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024-09-13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共5篇)

1.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篇一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详)

复习目的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捕捉感情,体会意境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老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清爽,冬的沉静。在这四季中,我独爱秋季,现在恰是秋季,同学们能想出关于秋的古诗吗?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具体情形导入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近几年来,有关古诗的考查已经成为各地市中考热点,所占分值也呈增加趋

势。我市古诗鉴赏试题以往出现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仅占2分,今年就作为独立的题型出现,分数一下子增加到5分。我们完全有必要关注这一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熟悉古诗鉴赏题型,并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有备无患,提高成绩。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有:

2006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2006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答上种类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我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训练

1、出示《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七年级上册中的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令。我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高?请这位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遍把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好不好。

老师适当鼓励: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棒,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同学们掌声鼓励!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板书表示感情的词语。

老师:这样的一种感情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呢?

同学们四人一组探讨,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找一个同学作为你们小组的代表作答,一定要积极发言喔,这可代表着你们小组的整体形象。同学们抓紧时间讨论,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刚才那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

老师小结: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

一匹瘦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

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

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黯然的情感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板书:意境

老师归结解题方法:“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全诗的文眼,浓重的乡愁。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2、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首诗,并处理相关问题

出示《秋词》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师:这是八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学生分组朗读。

出示问题: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郎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回答。

表现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和高远志节。

老师板书表达感情的词语。

3、老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捕捉到诗人的感情的。具

体说一说。

学生分组探讨,代表作答。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强。我们班真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回答的非常好。

老师: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关键词语上着手。作者选用准确鲜明的词

“胜、排、引”等,使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作者赞扬秋天的美好,高昂的进取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在解答有关诗人感情,诗歌意境等问题时,应该掌握以下解题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位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四、梳理总结

前面我们复习的这两首诗歌,都和“秋”相关,但风格各异,作者的思想

感情基调更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捕捉作者感情时既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更要结合具体诗篇灵活处理,情由境生,情随境动,要做到感情和意境的协调一致。

五、拓展运用

学生做练习

1、七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探讨作答。

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

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

情。

老师:同学请坐,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此诗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巴山夜雨”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诉别情的美好心愿。

2、真题零距离接触,这是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同学们请看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学生大声朗读,思考问题。

分组探讨,回答。

此诗应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无语”“无声”可见环境之宁静,“离人”“情”“相思”可知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2.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篇二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涵盖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能力要求, 题型依然以主观题为主。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 更趋平和”, 有效地检测了考生古诗词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水平。从整体上来说, 命题科学, 指向明确, 答案规范。

考点分布。2012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 考查了18首诗歌 (浙江卷为两首诗比较鉴赏) , 鉴赏的考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其中, 表现手法设置12个小题、思想内容10个小题、形象5个小题、语言4个小题。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 18首诗歌有13首出自唐宋诗词 (2011年为12首) , 约占72%, 可见, 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毕竟它们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具体分布为唐代6首, 宋代7首, 金代2首, 元代2首, 明代1首。其中最多的是宋代, 其次是唐代, 再次是金代、元代, 最少的是明代。金元两代作品2012年考了4首, 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体裁样式。所考诗词中, 数量最多的是诗, 共13首, 约占72%;其次是词, 共5首, 约占28%。具体分布为五言律诗6首, 七言绝句5首, 七言律诗2首, 词5首。最长的是秦观的《江城子》70个字, 最短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 仅27个字。命题者选择简短的诗词来考查, 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全国各省市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选取材料, 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突出鉴赏的重点。

