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精选9篇)
1.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一
罗尔斯正义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要通过社会契约法、理性反思法、排除法对正义的内涵、原则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指出制度只有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则和差别原则从而达到自由和平等的恰当平衡时社会才是正义的.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代际平衡论”、制度与个人关系理论等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李建芳 Li Jianfang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人文艺术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B0-0 关键词:正义 社会契约论 两个正义原则 原初状态 最大的最小值
2.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二
饮水思源。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天然存在的, 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经过艰辛探索建立起来的。今天, 我们回顾和探讨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所产生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不断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产生了不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火花。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闪现了不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
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在这篇著作中, 毛泽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 中国向何处走的问题,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一系列的观点, 其中不乏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火花。其中, 在政治上, 毛泽东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本身具有的两面性, 认为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必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在经济上, 毛泽东提出了没收大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 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文化上,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都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 因此, 毛泽东说:“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 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 这说明,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考虑如何使中国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 也在思考如何把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上。为此, 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思想, 即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对农业的改造时, 毛泽东提出, 在农民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通过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时, 创造性地把农业合作化的原理运用到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候, 毛泽东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 毛泽东又提出了在中国“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2) 的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关于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可贵的思想。
从以上论述中, 我们可以概括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思想。首先, 毛泽东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大前提。其次, 必须大力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生产力, 国营经济必须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领导力量,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再次,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让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些宝贵思想为他在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南。
二、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失误, 毛泽东敏锐体察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隐患, 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经过大量艰辛调查研究,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探索出了一些在当时具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思想。
1. 以前苏联为鉴, 探索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为了反思和克服前苏联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 , 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 写下了《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方针。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统筹兼顾地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调整上层建筑方面:要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要处理好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继《论十大关系》之后,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 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毛泽东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非常关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毛泽东的同意下, 1956年9月, 党的八大决议提出,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1957年,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目标, 他说:“建设社会主义, 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3)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 毛泽东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思想。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 》中指出:“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 (2) 同时, 他还提出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这样, 毛泽东不仅认识到发展经济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 而且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以后的经济工作都有着指导意义。
3. 依据国情,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毛泽东不断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阶段, 以及在这个阶段中的矛盾如何。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 认为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 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着矛盾, 提出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 他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他在文中深刻分析了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他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此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也可以抽象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思想:首先,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 这使他指导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次, 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他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 采取了统筹兼顾的方法,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次, 坚持发展生产力, 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最后,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 在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推动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首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中,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矛盾论和商品经济论等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 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他在分析问题时, 较多地运用矛盾法、统筹兼顾方法、抓两头带中间、留有余地、波浪式前进、“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为我国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再次,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所产生的一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经验和理论,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当然, 毛泽东在探索的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 在实践中有的已经践行, 有的还没践行, 甚至在践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但是, 从总的来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而失误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戒鉴。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
