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成长(8篇)
1.在体验中成长 篇一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我们在一点一点地成长。从懵懂无知的天真孩童到意气风发的沉稳少年,我们有过许许多多的难忘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人生的成长与快乐:一次难忘的家务劳动(洗衣、下厨、搞卫生等)让我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了感恩父母;一次难忘的旅行,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神奇,感受到生活的多彩;一次来之不易的成功,让我们体验了付出的重要,明白了奋斗的可贵„„
请以“在体验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来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吧!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人名、校名、地名。【题解】
这是一道给材料命题作文,文题导语已经明确告诉了考生此次作文的重点,即叙述经历、品味生活、感悟成长,并给了几个方向的提示。
写作中,应该致力于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材,写好一次亲身经历。所写的经历必须有触及灵魂的深刻感受,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情理兼具。同时,还必须对这次经历进行生动、具体的叙述,力求再现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尽显生活的精彩,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情理兼容,表现出成长的体验。对所经历的生活进行描述时,应让“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使“理”蕴含于经历之中。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人物的对话,寓情理于景物的描写中,或是直抒胸臆,表现生活的情趣或所蕴含的哲理。
(三)升华主题,抒写对成长体验的感悟。成长是一个过程,感悟是一种收获。在记述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必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成长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应该表现出它渐变的动态轨迹。因为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感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需有一个过程,这才合乎情理,合乎认识规律。抒写对成长与快乐的感悟,可以通过议论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来表达。这种感悟语句最好安排在文末,当然也可以出现在文首或文中,要根据需要而定。
此外,文题所要求的四个方面,切不可忽视。【佳作展示】
在体验中成长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山间的一切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
从小我便与父母在山间行走,那陡峭的山坡、悬崖,那蜿蜒曲折的山道„„我能想象出,炎炎烈日下,刺骨寒风中,我的父母是迈着怎样沉重的步伐,长年累月与重重大山相伴的!
青山环绕,溪流弯弯,外婆的家在离我家不远的青山绿水间。在外婆家的那些日子,我常伴着外婆上山放牛。那是一幅幅惬意的放牧图,也是一曲曲悠扬的放牧歌。牛儿悠悠地摇着尾巴,缓慢前行,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我手里拿着长长的木鞭——一种极普通的木条,路边随处可见,神气地扬着。外婆带着我,给我讲放牛娃的故事。外婆的故事中总是有山有水,有在溪流中游泳的牛,还有成群的放牛娃„„每当此时,外婆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那微笑仿佛是故事的一部分。
“从前有个放牛娃,把牛赶到山上的路旁吃草,自己却与放牛的伙伴到溪边玩耍。不料突如其来的大雨吓跑了吃草的牛,也吓坏了放牛娃和他的伙伴。放牛娃跑回家时,才想到把牛丢了。正要出门寻牛时,放牛娃发现雨帘中正不慌不忙地走着两头回家的牛„„”
我想,当时的放牛娃一定又惊又喜——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告诉了我。
我不知道到底时隔多久,父母的青丝添上了白发,我长大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外婆也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衰老。
外婆去世时,我们不在她身边。再回到那座大山时,只看见外婆无数次进出的家。那是一栋风格古朴的吊脚楼。房中光线不好,有些角落很昏暗。而此刻,黑与白却映衬得如此鲜明。房子中间,便是外婆的遗像,是那永远定格在时空中慈祥的微笑„„
我突然读懂了外婆讲故事时的那种微笑,那对自己牛群满意的幸福微笑,以及期盼儿女们回家的真诚微笑„„
原来对儿女的守望,也是大山深处父母们的一种期盼,一种幸福„„
【点评】叙写特定的生活环境,展现体验到父母长年累月与重重大山相伴的艰辛与劳苦的感受;叙写跟外婆度过的一段生活,以及后来瞻仰遗像的情景,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在体验中成长的主旨: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语言清新,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在体验中成长
有一种爱就像阳光,能给你温暖,给你力量。
上初一时的一天,由于放学后值日耽误了时间,我走出教室时,天已降下巨大的黑幕,我心中除了恐惧还是恐惧。不知为何,每次我害怕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爸爸。算了,他远在千里之外,想也是枉然。
凑巧的是,那天妈妈也不在家。我又急又怕,还是决定到校门口的电话亭给爸爸打个电话。
我颤抖地拨着电话号码,每拨一个数字,就犹豫一阵,“我们三个就像吉祥如意的一家„„”电话通了,我的心跳得好厉害。“喂,谁呀?”我久久不敢出声,喉咙好像被什么卡住一样。“说话呀,是谁„„”爸爸催促道。我还是不敢出声,电话里只剩下我呼吸的声音。“爸,我是蒙蒙。天黑了不敢回家,我怕„„”“别怕,学校离家不远,男子汉,怕什么?将来怎么独自闯天下!”“那,那好。”我含着眼泪放下听筒。
