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影响

2024-07-25

战争的影响(精选8篇)

1.战争的影响 篇一

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姓名:张小鹏

学号:20142802320121 专业班级:14级行政管理2班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姓名:张小鹏

学号:20142802320121 专业班级:14级行政管理2班

摘要 周恩来总理曾言:“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争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关键词 朝鲜战争 国际 影响

开头语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战争虽然历时仅3年,但战争产生的影响却重大而深远。周恩来总理曾言:“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争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一、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朝鲜战争导致了中美军事的直接对抗,战后造成了中美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发展正常关系,双方陷入了尖锐的对抗。在美国方面,初次失败以及随后的挫折激起了对中共政权深刻的恐惧和敌意。由于美国特殊的国际地位,这种对抗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环境带来了很多困难。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使得解放台湾的计划一拖再拖,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庇护,1954年12月,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承担了“保卫”台湾的义务,以赤裸裸的侵略行径阻挠中国完成统一大业(详见本文“朝鲜战争对两岸关系的深远影响”一段)。极力维护国民党在联合国的席位,阻挠中共代表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在安理会冻结起来,而在联大全体会议上,美国控制着较多数的国家,致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迟迟不能恢复。再者,美国大大强化了对新中国的遏制孤立政策,经朝鲜战争,这种政策被制度化、系统化、固定化,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经济上实行严厉封锁,政治上孤立中国,军事上构筑亚太军事体系,其中包括韩国、菲律宾、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在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内形成了对中国新月形包围态势。朝鲜战争开始后,中美开始了20余年的对抗。

二、朝鲜战争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就在朝鲜停战的前一天,古巴的卡斯特罗开始了武装斗争。在东南亚,朝鲜战争的胜利对越南人民抗法斗争是一个极大的鼓舞,1954年,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大捷,对正在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在50年代形成了迅猛的潮流,大批非洲国家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例如1954年秋,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开始抗法民族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还促进了亚非独立国家争取和平中立倾向的加强,1955年,亚非新型独立国家冲破帝国主义的阻挠召开万隆会议,会议宣布新独立的亚非国家要求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外交,这一要求最终形成强大的国际政治潮流,随后发展成非集团的不结盟运动,并形成了第三世界力量。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彻底动摇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三、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早在抗战时期,美国的官员就有这样的看法:将来的中国必然属于中国共产党,因此也应该早日调整对华政策。1944年7月,美国政府不顾国民党的反对,向延安派出了一个十余人的军事观察组,与中共建立了半官方的关系。对于美国的积极态度,中共也有积极的回应。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在战时与战后都愿与美国全面合作”。中共与美国各有所求,而此时苏联正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但这一切,斯大林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1949年,苏联对于即将联立证券的中共还有许多猜忌,斯大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共是人造奶油的共产党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另外,南京解放后,苏联大使馆是唯一一个迁往广东的大使馆,这也表明了苏联对于中共态度的不坚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大使馆及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留在了南京,并于中共方面代表黄华举行了会谈,“会谈虽然因为各种因素制约,未能在美国承认新中国问题上达成谅解,但美国有条件承认新中国的政策立场却得以达成共识。”可以说,美国对于中共的判断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那就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不甘心为苏联控制。美国对于新中国政策态度的暧昧加上新中国寻求独立自主的策略,使苏联对于中国有所猜忌,是中苏关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苏、中美关系会就此维持下去,甚至中美关系有更为深刻的发展。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对于两国的关系则由一开始的纠缠不清一下子变得极其简单了:朝鲜战争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也终于使中苏站在了反美的同一条战线上,苏联对于中共的猜忌就此打消,中苏关系走向了真正的同盟。所以,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阴影中,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出兵帮助朝鲜,才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四、朝鲜战争对两岸关系的深远影响。1949年12月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确立了以台湾本岛为中心,以东南沿海岛屿为前沿,以在大陆残余力量为内应,以争取美国援助为后盾的军事部署,企图与中国共产党继续较量。中国共产党很快就消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力量,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岛屿,使台湾直接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之下。此时台湾外围已破,屏障尽失,不但不能反攻大陆,反而其生存也成为问题。迫于形势,国民党一方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面向美国寻求援助,另一方面派密使奔赴大陆,商讨国共再次合作的可能,国民党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美国杜鲁门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犹豫不决,出于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美国政府准备弃蒋并寻求其他亲美势力取而代之,同时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设法与中国高层保持接触。在1949年8月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将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归咎于“其领袖不能应变,其军队丧失斗志,其政府不为人民支持”。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军事基地”。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出兵朝鲜,同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反半年前的立场,公然声称“我以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随后,美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美空军进驻台湾。以朝鲜内战为理由出兵中国台湾,介入中国内部事务。同时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主义出发,中国正骨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国际形势的突变和美国出兵台湾,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暂时中止进攻台湾的计划。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转变对台政策,由不介入转为公开介入。美国态度转变之快,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杜鲁门政府习惯用冷战的思维去对待、处理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冲突。美国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向其势力范围挑战的行动,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表现。如果任其发展,让中共解放台湾,那么美国在远东的防御圈就会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必须保住台湾,使其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抗衡苏联,遏制中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此时,从当时新中国的国情出发,人民解放军也必须避免两面作战的局面。新中国作出暂缓攻台的聚顶,是当时形势使然。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直接插手台湾问题,由此形成了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两岸关系陷于长期对峙,并由国内问题向国际问题演进。朝鲜战争结束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使得双方单存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大。根据形势变化,国共两党开始调整各自政策,两岸关系进入长期隔海对峙局面。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逐步稳定下来,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台湾与世界多数国家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和政治关系,特别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更为密切。这就使得台湾问题由单纯的国内问题,开始向国际问题演进。