因为毛泽东探索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我们今天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准备, 后者则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探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及其产生的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 基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必须像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那样, 从中国实际出发。现在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多方面的要求, 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面对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 我们首先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发展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宜居、人民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继承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体系自信和制度自信, 绝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破解发展难题, 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 积极调研, 扎实探索, 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论。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正确的决策往往来自于调查研究, 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 因而一生中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 新形势下这句名言仍光芒四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 我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5) 而新的理论必须来自于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和掌握。在我国处于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矛盾比较复杂, 各种利益纠葛给深化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 因而, 我们必须发挥毛泽东那种“床上地下, 地下床上”的精神, 脚踏实地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扎实探索, 积极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再一次相结合, 创新适合新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 突破发展瓶颈, 指导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辩证分析, 改革开放, 破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 现今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仍带有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 未知领域、传统思想和既得利益集团格局相互交错和叠加, 这些都给改革开放和未来发展带来风险和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前, 改革开放已步入深水区、攻坚期, 已经触及到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因而要吸取毛泽东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要用扬弃和发展的眼光,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继承他那敢于突破陈规的精神和重视变革与开放的视野, 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突破, 做到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4. 统筹兼顾, 营造和谐氛围, 凝聚壮大社会发展力量。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从提出矛盾到解决矛盾,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统筹兼顾的方针, 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 (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国内国际各种交错的关系和矛盾, 比20世纪更为复杂, 且不断变化, 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继承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同时, 要突出重点, 特别是关心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6)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更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对人民负责, 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建设小康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凝聚壮大社会发展力量, 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 从而保证小康社会顺利建成。
摘要:毛泽东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打下基础。他的不畏艰难, 勇于探索的精神,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辩证分析、统筹兼顾、化解矛盾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和方法, 对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现实意义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李家祥.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立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45-03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自媒体日益普及,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人人参与媒体的新传播时代,同时也影响着身在其中的受众,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渐变。“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1]作为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激情、好奇心和可塑性的高校学生,即是“自媒体”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媒体受众。他们是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社会未来思想主体,自媒体主观、无序的“泛滥”之下,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重要的任务和挑战,高校从业者要从民族兴衰、国家前途的高度,抓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不辱使命。
一、自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
“与传统媒体相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征”[2],自媒体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数字科技等技术,在传统媒体介质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异于传统报刊、广播等形式的新型传播形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极强的传播自主性;传播参与的广泛性;传播行程的多点化、互动性,所有的特点正契合了当下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信息传递层面对他们是极大的刺激,积极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内容芜杂、传播隐蔽的自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广泛发展,加之,他们的价值判断、道德体系尚未成熟等方面的问题,都成为高校学生思想建设现实存在的挑战。
(一)新兴媒体形成的自媒体语境
互联网、智能手机、便捷的无线网络、各种手机应用等方面,促使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继而成为异于主流传播的“自媒体”。美国人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的传播主体为媒介中的任何人;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能量巨大;在“点对点、面对面”中传播,既可“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亦可“下里巴人”的草根文化,甚至是道听途说,等等。
