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安全的思考

2024-09-19

关于校园安全的思考(精选8篇)

1.关于校园安全的思考 篇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开始学剃头。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将剃刀随手插在冬瓜上。后来在给老和尚剃头时,也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该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习惯养成,点滴细节促成了事态的发展趋势,小而不经意的行为极有可能成为灾难的根源。联系到当前的消防宣传工

作,引发了本人对校园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思考,结合多年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体会,就良好安全习惯养成和校园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把握的特性来与大家深入探讨,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一、当前社会火灾形势的现状。

(一)传统的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实效的应急教育信息传达不到位。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商学院**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经查,该起校园火灾事故是由宿舍内使用“热得快”引发的。而事故发生后一名该校老师伤心地说过这样的话:“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虽有火灾应急教育,但是流于形式较多,真正实用的信息并没有传达给学生,例如身处类似险情,该如何处置。”另两名同宿舍女生企图接水灭火,走出房门的那刻,相对密闭的燃烧空间一下子添加了助燃的氧气,火势就难以控制了。在灭火能力弱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逃生自救应放首位。

(二)消防安全意识荡然无存,习惯行为可悲可叹。2009年1月31日23时54分,**省**市**酒吧发生重大火灾,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起火直接原因为消费者为庆祝生日燃放自带烟花,引燃酒吧顶棚易燃可燃材料所致。但凡有点安全意识的人会在室内燃放烟花?何况是在大量使用可燃依然装修材料的酒吧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玩火自焚无计可施。

(三)习惯性的违规违章,想当然无视漠视的观点。2004年10月2日,某高校宿舍发生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舍使用的箱子架、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5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经查,该起火灾事故是有学生违反公寓管理制度,在宿舍内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时而造成的(寝室当时无人)。类似这样使用热得快、电热杯、蓄电池充电器等引起校园火灾的事件屡见不鲜。而这些电器在校园宿舍管理规定中都是明令禁止的,可各大学校学生宿舍里依然放心大胆的使用者它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二、引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

1、违章私拉乱接临时线路,并靠近易燃或可燃物;

、违章使用电热器具,如:电炉、电热杯、热得快、造成电路超负荷;

3、点蚊香、点蜡烛或遗留火种,引燃周围可燃物;

4、卧床吸烟或将烟头、火柴梗未熄灭乱扔,引燃周围可燃物;

5、违章使用各类灶具,使用不慎,引燃周围可燃物;

6、电气设备确保定期的维护保养,超期服役,超负荷用电;

7、安全出口上锁,消防通道及防火卷帘下方堆放杂物,影响人员逃生疏散;

8、装修材料大量使用可燃易燃物,火势猛,蔓延迅速;

9、应急照明不蓄电,疏散指示标志形同虚设;

10、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防火门成了“放火门”。

从以上分析得出,人为因素是火灾事故中的主导因素。一个错误的不当的意识和行为可以引发一场火灾。一群错误的不当的意识和行为则会酿成一场巨大的灾难。

三、校园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在消防宣传工作中占重要位置。

除了自然界,社会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人类创造的,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个活法取决于人的态度和行动,所以,消防安全教育重在到“人”,而人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在学校的青少年时期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的。撇开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校园的团体性安全教育更具重要意义。学生时代的每个人都如同一张白纸,加强良好的教育引导,给每一位将来走上社会的青少年以正确的消防安全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消防卫士,避免或减少些安全杀手,是全社会责无旁贷的长远而艰巨的重任。

(一)良好消防安全意识及行为习惯从小养成。心理学研究数据表明,习惯的养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有一个最佳时期。如,3岁是对儿童进行解扣纽扣训练的最佳期,5岁是儿童形成使用筷子习惯的最佳期等。学生时代的消防安全教育无疑全社会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一旦成年了,人的思想行为观点都成熟稳定了,很难再去改变和重新塑造,而且对待新事物新情况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校园时期的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无论学生的父母,老师、消防职能部门还是全社会都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阶段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校园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沃土。俗话说的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生时代是孩子心理发展由懵懂趋向成熟的过度阶段,正确合适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促成孩子安全意识的树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人的意识是指在清醒的状态下,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治、管

理和调节的作用。可以对学习的信息和经验加以累积而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解释,以指导日常的行为。同时,群体性的学习教育氛围,可以产生相互影响,形成群体成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统一。所以在这个阶段加以正确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可以形成良好而成熟稳定的消防安全意识。

(三)中外安全教育的比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学校对青少年进行自护自救的安全教育非常普及,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相关的课程。在日本,有一门课就是组织小学生到太平间里去感受死亡,让学生认知生命。日本防地震、防火、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就有一次。日本人出国访问、旅游、入住宾馆首先要仔细察看安全通道的位置以及安全设施。美国十分重视消防教育培训,国家立法要求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自救技能。学生的消防知识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学龄前儿童也有简单易懂的消防知识读物,还设立了儿童消防指挥官日。日本家庭每年都进行紧急逃生演练;一次中日青少年举行海上夏令营,到了船上,中国孩子做的第一件是找餐厅,而日本孩子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门在哪儿。1985年,****饭店发生火灾,5名**外宾命丧火海,而日本人全都活着逃了出来。这就是安全教育带来的差别。

