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相关(精选8篇)
1.心理咨询室相关 篇一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心理活动总结,请笑纳!
心理活动总结1
本学期,我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关注校园心理安全,抓好心理健康。
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氛围和心理环境,真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日常教育中,注重整合各种资源,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我注重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思想、心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2.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契机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今年,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学期开展的活动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因素种植在学生心中。每次活动之后,作为心理老师,在课堂上我都会进行适时教育,让学生将这种种良好品质的种子深深植于心中,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有益的。
3.利用学校各种设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利用好学校的各种现代化设施,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网、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等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伙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亲密友谊。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心育实效。
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于被动的地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强制行为,变得毫无意义。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心育实效,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第一是利用学校各项宣传,使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人,所以难免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我们利用心理橱窗、心理小报等途径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课堂上加大力度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些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科学了解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来强化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来优化自身心理素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是针对学生需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是如此,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一样。我始终本着“心理健康教育要蹲下来看孩子的需要”为原则对学生时时进行心理谈话。在课堂上,教学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每课教学只要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大胆进行尝试。
四、加强心理辅导,关注和保护特殊群体的正当权益和身心健康。
在学校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更容易遭到侵害,包括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比较调皮、淘气的男生,家庭条件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有亲属患有精神病或正在服刑的学生,以及那些性格内向、怯懦、寡言少语的学生等等。这些少年儿童因生活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件而容易遭到学生的歧视,受到心理伤害的可能性也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女生虽受到各种惩罚的经历比男生少一些,但却对惩罚怀有更多的恐惧,在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更大。对这类学生群体,做为心理老师,我努力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1.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学期初,都从学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在普查基础上根据其结果设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并在各个班级设立“知心姐姐”信箱以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及有关班级任课教师就能够依据不同情况,协同进行引导、教育。力争将心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是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3.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在教育中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自信心,获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在行动研究中探索教育之路。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各地情况都不一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起到更好的作用,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新的事业,这样,就更加需要有科研意识,在摸索中探索成功之路。在当前情况下,在我校开展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对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等等,无不渗透着行动研究的理念。我觉得,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发挥其作用,在行动研究中积极探索心育之路也是一条可行的方式。本学期,我还和各位班主任老师交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特殊学生以及棘手事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大家群策群力,获得了一定的启示。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下学期,我将进一步挖掘、优化自身的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作。
心理活动总结2
十一月份我协会在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学工处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各新老会干的能力在别样的十一月尽情展现出来了。
11月12日,我协会宣传部出版了电影《惊天动地》展播海报,《惊天动地》是一部关于汶川地震的最新电影。
汶川地震关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关于汶川的一切,每个人都格外关心,11月14日晚7:30心协在1栋101教室展播关于汶川地震的电影《惊天动地》,当晚,101教室座无虚席,心协的会干还搬来小板凳,增加了三十多个位置,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电影,许多同学被电影中的解放军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用双手挖废墟去拯救伤员的画面感动到流泪。这次电影的展播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而且提高了心协会员们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会员们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11月29日我协会宣传部展出了宣传艾滋病活动的海报。晚上8时,我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右医vpa协会在1-408成功开展了艾滋病知识宣传培训。这次培训让参与活动的会干们掌握了相关艾滋病知识。
11月30日,我协会宣传部展出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海报。从海报中,同学们可了解到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的措施。
11月30日下午6点,我协会在1-201教室召开全体会干的会议。谢光威会长向会干宣布了心协获得“优秀社团”称号和11名会干获得“社团之星”的喜讯,这喜讯更加激励着每位会干努力工作。同时强调12月1日关于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的相关内容,并计划近期请心协的指导老师为心协会干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的讲座。最后,会长为考察实习干部的工作能力,让实习干部策划关于我协会成立五周年的庆典活动。
十一月份,各实习会干在老会干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并出色地完成活动。
十二月虽寒冷,但心协会干们对工作的热情会把寒冷解冻,十二月份心协会干的热情将在工作中展现,相信我协会将为同学们服务更多,心协的明天更壮大!
