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2024-11-16

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共8篇)

1.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篇一

企业统计数据具有数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生产经营成果实物化、数量化的数字表现,体现在供、产、销整个经营过程,是经济社会各项主要统计指标的源头数据之一。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据我市江华县有关部门的调查,该县10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配备统计员。不少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办估计代报,有些企业老板对代为估报的数字又不认账。有些企业干脆由老板拍脑袋报数;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永州市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如:我市化工、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依赖大宗原燃材料进行生产,虽然进厂时原燃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但进厂后大都堆放在露天原料场,进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后原燃料的消耗量就难以精确计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的计量也往往因计量方法问题造成数据质量不稳定。如水泥产品除包装后的成品有较为准确计量外,其半成品(生料、熟料)、产成品(水泥散灰)因受储存方式的制约,往往采取结绳量库的原始方法或干脆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计量误差及库内物料分布、数量的难以确定性,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差,有时偏差还相当大。此外,多数企业目前仍以手工统计为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从而陷入一个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一是很多企业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

2.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篇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2009级和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杜荣骞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 (第三版) 教材为基础,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课程结束时随机发放问卷112份, 回收112份, 其中2009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4份, 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8份, 检查后均为有效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具备近10年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共13项内容 (见表1) 。

二、结果与分析

1. 开课的必要性。

从调查结果看, 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开课认识是一致的, 认为设课必要和很必要的学生分别为94.44%、94.83%, 反映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着很强的学习愿望, 也充分反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为确立《生物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 教学的重点章节。

教学重点章节的认同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方差分析 (87.50%) 、假设检验 (86.61%) 、实验设计 (73.21%) 、回归与相关 (69.64%) 、拟合优度检验 (33.93%) 、参数估计 (28.57%)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7.68%) 、抽样分布 (25.89%) 、概率和概率分布 (18.75%)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16.07%) 。以上问卷数据表明, 《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重点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 讲授内容方面。从讲授内容方面来看, 侧重于方差分析 (平均认同率87.50%) 、假设检验 (平均认同率86.61%) 、实验设计 (平均认同率73.21%) 、回归与相关 (平均认同率69.64%) 。这四个章节是《生物统计学》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而拟合优度检验 (平均认同率33.93%) 、参数估计 (平均认同率28.57%)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平均认同率27.68%) 、抽样分布 (平均认同率25.89%) 、概率和概率分布 (平均认同率18.75%)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平均认同率16.07%) 均较低。

(2) 不同年级的学生方面。2009级和2010级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对重点章节认同在排列顺序上是一致的, 且对每一章节的认识上的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重点章节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为《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3. 课堂教学。

(1) 开课时间安排。《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课时间为第3学期, 这样安排可能存在较多不利因素。该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开课时间在第3学期, 而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6学期末, 论文撰写在第7和第8学期。因此, 学生学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后间隔3个学期才应用其相关的原理和方法, 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忘记, 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 或者不利于学生将《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 第3学期开设该课程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1.43%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应在第6学期开设。充分说明, 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上述的不利因素, 这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 课时安排。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总学时为54, 全部为理论课。这种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老师而言, 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部的理论授课, 而没有相关统计软件实际例子的操作应用, 即使有, 也非常少。对学生而言, 只学习统计原理的相关知识, 只会利用传统的笔和纸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而无法跟上《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步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复杂实验设计及较大数据面前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显得无能为力, 或者很难运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 其中理论课48学时, 上机操作6学时。这说明, 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也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有力依据。

(3) 授课方式。 (1) 教学形式及提问。调查结果发现“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 (平均认同率达81.25%) , 位于各教学形式之首, 而“完全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统计软件教学”的认同率均很低, 分别为4.46%、8.93%和5.36%。可能原因是“统计软件教学”由于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应用知识及一定的统计学原理, 学生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导致其认同率较低, “完全板书教学”可能不够直观, 对一些较难、较复杂而又枯燥的知识点, 利用板书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板书时间过长, 就容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 认同率也较低。“多媒体教学”可能是由于缺少传统板书教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和整体性功能, 而且由于其是分屏显示, 相互关联的内容处于隔离状态, 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得他们获取一些信息的心里受到阻碍, 因此, 多数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另外, 本研究还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 认为能激发他们的思考 (平均认同率为83.04%) , 而对提问无所谓、不喜欢及反对的平均认同率均较低, 分别为12.50%、4.46%和0.00%。表明学生对“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及课堂教学上“适当提问”的认同率都很高。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 (2) 讨论课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授课一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 因此, 没有开设过讨论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讨论课的平均认同率为78.57%, 而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只有21.43%。充分说明, 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讨论课的重要性, 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4. 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

