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2024-06-30

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共9篇)

1.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篇一

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与教学软件、师资力量、实训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方法等角度进行了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 思考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财经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本科不同的鲜明特点。高校一直以来的电算化课程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怎样调整才能使得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电算化人才?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比如说,在财务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知识的良好掌握,而且要对计算机语言和Excel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因此,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的定位在操作技能上,还要兼顾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课程内容制定不合理。目前大多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于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是一种核算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的处理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多数院校课程只介绍了财务软件中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对于采购、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模块介绍很少。

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程序日趋复杂,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和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的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行使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教材与教学软件的不足。目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在内容上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没有考虑和突出财经专业的课程特点,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软件方面目前还缺乏专门为会计教学而设计的软件,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了各财务软件公司商品软件的演示版,而演示版软件主要是单用户版软件,学生能够练习的只能是单机版,这样对于网络软件学生会觉得陌生,而软件的实际用户多是网络版,这就增加了学生就业难度。近年来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开始采用正式的网络版财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但巨额的软件费用是

一般院校难以承受的,而且正式版软件并没有设置练习功能。在教学中不太适用。

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既要具备会计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各院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对于计算机技术缺乏系统的学习,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另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按其所学教会学生一步步操作,谈不上实践,更说不上综合应用了。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影响了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训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使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依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职业岗位角度分析其内容显得零散。实训主要以验证为主,即对书本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同时,作业式的实训,一些同学会养成应付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两种教学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在许多院校,采用考核方法还是应试型,缺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方法只注重结果,缺乏对过程的考核。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特点而言,这种考核方法难以评价实际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课程设置。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方向,要达到社会基本需求,会计电算化应设置以下专业课程: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会计工具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和网络的要求,该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建模技术、会计软件开发技术(实验)、会计软件网络技术(实验)、财务信息化(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

教材以“自编为主,购买为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应分阶段进行。首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先学教材中的简单案例;而后由老师自编一份相对完整的练习让学生操作。其次选择一套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践教学;我系组织老师自编了一本手工会计模拟资料以后就可以用于电算化实践操作;最后,由老师利用暑假时间深入企业单位或者到企业挂职等形式,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材。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应逐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具体来说,课堂上,教师应设计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采取“启发式”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在软件演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学生在企业内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实训的经验,自己撰写案例,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加大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学校还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软件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会计电算化实训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

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按照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具体做法为:首先选择实用的会计模拟资料,将学生分组,以每组作为一个财会部门,对组内各个成员按照实际会计岗位进行分工,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在模拟实验室模拟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使学生可以模拟实际会计岗位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岗位的紧密结合。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相应的考核方法也应变化,应逐步建立一个能评价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在初期,对教师和学生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所以应该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评价为辅。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情况,确定需要评价的要素。如会计电算化中可以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模块设定考核指标,其指标应尽量量化,力求公平,并形成一个指标考核体系。经过初期教师与学生熟悉考核方式以后,应以过程考核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这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2.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篇二

一、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工作目标

对会计电算化目标的片面认识, 会削弱企业对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制约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目标, 也就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所要完成的任务, 即通过现代化的手段, 提高会计工作的地位, 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⒈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 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可以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汇总、报表等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 是会计人员避免了重复劳动, 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 可以避免手工操作难免产生的误差, 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⒉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 广大会计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通过电算化, 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操作, 也就有条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 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⒊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 由于大量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记录、汇总、整理, 使需要信息者不可能及时得到会计信息, 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 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 保证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⒋提高人员素质,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 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 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知识结构, 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 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 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 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 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 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⒌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电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管理信息电算化的目标及任务, 就是要以现代化的方法去管理企业, 提高经济效益。因而, 会计电算化不仅要使会计工作本身现代化, 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管理现代化,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问题