第二,由于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日趋复杂。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即支持国民党反共的同时又极力避免卷入其中,其核心就是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为此美国一方面承诺保护台湾,向国民党提供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又极力限制国民党对大陆的军事挑衅。显而易见,美国是相隔绝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保证美国对台湾的永久控制,其实质就是想制造“两个中国”。

综上所述,朝鲜战争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转折,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复杂的历史时期。

五、朝鲜战争使美国的对日政策迅速变化,从而影响到日本的经济政治走向。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社会经济。正当日本经济进退维谷之际,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带来了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重大转机:地处朝鲜东邻的日本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应地,战争“特需”直接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在经济上,3年朝鲜战争期间广义的特需订货收入累计35.6亿美元,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上的赤字一扫而光,继续了大量外汇,又把萧条期间国内积压的货物销售一空,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特需成为日本由萧条转变为繁荣的杠杆。在政治上,1951年9月,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签署,次年生效,战后长达6年之久的放开占领状态结束,日本获得了主权独立。在日本成为美军侵朝基地期间,日本国内“逆流”迅猛发展,日本军队—“国民自卫队”借助美国之手再度复活。同时,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影响的清算很不彻底,时至今日,日本队对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仍缺乏深刻的反省,军国主义的逆流时长泛起,不能不说与美国对日处理的不彻底有很大关系,不能不说与朝鲜战争毫无关系。

六、朝鲜战争极大的影响了欧洲局势。表现如下:

第一,在经济上,朝鲜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全世界原油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轮新的通货膨胀,欧洲各国出现了物价上涨、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第二,在军事上,美国由于担心冲突有扩展到欧洲的危险,担心苏联趁虚而入,因而着手加强北约的军事力量,朝鲜战争期间,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北约组织联合部队司令,由此北约从一个抽象的政治联盟形成了一个军事实体。美国还借助朝鲜战争实现了武装西德和控制西德的计划,西德恢复为主权国家。

第三,在政治上,朝鲜战争促进了欧洲国家的保守政府发展的趋势。如1951年,右派政党在法国大选中获得了胜利:1951年10月,英国选民抛弃了工党,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再次上台执政:在德意两国,1953年的选举结果表面上截然不同,但实际上执政的民主党个它们开始执政时相比,都已变成保守得多的政治力量。随着保守主义的逐渐得势还产生了欧洲政界领袖的相应变动。到1953年,带有浓厚传统民族主义色彩的老式保守主义成了西欧左右一切的政治力量。

七、朝鲜战争打击了美国的战略进攻态势,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但军事上却深陷于朝鲜,从而削弱了其在欧洲的防线。持久的战争为给美国带来国家利益,反而成了美国经济的巨大负担,引起了国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人民群众的反战运动的兴起。战争暴露了美国和西欧盟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美英两国之间的矛盾,由于担心欧洲防务遭到削弱,担心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影响,英国坚决反对美国扩大战争。正是由于或内的反战运动、西方盟友的压力以及战场上的失败等诸多因素迫使美国不得不提出停战谈判的要求。

八、朝鲜战争对冷战形势的影响。朝鲜战争无疑是两级冷战格局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局部看,对中朝人民来说,它是一场旨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而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他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整体看,朝鲜战争是美国继对华政策失败后,为抵消新中国成立的影响而企图在远东修正雅尔塔体制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朝鲜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打乱了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部署,却在客观上有助于苏联,从而使两极达到某种程度的均势。由于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美国却在亚洲发动了这样会一场战争,这无疑削弱了其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重点,有助于苏联地位的加强。美国再次战后,实力下降,日本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则在战后进一步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两大阵营泾渭分明,进一步加剧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浅析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杨荣)【2】《朝鲜战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赵玉强)【3】《浅析朝鲜战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何岚)【4】《论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马焕明)【5】《试论朝鲜战争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王光臻)【6】《朝鲜战争与中苏关系》 【7】百度百科:朝鲜战争

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2.战争的影响 篇二

法国首先在1895 年以本国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借口,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两个不平等条约, 即《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 和 《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条约中要求将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三省归为其本国的势力范围, 并规定中国人必须要在法国方面事先允许的前提下方可在这三省内进行开矿。之后法国又进一步攫取在此势力范围攫取特权。

德国在1897 年以德国传教士在中国山东曹州被杀事件为由强占胶州湾, 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通过该条约获得了租借胶州湾99 年, 还有在山东范围内修筑铁路以及在铁路两侧30 里内开采矿山的特权。

