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法治课教案

2024-09-09

义务教育法法治课教案(精选6篇)

1.义务教育法法治课教案 篇一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

摘 要: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该说课教案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作者从设计理念、教情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意图与教学后记八个方面全面、完整地设计了这堂课。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探究性学习说课

一、设计理念

本课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分析、列举事例、讨论、讲述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特别关注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多媒体,集图文、案例、视频综合功能于一体,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使学生从课件中深入了解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增强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当好国家公民。

二、教情分析

(一)教材特点。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该课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通过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当好国家公民。该课图文并茂,引入较多容易使中职学生产生思想误区的观点去辨析;插入一些现实生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增加相关链接的内容补充说明;摆出西方某些国家恶意对我国人权问题攻击的事实,使学生懂得辨是非、明真理,澄清模糊概念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与公民意识;设置名人名言,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迫切性;“互动在线”中,结合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学会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增设“体验践行”,给学生创造参与、体验、感悟、提升和外化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列举事例,观点辨析,知道什么是公民意识。(2)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懂得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好守法的国家公民。(3)抨击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攻击的事实,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4)提高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自觉意识时,应正确认识并坚持的三大原则。

2.过程与方法。(1)列举事例、案例分析、观点辨析、图片探究、链接辅助、视频赏析、实践外化。(2)了解、列举、讨论、辨析、感悟、践行,学法、知法,辨是非、明真理,思想逐渐升华,内化的理论与信念转变为外化的实践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讲述、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具备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两者的辩证关系。通过批判西方反华言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公民意识。

4.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强公民意识。难点: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三、学情分析

(一)“90后”追求独立但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显得叛逆,乐于助人又显得缺乏责任心。

(二)热衷网络,但不喜欢关注国家、社会时事,缺乏公民意识。

(三)注重个人形象但又偶尔不遵守纪律及社会公德,做出一些有损个人形象的事。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尝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法与学法力求协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教法为事例分析法、图片分析法、影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讲述法、实践活动法。学法为列举事例法、探究法、辨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课前查找公民享有的权利及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相关的事例;观察或搜集发生在校园或社会上的一些违法违纪的现象; 查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文明进步成果。通过学生的合作、教师课堂的提问,大家讨论、探究、分析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3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导入语:专制独裁的社会只有“臣民”和“奴才”,法治社会才出现了公民。什么是公民呢?(2)提出观点并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提问启发法)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1)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2)学生探究:辨析几种观点;让学生列举发生在校园或社会上的一些违纪违法现象。(列举事例法、探究法、辨析法)

【设计意图】通过公民的概念带出什么是公民意识,通过不同观点的分析及列举的违法违纪现象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了解到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增强公民意识(13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总结归纳:什么是公民意识?(2)提出问题,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公民权利内容进行分析,教师PPT展示相关的图片进行归纳。(3)PPT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图片分析法、讲述法)(4)名言赏析。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1)合作探究:公民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还有哪些权利?(2)图片分析:了解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设计意图】(图片分析法)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直观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增强学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6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图片、事例分析法:批判西方某些国家恶意攻击我国人权问题的事例。(2)视频赏析法:观看人权问题的视频,从中得出什么是人权?人权的实质是什么?(3)图片分析法:展示西方标榜的所谓人权图片,批判其虚伪的“人权卫士”嘴脸。(4)提问启发法:引导学生探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问题上取得了哪些成就。(5)讲述归纳法:教师归纳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内容,总结得出:中国要在国际社会立足并茁壮成长需要每个公民强化国家意识和公民的意识。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探究法、讨论法)通过教师的分析事例、观看视频及图片,揭露西方某些国家打着“人权卫士”的幌子意图干涉他国内政,分裂他国并阻碍他国的发展。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知道我国在人权问题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观理念。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方某些国家“人权卫士”丑恶嘴脸的揭露,澄清了学生对人权问题的模糊观念,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并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四)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11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提问启发法:通过提问:我们应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呢?使学生得出:坚持三大原则的结论。(2)观点辨析:教师给出两种观点,学生通过辨析得出权利和义务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举例: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的。(3)事例分析法:P87“互动在线”事例分析,了解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不能因享受自身的权利而损害他人的权利。懂得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名言赏析。(5)图片事例分析法:通过图片展示,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是相结合的;通过事例分析得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民真正树立公民意识,并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依法治国的实效性。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1)探究法:对如何树立公民意识进行探究。(2)辨析法: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3)讨论法: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讨论,了解权利与义务是同时的,享受了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并强化法律意识。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在宪法和法律面前搞特权,这是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前提,也是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证。

