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2024-06-26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共11篇)

1.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一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以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和重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课改的步伐。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实验教学;创新;创新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索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表象到本质,训练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利用鲜明的演示实验现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如在绪言课中,我精心地设计了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学生观察颜色,接下来我用滴管吸取酚酞,学生观察颜色,我提醒学生奇迹发生了,向试管中滴2滴酚酞,试管内的液体瞬间变红了。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到非常惊奇,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和验证加深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想到用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来验证,但是实验结果用托盘天平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时发现质量减少了,学生讨论:为什么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呢?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得出该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其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质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制取CO2结束后,废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检验?废液如何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并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些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方案加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现象更直观,效果更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从实验中尝到创新的滋味,培养创新能力。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告诉学生磷燃烧后的生成物对身体有害,学生想到应对实验加以改进,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或将烧杯换成大集气瓶,在底部放入凹透镜聚光对物质加热。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内的实验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领域是无限的。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气候变暖,学生提出了如何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的实验探究,并大胆实验,效果较好。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发展要创新,教育发展要创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2.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二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得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集中关心与照顾,是所有大人目光的焦点,因此普遍个人意识比较强,缺乏群体合作的意识,不容易合群。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玩耍中,总有一些幼儿因为玩具的多少或使用的先后顺序等问题发生争执,总想着自己多玩,不顾他人的感受。而一些家长甚至会参与到幼儿的纷争中去,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并尽可能地争取利益。久而久之,幼儿对父母依赖加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动力便慢慢减退,出现了社交障碍。

(二)园所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家长的依赖和信任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幼儿教师的身上,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尤为重要。有的教师无法科学处理好与每一个幼儿之间的关系,甚至经常冷落、打骂幼儿,未能与他们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那么就会使幼儿心理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

(三)自身局限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但是由于幼儿的年纪尚小,这使得他们的词汇量小,语法掌握少,所以在交往交流中常出现表述不清、不规范的现象,导致交流受阻。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交际活动中,很多幼儿往往因为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使得双方之间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误会,引发了不必要的矛盾。

二、加强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榜样力量,以身作则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揭示了榜样在儿童社会学习和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以及教育者,教师和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语和行为都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父母要注意处理好与朋友、同事、邻居之间的关系,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幼儿做好榜样。父母还要在节假日多带幼儿出去参加聚会或是进行户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从而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而与此同时也培育了幼儿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方面,教师和家长之间要进行积极的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得幼儿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接受到同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是非对错在他们的脑子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从而明确指导自己该怎样做。同时,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敏锐地抓住教育素材和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从而有效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全面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创造交往环境,鼓励交往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幼儿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幼儿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基本途径,对于他们社交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并鼓励他们进行自由交往,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和价值,并自己去摸索、发现一些交往中必要的技能。例如,在教室内设立美术角、故事角、音乐角、读书角等,让幼儿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一起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不仅能使幼儿交到更多趣味相投的好朋友,也能逐渐在谈论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还可组织开展角色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动画角色体验交际行为,习得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会分享与合作。

(三)教给交往技能,提升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应适时地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交往中遇到的状况,并形成习惯。例如,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见面说“你好”,受人帮助说“谢谢”,分别时说“再见”,求助要说“请”,给人道歉要说“对不起”,等等。家长还可在幼儿过生日时带上生日蛋糕到幼儿园,请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吃蛋糕,让幼儿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同时,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给幼儿虚心听取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人多时要排队、在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等社会交往的技能,并在幼儿良好表现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发零食作为奖励。而为了真正帮助幼儿改善交往现状,家长和教师就需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勇敢面对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切不要大惊小怪,把孩子间的矛盾等同于成人间的矛盾,代替孩子去处理,而应该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只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才能掌握有效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方式。综上所述,当幼儿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交往技能后,他们就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纳和喜爱,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不仅要对幼儿的心智进行启蒙,同时也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得到发展。因此,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这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联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并传授一定的交往技能,让他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交际水平。

摘要: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能够明确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意向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具备这项能力对适应当今社会十分重要。幼儿虽小,但是社交能力还需从小培养起。所以,本文先从影响幼儿社交能力的因素分析下手,提出了一些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建议,希望对幼儿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学,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娜.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尝试[J].新课程:小学,2010(7).

