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2024-11-12

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精选10篇)

1.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篇一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经过20余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己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群,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也为本研究的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组装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模式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2.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篇二

1 永宁县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规模及基础设施配套

2012年新发展设施农业667 hm2,其中日光温室334 hm2,移动棚400 hm2。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设施农业7 340 hm2,建成一百多个设施生产点,其中万亩设施农业园区2个、千亩设施农业基地30个。设施农业中:日光温室面积5 133 hm2,占66.9%;大中拱棚面积533 hm2,占8%;小拱棚面积1 673 hm2,占25%。各生产园区在温室建设中,严格按照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标准建设,自动卷帘机使用率达到80%以上,保温被使用率达50%以上,同时各园区水电路配套齐全,灌排方便。

1.2 设施农业生产

永宁县设施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4类,其中设施果树占设施农业的50%;设施蔬菜占44%;设施花卉、食用菌占6%。生产以促早栽培为主,每年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4~8月份。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0.62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792元,增长15%。全县设施果蔬产量为15万t,产值为5.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到1 960元。

设施果树是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栽培品种有葡萄、油桃、李、杏、枣、草莓、樱桃等10多个树种50多个品种。全县设施果树产量为1 000万kg左右,其中:葡萄900万kg,桃、李、杏100万kg。葡萄产量可达30 t·hm-2,上市期集中在4月20日~7月10日,销售价格在8~24元·kg-1,产值30万~45万元·hm-2,最高达75万元·hm-2以上;桃产量30.0~37.5 t·hm-2,上市期集中在4月20日~5月10日,销售价格8~30元·kg-1,产值30万~45万元·hm-2,最高达75万元·hm-2;李子产量30 t·hm-2左右,销售价格10~35元·kg-1,平均产值30万~45万元·hm-2,最高达90万元·hm-2。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34%。设施蔬菜生产形成了以番茄栽培为主,西甜瓜、辣椒、西芹生产为辅的生产格局,日光温室以春提前和秋延后生产为主,中型拱棚以越夏生产为主,基本形成了全年供应,产值达45万~75万元·hm-2。

设施花卉和食用菌是设施农业的重要补充,占设施农业的6%。设施花卉栽培产值达30万~45万元·hm-2,最高达120万元·hm-2;食用菌设施栽培产值达30万~45万元·hm-2。

目前,永宁县设施农业由过去的简易棚更换成二代节能日光温室,设施果树栽培形式也由过去的单一果树促成栽培向提前与延迟栽培并举的方向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县涌现了一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队、专业户,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1.3 设施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大力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全县设施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24 600 hm2,其中,集约化穴盘育苗4 933 hm2,嫁接育苗技术86.7 hm2,滴灌4 933 hm2,测土配方施肥4 933 hm2,二氧化碳气肥2 000 hm2,张挂反光幕86.7 hm2,张挂黄、蓝板防虫网等2 000 hm2,配套热风炉86.7 hm2、卷帘机3 200 hm2、保温被2 200 hm2,建设阴阳棚220 hm2。

1.4 销售体系建设

目前,全县形成了5种设施果蔬营销模式:一是销售龙头企业订单销售。小任果业、天天鲜、董洋果蔬等与农户签订销售协议1 000多户,利用自身销售网络和保鲜设施,实现错峰销售,约占设施产品的15%。二是外销客商销售。在设施葡萄上市之际,全县涉农部门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与外销客商联系,为客商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竭尽全力帮助农户做好葡萄销售,约占设施产品的63%。三是本地商贩上门收购。主要以设施蔬菜为主,约占总量的10%。四是农户直接销售。各种植户把产品送往银川批发市场、县城和集镇销售,约占8%。五是协会或合作社帮助销售。如胜利乡番茄协会、永宁县葡萄协会、闽宁镇菌菇协会等,销售量约占12%。

全县建成的果蔬冷库8座,贮存能力近万吨。全县现有注册从事林果行业协会(合作社)20多家,从事果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公司、企业有10多家,注册商标3个,农民经纪人800多人。

1.5 产业发展主要模式

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永宁县充分发挥紧邻银川市的区位优势和有利的灌排条件以及本地农民具有发展桃、李和杏等杂果的传统,采用租赁、承包、对调和入股等形式加快了土地流转,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探索创新了4种发展模式。

1.5.1 果蔬经销公司+基地+农户

主要代表企业为银川小任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董洋农林果蔬开发示范园。银川小任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永宁县发展设施农业产业中引进的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已建成设施基地4处173 hm2。主要种植品种为葡萄、桃、李和杏等。该公司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外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十余名,由当地农户参与生产环节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目前有200多名农民常年在该园区打工、挣钱、学技术。2010年3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小任果业基地视察时,对该公司带动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小任公司不小,服务农民可嘉”。