现有的会计应用软体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 普遍存在着系统需求中安全需求少、软体设计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 软体设计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 以至软体投入运行后暴露诸多安全隐患, 如资料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应用系统软体存在安全问题等。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还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 同时, 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 特别是硬件自身安全性能低, 造成的结果是由于硬件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会计应用系统软体的正常运用。另外, 还有操作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 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弱点进行的贪污、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 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建设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 又要相互制约。此外, 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 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 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 而且一旦出现舞弊, 损失巨大。因此, 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目前中国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 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 数据备份和保管, 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此, 强化内控管理, 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处理质量, 减少数据出错和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应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完善和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岗位分工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数据与软件管理制度等。建立适应本单位的全面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 就是要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系统。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 核算规程是否规范, 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管理流程,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四、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 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 对会计资料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应采取各种安全保证措施, 做好防消磁、防火、防潮和防尘等工作, 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的, 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所有的软件文档资料、数据结构形式、程序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 报废的计算机, 应将其硬盘彻底格式化, 以防数据泄密。

会计电算化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资料的磁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 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 一般包括: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各种安全保证措施, 如备份磁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并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五、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 是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并为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 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 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援。因此, 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尤其是要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以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 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逐步提高。使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少数人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

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企业和会计人员的欢迎.但由于中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 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希望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帮助企业改进会计电算化工作, 充分发挥电算化工作的优势和职能。

参考文献

[1]迟宏英.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J].冶金财会, 2010, (1) .

3.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完善 会计电算化 思考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实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1. 当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和实施基础已逐步趋向完善,多数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手工会计记账向电脑会计记账的转变。但是相比之下,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小型企业却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步伐,影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进程。这些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表现在:

1.1会计电算化处于初级阶段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技术手段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已经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在部分企业中,约半数以上的企业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忽略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资金运作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监控。财务管理与会计业务脱钩,没有完全做到事前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加以控制。

1.2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核算型财务软件中“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产较弱。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在加上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不全面,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得不到充分利用。

1.3会计信息系统成本效益比较高

目前一些单位在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着理论超越现实的现象。一些领导主观意识中对会计电算化理解肤浅,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财会业务的电子记账,没有深刻认识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财务管理、财务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的单位甚至在购置时盲目求大求全,而不重视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全面发挥,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2. 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

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都是存贮在数据库里,比如常用的用友软件就用的是SQL数据库,其中的数据不用用友软件就可以直接读取或是修改。在工作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只注重软件的安全性(比如有些刚使用电算化的单位只是设立了主管、会计、出纳等的分工和权限),而忽略了数据库的安全。SA用户不设密码或是密码太简单,忽视了安全性管理。另外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没有专项的电脑维修小组,大多将维修业务外包,人为地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风险。

2.2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没有及时优化。

很多在职的会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的问题。有的电算化人员大多是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有的甚至连XP和vista都说不出什么,更不用说Windows 7系统,有的对2006年新会计制度也不够熟悉,客观上对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造成了人员阻碍。

2.3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及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当一部分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没有及时设计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使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甚至造成单位会计信息泄密。另外, 很多单位领导虽然知道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运作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还延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没有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结果使财务工作分工不清、责任不明,造成了工作秩序混乱。

3. 完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相关建议

3.1提高有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

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够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完善和发展。各单位的行政主管和财务主管领导尤其要强化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深刻领会电算化对推进本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大意义,从思想意识中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结合本单位工作业务发展需求,细化电算化的操作程序、明确职责分工、严格财务监管。

3.2强化会计电算化中的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形势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已成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人员岗位安全控制制度。要完善岗位职责制度、权限划分、人员分工以及部门设置等,形成内在的制约机制;同时还要建立轮岗机制,形成轮流监督机制。二是優化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如,对机器设备进行安全性保护,防止其他的人员进入到计算机房,对数据和程序的安全进行保护;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安全性维护,系统硬件维护内容包括: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查毒;保证专机专用,确保财务工作人员不在财务专用计算机上面插入外来的光盘、软盘以及上网;及时的进行计算机故障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进行计算机的检查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等等。软件保护包括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维护工作,以防患于未然,确保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高效、安全的运行,并且对计算机财务软件所存在的不足不间断的进行修正,更加要对其所选用的计算基础财务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升级。