心理活动总结3
新世纪的教育,对人格的塑造和健全的发展十分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事业成就者的案例中,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1990年,__同志在中国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强调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时说:“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__年8月13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从__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跨世纪的伟大意义。
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长,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校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建设“三星级”学校的为契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一、广泛宣传
利用学校的校园电台、广播站、政教信息、家长学校、讲座等宣传心理知识。从实际出发,自己选材,自行设计,贴近学生们生活成长需要,易于接受,能够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主创人员在编排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消化吸收,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设计出好的方案,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使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过程,既增长了心理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能力,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二、开展心育班会、心理讲座
我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教育、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不少班主任利用班会,逐渐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互相探讨。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本学年主要有《怎样与老师交往?》、《与室友难处怎么办?》、《浅谈高考的心理调适》等心理讲座。第二部分是针对教师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完整人格,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加强师生间沟通等,使全体教师在树立现代学生观,如何从心理角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到了深刻的教育,收获很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主要在区教委的安排下,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训练,并通过区组织的测试,达标率为百分之百。利用《政教信息》向班主任宣讲心理辅导知识以及指导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我校申请的省级重点课题《无人监考荣誉考场》的科研课题中,许多教师都把学生心理的提高放在了研究之列,并为此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研究了专项课题,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学习,提高了心理理论知识和自身心理素质。第三部分是对于家长的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们作讲座,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得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益激烈,青春期躁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相应开设了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咨询及家长咨询。
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困惑需要帮助而又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谈的,都可以写信投到“知心朋友”信箱,由心理老师写回信放到传达室。为了保密起见,来信与回信均可用笔名,这样学生可直接到传达室自己领取,不会产生其他问题。信箱每天打开一次,保证第二天准时回复。从信件咨询来看,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问题、考试焦虑问题、自制力问题、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家庭关系等等,心理老师都一一作了回复,从专业领域向他们解释、建议、鼓励,从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咨询室定于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学生可以按时间来当面咨询,也可以和心理老师预约时间。心理老师对待每一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都耐心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家长咨询,以及一些家长亲自来反映问题。家长从家庭角度反映一些孩子的问题,寻求帮助,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如何教育孩子。心理教师会指导他们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正面开导,加强沟通,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再施以恰当的教育,如有必要,心理老师还会直接找到该生谈心,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通过各项工作的系统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首先,心理教育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兴趣什么,需要什么就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如高考临近时,及时出了开设了《浅谈高考的心理调适》的讲座,告诉他们正确认识考试,对自己做出恰当的估计,调整期望水平,降低焦虑。当考试结束后,许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一落千丈的情况。这时指导学生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重塑自信心,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不平衡。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既要按照成长规律进行系统安排,又要兼顾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出现的问题,灵活掌握,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上应尽量方便同学。正常的教学可以有正规的课时安排,但心理咨询不同,要随时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工作时间。定为下午第八节课,放学后的高峰期,或是另外预约的时间更是不包括在规定时间之内。咨询的时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到,而有些学生是鼓足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来的,如果这次没能及时帮助,也许就不会有下次了。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就要求心理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一切以学生为主。再次,学生渴望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处于同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生们在学校中在体验自身成长变化的同时,还要感受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及以不断变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压抑就更为显著。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迫切需求,渴望参与的心情。在这种局面下,就更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开展各项活动与工作,也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指导。第四,教师心理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前很多教师对心理学一知半解,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都不清楚。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对学生异性交往问题,不再是以往的严厉批评,生硬拆散,严禁交往……现在许多班主任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会找同学谈心,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能够正确看待青春期中学生向往异性接触的心理。因此,随着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趋于人性化,更注重心理感受,避免了矛盾冲突或直接造成尖锐的问题。
在我校本学年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在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这其中还会有很多困难,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一、领导、教师、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我校也更是如此。一些教师,家长对于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置若罔闻,持不支持态度;
二、教师心理知识、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在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当中,有很多问题客观上说是由某些教师直接造成的。受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旧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也就不能适应新时期新的受教育者的发展,新与旧必然产生矛盾,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因此一个教师自身身心素质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只有教师有足够的心理理论知识,才能准确洞悉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以科学的心理指导,注重心灵的交流。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力度不足
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力度和可利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一些特殊问题是需要广大教师和家长多方支持和配合的。如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反映给心理老师,是心理老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而心理老师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其他教师的共同配合,创设一种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情境,或者是需要家长做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心理教师指定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一点点从不良情绪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是开展心理工作的有力后盾,而这种配合形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还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几节讲座,或是开设个别的咨询工作,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相应的收获,每一个潜能的发挥都能在每一科教学中找到适当的时机。教师们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心理也不断得到充实,素质逐渐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名教师的任务,使每一名学生的关心的事情,是校园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互相讨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及自身的心理健康,上咨询室不再是偷偷摸摸,怕别人知道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下,心理健康工作才算是真正到位,落到实处。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反映的心理问题是有共同点的,有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相一致的,主要有:
1、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所困扰的。
2、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和家庭关系。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性格上或是没有掌握好人际交往技巧,和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要么关系冷淡,凡人不理,要么关系紧张,剑拔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没有学习和别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人发生冲突或交往不当。异性交往似乎是青春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永恒话题,现在也是一样的受学生关注。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们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太多的干涉自己,从一系列的由于父母监管过严,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中我们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
