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作文(通用15篇)
1.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一
生活中的数学(1)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各种数学小知识,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各不相同的难题。我就有一次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历。
一天下午,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明媚的阳光暖人心田,和煦的微风拂面而来,处处都是春的气息。就在这样一个好天气里,我与爷爷携手出门买生活用品。第一个要买的是矿泉水,我们来到了矿泉水专卖区。只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水摆满了售货架,他们大小、形状、包装各不相同。我对这售货架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最终选中了一个大瓶的矿泉水,价格为1.6元。爷爷也大致看了一遍,指着货架底端的一箱小矿泉水说:“你看,这一箱水12瓶却才7.8元,不是更便宜吗?”“这可不一定,他们的量不一样,不能按价格对比,得算才行”我又接着说,“小瓶水每瓶为500毫升,共有12瓶,所以500×12=6000(毫升)是小瓶水总量,换算后即为6升。而大瓶水每瓶为1.5升,6÷1.5=4(瓶),也就是说4瓶大瓶水等于十二瓶小瓶水,而4瓶大瓶水的价钱就是单价1.6×数量4=总价6.4(元)。6.4元小于7.8元,所以大瓶水比小瓶水便宜。”爷爷恍然大悟地点点头,说道:“原来是这样!”
看,数学多么实用,它不局限于教科书,它也可以在我们生活中巧
妙运用,发挥作用。
生活中的数学(2)
数字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东西,从电脑中的一根线路到一个大型软件,都是数字编成的程序。但我以为数字仅存于电脑与程序里,不过有一件生活中的区区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事情发生在春游的上一个周末:我和同学一起去超市买春游的食物,第一次在没有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
我们按约好的时间地点碰头后,走进了超市。我们各自拿了“妙脆角”、“薯条”、“高百奇饼干”······许多吃的,我手里拿着棉花糖时问了一句:“现在要多少钱了?”我一开始让他数好钱数,但他说数不清了。原来它被两个两位小数价格的商品搞混了:十点八四元的“口力散装糖果”和十一点五七元的“台上散装精致果冻”,他把十一点五七元听成了十五点一七元,把十点八四元听成了十八点四元,两个合算成了三十二点五七元,我想了一下说:“这两个应该是二十二点四一元。”他连忙说:“对不起啊,我数学不好。”我说:“没事,是我没说清楚,怪不得你。”我怎么能受他的道歉啊!结果我们重新数了一遍,现在推车里有二十二件商品共129.4元。我和同学一共有150元的纸钞。我和它又去买了几件东西,还在“商品查阅机”上算了一遍。然而他突然想到主食还没买,就急急忙忙地去买了些面包之类的面食,下楼时又把价格给忘记了!我们又得重新算一遍,当他准备一个一个算的时候我想到我们其实不用算价格,只要钱够就可以了呀!你猜我们结账出来后发现买东西一共花了多少元?正确答案是150元(应该是150.2元,买了一个两角的袋子)出来后我还纳闷怎么没找我钱呢?一看发票才知道正好150元。我们又面临了一个难题:因为我和他买的东西较多,他买东西价钱一定超过了50元,(他只出了50元)有些钱是我补贴给他的,怎样让我们谁也不帮别人付钱。我心里有点小激动,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了实际问题,以前只是在作业本上做过。我说:“你买的东西少一些,只要把你买东西的价钱算出来,再用总价钱减去你的价钱就是我需要的价钱,真是SO,EASY!”我用凑整数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他要付60.54元“150.2元减去60.54元,嗯——89.66元!再减去50元就是10.54元!你要付给我10.54元。”
他把钱给我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数字无处不在,世间万物都包罗着数字。数字还是那么的重要、神奇,可以解决许多事情。“数字”当然更重要!
(指导老师:蔡纯雁)
2.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二
一、设置情境, 让学生感知数学
教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 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数学的理解和看法, 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 并不是要教师局限在图中, 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 教师拿着实物走进教室, 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能更快进入角色学习, 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 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 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 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从付钱和找零中学习接近整百、整千的计算。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情境, 学习社会交往,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用力所能及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动手学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教师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契合点, 有机地把课内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教师恰当鼓励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 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能够发现规律、思索领悟、抽象概括, 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样, 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 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索, 使学生对蕴涵在生活实践中的数学知识有所感、有所悟。
例如,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钟面的基本形象。又如:在讲解“一张长3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时, 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由哪些面组成的。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 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 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 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 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 以创设最佳的情境,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 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着对每个图形对折, 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 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数学中的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 篇三
【关键词】数学 生活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成为不少小学生头痛的事情,这或许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发达有关。但不可否认,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数学来自生活又归于生活,从而对数学增强兴趣,提高信心。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上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得小学数学课堂上始终洋溢着生活气息;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还可以发挥学生课后实践与教学组织的作用,也彰显数学生活化。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洋溢着生活气息呢?
