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

2024-10-07

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共8篇)

1.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 篇一

自信与自卑、自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精神境界根本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敌人日搜夜捕,陈毅“屡不得脱”时,他满怀自信,高唱“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开遍**”!陈毅的《梅岭三章》就是撼人心魄的自信之歌、胜利之歌!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只有自信,才能让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而不致被怀疑吞食你的想象力”。苏格拉底也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和自信。”总之,自信是指向胜利的导航塔,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自卑却与自信背道而驰。自卑者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只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又不想去努力赶上,于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使这些人唯唯诺诺,裹足不前。自卑者的心理障碍限制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坐失成功的良机,最终一事无成。而走出自卑阴影,前面必定是艳阳天!无论是《千手观音》还是舞动奇迹中的《追光》,演员们都以强者的信念与命运抗争,战胜了自卑,他们震撼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战胜自卑,培养自信,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权德舆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茅盾

自负者与自信者也格格不入。自负与自卑都是极端心理,自负者在取得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甚至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些人就算是先前取得一些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楚汉相争时,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残酷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暂时的军事优势使他盲目自负,自封“霸王”,结果被刘邦打败,昔日不可一视的英雄,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三国时的曹孟德折戟沉沙,覆军于赤壁,又是一个自负导致失败的教训。由此可见,正确估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限,对一个成功者来说真的很重要。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怎样看待自信、自卑、自负,其中充满辩证法。我们要相信自己,却不自负;要正视不足,却不自卑。

2.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 篇二

一、锻炼了学习的胆量

学生刚刚入学时, 一般都显得比较腼腆, 对同学和学校有生疏感, 这种状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的课堂学习。消除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语文课前的演讲。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让同学们慢慢地说出口了, 说顺口了, 也就说上口了。一段时间以后, 再逐步提高要求, 比如态势语言的运用, 言谈举止的大方等。

二、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实, 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 都希望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鼓励。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演讲活动的开展,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学习中感到知识的魅力, 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 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一节课40分钟, 如果光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 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这样的课是沉闷的, 也是低效的。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实践活动还有一个作用, 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动力。课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 学生学习起来也一定会主动得多。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实施的“课前演讲”还伴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 以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说和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想。一个人想清楚了, 说起话来就会流畅自如, 有条不紊, 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写下来, 就是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

这种“课前演讲”以它独有的形式, 仅用每堂课前5分钟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听说训练。通过这一途径,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是演讲的源泉。不到断城难以体会它的雄伟, 不见大海难以想象它的海潮。没有生活的基础, 演讲将缺乏厚度而显得苍白无力。要积累生活, 学生必须热爱和留心生活, 再满腔热情地去经历、体验、观察生活, 要勤采勤记, 一段经历, 一次交际, 一席谈话, 一点感受, 都应随手有选择地记下来;最后是积累写作技巧。

3.浅谈初中阶段语文课前演讲 篇三

1.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给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

这个舞台,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尽情表现。让学生在紧张的课程之余,暂时忘却应试的烦恼,谈论一些生活、学习、个人、集体、国家或者国际大事。让学生从拘谨不能言到大方能言善道,从一个胆小的人变成一个能上台而不心慌的人,从结结巴巴的表达到流利顺畅的表现。在竞争日趋激烈,更强调推销自我的年代,从中学就给孩子一个舞台一个空间,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这无疑能够让学生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前演讲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原来人人都有表现欲,都想当众施展才华。是“课前演讲”活动为他们创造了表现口才的平台,使他们的胆量得到了锻炼。有一位胆小腼腆的同学在日记上写道:“从小学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也不敢站在台上讲话,老师也很少提问我,但这‘三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使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我也可以做好,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演讲,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的毛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或者说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三分钟,但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3.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学生经常认为写作很难,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痛苦异常。而语文课前的演讲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写作的素材。因为是自己同学演讲的内容,是同龄人,往往容易引起共鸣,对所讲内容也容易记住。学生自己一个人知道的素材经过演讲,可以把这个素材同时告知全班的同学,让全班的同学都记住一个写作的素材,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水平。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储备,又怎么能建造不好语言能力的大厦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听就是读,是用耳朵来读。”上面学生讲,下面同学听,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听音和辨音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同学的演讲,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同时,从别的同学的演讲中,还可学到更多的演讲技巧和形式。对学生精心准备的演讲,我带头拿起笔在学生成绩册空白处记下来,并鼓励同学们做好记录,养成积累的习惯,这对于演讲者来说也更是一种尊重。