3、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常见问题,是学生们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在看到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更是认真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制订了下学年的指导思想和计划,在保持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于自己不完善的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号召全校领导和师生积极参与进来,给予心理健康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活动总结41、在抓好常规心理咨询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好“人生目标确立”、“职业选择”、“生涯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心理调适”等贴近学生需要的专题指导,消除和缓解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2、开展好面对学生和教工的心理测量及人格分析工作。
3、建立心理委员联系制度,定期组织培训、辅导。
4、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地组织开展好团体训练和集体心理矫治,防止其发展和蔓延。
5、改进和完善“校园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并以此为纽带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6、坚持讲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努力使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注重实效,同时针对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开设好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保证全年不少于5个。
7、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通过自学、参加行业人员培训以及定期内部业务学习和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8、针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在继续定期编发“学生心理自助材料”的同时编好“心理健康辅导资料”等系列材料,争取在年内把《高学生心理信箱》、《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解析》、《专家谈心理健康》等3种“心理健康辅导资料”编写完毕并放到学生手里。
9、搞好新生的心理普查、加强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跟踪治疗和监控工作,努力建立稳定长效的心理监控体系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10、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认真做好。
11、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加强学生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心理活动总结5
心理辅导团__下半年工作总结
副团长:薛聪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接下来的半年时间转眼过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划,围绕院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计划,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果,有效地营造了校园心理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初步实现了“助人自助”的教育目标。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下寝走访新生
活动从新生军训开始,持续三天。在活动过程中,成员能够做到微笑致意,予以新生关怀,并对保险学院做了正面宣传和引导,新生们也提除了自己的疑问,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融洽,新生不仅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减轻了不少,并对院心理辅导团和心理咨询室有了初步的概念和认识。
二、纳新工作
__年9月20日至9月28日,我们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纳新工作。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为迎接新成员做了精心的组织和认真的准备,为本次纳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大家都兢兢业业,团结一心,成功的完成了本次纳新工作。我们相信,有了他们这批新血液的输入,我们辅导团会更上一层楼。
三、班级团体辅导
为帮助新生尽快相互认识,建立班级的信任和友谊,在曾老师、林老师的分配下,展开__年全院新生团体辅导工作。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我们达到了既定目标。当然,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譬如,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全面,事前准备不够完善,但相信有了这次经验,我们以后的工作会更加好。
四、户外心理素质拓展
团体辅导的有序进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应曾老师的委托和各大组织大邀请,一一对院文明督察队、公寓自治委进行户外素质拓展。此次拓展相比之前的辅导,由班级到院级组织,由室内转到户外,整个过程似游戏的形式进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组织,及团队的实力,为今后大型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心理沙龙
由大一成员自行组织的心理沙龙活动在11月初面向全院举行。本次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大一伙伴的积极性、组织能力。游戏丰富精彩,给三系一院的同学们拓开了一个很好的友谊交流平台。
六、辅导团与各系心理健康部的联谊
活动达到了预期的和各系心理健康部伙伴们的认知、交流目的,为辅导团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创建团队文化
在曾老师的倡导下,我们有了自己的团队文化,于每次例会前展示,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团内部的团结合作,整个团从此凝成了一股绳,有了基本的统一。
八、公文培训
在辅导团内部,由大二带领,定期进行团内学习小课堂,丰富了伙伴们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及工作效率。
九、心理讲座培训
由曾老师带领、召集辅导团成员以及各班心理委员于每周四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心理学的兴趣,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在看清自己的同时学着提升自己,为以后自己能力的提高做了很好的发觉。
以上就是院心理辅导团本下半年工作总结。
心理活动总结5篇相关心得
2.心理咨询室相关 篇二
俗话说,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 追求美是一种奢侈,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美已经成为时下不可或缺的元素, 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美容手段使自己看上去赏心悦目, 但结果有时却未必令人满意, 因此, 美容心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作为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教育人员, 更加有必要详细了解这方面的心理问题。
二、美容心理
1. 定义。
美容心理是通过了解美容动机、美容期望值等方面的信息来获取美容者的内心想法, 其目的是去除烦恼、焦虑、紧张、急躁、忧愁、寂寞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达到内在轻松快乐的效果, 从而使整个美容效果更完美。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美容心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一门以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为基础, 以美容特别是医学美容实践为领域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成为美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2. 不同美容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般来说, 女性美容的动机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但是我们经过深层次的调查了解得知, 许多人在单纯追求美的动机下还潜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最常见的就是当家庭出现危机时, 许多家庭主妇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容貌, 试图通过美容手术来改变自己的容貌, 从而挽救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如果在接受手术后, 婚姻还是失败, 即使手术再成功, 美容者也不会再对结果表示满意。还有一些演艺圈的女演员, 希望通过美容手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心理促使她们铤而走险, 接受一些风险较高的手术, 但结果有时却不能达到目的。
3. 培养健康的美容心理。
在人人都爱美的现在社会, 人们对周围环境审美的同时, 也很关注于自身的审美。事实上, 人们对自己外貌的看法和评价是美容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美容心理, 俗话说“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无法改变我们自身的容貌, 如果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只会形成心理扭曲, 所以我们要培养正确的美容心理, 不断加强内在的修养, 充实自己, 积极建立科学的审美观, 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外的美起来。培养健康的美容心理方法有很多, 当自己遇到心理困惑时, 我们既可以通过幽默和风趣的言行使沉重的心境变得开朗和轻松, 也可以通过向家人倾诉来排遣心里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学会宽容别人, 通过遗忘来使自己超脱, 这样可以让整个心灵沉浸在一种“无忧无虑”的宁静里, 从而建立良好美容心理。
三、美容心理的教学实践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美容心理对美容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美的事物和现象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密切关系。近年来, 随着美容医学尤其是美容外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美容工作者意识到, 美容手术不仅仅是传统医学上的治疗, 更是要通过手术改善美容就医者的外在以达到增强其生活的信心、提高其生命质量, 进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标, 因此, 美容心理教学要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内容:第一, 我们要了解美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二, 我们要熟练掌握美容心理治疗, 美容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原则;第三, 学习不同美容者在不同阶段, 不同情况下的心理与护理;第四, 培养美容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及服务心理。
四、仍然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 很多思想系统还不是很成熟, 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学习, 多到外界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指导, 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总之, 美容心理教学的最终和最根本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具有正确的审美思想, 让他们了解美的本质与特征, 培养他们基本美容护理的职业素养, 用自身乐观坚强的品质去感染他人, 这样有助于唤醒人们的心理障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它人着想, 从而重新塑造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美容方面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修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动手能力, 还要更加注重他们对美容心理的学习, 以此来更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美容者的心理, 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美容心理,教学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异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陈丽华, 赵建勋.美容纹饰实践课教学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 (4) :560-561.
