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2024-07-19

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共9篇)

1.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一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国内各家银行强调提升服务水平的呼声蔚然成风,然而银行服务的提升具有长期性,服务质量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受客户期望值以及在竞争市场中其他对手的影响较大,波动性也较大,本文围绕持续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从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的多个角度,重点分析了银行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银行;服务;现状;建议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促进社会繁荣进步,多策并举,常抓不懈,扎实推进各项服务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步形成和树立了客户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和作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银行业服务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提高服务工作水平,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边界。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集中财力资源,精心布局,推进网点设施建设,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出现了将网点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转型的趋势,硬件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功能。同时,各家银行较为注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业务的拓展,着力提高人机替代率,将部分业务转移,降低成本。

(二)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水平提高向自觉自律转变。商业银行以改变服务态度为出发点,开展了“微笑服务”、“一米线服务”、“站立服务”、“上门服务”等;大部分营业网点设置了大堂经理或者迎宾员,多数营业网点员工服务用语和仪态达到规范要求;严格一线员工的准入标准,加强业务和服务礼仪培训,开展了“神秘人”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务规范督导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服务效率等指标列入对外文明规范服务的重要内容,集中解决营业网点排队现象,积极回应社会对银行提高服务效率的呼声。采用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柜员弹性排班制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引导客户向自助银行分流,客户排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客户等候时间大幅缩减,通过采取弹性柜台制、员工劳动技能竞赛的措施,银行柜面员工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业务操作程序符合规范,单笔业务办理速度符合要求。

(三)创新产品和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户需要。如建设银行为重点客户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设立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心,推出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等金融产品,丰富了银行服务社会普通老百姓的金融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具有融资替代功能的表外业务、投行业务,在多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融资成本。

(四)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和投诉应急预案,分支行职责明确,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客户投诉实行首问责任制,保障客户投诉妥善处理和限时处理,有效处理了客户投诉和纠纷,化解了矛盾,维护了行业的良好形象。如建设银行上线推广了“客户之声”系统,对各类客户开展专项调查,征集改善客户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业务发展的同时注重服务社会。银行业在经营规模和财务效益不断壮大和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较好展现了金融行业应有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社会公益精神。如建设银行近年来开展了资助贫困英模母亲、资助贫困高中生、资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二、银行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目前银行的服务与十几二十年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银行也

越来越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已经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和银行接触的机会日渐频繁,在银行业务创新的同时,人们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不断增强。总体来说,银行服务仍有着以下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银行服务供给的质量不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不少银行业机构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在法人治理、资本管理、内控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更多地反映在向国际良好银行转变过程中的“形似”方面,真正要达到与国际良好银行的“神似”还有一定距离,国际上大型银行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对服务的盲目追求,按照“人家有的我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也要有”的理念和目标,大而全,全而不精,能熟练运作新业务的不多,结果却样样都不精通,这种盲目性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的不断提高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给金融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产品供给质量不高。

(二)银行总体服务能力不足。银行业服务水平与社会期望还有差距,服务尚属于浅层次服务。近年来,银行在推行人性化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社会公众的期望比,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有些服务仍然是一种浅层次的服务。银行管理层更多的关注了服务的态度和速度,关注了客户投诉率的降低而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微笑和快捷,更加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而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明显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前台、中台和后台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对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难以适时地推出新金融产品,同时还存在新金融产品推出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认知程度低等问题,总体表现为服务能力不足。

(三)服务督导的内外部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银行业行际间的服务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银行常抓不懈,服务质量和水平较高,得到了社会一致肯定。但有的行抓服务工作“一阵风”,有短期行为,有的行浅尝辄止,效果不明显。从外部原因看,监管机构处罚性的管理多,正面引导不足,多是金融消费者投诉后,监管机构责令相关银行处理;从内部原因看,少数银行金融机构对各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和完成十分重视,将其与员工的绩效紧密挂钩,而把文明服务工作仅当成一项面子工程,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致使在产品营销、客户投诉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三、银行业改进服务的措施和建议

(一)银行业要加强服务和产品的创新研究。一是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客户信息,敏锐地体察客户现实和潜在的金融需求,快速界定目标客户,加强与客户交流与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充分利用掌握的客户资源,拓展优质客户,挖掘潜在客户,留住老客户。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建立专门的实施机构。三是制定专门制度,对率先实施创新的部门给以奖励,并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摊,鼓励服务创新。

(二)银行业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统一营业网点的服务设施、统一营业网点标识系统,进一步梳理、优化柜面操作流程,形成系列化、定型化的柜面操作流程和大堂经理、客服人员服务流程,并强化和落实网点负责人对现场管理的主要责任,提高单笔业务处理速度。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能力,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网点现场安保人员的配备、培训和管理,理顺安保应急处理流程,提高紧急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三)银行业要改进服务管理体系。一是树立标准和理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标准,打破传统服务的概念,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融和全行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流程,融入面对客户的营销。二是加强服务管理和督导。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务督导制度,强调各级领导的率先垂范,通过分行组织的明查暗访,保证服务规则的执行。三是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通过持续树立典型和不断大力宣扬,以榜样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行重视服务、争优创先的积极性,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服务文

化氛围和过硬的服务品牌。

(四)银行业要规范服务流程。结合当前实际,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引导。要立足诚信建设,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知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宣传,讲信用、守承诺,不但要介绍其收益性,更要提示其风险面,避免误导消费者。二是规范合同签订和产品价格收费。订立合同要公平规范,合同文体要有统一标准,合同条款要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充分考虑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避免那些加重金融消费者责任、减免经营者义务的不平等格式条款。在服务收费方面,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于政府指导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价格,对于市场调节价,要求商品和服务价格清晰明确、定价合理有据,杜绝多收费、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的行为。三是妥善解决好金融争议。设立专门机构或专(兼)职人员负责金融消费投诉,建立完备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争议。

