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2024-09-08

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共15篇)

1.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一

今天,我和爸爸在家里做科学小实验——带电的报纸。

我先准备实验需要用的材料:一支铅笔和一张报纸。我用左手把半张报纸按在墙上,右手拿铅笔,用铅笔的侧面慢慢地在报纸上摩擦,可是松手后报纸就掉了下来,连3秒钟的时间都不到。我又快速地摩擦,试了好几次,无论是横着放报纸,还是竖着放报纸,报纸就是粘不到墙上,我很失望。爸爸说:“让我也来试一试吧”,结果报纸还是坚持不到3秒钟就掉了下来。我还是不甘心,就和爸爸又换了个地方,到楼层走廊的墙面上试了几次,报纸还是粘不到墙上。

我问爸爸:“为什么报纸粘不到墙上?”,爸爸说:“最近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太大,摩擦产生的静电太小了,没有足够的力量让报纸粘在墙上。如果到了冬天,空气干燥,静电集聚的多,报纸就能粘在墙上。”我点了点头,期待下一次的实验。

2.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二

一、结合教材,有效拓展

如同高楼需要坚实的地基一样,学生在做生活小实验时,需要先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例如,在做“硬币和纸片谁先着地”实验时,学生要先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原理,即空气产生的气压对物体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实验中的知识拓展,即如何用现有知识去更好地完成这个生活小实验。而拓展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思维拓展和辐射,即如何大胆地用不同的实验方式去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从而获得新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纸片和硬币应该一样大小吗?不一样会怎么样?它们落下的方式是怎样的?可以要求学生做两组实验:第一组纸片和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那么不管其放置的位置如何,都会受到空气的阻力而不能同时落地,这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硬币先落地。第二组实验是把纸片剪成和硬币一样大小,拓展点在于纸片和硬币的放置位置不同。第一种是将纸片放在硬币上面并紧贴,结果是两者同时落地,其原理是硬币阻挡了下落空气产生的气压,而纸片则避免了气压;第二种是纸片和硬币分开,不紧贴,那么两者都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其结果是硬币先落地。学生做生活小实验,基础固然十分重要,更难能可贵的是知识的迁移和辐射,让学生从中得到思维的拓展。

二、注重过程,交流得失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思考、开动脑筋的过程,他们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也因此有了交流得失的必要。例如,学生在做“如何加快溶解”实验时,注重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及有条件、有能力去实践操作。而交流得失是在过程之后,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获就是学生需要交流探讨的。在上述实验中,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猜想、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实验器材:两个杯子,一只筷子,些许冷水和热水,四颗方糖,一支计时器。接下来便是重要的实验过程,可以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将两块糖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计时器开始计时,观察两杯水中糖块的大小,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热水中的糖块比冷水中的糖块要小得多,通过比较便可得出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方糖溶解的速度;第二组,将两块糖分别放入两杯冷水或热水中,并开始用筷子在一个杯子中进行搅拌,也用计时器计时,观察两个杯中糖块的大小变化,将会发现被搅拌的那个杯子中的糖块比没有搅拌的那个杯子中的糖块要小得多,由此得出搅拌会加快溶解的速度。实验结束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可以谈谈实验中出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还可以谈谈新认识以及其他猜想。比如:如果用其他溶解物,也会有这样的实验结论吗?学生在做生活小实验时,要学会享受实验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趣味,巩固旧知识,探究新知识,也要懂得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学生没有购买许多实验器材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老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使其实验器材简单易找,而家长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周边能利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培养学生“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思想。例如,学生在做“带电报纸”实验时,其实验器材有报纸和铅笔,非常简单,对学生来说很方便。报纸作为一种快餐消费,使用价值很有限,一段时间过后就可以说是废物了,但在做“带电报纸”实验时就能够废物利用;铅笔,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再者,如上述的溶解实验中,糖块、杯子、水、筷子等都是生活用品,这些都可以就地取材。能不能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在于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生活小实验的把握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多是利用课外时间去独立在家完成,所以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在做实验时,父母将报纸按在墙上,然后学生用铅笔使劲在报纸上画几笔,将会发现报纸不容易掉下来,其中的原理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当然,如果做有关电路方面的小实验,就需要购买一些必备的器材。学生做的大部分生活小实验,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小实验提高发现生活中蕴含着的科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学生做生活小实验无疑益处多多,既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一种有趣实践,也是学生对生活常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师要有创意,不能“按书就班”,家长也要摒弃“书面作业最重要,做实验就是玩”的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十分重要,但教学科学之“真”则体现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回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3.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三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自己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瓶瓶罐罐当仪器”,不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课外小实验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另外,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科学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更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一种锻炼。课外小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变抽象为直观