俄国在1896 年和1898 年以本国干涉题本还辽有功等理由相继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三个条约, 分别是: 《中俄密约》 《旅大租地条约》 和 《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在1896 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中规定:准许俄国在黑、吉两省境内修筑一条由绥芬河通向满洲里的东清铁路, 以便与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在1898 年签订的两个条约中, 俄国攫取了租借旅大25 年以及修筑哈尔滨通向旅顺的东清铁路支线的特权, 并获取独占“满蒙”地区铁路权。

英国在1898 年强占山东的威海卫为其租借, 同时英还强占九龙半岛以北的新租借, 租期长达99年。英国又在1904 年入侵西藏, 把西藏又归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于1895 年在 《马关条约》 中获得诸多特权外, 还通过强迫清政府将福建地区及海岛归为其势力范围。并于1904 年通过日俄战争的胜利致使俄国不得不将其在“南满”所得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 从此, “南满洲”也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二、促使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甲午战争, 虽然中国失败了, 中国人民横遭空前劫难, 但多难邦必兴, 中华民族自强、自信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却空前振奋、空前活跃。首先觉醒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 他们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以求彻底消灭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失败。在此之后, 民族意识进一步加深。这突出表现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洪水, 以不可阻挡之势, 奔腾咆哮于神州大地。从而使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使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又使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同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其结果, 正如就义前的维新志士谭嗣同所感叹的那样:“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1]如果说维新变法运动仅仅是一次量变的话, 那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则是一次质变。1894 年11 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 他在会员入会秘密誓词中, 明确规定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2]1895 年2 月, 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正式创立。孙中山又将入会誓词的“ 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 这表明了民主革命派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决心。革命的结果, 终于取得了迫使清帝溥仪退位, 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的光辉成果。

三、促进中国全面近代化

1. 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近代中国的政治化经历了从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再向民主共和制的观念和体制演变过程。中国的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分为维新派和革命派, 虽然他们各自追求的政治近代化目标不同, 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 要求民权, 最终实现中国政治资产阶级民主化。因此这两个派别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同时呼吁, 同时实践。相对于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政治近代化是更为彻底的。早在1894 年冬, 孙中山便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并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904 年, 黄兴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 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光复会, 分别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从事革命活动。1905 年,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并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随后, 在《民报》 发刊词上, 孙中山将上述纲领进一步概括为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统一政党和明确纲领, 也有了最终的目标。标志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迈向了新阶段。

2.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近代化

由于甲午战争惨败的强烈刺激,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 几乎成为朝廷上下的共识, 致使清政府改变了经济政策, 开始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之后, 清政府便采取一些发展近代工商实业的措施:第一, 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章程。1898 年7 月6 日, 发布上谕:“富强至计, 首在鼓舞人才, 各省市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 果系足资民用者, 允宜奖赏以为之劝”, 所致之器, 颁给执照, 酌定年限, 准其专利售卖。“有能独立创建学堂, 开辟地利, 兴造枪炮各厂, 有稗于兴国殖民之计者, 并著照军功之例给予特赏, 以昭鼓励。”[3]1898 年10 月, 颁行 《矿务铁路公共章程》 22 条。其宗旨为“示洋股之限制, 得商之利权”。以倡导商办为原则。第二, 设立商务局以及农工商局, 并积极联络工商, 逐步推动实业的发展。第三, 支持兴建铁路与开矿。1895 年, 颁发上谕宣称, 凡有富商集股千万两以上者均准立公司, “事归商办”, 一切赢绌官不干预, 如成效可观, 政府予以奖励。1898 年11 月, 命各省督抚转饬各该地方官于所辖境内, 察访产矿处所, 无论已开未开及开而复闭者, 均详细查明, 绘图贴说, 于6 个月内咨报矿务总局, 以凭核办。第四, 发展纺织业。1896 年6月,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 广为制造”。1897 年初, 给事中褚成博奏请饬下南北洋大臣各先筹款在内地广设丝绸厂, 并令各将军督抚酌情一体兴办, 获政府准许。第五, 创办银行。设银行的宗旨很明确, 就是促进中国工商实业发展, 防止利权尽为外人攫取。对此, 清政府十分重视, 著督办军务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及户部议奏。户部设立通商银行, 由盛宣怀主持创办。1897 年, 中国近现代史上首家资本主义金融业的中国通商银行正式创立。第六, 调和官与商的矛盾。第七, 招商承办原有管办企业。第八, 劝办商会。第九, 兴办农工商学。

3.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

⑴ 军事思想近代化。近代军事家们认为, 为了抵制外侮, 在军队建设上必须要有总体战的国防观。郑观应说:“自非总揽全局, 必不足以御人, 苟非思患御防, 亦不足以立国。”[4]785强调要树立全面的国防观。冯国璋则进一步提出了总体战国防观的设想。即:第一, 国家防御, 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并用, 在策略上结俄以抗英, 联日以制俄, 联英、美以制日、法;第二, 大力发展工商业, 开发边疆, 以增强国家财力, 谋富强兵之道;第三, 加强铁路、航运、电信、邮政等建设, 提高军队机动力和信息快传力量, 以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第四, 建立健全陆军和海军各级指挥机关, 加强近代指挥体系和指挥手段的建设, 提高统一指挥和近代大规模、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第五, 进行全民国防教育, 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兵员素质;第六, 同时扩军备战, 依国情训练新军, 练兵为长远打算, 设防要择要布兵。

