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精选8篇)
1.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一
201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名单(共39个)
1.抗体药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高效精密磨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四方国件中间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5.抗肿瘤药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高档重型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数控成形冲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9.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0.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1.光刻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2.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3.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4.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5.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6.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7.非晶节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8.激光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9.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1.煤炭地下气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2.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3.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4.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5.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6.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7.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8.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9.南海区海水种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0.果蔬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1.通用名药物品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2.新型健身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3.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5.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6.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7.有色金属短流程节能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8.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9.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二
1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概念与内涵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内的伙伴企业往往并不处于同一产业, 也不存在传统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关系, 因此远离了竞争, 双方的合作是基于资源的互补利用, 通过核心资源的嵌入式共享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从而使联盟各方取得共赢。当然,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资源既包括产品、工艺、设备等有形资源, 也包括品牌、理念、隐性知识等无形资源。张钢、倪旭东 (2007) , 潘勇、于克信 (2007) , 陈劲、杨峰 (2007) 等作为国内最早研究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学者, 都以杭州绿盛食品集团和天畅网络科技公司的合作为例, 探讨了基于现实资源 (Reality) 与虚拟资源 (Virtuality) 的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形式, 即R&V战略联盟。R&V战略联盟是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一种应用, 在这种联盟形式中, 体现了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核心特点和内涵。
基于上述学者的前期研究, 本研究认为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概念内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 联盟内部的非竞争性。由于成员并不是来自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 因此不存在固有的竞争, 成员间的利益目标比较容易统一, 可以有效规避联盟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有损联盟关系或联盟目标的行为。
(2) 联盟的低风险与资源利用的零冲突。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基于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资源, 强调双方对于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应用, 通过让这些资源进入新的行业领域, 实现资源应用模式的突破, 从而为企业带来资源在原有产业无法实现的新的收益。与此同时, 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并未削弱原有企业对于自己资源的利用, 因而也避免了成员间的资源利用冲突和暴露资源的风险。
(3) 联盟结构的稳定性。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非竞争性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的突破可以成功规避传统战略联盟内的学习竞赛、机会主义行为、合作的高成本等问题, 成为一种合作收益一定大于不合作的组织形式, 因此, 这种联盟形式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
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典型实例分析
本研究以现有产业中已结成的五对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为实例, 希望通过对比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证证据和支撑 (见表1) 。
2.1 杭州绿盛集团与天畅网络的合作
绿盛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牛肉干食品生产商之一, 而天畅网络则是国内知名的网络游戏开发商。结合绿盛集团开发的牛肉干新产品“QQ能量枣”和天畅网络开发的游戏产品“大唐风云”, 两家企业将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产品互相植入。绿盛集团把天畅网络的“大唐风云”游戏形象作为主体形象印刷在其“QQ能量枣”的包装封面上, 并在投放超市海报、户外广告、电视广告等各种宣传媒介中均有明显体现;而天畅网络则将绿盛的“QQ能量枣”植入《大唐风云》游戏作为游戏中的最高能量补充剂, 并通过多种方式让玩家在游戏中能方便地接触绿盛“QQ能量枣”, 如在游戏中设立绿盛牛肉店等[2]。这个合作让两家企业在宣传、产品推广以及资源利用方面实现了全面的突破, 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效益。
2.2 东风雪铁龙汽车公司与Kappa公司的合作
东风雪铁龙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的C2轿车以时尚、运动风格为卖点, 而Kappa公司则是世界知名的时尚运动服饰生产厂家, 两家企业开展汽车品牌与服饰品牌的跨界合作, 试图融合两者品牌中共有的运动、时尚元素。Kappa公司的服装设计师通过与法国雪铁龙汽车设计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最终设计出“时尚型、运动心”、“回归”和“运动先锋”三个主题的“Kappa版C2轿车”, 在汽车设计中融入了很多Kappa的运动元素和风格;与此同时, Kappa公司专为喜欢C2汽车的消费者设计的“C2-Kappa炫装”也推出市场。两个品牌的系列产品在终端消费、网络互动、国际车展等渠道中以“C2-Kappa炫装show”为主题进行推广, 通过品牌的联合与互动, 深化了两大品牌共有的活力、时尚、动感理念, 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2.3 杜邦公司与大众汽车的合作
杜邦公司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涂料供应商, 提供具有优异品质的杜邦汽车漆产品;大众汽车公司则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也是全球领先的跨国汽车集团。为了在汽车涂料涂装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杜邦公司知道自己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汽车涂装的生产实践;而大众汽车也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省汽车涂装生产线的涂装时间, 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有效提高工厂效率。基于这一初衷, 两家企业结成伙伴关系, 杜邦公司通过将自己的涂料生产理念和技术工艺与大众汽车的涂料涂装生产实践相结合, 两家企业联合推出了“Ecoconcept”涂装工艺和新的涂料产品。大众公司通过采用这一工艺和产品, 将原来汽车涂装的两道工序合并为一项水性涂料涂装工艺, 不仅减少了喷涂设备的投入和喷涂时间, 而且还在有效降低有机溶剂使用的前提下保证了涂料的优异质量, 在低成本、低排放领域取得了突破;同时, 大众汽车公司稳定的市场表现也为杜邦公司“Ecoconcept”涂装工艺和产品的市场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宏基公司与法拉利公司的合作以及华硕公司与兰博基尼公司的合作
宏基和华硕都是个人电脑制造商, 而法拉利和兰博基尼则是世界顶级跑车生产商, 这两对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有很多的共同特点。宏碁和华硕分别以法拉利和兰博基尼作为联盟的对象, 都希望能够利用其品牌来对自己笔记本产品的终极性能进行完美表达, 带给消费者速度与激情的全新体验。在它们各自的产品中, 分别也都大量融入了合作伙伴的产品风格, 如华硕的“兰博基尼系列笔记本”产品就借鉴了来自兰博基尼的设计灵感, 在外观上突出简单硬朗的风格, 在配置上则强调笔记本对于运行速度的追求;而宏基的“法拉利系列笔记本”产品同样也融入了法拉利跑车的风格, 在设计上突出速度和运动的弧线, 并采用法拉利跑车上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作为面板材料, 打造“继承法拉利精神的笔记本电脑”。宏基和华硕公司推出的“法拉利笔记本”和“兰博基尼笔记本”系列在配制和定位上都强调奢华和高端, 以配合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的企业和产品形象。通过数代产品的积累, 在笔记本领域, 宏基与法拉利、华硕与兰博基尼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给消费者带来一种独特的产品体验, 合作双方的品牌也在相得益彰中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归纳整理。
