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现代诗(共9篇)
1.秋分的现代诗 篇一
清明多好,阳光很灿烂
赶走那只门前的乌鸦
只提着一束花和摇钱花束
在爷爷奶奶的坟前
说着一些地上不能说的话
身体的重一点点卸下
清明多好,风在轻轻吹
阳光在行走。与那棵桃树对望几眼
看满树的桃子悄悄长出
和父母在菜园里把草除去
翻地,栽上辣椒茄子
泥土的气息
胜过了许多虚妄的事情
带着一只橘子去春游
辞别三十三根柴禾
用一面的河水照亮自己
只带着一只橘子去春游
教室里孩子们一朵朵花儿开着
心在飞。我拿着那只橘子
一同照亮快乐的心情
在第九棵樱树下,嬉笑追打
一千片叶子发出一千个笑意,阳光下
把自己想成一棵树,橘子躲在树的脚下暗暗笑
笑声融在一片笑声里
绿意在流动
橘子滚落而出,在绿叶间是那样橙红
2.秋分的现代诗 篇二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 选出自《猛虎集》。这篇诗歌具有轻柔明丽的特点。它的是音节和谐, 意境优美, 音节响亮, 意境深远, 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是徐志摩的力作, 其构思之严谨, 表达之精纯, 描述之细微, 堪称绝响。抒情是诗歌的生命, 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再别康桥》的教学, 首先要捕捉诗歌的意象, 诠释其创作背景, 与诗人共鸣, 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依依、凄婉哀愁与洒脱豪放之情。
二、解读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现代诗歌, 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风华正茂的青少年, 对文学有与生俱来的酷爱。艺术是相通的, 他们从优美简洁、华丽婉约、形式独特的古典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也从无数直率奔放、锦绣流畅的流行歌曲中感受过歌词的意蕴, 因此具有良好的学习与鉴赏的基础。不过, 学习《再别康桥》仍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对意象的朦胧认知, 其次是徐志摩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再别康桥》描摹如画, 字里行间爱恋重重, 憧憬种种, 离愁片片, 千愁万绪, 笔莫能罄, 不尽之意, 尽在言外。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是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鉴赏, 在读中探究。学生可深情吟哦, 熟悉文本, 或一人阅读, 众人击节应和, 或个性阅读, 融入共鸣。大家一起读诗作、谈感受、说体会, 把诗句来回揣摩, 对意象反复理解, 绝不能限于外在的初步认识, 要深入作者内心, 读出感觉, 品出味道, 直至诵之心动, 怡悦心怀, 读之再三, 味之无极, 齿颊留香, 直至意蕴悠然, 犹如己出, 读至文字中诗人形状举止依稀若在眼前, 学生宛然如临其境。如此, 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 最后成为终结性认识。当然, 不能就此罢休。教师还应介绍诗人创作特点、写诗背景, 或与其他作品交相对照, 促进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 感知作品内涵
1. 为诗作配乐。
选曲配乐朗读, 什么歌曲合适呢?最后大家一致选舒曼的小提琴曲《梦幻曲》。《梦幻曲》惆怅满怀, 描写逼真, 简洁生动, 抒情浓厚, 轻盈缥渺, 似泣似诉, 如梦如幻, 让人遐想无限不能自已, 倾听着柔美舒缓的音乐, 读着轻盈柔和的《再别康桥》, 珠联璧合, 桴鼓相应, 别有意境, 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感知。
2. 什么样的歌手演唱才能使诗歌更为动人。
说起唱歌, 学生顿时群情踊跃。最后, 大家一致赞同关?式的演唱。关?一贯是自弹自唱, 发挥得出神入化无以复加, 节奏快慢相宜, 表情感人至深, 歌唱浸人肺腑。立即有学生模仿, 歌喉一啭, 全场寂寂, 与歌唱艺术结合, 确实是震撼人心, 尤其是歌曲的特点可以发挥极致:精粹处反复演唱, 结尾处“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唱三叹, 真挚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 使得学生对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感情感同身受, 沦肌浃髓。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能够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学习的兴致再掀高潮。
(二) 从意象中感受情感
旧地重游, 缕缕情思化作凄美婉约的诗句, 整首诗的情感充满了似水柔情,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似随手拈来, 但“看似容易却艰辛”, 其中有多少的依恋, 有多少的难舍。学生认为作者究竟是和谁道别呢?只是向母校告别吗?那何必“轻手轻脚的, 生怕惊醒梦中人一样”?他向喜欢的人道别?不敢惊扰意中人的美梦, 轻轻的来了, 又轻轻的走了?或者, 作者是和“另一个我”道别, 和“记忆中的我”, 抑或“留在此地的我”。作者是和自己的心灵沟通, 所以轻声细语, 缱绻呢喃……字里行间, 跳跃着诗人无限的激动, 真想引吭高歌, 一唱为快, 但是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 这说明诗人是独自回味了, 而且情感极其厚重, 只能是自己独享, 只能是自我陶醉。诗人的情怀感染了夏虫, 夏虫也为诗人而沉默了……
(三) 了解诗作背景
徐志摩曾经在《猛虎集·序文》中做过详细的自我剖析: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 开启了他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 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 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问世, 成为不朽的名作。此外, 徐志摩曾经与20世纪中国公认的才女林徽因漫步于剑桥。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1928年3月, 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结为伉俪。得知心上人名花有主以后, 徐志摩故地重游, 千头万绪, 百感交集, 挥毫赋诗写下了这篇不朽的名作。了解了诗作背景, 就能够“知文论事”, 更准确、深入地把握这首瑰丽的诗篇。
五、结语:认真学习, 进行诗歌创作
3.现代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篇三
【误区一】“读诗如读文”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美美地读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写得真美,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首诗是号召我们去植树,哪些词语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生: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