4. 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心灵沟通,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课前演讲,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堂结构模式,变传统的授课式为课堂多元式,压缩老师讲授在课堂所占的比例,增加学生活动在课堂所占的比重。课前演讲活动,除一位演讲者外,师生们都做这个小老师的忠实听众,课堂上多了掌声,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情形都跃跃欲试,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大大加强。

5.陶冶情操,促进思想的升华

演讲能启迪智慧,对有关典型知识的剖析,可以阐发人生的规律,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增加自己的智慧。如学生在演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深深地感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习无止境,奋斗无止境。当老师点评同学所讲内容,发表看法时,学生们就了解了老师的心态及老师的观点看法。老师通过听同学们的演讲,也知晓了他们对人生、对友谊、对社会的态度,处理所遇问题的思路。肯定他们的正确观点,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看法,这样,师生们的心就拉近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近,也是信任的基础,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上,我这个语文教师就显得有号召力了,学生们学起语文来就更有兴趣了。如有一次,我给同学定题:谈谈关于上网利弊的问题。有几个学生旗帜鲜明地说上网有百害而无一利。我当时嘀咕,是为了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吧!另外一位学生却说:上网有益!现代学生心理压力大,当我心情郁闷时,可以点击鼠标,进入游戏,随便找个人“杀”了,那种快乐是不上网的人体会不到的。他们演讲后我并未立即点评,任同学们掌声胡乱地拍。随后我说:“现代社会,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上网有利,也有害。如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看看电影娱乐等是有益的。如果上网只为了玩游戏,尤其是暴力游戏,上了瘾,那是有害的。前四位同学一口抹杀上网的好处,不见得明智。后一位同学,我劝告你,别‘中毒’了,玩些益智游戏可以,但须有节制。如果你陷入虚拟的境界里享受快感,难以解脱,对于中学生上网来说,最大的禁忌就是上网成瘾,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课前演讲能陶冶情感,能表达学生的爱憎之情。好的演讲不仅能增进学生道德感,更能增强学生意志,增添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演讲由情及理,由精神升华,进而指导行动,直接影响现实生活。

二、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前演讲显然是初中语文教师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交际、思辨能力的主要抓手。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开展这一活动。但在教学实际中,“课前演讲”却普遍存在“热闹有余,收获不大”的现象,即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但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却不明显。分析原因,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演讲没有很好地与作文、阅读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以致常有“班级演说家常常考试不及格,而学习优秀者又常常不演讲”的“说”“学”分离的怪现象。讲演内容的范围应更广,否则导致最后学生讲演取材都是在教师推荐的范围内,几乎无一超越,此范围反而成了限制学生思考的桎梏。

2.形式单一,点评肤浅。每节课前一位同学发言,最多加几句老师点评。当前课前演讲固守这一模式,陈旧乏味,燃不起学生的激情,更别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点评都仅止于:学生的仪容仪表,音量音色,流利程度,准备情况等。千篇一律,未能挖掘演讲材料的意义、内涵,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启迪。

3. 应避免应付与虚假活动。有些公开课将此作为“花絮”:选择一位朗诵高手或深情朗诵,或激情演说一段文质兼美的但与本堂课训练内容无关的精彩片段,博得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点评泛泛而过。有的活动多的是敷衍了事,学生上台念文章,打开材料,照本宣科念一通,或是长时间老是读一个名人故事什么的,久之,讲者与听者均觉厌倦。活动主讲学生要讲出什么,有没有讲好,他的听众有没有听清,评析时要怎样评析更有针对性,均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是虚假应付。这么一些活动情况,直觉上我们可判断出活动的低效或无效。

4.把握好活动情绪的兴奋度,避免把它上成正课。如果学生注意力或情绪过多地集中于课前活动,长时间沉浸于课前活动的氛围里难以“自拔”,难以进入正课,那就是过度课前活动。如有的教师在课前活动里过于煽情,或是对学生的某种表现某种能力过度“拔高”,学生处于飘飘然之中,课堂上就会还停留于夸张浮躁或是极度的功利之中。应避免活动上成正课。有时教师预先抛出问题,要求有标准答案,且活动时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弄得学生如临大敌,生怕自己讲得不合教师的意,不合标准答案,活动时或躲躲闪闪,或不敢吭声。如果活动如正课般预设,教师过度干预,活动约束太多,自主性差,就背离了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本质。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第五中学)

4.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 篇四

落 叶

修 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5.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 篇五

一、本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⑴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⑵ 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⑶ 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⑴ 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⑵ 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 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 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

