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2024-08-25

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9篇)

1.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篇一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很少把学生的情感因素纳入教学设计的策略中,注重传授,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使学生们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感,并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感因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体会:有些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智商低、经验少、学习能力不强,也不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如人意,更不是因为教师的要求不严格,威信不高,突出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动机和毅力,以至于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一、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近年来,很多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不清,教学手段较单一,只相信严师出高徒;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有极个别老师的动机不纯。

(二)设计策略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于智育,忽视和回避情感;教师很少把情感要素纳入教学设计策略之中,认为情感与课堂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只重视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技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检查评价,却忽视了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得出认识。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短平快”地达成教学目标,不设情景,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直接传授圆的面积公式:s圆=πr2然后让学生做习题练习。例题讲解后,就让学生做大量习题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对课堂反应麻木,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完之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而且,在反馈与评价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错误,有的老师没有恰当评价,反以批评讥讽为主,进一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类似现象的经常性重复出现,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和学习中,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力,情感理智相互作用,以支持或抑制学习。因

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使学生获得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心理也表明:学生在加工所接受的大量信息之前,必须在生理和情感上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必须把学生的安全感放在首位。同时,教师还应尽可能通过创设一种鼓励学生冒险的积极氛围来促进他们在情感上的安全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是想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放任他们做错误的事。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敢实验、敢猜想、敢判断;千万不要只注重听话与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要简单否定,以免使学生成了“受审的被告”,产生过度紧张情绪,而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学生获得尊重感。

受人尊重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受到老师尊重是学生的基本情感要求。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应该遵循的 教育规律。受人尊重是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当一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只有个体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他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尊重感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冷嘲热讽,甚至辱骂,还自以为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长期存在,还会造成师生情绪对立,关系冷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恰当地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学会改正错误,获得尊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当我们的教师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时,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使学生有愉悦感。

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悦耳的音乐符合人类的需要,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愉悦情感同样会对学习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将产生抑制作用。数学课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纳税》新课前,老师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纳税知识,了解纳税的意义和常见税种、税收的作用等信息。教学时,通过故事讲解导入,通过纳税知识竞赛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和表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让学生复习百分率的知识,自主推导出税率公式:税率=应纳税额÷收入。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计算父母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等,及时进行归纳、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爱的错误”,“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我们教师不应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的优点、发现和进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使用教具、学具(一张大圆纸)去摸索怎样用学过的多边形知识来计量圆的面积,通过监控调节,层层深入,将圆转化为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

s圆(转化)s近似长方形 s圆=s长方形=长×宽=c圆÷2×r=2πr÷2×r=πr2 然后再通过反馈迁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转化成多个三角形。学生经过观察、操作,尝试得出结论:如,s圆(转化)s近似平行四边形=底×高=c圆÷2×r=πr2 s圆(转化)s近似三角形=底×高÷2=c圆÷4×4r÷2=2πr÷4×4r÷2=πr2 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当时的课堂,人人动手,个个发言,气氛极其活跃。同学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收获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切实注意学生的安全感需要,重视学生的尊重感需要,积极营造有助于增强学生愉悦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从成功走向成功,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美)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2版.[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版.小学数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4

2.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篇二

非智力因素, 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 先天少, 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它在学生学习中, 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 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质量。反之, 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动机、学习索然无味、情绪一贯低落、意志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性格, 就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降低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引起注意, 教师对非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让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 但需要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 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 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就这几年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知道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个人如果没有动力, 那他将一事无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 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体育课中, 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 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 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 就没有学习的“动机”, 缺乏了动机, 课堂上学生就不会认真投入, 而是应付了事, 这就意味着体育课可有可无, 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 而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 明确目的, 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 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 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学习运动技术, 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 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 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 促进学生更科学地锻炼身体, 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炼。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 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被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是由于学生不懂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 只要学生明确了其价值, 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2. 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 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 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 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 没有体质的增强, 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 让学生有—些美的享受,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 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中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 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可利用学生好胜, 喜欢逞能, 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例如, 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 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 多者为胜, 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得快, 既要动作到位, 传球的速度要快, 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 为了集体的荣誉, 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成长过程中, 要历尽坎坷, 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 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 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 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 更直接, 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那么, 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二、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努力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 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 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作为体育教师, 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 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学生“欢迎”的运动, 但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上课之前, 要先作如思想动员, 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 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如“极点”“第二次呼吸”, 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 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 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 另一方面又是对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 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 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2. 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 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 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分解难点, 逐步引导, 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 不断克服困难, 步步进取, 最后成功。

