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24-11-14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9篇)

1.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一

人的大脑并非一个填满大量知识的容器,应是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给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内容,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其思维体系得到发展和创新。所以,教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引领下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善于重复利用各种动态教学资源并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与其相应的课堂教学视频,而学生则借助教师制作的视频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之后回到课堂中师生根据学习成果进行探究互动。此种教学以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式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个性化指导。

二、翻转课堂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1.改善师生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于以往均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培训和自主学习熟练将Flash、PowerPoint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这些基础性工具都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技能,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技术保证。

2.保障设备物质条件

一般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来自开放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运动员比赛视频和专业的技术分析。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能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提供保障。事实上,初中体育已具备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需要教师、学生及时更新观念即可。

3.符合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主要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其中还穿插相关运动技术信息,多在室外开展教学活动,而相关技术动作则需要教师示范和讲解。翻转课堂中的视频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完成知识内化,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做好课前导入准备

教学导入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课程来说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课程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后续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尤其当讲到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预设的情境中,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反之,失败的课程导入不但无法激发学习体育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潜意识中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自然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课程导入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只简单借助语言讲述,但语言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显著。实施翻转课堂进行课程导入能降低失败几率,教师播放即将学习内容的语音或视频片段,能缩短学生情感积淀时间,渲染课堂气氛。

2.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把握教学难度,逐渐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教育方向发展。同样,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接受学习资料,之后根据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理解体育技术知识和动作并自主练习。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同样可以借助开放的网络教育平台补充学习,或者向教师请教、和其他同学交流。学生会在此过程中接受知识,最后带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上课,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效果。

3.课堂探究阶段

初中生依旧有强烈的好奇心,心理也尚未成熟,容易被感兴趣的事情吸引。但在体育与健康学习方面,学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大,甚至部分学生厌烦体育这门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强制性和被动的,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将抽象复杂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观理解的知识对任何一位体育教师来说都很困难,对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创设有趣的体育情境,借助数字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其中,信息技术可以将体育知识以生动逼真的动画、图片呈现,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结合虚拟实验工具突破教学重难点。

总之,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效果显著,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翻转课堂的引入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教师借助翻转课堂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各个知识环节,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二

分层教学在国内的应用已许多年了,有的地区早已采用过新生进校后按身体素质好坏进行分班,也有的地区对同一个年级按兴趣重新编班,由多位教师教学。

以上两种方法均不能在条件差、师资缺乏的初级中学运用,特别不适用于农村初级中学进行体育教育,笔者试图在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在不重新编班的情况下,按班分层分组进行教学实验,寻找、检验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实用性以及实效性。

二、研究方法

实验法:把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分层分组的实验教学效果。

1.将三个年级先后进行。

2.每个年级进入初一上学期为观察期、了解期,初一下学期,随机抽样,将单班定为实验班,双班定为对照班。实验班,按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体育成绩等分组。优生分在“提高组”差生分在“普通组”,“提高组”的运动负荷、考核要求高于“对照组”,而“普通组”要求均低于“对照组”,重在培养兴趣和基本素质。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方法教学。

3.进入初三下学期则结束分层分组教法。

4.实验期采用跟踪测验和考核,初三下学期对各项考数据对照、分析。

三、分层分组教学法简介

分层分组教学法就是在初级中学中运用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情况,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层分组教法,在教学中分别传授不同教学内容,该教法是根据学生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能动性。

分层分组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和爱好兴趣不一的情况下,既不打乱以前的教学班级,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进行教学。分层分组教学法另一个优点就是不是单一的看学生某一项就进行分组,而是结合该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进行分组教学。同时避免了教学时传授单一的某一个体育项目,避免了学生的单一性。分层分组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一项为主,其它项El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教法时根据“提高组”和“普通组”每个组的身体素质情况规定不同负荷的运动强度,使各个组的同学在不同要求的情况都得以发展。在教学时不再存在一部分人“吃不饱”、一部分人“受不了”的现象,调动了各个组练习兴趣。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层分组教学法的两年多试验来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有所上升,由原来的67.2%上升到现在的98.9%。身体素质和形态也变化十分明显。