董洋农林果蔬开发示范园是最早在永宁县建设设施基地的销售企业。集果品和蔬菜生产、收购、加工、保鲜、销售为一体,与全县700多家农户签订了133 hm2的设施产品订单,为农民走向市场搭建了桥梁和纽带。

1.5.2 非农企业+基地+农户

宁夏建成农林开发公司是永宁县发展设施农业产业中引进的非农企业之一,该公司是一家从事水泥及水泥制品生产、加工的企业。2007年4月该公司在胜利乡杨显林场投资3 000万元建设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67 hm2,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节能温室91栋,建设用于果树休眠贮藏冷库1座,容积4 000 t,建设专家大院一座;引进葡萄、桃、李、枣等40多个新品种,开展标准化栽培。并聘请全国23名知名设施农业专家作为顾问,专门从事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示范、推广,吸纳当地300多名农民到基地打工、学技术,为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5.3 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

杨和镇旺全设施农业园区科技特派员罗全勋深入钻研葡萄种植技术,种植示范温室10栋,在发展设施温室生产的同时,刻苦研究设施阴棚葡萄栽培技术并获得成功,为提高设施土地有效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其种植的温室葡萄5月初上市,每栋收入达到3万~5万元,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民发展设施葡萄,效益显著。望洪镇科技特派员苏志富,精心探索设施油桃、葡萄栽培技术,带动西和村近20多户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收入达到30万元·hm-2。

1.5.4 支部+协会+农户

在发展设施农业产业中,永宁县村级党组织和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望洪镇有农村党支部16个,有7个村党支部建立温棚协会、温棚种植葡萄协会等组织,前渠村、史庄村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设施葡萄,农民看到实惠后纷纷投资加入协会发展设施农业,规模达258栋,年产葡萄374 000 t,产值近3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通过建立支部+协会(合作社)服务平台,全镇已有140余名党员带头进入协会,带动了600余户农民加入协会,他们通过协会组织,掌握了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实现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目标。

2 永宁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紧缺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的产业,建棚时一次性投入大,建设资金在105万元·hm-2左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比较紧缺。

2.2 技术力量薄弱

永宁县现有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指导的技术干部不到50人,人员数量与产业发展的规模不适应。设施农业技术更新难度大、速度慢。

2.3 配套设施、配套环节不完善

销售、冷链等配套设施、配套环节等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品商品化率需进一步提高。

2.4 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低

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标准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3 建议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永宁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对新建设施农业扶持力度

增加补助金额,鼓励农户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3.2 狠抓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作

出台政策,改造旧园区,挖掘其潜力,实现效益提升、农民增收;开发利用阳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3 加大标准化园区建设力度

对设施蔬菜优良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展示示范的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园,给予一定补贴,提高设施产品商品率和效益。

3.4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继续对冷链体系建设给予扶持,鼓励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3.浅析休闲农业的发展 篇三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57-01

摘要: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休闲是老百姓私下里游玩休息之事,从来都不会被摆到台面上说事,就像故宫,前面有浩然大殿,在那里讲述江山社稷,而后面有一块小小的后花园,这个地方是不为人说的,也是不上台面的。但是,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形成了文化的时候,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的时候,對休闲的关注就不是一个简单游戏的把玩了,它就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个学问。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民问题; 解决途径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休闲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意义与影响

1.1农村整体变得更加美丽。

休闲农业是供人们休闲观赏的,因此农民的房屋要求整齐美观。随着休闲农业深入发展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农民住宅重新规划,整齐划一地进行建设,也可以对已建房屋按照当地风俗和民族风格进行设计改造,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根据当地农村的地势地貌及生产条件,将全村田土按照发展规划、生产需要和观赏要求进行合理化的整治改造,实施具有观赏价值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休闲农业发展后,农民的生活用品到公司购买,农民自家不再喂猪、鸡、狗、兔之类的动物禽类,也不需自己种菜,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将大为改观。

1.2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发展休闲农业,可广泛筹集发展资金。发展休闲农业,可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可将农民手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休闲农业公司中;符合国家发展方政策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效率也会随之迅速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带动。休闲农业实际上是满足休闲者“吃、喝、玩、乐、购”等需求。也就是说休闲业不仅可带动餐饮业,餐饮业带动加工业,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

