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2024-09-1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精选6篇)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篇一

知识精华

自然选择学说

中心内容 自然选择

主要论点 1. 过度繁殖:进化的条件

2. 生存斗争:进化的外因、动力、手段

3. 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基础、(变异:不定向,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遗传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4. 适者生存

实例 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评价 贡献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 对遗传变异的性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和变异起作用等,不能从本质上阐明

现代进化理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概念强调地理和物种的同一性,使研究对象从单一的个体变成相互关联的集体。

种群的基因库: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概念强调基因库的连续性。

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数量/(种群中该基因数量+种群中等位基因数量)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改变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题例领悟

例1:人工选择所以能选育出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选择的基础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讨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相同点。达尔文的工作是从家养条件下的动植物品种的培养开始的,并提出了人工选择学说,进而领悟到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之处是题目所提出的“选择的基础”是一样的,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选择的基础。从品种和物种形成的演变过程看,遗传和变异也是演变的内因,只是由于外因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一个是人的力量,一个是自然界的力量,因而形成的品种符合人的需要,形成的物种符合生物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

例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的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讨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色盲基因b的频率应为色盲基因数量:15*1+5*2+11*1=36,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是200*2+100*1=300,故其基因频率为36/300

自我评价

一、 选择题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属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2、在下列系统中,哪一个系统的昆虫最有可能进化出警戒色

A、绿地、可食性昆虫和食虫鸟 B、枯叶、不可食性昆虫和食谷鸟

C、绿地、不可食性昆虫和食虫鸟 D、枯叶、可食性昆虫和食谷鸟

3、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按达尔文的观点,最好的解释是

A、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结果 B、农药与害虫相互选择的结果

C、害虫对农药进行了选择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选择的结果

4、单孔类动物只分布在澳洲,这是由于

A、 单孔类动物起源于澳洲

B、 单孔类动物适于在南半球生活

C、除澳洲外,其他地区的气候对单孔类动物生存不利

D、澳洲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单孔类动物未受其它高等哺乳类的排斥而得以保存

5、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种群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

6、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不同的是:

A、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二、 简答题

1、下列是DDT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成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的就是抗性低,反之就是抗性高。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这样,经过若干年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

1、B部分经DDT处理后的存活率为 。

2、由实验可知,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是 的结果。

3、从生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家蝇和DDT进行着 。

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被称为 。

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的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是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篇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部分的考点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这两个考点在考纲中都为Ⅱ要求, 且与其他章节联系非常密切, 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复习时不能小觑。

一、高考回眸

二、考纲解读

三、考点梳理

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本考点是识记内容, 考查频率低, 近年来仅见2009年的广东高考卷以选择形式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和2012年的江苏高考卷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1)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 在生存斗争中, 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 变异是不定向的,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而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3) 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4) 自然选择是长期缓慢的过程, 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 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现象

高考追踪1. (2012年江苏卷·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为争夺有限的食物、空间等资源, 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发生竞争, 部分生物被淘汰。竞争是选择的手段和过程, 选择通过竞争实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项正确。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通过化石可以看出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以及形态结构等特征, 从而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 B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能造成当地物种的衰退或绝灭, C项正确。达尔文认为,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生存下来, 经过遗传积累, 进化成今天的物种。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称为突变。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项错误。

答案:D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 新课标地区对此部分的考查力度加大, 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或以综合型的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考题逐渐从考点较单一的选择题向联系前后知识、综合性较强的非选择题发展。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 种群和基因库的内涵

(2) 种群、物种的比较

(3) 哈迪—温伯格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适用的条件可以简记为:“一自” (自由交配) , “一大” (群体足够大) , “三无” (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和迁出) 。哈迪—温伯格定律也称为遗传平衡, 即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或者说, 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实际上, 这样的平衡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客观的。亲代和子代之间基因频率的差异可能是微妙的, 但当这一差异由量变的积累而达到质的差异时, 经过代代的遗传, 该种群就渐变成另外一个不同的种群了, 所以从理论上分析,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生物的进化是必然的。

哈迪—温伯格定律的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 如A、a, 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 q表示a的基因频率, 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p2, Aa的频率为2pq, aa的频率为q2;当基因型aa的频率为x%时, 则a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 AA基因型频率为, Aa基因型频率为

