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用)

2024-10-01

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用)(通用10篇)

1.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用) 篇一

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很多中学生都不得法,要么写成“流水账”,要么文章平淡无味,总之,打动不了读者,得不了高分,那么怎么才能让记叙文有真情实感呢?如何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呢?下面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

1.扣紧主题,选材合理

文章再好,写跑题也是一分不值,中学阶段,尤其到了高中材料作文成为了主流,虽然说有了一定的选题、选材空间,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学生都曾进过“跑题”的误区。其实,很多学生一开始还围绕着主题写,写着写着兴致一来,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写了,越写越偏离主题,最后拉都拉不回来。

2.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在列作文提纲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各段的详略,如何事事详述不仅字数过多,而且突出不了重点,如果事事都一笔带过,容易写成流水账。因此,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样比例平衡,又能突出主题。比如:详写的时候,把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表情、语态都做描写,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3.真情实感,起承转合

记叙文一定要有情感表达,不能单纯的写“我好郁闷”“我好开心”,这种表达反而打动不了读者,很多人被朱自清的《背影》所打动,原因就是《背影》是真情的流露,父子间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千万读者。文章并不仅仅是父亲爱孩子这么简单,而是有起伏、变化,对于情感细节的处理会让文章更丰富、人物形象更立体。

4,少写对话,多写故事

如果一篇文章总是“他说怎样怎样”“我说如何如何”就变成了剧本,记叙文更多的是对事情的叙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故事发展总是要有人交流,但是,在文章中如果照搬,就会让文章的色彩大打折扣。当然这点不能绝对化,精彩的对话也会提升文章的质量,所以,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酌情处理。

语文成绩的三大技巧

第一,提高阅读能力

1、善于用模板

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清楚文章的结构、段落,总结中心思想,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归纳段落大意的常用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记叙文:叙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抒发了/流露出……之情。

说明文:通过对人物/景物/物品等的描写,表达了/刻画了/抒发了……之情。

议论文:通过对……的议论/评论,意在说明……道理;通过……写作手法,来阐述……道理;通过……例子,来佐证……观点。

2、审清题干

很多学生容易审题不清,这在语文考试中常常会遇到,其中,一大部分同学是因为只读一遍题干就草草作答,所以,题干一定要多读几遍。

当然,语文考试中题干也会给我们一些提示,大家一定要善于抓住这点,确定答题思路,比如:描写某种物品的特性时,可以拿另一种物品来对比、衬托,这样就能很好的契合题意。

第二,提高写作能力

1、列提纲:要养成写作前,构思、列提纲的习惯。考场上,因为时间紧,很多学生不列提纲,这样写作文,只会让作文无结构、无思想、无主题,这种“三无作文”怎么能拿高分呢?因此,不论时间多紧,都要构建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大体结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引起共鸣。

2、会仿写:仿写并非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被仿对象文章的思想脉络、写作手法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仿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这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模仿动物行走、模仿某一部电影、模仿某一个人,其目的就是锤炼自己的表演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仿写就是这一个道理,因此,对于仿写大家一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不能嗤之以鼻。

3、勤练笔:“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都懂,如果每天坚持一篇高质量日记,积累下来,一定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可是,谁能坚持这样做呢?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日记,因此,作文好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勤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第三,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阅读、写作等综合水平的体现,平时学校里的演讲、国旗下讲话、朗读比赛,都在有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除了要积极参与这类活动以外,还要多留意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社评等,这样在不断的积累中,就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综合学科、基础学科,因此语文对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同学们要知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道理,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才能形成辽阔的海洋。只有一砖一瓦的堆砌,才能形成壮美的建筑。

2.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用) 篇二

其实,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议论和抒情,且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类文体。其中,叙述是记叙文的骨架,描写是血肉,二者不可偏废。然而,实际教学中常常关注的是记叙的要素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是否优美,少有关注描写是否生动细腻。可以说一味地追求叙事的完整性而不考虑描写的生动性的文章只是没有血肉的皮包骨头,瘦弱干瘪。唯有描写生动细腻才能让文字轻舞飞扬,曼妙多姿。因此,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应加强描写训练。如何实现呢?感知是一把帮助我们打开描写之门的钥匙。

这里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感知和感知训练。所谓感知就是人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口鼻手五种,所以感知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皮肤触,也可以是这几种感官共同觉察到的。感知训练就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干预,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更加敏锐,形成运用眼、耳、口、鼻、手五官感知世界的习惯。因此,感知训练,不仅可以拓宽描写的角度,而且能丰富描写的内容。