【设计意图】对观点的辨析及具体事例的探讨,使学生意识到公民意识的树立应端正权利义务观;在享受权利及履行义务的同时,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的权利得到保障,才能使公民真正履行其义务,才能确保公民意识的有效树立。

(五)实践活动情感外化(2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职生增强公民意识应从做文明公民开始。”“我未来的职业需要有哪些文明习惯?”“我改掉了哪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我培养了哪些良好的文明习惯?”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后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及爱国情感外化为躬行践履,当好国家公民。

七、板书设计意图

重难点突出,条理、脉络清晰,各环节关系明确,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板书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八、教学后记

(一)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法与学法力求协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增强了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立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案例、图片、视频教学为主,做到把理论观点和知识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活动的主题中,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理解掌握并践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通过本节课的事例分析、图片分析、观点辨析及视频赏析,触动了新时代青年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爱国情感,争当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2.义务教育法法治课教案 篇二

关键词:西塞罗,法治观,义务观,古罗马

法律体系是判明一个文明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在一个文化昌明的社会中, 它最为重要的制度体系就是它的法制。罗马国家的成功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寻找各种原因, 但是有一条使它卓立于世界文明史之上, 这就是它的法制传统。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之后, 就尽可能详细地研讨了罗马的法律, 但是他不是对于已有的法律条文的评注, 而是对于法律观念的研究。在他生活的时代, 希腊文化如潮水般融入这个地中海中央的超级城邦———它已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了。但是罗马上层阶级醉心于希腊文化, 这就给希腊文化留下了施展自身魅力的广阔空间。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自然法观念和正义观当然不会被罗马的思想家们拒之门外, 自然法的学说如此“自然”的成为了罗马法权学说的基本原则。但是罗马法权理念早在希腊文化引入之前就已经达到了很到的水平。只是, 在西塞罗这里, 他需要在现实的法律之外找到一个普遍性原则来确定法律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的本质意义与价值。罗马城邦从自身的法制化建设中, 得到了如同军事纪律之于军队的相同效果。这种内部的军事化就是法制化全面扩展的表现, 一个能够与迦太基争衡两个世纪并最终打败对手的城邦, 绝不是依靠上天的恩赐或命运中的巧合。在罗马社会的肌体中蕴藏的最为强大的力量就是法律的力量, 罗马的法权比她的霸权更伟大, 也更持久。而西塞罗对这种支撑国家的强大力量有着深切的感受, 作为一个文人政治家, 他不可能像同时代的凯撒和庞培那样驰骋疆场, 建立赫赫武功, 他的政治生命所依赖的不单单是他的贵族出身和阶级立场, 还有罗马民族对于法律的笃实的信念。

法律是集体理性的化身, 其字面意义正是“正确地进行选择”。集体理性通过法律的形式向社会成员证明其稳定性, 而不是通过群众集会或代表会议上, 政客们的煽情演说, 与会者的疯狂鼓噪, 乃至集体无意识的情绪化行动去体现公共意志。为了排除集体意志在表达过程中的感性因素, 它必须通过理性的方式, 慎重地将所有的习俗、道德、规则的抽象概念实体化为条文, 目的正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自己的意志, 而且不得随意违反或变更。在此, 一种有别于雅典城邦政治模式的社会治理形式, 将罗马政体的优越性显著地表现出来。雅典———西方文明的第一个橱窗, 里面只有一个伯利克里, 而罗马却既能拥护马略, 又能容纳苏拉, 既能服从庞培, 又能膜拜凯撒。二个半世纪的王政、四个半世纪的共和, 这个文明成长的时间比许多文明的一生都要漫长, 而它确立的法律传统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