课外小实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例如,把两本书书页交错相互插入,然后试图把它们拉开,发现要分开它们还挺不容易。对摩擦力这种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的认识变得非常形象直观,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一概念。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科学中的一些非常抽象的知识点,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启发、再现作用的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

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课外实验的时候,必然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难以解释的现象。观察出来问题了,就要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要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我们可以在电视里看到有这样一个杂技节目表演,演员可以用锤子去砸放在鸡蛋上的石头,但石头碎了鸡蛋没碎。这时我们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就和我们认识的不太一样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要分析了。哦!原来是因为演员们在鸡蛋的下面放了很厚的海绵。这样,看起来很不合常理的问题,就找到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再比如,一辆装有液氯的油罐车,由于冬天下雪路滑翻到路边,里面的液氯向外泄露,幸亏消防队员及时赶到,向漏气的地方喷水,不一会便将液氯堵住了。刚开始学生可能感觉有些疑惑,但仔细一想,原来是由于气罐中的液体出来后迅速蒸发,而蒸发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水的温度急剧下降,直至最后凝固成冰,堵住了漏气的地方。通过课外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科学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用课外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初中科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效果更加明显。在进行课外实验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用老花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科学知识的海洋。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总之,科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注重观察与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课本安排的实验,还要丰富我们的课外小实验的内容,这就要更多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用具做实验,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真谛。鼓励学生自购、自制器材,自行开发一些新实验,寻找新问题,丰富新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斌主编.《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4.小学四年级作文:科学小实验 篇四

先看材料:几张纸、一个杯子(尽量不是塑料杯),几根牙签。再把杯子放在水龙头下,开始用杯子接满水,用一张纸巾擦干杯子外,再用一张纸巾横着放在那个装满水的杯子上,然后用一张纸巾竖着放在那个装满水的杯子上(这里我用的是厕所纸)倒过来,“砰”地一声,水“哗啦啦”地流了下来。第二次我用餐巾纸,一个人把杯子倒了过来。插一根牙签,又失败了……第N次以后,我让一个人帮我插牙签,我把杯子倒过来,她帮我插牙签,牙签插进去了,但水没有漏出来。终于成功了!

我奇怪极了,这时水为什么不会流下来呢?我上网查了查,杯中地水是满的,水和纸之间没有空隙,无论什么方向倒都不会倒出来,纸外面是受大气压作用,内部的水是满的,所以气压是零。水与杯壁和纸之间的界面处也会又表面张力,保证纸不会破,那么水肯定不会流下来了。

原来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水和纸之间还有空隙,所以实验失败了。

5.小学三年级科学小实验作文三百字 篇五

首先我从家里的米盒子拿了一些米出来,放到我早已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子里,接着我拿出一根细长细长的筷子,小心翼翼的把筷子插进米里面,想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结果失败了,我又试了好多次还是没有成功。

当我正准备放弃的时候,我仔细想了想,是不是我哪一步没有做,才会失败,我不想自己做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于是我又接着做实验。

我再次拿出筷子,在大米里面来回摩擦,还不停的在米里面打转,我的速度有像陀螺旋转的速度一样快。之后我用手用力的把筷子再次压进米里面,停顿几秒之后,我像许愿一样心里默念:“成功,一定要成功!”由于我一直坚持,终于迎来了成功的那一刻,我兴奋的一蹦三尺高,我拿着筷子怎么摇晃矿泉水瓶子都不会掉下来,太神奇了!