例如, 在自由泳教学中, 首先必须打消学生“畏水”的情绪。对“畏水”的学生开始可安排在浅水区, 让他们做—些戏水、打水战和漂浮等练习, 让他们了解水, 知道水并不可怕。接着可安排一些水中拾石子练习,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性后再开始教学。针对他们在学自由泳动作中怕呛水、怕练习时站不住脚等情况, 可采用两人一组潜水、打腿、保护与帮助等练习, 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性语言, 如“好些”“很好”等,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换气是游泳教学的难点, 可先教原地吐气, 两人一组的打腿换气练习, 然后过渡到打腿加单划臂换气练习, 进而托腹部打腿、双划臂换气等方法。通过教学, 使学生的技术、技能与意志品质都得到培养, 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

3. 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 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 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 使学生感到成功感。例如, 在短跑的教学中, 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 在训练时, 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训练, 哪怕没有进步, 我们也要加以鼓励, 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 测验时, 我们区别对待, 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 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 这样他们使会产生成功的喜悦, 就会更加的努力, 这样, 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了。

上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两点看法, 希望由此能够引起大家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视, 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可根据体育教学特有的优势, 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 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 具有充分发展的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 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促进社会的发展。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 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更有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培养动机、意志力两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践, 阐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娟.小学体育中的寓教于乐[J].科学教育家, 2008 (4) .

3.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篇三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反之,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动机、学习索然无味、情绪一贯低落、意志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性格,就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引起注意,教师对非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让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就这几年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知道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学生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这就意味着体育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而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 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学生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炼。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被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是由于学生不懂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只要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2 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有—些美的享受,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中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可利用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得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锻炼。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二、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作为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学生“欢迎”的运动,但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2 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在自由泳教学中,首先必须打消学生“畏水”的情绪。对“畏水”的学生开始可安排在浅水区,让他们做一些戏水、打水战和漂浮等练习,让他们了解水,知道水并不可怕。接着可安排一些水中拾石子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性后再开始教学。针对他们在学自由泳动作中怕呛水、怕练习时站不住脚等情况,可采用两人一组潜水、打腿、保护与帮助等练习,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性语言,如“好些”“很好”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换气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可先教原地吐气,两人一组的打腿换气练习,然后过渡到打腿加单划臂换气练习,进而托腹部打腿、双划臂换气等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技术、技能与意志品质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

3 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这样他们使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加的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了。

上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两点看法,希望由此能够引起大家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体育教学特有的优势,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具有充分发展的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4.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篇四

孙倚娜

在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琳琅满目的学习资料和五花八门的考试证书,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国民的整体英语能力究竟有了多少提高,却很值得商榷。现在的大学生中,能听懂英语学术报告者,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也就是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加强双语教学而高校难以推广的结症之一。

在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体制中存在一些严重损害着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现象。首先,强调英语口语教学,往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他们频频组织各种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可大量的经费投入,特殊超常规的训练,诱导高校只是注意培养少数学生。其次,巨大的需求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出版界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回应。有关英语口语方面的学习训练材料充斥书店,甚至是临近学校的街头巷尾的地摊。由于大多数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以致良莠难分,学生们最终失望地发现,其捧回的东西,往往在话题覆盖面、对话情景、语言层次、话语篇幅方面,难以助其达到在一定的场合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的交流目的。再次,机械的以数量为主的评估体系,不但成了高校考察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尺度,也成了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包括口语水平的标准,因此,各类八股式的口语考试粉墨登场。由于缺少对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测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系统研究,而以学生得到一个考试成绩为终极。当这些学生日后进入真正的国际交流场合,还是感到难以开口。

口语课程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点课程加以建设,这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上海某著名大学2002年学生对口语课程的开课需求远远超过其开设课程的师资力量,供与需的比例是1∶

9.2。教师人数匮乏,也造成口语教学研究的薄弱,并导致了当今口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滞后于口语应用能力培养需求的局面。仅以2002年国内4个主要外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为例,一年内刊登的有关大学英语学生口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论文仅为5篇。如果口语课程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系列的重要部分,可以预见,关于口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将得到重视并蓬勃发展;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又必将提高口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水平。同时,口语课程成为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组成部分,将有助于口语应用能力培养中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材的开发。外语教学界应该鼓励一批国内学者,甚至通过他们与英语国家的专家合作,在充分认识我们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现有的各种口语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我国高校实情、遵循口语教学规律、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口语课程教材,这类教材可以从两个不同系列进行开发:

1、口头交际能力教材系列,这个系列的教材在语境和话题上应该具有兼容性,在语言水平上具有多层次性,既有助于培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适应口语能力培养的长期性,以便学生能够获得从一般会话、简单交流到进行复杂思想的交流和公开演讲的能力;

2、以各个专业为情景基础的口语教材,这些教材应该具有专业特殊性,甚至结合双语教学的展开,强调如适用于金融、贸易、传媒、信息等系统行业的口语交流内容,以便专业人才掌握展示才能等能力、培养其在本领域直接进行深入交流的能力。

(作者系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会一点点常用的交际用语,如简单的打招呼、问路、购物、自我介绍等,遇到复杂的情况,他们就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的口语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据笔者观察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缺乏挑战性。

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1985)对大学英语教学听说的要求是:能够用所学的功能意念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教材内容进行回答。应该说,这个要求并不高,而现今颁布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比它高得多。试想一下,如果一位在中学里就能按所给的情景对话,并达到有条理地叙述主题,意思连贯,表达清楚的学生,进大学后反而去操练简单的日常会话,并对教材进行回答,那么学生还会有多少积极性?

2、评估标准的单一性。

至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各教育行政机构对院校的评价也是以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为主要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该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始终未能跳出应付四,六级考试的层面。而在国家已进入WTO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落后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标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说的能力是他们在涉外企业求职时首先亮相的技能,说得好就可能意味着求职的成功。

3、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短视性。

在笔者进行的口语能力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校学生对英语科设定的学习目标就是苦读几年,拿到四,六级证书,为进入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应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学习者个体长远发展来看,却是缺乏生命力的。

4、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多元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有其内在的原因:

1)心理/情感因素。由于学习风格的不同,每个学习者个体认知的表现方式就不同:视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观看的渠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但对口头解说等没有视象辅助的学习内容则难于理解;听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谈话交流、课堂表演、听唱歌曲、磁带来学习英语;而动觉型的学生则喜欢通过读和写、动手操作学习,尤其喜欢表演动作,爱打手势,表情丰富等。但是很多学习者并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而盲目地运用别人认为正确的学习策略,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故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质,用一个模式和一种要求来教学,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2)学习者原有语言能力的脆弱性。学习者个体进入高职院校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弱的状况。比如,中学英语的大班化教学使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严重受到限制,学生长期以来很少感受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等。而这种现状在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期望值不高。故而导致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态度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遇到困难迂回绕道,学习持久性难以保持等种种现象。

3)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学生不愿说英语,口语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遵循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录音磁带,课后做书面练习的途径来进行。他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同伴和老师对话、交流以获得口头交际的能力。他们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形成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就是这样学的。

5、教材相关性差。

据笔者所知,就高职院校而言,全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英语口语教材,使用的都是普通院校的教材。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需要相关性不大,与他们的实际程度也相去甚远。俄国语言学家Volgo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认为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的确定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下桃子来”的感觉。如果要求太高,学生成功无望,何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Krashen(1982)也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i+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人是通过理解比现有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再通过不断积累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的(转引自范谊,1998)。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为i,下一个阶梯需要掌握的知识为1,这个“ⅰ+1”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而恰当,这是一个由低级往高级阶段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如果这个循环过程中的某个链接和台阶跨度太大,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挫败感。

二、高职院校口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英语口语的现状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以期保证口语课教学的效益和效果: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习主体的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合点。产生外语学习动机的个人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工作需要和教育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外语获得文凭,获得好的工作,或者获得某种职位的提升。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动机,比较急功近利。一旦这种需要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满足,那么学习外语的意愿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不断帮助学生提升需要的层次。让学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充分认识外语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不仅是谋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和终生发展的需要。

其次,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去弥补教材的缺陷。

口语课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学生的水平只会停留在交际能力所

涵盖的前二个层面上:1)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知识;2)口语表达的基本规则。课堂互动缺乏挑战性、模糊性,缺少信息差,缺少意义协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就会丧失已经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课本作为蓝本,教师需选择与教材主题相关的补充材料,并加以整合和发展。这些材料必须具备下面的几个特点:1)相关性和趣味性。2)实用性和真实性。3)适切性和可理解性。

