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共14篇)
1.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一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强调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强调以大学生为中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一)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
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二)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
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四)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而且表现出我能学,我会学。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充分利用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二)是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三)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
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二)合作办学
1.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各种类型的药厂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实际生产,增长见识,避免了下厂实习走马观花的局面。教师也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
2.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3.树立服务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报效国家。教师要体察学生的心态,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生活到学习、到创造、到实践都要跟踪服务,用高尚的师爱的人格魅力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第三、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活
动课程,譬如教育类课程、心理修养方面的课程、社会实践类及社会服务性课程。
第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以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地抵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污染青年大学生良好人格修养的消极因素,提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现如今,虽然教育鼓励改革,但是一些教学评价体制并没有改变,还是以某次竞赛或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它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有时既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堂优质课,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完全在于考试或竞赛的结果,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他们的创新,我们通过系列的课外活动及电化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随着电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和优化,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天空会更蓝、更广阔、更美好。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将成高等院校的永恒主题。
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常志娟、吴学红、张培旗、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轻工科技2012年02期
(2)王勃侠,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02期
(3)张黎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许劲,大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J] 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论文研究过程:
经过我们小组对题目的认真剖析,简单的列举大纲,然后根据大纲所列举的内容小组分别寻找资料然后汇总,对论文进行删除、整理。按照此次论文的写作要求对字体进行改动。
2.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做学习的开拓者
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潜在的能力, 那么,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就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而是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问题, 而愿意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的结论。这样, 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发展的开拓性, 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 应该看到, 创新思维的萌芽, 在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 一年级小学生, 昨天还在父母的呵护下, 无忧无虑,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而今, 把他们禁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变化呀!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 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行为, 但学着学习知识的增多, 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 慢慢地, 他们会自觉地去探求一些未知的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开拓者。
二、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自尊心, 往往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中不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依赖情绪, 久而久之, 就产生懒惰心理, 缺乏自信心, 思维慢慢僵化,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 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所有学生都尝试, 计算任意一个自然数的2或5倍, 观察有什么特征, 猜测能被2和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 再尝试计算机验证, 学生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认识, 验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同时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三、发扬教学民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 是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 涂颜色, 比一比, 折一折, 量一量, 比较异同, 引导概括。
3.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音乐素质;律动;音乐活动;韵律;审美素质
最近的音乐教育杂志中很多文章都在感慨: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并附有大量的统计数字。于是我做了一些调查,对于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讲,他们注重音乐知识和歌曲的教唱,留给学生自由创作、实践的机会太少。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只有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了充分的价值。没有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我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只要我们给它水分和阳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乐趣,爱上音乐课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多。经过调查研究,我感到如果在教学中,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对我们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教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一)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
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外国某些地方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加强律动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孩子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作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
(三)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看图式标题的音乐欣赏《百鸟朝凤》、《野蜂飞舞》等;对情节性较强的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二泉映月》等曲子。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如:欣赏完《赛马》、《森吉德玛》等曲子后,由于有鲜明的对比段,可按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为不同情绪的乐段创造性伴奏谱。又如:欣赏完《快乐的罗嗦》、《采茶扑蝶》等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曲子时,可运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等。
在孩子们的眼里,创作是简单的,没有清规戒律,教师也不应该有更多的顾虑,只要正确地加以指导,寓创作教学于音乐活动之中。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能不能把孩子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呢?我们主张让他们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加上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去把握、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来表达。这样的教学是能够做到的。我们只要从孩子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种内容告诉孩子们,他们便能够理解;只要要求他们用音乐来表现这些内容,他们就能够自己去进行音乐的创造。这些内容可以是儿歌、童谣、谜语、神化、寓言、民间传说以及儿童自创的图画、自编的童话、寓言等等。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质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
4.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四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实施。
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会同教务处确定被评估对象;
对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进行检查; 各学院在答辩工作结束后开展自评工作,主要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
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抽审被评估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评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现场考查,确定评估结论,并向各学院反馈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指标体系与标准
5.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五
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陶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前进的使命,更应不断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创新与实践在我们身边是什么样的?