3.心理咨询室相关 篇三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教育
心理学家妮特(P.Janet)认为每个人生阶段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从高中向大学转变,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环境,随着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这就是大学生适应(college adjust or adaptation)。国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进行研究,Baker等编制了著名的大学生生活适应问卷(SACQ),将大学生适应分为学习适应、独立生活适应、社交适应以及归属感四个方面。[1]吴秀碧等编制了新生心声调查表。[2]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经验来看,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适应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就高。产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人将新生适应不良称为“新生综合症”。[3]大学生适应问题已受到了国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但多是在经验或理论上阐述新生适应问题及教育措施。[4]有些研究也只是应用人格问卷量表(UPI)或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问题本身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州某综合高校文科、工科、理科和农科2008级各2个自然班的大学新生共212人,其中男生79人,年龄为16~22(18.82±0.96)岁,女生133人,年龄为17~21(18.70±0.78)岁。问卷有效率为87.60%。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1)自编新生个人信息表,包括被试的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宗教信仰、住校经历、专业满意度、入学时是否有陪同等与心理适应相关的信息。
(2)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用来评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该量表是在吴秀碧、贺孝铭编制的新生心声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5],该量表将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分为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困扰,共37道题,按4级评分。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适应的困扰越大。
(3)症状自陈量表(SCL-90)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分为躯体化、抑郁、人际敏感等10类有关精神状况的因子,共90道题,按5级评分。[6]量表总分或因子分越高,说明精神状况越差,健康水平越低。
(4)自我和谐量表(SCCS)用于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共35个项目,采用5等级评分。[7]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记分,还可以将三个分量表相加得到总分。量表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施测程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以上调查表采取记名的团体测试,完成时间大约30分钟。所得数据由SPSS13.0进行t检验、r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的测试结果
(1)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因子均分及项目均分
从FARS的因子分来看,新生在资源利用和人际关系方面困扰较多,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相对最低(见表1)。进一步分析,在FARS得分前10位的项目中,资源利用困扰有四个项目,人际关系困扰有三个项目,职业目标困扰有两个项目,而独立生活困扰有一个项目,学习方法困扰没有一个项目。
(2)不同大学新生群体适应量表得分的比较
从个体的基本特征来分析适应的影响因素,专业不满意度、独生子女、性别以及生源地等因素在FARS总分和因子得分上都有或者部分有显著性差异,而省内省外、有无宗教信仰、家庭关系亲疏、有无陪送(职业目标困扰因子除外)、经济状况优劣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FARS与SCL-90、SCCS相关
除了职业目标困扰与敌意、偏执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外,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都有显著性或者极显著性正相关(见表3)。
FARS总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有极显著性正相关(P<0.001),而与自我的灵活性有极显著性负相关(P<0.001)。除了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困扰与自我的刻板性没有显著性相关外(P>0.05),FARS因子得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刻板性有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自我的刻板性有负相关(见表3)。
(2)影响心理适应因素的回归分析
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笔者将心理适应状况作为(以FARS总分为指标)因变量,以与其有着密切关系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SCCS总分、专业不满意度、恐怖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新生心理适应困扰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适应可以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外部来看,心理适应是个体与不断运动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新生与环境的互动来看,FARS因子得分说明,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见表1)。这可能与新生入学首先面对的是全新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有关,而熟悉专业,适应大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今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67.5%的调查对象有住校经历,独立生活困扰不是最突出的。有研究者也认为人际关系是新生适应中持续时间最长,出现问题最多,难度最大的困扰。[8]
(二)新生心理适应与健康的关系
从内部来看,心理适应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和谐。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几乎都有显著性正相关(见表3),这说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适应不良可以表现为广泛的精神症状,包括生理、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从FARS与SCCS的相关分析来看,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有显著性正相关,多数与自我的刻板性有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自我的灵活性多数有极显著性负相关(见表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是指个体自我观念与经验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的内心冲突与紧张。自我灵活性和刻板性反映着自我概念的灵活性与僵化程度。这说明新生适应的发展与个体的自我概念对经验的期望是否合理有关。当自我判断是理性评价时,会促进心理适应的发展,反之,则抑制心理适应的发展。同时,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否灵活和变通与心理适应有关,思维刻板僵化则阻碍心理适应的发展,反之亦然。本研究发现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这说明心理适应良好必然会在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和谐水平上表现出来。有人认为新生心理适应过程是人格发展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必然表现。[9]
(三)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
新生心理适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表2可知,专业不满意度对适应的影响比较广泛和深刻,对专业不满意的新生适应起来的难度可能更大。而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比非独生子女的适应困扰更少,更容易适应。除学习方法困扰之外,男生比女生的适应能力更好。相对来自城市的新生,来自农村的新生人际关系困扰、资源利用困扰更大,这说明城市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和熟悉高校的文化,可能与大多数高校位于城市,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似有关。没有陪同入学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困扰更多,这可能与缺乏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关。