四、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必须注意掌握四个特性。

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曾这样说过:“只有自救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如果在学生时代注重培养内在的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在灾难与危险时的预防与自救常识,掌握生存与救助的技巧,就能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临危不乱,成功化解危机和风险。而这样校园时期的消防安全教育必须注意掌握好四个特性。

(一)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持久性,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消防安全素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接受安全教育的环境感染和教育暗示是一个长期被动的过程,学校应充分担当主动宣传教育引导的重任,按照新《消防法》第一章总则第六条规定的“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校园经常性工作及安全系统化教育范畴,制定专门的校园消防安全教育读本,每年定期的让学生接受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形成一个贯穿学生时代始终的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阶段性,突出成长特点和接受特性。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人的知觉行为通常表现出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和组织性的心理特征。依赖着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人的知觉,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生时代贯穿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也是变化不定的。小学生阶段,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而情绪、性格往往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方式需要在提高提高趣味性方面入手,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中学生阶段,他们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对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领域可以向社会层面过渡,多组织开展一些与社会面互动的活动,譬如举办消防夏令营、消防体验日等。大学生阶段、他们心理发展完善,社会化程度提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正确的认识,社会需求迫切。这个阶段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应在社会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可以由大学生组成消防志愿者团队,承担一些消防职能部门的辅助工作。譬如向社区居民、单位场所发放消防宣传资料,开展消防安全咨询日,开办消防知识讲座。自行组织模拟实战的应急疏散逃生及灭火演练等。

(三)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突出应急实战演练。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重大的跨越,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把从书本、课堂、培训等平时教育学习获取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防自救的技能。一方面要加强疏散逃生的能力实战训练,定期的组织学校师生开展逃生疏散演练,模拟烟雾环绕,某点着火的环境,引导学生如何在有限的逃生时间里,处危不乱,辨明逃生方向,避开有毒烟雾,实施科学避险,尽可能的减少盲目、慌乱和踩踏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初期火灾处置能力的实战训练。由消防部门派专业人员面对面地向学校师生讲解灭火器的种类、性质和使用方法。现场点燃火点,组织学生进行扑灭活动,以类似这种直观的灭火演练,使学生们盲目无意识不科学的应对火灾事故的行为转变成有意识、科学而规范的判断处置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入脑入心。

(四)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典型性,突出榜样表率的激励作用。结合青少年青春期模仿、崇拜的心理特征,校园消防安全教育要注重消防安全先进模范的培养和宣传,以榜样的思想来激励学生,用榜样的行为来指导学生。譬如学校可以每年评选“消防志愿者”,“消防小卫士”等,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消防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促使被评选上的学生更加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增长防范自救技能,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维护消防安全的行列中来,影响周边更多的人参与消防安全工作。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是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几辈人甚至数辈人的不懈努力。紧抓起孩子稚嫩的手,坚实的走好迈向未来的每一个脚步,今日一小步,明天一大步,消防事业将前景无限广阔。

2.关于校园安全的思考 篇二

一、确立和谐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办学的灵魂, 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 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的办学行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如果出现了偏差, 必将导致办学行为的功利化和办学目标的狭隘化, 就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严重制约和谐校园的构建。诸如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 学校用学生成绩评价教师, 社会和家长用升学率评价学校, 主管部门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等。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如何, 其真正的目标还是“分数至上, 升学第一”。这样, 学校的科学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成为空话, 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和谐的办学理念表现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上, 把这种理念变为每个教师的指导思想, 内化为教师的理念, 成为教师自觉行动的基础, 这是和谐教育的关键。面对落后办学理念和功利化的办学目标, 再完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再先进的教学手段, 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是发展的“催化剂”, 和谐是解决复杂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和谐关系建立的关键是领导班子。校长是学校之魂, 班子是核心, 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是教师的带头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强领导集体。班子领导有方, 师生员工就会团结一致, 努力工作, 形成合力。因此, 领导班子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 真正实现“廉洁、团结、民主、和谐”的目标, 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能起到示范和凝聚作用。因此, 学校领导要始终同广大教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校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重实际, 说实话, 出实招, 办实事, 求实效,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内化为教师的追求, 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使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相互依存, 共同促进, 积极创设一种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既关系到育人目标的实现, 又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校园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新型关系的核心在于平等。师生之间应经常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 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要注意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作朋友, 这样学生才能信任教师;教师要宽容学生, 关爱学生, 把宽容和关爱作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金钥匙,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是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活水源头, 也是师生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是文化传承的殿堂, 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承、延伸和丰富, 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刻熏陶、净化着心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部好书, 能够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要努力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师生和谐发展, 校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因素之一,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 对于师生的和谐发展有独特的功能。二要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教风和学风, 教风是主导, 学风是主体。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有根”文化, 其“根”要深深扎在教师和学生之中, 这样才有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3.关于中职院校校园网络安全的思考 篇三

一、中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网络漏洞与计算机病毒入侵。目前,中职院校校园网中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服务器、操作系统、防火墙、TCP/IP协议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安全漏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漏洞被人发现并利用。许多新型计算机病毒都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传染,如不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这些漏洞就是一个个安全隐患。