4)挑战性。即材料中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是生活化的,真实的,容易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兴趣。

再次,有效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保持口语课课堂交互活动的生命力(Classroom dynamics)。 高职院校的口语课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的交互活动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积极”、“参与”、“合作”、和“成功”的状态。

1)建构支持性的环境。通常,中国学生害怕在同伴面前出丑,因为中国文化中,“群体概念是很强的,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落,会产生从众行为”。大多数学生在发言前,总爱张望同伴的反应,不愿意做出头鸟,害怕成为同伴攻击的目标,担心在同伴的面前失去“面子”。这种意识,影响了他们想发言的欲望。

笔者以为创设并形成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教师首选的教学策略。在这个环境中,学习伙伴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有安全感,不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而感到不适应或者有压力,从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不怕犯错,敢于开口。教师要容错,反馈多从积极,鼓励的层面上进行,应多给学生支持、加油并喝彩。

2)兴趣教学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应建立在是否有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教师不仅需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所在,应知道学生中的流行活动和各种时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量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和挑战的语言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况。

3)开放式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口语课教学中,怎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地开展口头交际训练呢?笔者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如:brainstorm, role play, debate, project presentation, speech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效地推动了课堂交互活动,使之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生命力,还使大学的口语课教学真正脱离了低层面的语言训练,使之朝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

4)任务型活动策略。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是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展至极点时,习得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其实,口语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调控。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强调从做中学,每项任务的提出是从真实生活实际出发的,这有利于学生建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尝试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口语教学中,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常常以主题为核心,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口语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前后相连,由基本的课本任务(enabling task)到拓展性任务(activation task),由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到真实情景中的实际演练任务(performing task),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逐步帮助学生达到交际能力的后两个层面: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和应对不同的言语行为;学生懂得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下采用得体的言语行为(Richards, Platt and Weber, 1985,转引自Nunan, 1999)。高职院校的口语课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但只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善用教学策略,这种局面是可以改善的。

参考文献:

[1]Bailey KM.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Seliger and Long.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3. [2]Brown H 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3]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 OUP.1983.

[4]陶友兰.试论通过角色扮演训练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口语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2001,(2). [5]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J],2000,(1).

[6]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J],1999,(2).

5.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篇五

金秀县桐木中心校莫燕妮

内容摘要: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重点谈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会观察—习作的前提;

二、读写结合—习作的桥梁;

三、丰富积累—习作的源泉;

四、真情实感—习作的灵魂;

五、大胆想象—习作的翅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在中年级夯实学生习作的基础,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崔峦同志指出:“训练要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入手,落脚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这为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其中写的训练尤为重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年级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长期以来,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视作文为苦差事。每到作文课,绞尽脑汁,生憋硬挤,编出一篇文交差了事,老师一遍遍地帮助他们修改,苦不堪言。针对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力争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会观察—习作的前提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年级要求能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二年级要求能看图或观察事物;三年级要求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四年级要求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五年级要求观察事物抓住重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六年级要求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教师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常抓不懈。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教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爱玩儿的特点,带着学生到山上去玩儿,一边玩儿,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北山坡上树的品种,树叶飘落的不同情况。回来以后,用剪刀剪出了许多北山坡上的树,这些树形态各异,姿态优美,融进了孩子天真的想象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情动而辞发,看着画面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把杨树、枫树、松树贴在同一张纸上

形成了一个个组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练习说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

1、秋天到了,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如果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小树当人写该怎么说呢?

3、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拨动活动的树叶使之落在地上〉这些树叶像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练习说话,甭提多高兴了。老师又引导学生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介绍北山坡上的树,最后概括地说出:“北山坡上的树真是又多又美丽,”这节课教师从观察入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今后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时如果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他们一定感到这是一件乐事,而绝非难事一桩。

二、读写结合—习作的桥梁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小部分时间用于识字、作文教学,绝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效率很低,只有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读与写怎样结合呢?首先要确定读与写的具体结合点,即可转化之点,如解题与审题,归纳中心与确定中心,分析课文层次结构与布局谋篇等。小学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借景喻人,有的过渡自然,有的结尾点题,有的记叙条理清楚,有的描写传神入化,有的抒情情真意切,有的议论恰到好处,有的顺序、插叙、倒叙、穿插灵活方法巧妙。我们要求中年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读写结合点,采用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北京版七册12课《海底世界》第4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作者先概括写了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再从众多的海洋动物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具体描写(有快有慢、有前进的有后退的还有不动的),作者先写面再写点,点面结合,描写出神入化,使我们感到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写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大扫除等活动,教师安排了十分钟左右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将比赛场面、劳动场面写得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借鉴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通过观察写一个片断,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写起这类习作来得心应手,易如反掌。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时有机地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并将这些写作方法及时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读写结合,在阅读和习作践给学生架起了一道桥梁,进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写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轻松愉快地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来。