3.重视审美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三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美术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的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改革的魅力,灵魂深处隐藏的对美的追求与执着被强烈地触动着,我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在课堂上实践探索,在这一段漫长的辛苦求索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身为教育的生命价值在提升,传统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改变,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们喜爱上美术课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真正实施了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美感体验,引导学生体检、思考、鉴别、判断,把平时习以为常的自然、植物、动物以及人和事,通过自主参与学生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既看到过去,又看到将来,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并逐步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在这样类似的探索教育过程中,我更深刻感受到,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更应该重视审美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教育实践和阅读大量理论书籍后,我认为要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育因素,激发对美术课的强烈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美育,才能较好的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教育。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被许多有志之士所认识。审美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美术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应承担起的是实施美育的任务。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因此,我对实施美育教育有这两点认识;

一、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

美育全称是“审美教育”,也叫“感性教育”。美育关注的是人本身的存在发展成长而非学生的对象内容,美育讲求人生存的具体性、情感性、过程性和生活化,因此也称“个性教育”。美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它重视发展人的感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美育的目的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应该也必然处于整个普通教育的基础地位。但是多年来,我们未能对美育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美育的缺失,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如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错位甚至对立,都反映出美育的薄弱或缺乏。我们当前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给美育以本来应有的地位,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以美育整合学生校各科教学及学校各项工作,把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放在教育的首位。

二、美术课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普通教育的基础应贯穿于学校各种教学之中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而美术音乐艺术课程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普通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进行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改变传统美术课教学重讲解轻感受,重知识轻体验、重技巧轻审美、重理智轻情感、重社会轻个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病,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新修订课程标准也对此作明确规定,如《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教学总目标为“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几年来,我在辅导学生美术创作中,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作以下的尝试:

1、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育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生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育师独占讲台满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我明白,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有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2、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生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止,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积极性。我常结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国,尝试着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泥塑、蛋壳画、稻草编、剪纸等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育就失去创造的能力。我试着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校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的组合变幻。写生课带学生去野外,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也曾结合欣赏课,组织学生创办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实践证明,接受了生活这丰富的教育资源,美术有了创造的活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启迪诱导,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在讨论中,教师起着启迪和诱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诱发,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如在欣赏作品时,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画中的构图感怎样?色彩感怎样?”“你能想象出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幅画的?他在描绘这幅画时想到什么?”等等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对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4.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四

1、营造美术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在3至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他们缺乏耐心,而且活泼好动。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应该要营造美术氛围,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美术课堂中,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的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这样才能无限地开发想象力。幼儿具备强大的探索能力,教师只要耐心地引导,就能看到幼儿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营造出浓烈的美术氛围。

例如在开始上美术课之前,我会先将教室布置得非常美丽,以丰富的色彩进行装饰,然后再挂上一些优秀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我会选择以往幼儿的优秀作品和教师的美术作品,这样就可以拉近作品与幼儿的距离,幼儿会感觉到原来老师画的画是如此漂亮,内心也就激发起跃跃欲试的兴趣。

当环境起到作用后,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幼儿绘画节目,如剪纸、泥塑等,引导幼儿耐心、细心地进行观看,最大化地激发起幼儿进行动手操作的冲动。

幼儿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产生巨大的探索能力。因此,美术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这是引导幼儿进入美术世界的第一步,只要有了兴趣,幼儿就会不断地创新。

2、引导幼儿探索,鼓励幼儿的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不断的探索,才能打破陈规,形成新的思维。在美术的世界里,也需要不断的探索,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重视对幼儿的引导,以便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所谓引导,指的就是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路人,而不能代替幼儿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思维的单纯性。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耐心地等待,让幼儿自己去完成作品,或者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幼儿受到启发。如果教师经常帮幼儿思考,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当遇到创作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愿意动脑、动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放手,以“放”带“引”,积极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并形成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幼儿完成主题为《多变的云彩》绘画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白云会发生变化,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直接将孩子们带到课室外面坐下来,抬头欣赏美丽的天空。我假装发现新大陆一样,“哇,小朋友们,那块云好像会动呢,”在我的指引下,孩子们都将眼光放到云上,他们都认真地观察起来,“是呀,你们看像一朵花”,“我看见的像一棵树”……当孩子们都能说出心中的想法时,我再将他们带回课室,引出课题。