4、口语交际。

⑴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⑵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⑶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⑷ 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⑴ 打好认读基本功,进一步提高认读能力。

⑵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⑶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⑷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能主动的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知道课文的大意。

⑸ 认识并能体会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⑹ 喜欢阅读,喜爱图书,逐步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6、写话。

⑴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⑵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⑶ 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言语交际的本领。并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二、教材安排:

1、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⑶ ”与“识字”、“课文”和练习组成。

2、“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

3、“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4课,共23课。

4、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

三、教材特色:

本教材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重视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该册教材充分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开篇用了五个页码,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以精美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2、重视方法。“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提高自学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文中授法——教材中专门安排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课文。如《英英学古诗》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传达给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图中明法——如“习惯篇”除了给学生读书姿势的暗示,还给了学生练习背诵的方法提示;另外,在识字教材、课文、单元练习的插图中也有许多学法提示。(3)练中悟法——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提示了一定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规律,领悟到学法。

3、重视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安排的课外语文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学了《一株紫丁香》要求学生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学了《水乡歌》课后的练习——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学了《小动物过冬》,要求学生搜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练习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基于上述几点,本人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习惯篇 ※内容介绍

本册“习惯篇”共有5页彩色插图。第1页有两幅小图,第2、3页和第4、5页均为通版,两个通版各有5幅小图。其中第1至3页的插图的主题是“勤于朗读背诵”,第4、5页插图的主题是“乐于课外阅读”。

※教学建议:

1、精心指导,教给方法

这几幅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与人物,在引领学生了解看书、借书规范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课外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可在教室,也可在阅览室,可一人品读,也可多人交流。

2、遵循原则,积极评价

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到启发,从课外阅读中享受乐趣,特别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如举行朗读竞赛、背诵课文、古诗词竞赛),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体验收获与成功,激发他们扩大阅读、深入阅读的欲望。

3、融于生活,不断强化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强化“每天读一篇以上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的意识,那么这些习惯久而久之一定能够养成。

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多鼓励孩子,让他们立读书之志,享受读书的乐趣。班级里也要创设浓浓的文化氛围,创设读书的大环境。班级可张贴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图书角,开辟读书专栏,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实现校内外的联合,教师亦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或介绍给学生好的故事、书目。

二、识字篇 ※内容介绍

“识字”课有以下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包括 “识字”1、2、5、6课。看图会意识字:包括“识字”

3、7两课。形声字归类识字:包括“识字”

4、8两课 随文识字: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用好情境图画。

打开集中识字课文,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一幅幅意境图,利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辅助内容,无疑能使识字写字变得轻松容易一些。情境图的作用主要有:

1借图引词。如教学“识字2”,可先将本课的情境图用投影或其他形式放大展示,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怎样的场面?(城楼、检阅)图中有哪些景物?(红灯、金水桥、海陆空)由这些景物你想到了什么?(焰火、狂欢夜、腾飞、中国龙)教师围绕词串循循诱导,学生就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与课文相应的词语。这时板书出示的词语,就是经过学生头脑初步加工过的“半成品”了。这样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看图说图的过程中,就初步认识了字音,感知了字义,对词串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感悟。

2扣图识字。看图会意识字中的一部分生字有与之相配的单幅图。例如教学“识字7”时,可让学生对照“大门里有个孩子竖着耳朵听声音”这幅图识记“闻”,既使学生对“闻”的字形结构了然于心,也知道了“闻”的意思是“听”。再如“识字3”中,学生联系那幅“挂得不正的画”和另一幅图中画斜了的桌子腿,就知道“歪”的写法和意思了。教这一课的“灶”时,可以让学生看那幅“锅灶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灶)它有什么用处?(生火做饭)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明白,“灶”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加“土”了。

3赏图诵读。在读词串时,如果把一个个词语孤立开来读,就破坏了词串的整体意境,听来干巴巴的索然无味。教学时,可先借助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为诵读定下情感的基调。如教学“识字6”,学生看了“草原奔马图”,就可以想象“(骏马)在(秋风)萧瑟的(塞北)奔驰”这样具体的情境,用有力而稍显凝重的语气读好“骏马秋风塞北”,而不是毫无表情的呆读、枯读了。同样,学生还可以凭借课文中的“水乡杏花图”,把“杏花春雨江南”想象成“(杏花)沐浴着(春雨),(江南)多美啊!”这样的画面,轻快、舒缓地读出来。此外,在看图会意识字和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凭借情境图也可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韵文、小诗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诗的韵味。