一、感知训练,让细节更加细腻

叙述一件事会考虑起因、经过和结果,一段故事的展开会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的过程总会有点有面,犹如观景,走马观花看的是轮廓,如果哪处景物特别有吸引力,便会停下来细细观赏,就叫定点观察。这个点在文章中就是细节,它可以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节,也可以是情节发展的铺垫,或者是人物独特的身体心理感受,等等。抓住一个关键点进行细致描绘,会让文章更有吸引力。而感知是从五个角度训练我们对事物发微的能力,不仅能够拓宽我们观察的角度,而且能够让我们观察得更加细致,让我们的眼光更加敏锐,因此感知练就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望父买橘”的这一处细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外貌和动作,对其进行细致的描绘:外貌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的着装与上文家中丧事相照应,又暗示家境的惨淡和父亲的颓唐;动作是“蹒跚”“探身”“穿”“爬”“攀”“缩”“倾”等,极力突出父亲爬月台动作的艰难。可是父亲还是甘愿去做,似乎从没考虑自己,惟其如此,才能突出离别时父亲再一次尽到他做父亲的责任,才能深刻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才能让人感动。正是因为作者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腻描述,也才有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一段文字也显示了朱自清先生敏锐独到的观察能力。

再如学生作文《人生的滋味》中写“苦”的一处细节:

在烈日下站军姿是最让人难忘的,只感觉汗水像趵突泉的泉水一样不断向外涌出。一滴滴小水珠在脸上聚集,密密的,形成一颗颗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过脸庞,痒痒的,但也不能去挠;又从鼻尖滑落到唇边,一滴、两滴,钻进嘴里,咸咸的,也只能偷偷地抿抿嘴。身上的汗水也在排队,有几滴从胸前滑过,所经之地奇痒难耐,犹如一只只小虫子先后爬过一样。我顺手挠了一下,谁知立刻就被教官抓了出来,罚我跑三圈。

这段文字写作者进入初中参加军训时的苦,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苦,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汗水不断向外涌的触觉、汗珠滚过脸颊痒痒的触觉、汗珠滑过胸前犹如小虫子爬过的奇痒难耐的触觉,还有汗珠钻进嘴里咸咸的味觉等,形象而又细腻地表现出军训时天气的酷热难耐和内心的痛苦难熬,读之令人产生如入蒸笼的感觉。感知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个点,这样的描写都停留在叙事的一个点上,浓墨重彩,响鼓重锤,让文章极富感染力,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某一个位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中的一个点,点的深刻大于面的广博,文章中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玩味的亮点,便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俗话说,文学止于质微,能够把最细微、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文字就有了感染力。最好的表达方法便是描写,而感知便为描写提供了多种角度,让描写有了着落。

二、感知训练,让场景更加真实

场景不同于环境,环境多是人物活动的客观的静态的画面,场景是人、事、物、景在特定情境下的活动画面。因此场景既需要叙述,更离不开描写。唯有描写细致入微,方能显得真实感人。例如鲁迅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文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两句话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里的一个记忆中的画面:月夜刺猹。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海边乡村月夜图,是静态的环境描写;第二句描述了少年刺猹的过程,两句话共同描绘了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动态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对比鲜明的色彩:天空是深蓝的,圆月是金黄的,西瓜是碧绿的,项圈是银色的,由此勾勒出一幅优美的令人向往的乡村景色,这是视觉感知的敏锐带来的效果;还有矫捷灵活的动作:“捏”“刺”两个动词写闰土刺猹时的迅捷有力,“扭”“逃”又写出猹的狡猾灵活,人与物的动作的相对相依突出了少年闰土活泼矫健、勇敢机智的形象。正是缘于感知的准确才能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而这又让想象中的画面惟妙惟肖。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眼睛观察世界,写出来的作文是“视觉作文”,而感知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眼光更加敏锐,还可以让我们自觉地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如学生作文《我们一起品味过的荷香》一文,作者主要描述了三个场面:品尝奶奶做的荷花糕,品玩奶奶缝制的荷花香包,品味奶奶酿制的荷花酒。通过这三个场景来点明“我们一起品味过的荷香”这一题目,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其中第一个场景如下:

夏天,荷花刚刚开放,奶奶便摘下几朵最香的,顺带掐过两片刚出水的嫩绿的荷叶,放在家里唯一的一个青花瓷碗中,粉的,白的,绿的,渗透着诱人的气息。然后用刀切成细丝,再用杵把它们一一碾碎,还未成泥,荷花荷叶特有的清香早已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里弥漫开来。之后奶奶便用各种杂粮和面,调味,加入荷花泥,撒上青丝红丝,最后放入蒸笼里蒸熟。这便是奶奶的手艺一绝——荷花糕。