这个实验科学老师以前讲过,好像说的是吸力和摩擦力。之后,我又用手机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也说压力越大,摩擦力,吸引力越大。通过自己亲自做了小实验,可以让我热爱科学,善于观察……

6.小学三年级科学小实验作文三百字 篇六

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与火有关,因为它的名字叫做——掌中火。”全班顿时炸开了,有的说:“是不是在手上点火呀?”有的说:“手会不会被烤熟呢?”还有的说:“手上怎么会有火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开始了实验。

老师讲盆子拿出来,把水壶中的水倒入盆中,将洗洁精倒入盆中搅拌,随后将神奇的气体瓶放进去喷了一下,只见水中冒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泡泡。老师将泡泡放入手中,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一点,手中的火苗就已窜得老高。我们感叹道:“真神奇啊!”话音刚落,火苗早已熄灭。

接着轮到我们自己实验了,我被幸运地选中了。我无可奈何,将神秘的气体瓶往水中喷了喷,也将泡泡放入手中。当点火的时候,我因害怕紧闭双眼,只听见同学们“哇”的一声。我感到手不烫了,便睁眼和同学们再见。睁眼时,火苗熄灭了,可手中还残存着洗洁精的香味和火苗的余温。我兴奋极了!有了我这个前锋,其他的同学也纷纷尝试,他们脸上都乐开了花!

实验做完,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个实验的原理:水和洗洁精产生的泡泡中含有那神奇的气体——丁烷,用火烧着以后,看起来烧的是手,其实烧的是手上的那些泡泡。

我一定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啊!

7.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七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实验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常见的生活问题,并让幼儿学会用实验中获取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益于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以生活情境问题“怎样帮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引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探索怎样操作电池和缠着灯泡的电线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因为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都想为小兔子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幼儿有了使灯泡亮起来的基本经验,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二个既有趣味性又具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老鼠咬断了一截电线,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连接通电呢?”引导幼儿运用刚获得的经验继续深入探究并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活动中的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层次性,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特别在通过自身实验并成功使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的时候,幼儿的兴奋度达到了最高点,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

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环境,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教师将实验材料分类摆放在教室前方,在猜想“什么材料能导电”之后,幼儿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操作和验证,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的空间,从而摈弃了以往教师高控制地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样的材料进行统一操作带来的弊端。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成为幼儿的伙伴,给幼儿及时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受思维方式与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在实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追求实验结果,而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并给予帮助。如在第一次实验“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都在用电线在电池上或缠绕,或按压,没两下就向老师汇报结果说:“不会亮,不成功。”有想放弃的念头,教师此时就要提出辅助性问题:“可以想想电线和灯泡要放在电池的什么地方?”支持幼儿继续探究,一段时间后一个幼儿成功了,就引来了同伴的围观,一下子大家的实验都成功了,全体幼儿顿时热情高涨,他们体验到了自我发现和成功的乐趣。

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与问题,提高幼儿的实验水平。

1. 以条理化的实验要求引导幼儿有序开展实验。

实验必定会有规则与要求,但很多教师在讲解实验要求时不是太过于啰唆无重点,就是太过于简单不明确,导致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怎样让幼儿更清晰实验要求,更明确实验步骤,那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前,针对各环节的重点设计简约明确的要求,在介绍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如:在第一次实验教师讲解“操作步骤与方法”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实验的操作步骤,边有条理地演示实验过程边简要讲解实验要求:“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听到信号放好材料回到位子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在形象的演示与明确的要求下,都能有序开展实验活动,解决了因不了解实验要求而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的问题。

