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花灯

2024-09-11

观花灯(共15篇)

1.观花灯 篇一

观花灯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油田第三小学301刘欣 正月十五的夜晚,可热闹了!我和堂弟蹦蹦跳跳地来到文体中心看花灯,同我们去的还有

只见大街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灯,灯火辉煌,足足有长三百长,灯的样式也很飘亮,有猴灯、花灯、星灯、龙灯……,街上人来人往,我和弟弟踮起脚尖才看得见,我走着走着,有的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跟着大人一起赞叹,有的小孩踮着脚尖,把脖子伸得好长,探头往里张望,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往前一看,啊!是电动荷花灯。只见一个大花蓝中有许多朵荷花,我好像闻到了陈陈清香。荷叶一个接一个,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回见圆盘。那粉红色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还是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大荷花,有的还是花朵,饱胀得好像马上要破裂开来。

啊!这是多么美丽的夜晚啊!

指导教师:唐旦蓉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2.花灯传奇之花灯老艺人 篇二

“从我懂事起,我爷爷就做花灯,你问我做了几代我也不知道。”据郑师傅介绍,他扎花灯的手艺是“世代相袭”。他的父亲郑安安1986年去世前,在南后街一带也是一位出了名的花灯制作大师,曾经被选送到大连等地交流花灯制作经验。福州采用电灯改进“走马灯”工艺,就是出自郑安安之手。

从七八岁就开始学扎花灯的郑师傅在1969年初中毕业后,跟着上山下乡的大潮到了建阳县,此后十年,他再没有接触过花灯制作。1979年,回到福州南后街的郑师傅又开始做起了花灯。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儿子也成了“关门弟子”,加入了扎花灯的行列。

据郑师傅介绍,福州花灯制作精巧,品种繁多。以材料分,有明角灯、纸灯、纱灯、绢帛灯、料丝灯、琉璃灯、玉灯等,以品种分,有宫灯、龙灯、走马灯、百花灯、鸟兽灯等:以造型分,有方灯、圆灯、八角灯以及各种形态的动、植物灯等,花色品种有数百种。

传统的手工艺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娄,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

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花灯制作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

郑师傅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只见一根削掉皮的竹心在郑师傅的手中七拧八弯,用玻璃纸绑定扎紧不多时,一盏六角棱形的宫灯粗坯便出现在眼前。

在郑师傅一百多平方米的家中,我们看到的俨然就是个花灯的世界。各式的宫灯交相辉峡除了地板上层层叠叠的上百盏,屋子的角角落落也挂满了各式各样艳丽无比的花灯。

3.观花灯作文 篇三

观花灯 正月十五,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到潘水小区去观灯。

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们脸上带着笑容,喜气洋洋,大街两旁,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人们聚集在桥上,观赏水中美丽的灯,水中的灯应有尽有:有美丽的.荷花灯,有凶猛的龙灯,还有可爱的仙女灯。一盏盏灯在灯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随着音乐,仙女翩翩起舞,凶猛的龙摇头摆尾,美丽的荷花一张一合,好看极了。

灯展就要结束了,桥上的人们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去。

4.元宵观花灯作文 篇四

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重要习俗,所以我们一家三口也打算去看灯展。目的地,当然是热闹非凡的、挂满了我们同学花灯的T淘园了。

一路上大街、树上都是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喜气洋洋。走进T淘园气势辉宏的长廊,我不得不被这些别出心裁而精美细致的花灯所折服。有用光盘搭出银蛇造型的,闪闪发光;有用透明塑料水桶剪成的,通体晶莹;有用方便面桶摆成的,环保节约?

雅雯同学做的花灯我十分欣赏,这是一个由削得方方正正的木条拼接成的,木条是褐红色的,再加上一层半透明的纸,上面有精美的花纹,描绘着传统的故事,淋漓尽致地把中国古典艺术的那份素雅表现出来了,有种画中仙的意境。点上蜡烛,微微摇曳的烛光就把纸上的花纹照亮,火光在优雅的屏风后优雅地舞蹈,画中的人物形象也仿佛有了生机,巧笑嫣然的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欢乐。

我最喜欢的花灯是由许多个红底的塑料杯粘成的。这个花灯粗看上去像一个圆滚滚的雪球,而那红色的底就像一团红红的火,整个花灯简直就是冬天的一捧看似冰凉的雪,里面却有红红的火在燃烧。也许心灵手巧的作者就想借此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这件巧夺天工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看见这么多美丽的花灯真使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我的花灯也在这里展出。我的花灯被爸爸“美名其曰”春暖花开,其实说穿了再简单不过,只是一个旧箱子包上红纸,再用鲜花和彩带装饰。虽然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但是我和妈妈都觉得美中不足,太俗气了,想要表达一份完美的素雅,却弄巧成拙。因为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不过如今我的花灯被挂在T淘园,供泉州市民观赏,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幸福。

