

5.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

今年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成立30周年,铝门窗幕墙委员会与泰诺风苏州公司联合拍摄了一部《回顾铝门窗幕墙行业发展30年》纪念采访片,这个纪录片我们采用了采访和回忆访谈的形式,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铝门窗幕墙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发展历程。我们邀请了一个加拿大导演,采用不同视角采访了一些新老企业家、铝门窗幕墙设计师、行业专家以及国外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家。拍摄工作已经完成,后期配音、字幕工作也即将结束,30年庆典活动前送给大家。

协会30年的庆典活动安排在今年11月份的北京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前一天举行,庆典活动中协会还要对30年来为行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企业、个人给与表彰,出版纪念专刊,撰写纪念性文章,举办行业发展交流会,为广大企业创造更多的经验交流活动,也希望广大的会员企业、协会的理事、副主任单位积极踊跃参加。

7.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七

对于各种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将其作为资源开发, 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 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 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 减少6~10万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 可出钢8 500吨, 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 节能0.4万吨标准煤, 少产生1.2万吨矿渣, 比用铁矿石炼钢节约2/3的工时。每利用1万吨废纸, 可生产纸浆8 000吨, 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 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 节水100万立方米, 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 节电600万度。电器产品换代的节律越来越快, 报废电器中的元器件平均只用了2万小时, 只相当于设计寿命的1/25, 这些元器件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在中国日益灵活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指引下, 民间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越来越活跃, 为满足市场经济多方面的需求,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由于具有企业规模灵活、设立方便、转型容易等特点, 最先迎合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往往是中小规模企业,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型经济的方展方向。

2008年1~11月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87, 120, 030, 000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 511, 572, 000元,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 023, 535, 000元。2009年1~11月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 619, 162.00千元, 比2008年同期增长24.4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 515, 248.00千元, 比2008年同期增长3.59%。

8.2010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篇八

两年前上海电影节的一场关于电影投资的主题论坛上,当值主持人、易凯资本的首席执行官王冉脱口秀式地开场白:“很多电影的投资方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和矿业,并且以提升婚外私人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闻言业内人士只有尴尬地苦笑,因为在前几年的电影市场上,其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确是事实。不过最近两年,行业基金的纷纷出现,银行贷款的大量进入,使得电影融资开始朝向专业化转型。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专业投资与各类业内资本势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投资者趋于专业

2009年,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被视为是电影投资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可以想见,随着内地电影的纵深发展,产业对投资人专业程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房地产、煤老板这样的纯业外、或者说对电影投资缺少长期战略规划的投资人,越来越边缘化。毕竟电影投资大、风险高,加之内地电影业整体的规范程度仍有待提高。此外,影市票房的节节升高也并不等于盈利率在同步增长。因此在现阶段,除了资金实力,战略目标也是投资人必不可少的驱动力。

近两年来,除了金融资本的进一步介入,其他业内资本也开始涉足电影投资。其中电视台的举动尤其值得关注,毕竟电影与电视几乎是天然的合作者。一方面,相比电影,电视业的资本体量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早就断言:与电视台合作更重要的肯定不是资金,而是资源合作。电视台在宣传方面的平台资源,对本质即为注意力经济的电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片方的片库资源,对于电视台来说也是优质资产。在美国等传媒业发达国家,大型电影制片厂基本都与公共电视台保持着资产联结的“血缘”关系。虽然中国的市场、政策情况有特殊之处,但影视之间的深度互动同样前途无量。

地方卫视的老大湖南卫视早在2008年初就与李湘共同成立了芒果影业,后者已推出过《十全九美》等成功作品;上海文广则选择了从动画切入,《喜洋洋与灰太郎》堪称是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标杆;而江苏广电除了投资电影,还涉足影院建设……不过总的来说,国内电视台毕竟是以节目播出为主,在电影的制作、商业化运作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都缺少基础,因此目前涉足电影的电视台大多仍以投资为主。相比之下,同为内容制作方的电视剧公司则在这些电影的“专业”资源上更具优势。例如小马奔腾在去年获得了国际风投之后,在电影方面异常活跃。继《机器侠》之后,2010年,其主投的《越光宝盒》《剑雨江湖》等片都将先后上映。