1.生理机能:经过试验后,明显的发觉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身体机能变化大一些,肺活量比对照组高出300~400ml:其心脏每分钟搏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身高而言,每年增长度高出对照组2~4cm,使每年身体增长到5~7cm.从以上各种数据反应,加强分层分组教改后,实验组的各项数据高于对照组,此项教改有利于学生生长发育,能起到促进作用。

2.身体素质:试验后实验组的同学各项身体素质提高速度比对照组高出较多。立定跳远女同学高出6em,男同学高11cm:50m女同学快0.4s,男同学快出0.6s掷实心球女同学高出0.6m男同学高出1.3m,800m女同学要快出17s,男同学1000m要快出33s.从以上4种数据显示,进行试验后,实验组的力量、速度、耐力都优于对照组,将各项数据试验前呈正态分布,无显著差异,可信程度大。

3.学生学习体育兴趣变化:在实验前学生学习的兴趣是67.2%,教改后逐渐上升到98.9%,每期增长在10%左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增长。以前课外活动参加体育活动只占总数的18%左右,而试验后上升到总数的34%。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由教师督促进行,转变为学生自觉请教师到场辅导学生。从出发的调查教改意见表中看,有97.4%的同学赞成教改。三种调查表中显示,学生要参加教改试验的同学达97.4%,说明按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分层分组教改是可行的,学生是自愿参加教改的。

从分层分组教法中显示,初级中学适合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分组教学。从研究的各种数据可知,分层分组教学优于分级重新编班和新生入校搞身体素质和爱好分班,更适合于农村初级中学教学。

五、结论

1.用分层分组法把学生编入“提高组”和“普通组”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生长发育,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逐渐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分层分组教学法让学生的实践性更加鲜明,学生较多的时间时处于运用知识和掌握技能,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3.这种教学法注重冈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分层分组教学法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来新的要求,教师应做到一专多能,教师应加强业务进修。同时,平时也应重视对小助手能力培养,该教法是在研究条件受限的地区适用,是否适合条件较好的地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体育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活动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利效率,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本文所研究的教法就是在现有师资、现有的教学条件在不重新编班的基础上,按班分层分组进行教学。

3.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99-02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水平稍有高低差别之分的几组群体,对其分别采用适合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要求来开展教学。这种模式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尝试。对于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所强调的逻辑思维性与科学缜密性要求较高,而每一名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判断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是比较适合运用分层教学的。下面,笔者以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作为研究背景,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标准与原则

(一)阶段流通

阶段流通指的是“分层”的暂时性、变化性、流动性,它是一个动态观察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能力的变化来适时调整。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实际上是存在一个过渡调整与变化适应期,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意味着学生这一阶段的能力表现并不是非常稳定,教师先不要对学生分层,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表现来合理地分层。假如某学生被教师分到了普通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他在《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等章节中的表现越来越好,潜力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那么在《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将其分到提高层或者尖子层去。总的来讲,“阶段流通”强调的是教师要阶段性地对分层学生进行合理调整。

(二)递进融合

“递进融合”指的是“分层”但不“间断”,尤其是教师在一个班级中开展分层教学时,它实际上还是要尊重整个班级这一个大背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生硬地明显划分,而是需要鼓励学生不断向更高级别的学习层递进,并且不同学习层之间是互补共进的(下面将重点讲解)。以《二次函数》为例,在求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代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公式;另一种是把表达式进行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来进行数值的分析。显然后者的难度会稍大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层的学生就无法掌握。在配方时也有不同的难度之分,教师可以鼓励普通层学生尝试在配方比较简单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出现“空白”。总的来讲,“递进融合”强调的是学习内容的贯通顺畅而不是空白断裂。

二、分层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层设计与之适配的学习任务,但由于教师是在同一个班级中授课,因此,还需要兼顾整个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这考验的就是一个平衡关系的把握。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种策略来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