近代兵学家们也提出了“寓兵于民”和发动人民积极参与反侵略战争的主张, 郑观应说:“练民兵庶足以助官军”;[4]903“使人尽知兵, 同心敌忾”, 一遇战事, “处处团防, 村村联络, 声气相应, 休戚相关, 国无筹饷之艰, 兵无远调之苦。将见士皆劲旅, 民尽知方, 软弱为强, 在此一举”。[4]899尤其强调;“以民养兵, 而兵可不溃;以兵卫民, 而民可无忧, 兵民相依, 人自为战”。[4]776这种兵民结合, 兵民一家的观点, 它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最重要标志。

⑵ 军事体制近代化。1896 年, 清政府按照西方国家的军制编练新军计划开始全面推行。新建陆军完全按照西方的编制, 将旧有湘淮军的营哨制改变为镇 (师) 、协 (旅) 、标 (团) 、营、队 (连) 、排、棚 (班) 的新建制。在装备上全部更新为先进武器。在兵员招募上, 规定了年龄、体格、文化和德行标准, 重视兵员素质在军官的晋升上, 打破以往世袭、武科、军功等数百年的旧传统, 实行近代军事学堂培训和升迁制度。在军队训练上, 聘请洋员教练, 使用西方操典。在军队管理上, 仿造西方军队模式,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法典, 使新军的一切行动都有所遵循。在指挥关系和后勤体制上, 也建立了类似西方军队的参谋部和后勤保障机构。上述种种措施表明, 清军的军事体制已趋向近代化。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 并进行海军军制的改革, 具体措施为:第一, 建立海军部, 统一领导全国海军, 实行近代化管理。清政府明确指出:“立国之要, 海陆两军并重, 前因厘订管制, 钦奉先朝谕旨, 海军部未设以前暂归陆军部办理。嗣有旨派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事务大臣, 复派载洵等前赴各国考察一切, 筹办渐有端绪。兹据载洵等会同宪政编查馆王大臣奏拟订海军部暂行官制大纲列表呈览一折, 详加披阅, 尚属周妥, 自应设立专部, 以重责成。所有筹办海军事务处著改为海军部, 设立海军大臣一员, 副大臣一员, 该大臣等务当悉心规划, 实力经营, 以副朝廷整军经武之至意”。[5]第二, 变革舰队的编制体制, 以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清政府鉴于原北洋、南洋、广东、福建等水师的编制体制所存在的各自独立, 战时不服统一指挥的弊端, 决定将其废除, 重新组建新的舰队以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新编舰队的原则是根据善耆等关于将所有军舰按其吨位、性能和火力的不同, 编为巡防外洋的巡洋舰队和巡防内河的长江舰队。

4.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甲午战争后, 维新派把废八股、改科举、兴学校、开民智、培养人才, 作为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的重要举措, 并推动了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进一步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 甲午战后的教育改革是在批判和否定科举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甲午战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人物的维新派纷纷抨击科举制度的严重危害。梁启超坚决要求废除科举制, 他说:“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6]第二, 废科举, 兴学校。经清政府的三令五申, 各省相继创办了许多各类新式学堂。据统计, 至1903 年止, 全国各类学堂已达69 所, 学生31 428 人。在新式学堂不断创建的同时, 要求改革, 废除旧式科举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1903 年3月, 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递减科举。1904 年1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再次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1905 年8 月, 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又会奏立即停止科举, 推广学校。随后, 清政府根据袁世凯等的意见, 发布停止科举上谕:“著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 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 亦即停止。”“责成各该督抚实力通筹, 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慎选师资, 广开民智。”[7]据统计1904 年, 全国各类学堂为4 476 所, 学生99 475 人。1905 年, 学堂增至8 277 所, 学生达258 873 人。第三, 学校教育体制日趋完备, 课程内容进一步更新。1902 年, 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制定的 《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吸收了戊戌时期学制改革计划, 制定了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及京师大学堂章程。但并未全部实现。1904 年, 清政府再次颁布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订立的 《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 从初级师范学堂到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 和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齐全、体制完备, 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新的学校教育体制建立的同时, 清政府对课程内容页进一步更新。在 《奏定学堂章程》 中, 规定了各学堂的课程总科目, 分年科目及每星期各科时数。又根据学堂特点, 将课程分为主课、补助课, 并附有随意课, 甚至规定了授课内容和供参考的讲课、补助课, 并附有随意课, 甚至规定了授课内容和供参考的讲习方法。还要求“各科学期相间讲授”, 使“功课难易相配, 不致过劳生厌”, “亦有互相补助之益”。[11]第四, 建立新式教育行政机构。清政府于1905 年12月6 日正式成立主管全国教育事宜的最高行政机构:学部。学部成立后, 对全国学堂进行了近代化的管理。

摘要: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甲午战争的惨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促使民族危机急剧加深, 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化

参考文献

[1]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1:512.

[2]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1:20.

[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58:4115.

[4]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785.

[5]张侠, 等.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2:525-526.

[6]剪伯赞, 刘启戈, 段昌同, 等.戊戌变法[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3:63.

[7]廖一中, 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1191.