5.元宵观花灯作文 篇五

还没到五一广场,大家就被街上浓浓的节日气息所感染,戴闪光牛角、提五彩灯笼的小孩无处不在。到了古田路,那儿热闹极了,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时尚活泼的年轻人、活蹦乱跳的小孩……

我们沿着广场北侧向东边走,看见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牌坊,牌坊顶上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迎宾门”,两旁各有一只活灵活现的巨龙,向众人大显威风。有人看到这雄伟的大牌坊,纷纷拿出照相机拍下来。

我们接着向东走,一排五颜六色的走马灯印入眼帘,有做工精细的母子灯、图形特别的百花灯、玲珑别致的刺绣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时,一座“吉祥如意门”又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座牌坊花花绿绿的,漂亮极了。尤其是门中间的那只小老鼠,它有着葡萄似的大眼睛和樱桃似的小嘴,可爱极了!瞧,它正笑着向你挥手呢,好像在说:“欢迎光临!”“看,那儿有一只会转的老鼠灯!”我叫了一声,众人往南看去,那只金鼠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

进了大门,再往西南方向走,迎面立着一座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花灯,只见八位神仙各持无价之宝,在波涛澎湃的东海上各显神通。好多游人都想在这美不胜收的神话花灯前拍照,可因为五一广场上人山人海,没有空位给你拍照,那些游人也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一座“安泰桥”花灯前,只见桥边矗立着高大的安泰酒楼,桥下驶过悠闲的小船……原来古代的安泰桥这么金碧辉煌呀!我想。

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向广场南边走,看见了高大的“望海楼”花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耸立着一座望海楼,就像是海上的一颗明珠。

最后一组花灯在东边,那就是“迎奥运”花灯。看,十个仙女在舞台上为“奥运”而舞。

在这几组花灯中间有一个大舞台,时不时有人上去唱戏。在出口处,有一个卖花灯的摊子,什么形状的花灯都有,可爱的蜻蜓、旋转的风车、雪白的兔子……

6.多少花灯烟雨中 篇六

恍如隔世,仿佛又看见年少的我,提着花灯穿行在宽宽窄窄的巷子,向祠堂奔走!因为那里有 场狂欢正等着我。这场景清晰得就像一部黑白电影,存放在时空的光影博客里。

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上寮村,一个冗长而陌生的地名,静静地退守在人们视线之外,每一个限制词都把它从大都市的焦点往外推了一步。一进村,就像走进刚开始我描述的场景,那些洗净铅华的砖瓦,那些斑驳沧桑的石阶,好像抬着温暖如水的眼静静地望着我。分不清是上寮村,还是赣南故乡的小村落。

我们是来探访“延续着宫廷血统的乡野艺术”的忠信花灯,以为这个远近闻名、有着“花灯村”美誉的村庄会有什么标志,但是后来才知道,那个用陶瓷制成,悬挂在村头的巨型花灯模型,还只存在于当地人的想象之中。

花灯源于汉,盛于唐,流行普及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忠信花灯文化是建立在中原文化和客家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人文积淀和人文融汇。中原文化为忠信花灯提供了人文基础,又与忠信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并受到迁移途中各地域风俗花灯的影响。使今天的忠信花灯成为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制作精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

走进满是斑驳的祠堂,依稀闻到空气中迷漫的烟花爆竹清香,屋梁上挂满了花灯,孩子们正热闹地抢花灯呢。“抢花灯”是“化灯”的一部分,和一般花灯的游园性质不同,忠信花灯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吊灯仪式。按照当地习俗,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祠堂里吊花灯,从正月初九吊到正月十八,然后烧掉祭祖。因为灯和“丁”谐音,于是便可以传递“添丁”的欢喜。上灯习俗过程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组成,其中还有闹客家锣鼓、舞龙舞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

实际上,花灯的习俗已经有一些改变,连平县一带百姓家中有大小喜事,如做寿、考大学、当兵、开业等,生女孩也都挂起了花灯。

”忠信花灯”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忠信镇上寮村是忠信花灯的主要产地,全村有160多人做花灯,平均每户就有两个到两个半人。