(一)难易并存,机会均等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保证学习内容的难易并存,以便让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以《一次函数》为例,在“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这一个大知识点中,又分布着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在讲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辅助举例了“利用图象法来求解方程6x-3=x+2的解”这一道例题,实际上,它有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把方程6x-3=x+2看作函数y=6x-3与y=x+2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函数值会相等,而通过作图我们可以得知直线y=6x-3与直线y=x+2的交点为(1,3),交点的横坐标即是方程的解,因此x=1;另一种方法是首先将6x-3=x+2变形为5x-5=0,接着画出变形后的新函数图象,从图象中我们看出直线y=5x-5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1,0)即为方程的解,因此x=1。当笔者在课堂上举出这一道题目时,发现不同学习层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它所折射的实际上是思路的不同,这也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学习能力的根源所在。与求解这一道题目所代表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求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同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数”看:解方程组→求自变量为何值时函数值相等;一种是从“形”看:方程组的解→两直线交点的坐标。显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考时,都会如条件反射般有一个自己首选的解题思路。回到题目本身的求解来看,笔者鼓励任何一种方法,同时在后续的其他举例中,还会在同一时间里提供若干种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行挑选。总的来讲,难易并存,机会均等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习层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掌握适配于自己目前能力的方法技巧,从而避免了“在一堂课中前面听着还好好的,后面就越来越迷糊,到结束时已经完全不懂”这一问题的出现。

(二)小组合作,学习互助

一般认为,分层教学就是不同的学习层“认领”适配于自己能力的学习任务。实则不然,在同一个班级中,整体能力的提升对个体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即使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可以使用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它的特征在于以“学习互助”这种精神来拉动每一个学习层的学生共同进步。以《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为例,这个章节的内容点非常多且杂,而且面对实际的计算题时,它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窍门。因此,笔者在开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先行按照“普通层+提高层+尖子层”的模式来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都涵盖不同的学习层)。同时,教学内容会以小组任务的方式来发布。比如,在讲到“完全平方公式”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会给出很多的题目让学生计算。显然,普通层的学生一般都按部就班地根据固定的法则来计算;提高层在此基础上,解题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但更多的还是按照固定的法则;尖子层的学生在求解了若干道题目后,会停下笔来思考、观察、判断,从中自行研究发现规律,研究出规律后,再运用规律来求解后续的题目,并在验证了后续题目求解的准确性后掌握这一规律。如果这三个层级的学生都在一个小组里,那么,普通层的学生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作为标准数值,提高层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作为辅助验证数值,尖子层可以直接借助这两种数值来研究与发现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学习层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这个小组出力,尖子层可以带动帮助普通层的学习,普通层可以强化尖子层的基础能力,提高层则处于进阶发展的状态。回到这一知识点上,很快有学生总结出“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与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和的平方加连接,先减后加差平方”这一规律,这就是“1+1+1>3”的一种学习成效。

(三)针对练习,适配专攻

最后要提到的一个策略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因为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强化环节,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它的要求与特点就是要具有“适配专攻性”。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中讲到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有两种方法:配方法与公式法。其中,配方法又有直接开方法与规律配方法,它们各自适用的题目难度高低不同。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教师可以设计出若干套不同的练习题来提供给不同的学习层。比如有A、B、C三套练习题目,适用于普通层的A套题就是对基本公式的反复强化训练,保证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公式;适用于提高层的B套题就是对基本公式的强化与变形训练,保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提高解题速度;适用于尖子层的C套题中,除了对基本公式的运用、强化与训练,还有开放性题目或外延性题目,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总的来讲,适配专攻性练习有助于学生通过定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与突出自己的优势:普通层——稳扎稳打,提高层——速度提升,尖子层——创新思维。这样一来,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得到适配于自己能力的训练。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太撑”。因此,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引入“分层教学”这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并不是切割教学,它不是教师简单地、死板地、僵化地将学生分层,而是要遵循“阶段流通”与“递进融合”的标准与原则,并在这两条准则的指导下,采取难易并存、小组合作、针对练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满足并适配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进阶提升”与“整体进步”的协调统一,从而在提高每一名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能力。

4.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四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问题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特别是我们这些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到实验分析均采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进行教学,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到评价,整个过程中主要的思想和方法也是“一刀切”,实验教学都这样设计,都这样去完成,到头来使得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问题的思考

能否找出一个解决“一刀切、一锅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能否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况,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下采用低起点、密台阶、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实验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实验的要求;对好及中上学生则允许他们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制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时,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实验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实验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开展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和解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华 1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建构起适合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模式,解决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获取良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化学分层教学现状述评