2. 以开放性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关注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活动中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它需要幼儿在亲历探究、实验和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并获得相关经验。怎样让幼儿关注到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呢?在第一次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第二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这两个开放性的探索问题既简单明了又具有目的性,给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性,同时以此引导幼儿关注“怎样做让灯泡亮起来”的实验过程。幼儿在实验中能围绕探索问题,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在表述实验过程中逐渐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体系,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四、多形式呈现实验结果,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经验。

幼儿在亲历实验活动之后,常以记录或语言表达等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则要帮助幼儿对零散经验加以归纳与梳理,呈现出本次实验的知识点。这些在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验结果是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而非教师灌输的,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可采用直观形象图梳理法,如在第一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教师运用彩印出来的电池与灯泡图卡配上真实的电线就能很具体生动地呈现出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亮起来的不同方法,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还可采用猜想验证图梳理法,如在第二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幼儿通过操作后验证猜想图上的想法,并逐步确认或修改猜想结果,最终形成一张正确的实验结果图,帮助幼儿形象地了解到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有效地帮助幼儿加深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认识。

五、精心设计实验记录表,帮助教师有效实施个别教育。

实验活动中记录表的用处大抵是让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依据记录表上的记录情况进行表达,记录表也常是在实验后被张贴在前面的展示板上,不便于教师了解全班所有幼儿的实验情况。为了使记录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教师能通过记录表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纠错,本次活动设计的记录表分为黄色和粉色两种,黄色记录表上画的都是能导电的材料,粉色的则是不能导电的材料。幼儿在选取相应材料做完实验后,就在记录表上打钩或打叉,随后将材料能导电的记录纸贴在显示“亮”的板上,反之贴在不亮的板上,也就是说贴在“亮”板上的记录纸应该都是黄色的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不亮”板上的都应该贴粉色的不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颜色分明的两种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使教师能一眼就判断出幼儿探索的结果的对与错,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幼儿纠错,在试误和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科学经验的正确理解。

8.玩转科学小实验 篇八

活动目标

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队员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浓郁兴趣。

活动准备

1.队员整理自己在学校科技节中的收获,准备参与交流。

2.邀请4组队员展示在科技节中学到的小实验,同时做好相关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准备。

3.邀请参加江苏省“校园之间”科技比赛获得特等奖的队员在活动中交流感受。

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科技节收获

主持人:队员们好,又到了我们“钱伟长创造学院”的活动时间了。大家知道,科技和创造教育是我们荡口实验小学的特色。曾经有许多哥哥姐姐在创造学院学科技、学创造,获得了国家级的创造发明奖项,还走进了央视。我们先放一个中央电视台的短片,让大家对我们学校的科技教育有所了解。

(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摄制组来学校采访科技教育的视频)

主持人:看了这个短片,相信队员们很激动吧!最近,2015年荡小科技节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PPT展示队员在科技节中的活动场面)我们中队的队员们也有很多超级棒的表现,谁来介绍一下?

(队员介绍科技节环保海报的制作、获奖情况,展示科技节小论文获奖证书,展示获奖的小制作)

活动二:展示学到的小实验

主持人:为他们鼓掌!队员们,按照我们上周讨论的计划,今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小实验!这节课前,中队委和辅导员老师商量,请了4组队员向大家演示他们在科技节学到的小实验,让大家都来学做有趣的小实验。演示组的队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队员们注意了,展示结束后,你们最喜欢哪个小实验就为它点赞。

缤纷泡泡队——科学小实验:吹泡泡

队长:我们是缤纷泡泡队,口号是:“五彩缤纷小泡泡,带着梦想飞得高。”我们要用3种常见的液体来做泡泡液,同时要用不同的工具吹出不一样的泡泡。这3种常见的液体是甘油、胶水、洗衣液,我们把这3种液体放进烧杯,搅拌一下。(队员按步骤完成实验)瞧,泡泡液就完成啦!开始吹泡泡吧!