我决定自己回家。爸爸的话让我感到羞愧。爸爸说得对,我是男子汉,天黑了不敢回家,岂不成了笑话,这样下去怎么会有出息,将来怎么闯荡天下?想到这里,我浑身增添了许多力量,顿时有了勇气。于是,我抬起头,沿着微弱的路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心情是那样畅快,脚步是那样有力。走着走着,父亲高大的身影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和我有说有笑,一路向家里走去„„
生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距离隔不断父母的爱,即使不在身边,心灵也照样相通。父母之爱就像阳光,即使再遥远也能给我温暖,给我力量,让我永远不觉得孤独„„
【点评】作者通过叙写自己黑夜不敢独自回家,给父亲打电话,得到鼓励,从而勇气倍增,独自回家的经历,写出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距离隔不断父母的爱。叙事有条理,情节有波澜,认识有过程,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2.在体验中成长 篇二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3.在体验中成长 篇三
【关键词】农村中学 活动体验 主题班会 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74-02
班会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教育和班集体活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农村中学的班会课存在着缺乏主题、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形式单调等问题,使班级管理和班级教育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提高班会课的活动性、参与性、趣味性、愉悦性等,是班会课实现班级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所任教的农村中学多次开展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对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提升认识能力都有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笔者在班会课的实践中谈谈开展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农村中学主题班会课开展的现状
从小学到中学,每周都有一次班会课,每次1学时,主要用于学校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等。好的班会课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加油站,是心灵的绿草地,是智慧的解码器,对中小学生的人生和健康成长有鼓舞、激励和引导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的不到位和对班主任工作重要性认识上的偏差,班会课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班会课徒有虚名、可有可无,经常被挪作他用。班会课经常被班主任老师用作补课、自习课等其他用途,没有做到专课专用。
(2)班会课缺乏主题。班主任事先没准备,上台“信天游”,天南海北,东拉西扯,应付了事,没有起到主题班会和班级教育的作用。
(3)班会课成为班主任的“一言堂”、“独角戏”。班会课没有吸引力,缺乏活动性,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师生互动作用。
(4)班会课的形式单调,缺少新意。每周的班会课只是总结班级情况的常规例会,学生参与投入性不高。
二、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界定
主题班会以“以主题为灵魂,以教育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为基本原则。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属于主题班会中的一种,与其他形式的主题班会一样,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而组织的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不同的是,这种主题班会更强调学生在班会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感悟、分享交流、辨析,从而促使学生对一个主题达到较深入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农村中学开展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能有效改善农村中学班会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三、改善农村中学主题班会课现状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情景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班会活动,其班会设计参与空间大、能够吸引众多学生参与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感染、触动、感悟道理,受到教育。这些情景活动的开展能争取到每个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班级活动,避免少数人在动在忙,大多数人成为“看客”、置身其外的不良局面,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由科目少、知识简单直接过渡到科目多、知识深奥的紧张学习中,有极大部分同学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导致小学时成绩很好、一到初中就经常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发现,在第一次中段考试成绩出来后,很多同学出现了不知所措、失望、气馁等情绪,借这次契机,笔者及时开展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以期达到鼓励学生和教会学生中学如何学习的目的。班会课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体验:“观察20秒”和“鼓掌20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验,学生感悟到上课“集中注意力”(活动案例1)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案例2)的重要性。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案例1:
(1)展示图片,请认真观察该图,时间20秒
(2)20秒钟后,闪过图片,问:图中你能看到多少只鸭脚?多少只鸭眼睛?