3.被历史学家高估的战争影响 篇三

战争具有戏剧性的特质,并常被文学生动刻画,这使得历史学家大大高估了其相对重要性。从人类对世界总体生态系统的影响角度而言,生产权力和整合权力都比破坏权力要重要得多,即使从人口统计学方面来看也是如此。在任何时期,战争导致的死亡量都只占人类总体死亡量的很小一部分,中间最多会有一两年的例外。拿最近100年来说,尽管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其他较小战争,只有2%多一点的人类死亡是战争导致的直接后果。在人类人口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瘟疫和疾病产生的历史影响要比战争重大得多,即使在20世纪,1919年流行性感冒杀死的人要远远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在更早时期,14世纪的欧洲大瘟疫则使人口减少了至少25%。当然了,是否在核时代依旧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即使是在欧洲城市和财富的破坏问题上,人类生产权力发挥的作用也比破坏权力大得多。尽管有些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空前的破坏,但10~15年后这一痕迹就不那么明显了,城市已经重建起来。在现代社会,社会总资产储备不多于4年的收入,能从战争中迅速恢复并不足为奇,原本投入战争的资源现在被投入了生产和建设。

(摘自经济科学出版社《权利的三张面孔》 作者:[英]肯尼恩·E·博尔丁 译者:张岩)

nlc202309030004

4.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篇四

【摘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朝鲜战争是美苏争霸的必然产物。它不仅确立了亚洲的冷战格局,而且对于参战国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导致了中美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了被美国操纵的联合国拒之门外。而且也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关键词】朝鲜战争;中国;美国;影响 朝鲜位于东亚的朝鲜半岛,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历史上多次被俄罗斯,蒙古,日本,以及中国侵略过。1910年,日本再度侵略并占领了日本。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建议战后应该由美苏中三国托管20至30年,使其能完全自治。二战末期,杜鲁门继任把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军在朝鲜的分界线。美苏分别占领朝鲜的局面以及各自实施的政策直接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种子。之后南北两个政府相继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宣称各自都对朝鲜有统治权。

从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韩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这种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终于于1950年6月25日大规模的冲突在“三八线”上爆发了。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打了韩国一个出其不意,当时韩国军队大多都没有进入战备状态。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失守了。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已命令海空部队南朝鲜掩护和支持。并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组织中国解放台湾。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向北推进。唇寒齿亡,中国不能坐视不管。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印度转告美国:“如果美国超过三八线,中国一定要管”【1】”这番警告被杜鲁门视为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讹诈”而没有被重视。10月1日美军还是跨过了三八线,把战火引导了中国东北边境。195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权衡利弊,感到了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最终决定出兵朝鲜,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从此中美两国开始了惨烈的为期近三年的战争,战争最终以谈判结束,三八线还是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

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政权。

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百废待兴。为了经济恢复和发展。1950年初开始缩减军费,以支持经济发展。但是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导致了这项政策的中断。三年惨烈的战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北朝鲜基本沦陷的情况下,把以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共政权在国内人民心中的地位。在国家上,中国的形象也明显提升了。在战争期间,麦克阿瑟在同阿哈里曼的谈话中 把新中国的军队形容成军阀时期的乌合之众,“对一支现代化军队而言不过是炮灰”。据《纽约时报》报道,华盛顿的一名高级官员把可能参战的中国军队形容成俎上肉。朝鲜战争的胜利直接挫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也消除了日后美国对中国边境的威胁。

二、中美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冰冻时期,中国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正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对新闻界宣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美国不会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同时美国政府也不会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提供意见。同时,杜鲁门还强调,开罗宣言规定把台湾归还中国,美国及其盟国自日本投降后均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3】

然而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一脆弱的状态,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了美国放弃承认新中国的想法。正如美国学者乔纳森所说:“朝鲜战争不论对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历史的分水岭”【4】从此美国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对中国全面的遏制。1950年7月“巴黎统筹委员会”把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扩大到了中国。1951年5月8日,美国操纵第5届联大通过了决议。“立即对中国实行汽油,原子能材料、强制等军事物资的禁运”。这些政策使中国陷入了鼓励的境况,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既然中美两国已经关系破裂,那么被国民党占领的台湾,美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从刚开始的‘“撒手政策”到“插手政策”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解放台湾之际,美国直接接入,增加了解放台湾的难度,进攻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195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向军方传达了新的方针:“我国的态度是谴责美国侵略台湾,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19 5】。针对美国政府干涩中国内政的做法,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于6月28日发表声明:“不管美国帝国主义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会改变,这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20 6】但是,美国政府却对中国政府的警告置之不理,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独立”等。而且以各种名义派遣武装人员进入台湾。对台湾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甚至在1954年12月签订了《美国共同防御条约》,规定:月2日签定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缔约国之领土遭到武装攻击时,双方应采取共同行动;条约的适用范围为台湾和澎湖,以及可以经美蒋双方共同协议所决定之其它领土。这样,美国政府就以条约的形式明确决定要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威胁并损害了中华人民其和国的根本利益。12月8日,周恩来郑重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缺乏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21 7】由此看来,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美走上了对立的道路,从而让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大好机会。台湾问题,也成了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朝鲜战争也影响了中国的政府组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原来的各项工作计划的进行,做出了出兵决定后,各地为配合战争需要进入备战状态。中央用命令下达手段调拨各地物资,集全国之力来支持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影响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政府机构的设想,只能将战争体制的状态延续。