赖明甫是上寮村制灯资历最深的老艺人,从六七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所说的“宝贝”——明清时代祖先留下来的大量印版、花样、手稿。木刻或石刻的印版,背后还刻着制作者的名字,端正的楷体,透着家族式的自信。看着它们,你很难把它们跟“模具”这样硬邦邦、冷冰冰、充满机械感的词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渗透着天然艺术感觉的创造。 朵莲花,一鳟金鱼,一弯柳絮,凹凸之中,刻下旧时的审美肌理。

后人可以轻易复制出这些图案,填上色彩,但才情不可复制。让我们惊讶的是那些手绘图画,那些凌乱的草图,透露出赖家祖先的大胆和前沿。这些图,要么是已经发黄的白纸,要么是月历牌的背面,貌似孩童过家家般的随意,却又似大师的手笔。有些图乍看比例夸张,实则为细致观察下的逼人真实。比如~副“白鹤捕蜻蜒”,从俯视的角度画白鹤,有力的长脖子硬挺向蜻蜒,粗糙的线条充满力量感,而画中的蜻蜒竞和白鹤一样大,构图大胆,角度奇特。有一幅男女共舞图,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水彩水墨,也完全没有中国民间的大红大绿,倒充盈着西洋宫廷画中的华丽奢靡。

宫廷画风怎么会出自乡野艺人?赖明甫的儿子赖志稳告诉我们,这些画作还真是出白宫廷画师之手。他小时候,他爷爷跟他讲,明末有个画师,名字已经湮没,从朝廷告老还乡,和赖志稳的老太公交好,特意以宫廷画手法画了几幅图相送。赖家是书香门第,在乡里一直帮人写书柬,对绘画也颇有讲究,祖祖辈辈对这些画非常珍视,嘱咐后人好好保存。传到赖明甫手里的时候,文革”破四旧”开始了,不让做花灯;他来不及沮丧,想的都是怎么藏好这些宝贝。据说,这个画师不仅为赖家带来了这几幅画,还教给当地人宫廷花灯的制作方法,逐渐完善了起源于宋末元初的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花妙百出,造型繁多,意出干重。其皇式灯上通九天,重层叠塔,引百仙执帚忘还。其帝式灯冠冕堂皇,幌幡呼摇,导汉佛驻足长看。臣灯帅灯,官灯民灯,又是文秀才武郎中灯,又是戏子小生灯。妙句描在飘带上,词联镶在锦簇里。把一个人世间的华美,尽罗集在一个灯的世界里。

在人们的记忆中,花灯一直充满浪漫的想像。笔记小说中,诸多爱情故事发生在赏花灯、赶庙会的间隙。唐玄宗时,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宫中用绢丝扎成20节、高150丈的灯楼,“笙歌灯火连夜明”,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规定的灯会时间为三天,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自小年就开始挂花灯。《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南宋时期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像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此时火树银花,人潮涌动,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

古时的元宵节灯会特别热闹,因为平时妇女是不允许出门的,而元宵节晚上则可以赏花灯。自然,很多爱情故事也在这天发生。大才子唐伯虎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这首词不仅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繁华热闹,也形象地说明了青年男女对灯会豹向往和期盼。不知道这小小花灯见证了多少爱情?

正月里来里月花,到你尊府闹喳喳。

到你府上锣鼓响,拜了秀才拜老爹。

二月里来里月花,新做门搂新厅厦。

上厅绣起龙凤虎,下厅绣起牡丹花。

三月里来里月花,百样种子新生芽。

百样种子茅生尽,打开田缺沥谷茅。

四月里来四月花,记得天旱来踏车。

三十六人来踏水,一头踏出两头车。

仿佛听见老妹在唱那首《鲤嫲歌》。让灯儿见证着我们彼此的青春。随着河源政府不断完善和开发花灯艺术,举办各种花灯节,不知又将会上演多少“新鸳鸯蝴蝶梦”?

不知道有多少前尘往事锁在了悬挂在祠堂之上的花灯里?花灯是无语的,可是,编织花灯的那只巧手有言,那只巧手后面的心灵有话:忠信的儿女们,不管今生你走得多远,别忘记挂上故乡的花灯,把喜庆和欢乐挂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生命中总要走过一些地方,而这一次,我却把记忆中的一盏灯,留在了那片烟雨中的客乡!