1.3促进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抗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単家独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是倾家荡产,通过休闲农业所开展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就不存在倾家荡产的风险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加盟休闲农业公司后,不仅可获得土地入股的分红收入,还可以拿到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还可以享受到劳保福利;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现在是単家独户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活动内容十分单一,忙闲不均,玩牌打麻将成风,如果休闲农业发展了,农民是企业的工人,每天按时上班,生活也就不会闲得无聊了,同时,可在休闲农业庄园中享受到城里人丰富的业余生活。

2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2.1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

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2.2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2.3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探索 

3.1结合实际,确立重点。

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二是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三是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组建农业休闲街市,开展产品交易和科技文化活动。 

3.2修订政策,促进发展。

制订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制订休闲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与补助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补助。制订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休闲农场管理与监督等具体政策,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建筑面积、其他设施建设等旅游休闲设施应经批准许可,对休闲农业项目补助内容、重点进行具体规范,对实施项目的效果制订检查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休闲农业信息的发布,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合作进行项目推介,协助开展文化节、展览会进行促销。 

3.3注意环境,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不能破坏或污染农业的自然资源,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既增加景观和培训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同时又洁净环境。同时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精致的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要保持当地历史的文化传承,树立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要提高当地的人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

3.4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4.附4:休闲农业规划 篇四

——以凤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例

08级旅游管理一班

柳映

200813010108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踏青、赏花、采果、体验民俗、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行走田园间、入住农家院、就餐农家乐、带回农产品”休闲服务。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农村设备、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科学规划设计,不断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的功能,让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农业生活,享受休闲时光,拉动休闲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速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现以凤县的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 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560家,其中建成运行农家乐123家、农家宾馆221家,在建170多户,县城家庭宾馆132家、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2300头,从业人数3120人,年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年实现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今年“五·一”小长假,凤县吸引游客11万人次,古凤州消灾寺、灵官峡、紫柏山、通天河、嘉陵江源头等景区游人如织,全县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仅“五一”当天就接待游客4.2万人,创下凤县当日接待游客数量新高。国庆期间接待游客17.16万人,收入1.6亿元。全县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点15个(汇丰果园度假山庄、秦海鹿业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园、紫薇山庄休闲农业示范园、十里店凤椒文化体验园、通天河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园、岭南植物公园、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嘉陵江百里生态花廊、百里特色民居观光点、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紫柏山生态探险观光旅游区、古凤州人文历史观光区、县城动感水景灯光音乐高喷观赏景区、月亮湾生态休闲公园),其中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8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二00九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9年营业收入643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我县休闲农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旅游精品为主线,以完善和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为重点,充分展示乡村自然山水、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农家生活等特点,让游人进入天然、野趣、清新、恬静、自然的五彩世界,欣赏和体验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享受农家的休闲、娱乐、饮食等传统活动,达到享受自然、亲近自然、陶冶情操、舒展身体、放松自我的目的,努力使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成为凤县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休闲新的靓点、农民增收新的突破点。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乡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突出乡村特色和乡土风情;坚持市场定位于城市,把面向城市市场、为城市游客服务作为主要目标任务,为游客提供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增加游客对农村的认识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的体验;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主导,走具有特色的多种经营发展路子;坚持政府引导、投资者自愿,由政府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引导投资者发展休闲农业。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新建以公路主干线沿线两侧为重点的休闲农业示范点15个;新发展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0家,农家乐600家;新增休闲农业及旅游产业年总收入2亿元,使全县休闲农业及旅游产业达到30亿元。安置社会就业人员10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5000余个。

五、规划区域布局及规模

在立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需求、优化结构、科学选址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住、食、游、购、娱休闲产品开发兼顾,力求休闲产品开发深度化、系列化,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一)依托县城动感水景灯光音乐高喷观赏景区、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月亮湾生态休闲公园,在县城附近建立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其中草店村1个,张家尧村1个,安沟村1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有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8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3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00余个。

(二)依托通天河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园、岭南 植物公园、秦海鹿业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园、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嘉陵江百里生态花廊、百里特色民居观光点、紫柏山生态探险观光旅游区、古凤州人文历史观光区、十里店凤椒文化体验园,在316国道、212省道、“凤(凤县)—太(太白)”公路、“双(双石铺)—唐(唐藏)—红(红花铺)”旅游专线等主干线及旅游景区周边发展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8家,农家乐52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16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7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4000余个。

(1)在316国道沿线的双石铺镇南片、南星镇、三岔镇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在南星镇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6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2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200余个。

(2)在212省道沿线的黄牛铺镇、红花铺镇、凤州镇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在南星镇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6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2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00余个。

(3)以唐藏镇为主,在“双—唐—红”旅游专线沿线村组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0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2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00 余个。