说到词串识字,我想重点谈一谈:所谓“词串识字”是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如,“识字1”(金秋 烟波 水乡/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 归舟 渔歌/枫叶 灯火 月光)围绕“金秋”介绍了秋天的景物。这样安排目的有四:一是让学生在韵语中识字,便于记忆;二是通过词语与插图匹配,帮助学生认识秋天的事物;三是让儿童诵读,就像在诵读一首小诗(读《金秋》好似在读马致远的《秋思》),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一幅生动可感的秋景图;四是“积词成句,积句成章”,为阅读做铺垫。词与词之间留有空白,学生朗读时,把一个个各具意义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结合的可能加以联属或预测,形成整体快读的能力。在教学时要突出它的几项功能:⑴ 借助拼音识字,进一步熟化拼读技能。⑵ 借助插图识字,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如:“识字5”对“蟒蛇 蚂蚁 刺猬”冬眠的了解。⑶ 借助语境识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识字1”中的“烟波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来理解。

⑷ 探究汉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如:“识字1”中的“芦苇 菱藕 荷塘”前五个字都是草字头?“烟”和“灯”为什么都是火字旁?

(二)区分难易轻重。

就字的音、形、义而言,孰难孰易总是相对的。不同识字课中的难易内容也各有侧重。“词串识字”中每个生字都具有意义的关联,而在字形结构上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教学的重难点是识记字形。而“看图会意识字”因为有示意图,“形声字会意识字”一般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几个字,都减少了字形识记的难度。如“识字8”中,学会了“包”,根据“泡”和“饱”的偏旁,就能很快地据义区分这两个字的写法了。对于我们吴方言区的学生来说,可能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边音、鼻音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确定重难点时所应考虑并要着力解决的。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基础。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语文的渠道也是相当宽广的,教师要相信一部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新课前,可以问问学生:生字中你课前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等等。这样做,对班级学生的知识状况摸了底,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避免了在课堂上做重复耗时的事,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加自觉、自愿、自主地识写汉字。

在识字中注意“以熟带新”,能化解教学的难点。有些生字中的部件已是学生熟悉的了,如“识字3”中的“歪”(不、正均是熟字),再如“识字5”中的“梅”(木、每也都学过)。识写这一类字只要稍加点拨,注意结构的变化就可以了。当然,要提示学生注意的是:有些独体字作为偏旁时,某些笔画须发生变化,如“识字1”中的“歌”(哥),“识字5”中的“梅”(木),“识字6”中的“骏”(马),等等。

(三)把握构字规律。

看图会意识字揭示了会意字、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十分有利于学生识记。占汉字绝大部分的形声字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即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识字4”中“猫 描 锚 喵 瞄”这几个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声旁“苗”,根据不同的形旁,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字义并区别运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看看偏旁就知道”是学习形声字的好方法。不过,也要提醒学生不能犯“字读半边”的错误。许多形声字的声旁并不能完全表示整个字的读音,有的只是韵母相同,声母、声调并不同,如“猫”、“泡”;有的甚至声母韵母都不相同,如“铁”,这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四)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1)数一数: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2)比一比: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3)分一分: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如蛇(虫、它),吐(口、土)。

(4)编一编: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如“识字l”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5)问一问:适用于识记形声字。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怎么记住这个字?

(五)优化练写过程

在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大体循着“观察范字一尝试描仿一反馈评议一临写巩固”这样的程序,逐步把字写对写好。“观察范字”即默记书后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字的笔顺和主要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不必对每个字的每一笔都逐一分析。例如:“识字3”中的“尖”,观察字形时主要应注意“上下结构”、“上部紧窄,下部舒展”、“竖不带钩”这些要点;对“识字5”中的“滑”则要注意“左窄右宽”;而“识字7”中的“耳”,重点应注意的是“横距相等”的书写要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可适当组织小组或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尝试描仿”就是让学生以观察所得为指导,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影。针对一些汉字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边描仿边说笔顺和书写要领,如学写“识字2”中的“州”,可以这样边描边说:“州”字有6笔,从左向右写;三点不相同,方向有变化;中间一竖短,右边竖最长。“反馈评议”是指师生对照课本中的范宇对描仿情况进行评议。评议写字有直观性的要求,有条件的班级可用投影放大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写的字,甚至书写的动态过程,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知道,怎样的字才好,字怎样写才好。“临写巩固”是学生自主动笔的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堂课书写训练的“终结”。因为写字是一个复杂的手脑并用的心智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要循环往复地进行“观察一尝试一评议一巩固”的训练。因此,学生临写时教师仍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析。也要注意展示那些写得好的字,用身边的“范字”激励、规范全班。