(4)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比较

当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 有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如下: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 AA、Aa、aa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 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 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 则: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基因在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 计算时只计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 ZW型性别决定相类似。有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如下:在一个工厂中, 男女职工各100名, 女性中, 色盲基因 (Xb) 携带者为5人, 色盲患者为1人;男性中色盲患者为8人, 则Xb的基因频率为:。如果已知人群中, 伴X隐性男性患者的比例为p, 则可认为这个人群中此基因频率为p, 由此可计算女性中患病的频率为p2, 如色盲的遗传中男性发病率7%, 女性中发病率为 (7%) 2≈0.5%。

(5) 自交和自由交配的比较

狭义的自交仅限于植物, 指两性花的自花传粉, 或者雌雄同株的一株植物上, 雄花和雌花传粉, 其实质就是参与融合的两性生殖细胞来自同一个体。广义的自交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两个个体进行交配的遗传学实验。若只考虑一个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 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bb, 则其包含的交配组合为BB×BB、Bb×Bb、bb×bb三类。

自由交配是指种群内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随机交配, 不受基因型的限制。从理论上讲, 在一个大的种群中, 如果没有突变和迁移, 只要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 这个种群经过一代就可以达到遗传平衡。若只考虑一个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 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bb, 则其包含的交配组合为BB×BB、Bb×Bb、bb×bb、BB×Bb、Bb×bb、BB×bb。

高考追踪2. (改编2012年安徽卷第4题) 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 可以随机交配, 没有迁入和迁出, 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 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1)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 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_____。

(2) 将两纯合的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杂交得到的F2个体, 在开花前分别套袋处理至受精完成, 则F3中RR∶Rr∶rr=_____。

解析: (1) 因感病植株rr在开花前死亡, 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所以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 PR=PRR+1/2PRr=1/2+1/2×1/2=3/4, Pr=1/4, 则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4×1/4=1/16。

(2) 将F2套袋处理, 实际是对各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由于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故F2中RR∶Rr=1∶2, 则F3中RR=1/3+2/3×1/4=1/2, Rr=2/3×1/2=1/3, rr=2/3×1/4=1/6, 所以RR∶Rr∶rr=3∶2∶1。

答案: (1) 1/16 (2) 3∶2∶1

(6) 隔离与物种形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 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物种形成的三个模式:渐变式, 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骤变式———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成新物种, 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 (基因频率改变) ;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 (如番茄—马铃薯) 、多倍体远缘杂交 (如甘蓝—萝卜) 、多倍体育种 (如八倍体小黑麦) 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比较

二者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但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个缺点;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 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从分子水平上阐述, 而自然选择学说从性状水平解释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现代进化论虽然能解释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许多难点, 但是, 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进化问题如新结构、新器官的形成, 生物适应性的起源, 变异产生的原因问题, 分子水平上的恒速进化现象, 生物进化中出现的大爆炸、大绝灭等还不能做出强有力的解释, 所以现代进化论仍需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

高考追踪3: (2012年海南卷·23) 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 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 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 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 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 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 但种群中有许多个体, 每个个体的细胞内基因成千上万, 故每一代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对进化非常重要, 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 表现型可能相同, 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 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B项正确。变异是普遍的和不定向的, 环境发生变化时, 种群可能存在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 也可能没有发生变异, 由于自然选择, 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定向改变, 也可能不变, C项正确。群落由不同物种组成,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所以群落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D项错误。

答案:D

3.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共同进化、多样性的形成

近年来对本部分的考查多见于融于生态问题或遗传变异知识, 以某一小问的形式出现于非选择题中, 如2012年的天津卷、重庆卷等。本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

(1)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

(2) 生物进化与共同进化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 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 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顺序为:简单→复杂, 低等→高等, 水生→陆生, 异养→自养, 厌氧型→需氧型,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代谢类型的进化顺序为:自养厌氧型→异养厌氧型→异养需氧型。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环境是多样的, 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 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 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物种, 其基因库中的基因也是不同的, 就形成了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 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高考追踪4: (2012年天津卷·9) (节选) 夏初, 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 结果表明, 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 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 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 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

分析发现, 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 从进化角度分析, 这是_____的结果。

解析:生存下来的生物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不同生物对无机磷浓度不同的适应能力不同,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自然选择

四、沙场点兵

1. (2012·山东德州一模) 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 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 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择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效果相同

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 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2. 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400人, 居委会

进行红绿色盲普查, 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 12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 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 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那么, 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

A.7.5%B.6%

C.约5.6%D.约8.1%

3. (2012·南昌一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1)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3)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4)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6)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7) 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