生:欢声笑语。
师: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语气。(生读)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重视朗读的,但她将现代诗教学与一般课文教学等同起来了,完全没有顾及现代诗凝练而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这就是教学中常见的“读诗如读文”误区。)
【对策】要走出误区,我们还得从区别现代诗与一般课文开始,可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逐步学习表达诗歌的节奏美及自己内心的情感。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观察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写,一句一行)那读法还和刚才一样吗?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为什么吗?(让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读出换行的停顿)
再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注意了诗句换行的停顿还不够,诗歌的朗读最讲究技巧了,老师这里画出了两处停顿,你觉得该怎么读出来呢?……其实每个人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的段落该怎么读呢?请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去试试,马上我们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感知了现代诗行文的特点,又尝试揣摩了诗歌的语言美,可谓真读诗。
【误区二】“重分析,轻赏析”
要讲清这个误区,首先得讲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一体,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美,现代诗也一样。如《走,我们去植树》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优美。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这一段的。
出示: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师:红领巾指的是谁?(生答)
师:对,是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叫指代。(板书:指代)
师: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
(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能抓住重点,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诗歌的特点再来思考教学的过程,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分析性讲解,哪还有一丝意境的优美?简直与诗歌教学的氛围格格不入,这就是“重分析”带来的后果。)
【对策】 诗歌教学的侧重点在“赏”,要教出诗歌的画面、诗歌的情感(即意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体会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领略一下赏析带来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通过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后)我看到了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就这么点?注意读读标点。
生:还有好多好多地方,因为这儿用的是省略号。
生:我还看到了红领巾。
师:啊?
生:这儿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因为少先队员都挂着红领巾。
师:说得真好,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到处都是红领巾在飘扬,真美啊!少先队员在这里干什么呢?谁读出来了?
生:(思考)……植树。
师:很好,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仅仅是说同学们在植树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在成长。
生:阳光下,少先队员在小树边玩耍。
生:少先队员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
师:多美啊,作者饱含深情的笔墨就是在赞美这些画卷,谁来读出这些感受?
【误区三】“传授知识重于情感体验”
在教学现代诗《长城和运河》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长城东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运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看,这就是长城和运河的样子。课文中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谁把它们找出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看,长城和运河多么雄伟!它们有多长呢?(师出示长度资料)要知道,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惊状)啊……
(评析:知识的传授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这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传授长城和运河知识的主阵地了。尽管学生学到了许多,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性从何体现?恐怕学生失去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策】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诗的教学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过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悦要成为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的情感设计教学,把情感体验提到课堂教学应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在祖国的蓝天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是什么呢?请大家画下来读一读。
师:黑板上有两个圈,一个是山海关,一个是嘉峪关,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吗?(生画)
师:你为什么画得弯弯曲曲呢?