一、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是具体的,如何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概括出抽象的数学问题,这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就拿人体上的许多比例来打比方:人的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与脚底长度比例大约是1∶1,脚底与身高的比例大约是1∶7。又如在讲解“统计初步知识”时,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统计一些方法,制作好卡片,然后带领他们到学校门口统计来往的车辆,以10分钟计算各类型车辆通行情况。
通过举身边实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又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采撷生活实例,感悟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那么对一些数学知识就难以理解和运用。如果小学老师能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并对之进行深加工,挖掘其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内涵,也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将之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那么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多减了要加回去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明带了162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单价是97元,你认为小明会怎么拿钱?让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侧重指导学生写出几种算法:(1)162-97;(2)62+3;(3)100-97+62;(4)162-100+3。根据以上四种算式,小明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算式四更简便,体现了“多减应加”的算理。
三、回归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也是很优越,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和自我生活能力越来越低,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越来越普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养成数学意识十分重要。例如,我用数学课外活动课时间,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有多大。通过他们的设计使其体会所学内容“面积与体积”的知识。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先做好室内功能区的分布,再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购置安装灯具,选择摆放家具、装饰物等。他们设计好样板图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涂料的价格,有的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学生这次房子设计活动结果令人惊喜。在活动中,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自己与他人房子的布局是不是合理、面积是不是够大、设计是不是美观实用等,所以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問题能力大大提升。这种活动也需要学生考虑一些数学知识,如长度、宽度、高度及面积等的运用,是学生既要将已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是考查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4.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四
首先,要先对每天需要完成的动作做一个时间规划,比如穿衣服需要5分钟,刷牙洗脸5分钟,吃早饭需要20分钟,走路上学需要30分钟,把这些时间相加起来后,再看看到教室的的时间是8:00,那么最晚的起床时间是7:00。还要把可能有的突发状况也计划进来,比如天气不好,还有再赖床两分钟,唔唔。迟到就是常态了。
然后,看看哪里可以压缩时间的,在夏天穿衣服可以减少两分钟,早饭也可以加快一点点,这样的话少用了约五分钟,正当我窃喜可以再赖会床之时,班主任郭老师又下达了新的要求:“以后每天要提前10分钟到教室里早读,值日生就要更早一些了”。这下我可犯难了,要知道我可是个大懒虫呀,平时起床就很不情愿了,现在还要早起10分钟,这可比不吃饭难受多了!恰巧我学习了“最短路线”,就想凭自己多年定南生活的经验是不是可以穿街过巷抄近路呢?有两种选择,一是途经自来水公司到达不动产中心,二是途经一小到达不动产中心;又有两种选择:进入人民医院穿出主街,或者沿主路由十字街到学校,经过实践比较,途经一小再由十字街到达学校用时更少。唉,这也就节约了五分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妈妈做的早饭是可以边走路边吃的,这样就用到了同一时间做两种事以达到节约时间的概念了。
5.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作文 篇五
今天老师上课讲了7,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在生活中找7。我找到了很多7,我告诉爸爸:你的汽车牌号上有7;你的手机号码上也有7。爸爸听了高兴地说: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我告诉奶奶:我家住在7幢207有两个7;奶奶今年67岁有7,奶奶一听说:齐齐,还有七仙女我一听大笑起来,我一看钟面,连忙对爷爷说:爷爷,7点钟了,新闻联播时间到了。爷爷赶紧在遥控器上按下7频道。我告诉妈妈:妈妈,我们今天学了7,我找到了很多7,一个星期有七天;音乐中有7;北斗星由7个小星组成;七星螵虫背上有7个点;体育跑道上有7;雨过天睛后彩虹有七道颜色;童话中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妈妈夸我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今后只要你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六
你一定买过零食吧,你一定帮妈妈买过蔬菜吧?往往我们身边一些不经意的举动,都包含着数学的智慧,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如果我们弄错了这些,就会出现经济损失或被别人嘲笑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我买了5支水笔,1支1元;2个修正带,1个3元;1本笔记本6元;一副手套10元。营业员阿姨在算账时,少算了1支水笔的价钱,我刚好看见,可是又不知道相差多少元,于是,我就算了起来,修正带:3乘2等于6元,5乘1加6加6加10,我突然发现6加6等于12,12加5等于17,17加10等于27。“阿姨,您少算了一元。”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阿姨开心地说,妈妈也夸我是个好孩子。听了,我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呢。
7.生活中的数学 篇七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生活情境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 有些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 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二、引入生活实际, 数学联系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 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1.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 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 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 贴近生活, 具有活力的东西, 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2. 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 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 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8.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52-01