链接,忠信吊灯的习俗礼仪

忠信吊灯习俗是为庆贺家族“添丁”而举行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诞生礼仪。凡是在上一年添有男丁的家庭,春节期间都要在宗族祖祠里举行一种集体性庆贺家庭“添丁”、宗族繁衍壮大的诞生礼俗——吊灯。吊灯习俗一般从腊月二十五”入年界”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上灯习俗过程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

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组成,其中还有闹客家锣鼓、舞龙舞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

第一道程序是放灯绳。每年的腊月二十五为入年界,从这天开始不再上山、下田,专门为新年做各种准备工作。八年界这天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立体式的大扫除,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提供一个洁净的环境。“八年界”到除夕之前的那几天,当年生了儿子的父亲即为花灯的灯主,准备吊灯庆贺新丁出生的灯主,就要在自己宗族祖祠的梁柱上挂放一条灯绳,把灯绳跨过梁柱,灯绳的两头合在一起再系在祠堂的柱子上,系在柱子的灯绳一端要贴上红纸并写上“新丁”的名字,以告知族人。

放灯绳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按辈份的高低、出生的先后次序挂放。

第二道程序是选灯。选灯都在正月的初九。正月初九为新年的第一个墟日,本地俗称“开年街”,又叫“花灯街”。没有订做的灯主就在花灯街市选择符合自己心愿的花灯。

第三道程序是迎灯。花灯进祖祠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迎灯一般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灯主要根据新丁的生辰八字选择其中最相生吉利的一天。以3至5个人护送花灯,一路敲锣打鼓,护送到宗族祠堂。迎灯这边则由多子多福的宗族老人为首,与事先准备好的龙狮队和客家锣鼓队在宗族祖祠大门口隆重迎接。

第四道程序是上灯。上灯之日普遍选在正月十三,因为“十三”与客家话“十生”谐音,寓意”新丁”健康成长。上灯是吊灯习俗中最隆重的环节,一般由祭祖、升灯、上族谱、饮灯酒四个部分组成。整个过程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先后有序,一丝不苟。

上灯的第五道程序是暖灯。

在正月十三上灯后至正月十八这几天里,灯主每天晚上都要给花灯“上灯火”,让灯火通宵不能熄灭,使花灯“暖和”常亮。到正月十六或正月十八再举行“暖灯”的仪式,选这两个日子是取其“六六”大顺,“八”发的意思。

暖灯,是由宗族集体出钱回请各位灯主及族人,用宗族的公共资产为家族添“新丁”共庆贺的集体活动。暖灯的整个过程由族长统一指挥,全族的成年男丁都要参加,根据需要分成司仪组、后勤组、舞龙组等共同完成。

中午,族人聚集在祠堂里开酒宴,通过这个过程密切了人伦关系,加强了沟通,融洽了宗族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加宗族的凝聚力和关爱“新丁”的美好祝愿。

晚上还要舞香火龙,或者舞狮。香火龙从正月十三晚上开始,舞到正月十六暖灯的日子才算结束。

最后一道程序是化灯,即把花灯烧化。选在正月二十化灯,取十全十美之意;也有选在农历二月二日(开大正)化灯的。

化灯前,全村的小孩提前在祠堂里等候争抢花灯,俗话叫“抢花灯”。他们把抢取的吉祥饰物带回家中珍藏,希望“灯神”保佑自己带来好运。

随后,灯主把剩下的花灯碎片、骨架和吉祥草用“传火把”引燃,烧掉。

化灯之后,“传丁火把”要带回家中,直到完全燃尽。至此,整个吊灯习俗的过程圆满结束。

7.观花灯作文500字 篇七

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公园门口。公园大门上挂着一串小美丽的大红灯笼,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公园门前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走进公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群千姿百态的“仙鹤”,有的展翅欲飞。有的低头啄食,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则在梳理自己的羽毛,真是栩栩如生。美丽的“仙鹤”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游客。

往前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条腾云驾雾的“巨龙”,顶着一颗金光四射的明珠。这就是“双龙戏珠”。那两条“龙”高昂着头,眼睛闪闪发光。址漂亮的是那颗明珠,它不停地旋转,发出道道耀眼的金光。

再往前走,哇,五颜六色的灯可真多呀!有红色的‘’仙鹤迎宾”灯,黄色的“双龙戏珠”灯,绿色的“孔雀”灯,蓝色的“霸王龙”灯,还有银白色的“玉兔迎春”灯……花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口不暇接。

我们驻足在“玉兔迎春”灯前。围栏里的八只“小白兔”站在屋前的草地上。它们有的在拔萝卜,有的在吹小号,有的在敲鼓,还有的在做游戏,真是可爱极了。有位小朋友指着灯旁的配电房开玩笑说:“这房了前写着‘有电请勿人内’,它们都不敢进屋去呢!”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8.观花灯作文500字 篇八