生:因为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为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师:是啊,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几千里,让我们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长城。(出示系列图,加上优美的伴奏乐)
师:欣赏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是多么辛劳。
……
师:说得真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全世界人民都想着能爬一爬中国的长城,见证一下奇迹。(出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对祖先的敬佩。
生:骄傲。
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把这一小节读好。
4.友情的现代诗 篇四
友谊如和煦的微风,
你握不住它,
闻不到它,
尝不到它,
无法明白它何时光临,
但是你总能感觉到它,
而且总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它可能会来了而又走开,
但你明白它总会回来。
2、《真诚的友谊》
在我悲哀时,
你给我快乐,
在我忧郁是,
你给我信念,
在我动摇时,
你给我信心,
在我孤独时,
你给我关怀,
看你对我多啊!
我感谢真诚的友谊。
3、《永恒·沉睡的友谊》
在熟悉的城市再也寻找不到
你的气息只能在梦里相遇
邂逅的泪水谁有听我的诉说
昨夜你遇见了我
竟是回忆无数
竟是回忆无数
也敌但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谁把二十年的油菜花黄
做成你的墙
我把十八年的友谊天空
向谁张望
抓一把黄土哀愁
那一杯杯苦闷的心酒
朋友!敲击棺木出来与我对饮否?
樱花谢白我又挥手告别家乡
你的坟墓伸出双手把我扣留
喝一杯知心的酒吧!
远行的列车不会为谁停留
我只能多看一眼回忆你的风景
埋藏在我的心底触动心灵
列车纵向我们相逢处驶去
在这座熟悉的城市
我夜下挑灯想你
却嗅不到你的半点气息
我唯一明白的是你的列车
已向天国驶去
那么你是不是也彷徨在天堂口
曾想向我挥手别离
4、《离别》
离别,
是那断了线的风筝,
离别,
是那向前走动的秒针,
或许,
离别,
是那从西边落下的太阳,
是那还未回归的台湾,
不管能否再见,
总有一条无形的线,
紧紧牵着我们的心,
那,就是友谊之线。
5、《五元钱的友谊》
有人说:名利场上最先牺牲的是感情
看来庸俗的情感该当被出卖
忽忆昔那夜微风泠弦
硕硕冰轮清晰而现:
午圆
月上中天
余味儿时
五元钱的友谊
竟持续了两年
算下来每一天不到一分钱
果然
感情由金钱计量
蓦显肤浅
夜未央,释怀
何必为此纠缠不止
毕竟有它的价值
我用这换回了
一首小诗
和些许苍白的文字
醒透了大地
苍凉了江山
6、《一个人是孤单的》
只有
朋友在一齐的时候
你才会感觉的真正的快乐
因为
快乐是需要分享的
亲爱的朋友
我愿与你
分享快乐
过去的日子
一如深埋在记忆中的宝石
就算经历过岁月的砥砺
也依然光彩熠熠
就像你
就像那个飞花的季节
因为共同的志向
我们走到一齐
为了各自的目标
我们各奔东西
无论身处何地
不要忘了
我们共同走过的
友情岁月
有一种友谊
只等待一位永远的朋友
有一种思念
只等待值得珍惜的人
每一个人就像每一片树叶一样
长得都不一样
仔细看看
就会发现其中趣味之所在
只要愿意用心
必须能够发现别人独特而值得喜欢的一面
除非
你一向闭上眼睛
关紧心门
不肯去看
去感受
了解别人
努力发现别人可爱的地方
从自己的立场来说
是一种付出
但也唯有真心付出
才会领悟别人回馈给你的
必须比你付出的还要多得多
7、《一首诗的友谊》
轻轻地我将你托起,
任风儿吹过你的发际
蓝天之下
朵朵云彩因你而美丽
可否有人伴着你
惦记我的只剩下回忆
轻轻地我将你托起,
任风儿吹过你的发际
回到乡间那片片枫叶上
浓浓的染红了秋意
是否有人在想你
飘落下来的都是我自己
你走了,我来了,
撒些小果子来纪念,
那是纯真的年代。
你睡着了,我却时常醒来,
落笔写满你的名字,
那是我们的友谊。
8、《友情》
夕阳落山
留下几缕余辉
送上最后的祝福
过去的记忆
是否会尘封
只愿友情依旧
明日的太阳
不会忘记升起
今日的余辉
将留在记忆
9、《这是感情呢还是友谊?》
没有了你的消息,
我总是在不经意间
把你想起,
你在做什么
难道是幸福把你无休止
纠缠,还是不幸在把你妒忌?