(4)在“凤—太”公路沿线的凤州镇、河口镇、岩湾乡、平木镇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依托青崖沟旅游景区开发,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0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1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800余个。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凤县休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本辖区休闲农业的领导,真正抓出成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管理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扶持力度。每年从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中调剂一定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农业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旅游农业示范点建设倾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大力招商引资。积极鼓励投资者采取多种形式引资、集资、合资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

(四)加强管理服务。各级涉农业部门要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营销上加强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水平;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把休闲农业融入到大旅游中去,争取列入旅游指定的服务点;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逐步规范农家乐标准,在时机成熟时,与旅游部门共同颁发农家乐等级证书。

(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城市农业、旅游农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给予奖励,完成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5.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篇五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随着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必然要求该地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用图来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如下图∶ 发展情况

根据台湾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

二、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肇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 2

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镜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三、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四、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公顷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五、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4、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发展趋势

当今台湾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今台湾注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文史资源、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具体发展如下∶

3.1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 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 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

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 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 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 3公顷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 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 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 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虑的因素。

恰到好处地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观光结合是开发休闲观光事业的源泉。休闲 农业结合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

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 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如屏东结合民族风情、传统 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将农业休闲、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目前,宜兰的童玩 节,花莲的石雕节,屏东的黑鲔鱼节,苗栗的木雕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 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 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 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 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 4

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借游览胜地,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嘉义以阿里山带动周围山区营造观光环境,同时辅 导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以降低入世后的冲击。嘉义地处北回归线,宜于产茶,但优质茶名称不一,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为了创品牌、保质量、促外销,嘉义借用“阿里山”这三个字 的无形资产,把这个地方产的茶统称为阿里山高山茶,并与航空公司联合,提供给头等舱客人,以 此来提高身价开拓外销。

着力打造、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宽休闲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发展观光民 宿一方面可满足休闲客在农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增 加在农村的消费,有助于农民致富和农业转型。

农舍民宿和宾馆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农宅为住宿方式。自然简朴,舒适宁静,使来客置身于 农村田园风光之中,品尝农家饭菜,了解乡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农家乐,这是沟通城市居民 和农民的桥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台湾省有关部门公布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民宿经 营。由一般农舍办民宿需要适当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设备,农民必须先投入,增加了经营风险。2003 年初,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还推出八家民宿办音乐餐,希望休闲客在音乐声中享受农村的乐 趣。音乐选用当地传统的音乐资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风声,鸟鸣虫叫,与远方来客共享。

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了解农村社会生活,避免快节奏、噪声和污染,有益健康,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岛内社会的重视。台湾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部 门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山区护林打猎小路,串联名胜古迹,如抗日战场、抗荷遗址、文化古寺;特 别生态环境如候鸟保护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农宅民宿等,供人们休闲远足健身之用。步道将 分散的村落、休闲产业、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观联成网络,可以向休闲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饮等整 套服务,对带动休闲产业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设在林区,在农区可利用乡间小路,田埂渠旁,规 划小道,这样既可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城市来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3.2 创意和行销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注意到市场区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创 办出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休闲农业(场)成为首要任务。

统一做到资源化行销。休闲农业关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间衣、食、住、行、文化和娱乐。休闲农 业区(场)应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公众介绍有关资讯,如交通路线、文化特色、农渔特产、日程、民宿、旅馆、价格、地址、联系办法等等。

目前,在台湾东部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已形成一条观光纵谷,形成有名的风景区。台东 部三个县(宜兰、花莲、台东)拟联合组成东部观光休闲联盟,共同开展休闲事业,借以达到三赢。

参考文献

[1]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6.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篇六

(二)时间:2013-04-10 22:18来源:中国休闲农业 作者:佚名 点击: 278 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体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休闲农庄类。主要是以农业庄园为背景,综合食宿、会议、娱乐等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它以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为重点,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农产品、特色的餐饮和住宿,让游客既能享受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安全农产品,又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休闲服务。如湖南的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浩博农庄、百果园、新江生态农业产业园、湘楚和道源、滴翠山庄,北京的蟹岛农庄、华坤庄园等。

2、农业科技园类。主要是高科技农业园区对外开放、拓展功能发展而来,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吸引物,以高新农业技术为内容,向游客展示新技术、新品种,使游客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休闲活动,是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江苏傅家边农业科技观光园等。

3、采摘体验类。主要是利用农业长产成果,供游客休闲体验。采摘是休闲农业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验活动,采摘果园也是最为传统的休闲农业经营业态,收益直接,因此分布广泛、数量最多。市民通过参加采摘活动,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生活的田园乐趣。典型园区如北京御香观光采摘园、北京金福艺农番茄联合国,浙江宁波天宫庄园等。