来到晚霞古寺,一走进大门,各式各样的灯笼陈列在通道两旁,来到小桥上的花灯,有的像西瓜,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番茄等等,我想:这就是水果灯。莲花灯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而番茄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好意头。在小桥后有专栏介绍了“水果灯”和“白花灯”的寓意,原来白花指男孩,一般男孩出生后都要挂一次“白花灯”,寓意新年有意头,祈求小孩平安长大,吉祥如意。

穿过天王殿,向前行就是一条又长又斜的阶梯,两边也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但与前面的形状不同,有的像帽子,有的连我都认不出样子,好在也有牌子说明。原来像帽子的叫“官帽灯”,“官帽灯”有很多款式,有方形的,有圆形的,级别不同,形状也不一样,方形官帽是属于一品官,寓意是参加工作的大众能够事业进步,步步高升,读书的学生能够学业进步,考上理想的大学,步入社会能大有作为。外圆中间有个正方形的叫“金钱灯”,“金钱灯”就像古代使用的铜钱,“金钱灯”的寓意是照财进宝,事业一帆风顺,工作顺顺利利,一本万利,一年好过一年。一直向上走还见到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兔子,有的像蛇的灯笼。到大雄宝殿门前,挂着一个巨大的白花灯,我估算了一下,白花灯约高3、4米,宽2米,这也许是整个灯会的亮点。我们在那里争着拍照。这时感觉雾色西沉,夜幕降临,花灯越看越朦胧了。

9.秀山花灯源流初探 篇九

【關键词】花灯;源流;初探;艺术;发展

花灯,也叫彩灯。有书说起于汉,兴于唐。花灯多在元宵节时展放,所以有花灯闹元宵之说。

究其艺术渊源,花灯可以追溯到秦之“歌舞”,汉之“百戏”,唐之“散乐”以及“明清俗曲”和“时令小调”。花灯是古老传统文化的产物,花灯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浓郁的乡音、古朴的乡风、乡俗使秀山花灯别具韵味。

花灯艺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性艺术。清末时期,嘉陵公子在新作竹枝词《看灯戏》中写道:“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堂捧腹妙趣生。”说明了花灯艺术到清朝末年时已具相当规模。

秧歌、秧歌戏、采茶调、采茶戏、茶歌、茶蓝灯、花鼓灯、灯歌、彩调、二人台、二人转、花灯等,虽然名称各异,都属于同源异流的民间歌舞艺术。

秧歌: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大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也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清代吴锡麒的《新年杂咏》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妹、川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秧歌的种类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秧歌在全国民众中的影响,有一首打游诗讲 道:“听见锣鼓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展现了秧歌的普及程度和在民众中的地位。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广大地区,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形式。有称之为“三花并放”的花鼓灯,双条鼓(即凤阳花鼓)、卫调花鼓。三花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的一方艺术。

灯戏:主要有四川灯戏,以川北灯戏最具影响力,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南充、遂宁、广安、广元、绵阳、巴中、达州及陕西、甘肃南部。也称“大筒戏”或“端公戏”。重庆的梁平县的“梁山灯戏”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花灯:从大范围讲主要有:云南花灯、贵州花灯、湖南花灯、四川花灯、重庆花灯、湖北花灯,其次还有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西、北京、上海、台北花灯。真可谓花灯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作为以县而命名的“秀山花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与全国其它地区的花灯艺术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最早有三种说法:土著说、外来 说、土著外来结合说。前两种说法依据不足。笔者对后一种 说法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清和清以前的统治者视花灯为粗俗邪艺,无文献可考。根据花灯唱词:一、“灯是灯,灯是灯,灯从何处来,灯由何处生,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秀山花灯应该源于唐代;二、“灯是灯,灯是灯,灯从宋朝起,灯由宋朝兴,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留下两盏到如今”。北宋年间,朝庭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对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实行羁糜政策,只要不反对朝庭,就倍加安抚。于是,有秀山五姓土民晋京纳贡,带回御赐花灯两盏,故秀山花灯应该起于北宋年间;三、“北宋年间有五姓,朝庭进贡观花灯,御赐两盏带回家,世代相传到如今”更一步证明了秀山花灯起于北宋;四、“花灯两盏往下传,高挂土人祭祀堂,祭祀仪式同欢舞,围着花灯‘跳团团’。”土人带回花灯,祀为神灯,高挂在祭祀堂上,围着灯而欢呼雀跃。因此,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做“跳团团”,“跳团团”的形式即是秀山花灯表演形式的雏形。清朝末年政府废止了“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后,有文化的“秀才”们介入到“跳团团”的活动中来,并将“跳团团”的名称演绎成为“门斗转”的表现形式。还将唱词整理成唱本广为流传,秀山花灯走出了自生自灭的低谷。因此,秀山花灯的形成符合土著外来结合说的论点。