我总想出此刻你的空间里,
关注你的举止
并得到你的消息。
我不明白
这是感情呢还是友谊。
眼前有一朵鲜花
我目睹它的芬芳美丽,
这时我的心头第一个想到的
是把它送给你,
我不明白这举动
代表什么,也不明白它的含义,
但是我仿佛听到
灵魂中有个声音在催促
让我的心思飘向你。
这是感情呢还是友谊?
我总想在心灵中开垦一块土地,
让你在那里耕耘出春天的
蓬勃,夏天的绚丽,
还有秋天的果实红红的
仿佛你脸上的羞怯的笑意。
我不能辨别
我这样做的动机,
为什么要把灵魂捧献给你。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
这是感情呢还是友谊?
10、《友谊》
眼前的背影变得越发熟悉时
岩浆顶住亿万吨的重量冲水到面
时间的车轮开始倒转
七年是一阵风尘追随
喉咙里塞着一个姓名
我们彼此呼唤
比泡沫破裂更留意的惊雷炸开
我走向他展开的双臂
此刻的阶梯被阳光围起
我俩靠近无需眼睛
识别故友是种本能
就像渴求生命
此刻我们重逢,之后相拥
怀抱草原一样的宽阔
那儿藏着两颗心
共享一片天地
11、《写给友谊》
感谢你我的朋友,
能在人生路口与你相遇!
我们的相逢是我的荣幸,
你可知一路有你,
只要有你我就不会恐惧。
感谢你我的朋友,
当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你总会如喜雨给我慰籍,
你可知,今生有你,
只要有你我就不会后退。
——写给我生命中的你和他
12、《友谊经受不起雨打》
昔日的欢笑
昔日浓浓的友谊
尽为一个件小事而弄的翻云覆雨
我想是我不够宽容
才会为了一个没必要的小事而放下友谊
还是绝交吧我不配
也许
是我小人而不配当君子的朋友
也许
是你太过君子而无视我小人的存在
不管怎样样
友谊已到尽头
该散的终究会散
但愿你能找个跟好的兄弟
抱歉我只能这样
13、《有一种友谊是关心》
有一种友谊是关心
从远方来
从网络来
便有永恒温馨的香韵
仿佛天籁
在跨越的时空里穿行
细声细语
读你的文字
送你创作的真谛
坦诚热情
像一束束山花暗香浮动
让空间绽放着瑰丽
纯洁纯美
每逢节日
飘来清新淡雅的言语
把一个从未有过的境界
放牧成蓝天中的云朵
被人牵挂祝福的飘逸
醉心醉意
眼里流淌的诗行
采撷梦里的魂魄
把长长的身影浸在湖里
亦真亦幻
春色正浓
草儿如飞泻的瀑布
覆盖了大地
脚下的野花
挂满晶莹的泪珠
春的细语
春的友谊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
不再孤寂
14、《孤独的友谊》
友谊是个永恒的话题
它需要过多的理解交集
无心的叨扰
却成了烦人的话语
有心的.玩笑
却引发了你的脾气
结果我始料不及
你始终还是你
生命中我是剩余
我错了
大错特错
能说不是福气
凡事都有利弊
谁是谁的谁
你是你的你
天涯海角矢志不渝
全都随风而去
友谊?质疑!