(五)银行业要积极探索服务考核体系建设。借鉴国际上建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成熟做法,将服务质量纳入员工和机构的综合绩效考评,按照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既要对过去的经营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价,也要体现未来资源配置的导向,将客户满意度指标直接或间接纳入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按照渐进原则,逐步加大满意度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占比,西方先进银行确定满意度指标最高占到绩效考评40%的权重。同时,建立专门流程,培养专业人员,全面收集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数据,确保准确性。

(六)银行业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要组织员工参加银行从业人员认证资格考试和各类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要加强员工职业操守教育和管理,大力弘扬“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金融业十字行风,坚决防止和纠正以权、以贷谋私及到客户单位“吃、拿、卡、要、报、借”等不正之风,坚决防止

2.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二

育苗移栽具有对气候的补偿作用和使作物生育提早的综合效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栽植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和保证作业质量,是影响育苗移栽技术推广的关键。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旱地栽植机械,初期的栽植机主要用来移栽玉米和棉花等作物。但农机和农艺明显脱节,忽略了综合经济效益,更没有科学地分析育苗移栽机械化过程的种植技术难题,从而使这一技术搁浅[1]。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重视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育苗移栽得到了科研和生产部门的广泛关注。

1 我国移栽机械现状

根据移栽机工作时需要的人工干预程度,移栽机械大致有两种:①半自动栽植机。在栽植过程中,由人工分出单棵的秧苗喂入栽植机,由机具完成开沟、栽苗、扶苗和覆土等工作。②全自动栽植机。由机械或人工喂入一组秧苗(如一张苗盘),由机具完成分苗和栽植任务,称为全自动栽植机。已研制成功的移栽机,可以栽植玉米、棉花、烟草和蔬菜等,按栽植器的原理和机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

1.1 钳夹式栽植机

我国研制的钳夹式栽植机又可分为圆盘钳夹式栽植机和链夹式栽植机两种,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有2ZT型移栽机(吉林工业大学)、2ZY-2型油菜移栽机(安徽滁州农机研究所)、2ZB-2型移栽机(唐山农机研究所)。圆盘钳夹式栽植机的苗夹安装在栽植圆盘上,秧苗作圆周运动,株距取决于苗夹的数量;链夹式是把苗夹安装在循环运动的链条上。这两种栽植机均由地轮或镇压轮传出动力,当放有秧苗的苗夹随圆盘或链条运动转至垂直地面时,把秧苗放入栽植沟内,完成栽植。钳夹式栽植机的苗床夹部位在喂入区移动的线速度大大低于栽植时的线速度[2],提高了人工喂苗的准确性,保证了栽植质量。但是实际栽植裸根秧苗过程中,栽植手依次将秧苗一株株喂入苗夹内时,要求喂苗角度有一定的范围,而且栽植手必须给予秧苗以一定的扶持,以不致使秧苗的冠部和叶部完全展开;否则,在秧苗随苗夹由上向下移进入滑道并借助滑道使苗夹关闭时易夹断或夹伤秧苗。钳夹式移栽机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株距和栽植深度稳定,适合栽植裸根苗和钵苗;其缺点是栽植速度慢,株距调整困难,钳夹容易伤苗,栽植频率低,一般为30株/min。

1.2 挠性圆盘式栽植机[3]

挠性圆盘式栽植机由两片挠性圆盘来夹持秧苗,由于不受秧夹数量的限制,它对株距的适应性较好,在小株距移栽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圆盘一般由橡胶材料或挠性簿钢板制成,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圆盘使用寿命较短,且栽植深度不稳定。移栽时,由人工直接将秧苗喂入挠性圆盘会产生较大的株距变异。为解决这一问题,挠性圆盘一般与具有一定分苗功能的部件结合,通过输送带来实现均匀喂苗。

1.3 吊篮式栽植机[4,5]

人工将钵苗放入旋转到最高位置的吊篮或栽植器内,栽植器随偏心圆盘转到最低位置附近时,固定滑道使栽植器下部打开,钵苗落入苗沟内,随后被覆土定植。吊篮式栽植机主要有2ZB-6型钵苗栽植机(黑龙江八五〇农场)、2YZ-40型吊篮式钵苗栽植机(莱阳农学院),其结构大致相同。其具有膜上打孔的突出优点,而且秧苗落地无冲击、不伤苗,但工作速度受到限制,结构较复杂。

1.4 带式栽植机[6]

带式栽植机由水平输送带和倾斜输送带组成,两带的运动速度不同,钵苗在水平输送带上直立前进,在带末端翻倒在倾斜输送带上,当运动到倾斜带的末端时,钵苗翻转直立落到苗沟中。这种栽植器结构简单,栽植频率高达4株/s;但是,在工作可靠性与栽植质量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1.5 导苗管式栽植机[7]

我国的导苗管式栽植机,形式大同小异:采用水平回转喂入杯式的有2ZB-4型杯式钵苗移栽机(黑龙江农垦科学院),2ZDF型半自动导苗管式移栽机(中国农业大学);采用水平回转格盘式的有2ZY-2型玉米钵苗移栽机(吉林工业大学);采用带喂入式的有2ZG-2型带喂入式钵苗移栽机(山东工程学院)。

导苗管式栽植机可克服回转式栽植器的共同缺点,秧苗在导苗管中的运动是自由的,靠重力落到苗沟中,在保持导苗管一定倾角和增加扶苗装置的情况下,可保证较好的秧苗直立度、株距均匀性和密度稳定性。栅条式扶苗器对裸根苗和钵苗移栽的效果均较好,推动式扶苗装置适于钵苗移栽。从栽植效率来看,带式喂入栽植效率最高,但仅限于钵苗移栽,且要求钵苗不能破损。

导苗管式移栽机的特点:一是减轻了喂秧手的劳动强度;二是株距易于调整,通过变换传动链轮或通过间隔喂入杯来改变距。

1.6 空气整根营养钵育苗移栽机[8]

吉林工业大学研制的空气整根钵苗全自动移栽机,利用空气整根育苗技术研究开发了空气整根营养钵育苗移栽系统,采用的真空投苗机构,在投苗过程中,秧苗与运动部件不接触,将秧苗的损伤降到了最低限度;移行机构由步进电机驱动,位置精度很高。移栽机的全部工作由单片机控制,可以实现移栽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移栽机作业效率。