A. (2) (4) (5) (6) (7)

B. (2) (3) (4) (6)

C. (1) (2) (5) (6)

D. (1) (2) (3) (5) (7)

4. (2012·济南模拟) 关于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 但物种不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 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过程中, 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 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5. (改编) 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 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6. (2012·苏北四市三模) 大约一万年前,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1) ~ (6) 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 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7. (改编) 下图所示, 某地生活着a1、a2、a3、a4不同的种群。下列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a1、a2、a3、a4之间可能存在着生殖隔离

B.a1、a2、a3、a4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关系

C.此地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

D.a1、a2、a3、a4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8. (改编) 右图表示长江沿岸的一山脉中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的分布。在夏季, 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 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请预测B种群的发展趋势 ()

A.建矿之后, 种群B不可能消失

B.B与C存在地理隔离, 二者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C.经过长期进化过程, 种群B与A、C间可产生生殖隔离, 形成新种

D.只要B的基因频率与A和C的不同, 就一定进化为新的物种

9. (改编) “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 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 “超级细菌”的产生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右图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数量的关系, 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菌与抗生素发生了共同进化

B.C点时细菌的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则一定发生了进化

C.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

D.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

1 0. 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

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 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 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 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

(2) 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 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发生改变。

(3) 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 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由此可知, 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

(4) 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 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 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作用。

1 1. (2012·湖南十二校联考) 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 请回答:

(1) 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

(2) 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即种群非常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 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 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 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 (会、不会) 发生改变。

(3) 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个体, 并且Aabb∶AAbb=1∶1, 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 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 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4) 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 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

1 2. 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 昆虫纲, 直翅目, 蝗科, 危害禾本科植物, 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 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 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 假设:_____。

(2) 实验步骤: (1) 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区B。

(2) 收集蚱蜢, 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

(3) _____。

(4) 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 记录、统计结果。

(3) 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

(4) 结论:_____。

(5) 分析与评论:

(1) 由于季节的变化, 使绿草丛区变为干草丛区, 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

(2) 已知蚱蜢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蚱蜢的绿色与黄褐色的显隐性关系, 有人将一对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杂交。F1中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的数量比为1∶1。

请利用F1的蚱蜢, 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_____。

B.结果与分析: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6.B 7.C 8.C9.C

10. (1) 遗传

(2) 基因突变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

(3) 基因交流地理 (生殖) 隔离

(4) 1选择

11. (1) 0.5

(2) 0.25不会

(3) 5/8

(4) 0.4 0.2

12. (1) 在绿草丛区, 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 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2) (1) 干草丛 (3) 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蚱蜢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中

(3) 如下图:

(4) 在绿草丛区, 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 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5) (1) 绿草丛区和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 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体色的蚱蜢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 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 A.选择F1的雌雄绿色蚱蜢杂交, 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B.若后代出现黄褐色蚱蜢, 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绿色蚱蜢, 则绿色为隐性性状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篇三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设计理念

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调动思维,让学习环绕问题进行。新课标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学目标

1.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世界上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②观看关于进化的一段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边看视频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究学习: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总结出答案,并用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来解释部分实例。

【设计意图】学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活动】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解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收集并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4.辩论赛: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

【教师活动】把本班学生分成两组,尝试运用进化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

辩论赛结果: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即比较了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又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5.互助讨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学生活动】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6.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

七、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明确,使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和分组合作式探究教学。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提高团队协作、互帮互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允许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篇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班级 姓名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选择的基础(2)----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3)----进化的内因(4)----选择的结果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条件;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局限性: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的 个体叫种群。(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2、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包括,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基因的频率会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①自然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种群。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2)物种: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3)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种之间肯定存在着___________;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存在。不同种群间之间出现了 _则标志着已经形成新物种。

(4)长期的历史年代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导致了新物质种的产生。但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5)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就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二倍体诱导形成四倍体。(6)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发生进化的标志为 改变,进化过程中如果形成,标志着新的物种形成。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过程。

(8)隔离的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三、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共同进化是指____ _______之间,____ ______与____ 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意义: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 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 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 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

()1.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 个人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102 D.1/625

()2.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4.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XBXB

占42.32%、XBXb

占7.36%、XbXb

占0.32%、XB

Y占46%、XbY占4%,则该校XB

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8%、92% C.78%、92%

D.92%、8%

()5.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6.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7.(2015·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1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1.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

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5)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篇五