引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以教科书为标准,老师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学生按照教材来记忆和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难受,无法牢固掌握知识点,只是单纯的靠死记硬背。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真正落实好新课标标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的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孩子的学习以实际生活为基准,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对于数学这一科目而言,它更易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字,透漏着数学的知识,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将小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教与学缺乏趣味性
在我国农村的小学教育普遍的现象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较差,资源缺乏,而且由于与外界缺少一定的联系,信息不够通畅,所以这里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老师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全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这样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动手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木讷,成为学习的工具,同时他们也对知识失去了基本的兴趣。
1.2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
现在的教学目标已经不是一味追求知识的累积,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同样类型的应用题,老师讲了学生懂了,但换了地方换个数学,学生就不会了。我们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具有超强背书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了。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环境之下只会让学生实践能力降低,不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对他们学习技能的培养。
1.3学生难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完全是老师根据课本的编排进行的讲解,而且学校对学生的检测都是围绕着课本进行的,所以学生只是不断地要求自己更加熟练的掌握课本里的内容,根本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不断降低,他们不会发散思维对课本外的知识进行拓展,只是掌握那些老师教授的纯理论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技能和技巧。小学阶段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引导,就会错失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的必要性
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就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同时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真正的运用,而现实生活当中又处处都充满了数学知识,如果合理的将两者进行连接,就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到数学知识。老师要善于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实践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将实际的生活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将更加牢固,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运用,使学生的数学意识将更为强烈。
3.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3.1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生活化,打破原来抽象的概念,将所学内容具体化、实际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注意总结经验,同时还要多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这样老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就能自然的联系到实际,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的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所以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使用还需要将数学应用生活化。所谓的运用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老师在讲解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求法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运用。老师将基础知识讲明白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回家丈量自己的家或者自家的地,菜园子等等都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得到数字,然后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计算,得出它们的面积。又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在家收集1张1元、10张1分、1张2分、1张5分的纸币或硬币,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字,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3.3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老师在给学生留作业时尽量避免只留纸质作业,这样不仅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倦怠的思想。老师要善于将作业融入生活当中,例如学习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或周围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而且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学习比例尺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绘制家中各种东西的平面图,把自己画的与实际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老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4教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生活化就是摒弃原来的评价模式,以多元化的角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不再是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是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的掌握,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足,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小学数学生活化理念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热情。虽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会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使小学数学课堂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云.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24).