荷花糕出锅了!我总是迫不及待,拿着烫手的荷花糕从左手换到右手,再从右手换到左手,不停地用嘴吹气,没等热气散尽便已经滚到肚里了,唯有荷花的清香萦绕在舌尖齿边。奶奶让我端着几块去让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尝尝。几个小孩子总是小心翼翼地捧着荷花糕小口小口地细细品味,生怕吃得太快就尝不出其中的滋味了。这时,我们总是比谁吃得慢。吃到最后,谁手中还有一小块,便会令人羡慕不已。也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尝到了荷花糕的松软滑过舌尖的甜爽,比之囫囵吞枣更能拨动我的味蕾。

在这个场景中,又有三个连贯的画面:我看奶奶做荷花糕,品味荷香;我迫不及待囫囵吞糕,回味荷香;我和小伙伴小口细尝,品味荷香。其中,作者描述了看到的色彩的明丽:青花瓷碗,嫩绿的荷叶,还有粉色白色的荷花,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也描写了闻到的荷花的特有的清香和尝到的荷花糕的甘甜;还有制作荷花糕的过程和我迫不及待吞吃以及小伙伴们细细品味的情形。多角度的感知和场景的描述,让文章富有生活的情趣,满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感知训练,让语言更加生动

感知训练遵循事物认知的规律,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常常先问是什么,再讲像什么。例如,五岁儿子问,爸爸,小苏打是什么?爸爸回答,小苏打是做馒头时常用的一种添加剂,能够让满头更松软。儿子不明白,爸爸接着说,就像我们吃的盐一样。一个“像吃的盐一样”便给了儿子一个清楚的形象。否则他对小苏打还是没有印象。其实作文就是用文字来反映生活。当我们表述是什么还不能说明清楚时,常常用更加形象的表述方法“像什么”来形容,这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由来。而感知训练最常见的追问形式“是什么”“像什么”就是为了探寻表达的奥秘。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文字: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一个“小”字,雪是小雪,松是“矮”松,因为是小雪,才只在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所以一个“顶”字贴切地表现了那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又引出下文的比喻:“好像日本看护妇。”日本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精致的白色护士帽。帽子突出在头顶,像“顶”在头上一样,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所以这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而山坡上写的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正因为下的是小雪,才会出现“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看上去便是“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这样的语言如果说还只是描述雪后山坡是什么样的形态的话,那么“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则生动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逼真的生活实感。

又如学生作文《橘子》中的片段:

它的顶端还连着一枝粗壮的橘柄,橘柄分两节,两节都十分的笔直,只是在节点有一些弯曲,像是汉字笔画中的撇折,写得那么自然流畅。在弯曲而又笔直的橘柄上还挂着一片墨绿色的叶子,这叶不如柳叶那样细长,也不似梧桐叶那样厚大,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与那一撇一折相映衬,岂不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字)?还穿着绿色的衣服呢!

这段文字准确地描绘了一个带着一片叶子的橘柄的形象。作者先描绘了两节只在节点处有一些弯曲的挺直的柄,再用一个比喻“像是汉字笔画中的撇折,写得那么自然流畅”,在橘柄的形状与汉字笔画中的撇折的形象中找到了相似点,生动地描绘了这两节相连的弯曲又笔直的橘柄的形象,语言鲜活,富有表现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把橘柄上挂着的一片叶子与一撇一折相映衬的形象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字),还穿着绿色的衣服”,既有比喻又有谐音,还有拟人,真是一箭三雕,让语言显得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3.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三

一、记叙文的选材

1.选择来自生活、出自心灵的人和事。情真,方能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说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学生作文,都得出自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感动别人。但是,还有一些作品或作文的作者,是写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或提示了心灵深处的“隐私”的——这就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这类作品或作文,往往能激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一方面是在写作时要选取生活中真实的材料,唯有自己亲历的人事物,我们才能真切地去表现他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积极探索,乐于思考,勤于总结。此外当然就阅读与写作训练了,阅读可增长我们的见识,学习他人的长处,写作训练有利于积累经验,切实感悟体会。

2.选择具有深刻意义,对人生或是社会有所映射的人和事。

A.生活中哪些人更容易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患难中不离不弃的夫妻,危难时雪中送炭的朋友;

困苦时不等不靠的强者,危险中临危不惧的勇士;

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比赛中永不放弃的选手;

紧急时挺身而出的路人,灾难前相互扶助的灾民。

B.生活中哪些事更容易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误会中的真相,孤独中的坚守,承诺后的履行;

拼搏后的失败,失败后的执著,成功后的遗憾;

平凡中的高尚,卑微中的高贵,渺小中的伟大;

C.动植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如

种子的力量、乌鸦的反哺、母羊的跪哺、斑羚的飞渡……

二、生活素材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一个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都取决于他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1.为了使主题鲜明,首先必须做到详略得当。。

2.为了使主题鲜明,必须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

线索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可作线索的内容多种多样,学习过的文章里就有很多体现:

①物为线索:《药》(人血馒头)《一碗阳春面》

②感情为线索:《纪念刘和珍君》(悲愤的感情)