2.网络外部黑客的入侵、攻击和校园网内部的攻击。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就面临着遭遇攻击的风险。黑客也经常利用网络攻击校园网的服务器,以窃取一些重要信息。另外,由于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内部网络的结构和应用模式又比较了解,攻击校园网就成了他们表现自己的能力的首选方式,经常有意无意的攻击校园网,干扰校园网的安全运行。

3.校园网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滥用。在中职院校的校园网应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访问是与工作无关的。有人利用校园网资源进行商业的或免费的视频、软件资源下载服务,甚至有的是去访问色情、暴力、反动站点,导致大量非法内容或垃圾邮件出入,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互联网资源严重被浪费,造成流量堵塞、上网速度慢等问题,而且不良信息内容也极大地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4.非正常途径访问或内部破坏。在中职院校中,有人为了报复而销毁或篡改人事档案记录;有人私自改变程序设置,引起系统混乱;有人越权处理公务,为了个人私利窃取机密数据;一些学生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取习题的答案或者在考试前获得考试内容,使正常的教学练习失去意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管理秩序。

5.校园网安全管理有缺陷。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普遍存在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投资;重运行,轻管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不足,将网络系统作为一项纯技术工程来实施,没有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案;网络系统管理员只将精力集中于IP的申请分配和开通、账户的维护、各服务器上应用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日志的审查和网络规范的设计及调整上,而很少去研究网络安全状态的发展变化、入侵手段、防范措施、安全机制等。

二、造成校园网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

1.中职院校网络安全维护的投入不足。网络安全维护的工作量大且困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然而大多数学校在校园网上的设备投入和人员投入不足,有限的经费往往用在网络设备购置上,对于网络安全建设,普遍没有比较系统的投入。

2.中职院校网络管理员责任心不强。很多学校的网络管理员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基本可以胜任本职工作,但是可能由于学校领导对网络安全不是很重视,造成网络管理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花很多的心思去维护网络、维护硬件。

3.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很多师生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从网络上随意下载的软件中可能隐藏木马、后门等恶意代码,因此,许多系统被攻击者侵入和利用,或通過带毒的移动存储介质,经常有意无意的传播病毒,攻击校园网系统,干扰校园网的安全运行。

三、校园网的安全防范措施

1.通过身份认证阻止非授权用户进入。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是口令认证法,即给系统管理员账户设置足够复杂的强密码,最好是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系统管理员的口令应严格管理,不定期地予以更换。很多用户的WindowsXP/2000系统根本没有设置密码,有的用户虽然设置了密码,但密码简单,很轻易被破解。

2.及时更新操作系统。一般用户需要借助第三方产品(如:漏洞扫描系统)的帮助,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目前,许多新型计算机病毒都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传染的。因此,可以通过安装安全软件来给系统的漏洞打好补丁,有效的保护系统。

3.建立一个完善的防范体系。作为校园网的管理人员,要为系统使用安全策略,如账户设定、审核策略、网络访问、安全选项设定等。使用安全策略不仅可以有效防范病毒,监控系统状态,还可以防范黑客攻击。

4.选择合适的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两大类。单机版防毒软件管理功能相对较弱。校园网应选择管理功能更强大的网络版防毒软件。

5.增加内部网络监控机制。如:配备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入侵防御系统(IPS,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Web、E-mail、BBS的安全监测系统和网络监听系统等。合理使用防火墙,如在WindowsXP/2000系统中可以开启自身带的防火墙功能,但最好还是安装专业的防火墙软件。

6.重要的数据要及时备份。备份前要进行病毒查杀,数据备份可采取异地备份、光盘备份等多种方式。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员来说,要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应急修复工具,如系统启动盘、DOS版杀毒盘、紧急系统恢复盘、各种操作系统盘、常用应用软件包、最新系统补丁盘等。

中职院校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防范。要完善校园网管理制度,对相关的校园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安装最新的防病毒软件和病毒防火墙,不断安装软件补丁更新系统漏洞,对重要文件要进行备份,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尽可能去制止、减少一切非法的访问和操作,把校园网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钦创.高校校园网的安全现状与对策[J].现代计算机,2006(3).

[2]杨波.从信息安全角度看校园网发展现状[J].甘肃科技,2007(3).

4.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思考 篇四

《北京青年报》11月7日报道,五名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案涉案学生,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或十一个月。报道说这个案件具有司法示范意义,表明未成年人实施暴力伤害,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这个报道读来使人心里五味杂陈。对于被欺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司法裁决并不能抚平他们的心灵已经受到的创伤;对于施暴者所起到的惩戒作用也很有限(成年罪犯中蹲过少管所的不在少数);校园里心智正常的孩子(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及其家长不会关心这样的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司法裁决(因为心智正常的孩子不会去欺凌别人,也不会在第一次受到欺凌时不吱声);生性懦弱内向的孩子及其家长也受不到什么启发,因为他平时受到的欺凌绝大多数都不会构成司法介入;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家长也不会关心这样的司法裁决和相关报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乖,根本不可能去伤害别人,更不会触犯刑法。依靠司法介入来解决校园欺凌事件,连治标的作用都很有限,更谈不到什么治本了。