重视个别差异,提倡分层教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开始提倡分层教学,其目的是想通过分层教学培养科学家,以提高国家竞争实力。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先后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出了分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层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我国化学分层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化学课堂要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成为化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主观上受长期形成的思维与方法以及“考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客观上受化学实验药品和器材不足的影响,教师的改革精神和热情并不高,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分层教学,甚至个别教师仍旧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无法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应有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层教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3、本课题组目前研究的现状

目前本课题组多数成员在分层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分层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正在撰写实施方案,准备开题,课题组成员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在化学实验分层课堂教学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注重化学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2、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4、分层次教学方法能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6、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断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法;

5、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作业布置;

6、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实验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周期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3)、撰写开题报告。

2、理论研究阶段(2011.1—2011.6)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阶段成果:

(1)、我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3、实践完善阶段(2011.7—2012.12)主要任务:

4(1)、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

(2)、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

(4)、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式。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6)、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实施的情况。阶段成果:

(1)、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课件、教学设计、交流材料等)。(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4、形成成果阶段(2013.1—2013.10)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形成研究成果。(3)、做好结题申请工作。(4)、推广使用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成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4、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汇编成册(教师、学生作品)。

八、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分工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杨兴武 杨玉青: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 姚国: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4)、杨玉青、王克虎:负责对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和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

(5)、杨兴武、杨玉青、纪生宏、李奋: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验及相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6)、王克虎、樊建国、郭艳玲、张学智: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评价方面的实验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

5.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纵观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改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提高中学生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本校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整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望“文”生畏,士气不足;(2)缺少素材,内容贫乏;(3)颠三倒四,主题不明;(4)把握不住文体特点;(5)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

2.教改背景:

(1)新课标颁布前的大纲教材:其整体安排是以写作知识为主线,同时与阅读配合,分年级,分单元进行写作训练。它是静态写作理论的代表。其特点是以写作活动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价值规律,从而形成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写作实践。它重视文体知识的传授,重视了写作与阅读的结合,但忽略了学生观察能力、体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学生写出的作品往往千人一面,呆板僵化,毫无个性,更缺乏灵性。

(2)《四步作文教学法》:所谓四步教学法,简言之,即教学由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步构成。力图做到融写作的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思维训练于一炉,形成一个多股交织的训练系统,在科学、有序、实用、精要的开放型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3)《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它的总体结构是:把观察、分析、表达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分别在三个年级中进行: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采用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的形式,侧重练习记叙、描写;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用写分析笔记的方式,侧重练习议论说明;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采用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的训练方式,侧重于语言的运用与文章结构的练习。三级之间的关系: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看,应当说它在力求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但观察、分析和表达着三种思维活动应当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把它们分在三个学年,将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训练,这是否违背写作的规律呢?从写作的实践看,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训练,这两方面的能力却是有所提高,但成文的能力普遍比较差。

(4)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补充教材《作文》:本书总体安排是:初中一年级以记叙文为重点,初中二年级以记叙文和简单说明文为重点,初中三年级以记叙文和简单议论文为重点。每学期安排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目标、写作指导、能力训练、范文引路和佳作欣赏等五项内容。

从这些写作教学研究文献我们感到: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融合循序渐进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把写作融入生活,使学生不再为写而写,而是把写作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以上这些教学模式,有的强调对生活的关注、作文材料的积累,有的强调写作技法的指导,有的强调过程的安排,这些措施从写作的角度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写作需要培养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必须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线,将丰富的生活积累、文章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统一在科学的写作过程之中,将“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教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新课标提出的各种要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就需要一个能承载这一任务的新的科学的写作序列。

3.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作文分层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与同头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写作教学,发现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存在以下问题:(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2)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3)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4)注重应试作文,忽视创新作文。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师进行有效作文教学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和习作能力得到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达成目标要求。追求实践层面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初中作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引起世界各国教育行家的关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的研究。80年代以来,各国习作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外国教育资料》1996);美国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读者而写作”(《美国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

(二)本课题与之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使本课题研究具有宽广的视野、较高的起点,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

2.区别。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整理、教学经验,组织制定各年级段作文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进行诊断研究,力求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关注初中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对各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不仅提出分阶段目标,更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计划与方案。从而转变教学策略,改进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3)通过研究,拓宽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农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作文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初中各学段分层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