(队员开始用各种工具吹泡泡)

队员:小小泡泡乐趣多,伙伴们,为我们点赞哦!

神奇白雪队——科学小实验:夏天造白雪

队长:夏天造白雪,你们说稀奇不稀奇?我们要用这白色的粉末、清水和两样简单的器材,造出清凉的白雪,请给我们来点掌声!

(小组演示用造雪粉制作“白雪”,并捏出“雪球”,给队员们传递触摸)

队员:如果大家支持我们,等一下还会有惊喜等着你们哦!

蹦跳弹球队——科学小实验:快乐弹球

队长:(玩着弹球上)队员们,你们一定很羡慕我们手里的弹球吧,这就是我们在科技节中学着做的。想学吗?我们的口号是:“蹦蹦跳跳,快乐弹球。”一起来见证奇迹吧!

(队员用硼砂溶液、胶水两种液体搅拌,做出弹球)

队员:看,做弹球就这么简单,如果想知道更多原理,请和我们来交流吧!

馋嘴瓶子队——科学小实验:瓶子吞鸡蛋

队长:这个瓶子,它特别嘴馋!它可以完整地吞下一个大鸡蛋!我们的口号:“瓶小胃口大,鸡蛋一口吞!”你们相信吗?让实验结果来告诉你们答案吧!其实,要让馋嘴的瓶子吃下完整的鸡蛋,还要请这些东西帮忙。

(队员展示实验:点燃纸条投进瓶子里,迅速把鸡蛋放在瓶口上,瓶子慢慢“吞”下鸡蛋)

队员:馋嘴瓶子“吞”鸡蛋,你说好玩不好玩?别忘了为我们点赞哦!

主持人:4组的实验都已经演示完了,下面我们就请大家为4个实验投票点赞。获点赞数最多的,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玩的小实验。就让我们用以前的方法:闭上眼睛,竖起大拇指,为自己最喜欢的小实验点赞。请辅导员为我们数一数。

(辅导员宣布各小队的点赞数)

获得最多点赞的神奇白雪队——带领全体队员体验科学小实验

队长:谢谢大家为我们点赞。请我的组员们为各小队分发实验器材。(PPT出示主要步骤)队员们,我们为大家准备了造雪粉和清水,还有造雪的容器。请注意:造雪粉和清水的比例是1∶25。先把造雪粉放在容器里,再慢慢倒入清水,搅拌一下,白雪就出来啦!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小组的队员可以和大家一起来动手实验。

(全体队员分小队开始实验,神奇白雪队队员解答各队疑问,并解密实验原理)

活动三:获奖队员交流收获

辅导员:队员们,玩转科学小实验的环节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做实验,我们明白了一些科学道理,获得了动手实践的快乐。老师建议:请咱们中队刚获得江苏省“校园之间”科技竞赛特等奖的两位队员也来露一手,好不好?

(获奖队员展示奖杯、竞赛照片等)

主持人:谢谢两位队员的展示,谢谢你们为学校争了光!小伙伴们,今天的少先队活动课有收获吗?有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辅导员总结:队员们,在这堂队活动课上,你们展示了自己在科技节中的收获,特别是那些丰富多彩的实验。你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进步,还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动手动脑,收获多多。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用科学,就像我们的老校友钱伟长爷爷一样,心怀梦想,不断进步,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我们可千万不能忘记钱爷爷的殷切期望呀!

