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大全

2024-07-24

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大全(共4篇)

1.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大全 篇一

小学二年级下册课件《鸟岛》大全

【导语】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下面是东星资源网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课件《鸟岛》大全,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课件《鸟岛》大全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朗读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鸟岛的。

3、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能去伤害它。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鸟,鸟窝及鸟蛋图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鸟岛。

师:谁会读这个字?(岛)

加拼音拼读。

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个字吗?

生: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这个字的,把山换成一就是小鸟的鸟。(小岛就是海洋中的一座小山)。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参观这个非常奇特的小岛——鸟岛。

齐读课题(14、鸟岛)

2、出示课件中鸟岛图片,整体感知鸟岛的景象。

3、师:小朋友从图片中看到什么了?

生:我从图片上看见了很多的鸟……(数也数不清)

师:是呀,岛上的小鸟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赶紧到课本上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小朋友们都预习过课文了,是不是都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呢?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人一节。别的小朋友仔细听,看是不是有错误的地方。

2、纠正读错的字,出示生字卡片抽读。注意“部”和“陆”都是耳朵旁,不同的是——(部是右耳旁,陆是左耳旁),写的时候左耳高些,右耳要低些。“冻”的右边是东,出示“冻”和“炼”,冻这里是竖钩,炼是横折钩。冻、养是后鼻音,因是前鼻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可是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学习课文不仅仅要认识生字,还要学会读课文了解内容。刚刚大家都看到了神奇的鸟岛,那鸟岛到底在什么地方?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能不能通过读课文来了解呢?

2、指名答。(鸟岛在青海湖西部)师:你是从哪一小节了解到的?把这一小节读一读(我是从第一小节了解到的,读)。

3、出示地图,讲解。

4、师:别看这个小岛很小,名气却非常大。第一小节中哪个词语说明了它的名气大?指名答。(闻名中外)师: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5、师:这么有名气的小岛在我们国家的青海省,应该觉得非常怎么样?

好,看谁能把骄傲读出来,先自己试一试。

6、指名读,齐读。

四、细读体味

1、师:这么小小的`青海湖鸟岛为什么会闻名中外呢?我们来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看看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了……)

3、师:是呀,春天天气非常暖和,湖面上的冰也融化了,小鸟们也都来了。鸟儿多吗?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4、理解“一群一群”,指导朗读,读时应放慢速度。

5、师:这么多的小鸟是一起飞过来的吗?理解“陆续”,知道是有先有后,不是同时飞来的。请一个组的小朋友扮小鸟陆续从座位上飞向讲台,再飞回去。

6、齐读这一句,读出鸟的多。

7、师:这么多的小鸟到这里来干什么呀?生读。理解“巢”,出示鸟窝图。师:小鸟们在这风景优美的小鸟上建起了自己的家,生活得非常——开心。

8、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语气。

9、师:春天的鸟岛可以说是一幅美丽又充满生趣的画卷,那到了夏天,鸟岛又是什么样子呢?哪一小节给我们描绘了鸟岛夏天的情景?(小节三)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来学习第三小节,出示要求,齐读。小朋友们轻声读读第三小节,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10、照老师的样子给每句话标上小号码。想一想,你从每句话里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来概括。

11、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师:从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从第一句话里我知道了鸟多)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怎样读才能把小鸟的多读出来呢?先自己试试。指名读,评价。齐读。

12、用这样的方法,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第二句和第三句?再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3、汇报学习成果。指导朗读。出示鸟窝和鸟蛋的图贴,请小朋友根据想象在黑板上布置鸟岛。

14、点评。看着布置的鸟岛,在教师的提示下复述第三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总结。

1、师:正因为岛上的鸟多,所以人们都忘记了它原来的名字“海西皮”,而叫它“鸟岛”了,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闻名中外了。小朋友们,这个时候如果你来到了鸟岛,看到这神奇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师:我们来看看到鸟岛上游玩的人是怎么做的。引读小节四。师: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正因为大家都爱鸟护鸟,才会有这么多的小鸟聚集在这里,形成一个鸟的世界。让我们带着对小鸟和鸟岛的喜爱再来朗读一遍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课件《鸟岛》大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2个生字:“拾”、“部”。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蛋、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吗?你们知道哪些鸟?(学生交流)