闲人只是我自己
偏居一隅
孤单被隐去
15、《友谊之花》
就着你的音容
我进入了一个美的梦的天地
虽然我们是初次相见
但已是鸿雁传书
四五年的老朋友
那一刻
我们先是遥遥相望
然后高兴地快步走向前
面带笑容相视无言
只是激动地握紧了对方的手
此时友谊之花
已在我们心中美丽地绽现
16、《友情》
碰到久违的朋友。
听着你叙述经历。
一声叹息,传进我心里。
急忙转身添茶,
悄悄抹干我的泪眼。
17、《友情》
友谊天长地久
某日情字生锈
友情也不会腐朽
沧桑历久
梦里多少追求
放下随波逐流
憔悴摘下情谊
往事如袖
秋风如屑拂柳
轻送往昔旧事
而此刻
彼此真挚
延续着你我间的友情
18、《友情与我同行》
张开双臂,合着眼
站在草原上,静静地
作飞翔的感觉。
风在耳边呼呼直响,
穿云透雾,金光闪闪,
太阳呵护着我说:
美丽的小天使,让我抱抱。
海浪仰落起坐,鱼儿穿梭
渔船撒网,男女对情歌
一棹山移影,海鸥人字飞。
张开翅膀迎着朝霞,
穿云透雾,金光闪闪,
彩霞抚摸着我说:
活泼的小天使,让我亲亲。
夜鸟飞行明月引,
声渐近,影渐清。
幽荷暗池,蛙声两三点,
溪水潺潺,琴心悦剑胆舒。
张开翅膀融于月华,
披露追星,银光闪闪,
流云邀请着我说:
5.励志的现代诗 篇五
天堂的颜色。在雪中盛开
在这个红尘纷扰的世界
飘逸。天堂的精彩……
雪。从天国起程,蕊开瑶台
六瓣脉,在风的枝头上摇摆
一朵,一朵,在漫天里飞舞徘徊
把苍天变矮
北国山川,大漠边塞
是谁在萧瑟的蹄音里冷落一地银白
天堂也许存在,就在这个飘雪的世界
天堂也许并不遥远
只有一片雪花的期待
花落无声,风骨皑皑
也许雪花能将丑恶掩埋
北国丛林里的一头小兽,摸到了天边的一抹云彩
身后留下人的脚印……
精选励志的现代诗五:让生命,倒过来活
作者:鬼城
一
孤岛。坐标不明确
寂寞而幽怨的歌声,被锋利的影子
加深了一层伤感
这时候,我知道你更愿意
相信那些涌动在灵魂深处的波澜
和笔下圈养的童话
我还知道,你一定深信裤脚能改变帽子的劣性
更能捕捉灰色的闪电,骑一匹黑骏马吧
去寻找,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预言
可在你的诗歌里,我重读的光明
依然很遥远
依然,没有高深的哲学
二
诗人的冲锋号,早已潮湿
困倦。村庄的童话
也早已荒芜
并视诗如命。执笔的右手
写满人间的离歌
向灵魂深处,无限深邃
五
写到这里,文字开始倒过来写我
那些知道你阴谋的轨道
开始簇拥天空低沉的云朵
你不断回头,用怀疑的目光看我,也不断
用目光拉收生命的远与近
因为爱情,因为诗歌
生命开始倒过来活
在这个世界里,我开始关注你的另一张面孔
6.秋分的现代诗 篇六
一、何其芳早期诗歌古典意蕴的成因
(1) 早年经历和环境对何其芳诗歌创作的影响
何其芳非常熟悉中国古代文学, 并善于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古典文学表现手法。从小在封建气息浓重的私塾读书, 开始接触我国古代诗歌以及一些古文经书。由于家庭生活和私塾生活的暗淡, 十二岁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他这种经历, 培养了他对想象世界的眷恋和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1]他最初迷恋古典小说, 后来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开始读文赋作品, 《唐宋诗醇》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诗歌, 感到了艺术的魅力。中学时代接触了白话文, 同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都引导他更近地走向了文学。初中读冰心的小诗, 有一种创作的冲动。高中流行所谓的“豆腐干体”诗歌, 于是痴迷的学习写整齐的诗。诗人后来回忆说∶“我的第一个诗集《预言》是这样编成的∶那时原稿都不在手边, 全部是凭记忆把它们默写了出来。凡是不能全篇默写出来的诗都没有收入。这也可以说明我当时对于写诗是多么入迷。”[2]他诗歌中字里行间的整齐和韵律的协调, 都是受了古典诗歌和格律诗的影响。
之后他进入北大读哲学系是因“从事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人类思想的历史”, [3]一下课就沉浸在文学书籍里, 丰富的阅读不仅培养了他对传统诗歌作品的认同, 也使创作中的何其芳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古典诗歌的意趣。
(2) 社会时代背景和城市文化环境对何其芳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直至去延安之前,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京津度过, 那段时期正是何其芳创作的高峰, 《预言》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当时“现代”气息浓重的上海来说, 北京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远离工业化, 文人们保存着相对古朴的风气。从小就受古典气息熏陶的何其芳生活在这里, 便更加认同这儿的传统审美情趣。这在他作品中有完美的体现, 《古城》中的城墙和《夜景》里的宫殿等这类景象, 充满了他早期的作品。
(3) 侧面反映古典诗歌传统影响
除此之外, 他早年未出国留学, 也没翻译过外国作品, 由此可从侧面佐证西方诗艺影响的局限。
二、以《预言》为例, 品味传统意蕴和现代情趣
《预言》写于1931年秋, 那时诗人“几乎绝望地期待着爱情”, 而那股奇异的风“用更明白的语言说出来, 就是遇上了我后来歌唱的不幸的爱情。”[4]他以自己真实的爱情生活为依据, 不加掩饰袒露真诚。谢冕曾这样评价何其芳, “有人认为诗是不可扼制的情感的奔泻, 并不主张诗对情感的更多的加工。但何其芳却把真情的流露与艺术的精雕细刻很好地统一起来。他不讳言自己崇尚的是‘绝美的诗情’”。[5]
《预言》展示了六个主要画面, 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 由开始聆听到“年轻的神”的“足音”的狂喜到足音消失后的怅惘, 让我们在短短几节诗行中体验了一次爱情的悲喜。
⑴传统意蕴在诗中的体现
首先, 文字的锤炼和精雕细琢。正如诗人所说, “我喜欢那种锤炼, 那种色彩的配合, 那种镜花水月。”[6]古典诗歌讲究词语的精雕细琢以符合音律, 很多诗人并非感情涌动才成诗, 而是“苦吟”而得, 句句推敲。何其芳便是其中的代表。早期诗歌中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 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若你细读《月下》, 一定能感受到晚唐诗宋词华丽唯美的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细微敏感。诗人的心理、情感, 以至美学的选择, 都偏向中国古典的“佳人芳草”, 即使是最抽象的情思在他的笔端都变成了可观、可触的声色而流芳溢彩。