3 来自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典型实例的启示
基于上述五个典型实例 (如表1) 不难看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合作伙伴在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上为战略联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体现出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3.1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实现了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创新
(1) 联盟成员在品牌和市场资源利用上的创新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在开发和利用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尽管来自不同的行业, 但联盟成员可以提炼合作伙伴品牌中的核心元素, 同时结合自身品牌的特点和优势, 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契合, 在市场推广上形成合力, 带来单独依靠各自的品牌所不能达到的市场效果。如在绿盛集团和天畅网络的战略联盟中, 两个企业对各自的品牌推广渠道进行了整合, 绿盛集团的产品通过融入天畅网络的游戏产品中, 可以借助虚拟网络这一渠道进行推广;而天畅网络的游戏产品则顺利地进入到绿盛集团的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包装等传统的推广渠道。在华硕与兰博基尼、宏基与法拉利的战略联盟中, 华硕和宏基通过借助兰博基尼和法拉利在超级跑车领域的强大品牌号召力为自己在高端笔记本市场品牌的开拓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 华硕和宏基通过各种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兰博基尼和法拉利的品牌价值, 可谓相得益彰。在杜邦和大众公司的战略联盟中, 两家公司通过在产品和工艺上的合作带来了市场推广上的突破, 杜邦涂料牢牢抓住了大众汽车这一客户, 而大众汽车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也为杜邦带来更多的市场资源;同时“Ecoconcept”工艺和新的涂料产品不光降低了大众汽车的生产成本、提升其在环保领域的表现, 大众和杜邦品牌的强强联合也成为大众汽车产品的一个新卖点。通过借力合作伙伴的市场和品牌资源, 联盟的双方在不增加推广成本的基础上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 可以说是一种市场推广模式的创新。
(2) 联盟成员在产品设计开发上的思路创新
在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 深入挖掘和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还包括对于合作企业的独特理念、定位以及产品特色进行解读、融合和创造性应用, 并且在自己的产品开发与设计中有所体现,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产品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绿盛集团和天畅网络的战略联盟中, 天畅网络就在自己的网络游戏产品中将绿盛“QQ能量枣”植入作为一种能量补充剂, 而“QQ能量枣”也变成一款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世界中的产品。在雪铁龙公司与Kappa公司的战略联盟中, 雪铁龙深入挖掘Kappa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 并借助Kappa的设计师将其产品风格引入到C2轿车中, 而Kappa也以此为契机为C2轿车的爱好者设计出“炫装”系列产品, 通过两个品牌将运动与时尚的内涵交织融合, 产生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思路。在杜邦与大众公司的联盟中, 两家企业通过将专业涂装工艺和涂料制造理念与汽车生产制造的实践相结合, 推出创新的“Ecoconcept”涂装工艺和更加环保的涂料产品, 不但改进和完善了合作双方的工艺和产品, 也更好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在华硕与兰博基尼、宏基与法拉利的战略联盟中, 华硕和宏基都分别努力将两个超级跑车的品牌理念和内涵引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去, 从外观、选材、配置、色彩搭配上分别都体现出兰博基尼和法拉利的特色, 创新了产品开发设计的思路。
3.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突破了传统联盟的困境
对于传统战略联盟的研究, 主要是从组织学习、交易成本、委托代理、联盟中成员企业的目标差异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联盟关系的不稳定性现象[3,4],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则是基于联盟伙伴独特的有形或者无形资源, 采用一种创新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利用, 对于战略联盟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突破。
(1)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避免了学习竞赛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伙伴企业来自不同的行业, 产品和服务针对的市场也是截然不同, 如雪铁龙公司与Kappa公司、杜邦公司与大众公司所面对的消费市场都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避免了正面的直接竞争。联盟伙伴企业行业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它们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有很大的差异, 而且一个伙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也并非另一个伙伴企业所需, 如宏基电脑与法拉利汽车公司、华硕电脑与兰博基尼公司在企业发展各自所依赖的核心能力和知识基础可谓千差万别, 而且双方都不想进入对方产业, 由此双方学习对方核心能力和知识的动机基本没有。不难看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很好地避免了在传统联盟中企业一方面想要吸收和学习联盟伙伴的核心能力与知识, 另一方面却又极不愿意将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知识泄露给对方这种“努力学习与努力保护”的学习竞赛的困境[2]。
(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成员企业之间的非竞争关系也避免了合作伙伴把合作过程看成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 各个企业给与联盟的资源并不相关, 也不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这些资源拿到联盟中来了以后也并不影响它们在企业内部继续发挥正常的作用, 不会引发联盟内部的资源冲突, 但通过合作却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资源的外延价值[5], 因此战略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华硕公司通过和兰博基尼公司的合作, 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了兰博基尼跑车的设计理念和灵感, 并将自己最高端的笔记本产品命名为“兰博基尼”以增强市场影响力;而来自于兰博基尼的设计思路和品牌影响力也没有妨碍这些资源在兰博基尼自身产品中的应用, 相反合作使得兰博基尼这些资源的价值被进一步地发掘出来, 大大实现了其价值增值, 同时华硕“兰博基尼”系列笔记本的上市也使得兰博基尼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大大增强。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强调合作伙伴对于联盟伙伴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如果一方选择不合作, 那它就必须要更改自己的产品, 这种做法的成本是巨大的[2];当然如果一方为自己的利益采取更多的行为, 它的联盟伙伴也能得到更多地利益。因此,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很好地避免了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3)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避免了战略目标的差异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形成是企业为了获得新的资源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联盟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与此同时, 能够开展非竞争性合作的企业一定存在互补性的有形或者无形资源, 企业开展合作的目标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 对于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从而带来更大的增值。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运作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也就是双方必须要共同参与才能获得资源投入所带来的增值效应, 因此,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上是作为一个联合体存在的, 目标很容易统一。如绿盛公司在与天畅网络开展合作之后, 绿盛公司所有的广告传播资源全都可以为天畅公司的游戏产品“大唐风云”所用, 而天畅网络所有的广告载体也全都可以为绿盛公司的“QQ能量枣”所用, 同时天畅公司的网络游戏产品还创造性地成为“QQ能量枣”的网络推广渠道, 这种巧妙的联盟和合作几乎是免费地扩大了双方各自产品的影响[2,6], 也使得两个企业的核心资源价值大大增值。由此,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创新降低了联盟成员参与联盟的成本, 使得合作的目标非常明确和具体, 避免了传统联盟中由于成员各自目标差异所导致的不稳定性。
4 结论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通过深入发掘联盟成员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合作, 从而实现共赢, 是一种全新的战略联盟模式。非竞争战略联盟具有内部的非竞争性, 联盟成员在结盟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低而且在资源利用上不存在冲突, 因而其联盟结构也就具有非常稳定的特性。在本研究所列举的五对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中体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 如联盟成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创新, 这种创新既可以体现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 也可以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上。与此同时,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还可以很好地避免传统战略联盟中可能出现的学习竞赛、机会主义和由于战略目标的差异所导致的联盟不稳定现象。非竞争性战略联盟这种全新的联盟形式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整合外部资源、强化自身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DOUMA M U, BILDERBEEK J, IDENBURG P J, ET AL.Strate-gic alliances: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fit[J].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79-598.