题材类别。在诗歌题材上, 以写景、咏物、抒情为主。其中写景诗7首, 分别是广东卷、安徽卷、福建卷、北京卷、辽宁卷、重庆卷、上海卷;咏物诗5首, 分别是天津卷、浙江卷2首、全国大纲卷、四川卷;抒情诗3首, 分别是新课标卷、山东卷、江西卷。其余边塞诗 (湖南卷) 、闺怨诗 (江苏卷) 、送别诗 (湖北卷) 各1首。2012年古诗词鉴赏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 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 是2012年试题题材选择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考查。17套试卷里的18首诗歌涉及17位作者, 其中有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杨万里, 分别是安徽卷和天津卷;著名作家较少, 甚至没有对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进行考查, 这是多年来所罕见的。最受关注的作者群是苏门四学士, 往年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大受热捧, 2012年除黄外, 其他三学士悉数登场。山东卷考了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 江西卷考了秦观的《江城子》, 辽宁卷考了张耒的《初见嵩山》, 其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9位, 如张九龄、贾岛、温庭筠、秦观、晏几道、杨万里、李益等, 这些作家对考生来说属于基本熟悉之列;其余不熟悉的作者7位, 基本上也是各占一半。这有利于同学们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分值比例。分值稳定在8分左右, 其中3份试卷在8分以上, 4份试卷在8分以下。分值最大的是北京卷, 共计17分, 占全卷 (150分) 的11.3%, 堪称名副其实的分值最大的诗歌鉴赏题。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一) 形象鉴赏类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 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 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 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 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瞑》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 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进行解读, 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 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 后者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 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 (意象) 的总体特征和意义, 并以此为“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 回答这种题需要: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 对月怀远, 月却不解;临水看花, 花自飘零, 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词首句直出“恨”字, “千万”直贯下句“极”字, 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 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 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 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对, 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 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 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摇曳碧云斜”, 碧云动荡间, 日已西斜, 联起前句, 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 结局虽短促, 但余思袅袅, 咀味绵长。此词写得朴素自然, 明丽清新, 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 却能含思凄婉, 臻于妙境。刻画人物, 形象、生动、传神, 揭示人物心理, 细腻、逼真, 足见作者技巧纯熟, 既是善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 又是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 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 前程艰险, 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 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 (《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等宁夏地方志均收录此诗) 。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 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 勤于政务, 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肥膘来, 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 非常清廉。颔联是说,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 两袖清风。任满以后, 由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 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 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 这一路狂风暴雪, 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 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 说明他衣衫简朴, 没有什么锦衣华冠, 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 他到了灵州, 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 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 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 向往宁静, 清远脱俗的生活。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天刚破晓, 船又起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 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 原本无一定题旨, 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 感慨境遇, 便随兴而发, 随感而咏, 或写景或怀古, 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 不事雕琢, 浅近自然, 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 即“吴淞”, 江名, 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 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 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深秋天寒, 时时听到空中大雁, 鸣声惶急, 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 顷刻便能回到南方, 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 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 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 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 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 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 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 有时船身猛一倒退, 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 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 偶尔声音响了一些, 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 不知不觉间, 夜已来临, 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外十里枫桥镇, 原本称“封桥”, 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 诗人便盘算着:今夜, 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 一轮霜月下, 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 枫桥“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 诗人一见到枫桥, 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 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 以抒幽思。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20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 (1) (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 (2)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1) 破讷沙:沙漠名。 (2) 鸊鹈泉:泉水名。

(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6分)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 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 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这首《度破讷沙》, 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 着意描写了唐朝军队在沙漠一带, 战败入侵者, 初战告捷返回时的情景。首句用“雁正飞”点出时间, 并用鸿雁报喜讯之意, 预示了二句“鸊鹈泉上战初归”。天上有报喜的雁队, 地上是胜利归来的将士。三四两句, 尽写“归途”之景, 抓住“平明日出”、“满碛寒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景物, 进行描写, 把“归途”之景写得很有特色。长途跋涉, 连夜行军, 没有疲劳, 这里有胜利的喜悦。告捷归来, 穿行于沙漠之地, 自然无人欢迎, 只有“满碛寒光”。“满碛寒光生铁衣”, 沙漠中的寒光, 似是从战士的铁甲而来, 是受“铁衣”的感染。诗人写出沿途的沙漠之景, 正是写出了对归来将士欢迎的感情。

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 非必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 有或斗山上, 或斗地下者。” (《围炉诗话》)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通篇造境独到, 声情激越雄健, 颇得盛唐神韵。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 (1)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 (2) 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注】 (1) 韶华:青春年华, 又指美好的春光。 (2) 便做:纵使。