总结

1、志愿军靠极端落后的武器战争了当时最强大的美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巩固了新生政权。

2、美国企图占领朝鲜的目的没有实现,企图威胁中国国防、阻止中国人民援朝的密度没有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国际战略受挫。朝鲜战争使,美国的全球侵略攻势遭到严重的创伤。

3、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举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战争,这一做法大大削弱了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也导致了联合国的威信下降。

4、对于朝鲜本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由于战事拉锯般地蔓延到整个半岛,加上美军狂轰滥炸,双方的民众死亡上百万人,半岛上经济惨遭破坏。尤其是朝鲜北方的城市和大多数村镇完全被夷为平地,停战时人们形容平壤“不仅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子,甚至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砖头”。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外交文学》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3、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

4、《敌人朋友还是伙伴—中美日战略关系演变》中央文献出版社

5、《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生活书店1935年版 6《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

5.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篇五

答:一方面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走上世界近代史舞台的契机。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碎了当时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人当时发展的程度,让当时的一些人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这就促使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有识人士的改革运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及封建体制的衰落。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中国,让中国开始与世界融合,它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屈辱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辱权丧国,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

6.战争的影响 篇六

摘要: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文旨在阐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键词:鸦片战争;危害;现代文明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一八四三年七月与十月,耆英和璞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对《南京条约》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对关税税率、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又达成了协议。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与美国全权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与拉萼尼在停泊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美国和法国与中国达成同英国相同的权利。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深远,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步性

中英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由于中国道光皇帝的无能和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封闭,造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作为一个失败者的中国不能不赔偿战争的费用和损失,接受外国的一些苛刻条件,甚至有些条件直接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完整。但是毕竟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古老中国大门被英国用“炮舰”强行打开了,尽管这个时候打开的仅仅只是一些窗口,但是,它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对于推进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一)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与专制社会,广大民众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到了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以及腐败性更加突出,当世界在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过近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差距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

(二)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由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先后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为商埠。五市的开市和开埠,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旧日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盛,其他次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彰,扬坊等人,这些拥资百万的商人,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早的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三)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比如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过程,提出了对外关系方面的几个原则。第一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互市”,这就是允许合法贸易,反对鸦片贸易。第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所指“夷之长技”虽然主要还是指枪炮。魏源等人的这些主张已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自这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也开始陆续地进入中国,中国民众也开始在逐步认识西方世界。

7.战争的影响 篇七

一、发动伊拉克战争缺乏合法性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 绕开联合国安理会, 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打击。美英等国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 悍然入侵了一个主权国家, 开创了一个非法的先例, 破坏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并威胁了现存国际秩序的稳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表示反对这场战争, 不仅中国、俄罗斯, 甚至美国的传统盟友法、德等国也公开反对这场战争, 而奥地利、瑞士和伊朗则禁止联军飞机飞越其领空, 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导弹通过其领空袭击伊拉克。与全球的反战情绪相比, 美国在伊拉克几乎是孤军奋战。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非法的战争, 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9·11”事件以后尽管缺乏足够证据, 美国政府认定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庇护、支持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 具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用于恐怖袭击的能力的国家政权。对美国而言, 消灭这个政权, 也就是铲除了一个强大的恐怖主义势力。 (2) 所以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 以伊拉克拥有并可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 悍然入侵了伊拉克。但美国的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联合国和北约双双否决了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后, 美国决定孤注一掷, 单方面入侵了伊拉克, 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美军没有找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支持恐怖主义的证据, 美国政府最后不得不承认, 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攻打伊拉克前情报失误。美国政府的信誉也因此受到广泛质疑和严重考验。从本质上讲,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

美国这种绕开联合国, 对其他国家的建议与意见不予理睬的国际行为方式是典型的强权政治的表现, 当然会严重损害美国自身的国际亲和力。同时, 发动伊拉克战争也是美国单边主义对国际多边体系的侵犯, 会大大降低美国对国际规则和文化发展战略国际机制的控制力。美国在发展伊拉克战争时并没有尊重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多边主义规则, 美国当然就丧失了通过联合国和国际多边主义规则约束其他国家资本。而在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 美国仅靠单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和平问题等等。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破坏了它本该遵守的国际规则, 既损害了自身的国际亲和力, 又削弱了其对国际规则和文化发展战略国际机制的控制力。

二、虐囚事件、黑水保安事件重创美国“人权卫士”形象

美国一直以来以人权大国自居, 并自诩是历史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 美式民主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对外政策目标始终是推广美所谓“普世”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建构在美主导下的“单极世界”, 巩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3) 在美国眼里, 美国是世界上最尊重人权的国家, 但是伊拉克战争后发生的一系列丑闻, 无疑使美国打了自己一记耳光。

虐囚事件让人们看清了强权下的美式“自由”的真相, 美式“民主”的实质, 美式“人权”的内涵。美国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虐囚事件的中心阿布格莱布监狱更是臭名远扬, 被人们视为美国践踏人权的象征。它说明了美国在人权等政治价值观问题上的虚伪性, 打掉美国自诩为“人权标兵”的幌子, 反映美国实行“人严己宽”的双重标准。 (4) 美国粗暴的践踏了其所设立的人权标准。一直以来, 人权是美国政府推行强权而任意挥霍的一件政治武器。虐囚事件真相大白后, 在美国的人权史上刻凿了极不光彩的新纪录, 使习惯以“世界警察”自居和在国际事务上指手划脚的美国, 陷入了尴尬不堪的局面。