[2]张钢, 倪旭东.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一个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4) :2-7.
[3]桂萍.国内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7 (2) :84-87.
[4]李再扬, 杨少华.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的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 2003 (3) :99-103.
[5]潘勇, 于克信.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 2007 (1) :26-27.
3.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三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08-02
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什么优秀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产业联盟的调节机制就是联盟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战略联盟的发展。如果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会使得各成员的合作失去控制,严重的甚至导致战略联盟的解散,所以保障好战略联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机制,提升战略联盟的运行水平,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多寡并不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标准,重点是指标能否反映设计目标特点、逻辑结构是否合理、各项基本指标的联系性和互补性、选择是否合理,这些因素都密切影响着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在建立战略联盟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三项
准则:
1.1 优化系统准则
研究对象应选用较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指标都是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有些指标的关系存在着横向的联系,主要是反映相异侧面的区别关系;有些指标之间存在着纵向关系,主要是反映相异层次存在的包含关系。然而同一层次指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较清晰的。
1.2 以独立性为准则
绩效研究指标体系的情况能用多项指标进行阐述,然而指标又有着信息交叉和相异又相似的特点,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中,通过较为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剔除无效的信息,选用有着典型性和独立性强的指标进行研究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以科学性为准则
科学性原则重点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有一些合理科学方法等等,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坚持在概念和逻辑把握上,一定保证结构的合理和科学,抓住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绩效评价体系是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产物,要求必须是客观的准确的描述,才能够把握好本质特征。
2 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构分析
2.1 竞争力实力
实行产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具体表现在产业技术创新和完善产业链这两个方面。第一,产业技术创新是在战略联盟实际运行中,成员通过相互吸取优秀的经验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最终使得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第二,完善产业链是指在战略联盟的基础上,企业的合作氛围是否和谐、是否创新,还有是否产生了比较协调的产业发展链。
2.2 研究成果水平
研究成果水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成果的科学程度主要是审核战略联盟研制的新技术是属于我国国内发展档次、国内先进档次、世界先进档次还是世界领先档次。第二,建立行业标准,研究联盟成员合作来审核联盟之间是否构建相关的行业标准、国家应用标准等。联盟建立行业标准,成员就占据了技术垄断地位,占据了行业制高点,拥有话语权。第三,专利状况,研究联盟是否具有专利,而且需要考虑申请专利的数目和已有专利的数目,专利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是属于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还是设计专利等等。第四,因为每个联盟的实际规模不一致,每个联盟规模的差异导致专利水平在数目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可以综合研究和分析联盟科研人员的人均专利数目。
2.3 实际经济效益
关于经济效益判定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新研发产品的利润贡献比例,这就是研究战略联盟开发的新产品对企业实际利润的贡献比例,也就是新开发的产品的经济利润占据利润总和的多少。这一项指标比新产品销售率更明显地表现新研发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新研发产品的占领市场份额率,企业基于基本战略目标在较短时间里追求较高的经济利润,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新产品占领市场,所以用新产品的市场份额率更加能够展现产品竞争实力。第三,潜在性的经济收益,审核刚研发出来,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在未来存在的潜在经济收入,这里指的是除成本以外的收益。
2.4 社会效益
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的绩效还表现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中包括:是否解决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是否实现了研究单位的资源有效配置、产业联盟的成员是否一起努力合作以及攻关的数目和效率等。
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对产业联盟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在世界上,许多学者对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绩效研究和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办法、AHP方法、BP网络法、理想值相近方法等等。关于选用哪种类型的方法,这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按照实际评价目标和相关的要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来确定绩效评价方法。因为本文论述的指标中,有许多指标均有着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所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对运行机制的绩效进行研究。模糊综合评价办法的实际应用程序有:对于设定各级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好评价准则,分析评估价值和评价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考虑投标价格,实际完工的交货日期,付款具体条件和实际方式,根据评估技术规格、应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来确定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研究和分析,由实际研究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竞争实力、集成协作效应、资源利用等相关指标建立关于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推动行业高新技术开发工作,提高关键产业自主创新实力,促进区域性产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未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研发组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赵世贤,张华,何娜.基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35-36.