民国时期,政府提倡“新文化、新生活”运动,一些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有识乡绅,加入到花灯活动之中,秀山花灯得到空前的发展。秀山因地处川、湘、黔、鄂四省市的战略要地,从1912年到1949年的38年中,因江浙湖广人大量流入和几十支军队的先后进驻秀山。这些军、民带来了汉民族的多种先进文化,促进了秀山花灯内容的改旧换新。特别是各种戏剧如:京剧、川剧、汉剧、阳戏、灯戏的传入,促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花灯戏的诞生。这些小戏多以打柴、采茶、问路、调情、说事、盘问为内容,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秀山花灯戏,艺人们把它称为“单边戏”。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班象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起来,据1958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县花灯班达到近300个,花灯表演由单花灯(一旦一丑)发展成双花灯(二旦二丑),群花灯(多旦多丑)。秀山花灯开始由堂屋、院坝、方桌表演,走进县城、省城、北京舞台。1964年,成立了专业的“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秀山花灯的各类文献资料编辑出版。歌、舞、戏创作演出,均在国家、省(市)级获得重大奖励。秀山成为全国“民间艺术—秀山花灯歌舞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花灯扮靓了秀山,提高了秀山的知名度,花灯艺术起着秀山人精神生活的纽带作用。秀山花灯走过了“源于唐,起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辉煌于新中国”的历程。

【参考文献】

[1]《秀山花灯志》,秀山县文化局编,1998年内部油印本。

[2]《秀山花灯歌词集锦》秀山县文化局,杨艺华、姚祖恩、王世全编撰,2001年内部出版。

[3]《秀山县志》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

10.观花灯作文300字 篇十

一下车,只见华晨大街上人山人海,各式的花灯把道路两旁的树木和房屋照得金碧辉煌。

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边走边看。路旁的花灯各式各样,有兔子灯、大象灯、鲤鱼灯、大厦灯、高山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姿态各异的兔子灯了。它们有的拱手作揖,好像在祝福人们新春快乐,有的摇头摆尾,预示着兔年红红火火,快快乐乐;还有的几只兔子在一起拔萝卜,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路旁还有许多小宫灯,他们也为灯会增色不少。

灯会上的商品区也热闹非凡,各种纪念品和玩具琳琅满目,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小吃一条街更热闹,小商小贩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各色美食让人垂涎三尺。

11.观花灯作文500字 篇十一

初入花灯展,各式各样的花灯映入我眼帘。有的是一座小屋,有的是一群小鸡,有的是一枝玫瑰……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

我先看到的是一间小屋,前面有一个小院子,在院子里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子一同放鞭炮,女孩一边拿着挂上了一串鞭炮的木棍,一边乐呵呵地笑。则男孩用双手捂住了耳朵,高兴得把眼睛眯成一条缝!而屋子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在看春晚的爸爸妈妈,正剪窗花的奶奶,忙着贴春联、挂灯笼的爷爷。瞧,多喜庆的一幅画啊!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一是群小鸡,它们正在啄米呢!瞧,一只小鸡怕吃不着米,故意挤到了前面去,这下可好了,因为这只小鸡,另一只小鸡吃不着米了,它火冒三丈,脸上写满了愤怒,生气地跳得老高,则一只较大的小鸡十分奇怪,它的吃像非常优雅,也从来不会抢,其余的小鸡根本不用说,不是偷,就是抢,这样一群小鸡里,你更喜欢哪一只呢?

最出色的要数那盏长长的花灯了。灯的最上方是一个蓝色的花篮,边上有一圈白色的小花,上面也有许许多多的花:红色、白色、紫的、绿的……虽说颜色不同,可全都非常美艳。花篮前面写着“泉州丰泽区实小”的首字母,可艺术了!中间长满了许多茂盛的枝叶。枝头还停着一只戴着皇冠的合平鸽呢!最下面是一个筐,上面有着许许多多用橡皮捏出的人物: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羽毛球,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样式可真多啊!