在自媒体这种人与人时刻交互影响的环境里,我们更要注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背离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用更有利于被接收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建构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的解释框架,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事务的理解合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3]。“自媒体”发展迅猛,业已成为现在高校学生的主流,甚至是生活惯性——刷微博、发朋友圈等。人际交流、获得资讯、学习、思想交流等等方面都极大的依赖于自媒体,它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构建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外因,要研究它、发挥它,以此实现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构建。
(二)处在新兴媒介环境下的高校学生
高校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期冀,他们的政治强度、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高校学生以其自身独特的思想特点,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潮流作用,其思想兴奋点、注意力热点往往是同时期高校学生相对集中的思想方向,因此,高校学生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跃然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育人为本,德育先行”。
高校是思想相对开放的平台,允许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环境下的思想交流、碰撞,文化的丰富、多样,亦允许观念的活跃、交融,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环境,高校学生又可以自主选择各色手机应用、无线网络、互联设备,缺乏辨识的传播中必然出现思想意识上的良莠差异,甚至会渐变的完成颠覆自身既有先进价值观念的可能,高校从业者则历史性的成为帮助他们甄别、客观对待多元媒介传播的“精神导师”。
高校学生思想存在着:群体发展、流行跟风、易变不稳等特点,加之,网络深化发展,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和热衷,使得微博、微信等自发性新媒介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这些存在“先天缺憾”的媒体势必带来思想传播上的“阴暗面”,任其肆意的主观传播,久而久之势必对积极价值观的建构产生影响。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敏感时期,担负着家庭、社会的责任,他们的思想发展状况是我们高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他们处在形成、完善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受外部环境引导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对低门槛的自媒体如若利用不当,或者监管、引导不利,势必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不良、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建设——兴国之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的思想、精神价值是显见的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概括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简洁但内蕴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性价值观念,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指向,强调了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重点要求高校学生的时代愿景——改革创新,提出了作为精英群体存在的价值高度——社会主义荣辱念,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任何阶段的高校教育中都是不容轻描淡写的部分,以它指引大学生的思想流向、行为方式,才是高校育人的坚定诉求。高校学生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辅助他们完成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轴心任务,在具体生活过程中,以富含民族大义的精神信条微调、完成,从行为到思想的转变,认知、接受、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完整建构个性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平民化、自由、灵活、约束力低的自媒体时代,仍然需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学生做思想建设的引航
基于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规律以及他们所广泛运用的自媒体媒介特性,要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他们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从宣传教育到实践过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现由情感认同到实践行为的道德遵循。努力使高校学生在人人参与的自媒体中,实现既能自身甄别真善美丑,又能在交互传递、裂变传播中发挥“思想卫士”的作用,真正实现高校自媒体环境的价值以及以高校、高校学生引领全社会自媒体“正能量化”的可能。
三、自媒体环境下,全方位、多层次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生态体系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自媒体都是客观存在,它们是传播的方式、手段,本身不具备道德能力,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工作的要点仍是对于传播中人的思想教育,而且应该以生态化的整体观、全局观来开展、部署工作。
(一)从纵向、横向维度探究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建设工作
从纵向上看,育人为先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特色。上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的道德培养,下至褴褛之家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孜孜以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道德品质推到教育的最高位置。中华民族历来以“道德”被世人“标签”,但屡见报端的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失礼”之事,不禁让我们在汗颜的同时,深深的思考中国高校现行的道德教育方式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工作,因为,他们是中国的未来“脊梁”。
中国高校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放松过对于学生思想世界的建设,但纵观德育发展,这项教育工作却在专门的教育阵地中日渐“僵死”。它逐渐沦为:空洞的教学;任务化的考核;功利色彩的应付,这个本应是高校育人首位的德育,在历史的演进中竟“畸变”成如此的存在,实在是令人扼腕。
从横向上看,西方国家在道德教育上有着独特的特点:“网络化”特点明显,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罗织相互作用的道德教育网络,整体一贯特点鲜明;环境影响潜移默化,社会环境、社区环境、校园环境共同作用,形成道德渗透影响;道德教育课程带有显著的时代痕迹,并与时俱进的开发适合学生群体的教育方式。
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渗透到校园[4]。所以,我国高校思想建设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汲取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和国外先进的方式,开拓适用于新形势之下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德育工作焕发生机。
(二)利用自媒体优势,实现多要素并举,罗织健全、完备的价值系统
“把德育看作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可以减少歧义”[5],基于德育在社会发展和政治上的重要意义,高校必须清晰身处的社会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即要从高校这一生态系统的全局着眼,全盘谋划,链式发展,各点开花。在自媒体的媒体背景下实现高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学校——教职工——学生”和“校园文化——学习、生活——实践活动”双股链条,逐步实现高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点辐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生态。
学校主脑作为思想的直接干预,首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价值观念的建设,使其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师生交流与传统形式产生较大差异,若疏于教师群体的思想建设,任其在“肆意自由”中运用自媒体,极有可能会通过某种媒介传递给学生,对正在形成价值观念的学生群体产生连锁不良效应。在现实高校工作中,作为高校学生亦师亦友的高校从业者,应以辅助其建立完整健全价值观念的高度,认真研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充分认识其对高校学生的精神价值,以此为前提下分析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引导、发挥,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建设达到应有的高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加强教师团队的道德榜样作用,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展现学生身边教师、学生的道德示范,使德育工作发生在日常行为方式中。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在日常点滴信息中,形成判断并逐渐完善的,高校道德教育面对自媒体环境之下,拥有一定判断、甄别能力的高校学生展开工作,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道德选择。通过学生身边的人、事,特别是教师的言行,对其价值观念的正规化发展意义重大。
了解、运用自媒体,使学生在媒介运用中传递对获取资讯、素材的正面、客观视角,匡正自媒体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偏颇;强调道德选择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判断;适时的社会实践活动亦能使学生在实践行为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魅力。
利用自媒体网络实现学校环境、周边环境、社会机构多管齐下,营造小范围良性道德环境,进而实现“以高校小环境,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历史责任。学校积极利用校办或者社会办主流媒体,掌握有自媒体参与的思想、舆论环境。报刊、杂志、书籍以及电子形式宣传品、视频等都是校园文化构成的部分,在橱窗、展板、学校官网、官微,教学区域、宿舍区域等地理环境中都可以“以点就面”的铺设,关于思想建设的校园文化;多方协调实现学校周边的道德氛围——“爱国、敬业、诚实、友善”。运用德育景观、道德宣讲的方式,加强商铺、社区道德文化圈,隐性的干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5.