暑期中我对本校以及外校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发放问卷以及与同学的深入交流,更多的了解了我们对创新和实践的理解和问题。
首先,什么才是创新与实践?创新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断的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意志,信心,勇气。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同学都能认识到创新的关键性,也认识到应该不断去创新,但是很多东西时刻制约着创新的激发,实践的行动。
大学的我们一般都是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按故就搬,有了初级的专业知识技能,部分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停留在发发牢骚和唉声叹气而已,并没有实践的行为。大部分学生虽然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或者缺少必备的创新思维,技能及毅力,也同样导致了创新能力不高。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但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现代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都是接受老师机械的灌输,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悟性,灵感基本上就被埋没了,思维的束缚。加之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是很准确,对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有同学具备有创新精神但由于往往不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关系,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同学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许多大学生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上,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各大学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也有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今的考试制度依旧沿袭应试教育的制度,这使素质教育并未完完全全地实施。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的发展。考试制度不变,学生就要为考试做充分的准备,以取得优异成绩。时间不允许,精力不允许,部分大学生根本无暇顾及创新,这就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虽然我们的创新面临着很多但是我们更应该的是与时俱进不断的发展自己。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
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要克服对权威的过分信赖和固化的思维模式,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弥补知识面狭窄的缺陷,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应该要不断的培养坚强的毅力
我们的学校也应该学校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改革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兴趣,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通过广泛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也可以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兴趣研究小组,教师进行指导并以一定的方式给予鼓励,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提高大学
6.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了学校的教育生活。它以其独特的课程形式、课程价值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列入国家课程计划,各地亦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面对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命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目标,大量的实践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索一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青少年大多具有原始的创造欲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应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开阔视野、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学知识、技术产生,知识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之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通过电视、广播、书报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现代科技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对知识分类、概括,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撰写科技小论文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会解决问题。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在实践中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落到实处,才会有效果。
(一)创设真实的创新情境
创新精神是高度的精神境界,知识是必要的基础,关键在于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亲历的总结、体验,直至升华和内化。学科课程不具备(或是说很少具备)这一无形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好弥补了学科课程的这个不足。应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践性,为学生创新开创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在广阔的社会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尝试,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
(二)广泛的实践机会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在综合实践课中,同学们可以以个人、小组、集体的形式开展论文、制作、科学实践、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以及发明创造活动,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亲身、亲历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让个性充分发挥
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个体或小组为单元的一种研究学习。它充分照顾了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发挥各人的特长,激发各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单一思维向多元化思维、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发展,展示自己的丰富想象创意,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乐,从而激发更大的创新热情,学习更多的创新技能,为向更高层次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自主的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是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采用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活动空间,更多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空间,舒展学生的个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康向上、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作者 :靳云张海霞王
单位:汉沽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7.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基本思路
“三个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基于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的第二课堂和基于课外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其重点在于运用咨询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课堂是培养兴趣、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地,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的约束,形式多样,蕴含丰富,可以自由参与和发挥创造力,充满乐趣、激情与创造性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演讲、兴趣社团、文体才艺展示和科技学术活动都是第二课堂很好的平台和载体,能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科技意识,增强他们的创造意志与实践技能;第三课堂是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为第一、第二课堂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火花,推动学生整体化知识的吸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使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成为必然。