从心理适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来看(见表4),SCCS总分、专业不满意度、恐怖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分析,说明这三个因素对新生心理适应尤为重要。自我和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C.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同时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自我概念相一致。面对环境的改变,新生必定会遇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从而打破自我的和谐状态,对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产生冲击。自我概念越固化、僵硬,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就越明显,就越使得个体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面对新的经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一种适应良好的表现。专业的满意度实际上就是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考入满意的大学或者专业的新生,对自我能力评价的一致性往往会发生变化,在心理调适中需要对自我和专业重新审视,这必然要经历艰难的心理历程。恐怖是SCL-90的一个因子,主要反映被试对出门游行、人群、空旷场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以及社会交往的极度害怕的情绪体验。恐怖的体验保护当事人尽量回避恐怖情境,或者远离不熟悉情境,自然不利于新生适应未知的大学新环境。
(四)对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思考
从新生适应的困扰类型来看,不同类型困扰的适应状况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特点,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新生适应教育。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教育,其中人际关系最受关注,通过班级建设来优化人际关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思路。在目前高校班级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出现一批游离于班级之外的“自由人”。这些“自由人”与同学缺乏交流,是容易出现心理困扰的群体。从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个体干预与团体辅导结合更有力。对专业不满意、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新生要加以重点关注。国内有研究针对新生群体采取了团体辅导加以引导[10],以发挥新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功能,但大多关注维护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缺乏针对新生适应能力提升的系统辅导的研究。
从新生适应的角度出发,结合新生发展中的各项适应议题,如针对资源利用困扰、人际关系困扰、独立生活困扰、职业目标困扰和学习能力困扰等设计辅导方案,将会更有助于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的物理环境并熟悉各种资源、明确自己的爱好与努力方向、掌握一定的大学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和与人相处的艺术,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果将团体辅导的对象定位为自然班级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是在班级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我们认为可以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将新生适应能力和班级建设有机结合,即设计新生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协助处理新生面临的适应课题,让他们创造机会共同解决适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预防适应问题的发生,同时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班风。因此,新生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是加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也符合心理教育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R.W.,Siryk B. SACQ(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Los Angeles,California: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89.
[2]吳秀碧,贺孝碧. 新生大学生活困扰之调查研究[J].(台)辅导学报,1991(14):175~206.
[3]宋斐.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8~173.
[4]刘红斌,钟向阳. 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4,69(3):63~64.
[5]王才康.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2(8):33~37.
[6]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42~46、314~317.
[7]赵富才,谢国栋. 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78.
[8]向守俊.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教育[J].人才开发,2004(9):26~28.
[9]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4(34):43~44.
4.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篇四
1.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
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2.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④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
①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4.记忆
①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④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
①思维的种类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二)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的基本分类
①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②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三)意志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四)个性心理
1.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需要和诱因。其中,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3.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通常称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作气质。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的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 心理学心得体会
★ 心理学读后感
★ 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问答
★ 关于心理学学习心得感悟
★ 心理学求职简历模版
5.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倡议书 篇五
一、活动目的
以“5?25”心理健康日为教育契机,以“我爱我,快乐、健康、自信在我心中”为主题,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训练职业学校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做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活动主题
“我爱我,快乐、健康、自信在我心”
三、活动内容
(一)启动仪式
1.进行“5?25”心理健康周“我爱我,快乐、健康、自信在我心”的电子屏宣传,还有师生签名仪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2.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校心理老师进行《悦纳我心里的色彩》、《自信在我心中》、《悦纳自我,树立自信》等心理健康团体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师生结对互助,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心理问题,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在团康心理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当中感悟自信带给自身的快乐和启迪。
(二)观看心理电影——《仙境之桥》