效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拥有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机构,有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2.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较强,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他们均为校级以上语文骨干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年龄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敬业乐业。课题组成员均熟练运用电脑及网络系统。

3.我校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我校还拥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热衷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他们都是我校教学中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策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习作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就是以习作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减少无用功,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4.“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是针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展开的研究。

(二)支撑性理论

1.新课程理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2.作文教学法理论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

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5.多元智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在分层分阶段的前提下体现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校为主阵地,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师生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走向主动自能作文,课题组成员间真诚合作,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课题组成员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边进行课题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生写作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每位语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

3、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七、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初中学生写作兴趣,拓宽作文教学渠道。

(2)探索初中学生作文指导的原则、方法及有效途径。

(3)探索适合初中作文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

(4)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促进作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本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初中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征,寻找相应的作文素材与话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

3.通过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本校语文教师能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开展作文有效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4.针对初中学生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各学段不同的作文教学内容、目标与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作文教学层次化,使作文教学更符合“阶梯式上升”的原则。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研究本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来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初中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征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

本校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制订课题研究立项申请书,并向教科所呈送申请书。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及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作文分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于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3月):准备阶段

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采用座谈法,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好准备。

3.了解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等。

4.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反复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到人。

5.阶段资料汇总。

第二阶段(2009年5月--2011年9月)实施阶段: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召开课题组扩大会议。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他们好的建议,争取更多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

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调查访谈本校学生语文习作的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等;调查教师习作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第二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出初中阶段各学段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体系。

第三步:

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作文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善于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来划线分层,分组。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对每一次习作做不同要求。

评价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总结阶段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九、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每位课题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2、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组长及成员自觉、及时、详实的做好有关课题的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及不足,建立规范的课题专栏。

4、科研经费得以保障。学校每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2.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十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金晖

6.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六

骆驼实验学校

江明芬

摘要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谈谈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四五十个学生集于一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就难以应对了。按以往的 “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势必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很不利的。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至此,我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目标教学”进行教改试验,经几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目标教学,其主体是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小组教学、个别辅导 互相兼顾的教学形式,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分层教学是通过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实施分层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要的是要优化师生关系,使课堂中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民主的教风与学风,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并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分层是把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要向差生表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

用心

爱心

专心

到进一步的开拓,使他们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 集体。

二、分层教学的模式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处在A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学过程中应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理解所学知识、如何掌握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实践环节上除了加强“双基”规范演练外,还要多提供略有变化的情境,同时加强思路和方法的引导,要求并带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练习。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处在B层次的学生学习从众性强,往往学习方法会有不当之处,而致命弱点是做事缺乏,毅力与恒心,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时刻为他们鼓励打气,使到他们萌生出一种对社会要有所作为的观念,有不甘人后的精神。在导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要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急于冒进,以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为主,逐步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在实践还节上应是立足课本,适当补充,注重讲审题、讲思路、讲规律、讲延伸、讲答题技巧,通过选讲“小、巧、灵”的题目,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去认识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所以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争上游、夯基础、并肩走”;(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处在A层次的学生,应注意尽力把学生稳定的兴趣逐步确定为一种终身的志向;在导学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独立学习为主要目标,着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环节上则让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只在非常必要时稍加点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精妙之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所以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情”、用心

爱心

专心

“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立志向、导探索、自己走”。诚然,在同一年级的学生中,存在这种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和动机状态等方面的层次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A、B、C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1)A层次学生能模仿课本例题,做好课本配置的练习题,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对A层次学生立足对知识掌握和记忆,对B层次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对C层次学生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3)A层次学生应对数学学习减少恐惧,肯记肯做,做到记忆好定义、公理、公式和使用它们的方法; B层次学生应做到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根据以上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应是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B层次学生是新课标中所有的教学要求,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按下面几个程序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导入目标:上课开始时,利用2—5道题对本堂课需预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或检测,以便判断学情,创设意境,以旧探新,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展示目标:讲解新课前,向学生简要地展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各组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提高每堂课的学习效率。

③冲刺目标:这个过程很重要,一堂课最终能否使各层学生顺利达标主要看这一环节。首先,教师要针对目标备好课,根据本节内容的要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一方面精心设计课件,按学生情况设计问题,使各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小高潮。另一个方面,每组问题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使几个小问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并使问题与问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密扣,步步高升,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兼顾局部,做到精讲精导,点拨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向目标奋进。同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

