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2024-07-16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共6篇)

1.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篇一

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及学情分析

XX------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我们班语文平均分为85.88,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66.22%。看着学生的试卷,总体上感觉比较满意,但仍有不足之处。现针对这次考试和学情做一下分析。

一、试卷特点

纵观整份期末试卷,命题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试卷结构

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从总体情况上,题量适当,试题题型丰富,覆盖面比较广。全卷题型多样,内容丰富,重视阅读和习作能力的测试。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卷面和答题情况来看,全班大部分学生卷面书写工整、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和答题习惯,不乏有极个别学生书写潦草,态度不认真。

(一)基础乐园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类字的字形书写、加拼音、组词、按要求写句子。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部分学困生出错主要表现:(1)“羞涩”的“涩”错误较多,写成了上下结构;(2)仿写句子有个别同学写得不恰当,因此失分。今后,还必须对这部分学生严格要求。

(二)知识回顾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册书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情况,出错的地方表现在雨果被称为什么?失分较多。复习时都强调过,但不知什么原因还是出错了。可能是上课有不听讲的缘故吧!

(三)口语交际

本题让学生围绕“电子书好,还是传统书刊好”展开辩论,请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感觉学生回答挺好的,但判卷基本扣掉了2、3分,细查原因是因为判卷老师太过死板,死扣死答案,其实这样的题是不能按照答案判的,因为答案考虑的理由是有限的,而孩子们的思维是更为丰富的,这一点应该由学校有关负责人给全体判卷老师讲讲判卷标准。毕竟大家辛辛苦苦一个学期好几个月,学生也很好,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很是认真地对待这一次一个学期一次的考试的。

(四)阅读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

课外阅读,失分较多的是4、6小题,反映出平时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今后要多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五)习作

以“家--------成长的港湾”为素材,写一件事,一件反映亲情的事儿。内容要求贴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应该会有好的分数。但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是失分也不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强和提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平时要注重加强读题、审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答题,耐心检查,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和教育,培养他们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继续抓好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理解和阅读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引导督促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当然,还要多从方法上指导阅读方法。

3.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中出现过的训练形式,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反复练习掌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练习。要重在教规律,教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某题的正确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练习。在小处把握好学生的解答中的细小语病,在大处要教活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求要严,方法要活,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4.读写结合加强作文训练。目前看学生的作文问题也很突出。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要打开学生练笔的各个渠道。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不应该再是师生分析讨论的中心,而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范本。老师的责任就是借助于这些课文和语境,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读写结合的渠道有很多,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增加生活体验,丰富语言储备,提高写作能力。

2.基于学情 活用教材 篇二

【关键词】认知实情 教材分析 比多少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题时却经常分辨不清该用加法还是该用减法,有的学生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其“生长点”——“比多少”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本文旨在分析新入学儿童“比多少”的认知实情,结合人教版(2012年)教材一上“比多少”的教学分析,谈一谈如何基于学生认知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所思所做。

一、分析学情,深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他强调了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对于“比多少”,我们也应该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知道了多少?有多少人已经知道?……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情调查分析得到答案。以下数据就是笔者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在2015年9月8日~10日期间对本校一年级的438名学生进行测试得到的。

(一)调查一:判断谁多谁少

本题学生的正确率高达97.9%。可见,一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足以解决数量在5个以内、“一一对应”呈现的“比多少”问题。

(二)调查二:用“谁比谁多(少)”表述比较结果

通过此题的测查、分析,我们得知:

(1)比多、比少句式理解是学生的困难点,约57.1%的学生能准确完成。

(2)给定前半句(图2)的准确率是64.6%,略高于给定后半句(图3)的准确率60.5%。

(3)“( )比( )多”的问句要比“( )比( )少”的问句约高出15%,“比多”的句式比“比少”更容易理解,约有16.7%的学生不能灵活转化“谁比谁多”与“谁比谁少”这两个句式。

(三)调查三: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

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是“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积累感性经验最有效的练习。笔者以图4为素材,增加了“□○□=□”这样的算式进行了测查,结果见表1。

从这一组前测数据来看,学生对相差数的填写没有大的困难,访谈中发现没有填或填错的学生主要是认字太少,题意不理解,当教师把题目读一遍后,几乎都能正确填写。困难最大的是如何用算式表达,正确率仅有26.9%,答案分布情况见表2。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算式的理解情况,笔者特地找了三位能够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进行访谈。

师:你能说说9-5=4表示的意思吗?