4.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四
为加快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根据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动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我省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在重点产业构建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遵循“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平等协商,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契约。
(二)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目标。符合我省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推动行业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进行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三、总体目标
开展联盟构建工作,支持和鼓励一批重点领域和产业的联盟构建和发展壮大,到2012年,在我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创意、生态旅游、水产养殖、海洋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联盟,建成涵盖自主创新及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健全的xx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联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合作的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其他组织机构也可成为联盟成员。
(二)有明确的目标。联盟要有明确的技术开发方向和技术产出目标,符合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
(三)制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制订具备法律效力的联盟协议,明确成员单位的责、权、利,落实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联盟协议必须由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共同签署生效。
(四)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联盟运行管理由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和常设机构组成,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有关日常事务。
(五)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六)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的内部监督机制。政府资助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相关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联盟的申请
联盟申请需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表(见附件1)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见附件2)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必要性的说明(见附件3)
六、支持措施
(一)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财税金融等政策。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税收激励、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帮助联盟单位在兑现上述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支持联盟单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优先支持联盟单位建设国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三)支持联盟单位实施国家和省各类计划项目。对联盟申报各类国家计划项目,优先推荐,重点支持。对联盟申报省级有关计划项目,优先给予立项支持。
(四)支持联盟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对试点联盟单位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标准管理和自主创新政策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联盟单位创新活动宣传,培养创新人才。
5.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五
附件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
编 写 提 纲
说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形成本《编写提纲》,供构建联盟时参考。
目 录
一、标题部分
二、序文部分
1.缔约方基本信息 2.鉴于条款
三、定义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四、主文部分
1.联盟名称、组织原则和组建宗旨
2.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任务和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 3.联盟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4.联盟成员 5.联盟的经费管理 6.联盟的项目管理
7.联盟收益分配原则和知识产权管理 8.联盟的解散和清算 9.违约责任 10.一般格式内容
11.联盟成员认为应当在协议中约定的其他事项
五、附件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六、结尾部分
一、标题部分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
二、序文部分
1.缔约方基本信息
分别列明联盟成员各方的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协议缔结方应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独立法人,具备法人主体资格。
协议缔结方的名称应是其营业执照或法人机构代码证上的名称全称,并与协议结尾部分加盖印章一致。
协议缔结方的住所地一般为实际住所地,协议中无特别规定的,该地址通常视为协议各方的通讯地址,即相关文件的送达地址。
协议缔结方的法定代表人应为企业工商登记或其他机构在登记机关登记备案的现任法定代表人。2.鉴于条款
由一个或数个“鉴于”字样开头的句子组合而成,表明协议缔结各方系基于对各方主体资格、资质、订约目的、订约背景等事实的共同认识或特定认可,方签署此协议,鉴于条款一般不具体规定各方权利义务关系。
参考条款如: 鉴于:
1.本协议缔约各方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签订本协议的合法主体资格,且各方相互确认彼此履行本协议的资格和能力。
2.本协议缔约各方签订本协议旨在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规范联盟运作。……
三、定义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约定将协议文本中反复多次出现的特定概念用简单的词组代替,以提升协议文本语言的精确性,避免重复冗长的叙述占去不必要的篇幅。
四、主文部分
1.联盟名称、组织原则和组建宗旨
列明各方商定的联盟名称。写明联盟的组织原则和联盟的组建宗旨。视联盟组建的实际情况,写明联盟与有关社会组织的关系等。
2.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任务和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
技术创新目标部分根据联盟的实际情况,明确联盟技术创新的近期、远期目标。联盟的任务及分工部分根据联盟的实际情况,明确为实现联盟技术创新目标而开展的具体任务,以及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对尚无法明确任务分工或将来开展的联盟项目的任务分工,应约定由相应各方另行协商签订有关协议。3.联盟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明确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由缔约各方共同指定,可代表联盟签署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等文件。协议中需要规定对该责任主体的授权范围和授权程序,约定内部责任分担方式。
明确设立决策机构,如理事会。明确决策机构人员产生办法、人员组成、职责、工作制度和决策程序等。
设立咨询机构(视联盟具体情况,非必设机构),如专家咨询委员会。明确咨询机构人员组成、职责、工作制度等。
明确设立执行机构,如秘书处或办公室等。明确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责、主要负责人产生办法和工作制度。明确执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可约定专职人员通过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委派、联盟成员委派、社会招聘等方式聘用。
可视情况明确联盟执行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
参考条款如:
1.本协议各方共同约定**单位(一般可以是联盟理事长单位),作为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代表联盟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等文件;联盟对外签署的其他文件可由相关联盟成员就具体事项,共同出具授权委托书,委托联盟理事长单位签署。2.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理事会为联盟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为理事会咨询机构;秘书处为联盟常设执行机构。
3.理事会的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3.1理事会的组成。3.2理事会的职责。3.3理事会议事规则。
4.专家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5.秘书处的组成、职责和管理机制。……
4.联盟成员
明确联盟成员的基本资格条件,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新成员加入、联盟成员退出和除名的程序和方式。可对新加入、退出和被除名的联盟成员约定有针对性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新加入联盟成员与联盟原有成员之间契约关系的建立方式。例如可约定委托联盟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代表联盟与新加入成员签订加入联盟的协议,视同新加入成员与联盟所有成员建立了契约关系;或约定以其他方式建立新成员与联盟所有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
参考条款如:
1.联盟成员的基本条件。2.联盟成员的权利。3.联盟成员的义务。4.联盟新成员的加入。5.联盟成员的退出。6.联盟成员的除名。……
5.联盟的经费管理
明确联盟经费的来源,如联盟成员投入、政府财政资助、银行贷款及其他渠道等。对联盟成员投入部分,需约定投入的方式和比例。
明确联盟经费用途,如用于公用办公、项目研发等。明确联盟经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及其责任。如可约定由理事会委托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管理联盟经费,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明确联盟经费的使用规则。联盟若设立研发基金的,应约定其来源和使用规则。明确联盟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内部监督机制。经费来源属于政府财政资助的,应明确执行国家有关经费管理监督规定。可约定接受经理事会确认的会计事务所审计并报理事会审查。
联盟可就具体的联盟经费管理事项,制定《联盟经费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或在联盟协议中约定联盟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审批生效的程序。
参考条款如: 1.联盟经费来源。2.联盟经费用途。
3.联盟经费由理事会委托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设立独立帐目进行管理,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联盟成员共同认可的第三方的审计。
4.公用办公经费的来源及管理和使用。5.项目研发经费的来源及管理和使用。6.政府资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6.联盟的项目管理
约定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机制等事项。
明确承担政府计划项目须执行相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可视具体情况制定《联盟项目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或在联盟协议中约定联盟项目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审批生效的程序。
参考条款如:
1.联盟项目申请和立项程序 1.1联盟项目的来源
1.2联盟项目的申请和立项程序 2.联盟项目的实施 3.联盟项目的验收 ……
7.联盟收益分配原则和知识产权管理
界定联盟收益的范围,约定联盟收益的归属、使用和分配原则。
明确约定联盟成员原有知识产权投入和共享规则,新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使用原则,以及许可使用、转让和转化产生的利益分配办法,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事项。
可视具体情况制定《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或在联盟协议中约定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审批生效的程序。
参考条款如:
1.现有知识产权的投入和共享
1.1 联盟成员在加入联盟前和在联盟组织的项目以外、未利用联盟资源和条件自行研发的现有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仍归其享有。
1.2 在联盟组织的项目中,项目合作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投入的现有知识产权及其权利共享的范围和方式。
1.2.1 在联盟组织项目的研发阶段,如项目合作一方在项目合作中需要使用联盟其他成员的专利技术,可不经授权无偿合理使用;如需使用联盟其他成员的现有的非专利技术(如非公知技术信息、技术秘密等),项目合作方之间根据现有知识产权投入的约定范围和方式使用,项目合作方和非项目合作方的联盟其他成员之间可通过协商,签订技术许可或转让协议。
1.2.2在联盟组织项目的产业化阶段,如项目合作一方因项目研发成果的应用而需要使用联盟其他成员的现有知识产权,项目合作方之间根据现有知识产权投入的约定范围和方式,在公平合理条件下使用;项目合作方和非项目合作方的联盟其他成员之间可通过协商,签订技术许可或转让协议。
1.3 联盟组织项目的合作方,未经许可不得将他人投入的知识产权用于联盟项目之外的其他用途。
2.新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使用和利益分配 ……
3.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
8.联盟的解散和清算
约定联盟解散的情形、解散程序和清算办法。9.违约责任
明确联盟成员违反协议规定义务应当承担的相应违约责任,如追回联盟拨付的项目经费、赔偿给其他联盟成员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除名等。