《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为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且为考试课程, 在期末考试中多为闭卷考试。但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 闭卷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案例分析”是学生最喜欢的考试方式 (平均认同率为65.18%) , 位于各考试方式之首, 其次是“开卷考试” (平均认同率为22.32%) , 第三是“闭卷考试” (平均认同率为9.82%) , 而“抽题口试”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考试方式 (平均认同率仅为2.68%) 。成绩组成方面:“作业 (10%) +课堂小测验 (10%) +出勤 (10%)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50%) ”是学生最喜欢的成绩组成 (平均认同率为60.71%) , 其次为“作业 (10%) +期中考试 (30%) +期末考试 (60%) ” (平均认同率为25.00%) , 而“作业 (10%)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70%) ”和“课堂小测验 (10%) +作业 (10%)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60%) ”这两种成绩组成的认同率均很低, 只有7.14%。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成绩组成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

5.《生物统计学》课程难易程度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比其他生物科学专业课程难 (平均认同率为72.32%) 、少数学生认为难易相当 (平均认同率为25.89%) 、极少数学生认为比较容易 (平均认同率为1.79%) 。在影响学习效果方面, 56.25%的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少”是影响《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其后依次为“数学基础差 (平均认同率22.32%) ”、“上课不专心听讲 (平均认同率11.61%) ”、“自己不感兴趣 (平均认同率9.82%) ”影响了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难度以及影响学习其效果的因素, 这为今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6.《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

调查发现, 课程教学时间分配上,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所占时间合适 (平均认同率为67.86%) 、19.64%的学生认为老师还应该多讲一些, 而12.5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多。认同上的差别可能与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不一样所致。

三、讨论

1.本研究中生物科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章节、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及其组成、授课形式、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 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但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内容、课时安排及组成、授课方式、讨论课的开设、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反映出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 以自身科研实例来辅助教学,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2.《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因此, 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 首先, 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丰富的科研经历。其次, 应让学生走出教室, 加强实践, 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更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3.有关学术机构应定期召开《生物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研讨会, 从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 并制作《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网, 将一些优秀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成果放于该网站, 实现最大范围的学习交流。教师在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摘要:以《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要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无记名的方式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94.64%的学生认识到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71.43%学生认为该课程开设在第6学期为好。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为宜 (理论课48学时, 上机操作6学时) 。81.25%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65.18%学生认为案例分析是其最喜欢的考试方式。反映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倾向于实用性。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统计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9) :171-172, 175.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5) :219-220.

[4]文静, 郭小平, 沈金雄, 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 2012, (18) :147-148.

[5]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 2006, 23 (5) :52-54, 61.

[6]陈春, 叶子弘, 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1, (2) :80-82.

3.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67-03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5或任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多组数据进行比较时,总体进行 2检验比较分析后,若还需要进行各组的两两比较时未进行 2分割,依然采用 2检验进行再次比较。例如,本刊《P16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数据总体进行 2检验比较分析后,再次两两比较时未进行 2分割,检验水准也未重新设定。

nlc202309032026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0.05”认为A组显著优于B组,“P<0.01”认为A组非常显著优于B组,“P<0.001”认为A组极其显著优于B组,这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而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统计学中的P值理解错误,其实P值是拒绝特定无效假设而可能犯的假阳性错误的概率,并不代表组间差异的大小,其值越小仅越能说明组间比较不同,而不反映组间差异的大小。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18例肺癌患者血清TGF- 1的含量平均为(33.1±36.9)ng/L”中的标准差大于均数,这说明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而只能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用前者表示不但不能代表数据变化的趋势,还容易诱导作者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对其进行分析。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或“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或“>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或“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论文发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22]彭敏宁,昌兰.统计学审稿:医学期刊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84-285

(收稿日期:2013-05-08)

4.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篇四

我国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对各个地区发展情况的`正确认识,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各个地区进行量化考核.本文利用统计数据,选择绿色GDP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谱系聚类法对各个地区进行数值分类,得到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结论,开拓了一条研究社会叮持续发展量化考核问题的新途径.