由于有了刚才的铺垫,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都把自己心中多变的云画了出来,有的画得像一只动物,有的像一座房子,有的像一个人等等,总之想法千奇百怪。这就是幼儿的创新思维,如果我在开始告诉他们,云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变成什么,那么就会局限了孩子的想法,他们会依据教师的想法去想象。在这里我只是告诉他们云会变,但是变什么,我不说,只是让孩子们去想象,在这样的引导下,既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又开创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有效地启发幼儿的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美术世界中,教会幼儿动脑,比教会幼儿技法更重要,只有具备新颖的思想,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有可能创新。

3、增加体验形式,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基本是“教师画,幼儿学”的模式,临摹是幼儿学习美术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形成了单一的教学形式。新课改以后,创新的观念开始深入教学活动中,创新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可以得到提升,而吸引幼儿去探索和实践,就需要教师运用丰富的形式提高幼儿的体验兴趣。

在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多创造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如创意手工、五彩泥塑、集体作画、自由创作等形式供幼儿探索,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不能限定幼儿应该要怎么做,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形成独特的美术思维。

例如在幼儿画《美丽的花朵》这一个课题时,我首先带幼儿来到花园里观察各类花朵,然后回到教室里,先让幼儿们说一说什么样的花朵才是美丽的花朵,这时幼儿就会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喜欢那红红的玫瑰花,有的说那朵小小的菊花最漂亮……其

实每个幼儿在自己的心里都有一个美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孩子。因此我并没有为幼儿做示范应该怎么画美丽的花朵,我说:“那么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认为美丽的花朵画出来吧!”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按照花的样子进行写实描写,他们有的给花添上手脚,有的画成一个花公主,总之,当老师没有限定幼儿如何画花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会不断地探索该怎么画出美丽的花,每个人都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幼儿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总之,三至六岁的幼儿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只要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美术世界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中,少干预,多鼓励,幼儿的创作独立性就一定可以得到较高的提高。

二、美术活动中怎么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1激发幼儿兴趣,打好创新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

这时,教师只需利用好环境资源对幼儿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支持,呵护稚嫩的创新幼苗,激发创新灵感,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在美术活动中笔者常画出一条线或一个图形,让幼儿去想象可以变什么,在幼儿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在用画笔画出来,即让幼儿体会了绘画的乐趣又给孩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通过他人优秀的美术作品和幼儿自己的作品展示来提高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里和园级环境里都会出现很多的美术作品,这样可以让幼儿从别人的作品中欣赏美的色彩、美的形态,从而激发出自己的创作灵感。在每一次的美术活动中,我们都会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孩子们会评价同伴和自己的作品,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以及语言的讲述能力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启发幼儿,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我们常常会利用儿歌、故事来吸引幼儿,并引导幼儿根据儿歌、故事的内容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的表现力、创作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春》、《小猪盖房子》等活动,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引导幼儿对身边感兴趣事物的观察,设计活动,让幼儿用美术作品表现出来。如春天到了,孩子们会跟随大人外出春游,喜欢捉小蝌蚪进行回家。我们会让孩子们去画小蝌蚪,用胶泥制做小蝌蚪,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观察表现出小蝌蚪的不同形态。这种活动不用教师更多的语言去引导,孩子们都会自己投入到活动中去,而且会创作出许多让人感叹的作品来。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就是对其所知的一种表现,所知越多,理解越深刻,活动的素材就越丰富,活动的动力也越充足,思维也越开阔。否则,会影响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及创新能力的表现。

我们在活动中会安排一些作品欣赏活动,就为了让幼儿通过欣赏来感受作品的美,学习别人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从而来提高幼儿作品表现力。

生活中我们还会请家长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大自然的事物,让幼儿用眼去看,用心去体会,最后用作品去表现。如:在过春节的时候带孩子们走亲访友后,孩子们就会用笔画出大街上的热闹景象,用剪刀剪出漂亮的窗花,用纸折出祝福的纸鹤等。孩子们观察的不同,带给他们的感受也就不同,在活动中他们的创作也就不同。