③一件事为线索:《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寻找和运送特效药)

④一句话为线索:《为了周总理嘱托》(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

⑤游踪线索:一般的游记散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细节指的是那些细微的环节,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等,也可以是某一事物。生活中充满了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更能反映出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文中要想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立体感,要使感情表达的更细腻感人,细节描写必不可少。细节虽小却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作家刘真就曾说过:“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当中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节部分决定的。”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细描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动作描写 :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药》写刽子手康大叔,主要就是用行动描写来对他进行具有流氓反动性格刻画的。

在动作描写时要注意:

(1)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有描写的必要。

(2)动作描写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现人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3)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进行概要或细致的描写。

动作描写比较常见的失误:

(1)对人物的动作不加选择与取舍,不明白动作描写的目的。

(2)动作描写与人物身份的年龄、性格不符,对人物缺乏细致的观察。

(3)动作描写不准确,不具体,不形象,词汇贫乏,语言表述力差。

②肖像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为此外貌描写应能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又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切忌面面俱到。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写法,他笔下的祥林嫂有三处集中的以眼睛说话从而揭示其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的描写。

我们改变一下课文中的描写顺序,按时间先后体会一下肖像描写的独特魅力:

初到鲁镇: 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二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到鲁镇: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弱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描写,都反映了人物不同阶段的人生境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得很对。

③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语言描写最重要是能反映人物的心声,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个贪婪的吝啬鬼吧,他的视财如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的内心独白恐怕是让人永不能忘怀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红楼梦》中的焦大绝说不出林黛玉说的话来。

此类描写常见的失误是:

(1)对人物语言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使人物语言与其身份性格不符。

(2)语言无个性。

(3)语言拖沓重复枯燥。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是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

a.直接描写心理。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

b.动作表情写心理。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c.环境写心理。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他脸上,这使他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d.内心独白写心理。“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e.幻觉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

《祝福》结尾: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四、记叙文特别注意

①人物形象要丰满生动,叙述具体完整;

②语言要避免低幼化;

③避免内容空洞,情感虚假;

4.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四

【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佳作示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5.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五

安排选材的线索,是解决这种困扰的很好的方法。

一次百米比赛,时间不过十几秒,这一过程确实很短。如果能以时间、空间的变换作为选材的线索,百米比赛的过程就变长了。从赛前来选择:老师、同学的鼓励,自己临赛的紧张,对手的表现;从赛后来选择:人们的祝贺,自己的兴奋,对手的沮丧等,都可以写入文章。也可以用情绪的变化作为线索,从兴奋到紧张,从自责到自豪,或者从满心沮丧到扬眉吐气,围绕情绪的变化去选材不也可以找出很多材料吗?还可以用人际关系、见闻感触为线索,同样可以很好的解决选材的问题。

文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作文时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明白了这一点,“选材”就再也不会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点了。

练习:记录一天的流水账,从中提炼出作文的题材。

1.起床,穿衣,叠被子,洗脸,漱口。

2.吃早餐。

3.上学。

4.早读,上课(语文、数学、物理……)

5.课间休息。

6.课外活动。

示例:题目《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选材料:起床、穿衣、叠被子、洗脸漱口、吃早餐。

题目《上学路上》

可选材料:吃早餐、上学。

题目:《我的老师》《中学生活小记》

可选材料:早读、上课、课间休息、课外活动。

题目:《**》

可选材料:吃早餐、上学、课间休息、课外活动。

理解:1.生活中的材料是原始的素材,是需要进行提炼加工的。

2.提炼加工时要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时要紧扣题目,紧扣生活,紧扣文章主题。

四、如何加快写作速度

找出了角度,提炼了材料,如何快速的写出文章呢?

快速作文最忌拿腔拿调的作文腔。快速作文时间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完整的文章,要用最熟悉的题材,要用最熟悉的语言。口语化的文字流畅通顺,要提倡“我手写我口”,以避免生涩、枯燥、束缚思维的文字出现。切莫端起架子作文,一下笔,只想着:我要开始写文章了,我要写些“好词语”。却忘记了自己也是在向读者叙述生活中的见闻感触,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结果,人为的割裂了语言和文字的联系,使文字和语言严重的脱节,变得生涩枯燥起来。这样,我们的思维当然不可能活跃,写作的速度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知道,在生活中,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时,语言往往是流畅通顺的。我们经常向别人讲述一件事,谈论某项新闻,这时候,我们是用不着写出发言稿,再来照本宣科的。绝大多数人在进行这样的交往时,表达上绝无晦涩不通的毛病,有时还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平时,我们在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见闻时,我们也往往会说得眉飞色舞,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在我们说得眉飞色舞时,所表达出来的就已经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了。有时,甚至是很成功的记叙文。在这篇口头表达的记叙文中,我们往往还使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描述肯定是生动的,中心肯定是明确的。否则,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具有快速作文的能力。