参考条款如:
1.任何协议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义务,经联盟理事会决定,可从联盟中除名,并由联盟理事长单位或联盟理事会指定的其他联盟成员代表联盟追回其承担联盟研发项目中政府资助资金和联盟配套资金,给其他联盟成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联盟成员被除名时,其不再享受本协议约定的联盟成员权利,但仍应承担保守联盟及联盟成员技术秘密的义务;对已经许可联盟其他成员在联盟项目中使用的知识产权,相应联盟成员仍有权按原有条件继续使用;对其已投入联盟的各类资金不予退还。
……
10.一般格式内容
不可抗力、争议解决、法律适用、协议生效和变更、文件送达等条款。这些条款在各种协议中的格式一般相近,编制时可视具体情形作相应取舍和调整。争议解决条款中可约定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争议,但不能同时约定仲裁和诉讼两种方式。
参考条款如:
争议解决:因履行本协议而引起的任何纠纷应通过相关各方友好协商解决,或通过联盟理事会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向联盟常设机构所在地(如联盟秘书处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法律适用:本协议及其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协议的生效和变更:本协议经协议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后生效,协议各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本协议的任何变更须经协议各方一致同意,并以书面形式作出。
……
11.联盟成员认为应当在协议中约定的其他事项
根据联盟的实际情况,明确联盟成员认为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应当约定的事项。
五、附件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列明附件清单及附件内容等。
各附件应具备生效的形式要件,即由相关方签署生效或按联盟协议规定的相应生效程序执行(如附关于通过该附件的理事会决议)。
六、结尾部分
联盟成员单位签章、签署日期等。
6.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六
[摘要]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建设中原经济区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探究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
[关键词]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体制机制
1加强对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视程度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联盟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视。强化各种资金和协调支持力度,化解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运行中与现有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强联盟管理,进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凝聚力。
1.1营造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环境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农业科技创战略联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实际发展需要而言,联盟在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要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手段措施,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编制好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规划和联盟本身发展规划,以提升联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产出和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环境。围绕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支撑联盟可持续发展。紧盯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瞄准科研、转化、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重大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的融合,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发挥骨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完善河南省农业产业生态体系。
1.2加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利益载体平台建设
动力强不强是联盟建设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加强动力条件建设能凝聚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公用服务平台,包括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公用共享、专利数据库管、科技情报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产学研合作等。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奖励扶持和研发补助,推进产学研联合,进而化解联盟创新过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诉求,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联盟之间合作的价值,强化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激发联盟成员之间协同创新的激情,促进联盟科技创新支撑河南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1.3制定针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法律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律法规对联盟发展极为重要。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身份给予法律确认和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正当合法权益,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与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保护,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严惩不贷。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协议签订基本原则、程序,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明确违约责任追究力度。
1.4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针对性的政策
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课题论证、实施主体地位。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渠道,农业产业大部分科研项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来申报[1]。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人地位和财产独立地位政策,使得农业科技创战略新联盟拥有法人地位和财务自主权,能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改变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理事长,成为理事长单位附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联盟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政策,保证联盟健康运行。通过政府购买农业产业规划服务、农业产业咨询服务服务,行业内重大投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前期论证等服务,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以稳定的经费支持。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体制机制
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设立联盟专家委员会,明确联盟专家委员会是联盟咨询机构,明确联盟决议执行组织机构为联盟秘书处,联盟秘书处执行联盟理事会决议并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做好联盟科技创新协调沟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利益分配、联盟的宣传等工作。
2.1完善联盟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关系和复杂过程的网络化组织形式,联盟必须完善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使各机制的匹配性、衔接性和包容性与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和谐统一。过程协同设计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目标性与协调性原则。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不断提升联盟绩效,促进联盟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因此,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应服务于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同时注重联盟多主体、多要素之间协调以及联盟标准化任务的分工与衔接[2]。二是注重动态性与反馈性原则。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对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利用、适应并形成有效反馈,因此,必须运用动态的战略思维开展联盟协同创新活动。
2.2建立联盟的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战略协同机制。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的主要任务是联盟战略伙伴选择,进而联盟成员将针对专利群布局等问题进行协商与谈判,因此,战略协同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方向。组织内外部学习以及创新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是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过程协同主要对应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标准技术研发,要求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协同合作完成联盟标准化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除了内部成员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努力之外,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至关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涉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中介机构的参与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否与外部主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未来发展。有些主体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与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外部主体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也将主体拥有社会网络关系的情况作为考核战略性主体的一项考虑内容。
2.3加强联盟人才队伍建设
联盟属专业行业,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端专业人才,但无法享受政府对联盟的规范引导、制定规则、扶优激励政策。所以,要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等各种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并能解决河南省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的人才[3]。特别是注重引进在国内外某一领域(学科)具有领先地位,并能显著提升河南省农业某一领域(学科)研究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厅要建立联盟首席专家制度,将这些专家聘为联盟首席专家,围绕首席专家建立创新团队,给予首席专家相应的责、权、利。过去联盟专家团队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往往是因为承担某个项目而随机临时召集建立,项目完成后则项目专家组解散撤离。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增强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领域各行业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常态化的专家整合管理机制。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可以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及企业生产关键技术论证,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项目方案,为申请各级、各类项目作储备;可以针对单个企业对技术的个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咨询论证等,为企业提供精确、及时、有的放矢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积极创新联盟骨干力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联盟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合作,借助科技项目研发培养联盟人才,借助成果转让和科研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和人才,以企业发展带产业发展。并根据联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4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加强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联盟发展。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项科技创新资金力度,将河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河南重大科技攻关,分不同时期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后实施产业化,持续提升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投入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践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基金来加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研发资金、产业化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联盟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度。政府建立农业科技金融体系,为联盟发展提供相应资金。