3多给幼儿自我表现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展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应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和解放儿童的时间。幼儿不仅用语言、动作,也常用自己的画表达内心的体验。

孩子们的绘画活动,笔者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范画,让他们欣赏,当他们作画时,将范画收好,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幼儿自主作画,当然这要在孩子们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基本技能之后。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画的苹果,有绿色和红色的苹果,但一个孩子画了一个黑黑的苹果,教师看后没有批评他,但这个孩子在同伴的嘲笑声中脸红红的,小声的告诉教师:“苹果烂了就是黑的”,于是,教师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在苹果的旁边添上了一条小虫子,让孩子获得了大胆创作的自信心。

有的老师会疑问:不让孩子模仿老师的画法,他怎么学会画呢?其实在孩子刚接触画的时候,在学习基本技能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的模仿的,比如在学习画各种形状、学习涂色时都需要模仿,只是这时老师要注意,允许孩子的不同,不能因为模仿的不好不像而训斥孩子,要留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给孩子一定技能后,教师应注意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丰富经验,为创造性想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小班的活动中会教给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技能和方法,中班我们除教基本方法外,我们会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材料去丰富作品,而大班基本上让孩子自己去创作作品,教师只在难点上进行引导。这样,教师的教才不会制约孩子们的创作,孩子们才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创作天空。

4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分层主评等形式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对完成质量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对有进步的幼儿作品给予肯定,对其不足用商量的口吻、建议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

5.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五

初中物理中的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不仅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表象,而且为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事实。因此,实验教学是不可替代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细致观察法、顺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实验的构思方法:如测物质的密度,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电阻、电功率等,这些都是以物理公式为原理进行实验的。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由于相关因素较多,总是先设定其中一个或几个量,再逐个量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这些方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演示实验;由实例或实验分析、归纳出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原理的应用与举例。自学能力的关键是阅读能力,在教学中,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对于概念教学应提出“为什么引入?”“怎么引入的?”必要时要提出“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等问题。对定理、定律要重点读,要求学生逐句反复推敲。

并且从“怎么得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应用它?”等几方面启发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补充和引导,教会学生认识和抓住物理规律的本质。可采取师生交谈法,教师设问法。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时,我特别强调注意其中“或”字的意义。为什么不用“和”字?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老师归纳出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对后面的惯性概念也能融会贯通,知道“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三、优化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地分析和归纳能力

要提高复习效果,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从基本概念、定律、原理出发,采用归纳法,类比法,研究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应用,使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所以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总是根据复习内容,先搭好一个知识结构的框架,让学生按照这个框架自己进行复习。

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浅谈游戏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六

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就僵化停滞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创新。要培养创新人才,传统教育中那种灌输式的只注重传授知识的陈旧教育理念,显然是不可取的。必须转变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为以游戏为主的活动着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这种新理念的形成,将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何创造性的活动无不受人格或个性的极大制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少年时期的智商大多数不是高智商,但这些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却高人一筹。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即使是儿童的创新,也充满了思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创新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实施幼儿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人格。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幼儿也是独立的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需要。今天,发展创造人格,就要树立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情怀,培养幼儿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坚韧性,强烈求知欲的精神,使他们的创新活动成为一种积极的自激励过程,给以后的开拓性思维敞开大门。

幼儿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个体,是生命的主人,有着自己的需要与尊严。在游戏中尊重幼儿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懂得尊重幼儿个性,欣赏个性独特的幼儿。而幼儿一旦意识到他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他便消除了那种开始的胆怯和试探心理,获得心理的安全。而“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

7.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七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幼儿一般都比较喜欢美术活动, 它可扩展幼儿思维, 开发幼儿心智, 增强其表现欲望, 特别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老师带领幼儿开展的美术活动一般都遵循一定的流程, 就是展示有关作品—教会他们观察—传授正确的画法—相关示范—幼儿操作—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这种落后的操作模式易使幼儿单纯地模仿老师的作品, 不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 怎样的活动流程才能充分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潜能呢?根据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 从不同活动流程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 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美术作品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性, 才能在其中体现出自身价值与个人情感。幼儿美术老师在带领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 须逐步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其想象力进行手工作品创作与绘画, 以达到增强幼儿审美观念、创新才能的目的, 使幼儿将图形、色彩、线条等富有新意的元素运用到作品的创新之中, 从而将对外界的看法全面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增强幼儿自身的创新意识, 促进幼儿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