9.生活中的数学作文300字 篇九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可以放两张饼。我跑上前去看,心想:这不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吗?最近刚好学完优化与统筹,不正好派上用场吗?我便询问妈妈需要烙几只饼,最后得知烙三只,一次需要一分钟。我坐在椅子上静静的`思考: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终于我想出了答案:要用三分钟,把第一,二张饼同时放进锅里,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在烙一分钟,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第二张饼烙反面,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对我说:“会有一点误差,但是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灵活掌握,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10.生活中的数学 篇十
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就是通过一个个场景故事,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玩”乃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笔者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数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培养学生广泛、稳定的兴趣,对于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内容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而教学内容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新度。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如在教学第一课《美丽的校园》时,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这些实物,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引导学生先看教材插图,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实际观察自己的校园。这样,学生就能主动说出如l面国旗、2栋教学楼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经验数学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将所学习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他们生活中的数学常识、数学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际生活,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萌生新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生活经验数学化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后,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如教学“比大小”一课,在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用相等表示后,引导学生用“等于”“大于”“小于”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有的学生说“我们班1、2、3、4组都是6人,是相等关系。”有的说“我有三支红铅笔,一支绿铅笔,红铅笔比绿铅笔多,3>l”等。这样把课程融入学生生活,学生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领悟了“现实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此作为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新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生动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巩固课堂教学,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为了让小朋友借助生活的经验学习角和元的换算。老师结合他们对小玩具和小零食的偏好,准备了许多小商品,并一一标好价格,l角、2角、5角等,然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壹元的人民币,接着提问:用你手中的钱来买东西,只准买一角的糖,可买几颗?(学生上台用壹元钱买走了10颗糖)老师又问:这次用你手中的壹元钱只买2角钱一粒的彩色小弹珠,能买几粒?(学生用壹元钱买了5粒漂亮的小弹珠);老师再问:我还有5角钱一辆的小汽车,用你手中的壹元钱可以换去几辆小汽车呢?(学生用壹元钱买走了2辆小汽车)。这个小游戏做完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每次拿壹元钱换东西,换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壹元可换成10个1角,也可以换成2个5角,还可以换成5个2角)然后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让小组内商量好想买的东西,再派代表上台购买(生:8颗糖和1粒弹珠,生:l辆小汽车、1粒弹珠和三颗糖,……)最后,老师联系已有的加法知识中的“满十进一”让学生来说说角和元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角和元的关系也是“满十进一”,即“10角=1元”。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当中,自己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学到了数学知识。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数100以内的数,做简单的加减计算。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实际运用,情况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的孩子在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学前的小朋友大部分只能机械地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则不一定清楚,因此,为了培养小朋友的数学实践能力,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
如1枝铅笔,2张相片,3个人,5朵花,2张相片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寻找数,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贴近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意识。
笔者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对百以内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请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喜欢它?”这就很自然地把数字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了起来,有的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日联系起来,有的和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联系起来,有的和班上的人数联系起来,学生把数字拉进了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字的作用。在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是数学的同时,做进一步扩展,“小朋友,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数字——56,因为中国有56个民族,看到56这个数字,我就会想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在数字和学生的课外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学生们纷纷介绍12、55、365等。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逐渐沟通,而学生们也正是在逐渐沟通的过程中建立了数感,这是学生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11.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十一
一、新知情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新知。
情感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小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但由于自身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树立和养成,在学习活动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充满能动探知欲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问题融入到新知教学活动中,创设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活跃区”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内容的现实生活性,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参与探知。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克”内容时,由于“千克、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理解较为困难,学习活动上表现出畏惧情感。此时,教师根据生活问题的情感特性,在新课导入环节,抓住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积极学习情感,在认真研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内容,设置了“小明今天帮妈妈到超市买苹果5千克,葡萄4千克和冰糖500克”现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使学生“情感发展区”得到激发,情感“因子”得到挖掘,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二、解法要领传授要融入生活性,让学生掌握方法探究问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将解题方法要领直接“塞”给学生,运用“单一”教学方式,将题海战术运用“贯穿”始终,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被动从属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和“创新者”,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点,设置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解决生活性问题中,领悟问题解答要领,形成解题技能,从而将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转变为总结提炼解题方法的过程。
“路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点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2/7,平路占4/7,其余的全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则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案例开展探究解答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路程”应用题,实际是有关分数方面的应用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题关键是还是正确认识“路程”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为解答分数方面的“路程”应用题提供了方法要领。
三、数学素养培养要包含生活性,让学生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
数学思想素养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高级形式,更是学生学习素养内涵要素的有效结合体。由于小学生还处在知识学习、能力积淀和素养树立的初级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有效教学资源,渗透一些浅显的数学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能够对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教师知识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多一些的生活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探析、解答和辨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答辨析过程中,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逐步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从而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
问题:星期天早上,然然和甜甜一起想出去郊游,但她们对郊游的地点发生了分歧,然然想去东郊游玩,甜甜想去西郊游玩,于是她们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郊游的地点,你认为公平吗?