二、新形势下以三个课堂为载体的素质教育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源泉,探索“三个课堂相结合”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对大学生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一课堂。大学课堂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和创新理论教育的第一渠道,指学校在课堂内组织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以班级和学生为主体,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主要最基本的环节,以课堂为核心场所,侧重于系统知识的讲授和传播。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把知识讲解的内容全部完成,还需要任课教师能够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逐步建立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师教学方面,要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多采取启发式、咨询式、问答式、研究式、专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演讲与辩论、集中汇报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可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技能和素质才干,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党团基层组织作用,高校党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基本覆盖了全体学生,具有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校党团组织要努力发挥校园文化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和在教育、团结、联系大学生的优势,开展有利于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次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注重思想引导,保持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方向,避免太过功利化、庸俗化、社会化的活动,坚决抵制社会各种颓废思想,保持大学生青春奋进之风,同时丰富社团结构,加强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育锻炼类、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建设,打造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高规格、多层次、重实践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全方位锻炼、多途径学习、多渠道时间提供有益平台。
此外,还要发挥网络思想阵地作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现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据粗略统计,在校大学生每天除了上课,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上,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至少3个小时,而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用在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社交网络、网上购物等方面。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它的快捷性、立体性、广泛性、宽容性、协作性、趣味性可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巨大空间。利用校园网、Internet、微博和微信平台等网上思想阵地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活动,进行互动的学习、思想交流,可以通过建设专题教育网页、开展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活动、建设专题论坛、宣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方式,针对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学生最常见的行为活动开设专题网络公共平台,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梳理成条,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三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学习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仅仅依靠第一、第二课堂已经无法覆盖高校对学生教育的全部范围,因此,开展“第三课堂”教育,已经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必然需求。第三课堂是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引导广大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走出宿舍,深入到农村、社区和敬老院、小学等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精神宣传、义务支教、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各种社会调查、基层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
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可以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可以邀请校内外在某些学科领域内知名的学者和已取得科技创新突出成果的学生为学生讲解,传道解惑,增强他们对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闻题的关注和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培养学生们从事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的浓厚兴趣,形成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二是,实行导师培养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提升,以“早组织、勤指导、重落实”为思路,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工作中,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我院目前已经成立的以“竞赛、创新、创业”为核心的SPR创新创业基地,定期邀请指导老师为对自主研发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开办讲座,在导师指导下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编程、芯片焊接等体验和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上机器人比赛。
参考文献
[1]李云海,薛宝林.高校“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885.
[2]王淑萍.贯通三个渠道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36-37.
8.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做学习的开拓者
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潜在的能力,那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就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而是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问题,而愿意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发展的开拓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应该看到,创新思维的萌芽,在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一年级小学生,昨天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今,把他们禁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变化呀!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行为,但学着学习知识的增多,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慢慢地,他们会自觉地去探求一些未知的问题,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开拓者。
二、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自尊心,往往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中不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依赖情绪,久而久之,就产生懒惰心理,缺乏自信心,思维慢慢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如: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所有学生都尝试,计算任意一个自然数的2或5倍,观察有什么特征,猜测能被2和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再尝试计算机验证,学生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认识,验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同时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三、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是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涂颜色,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比较异同,引导概括。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学民主,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创新,使学生产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萌发创造性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9.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九