2. 有助于幼儿形成创新型人格

教育若要适应目前的社会形势, 必须注重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 从人生的各个发展时期来看, 这一时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这样一来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型人格。所以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并考虑幼儿自身特点以及心理方面的特征,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探索出一条可有效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途径, 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促进幼儿美术学习创新能力发展的方法

1. 老师对幼儿在绘画中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作品应给予鼓励

幼儿在绘画当中有时会突发奇想画出违背常理的作品, 令人难以接受, 这些作品有的不合规律, 有的与人们的认知不符, 但老师在审视这些作品时, 应具有独到的眼光, 要看到这是幼儿思索的结果, 所有的作品都是从幼儿的心理出发, 通过他们的想象画出来的。在“鱼类比赛”这个美术活动中, 一个叫刚刚的幼儿对“有翅膀的鱼”是这样认为的:“长尾鱼带上两片红红的翅膀, 就飞了起来。”“长尾鱼能在水里游也能飞, 也是很好的赛跑员, 一定会得第一名!”在众多幼儿的掌声中, 有的说:“长尾鱼的尾巴是走路用的”, 还有的说“它是飞翔冠军”“游泳冠军”……老师这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具有创新潜力的。所以, 应当进行鼓励, 使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充分观察外界, 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体现在画纸上。

2. 多让幼儿动手操作, 强化他们的创作意识

培养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需要多让他们动手操作。幼儿在产生创新的想法后, 就会在内心里想要以自己的双手创作来达到目的。在此过程中, 他们会不断地思索, 不断地观察, 将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与改进, 直到作品令自己满意为止。所以, 教师多指导他们进行手工制作, 这可强化他们的创作意识以及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 老师要注意逐步引导幼儿将美的因素体现在作品当中。

3. 提供齐全的创造工具,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美术本身是一项有着很强实践意义的活动, 给幼儿提供齐全的创造工具, 并教会他们使用方法,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从而创作出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作品。工具有纸板、剪刀、橡皮泥、蜡笔、水彩笔等。老师在幼儿创作当中, 应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自由发挥, 创造自己喜欢的作品。例如, 两个纸板做的圆筒粘贴加上彩绘及绳子, 就会制作出一个“望远镜”, 会让他们感到高兴。橡皮泥做的花盆里栽上绘制的鲜花, 就是一个好看的盆景。幼儿每一次新的创作, 都是一次内心创作潜力的激发。

4. 通过不同绘画形式, 使幼儿形成创造性思维

老师在美术教育中应通过幼儿即兴画、自由剪纸主题画等各种绘画形式来增加他们对此的兴趣, 使他们的好奇心与操作欲望得到满足, 从而使幼儿形成创造性思维。比如,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纸上绘画, 纸上绘画需要幼儿动脑与动手创作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这其中融进了多种审美思维。为增强绘画效果, 老师可以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绘画活动, 使幼儿感受到动手操作取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 因为幼儿体力弱, 老师要控制好绘画时间, 避免长时间绘画引起幼儿的疲劳。在绘画结束后, 可以选择进行简单的游戏, 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中放松身心, 并做一些难度不大的操作, 如贴、粘、折等, 以使幼儿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操作带来的情趣, 能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操作, 这种方式对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 在幼儿阶段若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可能将永远处在模仿中。因此, 要引导幼儿学习优秀的美术作品, 促进他们美术能力的提升, 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季丽娅.灵动的语言多彩的课堂——幼儿美术活动之我见[J].读与写, 2013 (23)

8.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八

1 物理教学与STS的联系

物理教育在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 STS 教育,要求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去思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应用性知识拓展和研究与实施 STS 教育,是物理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学习的需要,要选择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认识水平的内容,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物理与生活、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

2 中学物理STS教育的教育价值

2.1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

能使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在应变中做事,学会生存和发展,学会做人,懂得这些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待、应用这些知识.