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了观点相反的两派,有的学生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活动,学生经过对问题解题过程的分析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抛硬币的方法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硬币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12这一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认知错误。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辨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析,鼓励学生评价,从而使学生思考、分析、解题更具全面性、整体性,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12.生活中的数学作文550字 篇十二
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1、今天用5元就拿到一张刮刮卡。
2、100张中有2张刮刮卡是可以换购奖品的。
许多小朋友蜂拥直上,结果都一无所获,我在心里默算了一下利润:首先两套礼包最多25×2=50元,100×5-50=450元,小小的有奖竞猜就可以令商家赚上450元,商家是多么黑心。
再来看一下什锦糖吧!这是一种由牛奶巧克力混合在一起的糖,质量比大约是:5:1,而价钱比是:1:4,那总量比是:5×1:1×4=5:4,牛奶占质量83.3%,而牛奶占价钱20%。商家是把越便宜的糖混合的越多一些,越贵的糖混合的越少一些,令利润率也高了很多。
13.生活中的数学作文400字 篇十三
星期天的中午,老爸见我无所事事,便给我出了一道数学生活实践题,题目为:“我家的书房和阳台是连在一起的,总面积是18平方米,如果用30厘米×30厘米的方砖来铺地面的话,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如果一块这样的方砖价格是8元,那么铺设书房和阳台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
一听老爸说完题目,我便有了思路:先算出一块方砖的面积大小,再把总面积18平方米化成平方厘米,然后把由18平方米化成的平方厘米再除以一块方砖的面积,求出来的就是一共需要多少块方砖的块数。最把求出来的块数乘以每块方砖的价格便算出了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算式如下:30×30=900(平方厘米) 18平方米=180000(平方厘米)180000÷900=200(块) 200×8=1600(元)
算完后我把答案告诉老爸,老爸说答案对不对你自己去阳台和书房的地面数一下,地砖块数是否和你计算出来的一致。我飞快跑去,认真的数了一遍,果然,和我刚才计算出来的块数是一样的。老爸夸奖了我,我真高兴,这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真有趣!
14.探析生活中的幼儿数学教育 篇十四
本文所探讨的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指的是把生活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感受、学习数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科学领域目标第四条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纲要》把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提到了目标的高度, 生活不仅是幼儿数学教育的背景和资源, 而且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 这一重要教育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教师对此重视不够, 二是方法手段欠缺。影响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本文就对生活中的幼儿数学教育做一探析。
二、生活中数学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教师应明确在生活中数学教育的任务与要求。生活中数学教育的要求是:注意引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空等现象的关注和兴趣, 利用生活这一途径丰富幼儿的数学感性经验;善于在生活中利用并有意创设让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敏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生成相关数学活动的内容等。下面通过一些案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1. 在生活中丰富幼儿的数学感性经验。
案例:中班儿童正在进行户外活动, 有几名幼儿爬到了攀登架的最高处, 他们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走了过去, 问他们:“你们在上面看到了什么?从高处看东西有什么感觉?”
幼儿甲:我看下面的小朋友变低了。
幼儿乙:我看到了墙外面的东西。
幼儿丙:我看到老师的头上面。
其他幼儿被吸引了过来, 他们纷纷爬到攀登架上, 四处张望, 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感受。
从高处看东西与平时的感觉不一样, 儿童有了这种感觉, 所以很兴奋。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进行空间方位教育的时机, 很自然地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儿童明白了从不同位置看东西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种感性经验会深刻地映在儿童脑海中, 有助于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其实, 有很多数学概念适宜在生活中让儿童获得, 如幼儿对远近的感知, 应在户外活动时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来理解, 而不是让幼儿静坐着看图片判断。再如幼儿时间概念的建构要求教师可在生活中和幼儿谈话时经常使用。一个有意识发展儿童数学概念和能力的教师, 就会适时地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属性, 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这些数学经验对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老师发现明明和乐乐一边用插塑插东西, 一边比谁的插塑多。
明明:看, 我的东西可多了!
乐乐:我的才多呢, 我有两筐!
明明:我的筐大, 一大筐才多呢?
教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怎样知道到底谁的多呢?