结果预设:绝大部分同学无法给出正确答案。
(3)重新展示图片,20秒钟后,闪过图片,再问:图中你能看到多少只鸭脚?多少只鸭眼睛?结果预设:几乎所有同学可以给出正确答案。
(4)思考:两次观察图片,为什么第一次几乎没有同学给出正确答案,而第二次几乎所有同学可以给出正确答案?
(5)感悟分享: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做事,就会对这个“目标”倾注极大的注意力。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听课的准备,带着问题去听课,更易于我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效果会更好。
活动案例2:
(1)请全体同学鼓掌20秒。(学生鼓掌时,老师统计,20秒基本能完成40次鼓掌)
(2)请全体同学鼓掌40次。(学生鼓掌时,老师计时,40次鼓掌基本需要20秒钟)
(3)请全体同学在20秒内鼓掌60次。
(4)思考:三次鼓掌,哪一次你的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为什么?
(5)感悟分享:第三次鼓掌的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因为第三次鼓掌不仅有明确的目标(60次),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20秒),这在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明确的内容;第二,明确的时间限制,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班会课上,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活动一,全班有20多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虽然没有人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但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活动二,全班51个同学都把双手握在胸前,积极参与鼓掌20秒、鼓掌40次、在20秒内鼓掌60次的活动,学生们从中也感受到了每一次鼓掌时的情感,并与大家分享、交流,得到感悟。学生从这两个活动中得到的感悟远比班主任苦口婆心地直接强调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要合理安排时间”有效果得多。
(二)参与活动体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体验式活动尤其需要体验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班主任准备、组织、指导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想办法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地参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认知交流和辨析。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等形式参与活动。虽然有些同学不能亲自参加活动,但他们会为本组同学呐喊助威,这样一来,虽然身体上没有参与,但是精神上已经是高度投入了。例如:当代的中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讲付出、不谈贡献,没有集体荣誉感,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搞得整个班集体像一盘散沙,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笔者又开展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具体操作如下:
活动案例3:
(1)8张椅子围圈放好(班委成员完成场地布置)
(2)每个小组选出一队代表(本班共有三大组,每组18人左右),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女混合一组。每组8位队友脚朝顺时针方向围圈坐在凳子上,仅将自己的头部靠在后面一个队友的腿上,同时用自己的腿支撑起前一位队友的头。
(3)8名工作人员按指挥撤走凳子时开始计时,看看哪组能坚持最久。
(4)思考:胜出的那一组之所以胜出,原因是什么?参与者和观看者能说说你此刻的心情和体会吗?