因此,在写作时避免拿腔拿调的作文腔,注意文字口语化,多使用口语化的文字,有利于思路的流畅。这样做,不但可以加快写作速度,而且,在不经意中往往还会有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出现。

文坛巨匠们在写作中,也是大量使用口语的。我们可以看下面几段文字:

1.面前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去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哪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拿了再到溪边,将这香炉水里浸了,拔起乱草,洗得干净,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再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

(施耐庵《水浒传》)

2.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吴敬梓《儒林外史》)

3.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的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素来和儿媳总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吵了架。儿媳四大娘去年就要养洋种的蚕。小儿子跟他嫂嫂是一路,那阿四虽然嘴里不多说,心里也是要洋种的。老通宝拗不过他们。末了只好让步。现在他家里有的五张蚕种,就是土种四张,洋种四张。

(茅盾《春蚕》)

4.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老舍《骆驼祥子》)

5.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

(汪曾祺《鸡鸭名家》)

6. 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 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7.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老孙头不再说话,两只手使劲揪着鬃毛,吓得脸像窗户纸似的煞白。马绕着场子奔跑,几十个人也堵它不住,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的跑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

8.就因为美术课画什么就不像什么,使我的成绩,在这一门上跟数学差不多。美术老师又凶又严肃,总是罚画得不好的同学给他去打扫房间,那一年,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也是常常低着头,吃力的提着半桶水。给老师提水去啦!因为画不像东西……

(台湾:三毛《一生的爱》)

这几段文字均出自名家之手,读起来流畅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具体,绝无生涩枯燥的感觉。究其原因,文字口语化是一个主要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在快速作文中也使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进行写作,不但能准确的反映生活,而且由于使用的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无须咬文嚼字,写来亲切生动,容易引起共鸣。不但易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更有利于思路的流畅。在快速作文中,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切莫“一执笔为文,便摆起架子来,话不由衷,有现成的话不用,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词儿作装饰。”“写这样文章的人总以为把‘众所周知’‘然而所以’一用上便有了文学味道,亲切动人。事实上,好文章不仗着空洞的修辞来支持,而必须有生活气息,亲切动人。我们要丢掉这个架子,这个不好的习气。”(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

老舍先生的这一段话,点明了写作的真谛:“好文章不仗着空洞的修辞来支持,而必须有生活气息,亲切动人。”我们的口语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因此,这才是亲切的语言。不要去冥思苦想那些所谓的“好词语”,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好词语”。

练习:片断描写《迟到》 《我第一次炒菜》 《童年趣事》 《他真了不起》

示例:《迟到》

呀,都七点二十了。

我掀开被子,一骨碌爬起来。怪了,明明开了闹钟的,它怎么不响?抓过来一看,唉,只怪自己发蠢,昨晚看电视看晕了头,把“8”看成“6”了。

抓起裤子就往身上套,弟弟在一边捂着嘴笑:“哥,穿不进的,那是我的裤子。”我一看,果然不错。气得我一把将裤子套在他头上。他哇哇大叫,我没有理他,来不及了,还要漱口洗脸呢。……

要求:1.运用口语,真实的再现当时的情景。

2.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对话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

3.体会口语化的文字在活跃思维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 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

6.记叙文写作技巧点拨 篇六

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

作文原理:

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

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故事,就是“事情+缘故+事情”。

故事故事,就是一串相互联系、有缘有故的事件串。

2、没有故事的流水帐,超失败的记叙文章。

3、记叙文的真正要素:故事的主题点、素材侧重面、情节串联线(含起因、过程、结局事件)

4、记叙文的基本精彩模式:

第一种:单一情感类情节线

第二种:情感+逻辑类情节线

第三种:情感+结构悬念

第四种:逻辑+情感+结构手法

5、悬念吸引人,反差震憾人,夸张折腾人,渲染感染人

7.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用) 篇七

一、用线索化虚为实

情感相对于事件本身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是比较虚化难以直接描写的,这也是很多初中生觉得难以对情感进行描述的主要原因。其实,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化虚为实。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线索,通过对线索的描写来将虚化的情感具体化,也使得情感的表述显得有章可循,让人感到自然。如在《这个夏天,我闻到了爱》的开头,作者就有意识地设置了文章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

这个夏天,我闻到了爱,那如桂花般的淡淡清香与甜蜜滋味,让我一直感动、回味不已。

九月中旬,空气中还夹杂这闷热的音符,天空中还悬挂着燥热的信号,枝头上还高调地重复着昨日的老歌。说来也怪,天还没转凉,离我家三四米远的一棵桂花树就星星点点地冒出了几颗传来丝丝香气的小黄点。