3.3强化会计人员电算化业务培训

结合财务人员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以操作为主。使其能够完成建立账会、科目表的设立、初始余额的录入、凭证类别的设定等系统初始化设置,以及根据每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录入凭证、完成记账、各类账簿的查询、报表的生成、结账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基本的操作。年龄偏小的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以深层次培训为主,注重加强电算化系统的系统维护、内部控制机制设计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 2009(1):159-160.

[2]杨新刚.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应用及未来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信息,2009(25).

[3]吴奇峰.会计电算化在政府事业单位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

作者简介:张磊,女,(1978-),会计师,吉林省体育局田径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4.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四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它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明细账、总账、日记账,并由计算机自动算账、转账和结账以及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替代人脑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现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该课程的实验效果不理想。本文就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机实验课效果不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难以一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每次上机实验一个老师带40—50个学生,老师也辅导不过来。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无论是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实践能力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方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所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教师在此无疑成了一种活化了的“软件说明书”,根本体现不了教师应有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得不到提高,亦不具备很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材课后练习单一。

很多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其课后习题数量少而且习题类型单一:有的只有复习思考题;有的给出的章节后习题是对实验步骤数据的“翻版”,更换一下数据而已;有的甚至没有课后习题。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实验内容后,巩固知识这一环节就显得薄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性亦比较差。

4.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

很多学校会计电算化在高二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对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这样造成把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课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的讲解上。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肯定是不好的。

二、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直接取某一个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处理。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革新性的新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的知识和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之上,分组讨论,设计案例,然后将设计好的案例分角色地上机操作检验,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案例及账套信息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总账的时候,要求每组学生在讨论确定企业的信息后角色岗位的分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整个案例上机操作的完成每组员的同心协力才能完成,所以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保证案例的顺利完成。在整个案例完成,各组成员再在一起思索讨论和总结,经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学生们牢牢地把握住了各知识点,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创造案例教学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会计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紧密地在一起,以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对案例设计浅析,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技能,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

长期以来, 我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而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大大改善专业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同步共进法和异步共进法来把操作内容进行有机分割,化整为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减轻教师的辅导量、提高教学指导效果的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统计分组原理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应用。

上面提到,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难以一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分组教学法由于借助学生的力量,采取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则有利于解决教师教学指导中因时间紧、任务重而指导不足的问题。

其次,职校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会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学习进度、学习难度等原因产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如对教师的依赖、需要同学的帮助以及加快或放慢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中能否兼顾学生的这种多样化学习需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的指导教学方法相比,分组教学法采取分类指导及老师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传、帮、带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实践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完善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发挥巨大的潜能,促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分组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科学合理地分组。

科学的统计分组是分组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指导的教学效果。因此,分组必须确保科学合理。以40—50人规模大小的班级为例,一般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人数分别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到5个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选择一名热心助人、责任心强、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助老师进行指导和检查。组和组之间留个小通道,方便教师的走动和指导。在学期中段,可视学生学习情况,重新分组。

(2)提出教学目的及要求,设计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案例或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会计账务处理系统初始化设置”一章时设计案例:每位同学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此时,要求每组学生以账套主管的情境角色登陆财务软件,案例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会计科目的增加修改删除;核算项目类别的增加、修改;币别的设置;账套选项的设置;初始数据的填制及进行试算平衡。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案例中,每节课完成一个案例;同时又把每节课的案例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个任务是按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处理”。如此,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轻松自然。