此外,近年来参与电影投资的业内资本也出现了某种多元化趋势。2009年,一些新媒体公司在电影方面的投入开始产生不俗反响。网络游戏公司完美时空投资的《非常完美》是2009年内地最成功的中等成本电影。而广告营销商DMG去年不仅跟中影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投资了《建国大业》《无人区》和《杜拉拉升职记》三部电影,公司还参与发行了分账大片《神秘代码》和买断片《暮色》,尤其是题材相对特殊的后者的顺利进入内地,使DMG获得了不少业内关注。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公司参与电影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能否将自己在各自领域的成功经验带入电影业。相比传统的影视公司,新兴的媒体企业在跟专业资本打交道方面无疑更有经验。此外,目前大多数投资电影的新媒体公司,其本行多少与电影都有所相关,在产业链上下端也有一定互补性,因此其投资同样带有一定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此类公司在进入电影业之初,往往很难在短期内参与一线大片的运作,因此目前其主要还是以本地的中小成本商业电影为主,客观上也推动了内地电影在规模和类型方面的多元化探索。比如小马奔腾和乐视网主投的《机器侠》,虽然该片在内地的票房不算突出,但其在本土科幻方向的探索还是有一定行业价值。

银行作用日益重要

就专业投资而言,相比风险投资,银行近两年在电影投资中扮演了更为显眼的角色,尤其是国内银行与内地较为成熟的几家电影企业之间的融资合作,对于后者以及整个产业融资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当华谊兄弟2006年的大片《集结号》首次从招商银行拿到5000万元的贷款时,内地银行参与电影融资还被认为是个案。时至今日,国内银行在影视贷款方面已有相当广泛的介入,例如华谊近几年来先后从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北京银行成功拿到贷款。而北京银行近两年,也为保利博纳、万达院线、中影集团和光线传媒等多家影视企业提供了额度过亿的贷款授信,意向总金额超过10亿元。

相比最初只介入个别项目,目前国内银行普遍更倾向于对成熟企业及其项目整体的打包贷款。毕竟影视业风险高,市场也尚不规范,仍无法满足专业投资对风险控制的严格要求。之前风投在内地电影方面的尝试即受困于此。基于内地电影业的现实状况与前景,对于投资人来说,当前与其投内容,不如投渠道;在后者难以获得的情况下——与其投个体项目,不如投品牌企业。

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电影公司而言,内地银行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首先是国家鼓励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保证了后者的参与热情。此外,相比前几年曾介入华语电影融资的渣打等海外银行,内地银行的利率更低,基本在前者的一半以下。而相比海外银行对于项目担保以及完片保证的严格要求,与内地银行打交道要方便得多。加之彼此都是中国人,因此也不存在文化差异这么一说。

另一方面,电影公司与银行打交道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除了已经上市的华谊兄弟,目前拿到国内银行较大额度授信的影视公司,无论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保利博纳、光线传媒,还是中影集团等国有巨头,目前都正在积极酝酿上市。与银行的资金合作隐隐成为了企业以后再度融资乃至上市的必经之途。

从银行的角度说,贷款的前提是风险可控,抵押必不可少。目前国内的影视公司能够拿出的筹码更多还是版权等无形资产。虽然版权质押确实是国际影视业通行的融资模式,但目前在国内,版权内容的价值和风险在银行眼中存在不少变数,因此双方的顺畅对接仍需要时间。之前在华谊与各内地银行的合作中,除了版权质押外,作为公司法人的老总王中军也要抵押自己的房产、古董等财产,其本人还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事实上,北京银行后来与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企业的合作中也都包含着公司领导者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条款。

随着合作的增多和深入,银行与影视公司逐渐开始相互适应彼此的特点与规则,毕竟华谊上市也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目前,双方在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去年12月,包括郑晓龙、张国立、李少红等在内的国内23名知名电视剧导演获得了民生银行的无抵押个人贷款,每人的授信额度约为500万元,贷款将用于这些导演创意、立项或合作的电视剧项目——银行已经把授信的对象从企业延伸到了创作者个体。

另一方面,毕竟内地具备一定企业品牌和贷款信誉的影视公司仍为数不多,随着银行放贷渠道的增多,风险增高的可能也在上升。之前在电视剧领域,就曾出现过个别资深制片人携电视台预售款潜逃的恶性案件,使得整个产业的融资状况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究其根源,在于相关监督、担保机制缺乏,投资方承担了过高风险。因此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电影投资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融资监督、担保体系,尤其是在完片保证方面。

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目前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之前民生银行对导演的批量授信虽为无抵押信用贷款,但其引入了专业的投资公司进行封闭资金管理,对发放的每笔贷款都要查明用途,据实发放。

上一篇: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