2、老师来考考你:鸟类歌唱家是()森林医生是()庄稼保护神是()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鸟有关的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青海省的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名叫“鸟岛”。(板书课题、读题)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到鸟岛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

(1)读生字词。(开火车读、去拼音读)

西部陆续因为人类伸手

玉白色青绿色(这两个词在这里都表示蛋的颜色,出示蛋指名上台辨认。)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指名读。引读。鸟会飞会动,所以用“捉到”,蛋就在地上,所以用“拾到”)

闻名中外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2)读课文。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随机正音。其他小朋友听好有没有读准。

(3)你觉得鸟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呢?有哪位小朋友来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2、你是从哪一自然段知道的?(指名读)(出示地图,点击放大)

3、海西皮这个小岛非常有名,不仅中国人知道,有很多外国人也听说了它的名字。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它名气很大?(出示卡片:闻名中外)(先读准,再理解“中”“外”,最后指导读词)

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学生交流后出示卡片: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配乐)每年春天,烟波浩淼的青海湖上,就不断地出现了各种鸟儿飞翔的身影,它们飞呀,飞呀,一群飞来了,又是一群飞来了。大家看,鸟儿向我们飞来了。(课件出示)

2、多美的景色呀!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就给我们描写了春天美丽的鸟岛。(男女生分读)

3、鸟儿多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出示“一群一群”,读出鸟儿之多)

那么多鸟儿是一起飞过来的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陆续”)

放到句子里,想象小鸟是怎样飞的,请你们做做小鸟来表演一下。(指名学生表演,再“陆续”飞回去)

4、齐读第一句。读出鸟的多。(出示)

5、现在,这一座小岛成了小鸟们的家,小鸟们来到这样气候温暖,水草丰美的地方多开心呀!小鸟们把家建在这儿,小鸟的家就叫“巢”,还可以叫“窝”。(看图片)小鸟们还在忙什么吗?(出示读词: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朗读第二段。

五、学习第三段。

1、春天的鸟岛是一幅美丽而充满生趣的画卷,那么夏天的鸟岛又是怎样一种热闹的景象呢?(点击)

2、请小朋友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你能不能发现,鸟岛上有哪三多?

3、交流后板书。

(1)鸟多。

①你从哪一句话读出鸟多的?(出示句1)

②小朋友再读读,看看从哪些词最能看出鸟多?(指导读词:“最热闹”、“各种各样”、“聚在一起”、“鸟的世界”可以换成什么别的说法?如鸟的天地、鸟的天堂等)

(穿插介绍鸟的种类:候鸟:班头雁、赤麻鸭、鱼鸥、棕头鸥、鸬鹚,还有天鹅、风头潜鸭、云雀、黑颈鹤……足有100多种)

③有同样感受的小朋友一起读,读出鸟的多。

(2)窝多。

①你又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出示句2)

②指名读,请小评委评价或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结合指导读词:“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③想读的小朋友一起读。

(3)蛋多。

①指名读描写蛋多的句子。(出示句子3)

②自己练一练,体会一下怎样才能读出蛋多的感觉。

③指名读,评议,抓住“到处”指导读出蛋的多。

4、(点击配乐)小结:是啊,鸟岛上鸟多,窝多,蛋也多,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鸟岛”啊!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繁殖生息,让鸟岛充满了勃勃生机,更充满了诗情画意。看,飞翔的鸟,如遮天盖日的朵朵云霞(出示图片);浮游的鸟,似裸露在水上的片片沙滩(出示图片)。小朋友,当你们眼中看着鸟影,耳边听着鸟鸣,你想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鸟岛!这里真是啊!)