生性内向懦弱的孩子,在校园里第一次受到欺凌时,如果及时告诉老师,一般地说,问题便不会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如果是多次受到欺凌,并且情况比较严重,常常是因为受害者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有轻度心理障碍,过于内向懦弱,第一次受到欺凌后就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解决这个问题,要靠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老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有义务特别关心那些内向懦弱的孩子,应该经常询问他们是否受到了欺凌,告诉他们自卫的方法(例如不单独和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接触,和品质好又勇敢的孩子结伴),当然最高明的老师会通过课堂教学、文娱体育活动,培育其勇敢坚强的性格。第二种情况是施暴者在第一次欺凌受害的孩子时就威胁他,使之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这就更需要老师独具慧眼,细心观察。也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笔者年轻的时候,有一段在初中任教的经历。那时候,每逢开学第一周作文课,就让学生写题为“老师,我要对你说”的作文,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困惑、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告诉老师,承诺无论是什么问题都一定会帮助学生彻底解决,并且替学生保密。一晃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孩子们告诉我的事情五花八门,其中有不少是连他们的妈妈也不知道的事情,当然也有不少校园欺凌事件。老师一定要信守承诺,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这确实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会很快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以后的班级工作,会十分省力有效。把班级工作做到这般境界,你就根本不必担心你的班里会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如果孩子是在校园外受到欺凌,那一般是由家长疏于监护所致。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一般都有家长接送;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都有老师监护,不会出较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应当让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正在做什么事情。为了防范校外欺凌事件,家长还应该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孩子的表情,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经常和谁在一起玩;使孩子乐于把他在校内外遇到的事,及时告诉你。这样,就不会酿成大的事端。

寄宿制的民办小学和初中,是校园欺凌事件高发的单位。家长尽可能不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去。万不得已时,也一定要选择有办学资质、条件比较好、没有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的学校,并且要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询问孩子在校有无异常。

5.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五

杨家坊中学 周艳辉

内容摘要: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既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也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和谐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和谐的管理要做到民主化、人性化、责任化和制度化;校园的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学校应形成校本文化,彰显和谐教育之美。

关键词:和谐校园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管理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一、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一)加强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

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达到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身心自会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校园里面的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假山水池,错落有致。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无穷的希望和力量。生态化的校园,公园式的校园,花园式的校园,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我们要按照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学校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创建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学校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层面,就是要体现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相反,如果学生一进校园看到的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教室门窗破损、环境花残枝断,闻到的是污浊的臭气,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纵然教师有天大的教学本领,恐也难受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

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校园。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身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彼此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的慰籍,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当然,人文环境还应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等等。

二、和谐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和谐管理就是让师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与和谐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体活动,创设一个友善、民主、平等、互相理解、互相进取的团队,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一)必须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

着力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团队意志的和谐共振,打造奉献团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和激进等作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所有教育力量的核心。学校要通过他们落实教育任务,又要通过他们广泛团结社会教育力量,鉴别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改善和利用家庭教育,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这直接影响到师生间的和谐发展。所以,建设好学校的教育群体,达到群体一致的和谐共振,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要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习惯。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磨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管理应做到民主化、人性化、责任化和制度化

民主化管理,学校要加强民主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的职能,实行校务公开,工作意向透明等民主制度,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监督职能,运用各种方式搭建学校,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并通过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方式听取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形成民主和谐的集体氛围。

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学校要树立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关心教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不但给他们提供事业上的用武之地,而且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尤其要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等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个教职工既有事业上的成就,又有体面的甜美的生活。另一方面要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培育和发展“以学生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主动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

责任化管理,打造敢于承担责任、真诚奉献的团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并举。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只有爱,才能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与行动,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孕育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要牢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把每一个细节的管理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校兴我兴,校荣我荣”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目标的,利益相关,荣辱与共的事业命运共同体。

制度化管理,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和谐校园。就目前而言,学校至少应当要健全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关于学校领导管理方式方面的规章制度;关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的规章制度;关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的规章制度;关于日常工作程序,秩序方面的规章制度;关于各单位,各部门职责的规章制度;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关于学校安全稳定的规章制度。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使责权到人,督导到位,运行有序,上下畅通。

三、形成校本文化,彰显和谐教育之美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关怀、精神建设能起到比制度约束更为重要的作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以“绿色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工程,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境界———形成“校本文化”。

(一)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嘴上无脏话、地上无碎纸、墙上无划痕的“三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伴我行”活动月,增强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抓好文明学生、文明班级、和谐科室的创建评比活动;每年为毕业学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校长亲自将毕业证书发放到每个孩子手上,这既是对同学们毕业的祝贺,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让每个学子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母校大门;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组织不同主题的班会,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手抄报展和书画展览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每年,学校都要坚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开展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每学年从学习、体育、艺术、文学和科技等方面评选出“十大校园之星”,让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鼓励,使他们在眼前的、阶段性的成功体验中,走向人生的大成功。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到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开展演出活动,到社区参与卫生打扫、读书竞赛、演出活动,为边远农村学校和贫困山区捐献学习、生活用品,认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祖国、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举办读书月活动和读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6.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校园文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息,以及历史传统的长期积淀和综合表现。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全方位塑造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深刻反映了精益求精、充分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精神的优秀代表——工匠精神,近年来不断被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所推崇和肯定。积极采取一系列包括课堂教育、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等在内的措施和方法寻求充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这种积极尝试和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说,大学校园近年来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孕育和培育不同行业具有工匠精神内涵与特征的从业者的重要基地,是不断提升受教育者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环境、载体和有益平台。在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大力推进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对促进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