【教材依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思路】

以解释“长期使用某种农药,X虫效果下降”这一生活现象,导入教学,通过设置问题串

“个体死亡后,携带的有利基因后永远消失吗?”“这个种群繁殖若干代后,亲、子代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遗传和变异的实质,达尔文并不知道,你知道吗?”“这些变异是不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吗?”引出现代进化理论四个观点的探究学习,即:进化的单位、实质、原材料、方向。其中,重点学习了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这四个概念,学会计算种群基因频率。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比较现代进化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异同。再用现代进化论观点解释:长期使用农药,为何X虫效果下降?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规律的本质、变异和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教学,学习好本节内容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学以致用和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设置好一系列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还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于重点的突破,我采用了以概念为主,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并针对学生理解误区上的问题进行辨析和练习,及时归纳总结。

对于“计算种群基因频率”这个难点的处理上,我进行了讲练结合法,进行变式练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请学生上台进行成果演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同学间合作的美丽,让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为自主探索,主动求知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和“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

(2)阐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数学方法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培养跨学科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达尔文进化论与现代进化论的异同,提供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进化实质的探究,承认生物是进化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2)通过学习现代进化论的观点,认同生物理论是不断完善和总结的【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

2.进化的实质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

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请用这个学说解释一下:为什么长期使用某种农药,X灭害虫的效果会下降?(学生讨论,请代表回答)

【分析】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就出现了不定向的变异,有抗药的和不抗药的,农药使用后,将其中的抗药性害虫选择了出来。

【总结】先有变异,后有选择。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因为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作出定向选择的作用。农药只起选择作用,农药不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提问】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单位是什么?(个体)

【提问】任何个体都会死亡,抗药性害虫死了之后,其携带的抗药性基因会不会永远消失?

(不会,会随着繁殖,遗传给下一代)

【总结】进化的单位——种群

【学习】一、种群

1.概念:同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判断】属不属于一个种群

同一池塘的所有鱼(不是,鱼是一类生物,强调

“同一物种”)

一块棉花地的所有幼年棉铃虫(不是,还应包括中年,老年,强调不分年龄)

同一池塘的所有鲤鱼,某片树林的所有桦尺蠖(是)

2.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讲述】如果这个桦尺蠖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有三种基因型AA:30个,Aa:60个,aa:10个。基因库=100×2=200个

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占基因库的比率

A=(30×2+60×1)/(100×2)=60%

a=(60×1+10×2)/(100×2)=40%

【探究发现1】一对等位基因频率之和是1.4.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AA=30/100=30%

Aa=60/100=60%

aa=10/100=10%

【探究发现2】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也是1.【规律1】A=AA+1/2Aa

a=aa+1/2Aa

(已知基因型可求基因频率)

【规律2】已知A+a=1,AA+Aa+aa=1,推出

(A+a)2=AA+Aa+aa=1。(原因稍后揭晓)

【课堂练习1】已知AA=30%,Aa=60%;

aa=10%,则A和a分别是多少?

(练习规律1,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课堂练习2】扶风高中所有高二学生有1000人,男女各500人,男生中5人为红绿色盲,女生中有1人红绿色盲,有6人是携带者。请算出色盲基因频率。

(增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互动】Xb

=(5+1×2+6)/(500+500×2)

(注意分母中基因库的正确计算,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和其等位基因)

【讲述】一个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所以繁殖的单位也是种群。

【提问】繁殖若干代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变化吗?

【探究活动1】计算基因频率

P:AA:30%

Aa:60%

aa:10%

亲代的基因频率:A:60%

a:40%

亲代产生的配子频率:A:30%×1+60%×1/2=60%

a=10%×1+60%×1/2=40%

雄配子

若亲代自由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

F1

雌配子

A=60%

a=40%

A=60%

AA=36%

Aa=24%

a=40%

Aa=24%

Aa=16%

F1的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

F1的基因频率:A=60%;a=40%

得出:子代与亲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讲述】上述计算过程能成立,种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种群大,自由交配,无自然选择,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无迁入和迁出)

【提问】这样的种群存在吗?(不存在,因为变异和选择一定会存在的。比如,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探究发现3】看来生物一定会进化。而且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探究发现4】进化了,一定会改变;改变了,一定会进化;没进化,一定没改变:没改变,一定没进化。

【总结】二、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过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但不知道实质

【学习】三、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

【提问】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不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吗?(不能)

【探究发现5】现代进化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过渡】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基因型还是表现型?(表现型,从而保留有利基因,使其基因频率增大)

【提问】变异是不定向的,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吗?(不能)

【学习】四、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探究活动2】已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写出患者和正常人的基因型。患者:aa,正常:AA、Aa。