此外, 西塞罗将个人对国家的义务与个人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个人的道德可以在后天的学习中, 通过特定课程 (来自希腊的, 或希腊式的教育) 获得积累或塑造。道德的成形首先是一种个人修养, 然后是对国家的回报。个体具备的独立性在古典时代是相对的, 且范围极为狭小, 个体对国家的义务是天然的责任, 不可能像近代的法制规定的那样, 使义务与权利相统一。对西塞罗的家族而言, 从政是一项传统, 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目标, 西塞罗要求他的儿子去希腊拜师学艺, 这种学习过程既是一项修行, 又是对个人政治能力的锻炼。从这个过程看, 个人行为与国家的需求相一致。义务的道德化在古典时代是一种显著的趋势, 它使国家在社会伦理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家在实际上取代了奥利匹斯山上的诸神, 这是罗马的特色, 也是她成功的原因之一。义务的道德化, 使个人从属于国家, 这种从属关系不再是一种被迫的消极的法律规定, 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个人德行。爱国主义在罗马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这正是几个世纪的城邦社会道德不断灌输和累积的结果。反过来, 罗马国家在对外征服中的不断胜利又强化了这种国家崇拜的伦理地位。罗马的伟大和荣光是罗马人民效忠于她的现实依据, 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有伟大的人民。罗马公民们对国家的义务将国家神圣化之后, 又将自我神圣化了。民族优越感使这种义务观更加根深蒂固, 也使罗马国家的合法性得到了巩固。西塞罗将个人的德行与对国家的义务紧密的铆合在一起, 这并非是西塞罗的一厢情愿, 他是在阐述一个真实的现实状态。

义务具有责任上的意义, 义务首先是个人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是个人道德实现的最高客体。但只有具备强烈责任感的人, 愿意积极从事于政治活动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履行了对国家的义务。西塞罗指出了有人拒绝权力和职务, 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对于国家的责任, 将政治生活视为畏途, 不愿意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民众服务。这些人会辩解, 称自己淡泊名利, 但实际上却可能是, 担心政治生活中的失败会危及个人前途, 甚至是丢掉身家性命。而最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 这些人不愿意处理政治生活中的繁杂事务。西塞罗认为, 这种推卸责任的借口十分荒唐, 因为即使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希望扮演的社会角色, 也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推卸对国家的实际责任。每个人的能力确有不同, 选择的职业可以千差万别。但是对于国家的责任则是与生俱来的, 不可能一方面享受国家的保护, 另一方面又拒绝国家赋予的责任。

而履行对国家义务的最好方式, 通过前述内容, 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那就是担任公职。特别是担任国家的领导职务。但是担任国家的领导职务必须“遵循柏拉图的两点教导”:第一, 他们应该这样维护公民的利益, 即不论他们作什么事情, 都要使之符合公民的利益, 忘记个人的利益;第二, 他们应该维护国家整体, 而不要为维护某个部分, 忽略其他的部分。然而, 对于义务的履行却不是一切容易的事, 他需要个人的道德水平能够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而坚守自己的信念。如果不能拒斥普通人的那种道德习性, 特别是阴暗的一面, 那么作为国家领导职务的担当者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为了避免上述灾难, 西塞罗的义务必须伦理化, 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规则被遵守。义务成为强制性的道德要求, 只有如此, 个人才能与自己的天性作斗争———如果这种天性有悖于义务的履行的话。强制性的义务使个人在社会伦理的层面上完成家庭个体向社会个体的转变。他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人关系的成员, 而是国家之中的社会关系的一份子。一旦国家或社会有所召唤, 他就必须挺身而出, 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乃至生命。针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在从责任转变为伦理之时, 个人的命运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离开了国家, 个人就什么也不是。

综上所述, 对于西塞罗而言, 国家的法治基础来自于罗马国家的历史传统, 这种根植民族传统的法治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法治在政治现实中是与罗马国家对公民的义务相结合的, 它将罗马公民与国家的政治事务紧密的联系起来, 这为罗马国家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M].苏力, 沈叔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新《义务教育法》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新《义务教育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在学习新《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

二、教学重点:

新《义务教育法》的四大亮点:

1、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2、第二十八条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3、第三十四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第四十二条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三、教学难点:

1、新《义务教育法》的四大亮点;

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四、教学辅助用具:新《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单。

五、教学课时:两节课(90分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多亏党的好政策,我们今天才能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中,无忧无虑的学习,而且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涉及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今天,我们所要尽的义务是只要来学校学习,仅此而已。大家说:“好 1