随课文识字的主要途径是寓识于读,让学生借助课文这种最常用、最规范的语言环境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课文教学中识字写字的程序一般这样安排:在初读课文时正音;在熟读感悟中理解生字词的意义;最后自主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如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在导入新课后,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再指导学生根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自读课文。组织反馈时,可集中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也可以通过朗读检查字音。正音的重点应是学生容易认错的那些字:“背”是多音字;“英、静”是后鼻音,不能读前鼻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翘舌音;“思”也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平舌音;还要注意“层”

读平舌音。最后可以按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将生字归类,集中读一读。对字义的理解,则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语言环境,在读中感悟。在指导书写时,“英、教、静”要认真指导按笔顺描红,“英”的一撇上要出头,“诗”的第二横要写得长一些,“静”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上面第三横要短,下面“月”的撇要写成竖,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一定时间内识字量安排上的过轻过重,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不必把一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都集中到一个课时、一段时间里去让学生书写,特别是生字较多的课文更是如此。以《夕阳真美》为例,可以采用分散书写的方法:有的生字在读写过程中,以板书为示范,随时组织描仿临写,如“傍、沉、灿”;有的字则可以结合阅读理解,相机指出字形特点并指导书写,如“蓝”。还可以根据生字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把书写的任务大体均分在几个课时内。仍以《夕阳真美》为例,假如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那么在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可以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傍、芒、蓝、伏、余”;在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再指导书写其中的“慢、沉、涨、灿”。

三、阅读篇

※内容介绍: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发挥朗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朗读能力是儿童必备的语文基本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把朗读课文作为每篇课文的首要作业,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课堂上要用琅琅的读书声替代烦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备课中重视。把朗读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特别要考虑朗读指导的内容、方法、步骤,并且准备好范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对课文朗读的感悟有多深,上的课就有多精彩;教师的朗读水平越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浓。教师对课文中人、事、景、物所倾注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备《2008,北京!》这一课的时候,题目中的“北京”就要读得情真意切,让人听出“北京,你真了不起!”“北京,你真幸运!”“北京,你终于赢了!”“北京,我们为你纵情欢呼!”的弦外之音。读课文的开头“中国赢啦!中国赢啦!”第一个“赢”应重读,第二个“啦”应延长,以表现申奥终于成功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纵情欢呼的场面。如果教师对这两处的感受都平平淡淡,学生读书的热望从何而来?

2、教程上体现。课堂上要精讲多读,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书。这种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程序一般为:初读,整体感知语言材料;精读,领悟揣摩语言文字;诵读,积累内化优美句段;动笔(书写,写话),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种阅读课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理解词句,积累语言,在读中想象课文情境,领悟思想内容。例如教学《青松》时,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逐句读诗,并对照插图想想诗意,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读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看图想象,重点理解“压”、“挺且直”的意思,体会青松不怕压力、无比坚强的品格。读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着重扣住“高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冰雪融化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上述表现青松品格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不宜过快,前两句要读得有力,读出青松的坚强气概;后两句语调上扬,读出赞美的感情。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后,就能够熟读成诵,并逐步认识、喜爱青松这一形象,甚至愿意做一个像青松那样气质高洁的人。

3、评点中指导。对朗读的评点一要及时,二要具体。学生读得怎样,要及时评点。读得好的充分肯定,有问题的及时指出,或让其重新朗读,或给予点拨矫正。如果不置可否,读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好不好,听的学生也不清楚到底该怎样读。学生朗读后,教师(也应组织学生)进行具体评点。读得好的,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如“字音咬得很准”,“你这样读真切地表达了语句含着的感情”;读得有欠缺的,也应委婉地指出来,如“可不可以这样读(范读)”,“要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应注意哪些词呢”,“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感情呢,谁愿意试一试”。对学生的朗读如果总是简单模糊地来一句“读得还可以”,“读得不行”,甚至不作任何评点,谁还能对朗读感兴趣呢!