作 者:张庆丰 王国富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455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913.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主成分分析   谱系聚类法   量化考核  

5.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篇五

有个经典的案例说明统计的作用,即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摆在一起出售,使得啤酒和尿片的销量双双激增,为商家带来大量的利润。这实际上是通过统计发现每逢周末,某一连锁超市啤酒和尿片的销量都很大,进而研究调查而采取的一项决策。在心理统计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述类似的例子,学生就不会认为统计无用。

但是,统计也不是万能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任何统计方法都有使用条件,不符合这些条件,即使很精确地统计出结果也是无用的。例如,皮尔逊积差相关要求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如果两列变量不是直线关系,即使计算相关系数很高,也不能正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统计而是测量。测量的本质是以数值度量并表达心理现象。心理学面临的基本困难是无法直接测量心理过程本身,无法为心理找到“单位”,由此,心理学里没有度量量,只好强行对不能运算的数据进行统计。换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对心理的量化,量化的都不是心理过程本身,对心理过程的研究都是间接的、推测式的[1]。能够正确认识心理统计,就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大有帮助。

注重统计意识的培养 统计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最不“文科”的学科了。统计其实属于文科领域。人文教育强调基本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可以应用在各种情境的一般探索方法。统计科归类于文科领域,因为根据不确定的经验数据做推论,用的也是类似的一般思维方法[2]。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统计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统计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心理统计学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这样也能减少学生学习畏难情绪。

在心理统计中,离不开实验设计。纯粹的统计思维训练是数理统计学的基本要求,心理统计学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的学习,首先应将自己定位在心理工作者的角色来进行统计工作。心理学思维与观念的接受程度产生创造性与保守性的对抗。单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思维角度不会有大的`创新,如果将统计思维与心理学理念结合起来,才能有创造性的成果[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选题并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统计似乎是发生在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其实不然。心理学的研究要树立统计先行的观念,在研究方案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才能实现研究目的。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数据测量水平要求不同,因此在实验设计的时候,统计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未有效搜集数据或者错误地搜集了数据的情况。所以,在心理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统计思维和统计先行意识的培养。

理顺相关学科的关系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来看,是要先设计研究方案,再搜集数据,最后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那么,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是否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开设呢?先开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设计,再开设心理测量与测验,然后再开心理统计学?当然,这样开设还是会给先开课程造成一定困难,因为各课程之间一定会有一些涉及其他课程的部分。例如,实验设计要不要讲研究要用的统计方法?心理测量课程中测量工作的编制涉及心理统计方法,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好各课程能够把需要其他课程支撑的内容列出来,教师在讲授时就会心中有数,也容易做到和其他课程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不管哪门课程先开设,当相关课程都学习了以后,开设能把它们综合的课程。如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可以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找到融合点。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可以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把先开课程的内容加以综合运用。

6.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篇六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

27%的人认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认为“有过,但很少”的,占64%;仅有9%的人回答“从来没有过”。

很多读者还在来信中提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食品安全隐患。虽然这些问题并未产生大范围的影响,但对每一个遭遇过这些问题的人来说,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甚至是伤害。对于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最令他们感到担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选择这一项的人达到了21%。另外,还有16%的人最担心“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的食品”。

7.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 篇七

一、当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统计基础薄弱

统计工作不仅关系到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 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宏观运行。然而, 很多煤炭企业的领导者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统计工作的人员安排上不科学, 对统计工作也没有充足的物力与财力支持, 企业中的专职统计人员较少, 兼职人员多, 且岗位变动十分频繁, 还有的企业在合并和重组的过程中, 统计部门也被合并甚至撤销, 使得企业中的统计部门成为摆设或非重点部门。很多新成立的煤炭企业, 没有制定规范的统计机制, 甚至没有设立统计部门和统计职位, 很多统计指标无法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来汇报, 甚至修改和伪造统计数据, 极大的阻碍了统计工作的开展。