(3)强调独立思考,尝试完成案例。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并强调每位学生都应先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案例,再和组员进行讨论、求助,以避免分组合作教学成为差生抄袭好生的课堂,使学生形成“吃现成”的坏习惯。例如,对原始凭证的认知,要求学生分析原始凭证,得出经济业务的内容,教学中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写出答案,并在组内交流。又如,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设置为不同的岗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岗位,对每组成员进行财务分工,设为账套主管、凭证录入员、凭证审核员、记账员、月末处理人员、报表管理人员及工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等。就一个小组内的若干小组成员而言,不管处于哪个岗位,首先必须独立承担该岗位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当每个成员都能熟练掌握该岗位的业务处理和软件操作后,再在组内进行轮岗,如原来的账套主管调为凭证录人员,凭证录人员调为凭证审核员,以此类推,让组内每个成员都能熟悉不同岗位的不同业务处理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4)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小组内部的合作与交流,其目的在于最优答案的确立以及对差生的帮教。例如,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教师在每一张原始凭证里设计了几处错误,组员们先各自找错处,直到找出全部的错处为止,充分体现合作的优势,发挥了团结力量。而每当学生发现错误时,组员会对其产生羡慕、敬佩之情,甚至把其当作本组的主力,有同伴的激励,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会不断增强。而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对学困生的帮助也很明显。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困生在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的情况下,常常是呆坐一边或呼呼大睡。而分组合作使学困生的周边出现了”小老师”,可及时解决问题,使得每位学生都“动”起来。此外,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时,教师须在各组进行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听到错误的见解及时纠正;看到学困生直接抄答案的现象应制止并加以引导;若各组普遍出现操作困难,教师则必须叫停,再次进行总体辅导。

(5)各组上交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小结,对每组进行评价、激励。

每次分组教学课结束前,教师应对每组的活动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本次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对各组表现优异者点名表扬,并加分激励;对各组的“小老师”(积极辅导差生的学生)给予肯定;对积极学习的差生也给予加分,进一步加深其学习热情。

3.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我认为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二个学期比较合适,这时的会计班学生已比较熟悉手工会计模式及会计业务循环了,对手工会计的帐簿、凭证、报表的格式及内容已相当了解,这时从手工做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比较容易。

5.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篇五

河北省无极县劳动技工学校 李领恩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培养和造就大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中等应用型人才成为迫切的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三年学习期间掌握好这一专业技能?这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中职学校在组织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应立足学生实际与企业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客观分析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上岗,胜任岗位需求。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是主要介绍某一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比较、作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内容。解决原先教学目标定位不尽合理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方向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更青睐。这一点说明刚刚毕业的`中职学生没有足够的经验,或是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同用人单位的实际接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因此其目的是培养出市场经济社会中具备胜任职业工作能力、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必须先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分析财会职业所需要的各项工作能力,然后再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解,据此确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并选择适用的教材。

三、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开发会计电算化校本教材

目前,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在付电算化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的弊端。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付电算化发展的趋势,做好专业课程设置。要精通会计电算化,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基础等基础性课程,还应学习FOXPRO、SQLSEVRER数据库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原理及方法、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等课程。在完成基础课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大体上可作如下考虑,教学重点为《会计软件的应用和维护》、《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主干课程设置为《会计电算化概论》、《会计信息系统》、《实用会计软件操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辅助课程设置《会计软件专题》、《电子表格》、《网络技术基础》。此外,还应经常性地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发展动态及新的规范要求,作为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法规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学科,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实用性、规范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四、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会计学事实上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相关教师也要注意选择和采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般有案例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法、逆向思维法、作业设计法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非常推崇分组自主讨论式教学,此法重在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在实验操作与分组学习中让学生做老师。虽然学生在操作与演示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与问题,但这恰恰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集体讨论、集体纠错,不但可以加深全体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通过解决方案的提出可以让学生掌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提高学生操作财务软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建立专用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根据会计专业学生人数,设计成标准的网络教室。保证每人一台电脑,采用星型结构把实验室内的电脑连成局域网。然后与校园网及互联网联结,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在实验室内增加一些电教设备,以便遇到确实无法模拟的会计环境或问题时。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在配备硬件系统时。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大型管理软件公司合作。让对方给出专业的设计意见。同时可与其合作开展培训业务。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对学校创收也有所帮助。该实验室建成以后。应杜绝其他专业教学使用,多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此进行业务训练,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六、实施多元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技能呢?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构成可以是多元的,既有来自学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科研院所、会计师事务所的。让来自不同领域的教师相互沟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每位教师逐步实现既懂理论又能熟练进行实践的目标。二是学校可以选择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将专业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共同参与财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工作。三是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会计电算化教师进修或进企业时间锻炼。鼓励专业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了解考察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企业现在用的多数是什么软件?该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如何排除?同时,专业教师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为校本教材的编撰提供素材。