通过对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结合大学尤其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要求,积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层次和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培育受教育者在爱岗敬业、追求创新等品格特质方面尤为必要。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充分明确这种关系存在的必要性及具体内容,有助于后续深刻理解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所存在的误区的原因,并为解除有关误区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1.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上是客观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对校园中的受教育者在人格以及能力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驱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够很好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气质的培育。结合工匠精神来看,其不仅仅是一种对专业技术和技能、技巧的极致追求,同时也包含着对职业的崇敬与尊重,这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突出表现,是做事态度的自然显现[9]。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回应当前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烈呼唤,在进行具体的校园文化定义及内容建设方面,通过受教育者精神品质的突出作用和价值,能够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熏陶来塑造受教育者的基本人格与职业品质,成为塑造和影响未来职业人才的综合环境和生长土壤,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2.培育工匠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校园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环境,而同时积极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当前我国提倡和鼓励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基于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业、创新等深刻内涵,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对能够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内核的实际行动的具体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使命就是文化育人,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内容来感染和熏陶身在其中的受教育者,进而对其人格与精神,对其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强化对受教育者在职业领域关于基本操守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促进其自身的快速成长与综合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全面融入和积极培育,可以由此不断提高对不同群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彰显校园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并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强劲的生命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误区

随着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极大推崇,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日益深入地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涵与要求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对文化育人、知识育人、精神育人、科学育人水平的再创新、再提高。不过,也需要充分意识到的是,由于社会中有部分个体存在对现代工匠精神的误解和误读,存在部分缺乏认识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实际情况,由此造成了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的若干误区。综合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对培育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重要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认为目前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思想认识误区

所谓思想认识误区,主要是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設的过程中,部分个体认为这种融入方式是通过传统的课程教育来实现的,是通过程序化的课程教育及课程开发技术来实现的。这种传统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程度和效果。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来看,其并不只是一种职业技能和技术,更多的是注重对其内在精神品质的探寻和塑造。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通过课程化教育来实现“如何做”,其真正的价值很难在程序化的课程中加以体现,需要将学术研究、文化感染、思想熏陶等进行综合作用,实现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2.价值维度误区

目前大学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误将工匠精神肤浅地理解为一种技术的提升,认为工匠精神是技术理性,而且这种认识也逐渐在校园文化形成中被掺杂进去。校园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价值其实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基本维度,一是技术理性,二是价值理性。如前文所说,目前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以技术理性为主,而价值理性的渗透和传播并没有得到充分实践,或者说至少效果远不及前者。这种工匠价值的误区必须及时得到纠正,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技术层面的工匠,同时也需要具备精神层面的工匠。

3.培育方向误区

工匠精神正式进入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激发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工匠精神成为一时的热议话题。社会上的一部分企业家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传统的复古式的精益求精,其实这种态度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校园中的受教育者造成误导,甚至对部分校园中的教育者造成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认识,认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过分追求对职业的精益求精,这种单纯的、肤浅的认识和理解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工匠精神培育造成方向上的偏差。真正的工匠精神包含了创新,而不仅仅是精益求精,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匠精神的内涵,正确引导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培育方向。

【篇二】

对于校园来说,强化文化是赢得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保障,也将孕育凝聚力、约束力、保障力,对于坚定主体的信念,提升主体的智慧,保障主体的生存,形成坚不可摧的强大集体,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充分认清文化的重大意义,完善措施、强化落实,努力推动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将为校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优势是最持久的优势,文化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文化作为实践的内在动力,是实践的精神源泉,从深层次上引导、支配并规定着活动的方向、进程和结果。

观念先于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实践作为计划周密的特殊活动,是在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离开文化的观念引导,实践既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实践当中,工作时有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对工作重视不够,说到底是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这种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认识、做好文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可以说,文化是活动的觀念先导,是活动得以启动、展开并顺利进行的思维起点,是实践自觉进行和持续开展的思想引擎,它从根本上引导并规定着活动的方向和进程。概括地讲,强化文化思想引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实现。

一、宣传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实施文化宣导“五项行动”,确保校园文化理念落地。

1.理念先导。制定《文化读本》《文化案例故事集》等学习资料,广泛宣传阐释文化理念体系,为全矿广大干部师生了解掌握文化内涵、践行文化理念提供内容。

2.舆论倡导。抓好内部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文化理念,刊播文化故事,引导干部师生准确把握文化理念的基本内涵。结合国家安全专题教育活动、五法宣传活动等主题,设计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3.氛围引导。启动文化环境重塑工程,将文化核心理念融入设计方案中,编印新宣传画册和宣传片。以文化理念为引领,重新制作宣传画册和宣传片,逐步规范工作的流程和细节。