4、形式有选择。朗读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悟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朗读中,经历从读得不甚流利,到具有一定感情这样的过程。一般地,带着思考的问题时宜自由轻声地读,交流汇报自读情况时应个别读。而齐读这种形式,比较多地适用于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感情,强化记忆或渲染气氛等。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初,在对内容理解不透之前就齐读,学生个体就失去了自主体味的机会,教师也难以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点拨矫正而养成不良的朗读习惯。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范读,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蕴,进人学习情境。如教学《2008,北京!》、《登鹳雀楼》、《青松》等课文时就可以这样安排;也可以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或蕴含深刻的句子,经尝试朗读乃至教师的点示仍读不好的,适时用范读引路。

(二)尊重儿童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也会不同,甚至千差万别。同一个学生读同一篇课文,此时的感受跟彼时的感受也不尽相同。阅读教学中,不应一味追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许多时候,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阅读真正看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承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梅兰芳学艺》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在朗读时,有的学生可能强调的是“会”,有的则可能强调“说话”。联系上文,如果是针对梅兰芳的眼睛开始“没有神儿”,那么应该强调“说话”;如果照应他刻苦学艺的情形,则应强调“会”。这两种读法都有一定道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倍增。有时,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表达的思路。如读到《2008,北京!》结尾的一句话:“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千言万语”可以是怎样的话呢?学生会说:“2008年,北京取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2008年,北京会更美丽!„2008年,胜利属于你,伟大的北京!”“2008年,五大洲的体坛健儿将会聚北京!”“2008年,伟大的北京将更加引人注目„„”

(三)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教材语言平实优美、简练规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阅读中的语言训练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蕴含,领悟词句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积累运用语言。

1、在读中感知内容。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并不需要进行琐碎的分析讲解。课文大都是浅显的白话,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少障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相信他们完全能“读”懂。例如《有趣的发现》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教学时如果只是问诸如“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关于谁的故事”、“他是哪国人”这些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岂不是把一句简单的话问复杂了? 学生只要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不能明白的呢?当然,对于文中一些关键词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如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著名”,如果一读带过,或仅让学生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有名),那还不够,应引导学生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达尔文善于观察比较,是他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重要基础。读懂课文与讲懂意思折射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教学观,前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后者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学生读一篇课文,知道有几段,每段有几句,每句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这些文字读进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表达。

2、在读中品词析句。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人点。

(1)表达准确的词句。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又如“„„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有趣的发现》)这一句中在“可能”前加上“不大”,客观有分寸地陈述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的生存情况,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

(2)表意关键的词句。如:“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孔繁森》)句中括号里的词看似平常,但却表现了孔繁森助人的举动是多么无私。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有些领导干部做了一点事,“记者前后跑,留影又见报”,对孔繁森的敬意会更深一层,并能读出句中含着的感情。类似的例子还有:“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大禹治水》)(3)情味丰富的词句。如“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美丽的丹顶鹤》)这一句中的“鲜红鲜红的”不仅仅表示一种颜色,也包含了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如果把“鲜红鲜红的”仅仅理解为“红色”,那么在朗读时就读不出那种“味儿”。

(4)统摄上下的词句。如:“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治水》)教学时,可先扣住“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引导学生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禹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他有哪些业绩让人们“非常感激”?学生在读中就能抓住“洪水的灾害”以及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突出的表现,理解了“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的深刻内涵。又如教学《(有趣)的(发现)》时,可以从课题人手,引导学生带着“这是怎样的发现”、“有趣在哪里”这些问题读课文。这样把全文看成一个整体,学生循着一条线索,在联系中抓住了要点,理解了词句,读懂了课文。

在阅读中感悟词句,要注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一般地,优美抒情的课文(如《夕阳真美》)可采用“欣赏法”,即组织学生听范读或朗读录音,以感受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对情节性强的课文(如《狐狸和乌鸦》),宜用“表演法”,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表演,借助表情、动作、语言、道具等,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可爱,在“玩”中进一步感受角色形象,体会思想感情。而有些课文则可采用“情境法”,即用图片、投影、录音等媒体,创设有声有色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如教学《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时,可影示“洪水淹没庄稼树木,冲毁房屋”的画面,并配以低沉、激越的音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用多作讲解,学生就能感受到洪水到来时紧张、危急的情形。“比较法”也是阅读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是借助不同朗读方式的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辨析差异,加深对词句的感悟。如《要好好学字》第二自然段中,毛主席在听了两个小八路的回答后,说:“我是毛泽东。”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我(是)毛泽东”,一种是“我是(毛泽东)”。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读法,看哪种读法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知道:毛主席先问两个小八路,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手上给他们看,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们,所以“毛泽东”三个字应重读,且都要略顿一下。