6.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篇六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吉林女子学校 吕文秀

【摘要】: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为会计电算化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学科教学体系没有统一规范,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本文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当前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对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做了阐述。

【关键字】:职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教学

思考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财会人员与网络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因此网络时代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育方向就必须重新定位。以前的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在会计中的应用来概括会计电算化的涵义更为恰当。那么,网络时代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网络时代的财会人才呢?我认为,主动适应社会,努力调整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知识结构及培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断地充实、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才是当务之急。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理论概念多、叙述多,可操作的内容却很少,并且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其例重点,不论对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实践环节不足,不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有的甚至没有上机实践,对教材的案例介绍也是空对空,而且实践的内容也有失偏颇,有的上机操作只使用一些会计软件的学习版,让学生只学如何使用会计软件,但对如何分析、设计、实现等都没有相应的实验。我认为,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会计电算化岗前培训有所不同,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1、体现劳动者技能方面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既然是培养“劳动者”而不是本科生、研究生,在劳动技能方面应有突出的优势,教学中应根据劳动市场的要求,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让用人单位“拿来即能派上用场”.

2、体现“高素质”的特点.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劳动者”,应有“高素质”的要求,这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操作员会使用财务软件,会输入凭证算出报表,还要具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对财务软件应有较深层次的了解,对财务软件的运行机制应有相当的了解,这正是与举办10天的岗前培训不同的地方.

3、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经济管理类、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的特点.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和财务会计类专业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而一些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前述两类专业不仅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相同,而且在教学计划中基本上未增加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其他专业课.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外,应充分体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财务软件的使用维护上,应充分体现在利用编程手段对商品财务软件未涉及到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面.

4、体现综合性和边缘性特点.会计电算化教学不同于会计学科教学,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电算化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它不是培养高级计算机操作人员,也不是培养高级程序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员,会计电算化应当是介于会计学科与计算机应用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这个分寸不能完全由授课教师来掌握,而应由专业教学计划、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来把握. 根据以上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我们就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网络社会的新型会计电算化人才,新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只掌握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是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的,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结构

二、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所培养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更新专业知识

随着财务软件向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会计、安全会计以及研究与开发会计也会随之产生,由于实时系统和数据传输通道的快捷与畅通也给远程审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会计电算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出现了“网络财务”、“全能ERP软件”、“数字化管理”等多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适时充实或增加上述内容。

2.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

网络时代的财会人员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及简单维护以及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外,在互联网(Internet)的使用方面,更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和训练,掌握其常规使用方法。如电子邮件(E-mail)的编辑、收发,常用网址中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检索,专业网页(Web)的设计和维护,相关文献的上传、下载等等。因此,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教学力度。

3.学好一门外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Internet)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为基础发布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都以英文为基础。虽然近年来中文网站显著增加,但无论是信息搜寻、文件编辑、还是电子邮件的收发,都仍然是大量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另外,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之间的交往已存在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支付手段。因此,作为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财会人员如果不掌握一门外语,在将来的时代里,就很难算作一名合格的优秀会计人员。