4.文化宣导。广泛宣传文化建设最新成果,积极宣传推介文化成果,参加文化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提升文化美誉度和影响力。拓展分项文化,紧密联系改革改制、提质增效、和谐稳定等中心工作,探索建立全新质量文化、人才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分项文化,不断丰富文化理念内涵。

5.座谈指导。适时召开文化建设推进会,总结各单位文化宣贯情况,座谈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步文化推进任务。

二、内化文化,提升文化引领

着力发挥“四个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宣贯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化干部师生对文化理念的认同度,并逐步内化为工作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促进文化建设全方位提升。

1.发挥理论引导作用。开展文化理论研讨,组织开展文化建设征文活动,就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进行理论研讨,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从理论层面提升干部师生对文化的认知。

2.发挥活动阵地作用。举办文化系列主题文体活动。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把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到各项文体活动中,力求做到活动精彩、寓教于乐、引人向上。

3.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发现文化闪光点”活动,积极挖掘身边发生的,能够体现践行文化理念的人和事。评选文化宣贯先进个人和集体,对先进个人授予“文化使者”称号,对先进集体授予“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进一步扩大文化宣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4.发挥成果提升作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和社会团体举办的文化优秀成果评选、国企党建与文化一体化课题评选等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深化文化,形成文化品牌

在文化融合推进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1.实现文化深度结合。梳理制度及流程,按照文化理念,全面梳理制度及流程,完善内控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推进文化建设成效向深度拓展,融入工作全过程。

2.实现文化广度融合。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推动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效避免由于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等深层原因造成的文化冲突等问题。

3.实现文化高度整合。以文化为母文化,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的子文化,适时举办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分享工作经验,促进文化理念落地生根。开展文化建设“回头看”,通过文化评估,对文化理念予以丰富完善,对文化落地路径和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

文化是灵魂,是软实力,是推动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结构不确定性。构建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是校园独特的生存战略和生存方式。浓厚的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引领方向、提升谋略、达成共识、规范行为、服务保障、营造氛围等方面为校园的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篇三】

文化自信指的就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和自觉实践。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途径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坚定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战略地位

1.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提高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是具有密切的关系的,它是实践发展的必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管对本国的发展还是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就必须在国家上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只有通过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的阵地,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建设要紧跟经济建设的步伐,时刻重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为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而努力。

2.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综合竞争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5000年来源远流长,但是在西方殖民侵略开始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一度开始走向衰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自卑开始出现在国人的内心深处,进而导致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怀疑。随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其中出现“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对我国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时候,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还是稍显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上做到充分的自信,才能有持久的力量来对虚无主义的文化进行抵制。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核心,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最重要的源泉,因此我国必须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努力。

3.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必须要以校园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支撑,在当代中国,四个自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文化自信在其中便是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发展道路和制度迷失的内核都是文化和思想意识观念,中国共产党在95周年的时候正式提出文化自信的战略布局,这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斗争较为尖锐的背景之下,格各种言论思潮都在泛滥不断,因此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的支撑,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现象和行为要进行规范,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1.以人为本,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者,要从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进行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贯彻。人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的人民,最终实现共同的富裕,推动人类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提升了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增强文化自信可是离不开思想的引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必须要在保证意识形态坚固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坚持和弘扬,同时要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2.倡导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要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式和生活的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进国家总体建设的布局之中,将文化自行融入生态文明之中,这既是对人们文明结构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人类未来所面临的问题的探索。国家著名生态学者约翰·柯布曾提出:为“中国通过进一步努力,将会在未来人类的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新文明建设中领导世界。”

3.坚持和平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范式

中国共产党人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友好和平的思想转化为外交的策略,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进行结合,同时将民族性和时代性进行融合,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各国的独立发展保持尊重的态度。中国要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合作组织和促进全球的均衡发展。要积极参与反恐、禁毒等安全维和行动,以中国独立的思想和政治为国家秩序中融入社会主义人文的内涵,促进国际秩序向公平公正的方向进行发展。中国作为追求友好和平的大国,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来超越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开辟一条和平有效的国际体系变革机制,进而促进世界历史的进一步的发展。

4.面向未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把握好有利的机遇和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只有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才能让我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创新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导,继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综合中西之长处,对中国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在新技术的发展之下,文化的传播自然离不开它们的支持。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把握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占有優势地位。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校园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文化自信的践行是分不开的,必须要对此进行重视,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篇四】

一、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既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载体。是否形成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

1.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养成

目前,大学生仍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更希望生活在现实的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中合理的要素,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多样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促使他们心情愉悦、消除烦恼、调节抑郁。

3.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成熟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开始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交往群体,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矛盾和困惑。而这也正好为他们的心理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4.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关心、爱护集体的荣誉,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使每一名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构建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它集中体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标志物之中。如果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优美、温馨、赋予丰富的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本身对大学生就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催其奋进。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环境的感染功能。校园总体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环境绿化景观、名人雕塑等,干净、整洁、典雅的校园环境,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

2)注重加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发挥其舆论宣传的功能。

学校要注重图书馆、校史馆的建设,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养料的同时,还可以从本学校、本专业发展的前辈那里获得榜样的鼓舞力量,激励其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能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存在。