其次, 诗歌的含蓄性。在这里, 诗人对古典诗词, 特别是那种含而不露、蕴藉深远的意境的追求有了切实的实践。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 而是梦还式的爱情吟唱。捕捉“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语言, 省略意象之间的链锁, 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 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和的朦胧美。
第三, 对古典诗词意境、技巧的转化翻新。那“年轻的神”来而又去, 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调, 技巧层面既与戴望舒的《雨巷》异曲同工, 又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里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调和构思惊人的一致;对女神不正面描写, 而用“我”的感情与语言侧面烘托的写法。
⑵与现代诗的关联
首先, 运用象征主义的象征手法。就这首诗形象的象征性来看,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预言中“年轻的神”的灵感来自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瓦雷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7], 在象征手法上虽有借鉴, 但预言之神不同于命运女神, 预言之神更带有乐观的调子。就形象的象征性来看, 和戴望舒的《雨巷》也有些相似之处, 比如年轻的神悄然的来去, 和那位有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的出现和消失有类似的影子。只是《预言》中年轻的神没有雨巷中那么浓重的惆怅和幻灭感。何其芳运用的象征手法与象征派不同的是, 不是为了暗示虚无缥缈的“另一世界”, 不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和神秘意象。
其次, 对新月派格律诗的实践。全诗共六节, 每节六行, 韵律得当, 显然受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开头的突然与警醒和结尾的惆怅余韵, 和谐呼应。诗化口语的运用有一种透明柔美的格调。重复的语言, 节奏随情绪的变换, 更增强了诗的美感。
三、结语
何其芳早期的诗歌创作, “用新奇的想象和朦胧的情调构成的意境美, 使人很难分辨哪些是中国古典的, 哪些是外国的现代诗歌的影响。”古典诗艺的运用和现代意象的结合形成了何其芳独特的个性, 诗人以其“真”品性找到了古典和现代的契合点, 这一切都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蓝棣之《何其芳全集》序言二.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2]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3]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4]何其芳《<刻意集>序》.何其芳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5]谢冕《中国现代诗人论》, 重庆出版社, 1986
[6]何其芳《论梦中的道路》.何其芳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7.现代诗《井》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一类的学术专著,当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师用书”上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料了。实践证明,任何不顾及学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邹小千,教师,现居重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8.知识链接:学会读现代诗 篇八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对同学们有天然的感召力,因此诗歌容易被大家接受。引导学生欣赏诗,创造诗意的生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同学们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去读现代诗呢?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节奏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节奏感,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和对仗,同学们很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现当代诗歌同样是有这方面要求的,同学们应了解节奏和分行的常识,以帮助朗读和理解诗歌。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通过回忆天真烂漫的美好童年,以“蟋蟀”作引,运用一系列充满童趣的形象,表现共同的母爱,揭示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文化情结;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关于押韵,现代诗不同于古诗词,没有那么多格律的限制。但有许多好诗还是要感受它的韵脚的。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有的同学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句为例:“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这样,大家在强化诗歌朗读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二、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可以是一句忽然得来的诗句,可以是一个奇妙的意象……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同学们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艾青正是因为雪,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