本来,挂花与文章的情感主题“爱”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作者通过类比“我闻到了爱,那如桂花般的淡淡清香与甜蜜滋味,让我一直感动、回味不已”,将亲情所具有的清香、甜蜜这一挂花的形象描述出来,就使得情感更加具体形象。其实,在下文挂花这一形象的描述始终在文中穿插,形成了完整的一条感情线,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能在这淡淡清香和甜蜜滋味中感受到这一份真情。应该说这样的化虚为实是成功的。

二、用细节含蓄传递

情感即使再真诚、深刻,也不宜大声地喊出来,因为读者并不具备同样的情感体验。此刻最好的做法是利用细节描写来含蓄传递情感,让读者在形象的细节描绘中获得情感共鸣。在具体细节描写中,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要言不烦,而不能事无巨细,因为这样会妨碍细节所传递的情感。如文中,作者这样写母亲照顾生病的“我”:

我贪图窗外的挂花清香,连续几晚睡觉都没有不关窗,虽然享受了几夜的桂花清香如梦,但最终却感冒了。我那热得发烫的脑袋像烧得发红的铁炉,里面的水翻江倒海着,怎么都睡不安生。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分明感觉有一双温暖的手抚在我的额头,梦中我嗅到了妈妈的味道。

在这一段细节描述中,作者将半梦半醒中的感觉与动作描绘出来,虽然并没有直接写情感,却分明看到父母对孩子那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接着作者进一步描述:

早晨起来,隐隐看见灯光下妈妈忙碌的身影,她说:“终于醒啦,快把药喝了。”伴着阵阵雾气,我大口大口地喝掉了苦得掉牙的药,心里却甜得很。“昨晚一挂完水,我就回来了吧?”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猜到只因我对她曾问了很多遍。“嗯,你老爸开车接你的,没把你叫醒。”妈妈说得很温柔。我的心像昨夜的头一样滚烫,向窗外看去,那棵桂花树的黄点是越来越多了,香味也越来越浓了。

作者没有详细地讲述昨晚父母送“我”去医院挂水的情节,因为这于主题关系并不大,而描述起来却非常复杂,出于详略考虑,作者直接写到自己第二天清晨醒来喝药的情景。通过追叙的方式来再现昨晚父母送我去医院的情节,这样就将自己内心的感动和父母的爱无声地传递出来,特别是最后借助“那棵桂花树的黄点是越来越多了,香味也越来越浓了”,暗示了亲情的浓郁,含蓄而形象深刻。

三、用对比凸显深情

对情感的描绘很难给予量化与具体说明,最能直接呈现情感大小、浓烈的方式是对比。在对比描写中凸显深情是比较常见的写法,这种比较未必是直接的情感比较,而可以是行为、动作、语言的比较。比如前后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就是基于不同的情感,也最能表露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文中作者写父母前后不同的表现来凸显他们各自的情感:

那天大雨,可怜的桂花还没开得完就被打湿了一地。妈妈淋到了上班处,回到家时感冒了,声音很弱很沙哑,倒头就睡。爸爸回来后,一向不会下厨的爸爸立马变成大厨,二话不说立马煮了姜汤、热茶给妈妈喝,接着开始做菜,才一会儿功夫,一桌菜就弄好了,丰盛得让人感动。可是我尝了一口,觉得不对劲,土豆丝真像冰箱里的咸菜,吃一根土豆丝,我就扒了几大口的饭。妈妈也很安静地吃着,面色看起来似乎好多了,这时爸爸也尝出不对劲了,连连叫我们别吃了。从来不怎么开玩笑的妈妈也笑着说:“没事,全当咸菜吃。”饭桌上充满欢声笑语,我仿佛又闻到了那阵桂香。

文中,作者描绘一次突发事件——妈妈淋雨感冒了。这时“一向不会下厨的爸爸立马变成大厨”为妈妈煮姜汤、做菜,这前后的对比凸显了他的情感。同样做菜做咸了,从来不怎么开玩笑的妈妈也笑着说:“没事,全当咸菜吃”。这样的对比凸显了妈妈的宽容和温柔的同时,也体现了这种对亲情的包容。总之,通过对比,人物的情感呈现也就更加直接和鲜明,也更加让人感动。

四、用独白直抒胸臆

在记叙文写作中,对情感的表述也可以直抒胸臆,因为这样才能最为直接、明确地点出内在情感。虽然是要直接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表述要进行适当设计,而不是直接呐喊出来。可以结合具体的情节,通过心理描绘、内心独白等将情感呈现、渲染出来。要注意的是,内心独白不是矫揉造作,一定要合理自然。如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当晚,一时兴起,想要帮爸爸拔白头发,远远望去只三四根银丝,可是一拨开乌黑的头发,这几根那几根的白头发就都显现出来了,拔了好久却仿佛越拔越多,每拨开一处黑发,我的心都会“咯噔”一下。爸爸啊,你可知道,丝丝白发儿女债,您和妈妈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一缕爱,缠绕在我的心里、梦里,一如窗外的幽幽桂香,伴着这个难忘的暑假沁润心房,始终萦绕心间身旁。