(5)感悟分享:整个团队的挑战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放弃而失败,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坚持,直到最后。团队每一个人都要朝着同一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功。
活动中,虽然每组8名同学的腿和头都在发颤,但是他们仍旧紧握双手、闭着眼睛坚持着,直到坚持到最后才放弃。无论是否赢得挑战,每组都赢来了同学们热烈的加油声和掌声。因为这样的一次主题班会,后来班里涌现出了一股“团结就是力量”的正能量,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先后获得了学前军训第一名、《弟子规》诵读比赛二等奖、《班徽班歌班训》大赛一等奖等集体荣誉。
(三)畅谈活动感悟,提升学生认识能力
在每一次体验活动中,班主任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分享个人感悟,让学生主动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真实的成长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以学生展现出来的感悟为教育资源,让同学们联系现实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势必会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学校学生会开展的“我要做主席”竞选活动中,很多同学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胜出,不是因为我们不优秀,而是因为我们不足够优秀”,由此确立了班级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但是,也有同学提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没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一个,那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这也许是很多教育者不希望看到的答案,但这恰恰是学生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们成长中发自内心的困惑。针对这种看法,我组织同学们开展更深入的讨论,在激烈的辩驳中,逐渐形成了同一的认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许,这个世界上注定会有人比我们更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一个,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奔跑,放弃成长,因为只有奔跑才能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就算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那也一定要超越昨天的自己。
以上体验活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体验式活动“通过活动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德育课堂,既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参与、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活动的结果,用活动中的德育资源教育学生”,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可见,体验式活动以其形式的新颖、活动的有趣、过程的活泼、感悟的内发、价值选择的自愿等一系列优势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但丰富了班会课的课堂,也打破了原有班会课的无趣、沉闷、无效,提高了农村班会课的质量,实现了班级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体验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班主任之友,2014(6).
[2]梁刚慧.用活动体验点亮学生智慧[J].人民教育,2010(3).
4.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篇四
――教学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之体会
在小学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相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等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我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体验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
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例如班级曾出现过学生耻笑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就利用活动课给学生讲另外这个故事:动物王国里,动物们愉快地生活着。因为大象是动物王国的盟主,所以什么事它都想逞能,其它动物拥有的本领它都想拥有。有一次,大象独自去河里游泳。可是大象没有鳃,不能在水里呼吸,结果被活活淹死了。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说明了:我们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不能要求自己在所有的方面都要超过别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对待类似的现象,结果效果很明显。
2、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如老师可以利用录像播放“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得和别人真诚沟通。我在五年级教学《当你被人误解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误解的含义以及误解人带来的麻烦和影响,也为了学生能尽快地走进话题,投入兴趣,我把学生熟悉燕喜爱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师徒二人产生误解导致孙悟空被赶走,而师傅差点被妖精害死的情景作成碟片播放,作为引课,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生动的录像画面,来渲染、引导、启发,一定会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有话可说,最后在结束环节,我又把他们师徒二人合好及至取经成功的情景也制成碟片播放,更加触动了每一
名学生的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一握手拥抱,此时此刻,每个人的心理就像一片净土,误解烟消云散,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去年,我偶尔发现高年级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而自卑对高年级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而又总是怕别人笑话他们,投入不够又会给他们带来不断的失败,使得别人对他们真的有了不好的看法,不断的恶性循环最终使他们的信心越来越弱,不仅在学校落后于他人,走上社会也难于取得成就。因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译介活动课《自信“不倒翁”》。我在引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发一个带有哈哈大笑的不倒翁,发现怎么推打它们都不倒,一直是哈哈大笑,让学生体会到不倒翁的自信,这样的情境引入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自然、流畅,明理浅白。
这节课中间我设计了“优点轰炸”这一活动,就是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其他学生分别指出他的优点,尤其重视落后生,尽量给他们找优点,这使平时常常受歧视、冷落,享受不到正常儿童应有权利的那些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从而找回了属于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二、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1、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服务员、主持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开展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我在辅导以训练学习问路技能为主题的《迷路的羔羊》一内容时,按照教材要求,需要让学生边看活动设计课件,边观察迷路的小羊是