3、在读中积累运用。

积累语言主要靠诵读,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首先得读好。忽视这一环节,势必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结构复杂,含义较深的,要指导读通读熟,再要求背诵;篇幅较长的,要帮助理清叙述顺序,明白内容要点,以提高背诵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遵循“从读到说,从说到写”的原则。朗读是表达运用的重要基础,一段文字,先要读得通顺流畅,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内化,才能表达出来。部分课文后安排了“读句子,用带点词说话”的练习(如《秋游》第4项),有的安排了根据课文内容先说后写的练习(如《2008,北京!》第4项),完成这些练习,熟读课文,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是前提。

四、练习篇 ※内容介绍

全册教材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学用字词句、写字训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教学建议:

我重点谈谈“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

成语歌是“读读背背”教学的重点,而背诵成语又是教学的难点。虽说教成语歌不必字字落实求甚解,但背诵记忆毕竟要先有所理解。根据成语歌的特点,有的须通过观察相关事物理解,如“练习1”的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和“练习5”的成语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当时的气候特征,从相关景物中感受成语意思。有的成语歌可联系相关课文理解,如“练习4”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可联系《小鹰学飞》理解;“练习6”中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可以结合《梅兰芳学艺》理解。借助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有些成语歌的意思,如“练习3”中的成语歌:“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见闻解释这些现象。

第三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⑴ 利用课本“情境图”创设交际情

⑵ 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交际情境”

2、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3、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

4、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口语交际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应设法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⑴ 坚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机会。⑵ 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五、写话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操作的:

1、落实造句训练。

2、有效运用词串中的词练习写话。如识字1和5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写话。

3、利用口语交际内容,练习写话。如《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我打算怎样过寒假》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几句话。

4、续编故事。学完童话故事《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一个故事。

5、仿写儿童诗。如学完《水乡歌》,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特点,仿写儿 童诗。

6、补白。如学完课文《美丽的丹顶鹤》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自己印象中的丹顶鹤用语言表达出来。

7、与文本对话。针对某一人或物,初步学会用第一人称进行解说。如学

完古诗《青松》,可让学生与青松对话,说出自己对青松坚强高贵品质的赞扬。

8、观察情境图写话。《英英学古诗》文中有一幅李白独站窗前图,此时

6.雷雨前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六

一把把五颜六色的雨们仿佛是小河中的点点花瓣,一辆辆大大小小的汽车,仿佛是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金鱼,一条条宽敞的马路好像四通八达的江河,一卷卷透明的水花像海色的波浪。

中午,天气闷热,烈日像大火球熊熊燃烧着,神清气爽的风儿却玩起了捉迷藏,我热的汗流浃背,多么希望下一场雨,化解炙热的天气。

果然不出我所料,满天的乌云勃然大怒,黑沉沉得压下脸来,狂风如一匹勇猛的野兽肆虐地刮着,路旁的树枝跳起了“摇摆舞”。

终于,爆发了。闪电像一把利剑,划过一道闪亮的圆弧,照亮哭泣的天空。说时迟,那时快,几乎是同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像咆哮的野马,打破天空的宁静,仿佛有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雨来了,铺天盖地的,像千万个伞兵从天而降。向外望去,任何东西都朦朦胧胧地消失在雨中,只能隐约看见近处的房子,好似仙山楼阁。大雨滂沱,暴风助着雨势,疯狂地吼叫,仿佛一切都在发抖。

渐渐的,雨小了,风也小了,和风细雨像演奏的交响乐,多么悦耳动听!我的视线清晰了。雨把僻静的小路冲洗得一尘不染,仿佛充满了活力。路旁的小草沾着晶莹剔透的水珠,经过风雨的考验,显得翠色欲流,更加生机勃勃。

7.二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有效指导

调查发现,经过小学低段与中段学习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技巧,由此,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教师就应该重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重点对课前预习习惯进行培养。实践证明,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语文知识点,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提升自身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激发预习兴趣,培养自主预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已经步入高年级语文学习阶段,其独立意识也随之得到增强,因此,若语文教师依旧在课堂中占据教学的绝对权威地位,而不能够将自主发挥与自主选择的余地留给学生,那就会对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作业预习方面,那些具有较高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往往比较倾向于自主选择语文预习内容,若语文教师始终强制性地为学生安排相关预习内容,就会影响小学生语文课程预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应该放手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预习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制定有效预习方法

在小学高年级课前预习方面,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渔”,在对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掌握更为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其语文预习能力。

1.语文课文的初读和通读

在看到新课文后,要保证学生流利、正确地读出来并非易事,基于该过程,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语句、生词等难题阻碍。所以,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都应该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读,认真标记出课文中的晦涩语句或者生词,初读后再展开全篇通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文通读期间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