2 移栽机械存在的问题

2.1 移栽机与配套技术机具脱节

移栽作物的品种、育苗方式、苗龄、行距、株距、种植密度以及深度等方面在我国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过去的研究中,开发的栽植机械往往被动地适应个别地区和作物的农艺要求,不能和农艺有机结合。作物移栽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用以筛选、输送、混拌营养土和制钵的机械,钵上精密播种、施肥、喷水喷药及其环境控制设备,整地和移栽后的田间管理等配套技术[9]。近几年,虽然研制成功的移栽机较多,但不仅不同作物移栽所需的钵体尺寸差异很大,各种移栽机所用同一作物的制钵方式和钵体形状也是五花八门;与机械化育苗相关的精密播种、育苗基质成分研究等技术几乎是空白;作物移栽后的田间管理等配套技术还未起步。

2.2 机具的“三化率”低,可靠性差

由于研制单位各自为战,造成研制出的机具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低,零部件的互换性差。国家和有关部门尚未制定出对栽植机的性能评价和检测方法具有约束力的统一标准,部分单位研制机型只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缺少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制造机具所需工装工艺无法保证,造成机具性能较差、故障率高,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3 机具自动化程度尚待提高

国内研制的移栽机几乎都是半自动机型,研制、生产所需的成本较低;但工作时必须采用手工喂苗的方式,栽植频率受限于工人的喂苗能力,一般栽植频率不能超过40株/min,导致劳动强度大,移栽机作业效率低。

3 发展机械化移栽的建议

3.1 栽植机械与配套技术同步开展

育苗移栽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钵、分钵、育苗到移栽等多个环节。在研究移栽机的同时,应加强与移栽配套的育苗设施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的研究,使这些设备、技术在性能上相互适应、技术上互为保障、能力上相互匹配且工作可靠,并且它们最终的应用应与农艺要求相符,才能够做到优质、高效、低成本,这也是移栽机械化生产工艺及机械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0]。

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作物钵体大小、形状以及采用材料的标准;研制高效制钵、自动切割分钵机;加强不同作物育苗营养钵基质成分、强度需求等基础研究;研究不同作物栽植的经济性、作物栽植环境的适应性评价体系;开发和育苗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育秧设备;研究解决钵苗整钵、断根、装盘和运输等中间环节工作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问题,使育苗和移栽的整个过程形成可操作标准化技术体系。

3.2 尽快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各项技术的开发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育苗、栽培模式与栽植机械是实现旱地栽植机械化3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育苗标准和栽培模式的标准,旱地栽植机械的研发是无的放矢的,即使栽植机械自身的性能和技术水平高,也很难推广应用。因此,应尽快制定制钵、育苗、栽植机的性能评价、检测方法和具有约束力的统一标准。

3.3 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机具的智能化水平

现有的移栽机几乎都是半自动机械式的,行距、株距调整复杂,实现分钵、取苗自动化难度较大。如将汽车、数控加工设备现有的控制系统引入到移栽、育苗和制钵机械中,将传感器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综合液压、气动和微电机技术,将大大提高机具的精确程度,简化传动机构。

3.4 努力提高机具的可靠性

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制造工艺一直都在低水平徘徊,机具的损坏率和返修率相对较高。这使农民对国产机具的使用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移栽机械设计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加工手段,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力争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结语

实现移栽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育苗移栽机械化可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使作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期相对缩短,从而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进而提高土地的和用率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通过提高种植技术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与移栽配套的育苗设施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使育苗和移栽有机的结合,降低种植成本,达到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武科,陈永成,毕新胜.新疆育苗移栽机械化的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0,32(1):230-232.

[2]金诚谦,吴崇友,袁文胜.链夹式移栽机栽植作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9):196-198.

[3]封俊,顾世康.中国玉米育苗栽植机械化的现状与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1998,14(1):103-107.

[4]刘磊,陈永成.吊篮式移栽机栽植器运动参数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26(4):504-506.

[5]武科,毕新胜,陈永成.吊篮式棉花移栽机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4):164-166.

[6]李其昀,汪遵元.双输送带式栽植器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3):124-127.

[7]顾世康,封俊.导苗管式栽植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1998,14(3):123-128.

[8]范云翔,杨子万.温室全自动移栽机的研究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1):111-115.

[9]高玉芝,王君玲,李成华.我国旱地育苗移栽机械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2):145-147.

3.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现状分析;建议

1、基层农机维修现状分析

1.1以山东省曹县为例,农业机械管理局是该县农机维修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全县农机维修销售网点。县级设立农机管理站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学校,在编人数12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农机维修技师3人,由县财政供养。全县共有农机维修、销售服务网点31个,各种较大型设备350台套,其它维修设备650台套,从事维修人员160人,全县农机维修固定资产1200万元,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年维修农机具12000台套,纯收入310万元,主要从事农机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的维修保养,维修方式以换件维修为主,维修设备以手工维修工具为主,设备简陋,如小型电焊机、小型吊车、气泵、台钻、电钻、扒胎机、油压机、简易量具、小型电动设备、简易工作台、小型铰刀等。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多,技术等级以初、中级为主。维修网点以专项维修和三级维修为主,初步形成了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1.2陆良县农机维修体制发展的基本过程

改革开放前,陆良县和其它县市一样,最早是县上成立拖拉机站,后来逐歩把拖拉机下放到公社、生产队,形成了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格局,基本做到保养零修不出队、小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满足了农业机械维修的要求。县农机修造厂形成了农机修理、旧件修复、配件生产供应三条线,并积极帮助扶持社、队农机修理点建设,培训维修技术人员。80年代中期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田到户的生产关系的建立,集体所有农业机械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承包、作价户营、购买新机具,成了当时农业机械经营的主要方式。农机维修体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机维修点逐渐消亡,逐步形成由农机户、个体农机维修点,个体农机配件经销的农机维修体制。