(二) 上级领导对统计工作干预过多

很多煤炭企业的各项指标并非由统计人员经过细致统计后得出, 而是企业领导现确定大概数值, 再由统计人员进行内部细化, 最后形成完整的统计表。如此一来, 统计工作失去了本有的核对与咨询功能, 成为流于表面的形式。很多煤炭企业的上级单位在发布工作指标时没有充分考虑下属煤炭企业的实际能力, 所发布的任务指标远高于下属煤炭企业的实际产出量, 且对安全生产等也有详细规定, 使得下属煤炭企业统计工作作假成为无奈之举, 而据实统计的企业往往因任务未完成而受到批评, 不得不依据领导的意愿重新统计。形成恶性循环, 使得统计工作成为一个数字游戏。

(三) 信息化水平低

很多煤炭企业统计部门的计算机使用率都较低, 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如某煤炭企业的统计人员有5名, 却只配备1台计算机, 在月末、月初进行统计工作时, 没有足够的统计工具, 严重降低了统计效率。还有的企业配备了足够的计算机, 却担心统计人员利用电脑私自上网, 没有进行联网, 或仅在上级单位检查时才联通网络, 使得企业的统计网络建设停留在表面, 成为面子工程, 没有真正的在工作中使用, 严重的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二、做好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工作思路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煤炭企业要想长期发展, 必须要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因此, 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重点应由单一的提供数据资料向分析数据, 监督管理的方向发展, 因此, 煤炭企业应尽快转变统计工作模式, 将企业自己统计与国家宏观统计相结合, 使统计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 要不断的提高统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质,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思想道德教育, 使每一名统计人员都要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 严肃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 客观的反应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行情况, 杜绝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 改变统计工作制度, 健全统计体系

煤炭企业内部应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并严格规定统计部门的工作范围, 明确企业与各级单位之间的统计关系。企业内的所有单位, 不论性质, 都要进行统计工作。根据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需求, 将统计部门与管理部门的实际相统一, 确立健全的统计机构, 将各项指标分配到所有部门与单位, 并明确所有数据的送报时间、方式, 明确统计职责和责任。科学合理的统计体系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 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最全面的数据支持与数据分析, 煤炭企业统计部门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结合现有的统计指标, 建立一个既能反映本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又能反映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既能反映企业的市场情况, 又能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走向的统计体系。

(三)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贯彻法律法规

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 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积极推行和应用互联网、局域网实现统计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实现统计信息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数据化管理。同时, 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在工作过程中贯彻《统计法》的相关规定, 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还应建立统计执法机构, 定期对企业的统计进行依法监察, 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 对于不真实的统计数据应严肃处理, 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保障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 随着煤炭企业体制的不管创新, 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已渐渐无法满足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相关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 大力创新, 适应经济形势发展, 不断扎实自己的专业水平, 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芳.关于加强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09)

[2]宋来应.试论如何做好煤炭企业统计工作[J].科技信息, 2009 (35)

[3]汪红霞.当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 (28)

8.房地产市场热点问题的统计分析 篇八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热门的企业,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通知,明确指出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2年,国家发布了房地产的“国十条”。包括:遏制房价过高,实行严格的差别化住房贷款政策,严格限制各种目的的炒房和投机买房,调整住房的供应结构,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监管,加大交易监管,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这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市场,最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走低,但是国家没有放松对房地产的监管。因此,房地产市场上有很多需要分析的问题。

一 房地产的现状。

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分为区域性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和专业的房地产市场分析。仔细的分为地区额经济分析,市场概况。经济分析包括地区的基本的经济趋势和地区基础的产业。市场概况分为分析地区的人口、政策、经济和法律。而本文知 识针对于房地产市场上热门的话题来进行统计分析。