作者没有直接去抒发内心对父母的那种感恩之情,而是结合为爸爸拔白头发的情节来呈现和渲染,通过这种感动开始自然地进行心里独白。正如文中写的那样,在帮爸爸拔白头发的同时开始询问爸爸:“您和妈妈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一缕爱,缠绕在我的心里、梦里”。看似询问,其实就是直接抒发内心的这种感恩。同时,作者也不是那种浅白的抒发,而是同样借助挂花这一线索点题:一如窗外的幽幽桂香,伴着这个难忘的暑假沁润心房,始终萦绕在心间身旁”。这样就让作者的内心独白更加形象合理,与全文中借助这一线索抒发的情感串联起来,显得衔接紧密、首尾呼应。

8.记叙文结尾写作技巧 篇八

第一、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写;

第二、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写;

第三、抓住动物鸣叫的声音写;

第四、写出动物与人的关系。

植物的写法:

第一、要着眼于各种植物特征;

第二、注意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及生长变化情况;

第三、要按一定顺序来写;

第四、记叙植物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第五、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或想象等手法作动态描写。

第六、要带着感情去写。

物品的写法

第一、要细心观察,抓住物品的整体、局部、细节和特征;

第二、要写清物品的结构;

第三、要交代清楚物品的来历和用途;

9.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谈 篇九

一、细读题目,审题技巧

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目和材料的要求,关键的词语要用笔点出,重点思考理解。

其次找题眼,题目若是短语,可以用结构分析法来找题眼,如作文题目《告诉你使我高兴的一件事》。这是个动宾短语。文中要写的事只能是一件,这件事“使我高兴”,而不是“你”高兴;而且是“我”告诉“你”的。题目若是一个记事,可以用词语诠释法。如:“琐忆”,“琐”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写的事“小”:二是写的事情“多”。“忆”字表示是回忆过去的事,文章没限定写谁,作者就可以发挥了。第三,要审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记叙文要明确写谁,写群体还是个人,写一件事还是多件事。如“美在我们中间”。本题中“美”的内涵不是指人的外表美,而是指人的心灵美。这种心灵美的人在我们中间到处都是,这就不是一个人,可以写多人一事,也可以写多人多事。

半命题作文,在明白题意之后再把题目补完整,所补的内容要鲜明、新颖、正确。选好角度有利于行文,作文熟悉的人、事或者头脑中有几篇这一类的范文。如《老师,今天我要……》。不要填消极方面的内容,像“累”“烦”等,可填上“高兴”“自豪”等。竞赛获奖令人高兴,考试第一令人自豪。这些内容写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容易取胜。

材料作文的审题,功夫下在阅读上,要读懂材料,抓住中心,明确要求;还要对材料作细致的筛选、分析、提炼,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二、深思熟虑,选题技巧

一篇作文能否一气呵成,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选材是否得当,大家知道材料的来源一是生活,二是阅读。在考场上,只能靠平时积累的各种材料的记忆,选出典型的人、事,来表现中心思想。比较有效的是翻文“炒”章法。阅读的佳作像货物一样贮存在脑子中,现在要用了,就想一想,哪篇文章中的材料可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这就如同在食堂里买来的饭菜,虽然是佳肴,可不一定适合自己喜欢的口味,因此“炒一炒”,淡了加点盐,咸了添点水,冷了热一热,硬了煮一煮,这样一番加工,就更合适了。“佳作”中的材料,摇身一变就写进了自己的文章中了。

如写《难忘的恩师情》,选材上就可以仿照魏巍的《我的老师》。若这是位充满父爱的老师,就想到朱自清的《背影》。若这位老师有慈母情,再想到朱德的《我的母亲》。若这位老师治学严谨,还可以联想到鲁迅的《藤野先生》。另外,再回忆平时阅读过的中学生写老师这方面的佳作,还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各位老师,选取其中一位做模型,“杂取”其他老师所长,“合成一个”,“合成”的这位老师就是你作文中的有个性的“这一个”“主人翁”。

三、准确把握,立意技巧

笔者认为“顺乎其材,出乎其理”,是其原则,意思是,应该根据作文材料自身的特点,发掘它具备的主题思想。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立意和选材应该是同时进行,几经反复,根据审题,头脑中有了许多材料,再经过对材料的提炼,明确了主题。主题确立,再进行精心选材,主题好比人的大脑,文章的材料选择都受它的支配,立意要做到准确、深刻、新颖。