4.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在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里,能否熟练掌握诸如网络应用知识等财会专业所必修的“边缘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既有的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更能掌握随时代发展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边缘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的网络时代有立足之本。所以我们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有学生必修的一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应有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供学生选修,以便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对相关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结合着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会计电算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就要针对以上两方面对已有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调整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的调整

(一)加大实践课时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操作能力的培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养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课教学,使学生全面领会会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过程,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都不突出的弱点,突出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有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二)降低程序开发设计难度,加强原有商用软件的二次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大专院校学生起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讲授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大学会计电算化课程把程序开发设计作为重点来学习,而中等职业学校则应把重点内容放在对原有软件的二次开发上、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在采用大专院校教材时,要要注意到与大专院校的区别,将授课重点定在对原有软件的二次开发上。

(三)非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应有所区别

中等职业学校不提倡学生学习专业过于细化,我们倡导“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要求专业特点突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求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本领。不但能操作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更要求维护与开发、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应有所侧重、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除了与财会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相同外,还应加大有关计算机维护维修方面的课时,增加有关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专业课,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总之,在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门化方向的教学中,我们要认清会计电算化的本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要以基础理论为依托,以实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为重点,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动态,展望未来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和方法,并促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投身于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相研究,特别要让学生体会到的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网络会计开始得到应用,它将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远程教育2000,3[总158] [2]郭新乎,郭延生.(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实验指导).

7.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会计电算化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普遍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 如何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使之不仅掌握好会计专业知识, 同时又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

1.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 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 是为会计和财务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手工操作已逐渐被计算机取代,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使学生熟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实务操作技能, 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对企业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和大型应用软件的使用与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不但要求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求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要求能操作和使用会计软件, 更要求能对会计软件进行维护同时熟练掌握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因此,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部分与实践课部分两方面, 理论课部分应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和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核等内容;实践课应包括会计软件的工作原理、软件特点及功能、会计软件的操作和维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等内容。理论课部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 实践部分则是决定整个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案例教学

在实际会计电算化教学中, 由于时间、场地条件等因素所限, 教学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讲授的大部分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缺乏应用性;而上机所练习的内容则是将会计软件的不同部分进行单独讲解, 没有连贯性。由于没有将软件的各个部分通过案例连接起来, 学生没有对业务留下一个总体印象, 因此会出现学生对软件的各部分十分熟悉, 但却不能使用软件进行整套会计资料的实务操作。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脱离手工账实习课, 学生没有比较性的认识和思考, 也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体系设计的不完善, 影响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理论、软件工程学等学科之上, 可是目前高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时间和条件考虑不够, 没有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前期课程, 就直接讲授会计会计电算化的开发, 学生对软件工程一无所知就开始设计系统, 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3. 传统的教学模式, 阻碍学生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目前在本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 仍然是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 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 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参加新经济的竞争中, 迫切需要新兴的会计电算人才,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改进。

4. 教学软件陈旧, 与现实脱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ERP (企业资源计划) 技术正在深入企业和各个领域,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RP系统应用到自己的生产经营中, 以网络为基础的管理型财务软件也在普及。而目前, 高校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教育仍以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为主, 讲解会计的流程, 显然课程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案例分析

通过建立一个手工模拟与电算化相结合的联合实验室, 模拟若干套会计业务数据, 让学生一方面用手工方式进行核算, 另一方面采用电算化手段进行处理, 使学生不仅熟悉两种会计处理流程,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对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有一个亲身感受, 为将来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将企业案例引入到教学中,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剖析, 将过去以业务单元为主线的专业知识融会于一个案例中, 一方面提高学生融会贯通能力, 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化案例中不断出现的新业务也引导学生将考虑问题的思路不拘泥于课本和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而是独立思考解决方案。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处理实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处理好电算化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的关系

电算化教学要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 加强会计专业课和电算化的联系。计算机是电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是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电算化教学所涵盖的内容应该是:系统设计理念+计算机+会计知识+管理思想+会计软件应用, 因此电算化教学应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只有在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理论和系统开发的基础上, 才能搞好会计电算化, 特别是一些会计专业课程, 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必须成为会计电算化的前导课程。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充实教学内容