怎样问路的。由于受条件限制,我便请了几位同学分别饰演黄牛爷爷、黑猫先生、小羊等,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中,用表演的形式展现这一过程,学生逼真的表演感染了同学们,他们随着表演融入了情境,活动效果并不亚于单纯的由课件带来的效应。
2、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种游戏法尤其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3、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4、认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活动最后出示课件制作的“笑脸”,并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给学生。在具体操作时,我绘制了一张笑意盈盈的脸蛋,涂上红红的色彩,做成了一张甜美的“笑脸”。还绘制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字画,学生见这两份礼物,顿时喜笑颜开。我利用了美术的形式弥补了由于缺少课件带来的不足,还学生以美的另一种形式。
三、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体验。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中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近几年来,我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我们有一位
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第三步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等,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2、选择适当话题
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误会,设计了《被人误解时》一课;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设计了《放松助你成功》一课等,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创设心理情境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
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活动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心理活动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1)、活动内容,以优化为主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活动”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因为,没有活动,学生的体验就不深刻。借助恰当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体验情境,用心感悟,深入反思。
但是,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既生动有趣,又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形式的别开生面,热热闹闹,而忽略了应有的感悟和认知行为的改善,选择优化的活动,就是为了通过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的明白某种道理。比如,我在三年级《走出依赖的城堡》一课中,设计一个“包书皮”的活动,这正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自理能力方面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但现在的孩子什么事都是父母包办代替,他们肯定包不上,那么,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失败,这样学生就很直接感受到自己需要走出依赖的城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
绪一点也不高涨,都是手忙脚乱,但它让学生感悟深刻,轻松的突破教学难点。所以说,就教学效果而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表面效果,决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不能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
(2)、活动角色,以学生为主。
学科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主导地位明显,在课堂上相对主动,而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心育课的课堂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交流为中心,因而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心灵的倾听者,积极的旁观者,是一个配角。
例如,在《寻找快乐》这一活动中,我设计让学生写烦恼,说烦恼,解决烦恼,总结经验的一个系列活动。学生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中倾诉自己的烦心事,交流自己成功战胜烦恼的经验,积累了许多消除烦恼成为快乐的人的方法,体验到消除烦恼后的轻松愉快。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活动向深层开展,协助学生解决烦恼。最后,学生还能用活动中学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情绪的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心灵的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心育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做塑造自己心灵世界的主人。
(3)、活动引导,以体验为主。
学科课程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着重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本质规律的把握,而心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
例如,在《好朋友、手拉手》活动中,我利用生活中学生交往的两个片段,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感悟到热情、大方的人会更让朋友喜欢。课中有这样一个游戏,(游戏的其中一条规则是:每次由一名同学邀请他的8个朋友一起玩。),在游戏中有些同学被请到多次,这说明他的朋友比较多,他感到很快乐。而有些同学一次也没被请到,说明他的朋友比较少,他感到很扫兴。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觉得朋友多真好!这时我让学生总结升华,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还应努力做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将感悟写下来,同时也写进他们的心里。
(4)、活动范围,以面向全体为主
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是实验课题所要遵循的原则,也是活动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有的课堂用“角色扮演、心理短剧”等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必须利用的,但它只是几个人参与的单一的活动,也就是一部分活跃的学生唱主角,而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学,这样不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亲身体验,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还说
那节《走出依赖的城堡》一课,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包书皮这种体验,就是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的。
心育课的课堂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体验在这里生成,感悟在这里形成。不要概念也不要原理,只要有心灵的成长。