乐乐:数数吧 (两人数开了) 。
两个儿童的“比试”实际上与数量感知和大小不同的筐的容量问题有关, 儿童发生了认知冲突。教师启发儿童用计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儿童在生活中遇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 这正是数学教育的最佳时机。因为没有教师的引导, 幼儿很少会自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有意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可以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提一些数学问题, 让儿童思考并解决;布置一些数学任务, 让幼儿去完成。例如, 幼儿上中班后换了一个寝室, 教师发现幼儿对自己的鞋柜总记不准, 于是就让幼儿给自己的鞋柜贴上数字, 幼儿对写数字、贴数字,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中, 幼儿会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
3. 捕捉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生成数学活动的内容。
案例:大一班午点时, 幼儿正在吃蛋糕。教师发现青青不吃, 问她为什么, 青青说要减肥, 妈妈说她超重了。其他幼儿围绕体重问题议论开了。
东东:我80斤了。
小惠:我30斤, 我得多吃。
大壮:我最重, 我100多斤。
其他幼儿乱报体重, 一时间, 教室里炸开了锅。
教师发现幼儿对自身体重的认识模糊不清。虽然每年的健康检查都量体重, 但都是幼儿往秤上一站, 保健医生在本上记录结果。虽然大班幼儿对斤与公斤的换算不能理解, 但是通过称体重使幼儿获得关于人体秤、自身重量的正确认识是必要的。于是教师就组织了一次《称一称我多重》的数学活动, 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还介绍了大班幼儿正常体重是多少, 于是又有了关于科学饮食的后续活动。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 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正是幼儿数学教育的起点。
三、生活中数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1. 把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切实纳入计划。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虽然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但并不是完全不可预知的。教师可以预想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哪些可以联系数学知识, 把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好多教师完全不去考虑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也无计划, 想起来了就做, 想不起来就不做。这就使得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常常落空。教师要保持对生活中数学教育契机的敏感性, 把数学教学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三者密切联系起来考虑, 切实保障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2. 尊重幼儿认识的兴趣和需要。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要在合适的场景中, 宽松的气氛里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习。随机教育不能强加给幼儿不感兴趣的东西, 试想一个教师在儿童进行户外活动时不停地问:“球是什么形状的?滑梯的斜板是不是长方形的?”势必引起幼儿的厌烦心理, 从而失去应有的意义。如发现幼儿对教师提的数学问题不感兴趣, 不必强迫幼儿学习。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关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培养幼儿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即让幼儿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存在的, 遇到问题可试着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要贯彻这些指导思想就必须重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教师要强化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意识, 提高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能力, 让幼儿在生活中快乐地学数学。
参考文献
[1]Damon, W.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mathematical thinking:connecting research with practice,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child psychology in practice[M].Fifth Edition, John Wileylzons Inc.1998, 59.
[2]LIU Yan.Kindergarten game teaching theory[M].Beijing:China Society Press, 1999:291.刘焱,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291.
[3]Zhang Jun, Preschool children's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M].Beijing:Jiang Su Education Press, 2002:199.张俊, 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199.
[4]Huang Jin, From the operation of learning to learn social scene[J], Journal of early education, 2007, 37 (2) :195-197 (Ch) .黄谨, 从操作中学习到社会情景中学习[J].早期教育, 2004, (3) :18-21.
15.生活中的数学 篇十五
星期天,我买了两张电影票,立刻给同学打电话:“今天下午2点,请你到儿童电影院看电影,我在座位上等你。”“好,我在第几排第几座?”同学高兴地问。我马上说:“我的座位在你的旁边,你的座位排数的十位数字减去个位数字等于十位除以个位;座号的十位数字加个位数字等于十位乘以个位,你知道座位是第几排第几座了吗?”
下午,他竟然准确找到了42排22号座位。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大笑着说:“我先看排数,十位数字减个位数字等于十位除以个位,只有4-2=4÷2成立,可知排数的十位数字是4,个位数字是2,所以排数是42;再看座号,十位数字加个位数等于十位乘个位,只有2+2=2×2成立,这说明座号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都是2,所以座号是22。”
看完电影回到家,妈妈说要去外婆家吃晚饭。到外婆家时,很多客人已经来了。但是到吃饭的时候问题来了,我听到大人们说:“来了20人,但只有35个碗,怎么办呢?”我想了想,说:“每人用一个饭碗,需要20÷1=20(个)饭碗,两个人用一个菜碗,需要20÷2=10(个)菜碗,四个人用一个汤碗,需要20÷4=5(个)汤碗,这样20+10+5=35正好是35个碗。”哈哈,听了我的解释,他们才恍然大悟。我开心极了,其实这种题,我早就做过啦!
可见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数学真是太有用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好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指导老师:冯书霞)
【生活中的数学作文】推荐阅读: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07-23
《生活中的大数》数学教学反思06-24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论文09-27
生活经验数学化07-08
让数学走进生活08-21
我的数学与生活11-02
生活中数学小发现小学生数学日记09-12
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08-17
四年级数学与生活日记08-22
生活中隐藏的数学案例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