深入企业实际, 及时了解电算化会计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一方面, 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 进行案例教学, 或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例编写实验内容;另一方面, 可以把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 调查报告作为学生本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的选择,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 与时俱进, 引进ERP系统

ERP系统软件是一种组织企业资源、整合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信息的系统软件, 它将一个企业不同部门所使用的经营管理信息统一在一个整体计算机系统中, 使各部门使用相同的数据库管理信息。在这个系统中, 会计管理占有重要地位。该系统能正确记录、反映、监督、分析资金在企业经营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 并对会计核算的每个过程都设计了相应的模块, 使各模块数据相互衔接。同时, ERP系统强调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 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改善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 使会计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增加ERP的知识, 也是网络时代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四、总结

作为新时期的会计电算化教育, 要想适应未来的经济环境, 就必须根据客观实际, 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清醒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各方面共同配合, 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 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伊泠:网络时代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1)

[2]王忠孝:试析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J].北方经贸, 2002, (1)

8.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控制;企业

0.前言

自1981年8月,会计电算化一词被正式提出以来,已经度过了27个年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IT技术以及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计电算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些变化向原来的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挑战。那么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实现内部会计控制是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指由专业人员编制会计软件,由会计人员及有关的操作人员操作会计数据,指挥计算机替代人工来完成会计工作的活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输等一系列工作,其目的是为各类有关用户提供会计信息,并帮助他们进行管理和决策。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動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组织、程序、手段的总称,包括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核心,加强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工具, 同时会计软件也融合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部分理论,实施和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的制度化、程序化在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现。

2.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导致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面临着挑战,也使得它的形式和范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1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原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容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控制方法都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

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由于人们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动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2.2内部控制范围的变化

传统的内容控制主要是针对交易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如何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

3.1提高风险意识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电算化系统有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风险.必须建立更加严密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各级领导和财会部门,信息部门人员都应对会计信息化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营造风险防范从我做起的氛围。目前.社会上计算机犯罪行为的增加.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效保障

3.2加强人员职能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进而体现各部门问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作用。此外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力度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

3.3加强程序控制

该项控制是针对会计电算化提出的新要求之一。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做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当然.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公司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4加强档案管理的控制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3.5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控制

该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它主要包括:接触控制环境保护和安全控制。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

4.结束语

9.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 篇九

会计电算化作为首次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不仅缩短了财务数据处理的时间,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其为财务部门配置的网络设备,在客观上为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促进了相关软件行业的成长,为会计信息化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件基础。但会计电算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还未实现其他部门的充分融合,缺少信息共享的机制等,由此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就成了必然趋势。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理论

1、会计电算化概述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会计技术为手段,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经济过程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记录、反映、核算和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经济活动。它是由计算机系统、会计系统、程序系统与会计人员等组成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坚实丰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除会计的基本理论外,还吸取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基本理论,是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把会计人员和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同时它又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主要是紧急结合企业管理系统目标的控制优化出发,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信息的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把核算和管理结合为一体,有效地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其次强化了会计的管理职能,实现对再生产过程和经济效益的预决策控制。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性,再借助于现代经济数学方法,可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分析,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及会计分析。由于能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经济活动中任何一时间断面的经济数据,可连续取得经济活动中的动态、静态信息,将其与预测、决策方案进行比较,将结果反馈于经济活动过程,以控制经济活动按预定目标正常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事中控制、事前预决策,这是手工会计系统完全无法实现的,从而真正实现了会计管理职能。最后具有全新的工作程式。传统会计工作程式是:收集原始凭证或制作原始凭证,分析业务性质,根据会计制度和记账规则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总账,计算成本、结账、编制报表等。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式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在现场直接进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经业务性质识别、分类后,生成会计凭证记录,输出记账凭证,经审核后,生成会计主文件数据库,可据此输出成本、报表等资料。在这种工作程式下,会计工作组织机构也相应地改变了,手工会计系统内部工作岗位已变为数据录入、审核及系统维护等新的岗位。内部控制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1、概述