4、观光游乐类。主要是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经,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以大田农业和果林业为重点,开发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江西国洪生态园、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安徽宁国恩龙农业观光园、河北省北戴河集发农业、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七彩蝶园、浙江碧云花园等。

5、农耕文化类。主要是休闲农业企业(园区)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业生产生活用品、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的农业文化游戏。如辽宁省的葫芦山庄。

6、市民农园类。主要是将位于大城市近郊的农业用地规划为若干小区,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和农业品自给的园区,它的发展是基于都市居民对食品安全与可持续生活的追求。典型园区如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北京万科艺园农业体验园、北京乐和仙谷有机农场、浙江绿谷开心农场等。

7.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篇七

关键词:机电提灌,现代农业,发展

1 长宁县机电提灌站现状

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 辖18个乡镇, 269个农业村, 总人口44.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9.03万人。全县面积1 000.2 km2, 其中平坝占4.87%, 丘陵占65.67%, 低中山地占29.46%, 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县。由于工程设施薄弱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农业呈现工程缺水和空间缺水状态;水土资源不平衡使得长宁县农业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缺水, 全县形成了8大常旱片区。

长宁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县”“全省农机化创建示范县”。

2014年底, 长宁县提灌机械拥有量达1.15万台/7.3万k W。其中, 农村机电提灌站拥有量达187座, 总装机217台/7 013 k W, 总有效灌面1.21万hm2。全年提灌保栽面积1.14万hm2, 占全县稻田面积的69.09%, 机电提灌成为农业抗旱、夺取粮食丰收的主力军。

2 存在问题及成因

1) 功能定位认识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传统农业中提灌站承担的主要职责是抗旱抢栽、保灌保收, 但往往是“旱时抢修急如火, 风调雨顺无人管”, 还常常因被盗、水毁而瘫痪, 其维护不力长期受到人们诟病。传统地提高提灌站的单一功能, 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经复合产业的需要。

2) 多个部门主导项目规划建设, 存在技术短板, 作用发挥受限。目前, 财政部门牵头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项目规划和实施, 发改部门牵头“全国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项目规划和实施”, 国土部门牵头“金土地”整理工程项目规划和实施, 加之农业和水利部门牵头实施的项目, 全县农业呈现“五龙治水”局面。由于非技术部门主导项目规划建设, 使得基础设施规划存在技术短板, 难以实现整合效益。

3) 机电提灌装备及配套设施发挥的作用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融合度不够。在一些涉农项目建设中, 存在重工程实体形式、轻后续产业培育的现象, 使得工程建成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4) 建设水平不高。一些项目工程设计时漏掉了配套电力设施, 致使提灌站建成后无法供电提水;有的蓄水池等配套工程布局不合理, 难以发挥作用, 被老百姓称为“装太阳”工程。在规划时间紧, 建设工期安排不合理, 老百姓配合大局意识不强, 项目绩效考评时限紧等现实因素下, 一些项目牵头单位往往忙于应付交差, 对于工程建后培育产业发展则显得鞭长莫及, 力不从心。

3 发展机遇

1) 抓住项目支持机电提灌发展机遇。中央、省、市、县高度重视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加大投入资金力度新建和技术更新改造 (以下简称“技改”) 机电提灌站。仅“十二五”期间, 长宁县建设机电提灌站就达56座 (其中新建35座、技改21座) , 投入总资金1 203万元, 新增有效灌面0.41万hm2。乡、村和群众自筹项目维修提灌站50座, 总装机52台/1 510 k W, 投入资金450万元 (含投工投劳折资) , 新增有效灌面0.28万hm2。“十二五”期间是长宁县机电提灌快速发展时期, 下一步长宁县将大力做好规划, “十三五”期间沿江河稳定水源重点建设骨干提灌站, 拟新建技改提灌站50座, 新增灌面0.3万hm2, 重点围绕粮经复合产业布局, 助推长宁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机电提灌保障功能有巨大需求。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走向规模经营已成为强力趋势, 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生力军。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获得效益, 极大地刺激了对机电提灌保障用水的需求。

3) 抓住政策和资金利好机遇。四川省在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中对排灌机械进行了补贴, 下一步宜宾市将出台政策, 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新建和技改提灌站按照装机功率进行补贴。积极利用财政补贴资金, 提升提灌装备水平和服务现代农业水平, 是当前农村机电提灌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