(PPT出示老校友钱伟长的话,带着队员轻声齐读)

队员:你们应该学会创造,创造不是不要学习,而是要学到老,创造到老!——钱伟长

9.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九

很快,小飞侠告诉我们要做“水中烟花”,水中烟花?这个名字不太寻常,老师肯定在骗我们!开学第一天就骗我们,有点过了吧!早知道老师是专门骗小孩的,我就去大白老师班了。突然,老师从她的大口袋里掏出水、油、色素、筷子等,老师看起来有点认真了,我也有点小期待了。

实验也在我的期待中开始了,只见小飞侠拿着一桶油,把油倒入到一个瓶子。又滴了几滴不同颜色的色素,色素在水中成了圆形,像五颜六色的珍珠,也像自由自在的蝌蚪,更像我前两天吃的汤圆。正当我仔细欣赏漂亮的色素时,老师又拿起了一根筷子,迅速地在杯中搅拌了起来,我耳边只能听见“叮叮当当”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发现本来很美的色素在小飞侠老师疯狂地搅拌中变黑了,真的太丑了,难道这就是水中烟花?正在我怀疑人生的时候,老师将搅拌好的混合物倒入清水中,混合物在水中快速地跳了几下又浮到水面,像个调皮的小孩。随着时间的流淌,混合物像雨滴落下来,慢慢地刚才的雨滴又如海草在水中慢慢地伸展着身子,太美啦!过了一会儿,杯子里的颜色全变成了绿色,仔细看还有一些黑色呢!真像爸爸爱喝的绿茶,真的太神奇了!

10.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十

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黄老师开口说自己煮鸡蛋的时候把生鸡蛋和熟鸡蛋混了起来,要我们现在来区分开。同学们一听,马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把鸡蛋放到耳边摇一摇,有声音的是生鸡蛋,没有声音的是熟鸡蛋。”有的同学说:“把鸡蛋放到水里,沉下去的是熟鸡蛋,没有沉下去的是生鸡蛋。”有的同学说:“把鸡蛋放到手里掂一掂重的是熟鸡蛋,轻的是生鸡蛋。”还有的同学说得更离谱:“把鸡蛋敲开不就知道了。”最后在黄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决定用最科学的方法――转鸡蛋。

实验开始了,老师把两张桌子和在一起,叫旁边的同学坐着看,让后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哪怕漏掉一个细节。老是拿出第一个鸡蛋,把尖的一头朝下,立在桌子上用力一转,鸡蛋香芭蕾舞演员一样翩翩起舞。同学们叫着:“是熟的!是熟的!”老是拿出另一个鸡蛋,用同样的方法一转。鸡蛋像一个喝醉酒的人一样摔倒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生的!是生的!”就这样,老师拿出了一个又一个鸡蛋转。最后我们分出了三个熟鸡蛋,四个生鸡蛋。

这时,我的大脑里出现了一个大问号:为什么熟的鸡蛋能转起来,生的鸡蛋为什么一转就倒。黄老师好像看到了我们脸上的大问号幽默地说:“生鸡蛋里蛋黄、蛋青是液体,中心不稳定,所以不会转动,而煮熟的鸡蛋重心稳定,所以会转动。”

11.小学生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十一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里去探索发现

我们的孩子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从不过多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禁锢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发现。我们会一同去探索发现,一同种植大蒜,观察颜色的变化等等。而在主要教学活动中,我选用了《静电》、《水》、《种植大蒜》、《瓶子》、《颜色》五个系列的活动,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孩子们的生活而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对周围生活的一种探索。从生活出发,首先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也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摩擦起电》中,让孩子通过动手试一试去发现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能够产生静电;而在《瓶子吃鸡蛋》中,通过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而这些活动都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的,实验活动又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好奇心。