(1)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 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 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解析】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 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 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 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 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 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这里暗示, 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 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 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那时候, 一对有情人, 就踏过红色的板桥, 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 在此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 可是眼前呢, 风景不殊, 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下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 又特别善感的缘故, 所以说“恨悠悠, 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说不登则已, “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 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 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 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 使人沉浸于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 而是逐渐汇合, 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 妙在“弄春柔”一语, 笔意入微, 妥帖自然, 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 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 妙在引而不发, 语气委婉, 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 言尽而情不尽。全词于清丽淡雅中, 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二) 语言鉴赏类

解题指南: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要读懂一首诗, 最紧要处是先弄通它的语言。高考古诗鉴赏对语言层面的考查, 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句的理解, 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把握, 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炼句”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 “炼字”“炼句”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或给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或两个字词 (句) , 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 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分析该诗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 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思路为: (1) 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 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 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 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 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步骤:第一步, 指出该字, 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 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古诗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绚丽、平淡、明快、含蓄五种。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8~9题。 (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 (1)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1) 本诗为《雪后晚晴, 四山皆青, 唯东山全白, 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 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 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 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 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 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 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 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 寻觅美景, 立于风中, 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 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 在春日的傍晚, 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 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 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 是那么的柔和细微, 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 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 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 有化静为动的奇功。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 怎能不忘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四川卷)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空”字在诗句中是“徒劳地”“白白地”之意。“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这个字, 要立足诗歌, 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具体的解题步骤是这样的: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8~9题。 (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6分)

【答案】 (1)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 基于这种观感,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赋予山峰动感, 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 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 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妙在何处”主要答作用, 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 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 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 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 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 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 而一旦出场, 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 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先由宦游的失意落笔, 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 流逝了时间, 消瘦了形体。一个“困”字, 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 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 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第二句宕开一笔, 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 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 多年来与我不离不弃, 迷茫时给我醒豁, 抑郁时给我快慰, 它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给我无穷的启示。所谓“近山而志高”, 在这里, 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 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 落日余晖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 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 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 未见嵩山, 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 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 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 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诗人看山观水, 往往带有一定的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 略相似。”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 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 写得有血有肉, 极富灵性, 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 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张耒晚年罢官后, 日子非常清贫困顿, 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正是从层层乌云的遮掩中隐现出一位志趣高洁、傲骨铮铮的传统士大夫形象。在这里, 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 已很难分得清, 物我融为一体, 感情达到最高潮, 全诗平稳结束, 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艺术技巧上看, 该诗渗透着苏轼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 拥有白居易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融入其中, 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重庆卷)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 (1) 木叶稀, 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 久忘机 (2) , 沙鸥相对不惊飞 (3) 。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1) 亭皋:水边的平地。 (2) 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 (3) 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1) “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 暗含着晓云弥漫时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 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 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金人王寂 (1128~1194) 字元老, 号拙轩, 蓟州玉田 (今河北玉田) 人。其词《鹧鸪天》, 不用传统的词境、词味、词气, 而是用自我心灵中流露出的情感来表达一种实在而又显得不同一般的词风, 值得借鉴。词的上片写景。作者抓住“秋”景特征着笔, 写“木叶”“大雁”“晓云”“宿雨”及山水。其中的“肥”“瘦”二字, 炼得十分精当。它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山的轮廓、线条因云雾散去而显得柔和清晰, 水面因秋雨而变得宽阔, 极富趣味, 明白晓畅而又别具一格。下片写景兼抒情。“吾老矣, 久忘机”, 写自己年岁已老, “忘机”之心久存于心。“久忘机”, 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 表现了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作者不是直白地表现情感态度, 而是通过写与沙鸥为伴, 与柳溪父老为友, 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沙鸥相对不惊飞”, 正是作者“久无机心”的形象描述, 沙鸥与我相伴, 是因为“久无机”, 白居易“无机鸥不惊”可证;水边垂钓, 是为了“鱼”, 而“荒却溪南旧钓矶”, 是因为忘机而不再垂钓, 故“溪南旧钓矶”因此而荒芜。

(三) 表达技巧类

解题指南: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 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对象而言, 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 有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另外, 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 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表达技巧类试题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体现) ;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 (1) 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2) 。