然而当美国还没能够恢复其在虐囚事件中受损的国际形象时, 黑水保安事件再一次让美国的形象抹黑。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 声称要把伊拉克建设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人们看到的却是伊拉克的战俘遭受虐待, 无辜平民被射杀。人们很难将虐待、凌辱和死亡这些词汇与人权联系起来。

虐囚事件和黑水保安事件等一系列丑闻充分暴露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孔, 大大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人向来引以为傲的人权价值观软实力受到强烈的冲击, 大打折扣。

三、大中东计划的第一步还是恐怖主义的新温床?

“大中东计划”是由美国提出的意在包括伊拉克、以色列、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22个阿拉伯国家 (主要是西亚、北非国家) 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的计划。设想美国和欧洲将在大中东地区推动和帮助自由选举, 扶持新的独立媒体, 培养“有文化的一代”, 仿照欧洲战后模式建立大中东发展银行, 把西方名著译成阿拉伯文, 为小企业主尤其是女性提供5亿美元贷款等。2003年底, 美国总统小布什首次提出美国将制定一项旨在推动阿拉伯世界民主改革的重大计划。2004年1月20日, 布什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 中东地区仍然存在“继续产生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巡全的个人和活动”。美国将推选“在大中东地区促进自由的前进战略”, “大中东计划”正式出笼。“大中东计划”是冷战后美国对自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等软实力的极度自信的体现, 目的在于对大中东地区实施全方位控制, 以便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改造“大中东计划”的第一步,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理由之一就是伊拉克暗中支持恐怖主义。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 作为一个标志性事态, 表明恐怖主义已构成了一种极其严重的全球性威胁。 (5) 而美国成为恐怖袭击的首要目标。国际社会也对美国遭受恐怖袭击表示同情, 极力支持美国的反恐。美国政府为了扫除恐怖主义的威胁发动了阿富汗战争, 成功地将“基地”组织赶出了阿富汗并使支持“基地”组织的塔利班政权跨台。阿富汗战后的一段时间里,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高压下, 大部分恐怖组织的高层几乎销声匿迹, 而基层恐怖分子则作鸟兽散, 世界暂时得到了平静。 (6) 但美国并未乘胜追击, 而是以反恐的名义, 攻打了与“基地”组织没有任何关系的伊拉克。

美国偏离正确的反恐轨道给了恐怖组织喘息的机会, 而伊拉克国内局势的动荡, 则为恐怖分子提供新的活动场所。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撰文指出:通过入侵伊拉克, 布什政府造就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现在伊拉克取代阿富汗成为吸引圣战恐怖分子的一块磁石, 一个把大量美国人当作靶子的训练场所和作战基地。 (7) 在伊拉克, 斩首人质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恐怖分子还将对美国的仇恨转嫁到美国的支持者头上:西班牙、澳大利亚和英国接二连三地发生爆炸事件。伤亡者中大多数是无辜民众。世界人民在对恐怖分子进行谴责时, 同时指出美国的反恐战争越反越恐。

早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预言“文明冲突”, 他说:“西方同时向全世界推广其价值观念和体制、维持军事和经济优势的努力, 以及对穆斯林世界内部冲突进行的干预, 引起了穆斯林的强烈不满。” (8) 美国在反恐时明确表示, 打击目标是恐怖分子, 而不是针对伊斯兰世界。但美国要用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改造伊斯兰世界, 遭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在阿拉伯人民看来, 美国人试图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而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的虐囚丑闻大大伤害了广大穆斯林的感情, 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伊斯兰教徒的极大侮辱。

事实表明, 通过战争, 伊拉克没有成为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关键性第一步, 令美国人自信满满的软实力民主制度对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没有吸引力。事与愿违, 伊拉克战争加剧了美国与中东地区的矛盾, 甚至于逐渐演化为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美国和伊斯兰之间长期积累的民族、宗教矛盾以及近几年来双方在经济、社会中的矛盾, 加深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立。美国在反恐路上越走越远, 不但没有取得成果, 还使得恐怖分子扎根伊拉克, 使中东局势更加不稳定。布什曾说:我们将击败恐怖分子, 我们将建设一个自由的伊拉克, 将打击恐怖分子而不是给他们援助和庇护所。 (9) 但是, 伊拉克并没有成为自由的国家, 而是与布什的期望相反, 成为恐怖分子的栖息地。伊战刺激了更多的恐怖主义活动, 触发了新的恐怖袭击的高潮。伊战实际促成了反恐的长期化, 也使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的威胁有增无减。

摘要: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既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际亲和力, 又削弱了其对国际规则和文化发展战略国际机制的控制力;虐囚事件、黑水保安事件重创美国“人权卫士”形象, 令美国人向来引以为傲的人权价值观软实力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与愿违, 伊拉克没有成为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关键第一步, 却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 美国式的民主在伊拉克不仅没有吸引力, 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恐怖主义。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美国软实力,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①Joseph S Nye.Foreign Policy Fa11[J].The Boston Glob, 1990 (2) :165-166.