三、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同学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其实,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现行教材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们以启发: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们粗浅地把上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同学们一旦掌握,就会找到了进入诗歌的钥匙。
9.现代诗与语文课 篇九
诗歌和我们有着怎样血肉相连的关系!有人说过, 我们的文学艺术开始于诗歌, 也将终止于诗歌。也有人说过, 一个人如果不能欣赏诗歌, 他对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欣赏, 终究是隔膜的, 他的艺术趣味必定是低下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 我们从遥远的《诗经》里走来, 从唐诗、宋词里 走来。孔子说 , 不读《诗》, 无以言。可是,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因此人们认为在这个时代写诗, 已是不可能, 是故作姿态的事。当然, 这是极端态度。阿多诺说过, 奥斯维辛以后, 写诗是野蛮的。奥斯维辛之后, 还有人在写, 而且, 他把《死亡赋格》, 在德国写得家喻户晓。这个人叫保罗·策兰, 他这样写纳粹对犹太人的第一次大屠杀: “你目睹了那些烟, 来自明天”。他的父母和舅舅都死在纳粹的集中营……他是继里尔克之后, 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什么样的时代都是可以写诗的。
阿多诺后来收回了他的那句名言, 他说, 长期受苦难更有权表达, 就像受折磨者要叫喊。因此, 关于奥斯维辛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的。
———是我们还没有力量与诗歌较量, 而不能说, 这个时代, 不适合写诗。不能说这个时代, 不适合诗, 诗适合于任何时代。
没有人读诗, 这却是事实。几年前, 我还能找到一些诗刊杂志, 这两年, 大街小巷, 找不到了。诗歌的荒芜,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我们容易看到的问题是, 在读者方面, 没有受到过好的引导、教育和启发, 艺术欣赏的趣味普遍低下;诗歌本身, 被翻译、介绍的作品不多, 国内写诗的寥寥, 好作品不多。真正好的诗, 跟人也是不会隔膜的, 是不排斥读者的。这二者是造成如今诗歌荒芜不容忽视的原因。我们却是诗的古国, 不缺乏诗的因子与细胞。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里, 很详细地谈了, 如何不读诗的人就艺术趣味低下了。我在这里就不作引用了。虽然他举的例子, 都是传统诗, 但他也提到了新诗, 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在欣赏诗歌上, 新诗、旧诗, 道理是相通的。
说到高中语文教科书上来。现当代诗歌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 力量相当薄弱, 基本上算是个空白。就算有几首, 也大多严重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情感、心理、特征, 严重地肤浅于现实人生, 艺术表现粗简、单一。
记得有舒婷的一首诗《致橡树》, 在那个时代, 能够这样理解爱情, 这样表达爱情, 是有过让人耳目一新的作用的, 她的《神女峰》也是这样。但这样的诗, 在现在这个时代, 对情感的理解也好, 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好, 就显得格外地单薄。那样写法, 说不好, 也许只能用来练习写散文, 练习排比的修辞格。
诗之所以成为诗, 不是散文, 不是议论文, 仅仅只有排比句是不够的。在现代诗那里, 抒情甚至是被排斥的。里尔克回答过, “现代诗需要经验不需要感情, 感情我们有的够多了”。现代诗对诗人要求严格, 想象力, 张力, 隐喻, 暗示, 等等。古体诗和近体诗是表达感情, 现代诗是用意象罗列暗示情感。好的散文和小说靠近诗, 而不是诗靠近散文和小说。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 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现代诗强调直率的陈述, 严酷地解剖现实。古典诗是画笔, 现代诗是手术刀。现代诗庞杂, 纷繁, 含混, 于是, 现代诗更加地不好言说。———“只有‘距离’能使我的读者理解我, 往往抓住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栏杆” (保罗·策兰) , 现代诗需要这个“距离”。它需要有大的情感跨度和想象跨度。在我所能够想到的事物中, 现代诗跟梦比较接近, 它会经常违背情理, 违背事理, 违背逻辑。“你目睹了那些烟, 来自明天”。它灵光一现。它的震颤像闪电, 从你头顶上走, 让你措手不及。痉挛和痛苦像死亡。它的吐露像枯枝的排泄。“诗的语言将获得突然的和精确的亮度”, “他将奇迹般地发现足够的想象之岛, 从岛上将飘出歌声” (杜尔斯·格林拜恩) 。
现代诗的意象需要是新颖的、独特的。
高中课本上穆旦的诗《赞美》和《春》, 是我喜欢的。意象纷繁、独特, 表达的精准度和深度, 都有。何其芳的《预言》, 也不错。洛夫的《边界望乡》,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是典范作品, 但是情感、思想、手法单一了, 属于现当代诗的童年时代。
再有, 中学教材中, 诗歌的数量太少。整个高中, 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教材, 只有二十几首诗, 每首都不长。对于培养文学趣味而言, 这几首诗, 就是首首精粹, 这个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读唐诗还要读三百首呢。
新诗和新小说一样, 并不是我们的传统剧目, 传入我国的历史也并不长。可以这么说, 对于新诗, 现当代诗, 现代派诗, 最优秀的诗人和最优秀的诗歌作品, 都不在我们这里。不仅我们是后来者, 不仅我们又经历文化浩劫, 而且, 更为严重的是, 我们扪心自问, 浩荡的民族, 现在有几人在诚恳地倾听诗, 守卫诗?