生1:不知道,随便写的。

师:那你的9哪来的?

生1:9是9个苹果,5是5个梨。

生2:苹果有9个,梨有5个,减起来就有4个。

生3: 苹果有9个,梨有5个,4就是苹果比梨多出来的4个。

显然,即使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他们对这个算式的意思也表达不清楚。

从以上三项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谁多、谁少”以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知识比较容易,运用比多比少句式来表达比较结果和列式求相差量则是他们的“困点”和“难点”。

二、活用教材,切实帮助学生解“困点”、破“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知道他们已经“在哪里”,也知道他们将要“到哪里去”,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该“如何去”。那么,教师该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困点”与“难点”?

(一)大花心思解“困点”

“比多少”第二阶段学习用“谁比谁多(少)”表达比较结果是近半数学生的“困点”,教师采用以下三点展开教学以便能有效解开这一“困点”。

1. 整体架构,置“局部知识”于“整体知识”中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第二节课就安排了“比多少”(如图5),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已经知道:97.9%的学生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那这节课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怎样的提高呢?

图6是教材安排在第17页的第二阶段的“比多少”内容。这节课既要教学两个量的“比多少”又要教学两个数的“比大小”,承载的任务太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调整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利用两节课的学习时光,把学生的“困点”——关系句式的表达分解到两节课中教学,使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比多比少关系句。现把调整后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设计意图进行整理,见表3。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关系句的理解与表述上,具体展开如下教学。

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一次性完成了搬砖任务。再看小猪们,能一次搬完吗?

生:不能,小猪不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3只小猪可以搬3根木头,还多出一根木头。(课件演示:一一对应)

师:小猪和木头比,木头多、小猪少,连成一句话该怎么说?谁来试一试?

生:木头多小猪少。

生:小猪少木头多。

生:木头比小猪多。

师:我们可以分两个问题来思考这个问题,先想谁和谁比,结果是谁多?(小猪和木头比,木头多)再进一步思考:木头比谁多?(木头比小猪多)

……

因“比多”句式比“比少”句式容易理解,教学时先学习“比多”句式。片段中教师抓住句式的结构,以“谁多?”——“~比谁多?”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比多”句式的表述,再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比少”句式的学习,并比较“比多”与“比少”句式叙述上的相同与不同,训练两个句式的灵活转化,看到一个句式就能说出另一个句式。

2.巧设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不思考的学习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问题是知识的源泉,正因为有问题的出现,才有研究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主动学习过程。“比多少”教学时,如果按图5、图6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那学生潜在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只要换成调查二中图2、图3那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图2与图3是把知识置于问题之中。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困点”,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图6中的信息可以设计成如图7“—比—( )”和“( )比( )多(少)”这样两类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多比少的关系句。数的大小比较也同样用问题形式呈现,如图8所示。这样,把教材中陈述形式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形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通过多次训练,学生就能把“比多少”的句式纳入到原有语言系统之中,犹如平时讲话那般自然运用。

3. 变式训练,有利于知识正向迁移、融会贯通。

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还能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多少”的变式训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内容上,呈现如图9这样的物体“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问题,虽然内容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完全可以迁移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拓宽学生“比较”的思路,还能激发他们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二是思考角度上,提供如图10这种类型的题,可以促使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根据“谁比谁多(少)”的句式判断谁多、谁少,使“比多少”知识真正得以融会贯通。

(二)小步缓行破“难点”

知识教学应呈现小步缓行、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促使学生在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后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前面学情调查可知:在看图求相差数时,仅有26.9%的学生能正确列式。如何巧用教材上的素材,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算理的“难点”?