④检测目标:检测是课堂结束前的反馈测试,测试题目一般为各层次2—3题,当堂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它可以较客观地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

⑤小结目标:对全体学生简要地进行内容、方法、规律的小结,使学生对整课目标有一个完整的理念。

4、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

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问题可按三层布局,易、中、难有度。让学生作答时按层次“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为了巩固新知识,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分层提供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课堂练习可分为两个层次:达标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达标性练习三个组的学生全做,提高性练习鼓励C组学生全做,B组学生选做。题目的安排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提高性练习不宜过多。配制的练习要有利于A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要有利于B组学生有所提高,还要有利于C组学生的充分发挥,这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5、分类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测验、考试原来是全班统一一个标准,A层学生的平均分始 终在45分左右,在测验、考试中A层学生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将时间消耗在超越他们能力的试题方面,这种测验、考试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气馁或厌学情绪。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所有学生面对同等难度的试题是不恰当的。后来我们感到有必要改革评价方式,要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方法。我们的做法是一张试卷中试题从易到难排列,要求C层学生全部做完,B层学生做到某一题,同时教师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往下做,做对的加分,同一层次的考题,A层的得分值可超过B层,B层的得分值可超过C层。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三、分层教学的启示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一方面,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作为教师是辛苦的,需要精力和汗水,需要教师辛勤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出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是值得的,分层教学是可行的。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的努力下,这几年期末统考,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其他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较大的增长点,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十几个百分点;

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对差生和优生的进步尤为显著,优生会更优,差生会进步。分层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好处。

用心

爱心

7.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七

一、英语分层教学法的思考

对于学生的分层, 目前有各类不同的分层办法, 由于学生的性格、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方法、英语基础等不尽相同, 有英语学习的“尖子生”, 也有学习吃力的“掉队者”生, 所以, 多数情况下, 是按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a层次是学习基础较好, 学习自觉性较高,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次是中等学习能力, 学习基本能自主的学生;c层次是由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有一定困难, 但对学习英语有一定兴趣的学生;d层次则是基础特差, 基本不会英语朗读和听写, 甚至连抄写作业都做不好的学生。有了学习能力与学习个性上的分层, 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从各层次的的学生学习要求上处理好学习与指导学习评价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

1、实施课堂分层教学,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面对程度高低不一的学生, 实行一刀切教学, 自然收效不大, 要优化课堂教学, 向45分钟要质量, 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程度, 把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程度密切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运用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不同程度的内容, 提出相应的问题, 分出题的难易程度, 对要提问的学生心中有数,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对优生, 设置一些难题, 激发他们去思考, 脑口并用;对中等生, 要教会他们解题的思路, 知道从何入手, 逐步提高能力;而让程度差的学生回答容易题, 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提高自信心, 鼓励他们开口, 及时表扬, 有时也问他们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若不会则逐级提问引导, 使之了解和学习解题的思路。这种做法, 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增强了他们的紧迫感, 使之觉得时时都有被提问的可能, 那么, 也就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能细心吸收, 努力消化, 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2、分层布置作业, 调动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掌握程度的主要渠道, 有的作业需要全体学生完成, 如朗读, 必须每天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完成;而有的作业则需要我们首先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 然后按不同层次的学生, 布置不同的作业, 提出不同的要求。A层次学生多布置些考查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题目, 以便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要求b层次学生多分析题目, 弄清究竟;要求c层次作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要求d层次学生抄写单词和课文, 完成一些最基本的作业。如果有时间的话, 一些较难的、重要的作业, 可以先布置给a、b两层次的学生去做, 然后教师讲评, 最后再让c、d层次的学生完成。总之, 布置作业不能一刀切, 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自信。

3、分层讲评习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层讲评单元同步训练的题目, 具体做法可以是如下:第一步, 教师给出所有题目的答案, 由学生自己批改。然后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讨论习题, 找出疑难。第二步, 由a层次学生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三步, b层次学生提问, a层次学生回答。b层次同学可以直接指明由a层次某位同学回答, 也可以让a层次同学自由回答。第四步, c层次提问, a层次回答。做法如前所说。第五步, d层次提问, c层次回答。作法如前。这种逐层讲评习题的做法, 避免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查漏补缺, 循序渐进, 你追我赶, 共同提高, 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 这种做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滚动式学习词汇, 循环反复, 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记忆学习。