2.2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

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各感官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和发明创造,使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2.3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有利于改变过去知识单一型和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主,科技制作活动课,实践课并存的课程模式和课内外,校内外、家庭、社会组成的全方位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2.4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能将现代科技和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科技,了解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科技成果迅速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了解物理科技的最新动态,使中学物理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3 STS教育的教育功能

3.1 实施STS教育可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实施STS教育.物理课堂教学形成的“双基”运用于实践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双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知识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是物理,学生脑海中也有许多为什么?如:夏天扇扇子、吹电扇为什么感到凉快?雨后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煮饺子时为什么熟了饺子会漂浮在水面?教学中若是把这些“为什么”有目的、有计划的穿插到教学中,学生肯定感兴趣,又受益匪浅.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讲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2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

STS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与创造的场所和机会,具有学生参与的广泛自主性,活动过程的创造性.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机动灵活,活动方式趣味刺激,主要形式有:常見的小实验、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小发明等;各种内容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安装检修照明电路、装配收音机、制作航模、自制教具和学具、修理自行车、制作电子产品等实际操作;具有课题研究和科学探究性质的活动,如水的电阻率的研究;各类科技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科技节等活动.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鼓励、指导和帮助.物理科技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学生能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十分高兴.由此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STS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化学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到物理的科学成就和它所提供的大量物质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但火力发电等物理科技的应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尖端的物理技术应用在航天航空、核武器等领域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物理,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法行为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实施STS教育能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关心社会、致力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3.4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9.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九

●武秀玲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控制人手的活动,人手的活动又影响和促进入脑的发育。“动手做、做中学”强调了脑科学应用的有效结合,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做”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儿童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而且要从幼儿园做起。

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由中国教育部和法国科学院联合发起,我国小学和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大变革。本文就如何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动手做,做中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打造幼儿“做中学”科学活动的舞台,在做中培养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做中学”,做是载体,学是目标,做什么?怎么做?对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科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做”即动手为主要手段。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做中学”科学实验“给鱼缸换水”的活动中,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塑料盆、海绵、塑料纸、盘子、吸管、塑料杯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有的用针筒把水 吸出来,有的用塑料杯把水装出来,有的用海绵把水吸出来,有的幼儿还用了泡沫板看看能 不能把水吸出来„„虽然有的办法老师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失败的,但老师没有立即指正,而是让幼儿自己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位幼儿刚开始用一个四周有一些小洞的小盆舀水,结果水洒了一地,后来他找来了一个塑料袋套在了小盆上,从而 解决了漏水的问题。漏水?用塑料袋套上!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在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以科学活动为主体,将语言,艺术、社会、健康等活动的教学融合进来,构成综合课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采树叶,做标本,拼叶画”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前,要 求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活动时,围绕“做中学”这一主题展开,细化“选树叶,认树 叶,说树叶,拼叶画”几个环节,由于孩子们通过亲自选树叶、认树叶,可以了解不同叶子 的名称与构造,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通过说树叶可以学习语言,通过 制作叶画可以获取美术技能,每一个环节孩子们都要动手、动脑,所以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 育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二、创建优良宽松的科学活动环境,快乐中增强幼儿的动手意识与创新精神

科学发现通常是在大量的实验和长期的思考过程中获到的,人的灵感是在心情愉悦、思维活动处在积极的状态下产生的,因此,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就必须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思 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学习,幼儿只能是空手或空想,因 为他们想做而没有东西做,所想到的得不到验证;如果幼儿对实验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 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又怎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呢?

因此,在开展以科学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做中学”活动中,要积极为幼儿“做中学”配备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比如在幼儿园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问号区等: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温度计、放大镜、漏斗、筛子、平面镜、凹凸镜、三棱镜、天平、磁铁、铁钉,回形针、小斜坡、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小陀螺、各种容器、小苏打、醋、小汤勺、大中小玻璃杯、不同质的纸„„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植物用什么喝水?小兔子吃什么?谁跑得快?让纸站起来,搭纸桥等等。对这些活动,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去发现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不懂的问题,例如在“给陶瓷穿花衣”科学实验中,因为陶瓷制品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所以对此实验幼儿非常感兴趣,他们找来了很多材料 :卡纸、广告纸、包装纸、皱纹纸、花布、自粘纸等等,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终于找出了 陶瓷的衣服——“花纸”。在实验中虽然幼儿可能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进发出了探索的激情,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真实地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只有让幼儿在与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记录信息、讨论交流,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三、丰富科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资源到处都有,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更加生活化,游戏化,更具有趣味性的“做中学”科学活动,多途径促进幼儿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园开展了“三小”主题活动,效果很好。1小制作。如让幼儿做贺卡,折各种动物,剪纸、粘贴、做沙袋等。鼓励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玩具,如:用饮料瓶子粘贴成娃娃,做成各种蔬菜、水果、做成沙锤,剪贴旧书报杂志;用稻草和各种果实粘贴画;用废布在成人的指导下做成娃娃等等。