参考文献
[1]李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贾姗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7.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七
从2007 年李新南首次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到2013 年第三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的发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有较大进展,更是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广泛推广。然而联盟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对联盟自身的认识并不深入,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自主的运行机制,执行机构无法相对独立制约联盟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有待加强等。因此,梳理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分析国家试点联盟的工作总结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现状
1.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本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针对以往 “产学研结合”的问题而探索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为有效、更为持久、更有保障、更能适应国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迫切需求的新型 “产学研结合” 组织模式[1]。这种共同开发、共担风险、联合竞争、共同受益的组织模式很好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应对了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其本质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缔结的技术联盟,是产学研联合的深化[2],表现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结合,这种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3]。科技部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是: 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4]。可以看出联盟的本质是契约型合作组织以及由企业衍生而来的创新网络,是战略联盟和技术联盟在产业层面的拓展,表现为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产学研组织体[5]。
1.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建初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以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为纽带,为了保证联盟的合理构建,刘林舟等[5]提出了联盟构建的4 项基本原则: 以契约安排作为基础,以产业技术作为需求,以政府计划作为引导,以相互信任作为前提。联盟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成员选择,周海燕[6]阐述了联盟成员选择的原则与流程,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针对企业成员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选择指标体系,最后基于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完善,在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级联盟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对于组建初期的以中小型企业为核心的地区联盟来说操作难度较大,多数联盟在章程中提到了选择成员的条件,符合上述基本原则,但指标体系的普适性有待考证。
1.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汪馥郁[7]在研究机制方面问题时提出一些机制值得重视: 组织管理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权益分配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苏靖[8]从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机制、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开放发展机制、成果扩散与辐射带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对机制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建议。联盟运行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是联盟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的监督引导与绩效考核机制必不可少,良好的信用关系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不可或缺,健全的信息与开放共享交流机制至关重要,此外仍需不断探索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9]。将学者们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目前制约联盟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有资源整合配置机制、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绩效监督考核机制、成果扩散辐射机制、产业互动开放机制、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1.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对于联盟创新能力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整体而言与创新系统要素划分有关。荣春节[10]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是联盟成员或者创新主体之间的所进行创新活动的系统综合能力。柴珺芳[11]以自组织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从联盟投入、运行、产出、影响这4 个维度衡量联盟绩效,在此基础上丰富了二级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多年探索,科技部已形成一套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提高创新效率、提升经济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比较完善,能准确衡量联盟绩效。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本质的解读、构建原则的探讨、运行机制的分析和联盟绩效的评价,多为理论上的探讨与延伸,少数以单个联盟或某一地区的联盟为案例进行分析,缺乏从整体视角上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建议。联盟工作总结反映了联盟过去的工作活动,本文对近3 年部分国家级联盟的工作进行内容分析,发掘联盟工作重点,通过与学术界先进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发现联盟工作的可取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联盟目标提供建议与借鉴。
2 研究素材与方法
2. 1 研究素材
本文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 http: / / www. citisa. org / ) 上的各联盟工作总结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 2011 年度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2 家联盟工作总结; 2012 年度的国家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84 家联盟工作总结; 2013 年度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58 家联盟工作总结。联盟工作总结是对联盟过去一年开展主要工作的系统检查、分析和评价,是了解联盟工作基本情况、借鉴成功方式方法、吸取失败经验教训的主要素材。对国家试点联盟2011—2013 年的工作总结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把握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重点,为联盟后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与建议。
2. 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法适用范围广泛,国外广泛用于图书情报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领域,主要侧重对应用研究的论证,国内研究集中于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学和医学,多用于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本文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 软件来对搜集的研究素材文本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使用到的具体功能包括分词、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SPSS19. 0 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理清各高频词的相互联系。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ROST内容分析软件中的批量文件处理器对在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上下载的2011—2013 年联盟工作总结进行合并处理,得到3年工作总结合并文本文件,对其执行功能性分析下的去重词、分词功能后,进行词频分析得到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总结的高频特征词( 见表1) 。使用ROST语义网络和社会网络生成工具,得到共词矩阵( 见表2) 以及语义网络结构图( 见图1) 。
注: 词频统计未显示全部分析结果,只输出词频前50 的高频词组
注: 共词矩阵未显示全部分析结果,只输出共词频率较高的前15 个词组
观察联盟工作总结词频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紧紧围绕 “技术” “创新” “联盟”的 “发展”而进行。联盟工作以 “科技” “项目” 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合作创新项目来进行创新活动,这与科技部主要按合作创新项目数来衡量联盟创新绩效密不可分。联盟组建单位以 “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和国家科技计划来开展项目研究活动,符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提出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但是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等在图1 中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这与联盟目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有直接关系,此外,学研机构与市场脱节技术转化存在困难也是一大原因。联盟发展离不开 “战略” 的引导和支持,但在工作总结中 “战略”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伴随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说明 “战略”已得到认可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最重要的一点, “产业” 并没有成为高频词出现在上述图表中,说明联盟与产业的关联性不强,没有将产业化作为联盟目标,如何将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是今后联盟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
在构建共词矩阵的基础上,通过Ochiia系数将其转化为相关矩阵,具体公式如下:
由于相关矩阵0 值太多,为避免统计误差将其转换为相异矩阵( 见表3) ,相异矩阵是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基础。
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9. 0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选择 “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得到聚类分析树状图( 见图2) ,可将15 个高频词分成4 个类别。第一类: 开展、战略、企业、合作、研究、成员; 第二类: 项目、科技、组织、国家; 第三类: 联盟、技术、发展、创新; 第四类: 单位。
根据图2 只能将高频词分类,对于同一类别下各词组的联系却不清晰。为了更好地观测各高频词的空间距离及相互关系,利用SPSS19. 0 的多维尺度度量功能画出高频词的多维尺度图( 见图3) 。比较图2 与图3 可以发现,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存在部分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聚类分析中样品通常是按质分组的,多维分析不是将分组或聚类作为最终结果,而是以一个多维尺度图作为最终结果,比较直观。
多维尺度图显示,联盟的工作重点是组织申报并完成国家科技项目,项目是合作创新的载体。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协调引导联盟的构建与运行,通过实施 “产业技术创新计划” 或 “技术创新工程”等科技项目来对联盟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基础支持。联盟创新活动主要是组织开展合作创新项目,而国家科技项目代表了产业发展的前沿,也是联盟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联盟的成员单位主要是研究型的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科研机构等其他联盟单位以企业为中心,在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汇集各种创新要素,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产业兴起和国家强盛都离不开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移,而企业是技术成果取得突破并得以商业运作的不二选择。