我们试试素质教育,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就以“家
务劳动”课型和“公益劳动”课型为例谈一谈,在小学劳动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劳动“家务劳动”课型
“家务劳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就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培养应用能力和动手技能。同时,教育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此,教学这一类课,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创设情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师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感人。具体方法是,有趣的启发谈话。让同学们欣赏老师或者事先有准备的同学的劳动示范表演。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劳动第8册第2课《拖地》时,就先请事先做好准备的某某同学,在课堂上给大家表演了一下。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看到这位同学拖地的动作熟练,并且拖得又快又好,羡慕不已,自己的劳动欲望油然而生。接下来,再讲拖地的注意事项,同学们很用心听。
第二、明理学知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从明理到学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操作要领,体会出劳动是人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高潮。
第三动手实践
这是小学劳动课的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一边讲解示范,一边让学生观察操作,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讲解要简洁,明白,放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充分地让他们去实践,在学生自己实践、练习的时候,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体验,努力创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
第四教师小结
一这是“家务劳动”课型的最后一部分,教师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做出评价,特别注意对那些有创新行为的同学评价,往往老师短短几句话,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至下次更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小学劳动“公益劳动”课型
在公益劳动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得以锻炼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课。
第一情境导入,点名目标
首先,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创造情境,组织学生调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地点,图片,使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示范讲解,明确道理
通过教师耐心细致地示范讲解,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本次公益活动的意义及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只有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后,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第三设计方案,课堂实践
教师讲解完后,针对本次公益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讨论:“我该怎样进行这次公益活动?”这样为公益活动进行打下了基础。老师根据小组的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在活动前,再查一下准备的材料或工具。准备充分以后,开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比一比谁的效率高,质量好。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并亲临现场指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第四汇报总结,进行教育
学生汇报,可以使大家看到这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度自觉性和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思想品质。
10.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
养
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那么,如何有效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确立主题,激发创造热情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积极参与和热情辅导,不断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所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各自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明理清楚,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关键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又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了兴趣才能挥发无穷的力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
例如:在“我们身边的动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动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想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建立平等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创新精神
要和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充分的表达自已的思想,抒发自已的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四、引导学习方法,经历操作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如果学生有了知识,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态度,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自当一当“小小售货员”亲自做“家庭小厨师”……让我们的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去品味、去体会……
11.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剪纸 动手能力 创新精神
一、学习剪纸的必要性
剪纸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是在广大民众中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强烈的装饰、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特色,抒发着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真实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又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历久弥新。
剪纸的过程,从构思到创作到剪刻,是对各种美术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启发思维,锻炼手的小肌肉功能,提高手工操作中的精确程度,促进智力发育,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各种能力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情况施教不同内容
(一)低年级阶段开展趣味撕纸教学
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意象期,有着爱玩、爱动手的天性,喜欢撕撕贴贴。在撕贴中,既锻炼了儿童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又训练手脑并用的能力,还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1.随意撕,激发学生撕纸兴趣
利用儿歌:“小小手,真能干,变成两个小嘴巴,一口咬住各种纸,你一下,我一下,一片一片撕下来。”巧妙地口诀让学生迅速掌握任意撕纸的窍门。再用画笔添上小眼睛、小花纹,不经意间就出现了一片树叶,一朵白云。孩子们在想一想、画一画、撕一撕中,带着自己的独特构思开始神奇而快乐的撕纸之旅。
2.大纸变小纸,沿着轮廓步步走,提高撕纸技能
在学生们掌握了随意撕纸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质地较软的纸张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简单动植物等图案(如小鱼小花等),先将纸张的多余部分撕去,随后,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纸张,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沿着轮廓线的边缘一步一步撕,直线快速撕,弧线慢慢撕,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学生撕纸技能。
(二)中年级阶段以单色剪纸为主
三四年级儿童处于小学中年级。由于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开始萌生了写实倾向,有了深度空间的知觉,追求真实。在工艺技法上,已有很大的进步,手指对刀剪的操控能力有很大的增强,已能比较正确地运用刻刀。所以对中年级学生安排单色的剪纸,学习剪纸的制作步骤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折——画——刻——剪四步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剪纸艺术。第一步,先教学生各种各样的折法(对称图案的折法,团花的折法等)。第二步,画稿。根据剪纸作品的特点,将画面安排的饱满均匀、各部分自然连接。对称图案的画法、单独纹样的画法,由简易难,层层深入。月牙纹、水滴纹、锯齿纹等装饰花纹灵活运用。第三步,进行刻。刻刀持正、用力均匀,刻直线从上到下,刻横线从左向右,刻弧线从左向右沿着弧线一刀一刀移动刻成。第四步,进行剪纸。交会学生正确用剪刀的方法,学习沿着轮廓剪、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对角剪等的基本方法。剪与刻的顺序是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细后粗,交替进行。