12.“三兆花灯”闹市场 篇十二

三兆村位于西安市南郊,村里120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三兆村做灯笼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从汉代时就有记载。改革开放以来,三兆村的灯笼制造业从小作坊走向了规模制造。逢年过节时,村里近三分之二的人家停下农活,制作灯笼。村里80%的收入来源都靠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灯笼,“灯笼村”的灯笼成了所有三兆人发财致富的期望。“三兆村灯笼”也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品牌。

然而2000年以后,“三兆花灯”却不知为何一直摆脱不了“卖得好赚得少”的尴尬处境。2003年春节期间,一对直径30厘米的灯笼价格低到了15元都少人问津。可是在周围一些批发市场里,来自浙江、广东、河北、湖北的灯笼却卖得红红火火。手捧“金饭碗”的三兆村村民一时间却不知道以后要靠什么吃饭。

经历了2003年的市场惨败,三兆村人终于开始惊醒。他们查找了三兆花灯在市场上被冷落的原因,一是早在90年代初,一些村民曾走出家门去两湖、江浙等地,边制作边销售,他们虽然带回了大把现钞,却也同时把工艺和技术留在了当地;二是制作花灯所需的丝绸等原材料都要外购,成本自然加大;三是花灯样式过于单一、陈旧,跟不上千变万化的时代潮流;四是花灯的设计、制作、销售仍是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缺乏统一的组织性,市场竞争力差;五是品牌保护意识薄弱,致使冒牌产品大行其市。

找到了原因,三兆人开始思考应对之道。村委会将村民组织起来,成立股份公司,辟出专门场地,把生产、经营分开,设立样品陈列展室和专业设计部门,在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的基础上,摹仿外地先进的生产模式,分工协作,产、供、销各负其责,重新让“三兆花灯”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三兆村的能工巧匠还作为友好使者到国外的友好城市进行表演,使三兆村的灯笼有机会走出国门,在国外打开销路。

为了重新占领市场,三兆村的村民们抛弃了原有一成不变的制作经营方式,他们采用了定单制作的形式,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灯笼,还在花灯上打上带地址和电话的商标,通过客户将免费的广告做到了全国各地。

13.观花灯400字作文 篇十三

我与家人,一同来到观灯现场,一眼望去五颜六色,不禁眼花缭乱。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使人惊叹的流星雨灯,一会儿一会儿的闪烁,如同在宽广的草原上,观看美丽的流星雨,心旷神怡,赶快许下新年的愿望吧!我们又迈开步伐向前走去,又看到许多耕牛,还有许多粮食,一个比一个饱满,盼望着来年有一个好收成。还看到了“龙凤呈祥”也是对新年的由衷祝福,来到一个很高的建筑灯,上面攀附着九龙,寓意着“龙生九子”的意象,对龙年的期盼,还有四头大白象,象征着吉“象”如意······

我们漫步来到广场上,看到一条飞龙被架在广场上,好似大家都在空中,一起腾云驾雾。还有许多的花灯实在让人回味无穷,最耀眼的那颗明珠还是——东方红,它讲述了中国的许多大事,从清末一直到建国,记述了中国沧桑的历史,也是让我们现在人不忘过去的艰苦,一定要把中国的国威重新振兴起来。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游乐场,人数比观灯现场的人还要多。在广场上还有一个舞台,上面演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彩表演,这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刻,让我们来祝福他们吧!

14.观花灯作文300字 篇十四

我们一人提着一盏小灯笼,在楼下散步,看着人们提着各式各样的元宵灯与我们擦肩而过:有的.是鲤鱼灯,有的是兔子灯,有的是莲花灯,还有的是小鸟的……真让人眼花缭乱。

正在这时,那边传来了一阵欢笑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游园活动开始了。我来到一张台子前,看见许多人拿着“鱼竿”在“钓鱼”。我觉得很有趣,也要了一根“鱼竿”,全神贯注地钓起“鱼”来。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移动鱼竿,把鱼钩套在了鱼嘴上的环里,再一拉鱼竿,就把“鱼”拉上来。成功了,我得到了一副扑克牌。接着我还玩了夹花生、套罐子、猜灯谜等活动。我抱着一大堆奖品满载而归。

这时,天空亮起了一道光,我急忙仰起头看,原来是别人在放烟花。烟花一个接一个地窜上天空,绽放出无数五颜六色的火花,多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呀!望着这火树银花的夜景,我们蹦呀跳呀,真快活!

15.闹蛾雪柳映花灯 篇十五

一年之始的正月里,上元节(十五日)是灯节,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蜂涌到街上赏花灯,实为中国式的狂欢节,在宋代就形成了一种热闹的风气。这一天,女性都要在头上插戴多种小饰物,这些饰物大多用轻便材料做成,物美价廉,但却很能烘托气氛,同时让女性有机会满足放纵自我、争奇搞怪的心理。头一项必戴的饰物是“灯球”,也就是各种袖珍小灯笼。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金瓶梅》里就描写了正月十五之夜潘金莲的打扮是“头上珠翠堆盈,凤钗半卸,鬓后挑着许多各色灯笼儿”。