【注】 (1) 朱樱:樱桃的一种。 (2)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 颔联运用了映衬 (衬托、对比、烘托、渲染) 、列锦的表现手法; (2) 映衬类:朱、青, 绿、白, 颜色明丽喜人, 互为映衬, 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 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 烘托出了静谧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 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余杭道, 即今日的杭州市。“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 天空晴朗, 万物复苏, 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朱樱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 红艳欲滴, 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 爽口宜人。村头田外, 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 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一幅画。“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 船行水上, 轻快如飞。微风轻拂, 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 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 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 为防外人冲犯, 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 不见人影, 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 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的气息, 令人神往。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21、22题。 (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 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 不仅传神, 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 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第一首: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 读后令人难以忘怀。首句是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 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 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 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 更艳更美了。次句是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 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 而是有些忧虑, 畏怯早春的寒意。一个“怯”字, 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给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第三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 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 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这样的设问, 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 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 具有拓展深化之功。结句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 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 它就会慢慢展开, 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 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 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 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好奇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 妙趣横生。

第二首:诗人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 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 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 诗人想到了, 如果一旦开放, 几场风雨之后, 花很快就会坠落、凋零, “林花谢了太匆匆”, 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 为了它的长久, 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 诗人想得更深, 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 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 只是一种炫耀, 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 希望“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 诗句虽然用语平易, 却意味醇厚, 耐人咀嚼, 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 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新斋赋》)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 时金已灭亡, 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 (《为邓人作诗》) 、“衰年那与世相关” (《己卯端阳日感怀》) 的态度, 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 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 独善其身。诗人借告诫未开之海棠, 不要轻易吐露花蕊, 从而寄托了自己独善的心态。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0、11题。 (2012年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 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 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 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10分)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由景及理, 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解析】本题根据题干要求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 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 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 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 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全国大纲卷)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 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 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 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 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2)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 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 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 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 借助注释, 准确把握。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 庄稼已经收割了, 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 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 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 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 一心向往着春日, 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 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诗人将“落叶”和“松”对比, 落叶飘零, 而青松挺且直, 面对秋风甚至寒冬, 而依然翠绿如常!直抒胸臆, 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 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 随风飘荡, 任意东西。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4~16题。 (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 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 (1) 逢此, 春心益渺然 (2) 。

兴来只自得, 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 余花满客船。

【注】 (1) 那:同“哪”。 (2) 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 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 色彩艳丽,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 (景色2分, 情感1分, 两者关系1分)

【解析】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 江畔林木茂盛, 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 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 非常自然, 仿佛信口吟来, 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 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 赏心自得, 其中佳趣, 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 而“渺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 日落西山, 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 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 怎不让人赞叹。结句, 以景物收束, 余韵不尽, 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 张诗“结体简贵, 选言清冷, 如玉磬含风, 晶盘盛露, 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音癸签》卷五)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 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 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典范。

(四) 思想情感类

解题指南:这里所说的思想情感, 就是诗歌通过其所描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 评判其深层内涵。

鉴赏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感类别: (1) 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 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 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 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 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 (2) 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 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 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 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 (3) 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 边关征夫的思乡, 闺中怨妇的怀人。 (4) 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情深意长的鼓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 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 弃官归田的自在, 昔盛今衰的慨叹, 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 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岸,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等。

(3)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 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 (1)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1) 玉花:喻雪花。

(2)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案】空旷, 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本词诗句通俗易懂,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 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清晰可见。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片, 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粒敲打的声响, 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 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 使人如身临其境, 目睹耳闻, 堪称一幅工笔画。下片写渔家乐。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 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 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这首词, 真实、感人, 富有生活气息。

例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2012年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四川卷)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 (1) 子规。子规啼声凄切, 年复一年催归人,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 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2) 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 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3) 锦水春残。春已残, 花飘零, 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 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4)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 月光如霜, 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 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 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人归京师 (1)

陈与义 (2)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1)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2)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 河南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 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 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 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 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 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 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 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 你的看法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8分)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1) 诗歌意境上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 请分条简要阐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 胡马日骎骎 (1) 。