1. 提前渗透,充分感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倡导“最近发展区”理念,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笔者在“比多少”第三阶段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以第一次出现的第33页虫子和小鸟图(如图11)展开教学,实现了一次成功的突破。

课件呈现第一幅图,师问:图中的虫子和小鸟比,比较结果怎么样?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小鸟和虫子一一对应起来就比出来了。(课件对应演示)

师指第二幅图:这样对应起来,就能一眼看出结果是——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虫子比小鸟多几?谁看出来了?(学生很快就举手了,有些忍不住的就说了出来:多1)

师:虫子有4条,怎么只比小鸟多1呢?

生:有3只小鸟,每只小鸟吃掉一条虫子,4条虫子就被吃掉了3条(课件演示第三幅图:斜线划去3条虫子),不就只多1条吗?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

有趣而相关联的小鸟和虫子组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享受了思考的乐趣。“4-3=1”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是把这一情境融入到刚学习的减法意义之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跳一跳”,成功摘到了“果子”,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2. 多次积累,逐级递进。

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感悟的过程,在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后,还需要用同类问题进行巩固、提高。人教版教材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进行分散编排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我们在借用“小鸟虫子”图展开教学后,第56页的“小丑帽子”图、第64页的“雪人萝卜”图以及第80页的“松鼠松果”图等都是巩固发展的好素材,“先知”学生在第一次教学后就能基本理解掌握,再由他们带领“后知”学生在第二次、第三次……不断感知、积累,学生不但能借助直观图进一步理解比较量与相差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实现“一图一问”到“一图两问”的递进,为相差关系的系统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读懂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实情,准确判断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读懂教材,厘清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学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利用每一个机会锻炼学生克服“小难”,积累一定的能力后再引领他们突破“大难”,数学教学必定会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 侯美霞.把握分解点,突破生长点[J].课程教学研究,2013(8).

3.家乡古建筑说教材及学情 篇三

本节课是小学美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为综合探索的单元课。本课有两个学习内容,:观察描绘(画古建筑),想象创作(画故事画),两个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1.观察与描绘,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某处古建筑作有意图的考察,继而进行线描描绘。其目的通过写生或记忆画古建筑,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建筑物的了解与猜想。为后面两个活动的实施做好铺垫。2.画故事画。在对古建筑较了解的前提下,将古建筑的有关故事用想象画形式创作表现出来,表达自己的悠思。因此《家乡古建筑》课目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每个学习活动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由于本课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不能任意拓展,根据教参建议,只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作一般性的了解和把握。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画画古建筑。我所带的五年二班的学生由于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学生的课外知识欠缺,美术基础和技能操作更是参差不齐,基于这些因素,要让学生对古建筑有一定认识,除了从书本网络上获取信息外,还要求学生必须走出室外去考察,通过亲身观察来认识、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同时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线描造型的技能训练上,学生平常接触有限基础太差,若是要求用线描方法准确描绘外型无疑难度太大,因此也只能降低学习要求,重点去体验线描画的基本方法,尝试着用流畅的笔触表现疏密关系,形成初步的造型方法观。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参观考察身边的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的常见类型、一般特征。

2、线画古建筑局部,体验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验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难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集中外出考察调查不是件容易的事,且用一节课时间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时间太紧,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从课改理念出发,设计出课前参观考察以及收集身边古建筑资料、课中完成一个古建筑局部的作业要求。以课堂教师引导、作业对比、示范绘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古建筑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欣赏对比、合作交流以及尝试绘画等学习方式,来完成认识古建筑的一般特征及体验线描绘画的基本方法等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及时引导学生增强对古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四、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范画。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受

交流中国有名的古建筑以及周边知名的古建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建筑那些亭台楼阁的直观画面,为后面了解古建筑的特点作适当的铺垫。