准确,就是要切合文章的含义或材料的中心,同时又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主题要正确,积极向上。

深刻,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对读者有积极参与的教育性。新颖:就是作文要另辟蹊径,转换思维角度,不落俗套,表现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如:写一位同学经常擦黑板,若只停留在表扬好人好事,乐于助人上,那就肤浅且落入俗套了,若能再往深处挖掘,那就会妙笔生花,由粉笔末有害,想到利用科技研制电子粉笔,营养粉笔,食用粉笔。这些粉笔香味怡人,又能食用,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深刻了。

四、运筹帷幄,谋篇技巧

记叙文一般分为三部分,开篇点题,再具体的叙述,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谋篇反映了作者为表达中心,剪裁、组织材料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还要考虑到过渡、照应、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等。因考场时间紧,不能打草稿,只能打腹稿,编提纲,在编提纲时要处理好如下事宜: 1.段落层次;2.过渡,若过渡不成自然段,就在需要过渡的下一自然段开头写过渡句,这一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3.材料的详略;4.记叙的顺序;5.开头和结尾的照应等。

五、清晰流畅,行文技巧

考场作文要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切忌心慌意乱,俗话说:“凤头豹尾”开头要颇费心思,能一语惊人,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起码让他知道作者的功底不薄,懂的不少,还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语句上面加点,引起老师的注意。

行文认真,书写工整,字迹清秀,格式正确,标点符号使用得当,少涂改,无错别字、病句。

六、脍炙人口,语言技巧

10.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教学略谈 篇十

一、加强扩展语句的训练,丰富句子内涵

“扩展语句”,就是把结构简单、内容贫乏、表达欠具体、描写欠生动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增加一些词句,使其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使其表达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给人以感性的认识。作文中力求避免句子的主干式表达,应通过扩充定语、状语、补语等丰富句子内涵,使其枝繁叶茂。 如:“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扇动翅膀,在树上鸣叫。”扩展为:“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翩翩地扇动着翅膀,在树上婉转地唱着歌。”原来全是主干式的表达,通过妙用形容词、修饰语、叠词等,几个词语的插入,声形俱现,文采大增。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文采

修辞是语言的催化剂,在记叙、描写、说明中运用恰当巧妙的修辞,不仅能增添文采,而且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荷塘月色》为什么能把月色下的荷塘描写得如仙境一般美丽?就是因为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让人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两个拟人化的词语,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

三、借用流行歌词,凸现文章亮点

流行歌曲旋律清新明快 ,用词用语脍炙人口,表现了当代社会五彩斑斓的生活,有的歌词意蕴丰富,富含哲理,荡气回肠,魅力十足,若能将它引到作文中来,必将能开拓写作的新天地。借用歌词洗练的词句,不仅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在文章中运用能凸现文章的亮点,增强作品的时代感,使学生的文章能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

比如写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引用周华健的《真心英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写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引用郑智化的《水手》:“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写《老师》为内容的作文可以引用《老师你好》:“老师是学海的灯塔,学生是扬帆远航的舟,你引航舟行天下,笑看那顺流逆流 ,三尺讲台纵论奇偶,用一生激情燃烧,点亮学子智慧明眸啊!老师你好,老师你好,声声喊不够。老师你好,老师你好,人间真情你最温暖”。

歌曲是学生很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化快餐,教师在培养学生爱好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吸取歌曲的精华,可作好分类,为将来的写作收集有用的素材,如能善借巧化,定能妙笔生花,写出创新之文。

四、灵活引用古诗词,增添文化意蕴

巧用古诗,能唤起读者美感的共鸣。古代诗句往往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语言优美,酣畅淋漓,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联想翩翩,在作文中适当地引用可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引用和化用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打开思路,巧妙创设比喻,增添文采。比如,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学生这样写到: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怀;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伤感。围绕“生命”这一话题,引用几个著名文人和他们的经典名句构成一组排比,很好地阐释了“生命”的意义。文中的这几句诗都出自初中语文课本,可谓是信手拈来,得来全然不费功夫,但其中的效果不言而喻。

五、穿插描写,使行文生动

在记事中对人物、环境做适当的描写,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似神来之笔,为平淡的行文增添不少波澜。善于穿插描写,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莫怀戚的《散步》中,作者就是利用两处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从而使文章呈现出节奏清晰明快的特点。

第一段景物描写是在一家人刚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第二段景物描写则是在一家人走在乡野的小路上:“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黄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一口波光粼粼的鱼塘。”这两段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穿插于两个矛盾的解决的过程中,它们不仅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两幅非常优美的背景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对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的表现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记叙中的景物描写,可以有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一定的气氛、设置背景、深化主题和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

六、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中心

上一篇:山西工程技术学院2018年专项招聘下一篇:打击“六合彩”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