1.3农机维修市场需求状况

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产品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农机保有量越来越大,农机户也越来越多。陆良县2004年引进大马力拖拉机至今,保有量已剧增到1933台,中型拖拉机每年增加500多台以上,随着高性能、高价值、新型农机具的快速增加,给农机维修带来技术、设备等难题。一般性的维修技术、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维修要求。农机维修难已成为农民在经营农机时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农忙时,维修时间长,严重影响农机使用效率,影响购机农民的经济收入,甚至影响到购机补贴政策的执行,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1.4农机维修市场管理情况

县农机管理部门未设置专职人员从事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重农机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轻维修质量市场的管理。对维修市场的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和相应办法。农机维修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每年的农机具检验,通过年度检验使不合格的机具不允许参加农机作业。但这种方式多年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問题。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需求。《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明确了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行政许可,但不允许收取管理费、证照费等费用。据估算,行政许可一个维修网点从申报到批准开业,要多次到维修企业认证,检查是否符合开业条件,组织维修人员培训上岗、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地方财政没有这部分专项经费,农机管理部门难以承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农机维修的建议

2.1《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是国家促进和规范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重要规章,赋予了农机管理部门开展农机维修管理的行政职能。把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坚决消除农机维修无证经营现象,促进农机维修质量提高,要严格依照许可程序和《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标准,审定、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做到合格一个,发放一个,把好维修市场准入关。

2.2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按着“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的要求,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3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农机维修服务水平的提高,亦有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按着“科教兴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2.4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 ,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具有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等购置予以补贴。补贴对象为纳入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并自愿接受农机部门管理、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农机维修企业。

2.5制订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县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县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非常必要,对培训高技能维修人才,提高维修质量和科技含量,解决农机维修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可直接建成功能齐全、隶属于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各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搞好协调,组织好培训,农机生产企业的三包维修服务及其它服务延伸到维修服务区域中心,生产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定点到位服务,维修服务区域中心负责组织农机具生产企业和维修人员的维修服务经营,以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2.6创新农机维修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机化也在发展,农机维修体制也要创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机维修体制创新,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用政策和资金对有实力农机修理大户进行扶持,提高他们的修理装备和技术水平;二是做好新型农机经营组织的扶持工作,提高他们农机经营和维修水平;三是责成农机生产企业对在一定区域内销售大型机械达到一定数量,建立易损件配件中心,缩短配件供应的时空距离。同时有偿回收有修复价值的旧件进行修复,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四是希望农机生产企业借鉴轿车专营店的做法,做好农机维修工作,对精密部件进行专修。另外,要鼓励探索社会维修点与农机企业的售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优势互补,发挥企业在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配件供应等方面的优势,支持社会维修点做好维修服务。

4.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四

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下我国市场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国有企业中的纪检监察机构围绕中心工作,履行监督职责,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变化,产业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和升级,国有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和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增强党的建设,加强政治监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从新时代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最终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国有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纪检监察工作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从当下国有企业内部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对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也成了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国有企业应提高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同时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中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切实落实反腐倡廉的工作,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主要任务

(一)纪委的工作任务

国有企业的纪委既是企业党组织进行纪律检查的内设机构,也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其根本任务就是保证企业在党的领导之下,按照党的章程办事,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按照党的要求发展。国有企业纪委的三大任务为1.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2.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3.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避免企业内部腐败滋生,在做好政治监督的同时,服务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企业的监察职能

对于国企来说,其掌管的国有资产数量较大,保护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企业的利益,完善对国有企业人员中非党员管理人员的监督,迫在眉睫。随着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也纳入了监察范围,实行派驻纪检监察组或者监察专员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对企业同级党委的监督和对企业的全面监督,更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一)發挥国有企业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体现国有企业的优势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企,离不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将党的政策、方针、理论及思想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方式方法渗透到国企运营当中,履行好“三重一大”的事前决策监督,落实党委会的前置研究程序,加强了民主集中,集体研究和党的领导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和更依规依纪决策,更加坚定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更好的发挥经济主体和我国的制度优势

(二)为国有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前提下,国有企业要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监督好企业的制度执行情况,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查处理,进一步保障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三)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国企纪检监察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在企业内部反腐倡廉,同时维护企业的利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因为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企业利益。

(四)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

国有企业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按照党的大政方针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机构也有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其思想素质、坚定党员理想和信念的任务,通过纪律教育,对国企党员干部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进一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体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有效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加强企业的作风建设,促进企业的高效和健康发展。

三、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对非党员监督难

如上述所言,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发挥了纪律的保驾护航作用,十八大之前,国有企业长期存在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尤其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对非党员监督空白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当前的重点工作任务在仍然是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党的领导作用。但部分国企的管理人员,观念陈旧,还未习惯在监督下生活和工作,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仍存在偏差,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导致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监督难,尤其非党员的监察对象,还存在不接受监督和不理解监督的问题,不过随着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和改善。

(二)对同级党委监督难

当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内部结构和制度在逐步走向完善,但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同级监督难的问题,在近几年查处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中不乏一言堂、一支笔、个人决策重大事项的现象,所以国企改革结构调整容易,主要领导人员接受监督的思想还需强化。要进一步加强同级党组织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支持,正确用权,习惯将行使的权利公开化,透明化,让权利在监督下运行。

(三)开展监督执纪难

国企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与党政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不同,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当中,纪检监察部门所要面对的工作内容更加繁杂,不但涉及企业具体的经营领域和生产活动,同时还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国企纪检监察干部又更强的专业性和更全的综合素质。但客观存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较弱的现象,且缺乏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处理问题相对被动,顾虑很多,这就造成了纪检监察部门不敢监督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之下,小问题很有可能被纵容成大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四、新时代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提升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主动担当,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責任意识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自身的角色与责任意识,充分认识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加强主动担当意识,切实做好对企业内部党员和干部的监督教育工作。另外对于纪检监察人员自身来说,还要加强对于相关法条、政策的学习,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最主要的是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将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做好执纪、把关的工作,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杜绝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