4 机电提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

1) 以机电提灌和配套设施为基础进行科学化设计、专业化规划、功能性建设, 通过工程优化布局重组, 适应和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需要, 形成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灌区。2014年,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 (水稻产业) 在长宁县梅白乡旭光、文化、永恒、庆丰4个村37个社中实施建设水稻高产示范基地533.33 hm2。在规划之初整合了农机、农技、水利、专合组织力量进行设计, 经过“三上三下”广泛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 特别是经过反复踏勘论证, 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基础, 优化为只建旭光、文化2座提灌站, 4个村共建共享, 实现变压器、电力线路、泵房、机组电器设备和管道等设备设施共建共享, 大大节约投资, 且仅需1名机手操作, 节约了后期运行管护成本。同时, 优化为共享提灌站后, 减少了土地占用。项目通过田网建设, 实施田型调整305.13 hm2, 测土配方、地力培肥533.33 hm2, 渠网新建提灌站2座, 配套灌渠12.8 km;路网新建田间生产路16 km。工程建成后, 极大改善了项目区面貌, 特别是新建的2座提灌站保障了水源, 当年即完成了专业合作社水稻标准化育秧、机插秧33.33 hm2, 实现了栽插机械化零的突破。田型调整和路网形成, 为农业机械通行和下田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使跨区水稻机插秧和跨区机收成为可能。

2)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转变经营服务方式, 开展专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规模化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机收等现代农机服务, 逐步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综合水平。目前, 长宁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91个,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9个, 进入省级示范社的仅有1个, 而提灌服务专业合作社仍是空白。因此, 建议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 (水稻产业) 支持建设提灌专业合作社, 对建后工程开展专业化服务, 提高工程运行能力, 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强劲后发动力。

3) 改革提灌站产权制度, 激发经营组织新建、技改投入建设和管护经营的积极性, 解决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

4) 农机农艺融合实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需要。农机农艺融合的实质是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两者只有高度有机融合, 才能充分发挥农机的潜力, 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目的。

5 构建现代农业机电灌溉区的设想

1) 灌区定位。提灌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在丘陵山区, 现代农业必须以灌溉保障为支撑, 降低自然对农业效益的影响。灌区应集聚土地、水、科研、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 以机电提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核心职能, 由传统农业灌区向现代农业灌区转变, 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化服务进行有效融合, 达到全域灌溉、全域保障的目的, 实现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2) 现代农业灌区几个特点。一是灌溉机电化, 渠系畅通网络化, 道路网络化, 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农机与农艺高度融合;三是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四是设备控制智能化、信息化。

6 结语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 更是全社会的共识。建立现代农业机电灌溉区, 提供粮食生产保障, 稳定百业安民心, 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是当前机电提灌适应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有益探索, 也是对“十年后谁来种地, 谁能种地”的有力回答。

参考文献

[1]宜宾市人民政府.宜宾市年鉴[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295-296.

[2]农业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M].北京:农业部公报室, 2015 (2) :5.

[3]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123-138.

[4]王春堂, 孙玉霞.水泵与水泵站[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1:5.

8.全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典范 篇八

前郭县新艾里乡妙因寺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下辖三个自然屯,面积8.5平方公里,距县城50公里。过去,这里土地瘠薄,村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村集体欠外债247万元,有人形容说“种地不打粮,吃烧没着落;媳妇留不住,姑娘往外嫁”,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2年以来,查干湖景区的完善和旅游的逐步升温,为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契机。经过9年的发展,到2010年末,全村“农家乐”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占总户数的85%,全村9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村民人均收入达9200元,是2002年的14倍;村集体不仅彻底还清了所有债务,而且全村总资产达940万元。如今的妙因寺村,高档轿车开进了农家院,村民住进了白墙蓝瓦的标准化民居,宽阔的水泥路贯通了整个村屯。当地农民流行顺口溜:红砖路,铺到家,发展旅游把财发;蓝天瓦,彩砖墙,饭店旅馆生意忙。随着《圣水湖畔》等电视剧的热播,农家小院成了旅游景点。农民们感慨地说:“是旅游使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村干部们高兴地说:“发展乡村旅游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好门路。”