夜后戍楼月, 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 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 (2) , 烟尘飞至今。

【注】 (1) 骎骎 (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2) 卢龙塞:古地名。

(1)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 并分析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飐荷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 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 并著莲舟不畏风。

(1)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 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完成 (1) ~ (4) 题。 (10分)

望海楼 (1)

米芾

云间铁瓮 (2) 近青天, 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 无事沧洲 (3) 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1)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2) 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3) 沧洲:滨水的地方。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 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 邻近青天, 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 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登楼望江, 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 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 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 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 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 交交园屋深。

床敷 (1) 每小息, 杖屦 (2) 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

【注】 (1) 床敷:安置卧具; (2) 杖屦:扶杖漫步。

(1) 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 (1) 寒云抱泉石。

山翁 (2) 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1) 坞:山坳。 (2) 山翁:此处指隐者。

(1) 在诗句中, 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 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应”字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10.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秋日【明】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 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 引蔓殷勤远过墙。

(1)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 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 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宋词, 根据提示, 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 (1)

陆游

湓口放船归, 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 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 任江南江北。

【注】 (1)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 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 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 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 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 (1085~1152) , 字伯恭, 号芗林居士, 临江 (今江西清江县) 人。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 李纲罢相, 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 次年金兵围潭州, 子湮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 累官户部侍郎, 知平江府, 因反对秦桧议和, 落职居临江, 其诗以南渡为界, 前期风格绮丽, 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 “斜红叠翠”一句, “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10分)

夏日三首 (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 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 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 直欲渔樵过此生。

(1) 具体说明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5分)

(2)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 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根据要求, 完成赏析。 (7分)

灞上 (1) 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又作“霸上”, 位于长安东。

(1) 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何种气氛?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诗歌, 回答问题。 (7分)

湖口 (1) 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注】 (1) 湖口:指鄱阳湖口。

(1) 这首诗炼字传神, 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10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2)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6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1) 诗歌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岁暮 (1)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2)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 (2) 雪岭:又名雪山, 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 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1)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2) 。又还是、秋将暮。

【注】 (1) 阑:阻隔;阻拦。 (2)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定林 (1)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 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 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 仍 (2)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 悲虫亦好音。

【注】 (1) 定林:寺院名, 位于金陵 (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2) 仍:又。

(1)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 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 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西塞山 (1) 怀古

刘禹锡

王濬 (2) 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3) ,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 (4) 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1) 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 (2) 王濬:西晋龙骧将军, 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3) 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4) 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 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 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两首诗, 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

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

经春历夏又秋冬。

(1) 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 耕慵织懒, 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 争如休见, 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春日登楼怀归 (1)

寇准

高楼聊引望, 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 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 (2) , 沉思忽自惊。

【注】 (1) 此诗约作于980年, 诗人时年十九, 进士及第, 初任巴东知县。 (2) 旧业, 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 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 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 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 (1)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2) , 酒阑 (3) 无奈客思家。

【注】 (1)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2)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 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3) 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按要求作答。 (8分)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 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面的诗词, 根据提示, 完成赏析。 (7分)

秋夜二首 (其一)

【宋】孔文仲 (1)

孤枕夜何永, 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 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 苍鹯 (2) 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 变作泪汍澜 (3) 。

【注】 (1) 孔文仲生性狷直, 为官廉洁, 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而罢官。 (2) 苍鹯 (zhān) :一种猛禽。 (3) 汍澜:流泪的样子。

(1) 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四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6分)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 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 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答案】

1. (1) 思念故土, 有家难归的悲伤。

(2)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 但国土沦丧, 南北分裂, 所以送友人归京时, 触景生情, 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 (1) 点:突出了远帆的“远”, 因为远, 远帆细小, 像一个小点一样, 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 也是因为距离远, 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 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 都突出了江面的寥廓苍茫。

(2) 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 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 酾酒祭奠, 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 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象。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 江水空阔明亮, 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 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 水面广阔, 而远处的庐山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 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4. (1) 意境上突出了静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优美大自然的热爱。