(三)高年级阶段以创作为主
高年级逐渐从用绘画陈述事物转变为刻意表现物象,改变了意象期的二维简化形象的表现方法,力求符合客观对象的视觉真实,手的协调能力很强,已接近成人,对精细的动作把握较准确。对本阶段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剪纸技法的训练外,可安排一些剪纸创作,在手法上应力求工细,对学生进行构思、起稿、剪刻、装裱的技法综合训练,使学生会运用变形、夸张、装饰的造型原则,发挥刀剪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力求做到“特征明显、重在神似、注重个性、表现独特。”另外,拓宽学生的创作范围,增添彩色剪纸,套色剪纸内容,也是对学生的色彩知识、绘画知识的一种运用。
三、在施教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
1.观摩、欣赏,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将剪纸作品分发到小组,让学生观察、揣摩剪纸技法与前人经验,丰富其形象贮存,并分析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蕴涵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接触表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各方面内容的作品中,加深对剪纸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理解,如讲一些民族风情,传统习惯,剪纸创作的背景故事等,在讲剪纸的变形、夸张的造型原则时,出示了《狮子滚绣球》这幅剪纸,并讲述艺术加工的过程,在自然雄狮的基础上,把棕毛变成卷的,尾巴变成三瓣状,脊上装饰半月形纹样,脖子上挂着铜铃,爪子蹬着绣球,把面容凶恶的猛兽变成惹人喜欢的形象。还如在表现瓜菜果实中,如桃子本身很简单,但在桃子外加了五只可爱的小蝙蝠,让学生猜寓意,体会剪纸艺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借剪纸来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丰衣足食等的美好心愿。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在观摩、欣赏中激发兴趣、净化心灵。
2.示范和讲授相结合,突破技法上的难点
剪纸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掌握技能。精练、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讲解,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演示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剪纸时,一些细节的刻制需要一定的技巧,必须亲自示范,如“开孔”的方法,要把尖刀放在要剪的孔上,慢慢摇动,将纸穿透,同时应把左手食指前端放在开孔处的剪纸背面来托住剪刀,配合开孔动作,然后向左转弯慢慢剪出。这样的细节只靠讲授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加强示范,让学生看清楚,才会成功地突破难点。
3.利用电化手段,创设情境,事半功倍
剪纸的直观性,技能性及其作品的审美性特点,决定了电化教学是剪纸教学实现优化的手段之一。充分利用幻灯、电视、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激发兴趣。同时放音乐可调节学生情绪,使学生更有灵感和创造力。
4.适当的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美术作品既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技巧,又反映了设计、创作的思维能力,也反映出其审美个性。可以说,每一件学生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被肯定的愿望。因此,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尤其是积极的鼓励,会令他们信心大增,不断进步,出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中,每次课都要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参观,互相评价。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并且要经常举行一些级部或全校性的展览,培养学生的兴趣,设置橱窗,长期展览学生作品,不断更新内容,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美术才能的机会,不断提高艺术兴趣和水平。
12.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抓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创新, 大而言之, 言人之所未之言, 干人之所未干之事, 也就是说运用知识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事实上, 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创新, 创新人人都会, 个个可为。创新离不开观察、思维和想象。创新是体育运动的生命, 没有创新, 体育运动就得不到发展。体育教学从灌输教育到应试教育以及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等,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竞争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积极地竞争意识, 就很难立足于社会, 而这竞争意识的培养, 再没有比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体育竞赛中, 胜与败总是并存的, 如何对待?在教育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胜与败的教育尤为重要;需要教育学生在胜利中找不足, 在失败中找教训, 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 更要端正对学习、生活的态度, 成为社会的强者。
体育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也是我们教学中迫切研究的课题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经验, 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 要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知领悟体育的魅力;因为体育文化的传递, 单靠教师的传导, 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培养起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才能逐步实现“要我学”向“我会学”的转变。例如, 在这学期, 我们组根据教学大纲, 结合我校教学特点, 制定出教学计划, 在全校尝试兴趣活动项目的开展。兴趣活动项目有: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等, 通过项目的选修和练习, 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一是在教学中向学生引导学习目标;二是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进行表扬和激励;三是要求学生会总结, 找出不足;四是教育学生要善于合作、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使自身的心理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3.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领悟新课改标准下对生物课堂标准的基本要求。在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来彰显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高中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探究性
针对高中生物的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探究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遗传”一词时,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可以引领主题的小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漂亮的舞蹈演员,她拒绝了所有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追求,转而向一穷二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信中写到“我们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后代像我一样漂亮,像您那一样聪明”教师提问:“他们的后代会如他们所愿吗”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即使答不上来问题,但也因此产生了兴趣,针对问题探讨的结果,学生们都可以喋喋不休的抒发自己的认知以及看法。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营造出很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实践性
教师是否具备灵活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在进行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充满创新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经过教师的引导积极进行观察、论证、探讨以及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关问题本质内容的全面掌握。同时,要注重将多种思维方法与实践的灵活性、高效性相结合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于无氧呼吸知识这一知识点时,向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我们长跑过后总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并且在特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亲自体会长跑过后是否有腰酸背痛的感受。实践证明:人们长跑过后总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经过长跑后的氧气供应不足,身体细胞经过少量氧气呼吸后会产生乳酸,人体乳酸累积过多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现象。实践出真知,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精神。