②张胜军, 秦亚青.全球结构冲突与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危机[A].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13-125.

③李凡.试析当前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0-94.

④齐前进.美国软实力急剧衰落[J].瞭望新闻周刊.2004 (29) :46-48.

⑤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425.

⑥陈静.伊战后国际恐怖问题探悉[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69-74.

⑦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著) , 王群群, 王丽莉 (译) .十字路口上的美国[J].外国理论动态态, 2006 (6) :52-57.

⑧ (美) 塞缪尔·亨廷顿 (著) , 周淇 (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233.

8.简析美墨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美墨战争 领土面积 奴隶制 西进运动

一、引言

1936年,原属于墨西哥的德克萨斯宣布独立,成立德克萨斯共和国并强调格兰德河为其边界。墨西哥不承认德克萨斯独立,更不同意格兰德河为其边界。1845年美国宣布如果德克萨斯愿意加入美国,美国将承认格兰德河为其边界,同年德克萨斯加入美国成为其第28个州。美国的这一举动大大激怒了墨西哥,墨西哥认为美国在干涉其内政,并于1846年4月发动对美的战争。美墨战争持续了一年多,最终以美国的胜利宣告结束。这场战争不仅使美国获得了大片土地,也对美国的奴隶制和西进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影响

美墨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土面积扩大。1847年墨西哥首都沦陷,随之墨西哥投降并开始与美国谈判,双方于1848年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和平条约。通过这个条约,美国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全部土地,内达华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土地以及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的部分地区;墨西哥同意德克萨斯州归入美国并且以格兰德河为两国界限。这些土地面积占墨西哥全部领土的一半多,大于法德两国的领土面积之和,比1803年购得的路易斯安那还要大,美国从此获得了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大片土地的获得不仅使得美国领土面积大大增加,西部广袤的土地也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草地、平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加利福尼亚州的获得,使得美国领土扩展到太平洋沿岸,这为其开展与东方的贸易提供了便利并且为美国政治军事力量在亚洲太平洋的增长做了铺垫。

2.南北方关于奴隶制的矛盾激化。美国南北方在奴隶制上的矛盾由来已久,两者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他们对奴隶制的不同态度。南方以发展种植园经济为主,烟草、大米、棉花是其主要作物,需要大量的奴隶作为劳动力来种植这些作物,奴隶制是南方种植园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北方以发展制造业为主,主要包括纺织业、造船业、服装行业等,吸收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大部分北方人对奴隶制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奴隶制是残暴没有人性的,废奴主义者们加入并组织了很多废奴运动。

美墨战争的结束使美国增加了大片的土地,同时也让奴隶制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加入的州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的问题成为当时美国棘手的政治难题。南方的极端主义者认为所有从墨西哥手里得到的土地都应该向奴隶主开放。种植园单一的经济作物对土地消耗大,南方土地肥力很快耗尽,因此需要向西扩张,获得更多肥沃土地来发展种植园经济,同时奴隶主希望通过新建蓄奴州来挽救奴隶制;北方则认为新的土地上应该杜绝发展奴隶制,不允许奴隶制扩张,这样慢慢的奴隶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南北方就蓄奴州还是自由州的问题各持己见,部分温和派认为可以先让人们(支持或不支持奴隶制)进入新土地生活,等到新土地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可以成为美国一个州时,由该州的人决定其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直到1849年加利福尼亚州请求以自由州的身份加入联邦成为州,经过一番关于蓄奴和反蓄奴的激烈争执,美国通过了1850年妥协案,关于奴隶制的问题才得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

3.推动西进运动的发展及西部的开发。美墨战争以美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尽管战争过程中美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西部广阔土地的获得,对于推动西进运动的发展,西部的开发及美国经济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西部领土广阔,土壤肥沃,有广袤的平原及大草原,气候适宜,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西海岸优良的港口,漫长的海岸线,缩短了美国与东方贸易的通道;投机商和冒险家的宣传,使得人们认为,西部是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及实现美国梦的无限美好的土地。加上美国政府鼓励性的政策法规,大批美国人举家搬迁,从东部迁入杳无人烟的西部进行开垦开发。

1848年旧金山金矿的发现在美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淘金热的兴起更是为西进运动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大批美国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加入了淘金热的大军,涌入加州。淘金热不仅在加州,也在西部各州迅速发展,包括内达华州、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等。1848年初加州外来人口只有不到1000人,到了1849年底,外来人口已达到10万人之多。大量移民的涌入,带动了西部服务业、工业、交通业的飞速发展,也加快了加州加入美国的步伐,1850年9月,加州成为美国第31个州。

三、小结

美墨战争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西进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西部的开发,同时南北方关于奴隶制的问题,也为日后南北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Keith W.Oslon,Wood Grey.An outline of American History,United State Information History,1994.

[2]黄安年.美墨战争简述[J].军事历史,1993(5):27-29.

[3]刘国柱.美墨战争:土地的魅力与海洋的诱惑[J].河北学刊,1995:102-104.

上一篇:《狼王梦》优秀读后感400字下一篇:三坐标测量机的虚拟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