三、丰富积累—习作的源泉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要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下功夫。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丰富得人生阅历以及“读万卷书”的饱学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很难写好作文。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培养积累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使他们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注重生活的积累。

小学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采取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欣赏画面......使小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写日记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办法。教师要注意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日记的行式多样,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做到内容真实,勤于练笔即可。事实证明:持之以恒记日记的学生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注重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头脑之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在“拾零”本上摘录好词佳句。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大量阅读名篇佳作,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的写作材料不断充实。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作文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文思泉涌。因此我们说积累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

四、真情实感—习作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们二老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胡编乱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写作,表达自己的心声。“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设障碍,不定框框,让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大背景,自主选择题材,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写凡人小事,道真情,抒实感。让学生自由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他们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例如:教师看到学校图书馆有许多破旧的图书,便组织学生修补图书,学生清清楚楚地记叙了自己修补图书的过程,还写出了当时的心情,非常感人。

五、大胆想象—习作的翅膀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的文章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学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才能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习作来。例如:北京版七册17课《海滨小城》第三自然段,沙滩特别美,正是进行片断练习的好材料,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写作训练。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海滨那金黄的柔软的沙滩上,你们捡过贝壳吗?想象一下这个沙滩上会有什么颜色怎样花纹的贝壳?遍地都是五颜六色的贝壳会是怎样的景象?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仅仅就课文里介绍的几种海产品吗?想象还有什么?船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根据课文插图想象当时喧闹的场面。会有什么人?他们长得什么样?会说什么?怎么说的?会做什么?怎么做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边说边表演,把当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如果老师让你们把沙滩的美景写下来,你们能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行!”教室里寂静无声,他们用笔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对沙滩的喜爱,对海滨小城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此时,他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写作,怎能不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

中年级安排了多次想象作文的内容,这又向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以第七册语文实践活动4,习作“听音乐编故事”为题组织了研究课。课前让学生行动起来,搜集动物、植物、山、河的知识、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课上将这些资料展示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些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然后在出示课件——森林动物园,学生观察后提出了疑问:美丽的森林动物园怎么没有动物呀?好,我们去找吧!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森林动物园里有那些小动物?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小动物们来了,大森林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想象在大森林里动物之间会发生那些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故事,能选择一两种小动物把你心中的故事编出来吗?学生先自己练说,再小组合作,最后全班展示。这时要特别注意评价,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要给别人以具体的帮助,不说套话空话,讲求实效。你们说得很好,大家愿意把这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吗?学生写完后先读一读,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再进行组内交流互改,然后全班讲评,最后抄在作文本上(注意格式和标点)。总之,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逐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6.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诵读 篇六

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语音是组成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只要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而学生对语言产生语感之后,必然会理解字、词的含义。所以文言文教学之时,教师要范读,或放录音给学生听,学生将会在听录音中纠正自己的读音;或者让学生通过纠正诵读中的语言,了解字、词的意义。如锄耰棘矝(《过秦论》)中的棘、耰是少见的字,学生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会读准的。但是如果通过听老师的范读或者听录音就可以正确地读出棘与耰的标准读音了。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查一查其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既可以正音,也可以明义,何乐不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语意即自字、词和句的意义,而语意就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阿姨你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的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时,就会明白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了。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

诵读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气的领会能力。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的。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而学生在诵读时,可以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就要辨别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中就有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刘邦为首的张良、樊哙;另一类是以项羽为首的范增、项庄等。显然,在文中的刘邦与项羽的对话的语气是完全不相同的;张良玉范增、樊哙跟项庄的对话的语气也是不相同。因此学生在诵读时应该带有感情色彩,以敌我之情趣诵读。如果你站在刘邦的那边,那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用褒义的语气去朗读他的.对话;如果你站在项羽那边,认为项羽是个可悲的历史人物,值得你可怜与同情,那么,在诵读的时候,也应该用褒义扬的;否则就相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应该重视学生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书读百遍,层次自见。就是说,文言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听与多背,那么对于文章的层次的理解就不太难了。因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字、词、句就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于文段也自然地熟悉起来,而至于要划分层次结构,就会不成问题了。比如,对于文中的那些起、承、转、合之句,学生将会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得更加透彻,那么文章的层次划分也就不言而喻了。如庄子的《秋水》中有于是焉这个句子连续出现好多次,其实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果学生多多诵读这篇文章之后,对其句子就了指掌,显然要划分文章的层次也就没有问题了。