2.特色与亮点

2.1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查干湖旅游景区独具特色的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妙因寺村紧邻查干湖旅游区,旅游区内夏季水上娱乐项目备受旅客喜爱;查干湖冬捕是郭尔罗斯人民千百年传承最原始的捕鱼方式,被誉为世界奇观;该村因拍摄电视剧而构建的影视基地,对游客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旅游欲望;展示满族文化的民俗博物馆,激发了游客了解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2010年查干湖旅游区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80万人次,在妙因寺村实现旅游消费的就达20多万人次。一个仅有1200人口的小村庄,一年能够带来150多倍于本村人口的旅游人数,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2.2电视剧拍摄效应——农家变景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随着以查干湖为背景创作的《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民工》等一系列电视剧在前郭县的完成,并在中央一台的热播,使查干湖和妙因寺村传遍四方,走向全国,为当地旅游产生巨大宣传效应。影视名剧给妙因寺村带来了空前的旅游经济效应,各地游客赶来观光旅游,体验农家风情,品味剧中人的感受,妙因寺农家变成了旅游景点,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3创新经营模式——规范乡村旅游发展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妙因寺村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一是强化培训。为提升服务水平,相关部门对饭店、旅店、接待户相关人员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饭店厨师和服务员执《健康证》上岗,旅馆服务员经过培训才能工作,旅游接待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旅游设施配备齐全。通过实践摸索,很多旅游接待大户准备了两套以上餐具、炊具和相关设备,解决旅游旺季游客多、旅游团队大而影响饮食和住宿等因素给游客带来的不便。三是旅行社的中介作用。松原市周边地区的旅行社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积极为乡村旅游争取客源,千方百计吸引更多旅客来查干湖体验乡村旅游带来的满族原生态乐趣,逐步规范了乱拉客源、扰乱市场的经营行为。

3.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带来的综合效益

妙因寺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收入,让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3.1乡村旅游促进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查干湖旅游业的发展,为妙因寺村百姓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门路。“旅游热”使村民越来越多地加入服务行列,大批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纷纷开始兴办餐饮服务企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村里旅游旺季可实现本地400人充分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时,妙音寺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全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接待设施明显改善。目前,90%以上村民住进了统一格局的砖瓦房,98%以上村民家安装了固定电话,37户村民购买了高档轿车,全村大部分实现了水泥路或砖路的铺筑,全村绝大多数家庭房前屋后花草绿树掩映,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通了有线电视,村民的生活质量整体提高。如今的妙因寺村村民富了,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涌现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3.2乡村旅游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前郭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影视基地的建立、各地游客的增加,为妙音寺村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和物流,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和发展意识。全村近五年没有发生过违法犯罪的案例,没有打架赌博事情的出现,没有因赡养老人和抚养未成年人而引起纠纷,没有一起盗窃事件发生。现在村民想的多是怎样发展旅游赚更多的钱,怎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怎样把生活过得更好,怎樣更好地享受生活。

3.3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给妙音寺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更增强了村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妙音寺村村委会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来抓,通过创建形式多样的有效载体,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签订“道德规范建设”目标责任书,建设农民科技书屋,乒乓球馆、象棋馆、围棋馆等文体场所,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创业、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作风。

9.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九

观光休闲农业在国外仅3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它是一种由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部门交叉融合的新型产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目的,从而在中国已获得了迅速发展,并显示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这一新兴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郭焕成、卢云亭、孙文昌等学者就其规划布局原则问题,已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仅以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本依据,结合规划布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一、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是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有效占领和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是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由于观光休闲农业是源于城乡间地理环境差异,而引导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旅游消费的新型产业,无疑周边城市居民便是其主要潜在客源市场。而且城乡间地理环境的差异越悬殊,其潜在客源市场就越大。但城市规模、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消费偏好等,都会因时因地而异,分析和预测市场也就势在必行。

为此,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以查清其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以及规划布局地周边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的同类型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

一般来说,大都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观光休闲农业的要求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潜力大,应为规划布局的首选之地。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决策者们从“首都”这一基调出发,面向三大客源市场,即1000万本市居民到京郊观光休闲旅游的市场、入京的国内各省旅游者市场、常住北京的各类机构及其他海外旅游者市场,依据其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布局了近郊区、中郊平原区、远郊山区3个圈层;潮白河沿岸,永定河下游,小汤山,八达岭和十三陵,慕田峪和云蒙山、金海、十渡、灵山、百花山和妙峰山等8个带(区)的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格调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由于市场定位准确,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明确,功效显著,值得借鉴。

二、突出特色性原则

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休闲、度假,其目的是要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新奇的农耕文化,感受淳朴的乡情乡味。因此,特色是观光休闲农业产品生命力之所在。鉴于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是资源基础,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揭示、发展最富有特色和吸引魅力的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形成鲜明主题,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

北京的“锦绣大地观光园”、上海浦东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的“未来农业世界”、三水的“荷花世界”、四川成都龙泉驿区的“农家乐”、珠海的“农科奇观”、河南周口市的“傻瓜农业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尽最大可保持旅游地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景观的原始风貌特质,树立产品的独特形象,独享垄断地位,是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又一重要思想。位于北京市大兴县的“北京开放式野生动物园”,占地面积约15km2,却完全保持着原始沙丘群的本来面目,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隐藏、活动和进食的原生环境,其规模和经营形式不仅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能给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者以原始天然美的享受。又如位处珠江三角洲水乡中山县的“岭南水乡”。观光休闲农园,开发塑造了“合定渔村”、“水乡农榭”、“横海渔樯”、“古榕牛浦”、“红桥碧水”、“长堤丹荔”,以及荷塘、蕉林、蔗林等水乡农耕文化景观,让旅游者置身于水乡秀色、绿野乡风之中,不愧为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成功杰作。