不好”!今天,让我们来深入细致的了解一下新《义务教育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新《义务教育法》:

1、大致讲解新《义务教育法》的概貌:

a、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6年09月01日起实施。

2、立法原则: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3、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新《义务教育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5、新《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6、地方各级政府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7、新《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8、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9、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新《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11、新《义务教育法》的第四亮点,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12、法律责任:

a、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b、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c、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三、小结:

新《义务教育法》自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已经过了半年时间,社会反响强烈,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子们更得实惠,村民们逢人就说:这新的《义务教育法》给咱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学杂费而费心了。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更是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出发,制定出了如此一部贴近民心的新《义务教育法》。我们学生,只有以更高、更强、更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努力的加倍学习,珍惜每一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才能以知识完备和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让我们的祖国引领时代,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欣欣向荣,我们的伟大祖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4.全民法治公开课观后感及启迪 篇四

然而,日本人将中国的友善看做了软弱怕事,懦弱无能。回忆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落后就要挨打”。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亡我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都知道,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全民国防教育日”。在这一庄重的时刻,我们作为当今的青年,祖国的未来,都应该认真思量如何学好知识,担负起这振兴中华的责任。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信念,用自己的能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我们伟大的祖国以报晓雄鸡之势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它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仅有50的灿烂文化,还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疆,18000公里的海岸线。如此庞大的国土,没有强盛的国防做后盾是不行的。历史告诉我们: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外国列强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600多个不平等条约,发生了各类巨大的侵华事件310多起,列强的军事侵略使我们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不再是饱受凌辱的东亚病夫,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繁荣了,国防强盛了,两弹一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力强盛国防强盛的最好表现。我们的军队励精图治,已成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永恒立于不败之地的强盛军队,完全有能力很好地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我们势必将解决好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所谓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假如一个国家的国防很强,那它的国家和民族一定强盛。国防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标志。因此,是很重要的。惟独祖国强盛了,我们才干永恒地挺起胸膛;惟独祖国强盛了,我们才会令世人刮目相看;惟独祖国强盛了,中国人民才干对着国际上种.种针对我们的无耻挑衅大声说——不!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建立强盛的国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光荣义务。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高素养的共和国军官,因此现阶段我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了才干与祖**亲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更好地担负起保卫祖国安宁与繁荣的重任。

5.法治教案 篇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二、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意义,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标:

1、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2、、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3、、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4、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

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

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第 2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种

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第 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二)、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录音带:歌曲《国歌》《红旗飘飘》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意 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课外活动: 1.手抄小报比赛。2.开展唱国歌比赛。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从小事做起。

第4 课: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目标: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学 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

重点难点:学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言:

保护未成年人虽然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部门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避免身心伤害,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过程: 1.出示案例:

案例一:某日晚10点,由山东省某县某村13岁女学生杨某从叔父家吃过晚饭后徒步回家。天色已黑,路途又远,她在

途中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男青年,男青年用骑车带她回家等花言巧语骗取了杨某对他的信任,上了他的摩托车。半路上,他企图*污杨某,却被杨某狠狠地咬断一截舌头。歹徒惨叫着逃走了,但他因落下伤残,很快就被公安机关捕获。案例二:某日晚,浙江省某县的一所中学,四个女学生被一手持菜刀的歹徒侮辱,其中两名被强*。案子破获后,公安人员既愤怒又惋惜。案犯是个身高不足1米58,体重不足50公斤的瘦弱男子。明明自己房间的对面就住着人,只要呼喊就可得救,却不敢喊也不敢逃;明明是4比1,而面对这个比自己矮小的歹徒,姑娘们却惊恐万状,在长达三个小时里,任歹徒凌辱,实在令人痛心。2.讨论案例: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小组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前者不但勇敢而且机智,因为她不但保护了自己,而且打击了歹徒。而后者的胆小、恐惧不但助长了歹徒的气焰,还使自身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此,面对不法侵害,特别是严重的不法侵害,首先要勇敢。因为勇气能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案例三:学生袁帅遭绑架后,机智与歹徒周旋,最后得以逃生。并协助公安机关将歹徒抓获。4.讨论案例:

青少年年龄小,身单力薄,在面对身高力大,用心险恶的犯

罪分子,不仅要勇敢斗争,更要强调善于斗争。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护自己。否则,单凭勇敢,鲁莽从事,硬拼硬干,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智勇双全”,才是预防和对付侵害的正确原则。5.怎样预防侵害

学会自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尽量减少所受的损害,不要轻易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要错过任何逃生的机会,更不能放弃求生的信念。这就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环境的变化,沉着应对,设法周旋,冷静处理,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预防侵害的手段和方法:(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6)心明眼亮,记劳特点。

(7)堂堂正正,不贪不沾。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5 课:学生在校一日要求 教学目标

1、知道上学、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广播、十分钟队会;值日;放学的具体要求。

2、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教学重点

知道早读、集会、早操、上课、午间广播、十分钟队会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课件展示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情景。问:我们在学校里应怎样做才能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呢?由此引出课题。

二、学习过程

1、请每个小组各选两个主题进行讨论——我们该如何做?(供选择的主题: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广播、十分钟队会;值日;放学)

2、请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

3、出示学校对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队会;值日;放学的具体要求,学生进行学习。

上学:(1)按时上学;(2)穿校服;(3)衣服要干净、整齐,不破烂,(4)上衣纽扣要扣好(或拉上链);(5)佩戴红领巾要端正美观(红领巾要戴在衣领里),(6)主动向老师、同学热情问好;(7)(不穿拖鞋;(9)不染发,不涂指甲,不戴首饰。

课间:(!)不吵闹,不追逐,听从值日生的劝导,开展有益活动。

(2)说话控制音量,走路放轻脚步,上落楼梯靠右行走。(3)讲卫生,不乱丢乱吐乱画。(4)爱护公物,爱护绿化。(5)文明有礼,使用礼貌用语,乐于助人。(6)玩耍时,见到来客、老师要停止游戏,行队礼,热情问好,并侧身让路。早读:(1)积极参与各项学习。(2)精神集中,姿态端正。(3)自治自理能力强。(4)按时完成、缴交各科作业。集会:(1)立得直,坐得正,手放在大腿上。(2)保持安静,适度鼓掌。(3)热情参与活动。

早操:(1)集队要快、静、齐,行进中要保持安静。(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动作准确有力。

上课:(1)预备铃响,学习用品摆放整齐。(2)端坐静听多思、动口动脑动手。(3)“三个一”保视力,端正坐姿、写姿、读姿、握笔姿,养成良好习惯。

广播操、班队会:(1)做到广播响,齐安静。(2)认真听,跟着读。(3)队会轮流组织,形式多样,自主管理。值日:坚持每天“二清扫一维护”:晨扫、午扫;每周一中

扫;每月一大扫。保持窗户明亮,地面无纸屑,桌椅纵横对齐。

放学:排归程队放学,队伍整齐。不随意在学校内、外逗留。按时回家,注意交通安全。

4、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学校学习、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辨析。

三、教师总结。

作业布臵:1、进一步学习芳村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要求。2、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的表现最好

第 6课 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3、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教学重点:

1、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3、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展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举例某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没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4、出示课件: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板书: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课件展示: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五、深入导行

师展示课件,生分组讨论: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

1、同学们在图书室里排队借书,你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排队而挤进了队伍。

2、你班某同学,在商场里乱扔果皮、纸屑,服务员批评他,他和服务员大闹,你上前劝阻,可这位同学不听。师再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

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板书设计

遵守公共秩序

①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

6.义务教育法法治课教案 篇六

据国家气象局预测, 未来10 年雾霾天气将有增无减。对山东省淄博市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四年恶劣天气统计发现, 平均每年雾霾、雨雪不良天气105天, 且都在学生上学期间, 导致了室外体育实践课无法正常进行, 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此背景下, 我们提出了在恶劣天气影响下“室内体育实践课”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模式构建

通过2014 年3 月至2015 年3 月这12 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 我们构建出了适合室内特征、模式遵循的原则。

1.室内体育实践课所具有的特征

(1) 场地小特征。室内体育实践课要具备动作幅度小、跳跃少、队形调整少等特征。以免造成拥挤、共振、动作变异等现象的发生。

(2) 半封闭特征。室内体育实践课不但属于小场地体育实践课, 还属于半封闭课堂教学。因此, 在活动人数与室外对等的情况下, 要注重室内环境、卫生清洁、门窗通风、桌凳摆放等因素。