为了增加每个单元词汇的重复次数, 教师利用早自习或者一节课就教完所有词汇, 以便让每个层次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总体印象。以后, 每节课的预备铃响后, 便由英语科代表带领全班同学朗读整个单元的词汇, 一周有五天, 一个单元的词汇在课堂上每天朗读一遍以上, 一周便朗读了五遍以上。只要学生用心, 多少都能记住一些词汇。“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老师曾经说过, 英美人士的口语之所以地道, 是因为他们经常讲英语, 经常用到口腔肌肉。平时教师要要求学生仔细听音、认真模仿、大声朗读, 经常运用英语交际, 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5、从不同层次中, 选出代表组成英语学习小组, 进行表演、朗读和背诵式学习示范。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我们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英语的表演、朗读和背诵当中。具体做法如下:分别从a、b、c、d四个层次中, 抽出一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 由a组的学生担任组长, 负责组织本组的表演、朗读和背诵。四个学生, 程度不同, 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便可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组长的朗读和背诵由英语教师负责, 组长负责编排本组的表演, 监督和评价本组其他成员完成朗读和背诵。此外, 小组合作还可以应用于部分作业的批阅当中。首先, 由教师批改组长的作业, 给组长讲明作业的要求;然后, 再由组长去批改和讲评其组员的作业。这样, 一方面, 既可以“学生教学生”,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 还可以让教师从不必要的负担中解放出来, 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6、实施分梯级评估,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功需要。

8.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八

【关键词】分层教学 中学教育 全面教育 个性发展

分层教学是当代教育体制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使我国中学生在大班教育的体制中也存在个性的发展。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哲学思想,却没有在近代的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近代的分层教学对我国来说也是一件“舶来品”,因为它最早于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出现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后来逐渐传入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我国于改革开放后才引进了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北京等地的初中进行试点教学,并在试验的过程中得到改进,使其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分层教学在我国已经很普遍了。 一、分层教学的原因与实践探索

(一)分层教学的原因

我国人口基数相当庞大,在当今阶段,中学生的数量还比较多,因此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还处于大班教育的阶段,必然会存在学生英语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和对英语热爱程度上的深浅不一。分层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在同一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次的自由切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受益。

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放弃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分层教学的耐心引导。以最敏锐的目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进行潜能的开发,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分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能划分到一个小的团体中,在一个明确的集体中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自觉中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不能只是按照某个单一的或者特定的元素划分层次,而是要多元素划分,多角度的评价学生,特别是在初中英语分层教学问题上,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上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首先由学生自发的形成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规定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为三个层次,最后英语教师加入到英语学习兴趣最薄弱的那个小组中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对老师感兴趣,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位学生是否喜欢上一门课与他是否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有很大关系。另外,教师加入其中还可以起到对他们的控制和调节引导作用。

第二,课前预习的分层。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掌握梗概;基础一般的同学就分段落来了解整篇文章的具体信息和新的知识点;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就必须得在预习的过程中下点功夫了,包括认识新的单词,短语等内容,标记出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的讨论中解决或者向老师询问。

第三,课堂上的分层。在课堂上按照学生的总体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优秀,良好与一般三个等级,三个层次中的人数都应该相对平均。在总体上还可以穿插着各个英语部分的分层,比如在每一层中都保证有一个英语听力较好的学生、一个英语阅读较好的学生,还有口语、单词、写作等方面,使这种层次的组合能够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第四,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课外作业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三种不同的作业,在作业量上不能存在多少之分,能力强的做拔高题,让他们在学习中提升自我,能力一般的做拓展题,能力弱一点的做基础题,完成书本上的基本要求。

二、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在自主分层中可能出现“物以类聚”的情况,即多数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分在一起,使该组的成员不能在分层教学中学到知识,还有可能对他人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对大局进行适当的调控。

分组学习陷入形式困境。在分组之后,同学之间并没有实际的利用好分组的情况来进行学习,也没有按照分组的要求来完成任务;教师也没有按照分组开展教学工作和考核工作;使分组成为一个空壳。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就应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学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提醒。