不知是否因为灯节当夜会有很多蛾子绕灯扑飞,从宋代起,上元夜里最为重要的头饰居然是“闹蛾”,也就是用绫、绮等织物剪成的各种飞蛾。史浩《粉蝶儿·元宵》云:“闹蛾儿、满城都是。向深闺,争翦碎、吴绫蜀绮。点妆成,分明是、粉须香翅。”由此可知,闹蛾往往由妇女用剪刀亲手制作,在剪好的蛾形上,还要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节日当天也会有小贩四处兜售由手工艺人制成的闹蛾,于是便有了《水浒传》第六十六回里的情节:时迁主动承担了火烧翠云楼的任务,于是,在元宵节的那一个晚上,他“只做卖闹蛾儿的”,“挟着一个篮儿,里面都是硫磺、焰硝,放火的药头,篮儿上插几朵闹蛾儿”,以卖闹蛾小贩的身份混进了翠云楼里。男女老少一律要在头上戴闹蛾,所以小贩们倒是不愁市场需求。女性们尤其追求尽量多戴,康与之《瑞鹤仙·上元应制》就把这一情况形容得十分生动:“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按词中的描写,女性头上佩戴的闹蛾一簇又一簇,拥堆成团,围绕在“冠儿”周围,随着她的走动而晃颤翻飞,真像成群的飞蛾绕着灯球嬉闹一样。

宋代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只要稍有点地位、财力,都要在头上戴各式各样的冠子,把发髻罩扣在其中。所以,正如康与之词所揭示的,闹蛾、灯球等饰物乃是插饰到冠子上,至于具体方式,是“闹蛾斜插”(杨无咎《人月圆》),飞挑在半空,人一动,闹蛾等也就会摇颤不止,那样子是很活泼的。满街出游的妇女,个个都是这样满头颤动的闹蛾,场面便很壮观:“闹蛾儿转处,熙熙语笑,百万红妆女。”(赵长卿《探春令·元夕》)

闹蛾、灯球之外,冠子上要插戴的小饰物尚有多种。与闹蛾相近的蝉、蜂、蝶也一样不能少。此外,植物还有玉梅、雪柳、菩提叶等。所谓雪柳乃是用捻金线制成的柳丝,“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就曾经被一位这样盛装打扮的陌生少女激起情感的涟漪。李清照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元宵妆扮,也说是:“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把多种花色的蜂蝶花柳连同闹蛾、灯球参差斜插在冠子周围,形成“袅袅满头”的局面,就是所谓“簇带争济楚”,也就是说,该戴的节日饰物都要多多地戴整齐,一样不落,才算时髦。

自宋代兴起的这一项元宵节俗一直沿袭到明清时代。据《酌中志》记载,明代宫廷中,每年自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后妃、宫女都会在头上插饰闹蛾,此际的闹蛾是乌金纸剪就的,以颜彩添画翅纹等细部。配着闹蛾一起戴的还有蝴蝶、蜻蜓、蚱蜢等各种草虫。需注意的是,在富贵阶层的女性当中,实际上往往会置备呼应各种节日内容的贵重首饰,在过节之时插佩,以此显示自己不同凡流的地位与实力。如上元节时可以头插珠宝、翠玉制成的蝴蝶簪、蜻蜓簪,耳环的坠子则采用灯笼、梅花造型。这些精雕细琢的珍品中有一些幸运地留存下来,其形态之生动、构思之灵巧让现代人自愧弗如。

也是从宋代起,元宵节时,女性的上衣流行通过各种表现灯笼的纹饰来呼应灯节佳景。如福建出土的南宋黄升墓中有一件暗花罗背子(长上衣),两襟镶缝的长花边上就用泥金彩绘的方式遍布灯笼与芍药、芙蓉的花纹。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当时甚至出现了“灯笼锦”,亦即织有灯笼花纹的彩锦,宋仁宗宠妃张贵妃就曾穿着灯笼锦制作的华服,于上元夜陪侍皇帝在皇城端门上赏灯。灯笼锦到明清时进一步发展成“灯笼仕女”图纹,即由彩灯、丽人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图案,专用于元宵节这一天的服饰。

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远去,节日这天插佩应景饰物的风俗也消失了,过节时的服饰需带有反映节日内容的特定图案这样一种做法也被人们渐渐遗忘。现在的人往往抱怨节日缺乏欢乐的气氛,确实,没有别致风景的节日又如何与普通的日子相区分?因此,如果设计业能够重新开发传统元素,倡导恢复往昔在节日里佩独特饰物、穿相应服饰的风俗,或许能让一个又一个佳节恢复生气。

上一篇:一个好地方小学作文下一篇:小学生安全警示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