(2) 表达技巧: (1) 第二句运用了“弄”字, 具有拟人化特点, 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 雨云飘浮, 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 相当传神。 (2) 末句写耳中所闻, 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鸠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 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 (3) 景中寓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5. (1)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 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 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

(2)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 (1) 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 (或“团结”) 、勇敢的采莲姑娘。

(2) (1) 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 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 (2) 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 (或“神态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 (3) 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或“动作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

7. (1)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 空间、时间两方面。

(3) B

(4)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 黄昏来临, 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 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 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 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 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 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 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 第 (4) 题的答案是 (1) 色彩 (红、白) ; (2) 声音 (画角) ; (3) 动态 (催、起) 。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8. (1) 春花凋谢, 春风和煦, 树木茂盛, 空山鸟鸣, 环境静谧。 (写出两个特点1分, 写出4个特点即可得2分)

(2) (1) 以动衬静 (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有声写无声) 。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 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9. (1) 踏

(2)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 门外落花满地, 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 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 A

10. (1) 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 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 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 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 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 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 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 含蓄地再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 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11. (1) “蓑”字勾连“新绿”, “新绿”如蓑, 引人联想, 近观长短参差, 远望绵延润泽, 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 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 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 足以怡悦人心。

(2)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 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 愿意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2. (1)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 以“红”借代花, 以“翠”借代叶, 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13. (1) 反衬手法。 (衬托手法)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 蜘蛛织网, 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 溪声嘈嘈, 反衬夜晚的清静。 (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 “邀”字是拟人手法 (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 , 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 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意思对则可)

14. (1) “频”字, 既画出风雨过后, 南飞雁群之多, 使人联想到雁群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1分) 又暗示诗人被雁群感动乡心, 久久凝望长天。一个“频”字, 状景见情。 (1分)

(2) 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用烘托之法:以露水滴落枯叶之“声”烘托园之清冷空寂, 用的是以“动”衬“静”之法 (以有声写无声) ;以为邻者仅有一个绝迹尘世的野僧烘托出自己孤独的处境和心情。

15. (1) 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

(2) “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 既状其形, 又绘其色, 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 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 晴空万里, 遥望瀑布, 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

16. (1)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 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17. (1) 用“飘”“坠”“点”“粘”等动词, 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用飘落数量的多 (“多莫数”) 和落得很惨 (“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 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2) 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 写梅又似写人, 写出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 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 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 对压制人才现状的悲愤。

18. (1) 边境发生战争, 时局艰危, 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漂泊异乡, 政治上被冷落, 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 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 借代, 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 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 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 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9. (1) 隔, 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 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 也是自身被阻隔, 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 增强对江东留恋之情。

(2)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 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 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是虚写, 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 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 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0. (1)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 运用拟人手法, 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又逢明月向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 诗人被罢官后, 寄情自然山水, 认为只要超越凡尘, 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 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21. (1) 诗歌前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 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 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

22. (1) 运用了对比手法, 一“下”一“收”, 一“沉”一“出”, 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 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 怀古慨今, 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一主题思想。

(2) 诗人以景衬情, 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 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 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 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3.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 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 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 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朗”的讴歌, 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4. (1) 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 新愁又添, 虽有新欢, 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 但只要感情真挚, 不在乎朝暮厮守。

(2) (1) 通过“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 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2)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 (“相逢草草”) 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3) 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深沉。 (列举任意两例, 言之成理即可)

25. (1) 诗人登楼远望, 本是闲情, 却触景生情, 联想起家乡, 当他从乡思中醒悟, 发现自己身在异乡, 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 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 而没有行人, 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 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 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 久久无人过渡, 困倦不堪, 只得放下笛子, 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26. (1)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7. (1) (1) 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 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 (1) 一句一个场景; (2) 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 (3) 对仗十分工巧。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举例分析3分, 其他正确的写作特色并举例2分)

(思路: (1) 根据标题中的“梦中”和注释 (1) 可知,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作品。“路暗迷人”可以理解为前路茫茫, “酒阑无奈”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客思家”可以解读为“渴望摆脱官场, 回到家乡”。 (2)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 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 路、百种花, 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是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28. (1) 暮春飞花