合作中可能因为分组成员之间思想的不统一而对分层产生厌烦心理,对分层工作失去兴趣。思想上的不一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会出现的,在保证该层的成员按照大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只有思想上的冲突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认识到团队工作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之间可能会出现相互依赖的思想,即教师布置的任务,团队中甲指望乙完成,乙盼着丙去干。那么教师在给每一层安排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把工作细分给每一个学生,或者由该组的组长来进行划分,教师对划分结果的公平性做调整。

三、总结与展望

分层教学这种模式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但毕竟还不是很成熟,在将来的道路中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它并利用好它,或者创造出新的更适合我们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9.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对初中生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九

――――读书笔记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 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

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分层教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学生分层原则。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层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层自愿,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分层教学动机。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

己的位置,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教师配备原则。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即用最优秀的老

师教最好的学生,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c层学生,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课堂标高设置。因为学生层次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即层情),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由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三、理论上的分层探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2 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

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

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

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

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

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3 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五、教学中我的具体实施方案:

我以前的教学是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认为只要中等生和尖子生能听懂就行,备课时,抱着提高中等生的成绩而进行,各种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中等生的状况而设计,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以至于尖子生上课没事做,差生没办法跟上来,班上的整体成绩总跃不上去。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变为‘抓两头,促中间’,教学侧重于对尖子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提高上。在教学中,我发现这种方法比较适用:在我培养尖子生的时候,中等生不服气,开始主动出击,在学习上下的工夫明显多了,因为他们也想成为老师关注的对象,也想成为尖子生,更想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在我辅导后进生,给他们开小灶的时候,不少中等生有些担忧,害怕那些后进生赶上来,而将自己拉下去,于是也鼓足劲认真学习。于是,在我班的数学学习中,出现了一股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班上的整体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我班由第八名而一举跃升到第二名。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三个学习大组,„„‘攻尖组、创优组、发展组’。攻尖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在数学学习上有钻劲,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创优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但又不拔尖,在数学学习上有矛盾、课堂上‘刚刚好’的学生;发展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缺乏主动性、课堂上‘吃不了’的学生。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每一位学生必须而且只能选择一个组,第一次自由分组,走向攻尖组的有二十六位同学,选择发展组的有十五位同学,多数人钟情于创优组。(按:如此看来,这个班至少有67个学生!)

我对攻尖组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在两周之内学会自学的基本方法(当然,我得面向全体学生传授自学方法),然后,在每堂课前必须自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要求他们拓深自学内容,基本也经常给予必要的指点。在课堂上他们只须听一些难点就行,对于他们已经懂了的内容,他们又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不至于闲着。对创优组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在本期内学会自学的基本方法,每堂课前必须预习,上课必须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课堂上提问,他们组的学生是回答的主要力量,在练习上,他们必须如数完成。对发展组的要求是:每个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上课必须认真听课,在备课时,4 我经常针对他们而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与其他组的学生一起上黑板演练,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

我让各组内部产生竞争,每个大组设立一正二副三位组长,这三个是由学习综合成绩的高低来,学习综合成绩是指学生的课堂作业(按:疑为‘课外作业’之误)、课堂练习、单元检测、快速训练的正确率以及考试成绩来确定的,第一名当选正组长,第二名、第三名当选副组长,正组长任期一个月,副组长任期一周。

对三个大组的竞争我采取升降级制,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即每个大组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改变的,每组在月综合考评中的最后三至五名学生要降组,而每组的前三名至五名学生则升组。

在一个月重新分组后,为了稳定升降组的学生的情绪,我分别找他们谈心,对升组的学生讲明形势,让他们„„通过努力使自己在这一组中生存下来;对降组的学生,我先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原因,寻求改正的路子,不让他们因此而沉沦下去。

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学生的学习面貌已大大改观,攻尖组已有了35个学生,而发展组只剩下8个学生了。这时,我感到攻尖组人数有些多,也不利于一部分尖子生的发展,于是又分出一个翱翔组,把攻尖组的前十名列入这个组,而这十名学生成了班上学习的领头羊。”

上一篇:医院管理体系改革思路论文下一篇:旅游局转正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