联盟发展离不开成员活动的开展,成员是组成联盟的基本单位。联盟成员活动包括成员的甄选与除名,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技术探讨及技术服务,成员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员间的知识产权转让,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绩效考核等。联盟成员间的日常活动汇集形成联盟活动,联盟持续良性发展需要成员的积极参与。
联盟的本质是在战略引领下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主旋律。不仅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战略来获取核心竞争力,联盟也是成员在战略层面的合作组织,战略指引着联盟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形式,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4 思考及建议
本文以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总结文本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项目是合作创新的载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成员活动是联盟发展的基本元素,战略合作是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联盟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来提高联盟的综合实力与创新活力。
( 1)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健全市场机制与环境。政府应引入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规范行政管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的机制与环境来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联盟要坚持企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单位,结合其他学研力量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2) 重视国家科技项目,优化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的审批与验收力度,突出国家科技项目的产业前瞻性,避免不良联盟通过科技项目套取国家专项资金。鼓励联盟筹集产业发展基金,倡导基于产业发展与成员需求的项目申报,协调产业规划与联盟发展的关系。
( 3) 控制联盟成员数量,强调成员技术水平。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确定联盟目标并进行任务分解,根据产业规模和目标筛选与评估成员,确定成员在规模、研发、资源、社会影响力方面与联盟互补,优化成员数量与质量,充分发挥各联盟成员的优势,确保联盟的行业影响力和管控力。
( 4) 凸现联盟产业特征,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联盟工作要联系产业实际,突出产业特征,以产业利益为出发点,实现产业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瞄准产业技术前沿,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总结学术界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重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试点联盟2011—2013年的工作总结文本进行验证性和探索性研究。语义网络结构图与多维尺度图显示项目是合作创新的载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成员活动是联盟发展的基本元素,战略合作是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联盟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内容分析,产业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5):9-12
[2]李雪,李菁华.产学研联合的深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1):45-48
[3]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创新科技,2008(2):14-15
[4]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2-21)[2014-12-14].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2/t20090220_67550.htm
[5]刘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102-106
[6]周海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7]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创新科技,2008(2):14-15
[8]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15-20
[9]邬备民,李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24-25
[10]荣春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8.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篇八
摘要: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三个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由于各自追求最优目标的差异,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类似竞争”的关系。文章利用生态学理论,从共生的角度探究产学研联盟的最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逻辑斯蒂方程的延伸Lotka-Volterra模型的基础上,探析联盟内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三者之间实现平衡达成实质合作的数学条件。结论表明,尽管联盟各主体存在目标差异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依然可以达到利益平衡。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理论研究方向,并为指导联盟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Lotka-Volterra模型;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4002509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与推动下,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产学研为主要合作形式的战略联盟。根据2008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快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集中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三大载体之一,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整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相关学术界与实践界研究、实践的热点[1]。
目前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存在合作行为非长期化,合作关系不稳定,尚未形成实质的战略伙伴关系等问题[1-2]。而对于造成联盟不稳定的原因,部分学者进行了探究:第一,联盟的不稳定性受到联盟内各主体沟通不畅的影响;第二,联盟的不稳定性受到联盟内各主体的核心能力的影响;第三,联盟的不稳定性是由于联盟内部各主体对于联盟整体利益与自身利益认识的冲突,即各主体追求的最优目标存在差异造成的。已有文献从多个角度对联盟的不稳定性进行了探析,原因最终归结为各个主体之间目标与定位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由于主体的异质性,是难以消除的,而已有研究并没有验证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异质互利共生的联盟中,到底能不能存在一个平衡点,使各主体在合作提高联盟的总体效率的同时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基于此,笔者采用三维Lotka-Volterra合作系统模型对联盟最终能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证明,并应用二维Lotka-Volterra竞争与合作模型对联盟中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因为一定相似目标而形成的“类似竞争”关系进行稳定性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主体各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要构建有效的联盟,联盟中的各个主体之间应该有相互依存、互相支撑的关系[3]。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体之间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类似于生态学中的共生关系[4]。基于此,笔者引入共生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本质及其形成的共生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共生理论的相关应用
1998年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国内小型经济的研究,“共生”这一生态学概念开始在国内从自然现象研究转向社会现象研究,尤其是经济领域。“共生”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是1897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它的本义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而在本文中,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看成是一个共生系统,即在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构成共生关系的集合[5]。
近年来,学术界除了将共生理论引入到战略联盟的构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共生机理研究等理论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共生理论进行产业内、企业间的共生模型构建[6]。邹磊、孙长雄采用共生程度或共生关系研究了其对企业共生行为的影响及相应的效应;李玉琼、朱桂龙借用自然生态学中的共生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生态系统竞争的共生战略模型,并推导了企业之间从竞争到合作再到竞争共生的平衡条件;而胡浩、李子彪、胡宝民利用共生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除此之外,王晓雪、周柏翔还构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模型,促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综上所述,共生的概念越来越为学术界接受并应用于企业联盟、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研究中。因此,共生理论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本质探究是具有可行性的[5]。
(二)Lotka-Volterra模型的相关应用
Lotka-Volterra模型(种间竞争模型)是Lotka和Volterra提出的种间竞争方程模型,最初用来描述同一生态环境下的共享同种资源的两种种群的增长情况。作为Logistic方程(逻辑斯蒂)的延伸,由于其中的竞争关系与种群发展与产业集群、企业联盟等有竞争关系存在的经济联盟情况相似,Lotka-Volterra模型像逻辑斯蒂方程一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相关经济组织的研究中。徐爱东、龙勇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模拟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竞争动态演变模型,分析其二者之间的竞争稳定性与演变轨迹,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蒙灼、严静对Lotka-Volterra模型进行扩展与改进,建立了能源产业之间的竞争模型,对竞争关系及度量进行了验证。虽然Lotka-Volterra模型大多用在2个不同的竞争对手间以描述其竞争关系,但高长元、杜鹏除了在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引入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而外,也构建了其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模型,并拓展了大于2维的Lotka-Volterra模型[8],从数学角度求解出了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从竞争到合作的平衡条件。因此,基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与生态系统中种群生存竞争的相似性,对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构成的合作联盟,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也是适用的。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构建
根据袁纯清[5]所阐述的共生系统构成的判据,可以得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构建共生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联合,共同对涉及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事项进行合作,以提高联盟运行效率与效果。根据共生理论,可对联盟共生系统作以下分析。
1.共生单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共生系统,主要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共生单元组成。其中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其优势在于产品市场的开发;高校知识创新水平较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由于各共生单元拥有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共生系统中的各共生单元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只有实现各相关主体个体的目标与利益,才能促使共生系统长久有效地发展。因此,联盟的共生系统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互利共生关系。
2.联盟的共生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统一的整体,它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要素和资金、人才、技术、物资基础、信息等客体要素构成。客体要素在各主体要素之间和内部流动和配置,促成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比形成共生系统之前更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就是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