(2) 思念故乡之情

(3)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 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9. (1) 首联点题, 写出了当时节候和环境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现状和孤寂抑郁的心绪, 同时与下联相呼应。从“夜”“秋”“寒”三字可见秋夜寒冷凄清的特点, “破窗”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 “孤枕”点明形单影只, “何永”写出愁思难眠。

(2) 颈联间接抒情, 以“剑”“鹯”自喻, 抒发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心志高远, 心念社稷, 却被罢官贬职, 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30. (1)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 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3.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篇三

(二)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②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17.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1)首句中“寂寂”二字,含义丰富,试加以分析。(4分)答: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被认为是全诗的重点。试分析这两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并联系全诗,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答: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4分)答: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4分)

第一课件网

第一课件网 答: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4分)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夜 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4分)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2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4分)答:

2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半山春晚即事

第一课件网

第一课件网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4分)

2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样的心情?(3分)答:

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还荆州

唐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4分)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丹阳郭里送行舟,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别心知两地秋。

第一课件网

第一课件网 青山一道同云雨,日晚江南望江北,明月何曾是两乡。寒鸦飞尽水悠悠。

(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答: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5分)答:

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①

李商隐

竹坞②无尘水槛③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①崔雍、崔袞(gǔn):是诗人的重表叔兼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李商隐和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也是情深义重。②竹坞:是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③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此指题中的“骆氏亭”。

(1)首句写出骆氏亭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

(2)这首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这样的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清人孙诛评价此诗道:“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灵活。”(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参考答案

16、(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2)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2分)

17、(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4分)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4分)

18、(1)“寂寂”既写出了落第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疏的景象,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 凉、寂寞。(要答出两方面的内容,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2)这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感情。既照应了前四句思归惜别的内容,又是后两句写归隐态度之坚决的依据。(意思对即可。内容与结构各占2分)

19、(1)、前两句境界极为美好。宫花在春晴时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越发娇媚浓艳。夜来花香尤易为第一课件网

第一课件网 人觉察,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2分)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昭阳殿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2分)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2分)强调“愁人知夜长”的愁苦的深切。(2分)

20、(1)(4分)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2)(4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21.(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描写的是动景;(2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描写的是静景。(2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2、(1)以哀景映衬哀情(1分),借伤柳以伤别(1分),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4分)(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2分);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2分)。(4分)

23、(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1分)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1分)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2分)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技巧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24.(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4分,每个特点1分,答出4个特点即可得4分](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给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25.(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4分)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4分)

26、(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

27.(1)运用想像(虚实结合)。(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由眼前景想像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处对游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2分)

(2)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1分)再想像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第一课件网

第一课件网 牵挂之情)(2分),如答“借 景抒发 情”给1分);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

28.(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2)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29、(8分)(1)写出骆氏亭纯净、静谧、寂寥的环境特点(1分),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1分),又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情绪(1分),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伏笔(1分)。

(2)突出了思念之情(2分),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把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情脉脉不息”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增添了环境的寂寥和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1分)。

30.(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逾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环境布景。通过“银烛”“秋光”及因银烛、秋光而变得色调阴冷的画屏三个意象,勾勒出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次句:人物活动布景。通过“扑流萤”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第三句:自然环境布景。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4.诗词鉴赏专题 篇四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②。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玉勒:美玉镶的带嚼子的马笼头。

雕鞍:雕绘花饰的马鞍。玉勒雕鞍,代指华贵的车马。游冶:指留连妓馆,狎艳游乐。

章台路:原指汉代长安城西南街,代称游冶之地。

1.本词颇有意境,请从“深”、“堆”二字中任选一字进行赏析。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3)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着一“苦”字。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1097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本来是。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答:

答案:

8.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答出任两点即可给2分)(共4分)

9.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或“反诘”“诘问”)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答案:

10.(1)①:淡淡的忧愁。(1分)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1分)

(2)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彀(hú):绉纱类的丝织物。绉:皱纹似的纱。棹:船浆,代指船。

②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生于水面。③李商隐《写意》:“日向花间留晚照。”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相关试题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艺术特点是什么?(5分)