2.在课文预习过程中正确选用资料

在预习新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使其预习效率得到不断提升,由此能够全方位地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认知。比如,在小学六年级《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搜集该文作者吴承恩的个人资料,若有充足的预习时间,还可鼓励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在该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已经掌握了相关资料,所以很容易活跃起来,从而保证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课程教学。

3.带着问题预习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疑问中预习课文,这样可以将学习的目的性直接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在疑问中预习课文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重点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根本。在课堂中点拨与说明问题,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也可让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展开讨论,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小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想一想、读一读方面,还应重点培养用笔记录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过程中,就应告诉他们,如果有不懂的应该画一画、圈一圈,该习惯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实现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依照课文创新安排

所谓课前预习,并非每篇课文都必须预习,而是应该依照文章内容与文体特征进行合理、有效地安排。比如,在《小偷罢工》的教学中,笔者就未引导学生预习,也未将教材提供给学生,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未知,由此才可以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并对文本进行生动再创,赋予文本更为精彩的生命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课堂的精彩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轻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重点强调以学生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主体,同时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正确预习习惯,这对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的语文学习极具重要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重视对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其预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进而改善小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霞萍.有“备”而来,让预习摆脱“鸡肋”窘境---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2(8):44-45.

[2]樊玲.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J].开心素质教育,2015(10):40-40.

8.奏好低年级语文课前序曲 篇八

一、在巧妙的导学中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只有当学生喜欢预习,才能将预习要求转化为预习需要,才能持续保持预习兴趣,为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驱力。鉴于此,我平时注重设计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不同类别的预习要求。如把生字分成三类提出预习要求:A类字虽是生字,但出现的频率较高,学生对它很熟悉,字形较好记,这类字要求学生给熟字换个偏旁通过预习来掌握。如:请、清、情、晴、蜻,访、防、仿、纺、妨等字。B类字也是给熟字换偏旁,但容易混淆,则要求学生看偏旁理解字义帮助识记。如:辩、辨、瓣、辫、掰等。C类字笔画较多容易写错,对这类字则在新课上重点检查巩固。如:“微”学生易把山字下面一横漏掉,“溪”学生易把下面的“大”写成“小”字,“满”的偏旁是三点水而不是草字头等。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巧设预习要求,不断给学生新的任务、新的刺激,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预习对学习新课文的帮助。这样,学生预习的自主性就会明显提高,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就会产生主动求知的愿望,从而奏好课前序曲,真正从单纯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在自主乐学中养成习惯

“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古人也常说:“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就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新知识。由此可知,预习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由于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生字和读课文而已,这是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的。为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预习真正起到“序曲”的作用,我注重在预习前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进行迁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乃至运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了解新知、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预习识字课文,提示学生思考本册(二年级上册)《识字1》与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课文有没有联系,启发学生仔细阅读,想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在比较中便会发现:它们相同之处是写景物,不同之处是描写的季节一个是春天的景色,一个是秋天的景色。有了上述问题,他们探究的欲望便油然而生,预习就不觉得枯燥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课前预习的收获,不但使自己预知新课的内容,发现疑难点在哪里,在课堂上还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这样,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实践证明,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活动,并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途径。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在善思会学中发展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采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动天君即‘动脑筋’的意思)。”要让学生动脑筋,给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时,就要注意给他们一点目标、一点探索空间,以激起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但预习指导要因人因文而异,要量体裁衣、变换形式。 “因文而异”是指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和问题,设计预习题时力求有的放矢。如《小鹿的玫瑰花》这类童话课文,向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故事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带着一个个小问题,开动脑筋进行阅读,久而久之促进了学生预习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对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则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不断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预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会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并从中学会质疑探究。“因人而异”是指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有选择地完成预习题,不强求一律。如,学习《我不是弱小的》一文,教师提供几类预习题:A类预习题: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类题一般学生都能完成。B类预习题:为什么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而不直接递给萨沙呢?这类题中等生乐于探究。C类预习题: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优等生预习时则喜欢挑战C类题。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我注意有针对性地随机引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新知,探究新知的预习方法,学有所获,在善思会学中发展能力。

好的序曲可以振奋人心,好的预习方法可以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能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便会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使他们经历知识、情感碰撞的心理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性格不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如果不预习,一节课且不说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时间基本上都花在识字和通读课文上了,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对遇到的难题的探讨。可见,预习是课堂的序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农民工650字初一-初中作文下一篇:高级销售人员英文求职信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