在联盟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图1)。高校从科研机构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为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的生力军;科研机构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市场产品,同时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高校为企业培训、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使企业能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以获取利益,同时企业也为高校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建议。
图1联盟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互惠互利的关系
总之,联盟共生系统中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对称互惠一体化是联盟共生系统运行最有效的共生模式,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拥有不同优势资源,采取共生系统中各单元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得到市场检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变为现实生产力。不仅实现各单元的目标与个体利益,也促使整个共生系统更好发展。
3.联盟所处的共生环境
联盟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联盟当下的运行条件,就是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生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相互密切结合,形成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联盟可以极大提高有关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项的运行绩效。联盟的顺利运行影响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等中介机构,都对联盟共生系统给予尽可能大的支持。基于此,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有利于联盟的发展。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
1.基本构建思想
联盟中各共生单元追求的目标与利益存在差异,各主体自身的定位不一致,其对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联盟的合作事项的需求程度和关联程度不同。当两个以上的联盟主体的联合与合作的运行效率与效果超过单个主体的运行效率与效果时,联盟共生系统就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讲,在联盟中更看重经济效益的增加,这可以从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在市场上的转化率来衡量;对于高校与科研机构来讲,在联盟中更看重科研成果的产出,文中通过科研成果的增长率来表示。从整体上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提高联盟总体效率,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但是,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在相同的资源基础上,同样看重各自的科研成果产出率,因此,他们之间除了存在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外,还存在比较微妙的“类似竞争”关系。作为联盟共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是竞争或合作将直接影响共生系统的稳定性,有必要对其平衡条件及稳定性进行探究。因此,模型的构建将分两部分:关于联盟总体3个主体之间的三维Lotka-Volterra合作模型;关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二维Lotka-Volterra竞争与合作模型。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构建
根据袁纯清[5]所阐述的共生系统构成的判据,可以得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构建共生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联合,共同对涉及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事项进行合作,以提高联盟运行效率与效果。根据共生理论,可对联盟共生系统作以下分析。
1.共生单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共生系统,主要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共生单元组成。其中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其优势在于产品市场的开发;高校知识创新水平较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由于各共生单元拥有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共生系统中的各共生单元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只有实现各相关主体个体的目标与利益,才能促使共生系统长久有效地发展。因此,联盟的共生系统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互利共生关系。
2.联盟的共生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统一的整体,它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要素和资金、人才、技术、物资基础、信息等客体要素构成。客体要素在各主体要素之间和内部流动和配置,促成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比形成共生系统之前更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就是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
在联盟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图1)。高校从科研机构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为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的生力军;科研机构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市场产品,同时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高校为企业培训、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使企业能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以获取利益,同时企业也为高校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建议。
图1联盟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互惠互利的关系
总之,联盟共生系统中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对称互惠一体化是联盟共生系统运行最有效的共生模式,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拥有不同优势资源,采取共生系统中各单元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得到市场检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变为现实生产力。不仅实现各单元的目标与个体利益,也促使整个共生系统更好发展。
3.联盟所处的共生环境
联盟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联盟当下的运行条件,就是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生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相互密切结合,形成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联盟可以极大提高有关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项的运行绩效。联盟的顺利运行影响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等中介机构,都对联盟共生系统给予尽可能大的支持。基于此,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有利于联盟的发展。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
1.基本构建思想
联盟中各共生单元追求的目标与利益存在差异,各主体自身的定位不一致,其对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联盟的合作事项的需求程度和关联程度不同。当两个以上的联盟主体的联合与合作的运行效率与效果超过单个主体的运行效率与效果时,联盟共生系统就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讲,在联盟中更看重经济效益的增加,这可以从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在市场上的转化率来衡量;对于高校与科研机构来讲,在联盟中更看重科研成果的产出,文中通过科研成果的增长率来表示。从整体上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提高联盟总体效率,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但是,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在相同的资源基础上,同样看重各自的科研成果产出率,因此,他们之间除了存在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外,还存在比较微妙的“类似竞争”关系。作为联盟共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是竞争或合作将直接影响共生系统的稳定性,有必要对其平衡条件及稳定性进行探究。因此,模型的构建将分两部分:关于联盟总体3个主体之间的三维Lotka-Volterra合作模型;关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二维Lotka-Volterra竞争与合作模型。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构建
根据袁纯清[5]所阐述的共生系统构成的判据,可以得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构建共生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联合,共同对涉及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事项进行合作,以提高联盟运行效率与效果。根据共生理论,可对联盟共生系统作以下分析。
1.共生单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共生系统,主要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共生单元组成。其中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其优势在于产品市场的开发;高校知识创新水平较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由于各共生单元拥有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共生系统中的各共生单元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只有实现各相关主体个体的目标与利益,才能促使共生系统长久有效地发展。因此,联盟的共生系统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互利共生关系。
2.联盟的共生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统一的整体,它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要素和资金、人才、技术、物资基础、信息等客体要素构成。客体要素在各主体要素之间和内部流动和配置,促成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比形成共生系统之前更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就是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
在联盟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图1)。高校从科研机构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为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的生力军;科研机构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市场产品,同时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高校为企业培训、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使企业能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以获取利益,同时企业也为高校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建议。
图1联盟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互惠互利的关系
总之,联盟共生系统中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对称互惠一体化是联盟共生系统运行最有效的共生模式,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拥有不同优势资源,采取共生系统中各单元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得到市场检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变为现实生产力。不仅实现各单元的目标与个体利益,也促使整个共生系统更好发展。
3.联盟所处的共生环境
联盟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联盟当下的运行条件,就是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生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相互密切结合,形成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联盟可以极大提高有关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项的运行绩效。联盟的顺利运行影响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等中介机构,都对联盟共生系统给予尽可能大的支持。基于此,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有利于联盟的发展。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
1.基本构建思想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07-13
华为国际营销创新战略07-12
创新平台战略合作协议08-06
创新驱动战略心得体会07-11
蓝海战略和价值创新11-11
科研技术战略合作协议09-26
实施品牌战略,全聚德再创新辉煌10-06
专利技术战略合作协议07-09
2018年中考热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08-26
工业技术创新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