三、优势比较原则

优势和劣势、有利与不利,都只是相对而言,只有将其摆到一起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明确各处其地位和水平。因此,“比较论证,择优布局”,也就成为了旅游规划布局最重要的决策手段之一。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比较,大致可从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社会经济背景、资源的禀赋状况等方面去进行。

一般来说,距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较近,交通便捷,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好,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应优先开发,重点发展。但优势具有层次性,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比较的只是地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便为国家级优势。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还有全国乃至国际客流进入,故而要特别重视具全国乃至世界比较优势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的开发布局。

四、综合效益原则

观光休闲农业的实质是一种农游结合,一产向三产延伸的高效型市场农业。首先,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通过投资――收益分析,对那些资源规模大、旅游价值高、原有基础好、交通便捷、可取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便应优先开发。而且应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种养体验、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普等多种服务,以提高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其次,要讲求社会效益。即要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度假的场所与机会,提高其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并要尽最大可能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机会。再次,要特别重视生态效益。即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城郊营造好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城市绿化带屏障,防止城市污染扩散,以保持清新、宁静的城郊生态环境。

五、多样性原则

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个观光农业园区只要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便会产生多功能吸引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旅游者的需要,即可达到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况且,观光休闲农业本身的内涵极丰富,按其结构,有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之分;按其功能又有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等观光休闲农业之别。因此,在突出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的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但在具体安排旅游活动时,要考虑旅游者的一次性需求度,做到因人因时制宜,讲求实效;同时作为观光休闲农业园地来说,给旅游者留下一些余兴,吸引旅游者以后再来,以提高重游率。

六、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特别是青年旅游者参与需求最强烈、最迫切。农村空间广阔,农业内容丰富,观光休闲农业最富参与性特点。种瓜栽花、割麦插禾、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赏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宰羊、杀鸡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制、刺绣、唱山歌、讲故事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以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民俗参与型,青年学生农业夏令营参与型和农副产品购物型等,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观光休闲农业参与型项目。城市旅游者只有广泛参与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才能多层面体验到农村的深层次生活情趣和农民情感。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娱乐、参与需求,迎合参与时尚,在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上要特别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具有时尚性的多层次系列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性还应包括旅游地农民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参性。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活跃的旅游资源,只有把他们吸纳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操作,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才会使城市旅游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农业、农民文化氛围。因此,在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和布局中一定要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

七、科学性原则

21世纪的农业是知识经济农业,也就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参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5];与此同时,21世纪的世界旅游业也已迈入了科技参与型发展新阶段。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灌溉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所塑造的智能化温室、自控电导式无土栽培系统、高科技生物培育繁殖系统及其各色名贵稀有的瓜果、花卉、禽畜、水产等农产品奇观等,已成为吸引现代旅游者的热门项目。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龙骨水车提水,筒车吸水、风车扬谷、石碾磨面、牛耕田、施用土杂肥、手工采摘农产品,以及传统的纺纱车、织布机等,这些与现代高科技形成鲜明反差的传统农业景观,因为它们生动如实反映了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轨迹而同样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因此,观光休闲农业所展示内容的科学性特点,决定了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让旅游者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自觉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教育,自觉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以增强观光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功能。

八、整体开发原则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特点。首先,在外部它要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必须服从区域高层次或主系统发展战略;在区际间突出自己的特色,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市场导向前提下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产品特色优势,开发出明显区别于周边地区而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及其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其次,在内部它既要顾及到各大功能区的整体协调,又要考虑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协调;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教育、度假娱乐、休育活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其功能区一般又包括观赏区、示范区、休闲体验区、产品区,其规划布局得全面协调、整体发展。市场调研和预测、优势分析、产品设计和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市场开拓,产品的经营和管理等旅游营销全过程,可以说环环相套,关联性极强,也需通盘考虑,整体优化。第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周边多是农村,园区与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园区规划布局也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只有建立在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土地开发整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上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才会达到协调和谐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效果。

10.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篇十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着力点,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创新创造为径,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规范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政策,加大公共服务,整合项目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加强规划引导,科学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二是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加强与农耕文化传承、创意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和古水利工程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妇女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五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观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主要目标

上一篇: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叮铃铃》教学反思下一篇:多彩的课余生活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