(二)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监督守则

在新时代之下,国企发展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创新,树立效率意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摒弃旧思想,就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监督,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执纪、监督、问责;调查、监督、处置,分别是纪委和监委的职责。可以看出,监督是第一职责,也是首要职责。从监督实效来说,一定要发挥出抓早抓下,惩前毖后的作用,要注重事前监督,充分发挥探头的作用,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源头遏增量。同时也要加强线索处置的能力,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体现纪律的严肃性,一充分发挥以案示警、以案促纪的作用,加强对案件的查办力度。

(三)加强国企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要想做好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加强国企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是其根本。在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素质三方面。加强纪检监察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国企内部要组织专业化培训,注重纪检干部的业务素质能力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要加强对国企内部纪检监察干部实践方面的锻炼,通过“以案代训”让纪检监察队伍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将培训的内容在实践当中进行论证和灵活运用,“学中干,干中学”提升国企纪检监察队伍中每个成员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5.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五

金城江区六圩镇凌霄小学莫荣江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电视新闻报道、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表 明,目前 我国部分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专职教师不专业,教学过程偏重程式化,个性化教案少;兼职教师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课时安排不合理;技能教学弱于身体素质教学,群体弱于竞体的发展针目前农村小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 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

引 言

农村义务教育被列为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 的大背景下,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农村薄弱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均衡发展,发挥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农村体

育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音,农村师资队伍的发展不稳定因素诸多,流失现象常见,体育师资力量较城市差距悬殊,农村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轻锻炼、轻技能教学的倾向,学生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健康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锻炼习惯,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农村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 现状分析

一. 1 专职教师不专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及《 中华人 民共和国体育法》 对政府应采取的各种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 “ 确保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 的师资来源” . 但调查中发现,我国部分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不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便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教师也寥寥无几,而且在年龄结构上很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 明显失调,由于小学体育专职教师中“ 专职不专业” 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分析,非专业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上一点都不弱于专业教师,但在专业 素养方面 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使是一些简单 的示范动作,专业 与非专业差距明显. 另外,一些“ 学科转行”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明显带有知识教学的痕迹,同样也影响着体育教学的专业性。

2、备课情况

大部分的小学专职体育教师都能以电子备课为主,充分体现了应用电子备课 的教学能力,但对教材 的分析比较简单,应用和理解教材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不够,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不够具体,提高教学质量还有 待更具体的措施. 教学过程程式化偏多,个性化教案较少,教学进度与教学实际存在着对应的衔接问题(制定教材难度). 兼职体育教师大部分不备课,教案以专职教师备

课为主,并进行共享.课堂教学情况

部分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整体结构清楚,常规教学相对规范,课前准备认真,能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法一般,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发掘及设计教材的能力不够.部分教师因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组织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不明确,教材搭配、讲解 示范不规范者较多,使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兼职教师不稳定。由于历史、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原 因,城乡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相差较 大,骨下教师 的流动进一步向强校、城市集 中,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从而出现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其它学科教师兼职做,兼职教师求完成的现象。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如何合理调整和落实学校体育教师.目前有三种模式:①专职教师承担学校体育课;②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班主任兼体育课;③学校体育专职教师十部分非专职教师兼体育课.

针对以上问题因运用以下模式:

模式① : 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任课能全面处理教材的进度,教学评价、器材使用、学校体育工作安排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模式②: 班主任兼体育课,优点是便于学校教学班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练习的管理. 模式 ③ : 能根据国家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开足体育课时. 总之,兼职体育教师往往会出现专业思想不牢固,钻研教 材不够深入,常规教学渗透不得力,教学教法过于单调,水平教学缺乏统领等现象.身体素质通常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一般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 柔韧等.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运动技能 的方法等.

学校体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教会学牛运动所需 的方法. 农村小学虽然在师资、资源等方面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从现状表明学生的素质与技能项项目抽测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成绩优于技能项目成绩.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县(市区)所属学校需将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从行政层面重视了学生身休素质发展的均衡性。结构相对简单,动作路线清晰,评价的操作功能强. 反之,技能教学包 含了运动技术教学,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 且存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要求达到 自动化水平,这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专 业技术的素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场的现象较多,这也是产生技能项目教学弱于素质项目教学的原因之一.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测试成绩相对较好的学校,专职专业教师的作用明显.学生身 体素质测试高于技能测试的情况,主要与专职不专业教师 自身技能教学素养不够到位有关. 学生技能测试与素质测试偏低 的状况,基本与兼职教师的基本教学业务素质偏低有关.4群体与竞体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隐含着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三大类.体育教学是主体,课外体育活动是延 伸,课余体育训练是窗口,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也是学校体育流畅的动力.学校往往注重体育竞赛的成绩,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体育教师把有限的精力投入训练时,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羊式教学,这也是导致技 能教学被忽略的潜在问题.被调研 的七所农村中心小学,体育特

色、体育竞赛成绩相对突出,表明了学校领 导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但学校体育更应坚持“ 健康第一” 的理念,根据学校体育的 目的,科学把握普及与提高的相互关系,以教育者特有的远程 目光和理念定位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

5结论与思考

(1)目前嘉兴全市各级农村小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工作取得 了较大的发展. 农村小学领 导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与观念在不断更新与提升,对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器材增加的幅度等方面给予 了较 大力度的解决; 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措施上 已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多种模式,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 时体育活动的实施与落实 ; 经过培训,农村部分专职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 了很大 的提升,建议农村小学应在“ 以学生健康为本” 的理念下,努力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课外训练的关系,建立与完善学校体育课内外 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品牌)项目,使广大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2)从现状看,嘉兴市农村小学专职专业体 育教师数量偏少,兼 职体育教师 占主力因此建议加强对 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尤其应加强青年兼职体育教师 的在职培训,切实制定好农村小学专、兼职体育教师 的培训提升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专、兼职体育教师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基本技术两方面实施 长期培训,并逐渐 由数量的满足转向质量 的提高.(3)目前农村小学之间相互交流甚少,好的经验也不易得到及 时推广,从而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建议农村小学在积极取得城市学校支持的前提下,相互问要 主动交流,扎实做好校本教研,并辐射到各个村小,带动村小的兼职体育教师培训,这样既能提高中心学校专职体育教师 的工作能力,也能使相 邻片区学校的专(兼)职体育教师通过交流,共 同成为专业业务上的多面手,从而保证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 正常开展.另外,也可通过城乡体育教师定期交换任教以及结对拜师学艺等活动来带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 教学能力的提高.