二 房地产的热点问题

房地产的走势。关于房地产的走势,应该调查市场的销售的份额和房地产的投资份额。竣工的面积和售出的面积。大家都明白,如果市场的投资份额大于销售份额,证明供大于求,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如果销售远远大于投资的份额,说明市场还有很大,房地产还有上升的空间。以北京为例,2013年1-11月,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54.2亿元,同比增长6.1%;写字楼完成投资548亿元,增长40.6%;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完成投资1061.9亿元,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建安工程投资为13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为41.3%。

房地产市场供给情况,截至11月末,北京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34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7257.3万平方米,下降1.4%;写字楼为1955.1万平方米,增长20.3%;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4194万平方米,增长10.2%。201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3148.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8.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1571.3万平方米,增长8%;写字楼为531.9万平方米,增长10.5%;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1045.2万平方米,增长8.8%。

201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691.4万平方米,增长11.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1083万平方米,增长6.1%;写字楼为174.9万平方米,增长46.6%;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433.5万平方米,增长14.5%。

房地产市场销售情。201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634.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176.3万平方米,下降0.2%;写字楼为270.2万平方米,增长40.8%;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187.9万平方米,增长17%。

结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开发面积都有增长,但是住宅方面没有增长,而写字楼却大幅度的增长,所以应该减少对于住宅的开发。

降价能否成为潮流。目前,有的地方出现了降价的趋势,有的人认为房价会价低,但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线城市的房价都不会下调。根据北京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平均房价看,2013年3月房价是36497一平方米,4月是37302一平方米,5月是37786一平方米,6月是38104一平方米,7月是38212一平方米,8月是38771一平方米,9月是38938一平方米,10月是38928一平方米,11月是39211一平方米,12月是39293一平方米,2014年,1月是39517一平方米,2月是39542一平方米,3月是39651一平方米。结合以上数据,北京的房价虽然涨的缓慢,但是没有下降趋势。而整体上分析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第一,新型的城市化发展,对于住房有大量的需求,第二,随着生活的质量提高,人民的收入增加,对于住房要求会更多。第三,现在交通方便,异地工作的人很多。人民一般都会在两个城市各自购买一套房子。第四,中国人民的习俗,住房时必须有的,认为有房才有家。第 五,我国国民储蓄的很高,有多余的钱财,所以,短期内,房价不会下跌。

关于商品房市场调控。2013年,北京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均价19974元一平方米,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九。这主要是因为住宅市场的严峻现状,带动了商品房的发展。以北京的朝阳区为例,2013年,朝阳区商品房价格40722元一平方米,同比百分之十九点八。主要是因为商品房供不应求,常年需求大。而国家的政策对于商品房是打算取消商品房的预售制度。国家是打算对于商品房市场进行调控,减少房地产的供求矛盾,而不是降低商品房的价格。而一些人产生了误会,认为商品房价格过高,影响民生,国家要强制降价。国家尽管要对于商品房进行调控,但是,第一,不是为了降低价格。第二,不是为了打压开发商。商品房尤其自己的属性,不能和保障房比较。

关于保障房问题。 2013年1-11月,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639.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9%。截至11月末,全市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为4718.4万平方米,下降0.6%;新开工面积为863.3万平方米,下降17%;竣工面积为614.5万平方米,增长20%。保障房是国家为了人民能以低价买房而进行的一项政策。保障房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公住房。国家的保障房建设不应该数量太大,因为多数地区执行困难,只是面子工程,所以保障房的数量与一定比例。

三 建议

关注国家的政策。研究房地产企业,必须把房地产放在国家的大背景下,随时关注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最新政策,从而根据国家的政策调整对策,例如:货币政策,税收的变化和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额建设。房地产相应的改变价格,住房的建设量等。

顺应市场的变化。房地产要对于市场上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从而调整施工的管理,工程的成本,房屋的售价和房屋的质量,使房地产企业获得利益。

我国房地产市场千变万化,国家的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价格和人口的变化都影响房地产企业。作为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房地产要收集各种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对房地产的供求关系、项目情况和价格科学的分析,增加自身的发展。

上一篇: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400字作文下一篇:作业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