影片情节融合了冒险、友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少年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举办心理板报与手抄报
组织好各班出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黑板报和班主任心语,并进行检查评比,纳入每月的星级班集体、星级班主任考核之中。
(四)每周组织班主任进行的学生谈心记录、周记评写,贴近学生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及发展动态。
(五)利用校园媒体,多层次做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好校广播站《心灵之桥》栏目定时播放,传播知识信息。
(六)组织好每月的编印一期《德育月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包括:“心灵驿站”“班主任心语”“心理小说”“心灵哲理故事”“心理小常识”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七)组织全校学生撰写心理情感小散文,编写《世纪晨读》读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篇、挫折教育篇、心灵寄语篇、心灵美文篇,组织全校学生利用课前10分钟进行充满激情的晨读启迪学生心灵。
6.心理咨询室相关 篇六
《闪亮的风采》(Shine,1996)
《莫扎特传》(Amadeus,1984)
好奇心:对所有不同的经验和体验感兴趣。
《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1999)
《天使爱美丽》(Amelie,2001,法语)
开放的心智:多角度地思考和考证事物。
《无主之地》(No Man’s Land,2001,波斯尼亚语)
热爱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主题和知识体系。
《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2000)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
洞察力(智慧):能够为他人提供明智的忠告。
《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1997)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
2.勇气——情绪优势,涉及在面临外部或内部反对力量时坚持实现目标的意志。勇敢:不因威胁、挑战、困难或痛楚而退缩。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
《爱在屋檐下》(Life as a House,2001)
坚持(毅力):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即使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坚持下去。《钢琴课》(The Piano,1993)
《重返荣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2000)
正直(真挚、诚实):说实话和真实地展现自己。
《好人寥寥》(A Few Good Man,1992)
《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2000)
3.人道——人际优势,涉及关心和帮助他人。
爱: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那些互相分享与关怀的关系;与他人亲近。《日内瓦医生》(Doctor Zhivago,1965)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1982)
《麦迪逊小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
《长路尽头》(Iris,2001)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
仁慈(宽容、关怀、照顾、怜悯、无私的爱):愿意为别人带来恩惠和做好事;帮助他人;照顾他人。
《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1997)
《总有骄阳》(Cider House Rules,1999)
《承诺》(Promise,1986)
社交智慧(情绪智力、个人智慧):明白他人和自己的动机和感受;明白在不同社交场合下的得体行为;明白他人做事的动机。
《为黛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1989)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Children of a Lesser God,1986)
《K星异客》(K-Pax,2001)
《爱你的五种方法》(The Five Senses,1999)
4.公正——构成健康社区生活基础的公民优势。
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忠诚、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表现好;对团队忠诚;并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洛城机密》(L.A.Confidential,1997)
《心灵访客》(Finding Forrester,2001)
《无语问苍天》(Awakenings,1990)
正直:根据公平和公正的观念,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个人感情而对别人做出有偏差的判断;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皇家俱乐部》(The Emperor’ s Club,2002)
《费城故事》(Philadelphia,1993)
领导力:身为团队成员并鼓励组员完成工作的同时,维护组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筹划集体活动并予以实施。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
《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
5.节制——避免过度放纵的优势。
宽恕和慈悲:宽恕做错事的人;接纳他人的缺点;给别人第二次机会;不报复。《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2000)
《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1983)
《死囚漫步》(Dead Man Walking,1985)
《普通人》(Ordinary People,1980)
谦恭/谦虚:不张扬自己的成就;不寻求别人的关注;不认为自己比别人特殊。《甘地传》(Gandi,1982)
《小**》(Little Buddha,1994)
审慎:对自己的选择小心谨慎;不会过分冒险;不会说些自己将来会后悔的话或者做会后悔的事。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
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管理自己的感受与行为;自律;控制自己的食量和情绪。《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
6.超越——建立与广阔宇宙的联系和提供意义。
对美丽和卓越的欣赏(赞叹、惊奇、提升):对生命中的一切——大自然、艺术、数学、科学乃至日常生活的体验,都留意和欣赏其美丽、优秀和技巧之处。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1985)
《天堂的颜色》(Colors of Paradise,2000)
感恩:留意身边发生的好事并为此感恩,常常表达谢意。
《阳光情人》(Sunshine,2000)
《油炸绿番茄》(Fried Green Tomatoes,1991)
希望(乐观、未来意识、未来导向):对未来抱有最好的期许并努力达成愿望;相信美好未来是能够创造的。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1988)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8)
幽默感(逗乐):喜欢大笑和逗别人笑;为别人带来欢乐,看到事物的轻松面;喜欢开玩笑(但不一定说笑话)。
《心灵点滴》(Patch Adams,1999)
精神感悟(信奉宗教、信仰、目的):明白一个人怎样适应大环境;对崇高的人生目的和意义持有一贯的信念,这些目的和意义可以塑造行为和带来慰藉。
《超时空接触》(Contact,1997)
《来自天上的声音》(Apostle,1997)
《神父同志》(Priest,1994)
生命力(兴致、热情、干劲):以兴奋和充满干劲的心情面对生命:做事不半途而废或失去干劲,把生活当成异常离线感到充满活力和生机。
《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1988)
《我的左脚》(My Left Foot,1989)
7.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篇七
1 对象
所有案例全部是我院二门诊2002年至2003年接诊中有心理障碍的120例青少年。年龄11~21岁,平均年龄(15.6±5.0)岁。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男女之比1.7:1。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采用临床症状检查法,并进行统计。
2 临床表现
烦恼112例(93.33%),睡眠障碍109例(90.83%),焦虑不安106例(88.33%),注意力集中88例(73.33%),兴趣缺乏86例(71.66%),不听话67例(55.83%),情绪低落66例(55.00%),易激动58例(48.33%),多动障碍36例(30.00%),网络成瘾35例(29.16%),孤独无助感26例(21.66%),说谎23例(19.16%),逃学18例(15.00%),早恋16例(13.33%),酗酒12例(10.00%),辱骂亲人8例(6.66%),打架斗殴7例(5.83%)。
从以上临床表现分析,最容易引起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依次是:烦恼、睡眠障碍、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缺乏、不听话、情绪低落。
3 不同年龄和性别发生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
11~13岁31例(25.83%),14~16岁66例(55.00%),17~21岁23例(19.16%)。男性75例(62.50%),女性45例(37.50%),男女之比1.7:1。