(二)交流汇报,感受特点。

呈现出周边的古建筑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以及教师引导,总结出古建筑的一般特征:造型优美、结构科学、极尽装饰。

(三)线画古建筑的技术、方法探究

活动一:引导欣赏学生作品,初步感受线描画的有趣和表现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以爱晚亭为例,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概括复杂物体的外型,其目的是是让学生掌握用简洁图形概括外型的方法,二是增强学生描绘繁杂古建筑结构的信心。

活动三:仍以爱晚亭为例,通过观察飞檐、斗拱、梁柱等细节,为线描画的细节描绘加深印象,为处理线条疏密关系做好铺垫。活动四:欣赏两个学生的局部描绘作业,让学生说说哪幅作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通过作业对比,掌握细节描绘以及线条疏密处理的方法。

通过以上四个活动的开展学生经历了体验、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方式,体会到几何图形概括型、细节描绘、线条疏密表现型的线画技术和方法。

(四)步骤演示

首先让学生探讨绘画步骤,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教师的范画步骤图片,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情况重点讲解构图和细节描绘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的线描步骤再次强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作业展评

多媒体出示作业要求:用线描画你喜欢的一个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局部。要求构图饱满,线条疏密得当。

(六)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开心吗,有收获吗?今天这节课是探寻古建筑的第一步,希望通过后面两节课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更大的收获!希望将来的你们中能有一批成为未来的建筑师,为祖国建筑史造就出更伟大的建筑!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表现上的评价,内容上的总结,情感上的认知与提升。

说 课 郭 晓 倩

稿

2014.10

4.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篇四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为: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二、学情分析

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三、教学建议

1.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 西洲曲》内容的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2.文章文质兼美,适宜朗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3.文中比喻优美,“明珠”“ 星星” “美人”分别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通感句里的“歌声” 又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可以重点让学生体会讨论。

5.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篇五

9、《巨人的花园》

一、教材分析: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特点。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二、学情分析

现在四年级学生大多数生活条件比较好,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性格较为 自私,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对他们有所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五、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阅读过哪些优美的童话故事?

师:童话故事里有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有勇敢可爱的小红帽,还有坚强执著的丑小鸭„„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王尔德,走进《巨人的花园》中,一起感受童话的魅力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课件 :课件中的小女孩儿摆动着小手,以学生的口气说:生字宝宝,我们来认识一下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汇报自学情况。

⑴说说通过自学掌握了哪些生字,交流记忆方法。⑵词语的理解(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总结)3.朗读课文,说说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同时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分段熟读课文。

四、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不断地变化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巨人的花园里的景象在不断地变化,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走进巨人的花园里,去看个明白吧!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很好地与本课时衔接。)

二、品读课文,感知体验。

出示巨人回来前花园景象的课件:

1.巨人回来前,花园的景象是怎样的呢?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巨人回来以后,花园多次发生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仔细读文,在读中感悟:花园的变化跟巨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关。)3.请你把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找出来读一读。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

⑴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巨人在斥责孩子们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并指导朗读。

⑵说一说,巨人是个怎样的人。(自私、冷酷、任性)出示巨人斥责孩子们之后,花园里的景色发生巨变的课件:

(3)他斥责孩子们之后,花园里的景色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⑷巨人独自在花园里生活,他过得快乐吗?(荒凉、寒冷、孤独。)4.后来是什么又让春天来到了花园里?(孩子)5.师:同学们一定对这个小男孩特别感兴趣吧,让我们来仔细地读一读第八自然段吧。

⑴想象一下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斥责,可能会说些什么?

猜一猜这个小男孩儿是个什么人?(春天的使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力量?(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为什么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逃跑?他留下来是为了什么?(想教育巨人:快乐与人分享)他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告诉巨人什么?(是你的冷酷赶走了春天,你要学会与人分享快乐!)

这样引导学生,可使学生真正走进小男孩儿和巨人的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⑵有了小男孩的提醒,巨人才醒悟过来,指名朗读巨人的话。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⑶巨人终于醒悟了,他拆掉了围墙,迎来了春天„„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想像拆掉围墙后花园里的美景。)出示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课件:

⑷巨人把花园给了孩子们,巨人的生活变的怎么样了呢?