5、自由练读,指名两人读。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应该牢牢地把它记在心中。老师给你们一点帮助。(出示填空引导背诵)

6、你们愿意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吗?(配乐)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来做一只鸟岛上快乐生活的小鸟吧!(跟着音乐起舞,教师随机采访)

(1)小鸟,小鸟,你喜欢这儿吗?为什么呀?

(2)小鸟,小鸟,你在这儿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呀?

(3)小鸟,小鸟,你在忙些什么呀?

(4)小鸟,小鸟,这儿的游客那么多,有没有人伤害你们的幼鸟和鸟蛋呢?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7、是呀,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应该爱鸟、护鸟。让我们付出我们的真心,付出我们的行动,一起来做一个爱鸟的人吧!(板书:爱鸟。画心形)

六、教学生字。

1、出示“部”、“拾”

2、分析字形要点:都是左右结构。一个左宽右窄,一个左窄右宽。

3、说说怎样记住它?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

七、课后拓展。

介绍有关鸟岛的网站。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课件《鸟岛》大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2个生字:“部”、“筑”。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读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谈话: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吗?学生回答

2、老师来考考你:(出示)学人说话是(),森林医生是()。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鸟有关的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在我国青海省的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名叫“鸟岛”。(板书课题、读题)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到鸟岛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

(1)读生字词。(开火车读、去拼音读)

出示:

西部、陆续、拾到、人类、朋友

玉白色青绿色(这两个词在这里都表示蛋的颜色,出示蛋指名上台辨认。)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指名读。引读。鸟会飞会动,所以用“捉到”,蛋就在地上,所以用“拾到”)

闻名中外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2)会读了生词,那么,看看这些句子,谁会读?

出示句子:

1、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闻名中外的

青海湖鸟岛。

2、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3、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谁来读第一小节?(依次指名学生读书)随机正音。其他小朋友听好有没有读准。

(3)读课文

分自然段指名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呢?有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2、你是从哪一自然段知道的?(指名读)(出示第一小节)

3、海西皮这个小岛非常有名,不仅中国人知道,有很多外国人也听说了它的名字。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它名气很大?(出示卡片:闻名中外)(先读准,再理解,最后指导读词)

4、齐读第一段。

5、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吧。

看书上插图鸟岛。

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看了鸟岛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鸟岛的鸟真多啊!鸟岛上的鸟蛋真多啊!鸟岛真热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吧。

出示第二小节文字及鸟岛的图片

1、指名读。

2、这么多鸟,他们什么时候来的?来干什么?(板书: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理解意思。

3、这成千上万只鸟,是不是同一时间飞来的呢?理解陆续。

4、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快乐的鸟,飞一飞好吗?(生做鸟飞动作)

采访:你为什么选择在春天飞回鸟岛?(看来鸟儿和人类一样都喜欢气候温暖、环境优美的地方。)

5、指导朗读。(春天来到了鸟岛,岛上一片鸟语花香,小草探出了嫩绿的脑袋,鲜花张开了笑脸,它们正伸开臂膀欢迎四面八方的小鸟呢。你们愿意美美地读一读这段吗?)

学生字

出示“部”、“筑”。

1、指名拼读。

2、分析字形,组词,范写,学生书写。

陪、倍与部区别。

给筑组词。

2.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大全 篇二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3

一、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4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够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够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

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不仅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断燃起知识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5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学生独立计算。(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4.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5..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6..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

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

在活动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4、讨论小结,确立“平均分”的含义。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经验的迁移,对平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教学例2)。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3、交流分法,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说一说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讨论:结果是怎样的?提出结论: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习。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基本练习。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练习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3、深化练习,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课堂回顾,升华“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升华对“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8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9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 “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3.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篇三

新授课

课题

3、古诗两首 《草 》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

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设计 1、有节奏地诵读诗句。

2、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开展识字活动,交流识字方法。

3、借助图画和字义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小组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在朗读过程中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如,对“离离、岁、枯、荣、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五)教师范读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

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一)导入之后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3.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六)学生美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七)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八)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二)朗读感悟教学这两首古诗,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课后反思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4.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篇四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一篇:化工厂年度培训计划下一篇:城管中队执法车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