从以上情况对比,14~16岁为心理障碍发生的高峰年龄段,男女性别比较,男性高于女性。
4 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见表1
5 讨论
经研究分析,发现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发年龄段在14~16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与以往诸多报道基本相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发育成熟阶段,如果伴随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不能把握好自我成长方向,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现将有关重要因素分析如下。
5.1 家庭有3种不利因素
(1)家长严格控制子女的言行,专横、武断,遇到问题严加惩罚,而导致青少年不满情绪。对家长畏惧、憎恨、不信任造成个性缺陷;(2)家长对子女采取放任自由,对子女的言行、习惯、好坏不加分析,不闻不问,造成个性不成熟;(3)对子女娇生惯养、过度保护、造成子女依赖性强、自私、任性、霸道、易激动、缺乏情绪控制力等不良倾向。以上3条易造成行为社会问题。
5.2 初高中阶段
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老师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如要求上重点学校,出国留学等。没完没了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喘不过气来,还要补习、弹唱、画画等。当学生缺乏休息及应有的娱乐活动时,就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自然会出现心理问题。据文献记载,这种家长和老师高达80%左右。
5.3 单亲和再婚家庭的日益增多
家庭的不和谐会对子女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面临复杂的生活环境,孩子不知如何应付,引起烦恼、紧张、压抑,直接影响孩子的心身健康培养。据哈尔滨5家医院的联合调查:1912名学生,发现再婚家庭的儿童情绪稳定性最差,生产烦恼、紧张、压抑的程度分别是21.6%、18.9%、56%。因而单亲和再婚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也是一个引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5.4 居住区社会风气不良
电子游戏厅、网吧,以及不良青年的引诱,吸引着青少年的好奇心。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在诱惑下进入这些场所。
5.5 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家长要改变不良教育方式,关怀子女的生活、学习、多和子女交流,成为有权威性风格的家长[2]。家长、老师要提倡因材施教[2],学会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给他们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并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净化社会环境,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他们的心身健康发展。
张明圆教授指出:“精神卫生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属于一个大卫生,绝非卫生系统单枪匹马的责任,需要社会、政府的支持”。实践证明,要想解决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这件事。
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120例青少年进行造成心理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观察到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方式不好、家长平时和子女沟通不好、居住区风气不好等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韦志岩,孙建中,张岿,等.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46.
8.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篇八
关键词: 心理拓展训练 体验式学习 历奇教育 素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育和体育领域,“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个高频词,但在日常使用中很少有人深究它的确切含义,对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尚有不同理解,“心理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历奇教育”、“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混用的现象并不少见。可见,如果不对心理拓展训练概念辨析和廓清的话,不仅直接影响对其的分析与评价,还会影响到本土化心理拓展理论体系的建设。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
1.心理拓展训练的语义辨析
心理拓展训练来源于国外的Outward Bound一词。从词源上来看,“Outward”意为“外面的、向外的、离家、身体外部的等”;“Bound”意为“被束缚住的、跳跃、范围、跳跃、准备到……去等”。通过词义的分析,Outward Bound有向外、出海(面对挑战)、跳跃(冲破束缚)的含义,也有欲指人的内在潜力的放大的意思。
中文的“心理拓展训练”一词,“心理”英文词根“psycho”,意思是精神或心理,意为“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后缀“logos”的意思是“知识或规律”,毕竟心灵或精神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拓”意为“开辟,扩充”,如“扩地寖广,兵甲日盛”(《后汉书·张步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子·图国》),表达开拓疆土、开辟疆域、拓宽、拾荒等意。“展”意为“张开、放开”,有伸展、扩展、张开、开展、施展之意。“训练”意为“操练兵士,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也指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训练不同于培训和辅导,培训是指一种有组织的传递、训诫行为。辅导是指一个长期有人指导的学习过程。两者强调其过程性,而“训练”更强调其目的性。
从词源上来说,对人的心理而言能够张开、放开的必然是人的思维、情感、心态、观念等,能够施展的也必然是人的能力、毅力、意志、勇气等,因此心理拓展训练与Outward Bound的寓意是相近的。
2.心理拓展的核心元素
通过对心理拓展训练的多年实践与研究,结合诸多学者的概述,我们可以就心理拓展训练的特点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共识:①体验性。心理拓展训练以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为背景,绝大多数需要身体活动参与,以保障个体尤其是群体的体验基础,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一切收获、成长与突破都是在亲身尝试、经历、挑战的高峰体验后获得。②反思性。“心理拓展训练仅仅有学习者的身体力行(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经验的领悟、体察和反思(验)”[1],成员共同交流与反思,才能将活动与生活相连,在反思中才能重构自己的经验,才能达到提升个人与社会价值认识的目的。③情感性。心理拓展训练所设置的场景、环节、目的都是使亲历者获得情感上的高峰体验,整个训练的过程不是达到一个技能或者一种知识,而是心理、人格、团队的突破成长,情感性是拓展训练的操作基础。④游戏性。游戏是手段的载体,比较易于接受,通过难易规则的设置,个人和团队才能够征服挑战。⑤隐喻性。心理拓展训练注重情景设置,训练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模拟、象征、隐喻,目的是实现从游戏中“移情”生活,通过实践实现从游戏到现实的“以小见大”。
综上所述,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要始终把握住几个核心要素,我们认为心理拓展训练是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为重要理论基础,以个体发展和团队融合为追求,利用自然环境和有创意的模拟情境为平台,以经验、思维与身体活动结合为切入点,以体验学习圈为操作程序,注重反思与唤醒,唤醒情感、激发潜能、改善心智、磨炼意志、融入团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综合性活动。