1、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后,他还那样孤独寂寞吗?(巨人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

2、猜猜巨人陪孩子们做了哪些游戏?

生甲:老师,巨人陪孩子们做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们藏在他的身后。生乙:老师,巨人陪孩子们做拔河游戏,让孩子们把他的手臂当成绳子来拔。

生丙:老师,我来说个更有趣的游戏。

师:是吗?还有什么有趣的游戏呢?你来说说看!

生丙:老师,巨人可慈爱了!他让孩子们爬到他的身上,抱着他的脖子,坐在他的肚子上滑滑梯,一定很好玩!

师:情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并演一演。

(在阅读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重新修改了这个环节,孩子们兴味盎然,说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的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感悟道理,初识童话的特点。

1.巨人的冷酷和任性唤来了寒冬,巨人醒悟后花园里一片美景,正是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谁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与别人分享快乐地经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与人分享快乐的?

生甲: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秋天,我们家的苹果成熟了,我摘下一些红红的苹果,送给了我的同桌,他还夸我们家的苹果很甜呢!

生乙:我把新买的故事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看,可开心了!生丙:我的爸爸买了照相机,我让爸爸给我拍照,我把照片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她们都说我漂亮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把快乐分享给大家时,一个快乐就会变成无数个快乐,那样,你才会感到内心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做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吧!

七、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任性、冷酷

善良、宽容

快乐一起分享

寒冬———————→春天

八、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四年级的同学,读懂童话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所以阅读的关注点就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而更应该去欣赏语言,欣赏童话的表达方式,学习和积累童话故事。学习《巨人的花园》之前,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颇费心思,经过了一番思考,最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尤其在猜那个小男孩的身份时,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1、小男孩儿是个可爱的小精灵,会施魔法,才让枯枝发芽开花。

2、小男孩儿是个花仙子,他不怕巨人的呵斥,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巨人。

3、小男孩儿是春天的使者,是他带来了春天,才让巨人幡然醒悟。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那样新奇,令人忍俊不禁。走出课堂后,我不由得哼起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是啊!“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与此同时积累部分印象深刻的语言,为复述故事做好准备。

10、《幸福是什么》

一、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诵读法

六、教学过程:1课时

一、谈话导入,1、出示“幸福”这个词语

2、齐声朗读

3、讨论:你认为怎样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4、引导: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牧童也去寻找幸福,他们寻找的幸福与我们的幸福是不同的,我们去看看好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去看看三个牧童寻找的幸福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交流讨论。(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齐读)

三、学习课文:

1、这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A、读一读

B、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会我来采访你。(讨论---采访)

3、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呢?(4、5自然段)

4、师:在疏通泉眼时,他们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5、师: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实是怎样的呢?和十年前一样吗?

出示句子对比: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A、读一读,感受十年后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们、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C、最终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6、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儿所说的------

(再次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7、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

8、看来幸福是什么呢?------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9、那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相互交流,指名说)

六、作业设计: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七、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十年前: 清理老泉

十年间: 做有用的事

十年后: 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有益的事

11、去年的树

一、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童话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的时候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南方找它的好朋友树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了去年的歌。它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之间的情意。本文是以诚信为主题,诚信,捧信,环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为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所以我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以其余两个为辅来展开教学流程.这篇课文是拟人体童话,选编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工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教学的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2、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和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秉承这样的理念,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发想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说、悟,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促进师生、自我、文本对话方式的生成。

六、说教学过程(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播放歌曲——《朋友》,紧随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情较深厚的朋友?这个问题相信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师再问:你们离别过 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朋友离别的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对个别难写的字加以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读书所获。

三、分角色读,加深理解

本文对话语言较简单,但要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于是,我先采用自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摸索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如:树和鸟离别时,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鸟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唱歌给树听,读时语气坚决、肯定;当鸟一次又一次找不着树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等。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展想象,直奔重难点

1、想象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假如你是小鸟,那么你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有如何反应?