2、“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美好情趣?(4分)参考答案

1.这句诗描绘了烂漫的大好春光。杏花是早春典型风物,诗人专写杏花红艳,以杏花的盛开衬托出春意之浓。“闹”是炼字,用通感手法将无声化为有声,使人联想到杏花的蓬勃热烈和蜂蝶采花 沾粉的热闹景象。(5分)

2.这是惜春、恋春情切的痴语,表现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这两句诗还有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哲理意味。(4分)

吴 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译文】:

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曾到过吴江,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

【赏析】:

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在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4分)3.结合具体意象,概括该诗所写的吴江景色的特点以及诗人表达的感情。答案:

1、(4分)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4分)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

3、芦苇深处的鸟啼、天际落日的余晖、静谧的街市、湛蓝的晴空、随波摇曳的彩虹般的桥影等,构成了吴江那由黄昏至夜的色彩纷呈、动静和谐、令人神往的秋色图景。诗人以浓妆淡抹的笔法充分表达出对吴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②流景:流逝的年华。③记省(xīng):清楚记得。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2)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5分)

答案:

(1)(3分)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评分标准:本题3分。伤春,伤老,伤离别,3个要点各1分。)

(2)(5分)(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评分标准:本题5分。全诗思想情感,1分;“云破”一句的修辞及其在句中的作用,2分;“云破”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对全诗的作用,2分。)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2分)

(2)“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文章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4分)

(3)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2分)

(3)(4分)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凄清;(1分)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1分)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①,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杷疏狂图一醉②,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①危楼:高楼。②图:考虑、打算。

3、作者为了抒发春愁之情,他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黄昏春望图

4.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

伫倚危楼——极目远眺

5.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春愁、凄美、伤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6.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的痛苦?结果如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

7.“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作者后悔了吗?词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思考探究一:柳句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

与原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

也不后悔

9思考探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结合现实,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例:对理想、学业、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元夕”是——————。

(2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1)词牌名、题目

(2)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

(3)这个女子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答“比兴”手法或“以女子自比”皆可)

摸鱼儿① 【金】元好问

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②,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③更有痴儿女。君④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⑤,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⑥。招魂楚些⑦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⑧。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释】

5.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篇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

二、边塞军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三、咏史怀古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羁旅乡思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

张祜

金陵①津渡②注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五、咏物抒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人生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答:

七、离情别绪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两情相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寄升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①,同向春风各自愁。[注]①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诗都抒写了诗人心中的愁情,但其特点却各有不同,请说说各自的情感特点。(4分)

九、感时伤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1)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山水胜色 1.(1)七言律诗颈联

(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2.(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3.(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边塞军旅

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咏史怀古

1.(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四、羁旅乡思

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

(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五、咏物抒怀 1.(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

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六、人生感慨

1.(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2.(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七、离情别绪

1.(1)对偶、对比、借代。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

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八、两情相悦

1.(1)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

(2)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2.(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3.李商隐写的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无以相见的愁情;而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前者的痛苦是如丁香结郁结不解;后者的痛苦是如滚滚东去的江水,连绵不断。

九、感时伤事

1.(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2.(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3.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

二、边塞军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三、咏史怀古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羁旅乡思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

张祜

金陵①津渡②注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五、咏物抒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人生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答:

七、离情别绪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两情相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寄升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①,同向春风各自愁。[注]①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诗都抒写了诗人心中的愁情,但其特点却各有不同,请说说各自的情感特点。(4分)

九、感时伤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山水胜色 1.(1)七言律诗颈联(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2.(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3.(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边塞军旅

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咏史怀古

1.(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四、羁旅乡思

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

(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五、咏物抒怀

1.(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

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六、人生感慨

1.(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2.(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七、离情别绪

1.(1)对偶、对比、借代。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

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八、两情相悦

1.(1)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

(2)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2.(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3.李商隐写的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无以相见的愁情;而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前者的痛苦是如丁香结郁结不解;后者的痛苦是如滚滚东去的江水,连绵不断。

九、感时伤事

1.(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2.(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上一篇:人生过客心情日记下一篇:六安市地下水污染的防治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