3)优化教学、科研场所的室内布置,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教学楼、实验中心、研究院所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要精心做好育人环境的布置。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同时还必須保证师生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这就要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实现“刚性”和“柔性”的有机结合,使规章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还能够有效地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

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内隐文化。

1)加强高校的校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风对于身在校园的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心灵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陶冶,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及时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每个大学生的优势,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使每一位同学的特长和爱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乐观向上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次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篇五】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而且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语文学科是以中华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都不能忽视的任务。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古诗诵读,体会音韵之美

汉语是一门颇具韵味的语言,由汉语写成的文章平仄和谐、抑扬顿挫,具有不可言说的音韵美。而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对韵律要求极高。朗读古代诗文是品味中国语言音乐之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诵读法展开古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韵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如:在《诗经四首》一文的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的。

首先,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了《魏风·伐檀》《卫风·氓》《秦风·无衣》《小雅·鹿鸣》等诗的创作背景、表达的主旨意图和思想感情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并以同桌相互点评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诗歌朗诵质量。最后,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让学生在与名家朗诵的对比之中再次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诵教学法展开诗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诗歌的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诗歌语言美的整体感知,在拓展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视角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诗句推敲,感受语言之韵

“推敲”是中国古代诗人锤炼诗歌语言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美的主要手段。古代的诗词大都是具有一定的格律和体制要求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表情达意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古诗格律的要求。因此,古诗在用字之上是十分讲究的,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凝练、准确、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包罗万象的語言美。

例如:在《声声慢》一文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推敲诗歌语言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的。

首先,我对学生说:“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她才华横溢、见识广博,创作了许多诗词名篇。但其早年诗歌创作风格与其晚年诗歌创作风格差异明显,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从风格上推断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创作的还是晚年创作的呢?”在得到学生确切的答复之后,我又问道:“该诗的开头连用了四个叠字,这样好吗?达到了什么样的语言效果呢?”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诗歌叠字用法。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时间进行推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思考,以对诗歌叠字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增加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合理想象,感悟意境之妙

诗歌的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精短凝练。乍读之时,可能会觉得它表达的意思很少,可是细细品味却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而要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就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要能够在合理的想象之中准确还原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例如:在对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诗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联想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的。

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我问学生:“在写这首诗时诗人是站在哪里的呢?他的面前又有什么样的景色呢?佳人妆楼颙望望的是谁?若佳人见到她等待的人她会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既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思维,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重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妙。

7.关于校园安全深度报道的研究 篇七

2013年4月15日晚,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我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 后病情严重, 学校组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 未发现病因, 请警方介入。警方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 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并附上《关于我校一研究生突发事件的通报》, 转发量121 538次, 直接评论量34 893个。次日, 该官方微博又更新了一条消息, 通报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去世。该微博被转发了167 429次, 直接评论量65138个。自此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仅在新浪微博搜索就有313 191条结果, 热门结果26 435条, 百度搜索的相关结果是14 400 000条。从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入院, 到同年11月27日上午9时,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前后历经七个多月, 此次案件的关注度一直保持火热, 还有多家媒体又挖出早些年间类似的案件, 在如此广泛传播的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

二、媒体在报道校园安全事件时的问题

1. 媒体在报道校园安全问题时“未审先判”

关于此次媒体对于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大量报道, 引发的侵犯嫌疑犯隐私权与媒体审判争议的问题引起了热议。从很多方面来看, 媒体在此次案件中不仅仅是“未审先判”, 更是在法院审判之前就先行对于执法侦查过程大肆披露, 先进行了“媒体审判”。但是作为新闻媒体到底应该如何报道此类型案件呢?从重点上来看, 对于“公众合理的注意兴趣”中的“合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一是媒介报道不能违反法律, 不要形成“新闻审判”或“舆论审判”, 干涉司法独立, 审判独立;二是道德层面的合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陈绚表示, 目前媒介关于该新闻事件的报道, 应该还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公众认为的“合理”范围内。

2. 媒体在报道校园安全问题时, 对于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具有争议

导致这一现状的另一原因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 信息的扩散能力是极其强大的。随着社交媒体的繁荣, 即时发布、转发、评论的效应影响巨大, 而且往往在传播过程中会伴随着“据相关知情人爆料”, 可在传播过程中的知情人是否真实存在, 广大网民是无从得知的, 登上头条后的热度其影响会更加巨大, 从而混淆视听。在泛娱乐化的当下, 很多事情都被戏说, 让真实难以还原。记者柴静曾写过一篇文章,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真相往往流于涕泗交加中”。作为一篇新闻报道, 如果只是对犯罪者的口诛笔伐, 而不去更深入地调查取证, 反思这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漏洞, 那就使得这一报道失去了新闻报道本该拥有的味道。

三、关于校园安全问题的反思

1. 从大学教育本身反思校园安全问题

悲剧的不断上演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2013年1月对武汉的12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仅有43%的人对于大学生寝室关系满意。可以引发寝室矛盾的原因主要归为性格、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当问题爆发时, 大多数人会选择冷战而不是解决问题, 这也为之后少数走极端的学生埋下了隐患。复旦大学投毒案发后, 受害人黄洋的系主任哀叹道:“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这是个人的悲哀, 还是当代教育的失败?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先成人后成才。随着人口的增长, 社会压力的增大, 社会的焦虑感也与日俱增, 所以更多的人们往往忽略了成长过程中对于人性的塑造。因此,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 应该成为高校的关注点, 防患于未然。