二、引导孩子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从不对孩子们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会跳舞的小纸削》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塑料棒、吸管、小木棍、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小纸削等材料,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探索。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带着我的问题:谁能让小纸削跳舞;怎样让小纸削跳,去探索、去尝试。活动中孩子们有的互相模仿,将毛皮和塑料棒摩擦,塑料棒能让小纸削跳舞;而同样也有孩子不局限于老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索他们发现,塑料棒和头发摩擦,塑料棒也能让小纸削跳舞;又如孩子探索发现毛皮和小木棍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等等,而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一名支持者、旁观者和参与者,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主动去帮助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探索,终于发现塑料棒、吸管和毛皮、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塑料棒、吸管能让小纸削跳舞;塑料棒、吸管和棉布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小木棍和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小木棍都不能让小纸削跳舞;更有部分小朋友发现,不用任何老师提供的材料,直接用手和衣服摩擦,手也能让小纸削跳舞,手还能让头发跳舞。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玩着摩擦起电的游戏,都特别的开心。诱导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不仅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给予孩子鼓励、鞭策、引导,为孩子的探索开创条件、提供帮助,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我还注重让孩子自己讲述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尝试和支持。在实验活动中,我不让幼儿按照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新见、新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在《颜色》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对颜色的变化进行猜想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在眼睛看的观察过程中认为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黄色、黑色等;红色和黄色会变成紫色、粉色、橙色等等;而蓝色和黄色可能会变成淡绿色、玫红色等。接下来通过实验确定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紫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通过让幼儿猜一猜、试一试,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约束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敢于实践,从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是不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巧以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试问,一位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教师能教出有很好创新素质的幼儿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给自己上好这堂创新课。

在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操作空间、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能自由、互动的探索,鼓励他们相互探索、积极讨论,并为孩子的想法提供条件,让他们的想法更有可行性,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思维给予孩子很好的启发,培养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科学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兴趣,是培养探索型人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1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十二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 什么样的课程最适合科学实验教学探究呢?这就涉及到课程的分类。

一、什么是课型?

一是课的类型, 即按知识特征、教学任务等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二是课的模型, 是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方式、需要时间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田宝宏《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关键》。原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9期。

课型的分类, 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区别。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 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 (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二、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为了验证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 确定的实验方案, 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 控制实验条件, 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 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小学科学概论》

实验课是小学科学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课型。实验课型的执教效果如何, 将直接影响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不是让学生玩玩而已,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要想上好实验课, 应做到: (1) 实验前——四个明确; (2) 实验材料选择——因地制宜; (3) 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 (4) 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 实验前——四个明确

四个“明确”, 即明确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明确观察任务, 明确实验结果。

(1) 明确实验目的。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 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 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 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的通俗一点, 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我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 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 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 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 让水冒出小泡, 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 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2)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 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 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 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 颠倒操作过程, 少做漏做, 导致实验失败, 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用1个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 然后汇报, 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 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 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 明确观察任务。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 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 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 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 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 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 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 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 借用工具观察等等, 这就是科学地听, 科学地做, 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一个学生只有明确了观察任务, 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 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植物种子, 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 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4) 明确实验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 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如《磁铁》单元, 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 和电一样, 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 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 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 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铁有两个磁极, 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 等到它静止时, 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 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磁铁很容易被制造, 用途也相当广泛。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的其他用途呢?比如, 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掉下来, 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 拿在手里一个朝上, 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 学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 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了四个明确,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选择——因地制宜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上好科学实验的基础。实验材料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 也需要实验室外面的。

(1) 实验教师对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3) 实验材料要有结构性。如选择沉浮实验材料时, 铁、塑料、泡沫、木块等必须要形状、体积都一样, 否则就会让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

3. 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

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 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 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生活在农村, 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 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如我校的实验基地, 大足荷花山庄, 就为我校的科学教学、社会实践,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 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 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 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 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4. 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 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三、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归纳结论——实践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如“不翼而飞的水”我是这样设计的:

研究问题:水加热直到沸腾后会发生变化吗?

我的猜想:水加热直到沸腾后会发生变化。

实验材料:铁架台1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石棉网1个、烧杯1只、温度计1只、水、方巾1张、镊子1把。

实验步骤:

1. 调整铁圈, 放上石棉网, 点燃酒精灯调整到外焰, 然后熄灭酒精灯。

3. 点燃酒精灯, 加热观察。

4. 沸腾后继续加热, 观察温度变化、水量变化。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综上所述,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 需要教师的引导, 需要学生的合作, 更需要师生的合作。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 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 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 才能真正实现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分清课型, 分清哪些课是科学实验课。要想上好实验课, 应做到:实验前四个明确;实验材料选择, 因地制宜;实验过程, 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采用合理的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控制变量,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科学结论并加以运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关键》——田宝宏。原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9期.