【情景创设】AA、Aa都去非洲,非洲是疟疾流行的地区。谁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其实是Aa,因为他既不患贫血症,还能抗疟疾。而AA虽然不患贫血症,却往往死于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症状为忽冷忽热,俗称“打摆子”,人经不起折腾,折腾久了就死了。发现在疟疾流行的非洲,这个杂种他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适应性更强,这体现了杂种优势。

【探究发现6】变异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疟疾的选择下,a的基因频率增大;最近这一年非洲人应该感谢中国人,因为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谁呢?屠呦呦。如果投入青蒿素那么AA的个体又能生存下去了,那么A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

【规律3】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

【总结】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这就是进化。

【课堂练习3】下列哪个观点是在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②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进化的实质③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④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⑤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分析】①②④是对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即属于现代进化论的观点。③⑤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

【课堂训练】4.已知亲代种群中AA=0.3,Aa=0.6,aa=0.1,若亲代自交后,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此种群发生进化了吗?为什么?

5.(2010·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B)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6.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1)1:1

1:2:1

0.5

(2)

A基因纯合致死

1:1

7.2017年宝鸡市质检(三)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色对浅色是显性。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B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桦尺蠖种群体色的演变其实质是B基因频率的不断增加

B.由于环境污染,B基因频率由5%以下上升到了95%,说明环境污染是发生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C.一对黑色亲本杂交产生浅色子代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结】

1.对于自交种群,直接由亲代基因型求出子代基因型

2.对于自由交配的种群,先算出亲代基因频率,再根据规律求出子代基因型频率

若A=P,a=q

(P+q)2=1,那么,AA=P2,Aa=2pq,aa=q2

1.学习了三个概念(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2.会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3.理解并记忆现代进化论的观点(进化单位、实质、原材料、方向)

【学以致用】

请用现代进化论观点解释:长期使用农药,为何X虫效果下降?

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板书设计】

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进化的单位——种群

1.种群:同种

全部个体

2.基因库: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某基因数/基因库

4.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个体数/所有个体数

二、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三、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前两个合称为突变)

四、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

【作业布置】

8.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1)0.5

(2)

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  0.25  不会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板书 篇六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答案] C

[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应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答案] B

[解析] 进化的原材料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然后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所以A错误;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而不利变异则被环境所淘汰,所以C错误;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所以D错误。

3.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观点不同的是()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因此A、B、D都符合达尔文观点。由于他没有研究透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因此也就不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4.下列关于生物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同步进行的[答案] C

[解析] 生物的进化是在漫长年代中逐步进行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所谓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5.(2015·汕头检测)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 A

[解析] 始属同一物种的地雀被迁来后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不同种群的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不同物种的地雀就形成了。

6.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总数的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总数的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总数的4%,那么,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24%和72%

B.36%和64%

C.57%和43%

D.60%和40%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假如随机抽出的个体数X个,控制A、a所控制性状的基因总数为2X个,A基因的数目为(24%×X×2+72%×X×1)=1.2X个,a基因的数目为(4%×X×2+72%×X×1)=0.8X个。依据基因频率的概念——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频率,知:A基因出现的频率=A基因在该种群中的数目÷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总数=1.2X÷2X=60%;a基因出现的频率=a基因在该种群中的数目÷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总数=0.8X÷2X=40%。

二、非选择题

7.“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四五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AA为36%、Aa为48%、aa为16%

(2)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

(3)物种

[解析](1)已知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可由公式:基因的频率=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30%+(1/2)×60%=60%,则a的基因频率=1-60%=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36%、Aa为48%、aa为16%。(2)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小题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选择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答案] B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 C

[解析] 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A.进化为另一新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绝灭

[答案] D

[解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绝灭。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误;由于d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故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误。

7.(2015·常州检测)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8%

B.6%

C.7%

D.10%

[答案] B

[解析] 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应用层次。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XB+Xb=200×2+200×1=600(女性每人含两个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b=15×1+5×2+11×1=36(女性携带者、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b)因此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100%=6%。

8.(2015·黄山高二检测)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有翅昆虫突变成无翅或残翅昆虫,正常情况下这些变异类型因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在生存斗争中占劣势,逐渐被淘汰,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这一特定环境中,残翅或无翅这种变异类型因不能飞行,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在海岛上存活下来。这个事例说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二、非选择题

9.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答案](1)地理隔离 生隔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解析] 因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10.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

(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这样得到的后代

是几倍体?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哪个方面?

(4)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图),请在下图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八倍体 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上一篇:个性友情的句子下一篇:202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