6.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篇六

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预期归为三大类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一是宏观经济、国家外贸外资政策以及政局的稳定;二是国家监管框架的效率,如劳动关系、税收的效率与透明度等;三是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在熟练工人流动性不

足与技术集约化条件下的技能和技术禀赋。2003年12月16日,世界银行在其网站公布了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调研报告,题为《改善中国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这份报告是在2002年对中国5个城市(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天津)进行投资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23个城市,对投资环境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银行所调查的25个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近期世界银行所作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我国在投资环境的许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一些邻国,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空间。

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优于印度,但落后于泰国。印度的铺砌道路占56,我国为88,泰国为97;印度每1000人有3部私人电脑,我国每1000人有12部,而泰国为23部;从每1000人拥有的电话数量看,印度为131部,我国为294部,泰国则为371部。

第二,在对174个国家的调查中,我国的政治稳定性高,在政府效率方面表现中等,政府管制造成的成本低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高于印度。

第四,总体来看,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人力资源和技能水平基本相当。但我国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要低于一些东亚邻国。如在泰国,销售额的5.6要用于研发,而我国只有2。

第五,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明显。

第六,我国金融部门的运行效率低,绝大部分贷款都贷给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

二、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环境的要素指标描述为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domesticentryandexitbarriers)、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skillsandtechnologyendowment)、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labormarketflexibility)、参与全球化程度(internationalintegration)、私人部门参与程度(privatesectorparticipation)、非正式支出(informalpayment)、税收负担(taxburde)、法院工作效率(countefficiency)、金融环境(finance)等10个方面。以这10项指标衡量并综合静态数据和动态潜力,世界银行得出我国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排名(详见附表)。我国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2003年1-10月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全国的88;中部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的9;西部只有13.5亿美元,占全国的3。世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东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低于中西部,除温州为A 级外,其余11个城市均为B级或以下,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天津为C级。

(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环渤海湾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外资进入量较少,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差距。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较大。世行的调查涉及长春、大连、哈尔滨和本溪等4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这4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差别很大。长春和大连的投资环境评级介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之间,而本溪和哈尔滨的评级则为第21和23名。本溪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税收负担和金融环境的评级均为C。

7.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七

一、定陶县推广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措施

机械化深松技术作为保护耕作的一项内容, 定陶县在2011年进行了大力推广, 农机补贴项目中把深松机具也列为重点补贴机具。

1. 多渠道宣传, 提高认识

通过利用定陶电视、定陶报纸、农机科技下乡、召开现场演示会等, 积极宣传深松整地的意义与作业要求, 提高农民对深松整地农机技术的认知水平。

2. 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园, 应用深松技术

定陶县12个乡镇 (办事处) 都建立起农机科技示范园, 应用深松技术, 做给群众看, 带着群众干。通过农机科技示范园与一般地块的对比, 让群众亲眼看到深松整地的好处, 以客观事实促进主观上接受。

3. 分解任务, 让政策充分落实到位

深入种田大户、耕地面积较大的村庄和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中进行重点动员, 讲清深松整地的重要性和应用优势, 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应用新技术。把推广任务分解指标下达各乡镇, 以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规定凡欲购买大型拖拉机的农机户必须配套深松机, 才能优先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二、推广深松技术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回访和观摩示范地块, 定陶县农机局掌握了深松技术推广的一些基本状况及影响其推广的原因。据定陶县农机局联合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进行的对比试验和有经验的农户反映, 长期以来, 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致使耕层变浅, 土壤板结严重, 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求和根系的伸展。实行农机深松作业可以加深耕层, 打破犁底层,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蓄水性能, 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 增强农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仅此一项技术, 就可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每亩增产50千克左右。尽管深松技术有如此的优势, 但在推广过程中, 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 传统的耕作习俗的影响

精耕细作的传统方法已在农民的农耕生产中根深蒂固, 对深翻有一定的认识和接受, 但对深松则还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认可, 他们以为上边土层不动、不能全部翻动土层, 不利于下茬作物生长,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进度。

2. 小地块与规模耕作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定陶县已实施三十多年, 一家一户小地块的经营格局严重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大型拖拉机难有用武之地。

3. 深松地块质量的好坏

深松效果的好坏, 与天气因素有很大关系。天气雨水多少、土壤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深松质量。水分过多, 会增加深松机动力, 作业成本高。土壤水分少时深松, 遇上空气干燥, 就会失水快, 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若掌握不好深松时机, 直接影响深松机具的推广。

4. 领导对深松技术的重视程度

个别项目乡镇领导对深松工作不够重视, 组织不够有力, 导致推广农机深松技术进展缓慢。

三、建议

1. 领导重视, 落实责任

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 要强化政府行政推动作用, 不仅要把机械深松工作做为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 更要把机械深松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举措全力组织实施。政府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 指挥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工作方案, 逐级落实任务, 明确责任, 形成工作合力, 务求工作实效。

2. 强化宣传, 搞好服务

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现场演示会等形式, 广泛

新形势下制约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安徽省桐城市农机推广站汪红莲

近年来, 在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因势利导,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普及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 “十一五”期间, 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油菜收割机均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11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48.5万千瓦, 耕作机械化水平达89%, 收获机械化水平达70%,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十一五”期间, 年均增幅达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发韧于上世纪末的乡镇机构改革,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被分流, 站房被挪用, 基础设施薄弱, 经费保障不力。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稳定, 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要求, 必须加强研究, 寻求对策。

这里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 就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进行探索, 以抛砖引玉。