2. 从新闻媒体的报道反思校园安全问题

作为新闻媒体, 在遭遇此类事件时, 如何很好地处理案件的真实报道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媒体人来说, 应该积极进行正面的媒体宣传, 开展积极的互动活动, 让校园安全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不过, 媒体要做的是监督真相揭晓的过程, 而不是催化或改变这一过程。对于司法方面, 它本身就具有独立性, 不应受外界的干扰。只有充分的证据、严密的推理、准确的法理才能决定判决, 民意和媒体意见是不能的。也就是说,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 朱令案悬而未决可能是在法律或者刑侦这一关上没有过去, 而不应该是媒体的不作为。

8.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和谐校园 人才 利益 制度建设

我国古代儒家就有身心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然和最佳状态。《易传》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荀子的“血气和平,志意广大”和《礼记》的“和顺集中而英华发外”都诠释了人的心理只有宁静和平与和乐愉悦,才能思维广阔,左右逢源、健康成长。这些对人本身身心和谐的关怀是社会和教育上对和谐的诠释和支持。《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汪大勇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文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自然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校园不是要构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校园,也不是要构建一团和气、顾此失彼的校园,而是要构建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生机勃发、团结友爱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厚德博学的校园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目的。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因此需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人为本、以教为本,聚集起全院教师职工、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创造更多优秀成果,为构建和谐提供平台。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厚德博学的文化积淀需要各种人才支撑,因此要建设厚重的学院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鲜明的人才制度。

(一)要形成尊师重教、敬贤奖能的校园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仅是当前社会上的良好风尚,还是一个高等院校有活力、有生机、有底蕴、有前途的表现。“尊师”就是要尊重人才的成长、尊重人才的发展,不仅要感情上爱才,生活中顾才,还要事业上用才,要量才而用,还要小才大用、外才内用、育才待用;“重教”就是要重视教学氛围、重视教育环境,不仅要思想上合心,还要行为上合拍,多思从教之荣、恪守为教之责、常做爱教之事。力争在全院上下形成能者上、弱者下、劣者汰的竞争环境,从而盘活师生高昂的创造活力。

(二)要形成机会平等、资源平等的公共政策,促进不同人才的合理流通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要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格局,一定要在“公”字上下功夫、在“公”字上见成效,在人才使用上、人才培养上都要以公开求公平、以公平求公正,不以远近贫富论好恶、不以级别高低论亲疏。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使人人立其志、人人砺其器、人人尽其才,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二、妥善解决各方利益冲突,密切构建和谐内部关系,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最合理地处理一切消极因素,使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同窗关系更加平和、更加融洽。我们学院不仅是一个“大家庭”,还是一个“小社会”,我们既要从家庭的角度看待师生、同事、同窗之间的友情,又要用社会的标准衡量师生、同事、同窗之间的冲突。

(一)唱响“尊师爱生”的主旋律

师生一致、尊师爱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在教育中抓好学习、在行为中抓好落实。作为学生首先要真诚地尊重教师、尊重学院管理、尊重教学成果、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作为行政管理者要真心地爱护学生,“爱生无小事、真爱暖人心”,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在生活中体贴入微地关心学生、学习中不厌其烦地帮扶学生、工作中一丝不苟地要求学生,始终“和学生在一起”,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宿舍、学习、工作、情感中去。但爱不是溺爱,要爱得有度、爱得有节、爱而不溺;严也不是粗野,要严得有理、严得有据、严而不恶。

(二)弘扬“重义轻利”新风尚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高校师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应该重视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应该倡导革命的同事情、纯洁的同学爱、高雅的师生谊。“诚信、勤奋”作为我院校训,进一步继承、发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但是,有时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应正确处理,把利看得轻一些、把义看得重一些;把自己的看得轻一些、把别人的看得重一些;把个人的看得轻一些、把学院的看得重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友爱的氛围、团结的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绿树常青、国内一流的名校。

三、大力加强学院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教学体制创新,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应该是活而不乱、严而有序,而不是一团和气、一团死水,高效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学院建设和管理,推动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全院上下的热情和斗志。

(一)加强政策制定的规范性

制度建设应把重点放在院校管理效率的提高上,创新体制突破各种壁垒,优化结构实行资源整合,力争用政策与规则来确保学院管理中的秩序,尽快完成管理中由个人信任向制度政策信任的转变。

(二)健全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教学评估应该适时调整创新,力求公平公正、力求效果效率,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变一次评估为经常评估、变单向评估为系统评估,逐渐健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力争达到边学边考拓宽应试范围、随学随用锤炼学生硬功的目的。

(三)加快业务部门的专业化

构建和谐校园对学院的各业务部门有着很高的政治要求、能力要求、专业要求,要求其能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密切协作。这就需要各业务部门不断学习,做到政治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辅助学习相结合,并力争以工作促学习、以需要促学习,加快学院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化进程。

作者简介:

姚恩菊(1982— )女,河南汝南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

上一篇:有个性的个人简历模板下一篇:视频解说词.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