2小实验.我园开辟了多个供幼儿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小园地.一个小朋友看到邻居家“猫妈妈”生了一只小猫后,向老师提出了“鸡宝宝是从那里来的?”问题,老师引导他到幼儿园饲养园地观察母鸡生蛋——蛋孵出小鸡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这个幼儿终于解开了心头之疑:原来猫是胎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小鸡是由鸡蛋孵出的.小实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3小创造。科学活动要鼓励幼儿独创、求异,搞小发明。我园在大班开展了“废物巧制作”想象手工比赛,成果非常丰硕:有用雪碧瓶做的小花篮、泡沫拼成的机器人、废香烟盒做的“开心辞典”,硬板纸卷成的万花筒等,构思新颖,别具匠心,每件作品,活灵活现 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10.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十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江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点内容主要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分析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但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从事教科研的客观环境。

11.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重视幼儿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 键 词】 创新能力;数学;问题教学;发展;开拓

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问题教学”无论从教学形式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讲,都比常规的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更具有活力。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较具有吸引力的课题研究之一,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的欢迎。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数学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教学体会。

一、设计预习问题,启动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计预习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领会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问题的程度,找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想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启动创新思维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指导学生预习,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自学問题。

问题1: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走3米怎样表示?走+5米表示什么意义?

问题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几米?列出算式?

问题3: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西走几米?列出算式?

问题4:算式3+(-5)表示什么意义?能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其意义?3+(-5)=?

问题5:算式(-3)+5表示什么意义?能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其意义?(-3)+5=?

问题6:5+(-5)=?,(-5)+5=?

问题7:5+0=?,(-5)+ 0=?

学生在自学问题指导下预习教材,容易解决5+3,(-5)+(-3),3+(-5),(-3)+5,5+(-5),5+(-5),5+0, (-5)+0等于多少等问题,特别是问题4、5是开放性问题,由于3+(-5),(-3)+5具有多种实际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启动。

二、设计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索。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就是要求教师正确引导他们勇于思考,敢于钻研,善于探索知识的奥秘。数学问题尤其是数学定理都有它的探索、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揭示数学定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数学定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切不可直接提出定理,要挖掘再现定理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定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如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下列探索性的问题。

问题1(复习提问):(1)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什么?

问题2(提出问题):(1)画任意一个∠AOB,再画这个角平分线OC;(2)在∠AOB平分线OC上任意取一点P,再画点P到∠AOB两边的距离PF、PE;又在OC上再取一点Q,再画点Q到∠AOB两边的距离QM、QN;

问题3(实验问题):(1)分别量出点P,Q到∠AOB两边的距离,你会发现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2)继续在∠AOB的平分线OC上再取一些不同的(下转52页)(上接50页)点,按上面的步骤操作会得出什么情况?

问题4(猜想问题):针对上面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你的实验结论?得到什么样的猜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5(论证问题):怎样对猜想的结论推理论证?

三、设计讨论问题,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讨论问题是创设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刺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进学生思维活动,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科学艺术地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讨论问题,才能使教学气氛活跃,师生情感互动,教学过程和谐,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之所以奥妙无穷,在于其形式多样,变化多端。针对一些典型的课例,挖掘题目内涵,选择不同的背景,提出多种设想,创造一个一个问题情境,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探究,启发学生质疑,由疑激思,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培育了学生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探索数学问题变化性、规律性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设计开放问题,开拓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问题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具有开放性。在数学教学中,抓住问题的实质,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问题的模式,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对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改革,深化数学问题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教学中启动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能,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暨南大学管理学怎么下一篇:基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