(三)个性化
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个性化。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个体的性能,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的实现。大部分教师都不喜欢概念和理论的教学过程,认为其枯燥、无趣、乏味。但是,如果将教师的幽默感引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实现“雅俗结合”,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新颖的材料以及与众不同的思维,都能够将枯燥无趣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将繁化简,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会知识。例如,教师教育男学生抽烟的方式。教师在介绍有关于细胞癌变时,一本正经的说学生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方面烟草的营养价值较高,燃烧时可释放4000余种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以及砒霜等。另一方面,学生抽烟将来可成为医学专家,抽烟者可以充分体会肺气肿以及气管炎,同时可以与癌症交朋友,至少有43种 已经被确认为是致癌物。文章中教师将急切的心情转化为对学生关怀的话语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相信比教师声色俱厉的训斥更有利于转换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推动作用。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设计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
在教师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针。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再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时,要以对学生启发性比较强的综合性问题为主,培养学生通过使用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设置的题目是“在肝脏内糖类是如何被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作为高中学生的生物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引导、点拨以及启示的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求同存异,不断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方法,取得新结论。根据生物教材的缺陷性,其阐述的部分结论阶段性以及时间性都比较强。时间久了,新证据的出现会推翻或者改变原有的教学结论。所以,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要杜绝固定思维模式的形成,学生不可以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照搬与记忆。
(三)创建科学评价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评语,能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将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考虑进去,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对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结束语:
14.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并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潜能,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尊重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
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其实,这就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讲到太阳的温度,有学生问:既然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如果将很多水一下子倒在太阳上面,会不会将火熄灭呢?当时,有许多学生发出哄笑声,觉得他的问题太愚蠢。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个同学问的虽然是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但是,它反映出这位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想知道太阳到底热到什么程度。我立即表扬他:你的想法非常好!很有意思,与众不同,现在我们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你这个问题。然后我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研究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理解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使人类无法接近,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是,将来也许你或者其他人能做到。我这样做,既尊重、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激励他,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小孩子好发问,为什么学生越大越不爱发问,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的就是教育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2、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3、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我们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
花。
4、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我们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求知活动中去。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5、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我们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小学科学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再比较三者的体积。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学生可以去请教家长,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获得答案。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要有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三)、突破常规模式,培养创新品质
要想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愉快而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小学科学的教学,更要注意这一点。小学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见解一定要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只用一个答案、一个标准去评判学生,或只是一味的批评。就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要敢于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他把复读机全部拆散,就是要看一看复读机里到底有什么,尽管受到责怪,下次他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一次装四驱车的活动中,学生对照安装图,很快就把四驱车装好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放到轨道上去比赛,结果,都对自己的车子不满意。这种结果是早就预料到的,教师这时对学生说:每一套现成的四驱车配件都有它的缺陷,要想使车子跑得快、稳、久,你们必须在车子的导轮、凤尾、马达、电池、底盘上动动脑筋。学生为了达到效果,他们回家后又重新改装了一些配件,使得整车的性能大大提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快乐,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掘。比如我教学《杠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到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它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摸索并加以总结,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素质教育》周峰广东人民出版社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董奇浙江人民出版社
《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上海教育
参评组别:小学科学组
作者姓名:王会香
工作单位:高台县合黎乡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34300
职称或职务: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11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07-24
音乐表演专业培养规划11-04
音乐专业学生学习11-12
浅谈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08-17
浅析心脏外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6-22
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08-09
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