7.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篇七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 而且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意志、兴趣等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条件, 对学生学习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智力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上, 但缺乏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学习的兴趣低, 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效率低, 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更普遍存在着耗时低效的问题。因此, 在专业课教学中, 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专业课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激趣导学, 提高效率

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所认为有趣的事情, 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从中可以看出:兴趣是人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心理推动力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最可贵的天赋, 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成功的秘诀;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作用,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因此, 要提高课堂45钟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如何提高学习兴趣, 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职专的专业课知识对学生而言, 内容枯燥不好理解, 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每开一节新课时, 我都注意导入新的讲解方式, 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如果老师的话能把学生吸引住, 学生就能自觉的参与课堂的教学。在教师引导下, 一步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调节情绪, 挖掘潜能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应。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 也能使人的行为消极。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绪使人心情好、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丰富, 能够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发挥人的潜能。因此,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保持学生积极高昂的情绪,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的智力活动进入最佳状态, 才思敏捷, 迅速的对某项活动或某个动作做出反应。反之, 情绪受到压抑或反感、害怕等都会抑制学生的活动, 影响学生思维的速度和灵敏度。而课堂气氛又起着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 因此, 在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学习心理、学习水平的基础上, 采用愉快的教学方法, 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想、大胆说, 并且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然后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这也是, 变学生听老师“一言堂”为老师围着学生转。

比如, 我在教授《PLC与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功能指令应用”一节中, 由于基础课中已有所了解,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出大胆调整, 提前给学生留预习作业, 动手做一些机构, 并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起初, 学生在讲台上显得有些拘束, 内心所想难以表达清楚, 但随着这种这种教学方法的不断训练, 就能够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情绪高昂, 学习气氛轻松, 思维活跃。

三、坚定意志, 持续提高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 尤其创造性活动更是一个长久而艰辛的过程, 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外, 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 有没有志向。志向能激发人的热情, 增强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和决心。立志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 并能使自己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意志坚强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意志坚强的学生能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而意志脆弱的学生则难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要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学习, 就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需要在教师长期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才能形成。因此, 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总之, 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陶冶人们的生活情操, 对造就人才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 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球, 张福珍.职业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2.

8.应重视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篇八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反差越来越大,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纷纷介入经济研究领域,经济学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因素的探讨了。经济因素背后的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日益成为探索的热点。

发展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对制度和态度的研究

资本主义从西方兴起以来,就有一股向世界扩展的经济冲动,而其他地方却没有出现这种经济冲动。这引起了西方学术界,也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极大的探索兴趣。

从长时段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时而爆发经济危机,甚至由此爆发世界大战,但经济增长总体上是呈持续和加速的趋势,尤其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繁荣,而第三世界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出现这种增长,甚至在非洲、中东、拉丁美洲还出现停滞或倒退的趋势。这些是单纯经济因素本身难以解释的,西方国家的学者转而从文化(制度,态度、知识等)方面探索原因。

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增长经济学与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学,日益走出只顾及经济因素的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域,尤其是发展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和态度的经济学研究。

东亚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强劲的整体性区域经济增长,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而拉丁美洲经济却日益缓慢乃至停滞,非洲和中东则出现了长期的停滞,乃至倒退,非洲甚至日益滑入绝对贫困化的“第四世界”。这一切更激起学术界对东亚经济增长之谜的兴趣。对亚洲文化、“亚洲资本主义精神”或“亚洲现代性”的探索出现热潮。

经济学家在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方案的时候,发现其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和种种预测与建议,总是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由此激起经济学家对经济因素之外的原因进行探索,加强了对文化因素的关注和重视。