4、教会技巧方法
心理活动课还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宣泄等,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上《被误会时》一课时,执教教师就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解除误会的几种办法:①主动进行解释、澄清事实;②寻求他人的帮助;③谅解、宽容别人,不予计较;④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等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5.在体验中成长作文 篇五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科学老师在课上无意间提到鸡蛋壳的承受力有多大。听到后,我便来了兴趣,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以至于整整一天我都想着这个问题。
回到家后,我征求了妈妈的同意,把家里所有的鸡蛋都敲破一个小洞,把蛋黄都流出去。把将近15个鸡蛋壳摆放整齐并固定后后,我便开始了我的实验。
我在这些鸡蛋生面铺了一个硬板纸,这样以便于我在上面放东西。我看着这些“弱不禁风”的鸡蛋,于是决定从较轻的东西开始放。我先放上2本还算大书,见它没破,我又放上两本差不多大的书,还是没破。我便不停地放,等到放了10本书之后,我见它们还是没破,便心想:我是低估它们了。于是我便使出我的杀手锏:字典。我小心翼翼地将我的《汉语词典》放了上去,但它们依旧完好无损,我又将我的《英语词典》放了上去。这时,我听到一点蛋壳裂开的声音,我仔细一看,果然,一个蛋壳裂开了一个小缝。见此,我便更来劲了。可是我发现我已经没有字典了,这是我灵机一动,端起身边的小板凳放上去,但是却又没有动静了。我又搬起一个稍微重一点的板凳放上去,突然“咔嚓”一声,两个鸡蛋裂开了。见到有鸡蛋裂开,我便满足地将重物拿下。试验过后,我被鸡蛋壳那巨大的力量所震惊。
事后,我又查找了相关资料,找到了其中的原理:因为蛋壳是椭圆型,每处的受力都是均匀,分散的,本身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一定的硬度,所以蛋壳可以承受一定的力。
6.在体验中成长作文 篇六
曾经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在我眼里,奶奶就是我的“天”,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会尽全力来保护我。那时我从来没想过她会生病,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会离我而去。
记得奶奶病倒的时候我在学校,那时的我竟然不知道珍惜这一切,即使回到家,也不愿多陪奶奶一会儿。有些时候,我甚至很烦她,因为她总是叫我陪她说话,可我坐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又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
清晰地记得,她要走的那个晚上,夜静得出奇。我捂着被子突然觉着很难过,我那么强烈地害怕她会离去。我开始在心里默默祈祷,只要奶奶不离开,以后无论她想要听什么说什么,我都好好陪她。
可我的祈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奶奶走了。
时间无情,带走了属于奶奶的一切。但她的笑,她说过的话,像烙在我心上一样,一触动,心就好痛。
7.在体验中成长 篇七
近年来,上海市曹杨二中通过博雅教育等各种形式,试图探索社会人文类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模式。博雅西部行,即让学生赴陇黔赣三省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学农实践活动,这是探索培养“博雅学子”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博雅西部行”活动开展的背景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德育不仅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它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方向。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非常尴尬,德育往往是学校提得最响,但效益最难提升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上海这种发达地区,教师们普遍反映:社会越进步,学生越难教。有人这样总结现在的学生:虚荣心强,诚信减弱;对自己宽,对别人严;少有亲情,少有爱心,少有责任感。存在“四缺四不缺”,即:缺志气,不缺钱;缺精神,不缺物质;缺实干,不缺愿望;缺创造,不缺享受。怎样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内容空洞化、远离学生实际,德育方法以说教灌输为主、缺少实践体验的状态,真正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呢?我们认为,现阶段德育面临着新的转型,即:由单一的“文本”说教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发展转型;由单纯注重学生的“认知提高”向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情感体验”转型。而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途径。
我校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于行,内省于心,感悟于情”,通过体验、感悟,净化人的心灵,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博雅西部行”——社会实践课程典型案例
(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由于以往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按照规定在上海东海农场组织进行,这里虽然也有农业劳动的条件,但毕竟是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场所,在这里学生无法看到真实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农业的现状和农村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也不会有太深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我校根据校情、学情,决定把学农活动地点选定为我国西部陇黔赣三省国家级贫困县地区,这里有红色资源(如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圣地等),能够把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农村教育场之中。我校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博雅君子”,把社会实践活动取名为“博雅西部行”。
教育场确定了,不是让学生到当地旅游式地参观一番就结束了,而是要按照课程化的理念,精心设置活动课程:
1. 确定活动的课程目标。
我们把目标确定为:以贫困农村为课堂,直面社会,锻炼能力,锤炼意志,拓展新知;以农业劳动为载体,强化观念,团结互助,体味艰辛,学会生存;以同龄学子为榜样,勤奋苦读,励志进取,懂得珍惜,心存感恩;以红色考察为契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志存高远,心系苍生。
2. 设置活动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如下:(1)农耕劳动。深入农户家庭,走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学习农业劳动知识和技能,体验农民生活和农业劳动的艰辛。(2)课题研究。以农村社会考察和红色考察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感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立报国强国之志向。(3)农村学校生活体验。住在农村学校,与同龄学子结对、与同伴交流,深入农村学校课堂,了解农村学子学习状况和内心世界,增强互动。(4)“西进陇原,感知梦想”主题教育活动。在甘肃会宁红军长征会师地点,举行全体集会,交流体会,升华感悟,内化情感,坚定信念。
3. 确定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