有的学生会说:我会热泪盈眶,再来个热烈的拥抱。

有的会说:树朋友哇,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有的会说:树哇,我找你找得好辛苦哇!师:唱完了歌,你要走了,会说些什么?

有的学生会说:树哇,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

有的学生会说:树哇,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你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们会感谢你的。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揭示道理。

经过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体会的道理应该不成问题。有的学生从鸟的身上会悟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有的从树身上得到启示: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伐木人伐木悟出: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可以加以肯定。

二、拓展训练,完成课后“小练笔”。

师:学完课文,你肯定还有很多话要说,你想对哪些人物说? 有的学生可能想对鸟说,有的想对树、对伐木人说等等。

自我评析:这两堂课都是围绕着“读—悟—想—说—写”等形式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

七、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好朋友、约定、寻找

鸟儿——————————————大树

(守信、友情、环保、奉献)依依不舍、历尽艰辛、遵守诺言

八、作业设计 继续完成小练笔

12*小木偶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3.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自学为主)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2.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3.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研读重点,想象心理

1.从哪里看出“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2.引导学生从三个“我的”“尖叫”中,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木偶内心的愤怒。指导感情朗读。

“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3.读这句话时,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木偶的委屈、无奈、愤怒,还有可能身上已经伤痕累累)再次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嘻。装得一点都不像!„„”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

4.分角色朗读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小木偶内心的痛苦、伤心。)

小组分角色读读11~30节

5.如果你是小木偶,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木偶的痛苦、伤心被小女巫用鼻子闻出了。请听听他们的对话。分角色读。(同桌对读、师生合作演)

6.表演过程中,教师故意问“小木偶”:啊,可怜的小木偶,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口头完成练习: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地说。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2.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4.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七、作业设计

回家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次。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第2课时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第3课时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第4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第5课时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6.“学情分析”之浅见 篇六

终于在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中觉找到了原因:这学期,我们新增添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措施,有些知识孩子们可能在预习、自学时已经能理解、掌握得比较好了,如果再一味地不顾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把所有的知识再跟他们“研究一遍”而没有新的问题作为他们思维的起点,课堂出现重复现象,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是难免的。归根到底是自己对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哪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特点如何?这些问题没有掌握,

于是我开始关注“学情”。首先,我找到的一些关于“学情分析”的理论资料和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备课中有意识去强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到自己在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课堂上,对于孩子们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思考解决的问题,我绝不再去一板一眼地分析,一般只找一两名孩子把这个知识点讲述一下便可。孩子们当“小老师”的机会多了,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给别人当老师,学习的兴趣也激发起来了!实践使我感受到:掌握“学情”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掌握‘学情’,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浅显的思考和实践:

一、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前,我已经知道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积累了对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一定的认识,例如:孩子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个例子非常熟悉,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了。还有就是在一年级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而学生只有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才能进一步借助这些已有知识以及方向的相对性正确的辨认方向。例如“早晨,我面向东方,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2. 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逐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3. 学生可能出现的問题: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把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和图上的方向混淆。例如:学生在观察图时,如果学生面向东,他就可能把所观察的图的上方定义为“东”,如果他面向西方观察图,他就会把观察的图的上方定义为“西”……通过上面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便将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真正体验到“东西南北”具体指的是哪个方向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到室外找方向)

接下来,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上面对学生的了解只是对学情的一种“预设”。前面提到过,这学期我们学校尝试“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到底能对新知识了解或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通过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通过对孩子们预习作业的检查很快概括出他们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以及进一步的强化,借助这些信息我便会重新分配各个环节,把重点放在学生没有攻破的知识难点上,这样课堂上学生不但学得轻松,因为没有了“知识的重复”,思考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大大提高,老师也“轻松”了许多。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状态,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即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

上一篇:工务党总支书记事迹下一篇:重点本科线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