推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

人文社会科学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识到引发或推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文化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在探索经济增长的文化精神力量之际,具体地分析了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内在的关系。如刘易斯分梳了愿望/欲望/态度、知识/思想/教育、制度等,也对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资源和政府之间的关联做了分析,他尤其强调制度与观念的难以分割;缪尔达尔分梳了制度与文化(态度),也认为二者是难以分开的,文化是制度的基础,而制度是文化的体现,诺斯分梳了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并把三者看作是制度变迁的整体;拉尔夫·林顿分梳了创新者行为模式、与私人工业与个人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所有制、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文化的整合程度与文化变迁等;森岛通夫分梳子意识形态、国民气质、行为方式以及所继承的文化资质等;萧新煌则细分为劳动伦理、节俭、勤奋、对教育成就的尊敬、在社会关系上避免公开的冲突、对统治集团和权威的忠诚、强调秩序和和谐等;陈峰君重点分梳了儒家文化,如人际关系和人情、集体意识、伦理道德等。

如今,从文化角度探索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制度经济学、经济人类学、经济心理学、经济文化学等。

错误的政策指导将带来难以意料的灾难

经济学关乎国计民生,稍不留神,错误的政策指导将带来难以意料的社会灾难甚至人类灾难。因此,经济学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非常重要。

经济增长,或者说经济发展,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难题。联合国和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尽力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援助和政策引导,但是效果总是不大。发达国家也还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尤其是全球经济两极化,将严重影响全球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由此制约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

经济增长的复杂国情基础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公

平、个人幸福的连锁,使得研究经济增长与文化因子关联显得特别重要。要启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的可持续经济增长,光是开几个纯经济处方,如投资、金融、贸易、产业政策、甚至技术援助等,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心态变化、甚至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改变更加重要。否则现代化的停滞、中断、甚至倒退都是有可能的。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国家。这是中国要加倍警惕的。

中国建设经济文化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外经济文化学的研究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资本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企业家精神”、“商人精神”、“现代性”、宗教价值观、世俗化运动与经济增长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方面、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方面等,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建设经济文化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业已进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从战略高度来把握经济增长,就必须关注经济与文化的连带互动。

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积极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应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9.体育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篇九

语文,作为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学识,也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洗涤人们的灵魂、提高人们的修养,因而语文这一学科对我们的人生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对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工作,而在这一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便是我们教师所用到的教学设计,在我看来,语文教育是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出发的,而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来看,有些教师则过于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的生字词,布置的作业也是一些机械性的活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路其实并不是很可取,因此,根据现代教育的改革方案,我们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时要十分注重自己的思路,争取让小学的语文课堂做到两点:一是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掌握好知识,二是能让学生快乐的成长,不抑制学生的童心。

另外,我们要明确的是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的概念涉及了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理顺了这些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形成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关系到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的实际效果,明晰、合理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感悟肤浅的让他感受深刻,这样才会让学习增值。然而如果我们教师自身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也无法实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依据教育教学的原理,为每个教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以及能够熟练的认读汉语拼音和音节为教学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很难用一节课或是几节课来实现,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把这个目标分成许多小的课时目标分课时逐个实现,这许多课时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其中的每个课时都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小目标。等到单元结束时,我们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第二,从学生学情来看,当教师为教学单元中的一节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敢说、读、问,这导致了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时教师便要改变自己的思路,通过调查来发现事情的原因,并及时鼓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既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的发言。这样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其次,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是否有趣,对于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想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还是有很多的,如巧设学习障碍、巧用板书、开展竞赛、设置小组学习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学内容是一节课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是学生具体要做的动作。当有了以上初步的分析和设想后,我们就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2节是关于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汉语拼音教学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的工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呢?教材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入学前口语水平的实际出发,根据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及乐于口头表达等心理因素,把汉语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学说普通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儿童的语言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我们应该从儿童学习的兴趣、需要着眼,本着易学、有用的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搞好幼小衔接,继续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并安排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为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四,组织形式是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这节课的框架就基本确定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年级课堂教学状态和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关键词自主探究式小组协作式和谐合作式游戏活动式启发研讨式课堂开放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和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五,教学方法有许多种,传统的有完整示范教学法,分解教学法等等,新课程理念下有情景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等。在小学阶段常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法,相比以往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更能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第六,虽然我们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设计,但并不能保证课堂实际效果会按照我们的设想走,这就需要教师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想好应对的策略。当然,这些预设情况也许并不会出现,所以这些策略并不出现在教学设计中,但还有许多未预设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临场的机智来处理了。

上一篇:历史专题片的观后感下一篇:多一些感恩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