一、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

桐城市有12个镇, 3个办事处, 其中8个镇1个办事处设有农机站。目前基层农机站的人、财、物三权都归属于所在地政府, 基层站人员的工作调动、负责人的任免、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头经费的兑现等, 市 (县) 级农机主管部门都无从知晓。在这种体制下, 农

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作用, 提高广大农民应用深松技术的自觉性。及时总结和宣传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 为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机手培训和技术指导, 切实提高作业质量。

3. 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通过入户调查, 定陶县农机局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据农机户反映, 一家一户的小地块种植大大影响了深松作业的推进。定陶县农机局应结合各乡镇政府及村积极组织协调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 实施机械深松。连片作业示范, 整乡整机主管部门布置一项业务工作, 基层农机站的执行力大打折扣。由于主管局缺乏对基层农机站的监督、约束、激励机制, 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往往疲于应付。

2.区域设置不均

由于受经济条件及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经济条件好的乡镇设置了农机站, 有固定的办公用房, 而且工作人员在5人以上;而交通不便或重新建制的乡镇, 如桐城市山区的黄甲、唐湾等则没有农机站, 更没有从事农机工作的专职人员。县主管部门布置农机购置补贴公告宣传及农机普查等业务工作, 只得请镇分管领导指派他人协助落实。由于临时抽调的行政人员对农机业务不熟, 难以将工作落实到位。

3.硬件设施不强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大多数基层站的硬件设施十分薄弱。目前只有4个基层站有自己的办公用房, 其余的只得临时租用政府大院平房或其它民房;而且这4个站的办公用房, 均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现也是破败不堪, 更谈不上电脑、打印机、摩托车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

4. 经费保障不力

目前地方财政仅拨付农机推广人员基本工资, 没有办公经费, 而基层农机站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财政开口子的福利待遇及浮动工资无法兑现, 办公经费更是空白, 以致出现“谁干事谁贴钱”的不正常现

村推进, 做给农民看, 帮着农民算, 带着农民干, 让农民尽快掌握技术、看到效果、得到实惠, 为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4.对深松作业进行补贴

8.我国医患沟通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八

【摘要】: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频发,这不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不满,也对医院正常秩序和医生执业环境形成不良影响,更是阻碍医学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正沿着市场化的轨迹发展,医疗制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这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中,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基础。本文将从中国医患沟通现状出发分析问题,希望能总结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现状原因对策

一、中国的医患沟通

1、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定义

列宁指出:“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人类的意向、观念和法律,都

【1】是由这种关系来解释的”。在人类

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技的进步,部分

人逐渐从一般的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疗技术和所拥有的医疗手段专门从事医疗活动,解决

人们的疾病与健康问题,形成了特定的医学职业。进而,人们在物缘性交

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医、患交往的医患关系。所谓狭义的医患关系是

特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

专门术语。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生

为主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

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或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所建立的相互关系【2】。医患沟通就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2、中国医患沟通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多家医院频繁发生医疗纠纷和患者打砸医院事件,全国的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我国近年来的医患投诉和纠纷原因分析统计的文献中也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有关。在患者信访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与医务人员缺乏沟通,信访的内容包括反映医务人员的解答不尽人意,处置草率,诊治时间过短,医务人员态度生硬等。

(1)说得太少。医师不愿意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也不主动解说与疾病相关的问题。不少患者谈起自己的看病经历时,一脸的失望与无奈:医师太不爱“动口”了,你问病情,他爱理不理;你诉说病情,他好像没听见。渴望与医师沟通却无法达到目的者大有人在。

(2)问得太少。一些患者反映,现在看病没有安全感,一大早挂号,排了2小时队,终于可以与医师“面对面”了,但不到10分钟,病情还没说完,医师的处方已开好。一句问话没有,更有甚者,看病从头至尾只问两句话:“什么不好”、“公费还是自费”,接下来便是看不懂的病历、开检查单、开处方。拿了一堆药后,患者常常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问”作为医师最基本的掌握病情的手段,却没能得到很好的使用,导致了患者对医师信任度的降低,更无法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引发医疗安全隐患。

(3)听得太少。医师不认真、不仔细倾听患者陈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出现误诊,导致医患纠纷。一位患者,因医师未认真听取患者描述,而被误诊为肿瘤,给患者精神上带来极大痛苦,引起纠纷。在这起事件中,如果医师一开始就“注意听”,就不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也不会酿成医患纠纷。

二、医患沟通现状堪忧的原因

1、医患双方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一方面是虽然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医学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数在当前无法解决,同时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有高有低,医疗机构的设备和规模也不一样,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也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如果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或理解,就可能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因此,医惠之间有效沟通的同时,必须加强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2、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少数医护人员中存在着服务态度差,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职业素质骶,医德医风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这些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邡影响着患者内心中的信任感和期待,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剑患者的情绪,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是塑造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尽管拥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但征医疗服务过程中,如果缺少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就会影响医院的形象。因此,要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对患者实施良好的人文关怀的前提,是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加强对医院员工的关爱,使关爱患者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3、医疗体制和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保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公费劳保制度,用药受到限制,患者又要承担部分费用,而且往往费用也不低,有的医院只见钱救人,费用不够就停药。另外,各种大处方、过度检查等行为明显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而这些现象目前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医改政策的决策者和医院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要全面权衡制度的落脚点,采取有效措施,不能顾此失彼,给一些道德低下的人以可乘之机,甚至是给更多的人有借口的机会。

4、缺乏沟通和沟通不到位。

现在许多医院都重视医患沟通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有的甚至是量化的要求,如规定床位医师在患者住院的各个阶段必须实施沟通并做记录,这些当然是有益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沟通不仅仪是谈话。以为说了话就完成了沟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病人对医者有殷切的期盼,有敏锐的观察。他们对医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因此,为了发挥医者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医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沟通手段和运用技巧,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年轻医师。