在组织形式上,学校政教处总体筹划,年级部具体组织实施。年级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班级又分为若干活动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产生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具体活动。形成一个“年级部-班级-小组”的组织链。在实施方法上,我们采用“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形态。“主体性”,即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具体体现在:一是开展体验活动,强调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意志上自强,强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展示与自我评价,并能做到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二是开展课题研究,由学生自主确定课题、自主搜集资料、自主调查、自主探索,教师起到指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年级部的统筹规划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由发言交流,即自导自演。“体验式”,即利用特定时间、地点,营造特定氛围,构建教育的情绪场,设置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情感震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充分情境化、生活化的氛围中激发内需,完成精神的升华、品德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空间环境的设计上,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悟。“活动化”,即把社会实践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多样、内容丰富、情景特定、形式生动、评价完善的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加以推进,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中和谐发展。在“博雅西部行”课程中,我们把其分解为了四项活动,即农耕劳动、同龄学子结对学习体验活动、“西进陇原,感知梦想”主题教育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彼此分立的,而是交叉并进式推进的。
4. 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对象。
时间定在每年10月的中下旬,共计9天;参与对象为全体高二学生。
(二)活动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格品质趋于完善。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体会:
这次甘肃之行,无疑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我们解开了之前的很多疑惑。我们了解了梦想的真谛,明白了责任的价值,收获了真挚的友情,懂得了感恩的意义。这九天的所学所感所悟,将影响我们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或许这段旅程将成为我们的动力,时刻提醒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
这次活动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从想法,从观念,从心态,再到命运。有人说,为什么一个玩世不恭的小子会谈到这些?我要说,因为我用心去感悟了,去体验了,去学习了。
我跟着我的结对小伙伴来到了她的家,她的外婆、弟弟和表妹住在她家,她的父母则长年在外打工。所以,她要承担的不仅是自己的生活,还有全家人的生活。我们从未想过,当我们吃着父母做的可口的饭菜时,他们已经在料理家人的生计;当我们已安然入睡的时候,他们还在照顾生病的家人……相比他们,我们拥有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以下是部分家长的反映:
学农后,从孩子的言行中我们发现他变了。变得懂得珍惜感情了,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的关爱,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同学的友情,感恩社会的帮助。
这次学农给她上了很好的一堂课,让她懂得了应该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以后有能力了,一定多为社会做贡献。
9天,虽说时间不是很长,但为她今后的人生路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三、对“博雅西部行”活动的评价
“博雅西部行”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首先,我们用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来分析,即服从、同化和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高阶段,只有到了这一阶段,人的内心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纳入其价值体系之内,成为其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此时态度才真正得以形成。而我们所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意在营造一个情感场,侧重体现“内化”过程,因为只有注重“内化”的教育,才真正具有教育的实效。
其次,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恰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
其三,“活动一建构”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活动是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人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活动一建构”学习观主张,任何知识、经验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建构。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人际交往,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经验,不断地与原有经验重组,才能建构起知识,从而最终建构起学生的主体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做法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其四,“博雅西部行”活动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价值理念。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基本内涵是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是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把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课程知识”为核心推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8.在实践体验中成长 篇八
基地式校外活动补充了学校教育的缺失
1.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分别在1897年和1938年撰写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及《经验与教育》中,分别提出他的教育主张,即“从做中学”,也就是今天讲的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模式中,许多学生是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情,在活动中,我们有许多精心准备的游戏课,比如说“老虎、猎人、枪”这个游戏,在基地教官的组织下,学生们有的装作猎人、有的扮作枪、有的担任老虎的角色。不管哪种角色,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喜欢做游戏,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们把自己融入进去了。游戏中,各个小组同学之间认真配合,从而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这个过程不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这就是体验式教育在教学当中的精彩体现。