这里我是要说, 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 一首外国诗歌都没有选进来, 这是个巨大的空白, 空洞, 是个玩笑。
我不能从哪个诗人如波德莱尔开始列举, 列举哪些人、哪些经典之作, 应该列入我们的教材, 世界这么大, 他们灿若群星。但他们应该有一个相当的数量, 存在于我们的教材里, 这是肯定的。
还记得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 当初是如何让我对诗发生兴趣的。以下想介绍博尔赫斯的诗———他是一个最不像现代派诗人的现代派诗人———《失眠》。引 用这整首诗, 也让我们看一看现当代诗的脾气、性格, 看它们到底跟人、跟时代有没有隔膜。
夜晚,
夜晚准是巨大的弯曲钢梁构成,
才没有被我目不暇给的纷纭事物,
那些充斥其中的不和谐事物,
把它撑破, 使它脱底。
在漫长的铁路旅途,
在人们相互厌烦的宴会,
在败落的郊区,
在塑像湿润的燠热庄园,
在人马拥挤的夜晚,
海拔、气温和光线使我的躯体厌倦。
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
和狂热的精确。
我徒劳地想摆脱自己的躯体,
摆脱不眠的镜子 (它不停地反映窥视) ,
摆脱庭院重复的房屋,
摆脱那个泥泞的地方
那里的小巷风吹都有气无力,
再前去便是支离破碎的郊区。
我徒劳地期待
入梦之前的象征和分崩离析。
宇宙的历史仍在继续:
龋齿死亡的细微方向,
我血液的循环和星球的运行。
(我曾憎恨池塘的死水, 我曾厌烦傍晚的鸟鸣。)
南部郊区几里不断的累人的路程,
几里遍地垃圾的潘帕草原, 几里的诅咒,
在记忆中拂拭不去,
经常受涝的地块, 像狗一样扎堆的牧场,
恶臭的池塘:
我是这些静止的东西的讨厌的守卫。
铁丝、土台、废纸、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垃圾。
今晚我感到了可怕的静止:
没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时间中死去,
因为这个不可避免的铁和泥土的现实
必须穿越所有入睡或死去的人的冷漠
——即使他们躲藏在败坏和世纪之中——
并且使他们遭到可怕的失眠的折磨。
酒渣色的云使天空显得粗俗:
为我紧闭的眼帘带来黎明。
这是一个不祥的、令人不安的钢梁构成的世界, 败落, 拥挤, 泥泞, 无限重复, 有气无力, 支离破碎。垃圾, 恶臭, 铁丝, 废纸……人们躲藏在败坏和世纪中, 可怕的静止, 铁和泥土的现实, 遭受可怕的失眠的折磨, 连死亡都不被允许通过。
这是一首著名的诗, 从这首诗里, 我们可以看到, 诗歌就是这样被允许赤脚在地上走, 诗歌是这样引着我们在地上走的。它是口号、是空头支票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秋分的现代诗】推荐阅读:
秋分的名言谚语08-08
秋分的习俗介绍10-18
北岛的现代诗07-08
描写生活的现代诗07-06
于母爱的现代诗08-13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10-10
描写儿童友情的现代诗08-26
秋分的民间忌讳及养生食物07-01
关于秋分的句子短句唯美文案08-29
秋分快乐的经典暖心文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