5、管理者的缺位或不重视。

有些医院领导只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员工人文素质的提高。有些领导虽不公开表示,但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把经济指标放在第一位,导致医务人员以经济利益为抓手,牺牲了患者的利益。有些医院领导对出现的医患矛盾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分析原因时也是只从患者单方面的角度出发,没有设身处地同时考虑医务人员的立场,如长时问的超负荷工作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对医疗工作的倦怠,医务人员的缺编可能导致工作的不到位等。

三、对策及建议

1.调整医患双方的心理状态是医患良好沟通的基础。

员工帮助计划(EAP)作为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的压力管理模式之一,不但能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保持员工工作热情,还在增强组织凝聚力,稳定人力资源,促进劳资沟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5】。作为组织层面的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引进这种科学的压力管理模式来为医务人员减压。通过聘请专业的咨询人员或将服务外包给专业的EAP服务机构,为医务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举办讲座、座谈会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为医务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解决社会适应、心理及行为方面问题,从而缓解身心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患者就诊时的应激情绪,处于医患关系主动位置的医生需要通过安抚情绪、帮助其认识疾病,重建其对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来缓解患者的紧张状态。针对患者的所患疾病,运用医学专业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恰当解释病情,帮助其分析治疗的利弊,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心理认同【6】。在此过程中,医生需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充分尊重和信任患者。当然,关键还是

患者须树立起健康的生命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对待疾病,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2.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医患良好沟通的关键。

任何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双方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在医患双方的交流沟通中,医生需要理解患者的身体痛苦、心理紧张及因疾病带来的烦恼。现今许多常见病都属于身心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但要关心患者的身体不适,同时也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关注,这不但是对病人的关心,同时也可能是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对患者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充分的知情同意上。医生须主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后,各项诊疗方法的优缺点,争取患者及家属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理解和配合,同时消除诊疗过程不顺利时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误解。与此同时,患者需要认识到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和人体的个体特异性,认识到医患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解除病人痛苦、治愈疾病,理解医生也希望治愈疾病的愿望,理解医生工作的高难度和高强度;尊重医生的劳动,如果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应以平和的语气与医生协商,争取双方在尊重、理解、互信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3.双方在言行上消除沟通障碍。

(1)医生方面:①须认真倾听患者倾诉,虽然医院患者多、医生工作量大这一既定事实在短期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既然是交流,就要给对方讲话的机会。②力求做到因患施语。有效地沟通不仅需要信息被接收,更需要信息被理解。为保证信息的理解,沟通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与接收者一致的语言方式来发送信息【8】。③注重非语言行为的应用。行为沟通虽然不像语言沟通那么直接,但它也是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关怀的表情、动作等都是对患者精神上的安慰,都会让患者感到踏实与信任,都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④病历字迹书写力求清晰。病历作为重要的信息传达工具,既有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又有利于患者正确地遵守医嘱,更方便于患者下次就医时其他医生的参阅。

(2)患者方面:①调整不良情绪,减轻防卫心理。患者应尊重、信任医务人员,充分配合医务人员,以便打消医务人员的顾虑【9】。患者的信任既是对医务人员的肯定,又是对医务人员的一种无形鼓励。②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作为患者,应该充分理解医生的这一处境,沟通过程中给医生一个微笑,一句理解的话语都会改变医生的心情与态度,都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更有利于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共同目的。

4.消除归因偏差是医患良好沟通的保障。

在疾病诊治的过程中,医生不但要了解患者身体的变化,还应该了解患者对诊疗措施及其效果的看法和意见,充分解释以消除患者的顾虑。避免患者产生归因偏差。不能主观地认定患者的观点是无理取闹而置之不理,这样将会造成患者对医方的怀疑和不满升级,更趋于形成对医方不利的归因,并影响诊疗效果和双方的关系。当然,患者自身也应该理性看待医生在疾病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在不贬低医生的同时也不能把医生神化,避免把治疗失效完全归咎于医生。而对医生而言,要避免动机性的自利归因,医生们需要充分接受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同时

承认自己能力的有限性,理性看待疾病诊疗过程中的误诊、失效,接受现实,勇于承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医学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88-89。

【2】曹开宾,邱世昌等.医学伦理学教程.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47。

【3】 吕兆丰, 王晓燕, 张建, 等.医患关系现状分析研究——全国十城市典型调查[ J].中国医院, 2008, 12(12): 25-31。

【4】袁爱梅,丁运良.医患沟通技巧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3(5):93—94。

【6】朱瑜,王雁飞,蓝海林.我国B廿实施现状与发展方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7(4):51.53。

【7】吴建成,彭炜瑛.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的主题【J】.医学与社会,2003,16(3):37-38。

【8】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5-304。

9.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篇九

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特别是在每次社会转型之时,往往都要经历一番“道德的阵痛”。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曾经发生过的“从纯朴的道德高峰上跌落下来”;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又一次的道德滑落,都使人体会到了这一点。处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感慨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恩格斯从1844年9月开始,在21个月的时间内调查研究了英国的状况,包括工人阶级的道德状况。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里,他揭露当时的英国“到处是骗局”,食品(糖、茶、咖啡、烟、面粉)、烟草、衣服、磁器,商品的质和量,都充满了欺骗,秤和尺的不准。社会上出现了“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淡、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每一个人的这种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则”。

一、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1.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

1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

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变革的道德,也给予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

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2.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第一,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一个伟大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相应高尚的道义基础。党在领导人民建设新社会新生活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民,用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民,用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民。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五爱”的社会公德规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和焦裕禄的活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都坚持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就作出新概括、任务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集中阐述和部署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制定下发了世界政党史上第一部由执政党制定的专门部署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使全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更加自觉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伟大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全社会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里程碑。

第二,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

第三,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第四,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

第五,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事实证明,我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向的,道德建设的成就,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检验社会道德状况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证明。

二、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些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领域表现出来。

1.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2.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征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比如,让人忧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现象,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态,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第三,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甚至有人对德治很反感,认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过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过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体制机制原因。

回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正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尽管偶有滑坡,但是我们正在不断制止滑坡的情况下

上一篇:七一班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医药行业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