2.赏识教育理论自形成以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校外活动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的成长中存在的不足着重加以引导。例如,在上高空逃生课的时候,有的孩子生性胆小,即使在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去攀爬逃生云梯。对此,我们除了给予他话语上的安慰,还给他打气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去完成科目。事实上,在我们的鼓励下,很多这样的孩子,最后都取得了成功。赏识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会,同时也是给学生搭建了完善自我、证明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必经的过程。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挫折和不如意,如何正确应对各种压力,在困难面前能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就需要我们为之提供磨砺和锻炼的机会。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难度,让孩子在体验中感知挫折,明白生活的真谛,在经历挫折中磨练意志,变得更加顽强,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的人。
3.目前学校教育中广泛提倡生本教育,但是固定的45分钟内,要完成既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上完全由学生主导还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基地式校外活动的流程中,我们教师只是需要在活动前把活动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解清楚,而在活动中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做到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最后,在活动结束后再进行分享总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共同分享他的活动心得,思想在这里交融、碰撞,经由我们的指引,学生间的讨论逐渐上升到对于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在活动方法上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合作和自主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了青少年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就是要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其发展潜能,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保证各种教育措施产生整合效应。
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了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
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是典型的基地式校外活动场所,其活动设计的思路是:以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成长为重点,品格成长为目标。这些活动又分为场地活动、户外活动、室内活动、社会活动。场地活动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户外活动包括远足宿营、野外定向、登山攀岩、户外生存技能等活动;室内活动包括蛋糕制作、磨豆花、陶艺、风筝制作、雕版印刷等项目;社会活动主要是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瞻仰烈士陵园等活动。这种模式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让广大青少年所接受。
通过上述各类活动,学生不仅在体能、心智和生存技巧方面有了明显长进,而且在健全人格上收获颇丰。通过活动,不少青少年身心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学员的习惯养成、道德品质、意志力、人生态度等方面集中体现出来。
1.习惯养成。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采用半军事化封闭式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从学生进入活动中心的那一刻起,活动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就开始发挥作用。以下是每期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宣誓誓词:
以我的名誉起誓,我将尽我所能:
为了成就自己的意志和顽强,我完全服从中心的各项活动安排,不轻言放弃;时刻帮助他人;始终保持自己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品质;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保护环境。
从誓词的内容可看出该中心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协作精神,环保等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让学生在严格的管理中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养成早睡早起、独立完成内务卫生整理、礼貌待人、团队合作等良好的习惯,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分享中感悟成长。基地式校外活动场所并非只是让学生完成单纯的活动,分享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将活动升华为教育的点睛之笔,就是每项活动结束后的分享过程。
在分享中,每个人都把自己认知中最精彩的部分讲出来和别人分享,受益的不只是别人,更是自己。因为分享的人挖掘了、升华了自己认知中最精彩的东西,他的思想或者精神在那一刻是深邃的,甚至是庄严而神圣的。就像一场脑力风暴一样,无形中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自我成长、锻炼的环境。
3.“变食指为拇指”——在成长中体验成功。在十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有些活动的完成过程可能会很艰苦,但是这里不仅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学会了乐观勇敢、理解了付出与收获,对老师、对社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给了孩子们很多尽情展示自己的空间与机会,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优点长处,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尽力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格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挖掘潜能、形成心理经验。十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设置了高空溜索、攀岩、室内模拟逃生等一系列挖掘个人潜能的活动。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情景,使许多青少年通过参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突破了自我设限,同时形成了部分正确的应对通突发事件的经验。
【舒磊,湖北省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刘钊,湖北省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校长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齐 欣
【在体验中成长】推荐阅读:
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08-26
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07-23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0-23
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06-28
趣味角色体验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20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06-18
谈体验式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6-19
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07-03
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