(3) 完整动作难完成特征。室内大都用分解动作进行练习的, 完整动作最终还要到室外完成。因此, 室内体育实践课是为室外体育实践课服务和补充的。

(4) 内容服务于场地的特征。由于受场地的制约, 内容的选择更为复杂。室外体育实践课只考虑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而室内体育实践课不但要考虑“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还要考虑“场地服务于内容”的思想。

(5) 多媒体高效性特征。室内体育实践课多媒体的频繁使用, 虽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繁重工作量, 但同时该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优势。如分解动作定位效果好、动作技术演示直观等。这是室外体育实践课所不具备的。

2.室内体育实践课遵循的原则

(1) 以“身体练习”为核心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 这说明“身体练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重要性。所以, “身体练习”是实现体育“实践”课的重要手段, 没有“身体练习”的体育课, 就谈不上“体育实践课”, 只能说是体育“理论课”和与体育相关的“健康课”。

(2) 以学生的“思、学、练”为重心的原则: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 室内体育实践课的教学要进行从教师的“引、导、教”向学生的“思、学、练”重心的转移, 从而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特征与原则, 张店区义务教育段室内体育实践课课堂教学流程为:布置活动场地—准备—1+X+1—结束—整理教室五段式组成。“1+X+1”环节中的内容安排是从当前教材内容、本学段游戏内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内容、身边“本土”内容和教师特长自编内容中进行选择, “1+X+1”:第一个“1”是“五位一体”中的其中一体内容, “X”是其他四体内容或者是第一个“1”的拓展内容, 最后一个“1”是“课课练”内容。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五年级80名中学生分为实验组40人, 对照组40人, 其中两组男女各20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参阅有关体育教育学刊的资料, 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分组对比法

于2015年3月至7月, 共18周。实验组采用室内体育实践课模式展开体育教学活动, 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课每周三次, 每次35 分钟。对照组在实验中如遇到恶劣天气, 则进行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组在实验中如遇到恶劣天气, 则进行一次室内体育实践课模式的学习。

(3) 实验法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连续18周的室内体育实践课实验干预, 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并对两组学生分别于2015年3月对学生进行第一次8×50 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测试, 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根据天气进行相关教学, 2015年7月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同样项目测试。

(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 采用均数 (X) ±标准差 (SD) 表示, 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 为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 , 以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对比分析

实验前, 对张店区科苑小学五年级学生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8×50 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测试, 并对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从表1中不难看出, 在8×50米折返跑上, 男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基本接近,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8×50米折返跑成绩 (t值=-.356, P值>0.05) 无显著性差异。在坐位体前屈上, 男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基本接近,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坐位体前屈成绩 (t值=.312, P值>0.05) 无显著性差异。

从表2中不难看出, 在8×50米折返跑上, 女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基本接近,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8×50 米折返跑成绩 (T值=-.325, P值>0.05) 无显著性差异。在坐位体前屈上, 女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基本接近,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坐位体前屈成绩 (T值=.640, P值>0.05) 无显著性差异。

由表1、表2显示, 在实验前分别对科苑小学五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8×50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进行了测试, 经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这样符合实验要求, 有利于进行实验研究。

2.实验后对比分析

实验后, 对科苑小学五年级学生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8×50 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测试, 并对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从表3中不难看出, 在8×50米折返跑上, 男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有差距,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8×50米折返跑成绩 (t值=2.386, P值<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体前屈上, 男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有差距,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坐位体前屈成绩 (t值=2.202, P值<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4中不难看出, 在8×50米折返跑上, 女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有差距,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8×50米折返跑成绩 (t值=2.665, P值<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体前屈上, 女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有差距, 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具体运动项目坐位体前屈成绩 (t值=2.523, P值<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3、表4 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P<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实验组经过室内体育实践课实验干预, 锻炼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五、结论

1.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8×50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运动成绩间存在差异, 实验组学生各项运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室内体育实践课”构建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2.通过实验研究, 室内体育实践课的模式构建, 能够有效解决因雾霾雨雪等不良天气对学生体质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上一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下一篇:面试工具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