所谓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下,对现有的会计处理针对性的进行收集和处理以及分析和储存,同时给用户提供会计信息核算和信息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主要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简言之,会计信息化就是以会计数据为处理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同理,人事信息系统是以人事数据为处理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是以生产数据为处理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

2、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首先是数据处理更加便捷,主要操作是输入记账凭证,其他的记账、结账和编制财务报表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输入的记账凭证是正确的,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一定是正确的,不必进行相互核对,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其次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较高。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管理信息系统其他任何子系统的数据都要求更准确,例如账户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之间、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之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合计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都必须完全相等,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额。最后数据结构较为复杂。会计信息化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个方面进行的,这五个方面又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既有呈现层次树状结构的数据内容,又有呈现网状结构的数据内容。数据的增减又呈现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所以数据结构十分复杂。

三、会计电算化现存不足分析

(一)知识结构合理性不足

当前,很多会计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合理性还严重不足,即便是有的会计人员具备的知识与理论能服务于手工核算工作的开展,但是电算化对其的要求则要求更高,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会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设备的运维技术知识。但是很多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然而在计算机技术知识方面则十分缺乏,所以在计算机处理中往往难以完成各种会计核算任务。而且在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又相对低下,而这就使得双方的沟通和协调不当,即便是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升级的今天,其会计功能始终徘徊不前。

(二)保密意识差

安全性问题是会计核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如果硬件存在故障,软件被病毒供给之后,各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会降低,而且随着数据资料在存储介质方面的变化,加上资料没有及时的打印或备份,只要发生故障,就可能因此导致损失较为严重。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自身的保密意识较差,例如在操作权限设置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操作管理方面的力度不足,尤其是在防毒、防骇客方面的工作不足,经常会导致系统崩溃以及网络瘫痪的情况出现。

(三)软件技术水平低

当前,有的数据库系统在功能上面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会计软件方面,虽然很多企业在开发会计软件时选用了数据库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往往属于小型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其不仅功能薄弱,而且主要服务的是单客户,所以对于多用户的并发使用显然不足,加上其功能的单一性导致了其自身的适应性较差。而且很多会计软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所以专业的企业会计软件很少,而企业又在不断的发展,企业在软件技术方面的投资不足势必会导致整个软件技术水平低下。

(四)政策法规滞后

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是手工核算,而会计电算化实施后,不管是账户设置,还是账户登记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与会计系统设计和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均发生了变化,所以应结合会计电算化特点,完善当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因为财务会计制度滞后已对会计电算化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途径

(一)提高综合素质

为确保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对其的培养,强化信息化教育方面,鼓励高校设立有关信息化的专业,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积极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再培训,早日建立起技术硬、素质高,符合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此外,还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的培养以及培训人员的知识结构,然后逐步向复合型的人才发展。

(二)彻底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

企业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既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又需要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决策上的支持。因此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社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企业领导要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功能,加强对员工全面的信息化的培训,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出有用的信息。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既需要业务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又需要企业贯彻信息化理念,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数据在企业内外部间共享、流通,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职能。因此企业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业务、财务、生产一体化,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四)完善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和需要,综合企业人、物、财的情况,制定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一步一步稳定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着手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与问题,并梳理出今后企业的管理发展方向,按照实务与效益互利、先局部后总体的原则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优化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前面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加强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功能,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变,而且合理配置了财务资源,对于降低企业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信息处理能力、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同信息职能间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会计从业人员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也成为了可能,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才能为企业的继续发展提供财务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凯新.“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第29期

[2]武鹏熙.“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第08期

上一篇:中秋节猜灯谜主题活动方案参考下一篇:2011高雅艺术进校园2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