二、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心理拓展训练与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萌芽于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由杜威学习理论中的“经验”引起的研究高潮,到上世纪70年代,大卫·库伯(David a.kolb)、伯纳德(Burnard.P)、贾维斯(Jarvis.P)等教育学家相继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美国体验教育协会(AEE)在其官方网站给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明确定义:“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哲学和方法论,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引导学习者从事直接经验,进行集中的反思,为了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明确价值观。”[2]从定义和特点上看,体验式学习和心理拓展训练极为相似,两者都是一种活动,都有体验,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再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心理拓展训练与美国七十年代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验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下成熟的拓展训练OB模式、国内模仿的PA课程模式,都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系基础上建构,并大量应用体验式学习理论,表明了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关联。但是细分之下,仍有一些不同,一是产生背景不同,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针对的是学生的“教”与“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提出的;心理拓展训练是库尔特·哈恩最初针对德国执政者缺少信念和勇气而创设,后来在二战时期用于培养海上警戒和遇难船的自救和营救能力而创办的训练模式,更针对的是对人们意志和品质的培养。二是实施手段不同,体验式学习多运用于通常的教学,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一般都脱离于通常教学。三是概念范畴不同,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潮、教育理念,并不等同于、更不局限于一种训练模式之中,只能说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化产物,但不是唯一的应用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拓展训练模式中体验式学习的特征鲜明,但是自身缺少深厚的体系理论支持,一般归为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系。通过上述对与体验式学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二者不能相混淆甚至直接画等号。
2.心理拓展训练与历奇教育
“传统的历奇教育”也称“历奇为本辅导”(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来自于美国的“历奇计划”(Project Adventure)。所谓历奇,就是经历一些新鲜的事情。在历奇活动中,参训者必须要经历某些成功与挫败,不得不处理即时的危机。简单地说,历奇泛指带有刺激和危险成分的不寻常的、出乎意料的经历或事项。
从国外、香港历奇教育发展来看,历奇教育广泛地应用于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从功能方面,历奇教育可分为发展性、预防性、补救性及治疗性等。在受众方面,从儿童、青少年、成人至家庭;从学生领袖至青少年罪犯;从性侵犯罪犯至性侵犯受害者;从商界领袖至退休人士;从精神病患者至癌病患者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比,历奇教育的培训师往往不以培训师作为职业,而是以教师、社工、职业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医生等为主。这与拓展训练尤其是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商业性拓展训练有较大的差异。历奇教育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这得益于香港良好的义工体系。而在大陆,历奇教育未能体现出其依托公益资源致力于特殊人群精神领域改善的特点,多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混淆。但大陆学者对二者在探究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特点和功能有着较为一致的认同。
总而言之,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比,历奇教育的对象人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独特性,在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治疗中广泛应用,活动过程强调挑战负面行为、强化正面行为。历奇教育与拓展训练的关系近乎拓展训练与体育的关系,但更为亲密。拓展训练的对象人群包含了历奇教育的对象人群,目的、任务都涵盖了历奇教育所能涉及的范围。但在心理辅导、培训师人群、治疗领域,历奇教育更具针对性。
3.心理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出现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表明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中小学“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为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对传统教育的优化和补充,其范畴之广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从内容涵盖上看,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受教育者要有身体素质教育,还要求有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劳技素质、业务素质教育等,把学生“合格、全面”放在首位。从中也能得出,素质教育是个“完人”教育,涵盖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大,是教育的完美状态,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心理拓展训练较素质教育来说是个短期的间断性的培训。从内容上来看,心理拓展训练虽然也是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完整人服务的,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与倾向性,更倾向于对培训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不能兼顾“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能作为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但是从理念上来看,两者都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素质教育是国家层面的一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心理拓展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模式,只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4.心理拓展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有着自己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形态,是基于学生对社会实际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将知识转化实践的实践性、拓展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教育所灌输的共性知识有所不同,更倾向的是现代教育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主要在于“建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完成,而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出两点: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概念的最终落脚点是一种教育形式;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凸显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与心理拓展训练的理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拓展训练的课程一般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而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独立出来的一门课程。从面向对象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是针对中小学学生,较心理拓展训练针对面较窄。从活动的内容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较心理拓展训练涉及的面广而泛,内容包涵体育、科学、艺术、道德、生活、自然等众多学科知识。从开展的形式上都提倡自主与实践性,但综合实践活动提倡是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探究,而心理拓展能训练所需要的自然的或者预设的环境中进行,是对心智和潜能的深度开发,针对性强。
通过对心理拓展训练及相关概念的梳理,认为心理拓展训练与四者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五者之间都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都以学生“体验”为落脚点。但是心理拓展训练得益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不能直接混淆画等号;心理拓展训练与历奇教育在实施对象、目的、任务和实施手段方面有着既区别又相似的关联;心理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从范畴上有着不同;心理拓展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比,培养内容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2):14-17.
[2][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5.
[3]Martin Flavin.Kurt Hahns schools & legacy[M].American:The Middle Atlantic,1996.
【心理咨询室相关】推荐阅读:
情绪相关的心理学实验07-23
心理保健员例会制度的相关事宜09-23
团课相关教案07-07
王维相关07-11
献血相关知识07-16
实习相关事宜07-29
制度相关表格08-02
相关问题答疑08-27
入党相关09-16
医保相关事项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