[2]《小学科学概论》.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13.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十三

首先,我们准备好做小实验的材料:两根蜡烛、一盒火柴、圆柱形水杯和纸板,这样就能做实验了:

我们把蜡烛点燃,固定好,再把纸板用手拿着挡在蜡烛前面,然后,对着纸板吹气,结果,蜡烛没灭,然而,把圆柱形水杯放在燃烧的蜡烛前面,对着圆柱形吹气,结果蜡烛灭了。

你知道为什么对圆柱形水杯吹气蜡烛会灭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原来,当空气遇到圆柱形障碍物时,气流会贴着圆柱形表面分开(两边)流过,然后会在圆柱形后面重新会合,形成一股力量未减的风将蜡烛的火焰扑灭。

通过这一次实验,使我深深的爱上了科学,因为,做实验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找到了乐趣!

14.科学小实验作文 篇十四

先落一起用海绵胶固定三块泡沫板,在一面固定电池盒,再连接电感线圈,并打磨漆包线,并在一边安上鳄鱼夹,一边安上曲别针。最后,安上电池,在另一面安上指南针。简易检流计就做好了。

用鳄鱼夹夹住曲别针,如果电感线圈有凹槽的一面朝内,指南针的N极就会动,如果,电感线圈没凹槽的一面朝内,指南针的S极就会动。如果电池没电,指南针没有变化。它的缺点是必需在3楼以下才有效。我发现,电感线圈离的越近,指针指得又快又稳。电感线圈离的越远,指针指得又慢又抖。

我还发现,通电以后的电感线圈变成了一块电磁铁。在简易检流计下面多安上几个电感线圈,在上面安上一个把手。如果你的针掉在地上,可以用它在地上滑一滑,就可以找到。如果,电感线圈很大的说,可以搬运集装箱之类的又大又重的东西,还可以在垃圾分类的时候,把铁的东西吸出来。大家肯定想问,为什么不安几块磁铁呢?因为磁铁太重,而且,电感线圈可以调节吸力的大小。

15.如何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篇十五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

思想决定行为,教师思想上对科学实验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实验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众所周知, 在长久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我们常常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对于实验教学部分,采取的都是“背实验”的模式,导致实验课堂效率根本得不到大幅度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支配行动,推动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来进行实验教学,最终就能为实验价值的展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2.学生缺少主动性

在以往“背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缺少主动性,这是不利于提高实验课质量的。实验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也离不开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验分工不明确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实验时,就出现了实验被一个或者一两个学生所控制的现象,其他学生就像旁观者,无所事事。可见,分工的不明确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实验课堂的高效。

二、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1.创设生活实验

生活与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地将生活与实验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科学抽象性的恐惧,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入实验中,以帮助学生在形象、熟悉的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测量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为了提高课堂质量,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运用“烧杯、常温水、冰水、热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等熟悉的实验器材自主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在该实验中,实验器材都是学生熟悉的,现象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不仅能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对高效实验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组织自主实验

自主能力是新时期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高效实验课堂顺利实现的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 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动手实验、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学课堂之中,同时,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教学本实验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实验的模式。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小组明确实验原理,并运用“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若干”等材料自主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米饭有甜味的原因。这样的自主实验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现象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实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演示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两种。所以,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进而确保实验课堂目标最大化地实现。

例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向学生演示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在调出“洋葱表皮”的细胞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观看,这样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科价值的直接体现。

在素质教育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研究能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实验能力。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学生自身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实验中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西湖美景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初中校长述廉报告最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