〔2〕(美)杰伊·布莱克.大众传播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72.
〔3〕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173.
〔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97.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15.
〔6〕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28.
4.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20余年的努力,原来制定的小康目标已在总体上得到实现.在已有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了在21世纪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启动,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 者:张彩玲 ZHANG Cai-ling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大连,116025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TAXATION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17(4)分类号:F120.2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5.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五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研究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这与其在中国的伟大地位和历史意义分不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在不同时期的鲜明旗帜,正是因为有这一面旗帜,才使得中国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难现实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迈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顺利步人社会主义社会;在经过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所以,在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所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奠定了它在思想政治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现实意义,对于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P29)一个人的一生,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把握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清楚认识时代特征,才能保证大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来规划自己的成才之路。
毛泽东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 “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三位一体‟的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民主辩证地勾画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党建体系。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布局出发,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以上理论说明,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
各个年代的有识之士,必然是在看清了时代的特征,洞察社会的根本问题后,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来大展宏图的。选定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不懈努力,必然会有骄人的成绩。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证明。如在抗日战争时,对于抗战的三种看法亡国论、速战论和持久战,哪种是正确的?毛泽东在透彻分析了革命形势后,撰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历史证明,毛泽东的持久战论才是正确的。亡国论、速战论都是由于对中国问题没有正确分析而产生的错误思想,这两种思想,必然会带来错误的世界观,对抗 日战争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既将要求掌握 的内容介绍了,又点拨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成长也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了我国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我国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根本指南。只有深刻领会、掌握其基本思想和科学含义,才能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的人生,才是科学的人生。在科学的人生观的指导下才能创造出辉煌人生价值。所以说,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其基本内容,对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个正确的理论原则,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同时,这个精髓又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基本内容和各个方面。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包含了三层内容: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客体;二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客体间的相互联系;三是指人们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的内容后,重点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要承认实际,尊重客观事物;其次,要认识实际;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三步中,正确认识实际是关键。具体的认识规律和方法有:全面地看问题,从事物的全部情况出发,决不能见木不见林;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用发展的观点对事物作动态考察,不能静止不变地看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等。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主要指人们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实践活动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南;二是科学理论只有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要判断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社会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真理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和事业腾飞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决定了他将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问题和怎样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原理在方法论上的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是遵循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开始设计自己的成才目标。如何设计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生活的社会环境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才能保证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是合理的、科学的,是能够被社会接受的,是具备成功条件的。尊重实际,不带主观随意性,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等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大的分歧,大学生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辩证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是科学的、正确的。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告诉他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这些声音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则不能。因为,人生目标有合理的,也有非合理的。合理的目标,会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不断地取得成就;非合理的目标,会使大学生丧失信心,一蹶不振。对此,必须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从实际出发确立目标后,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6.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六
庞德是美国的著名法学家、现代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强调实现法的目的、法的效果这一前提出发,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法的目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调和相互冲突的利益。这种思想很早传入中国, 并颇为流行。特别是从1946年起, 他担任了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的顾问以后, 对中国的法律教育等, 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 在中国法学界的影响也就更大了。现作简要分析探讨如下:
(一)关于法律教育的问题, 是庞德社会法学派思想的重要方面。在他看来, 对于不够重视法律、法律知识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 法律教育更为显得重要。庞德指出, 今日中国司法行政的需要, 莫过于对中国本身的法律, 要有充实的统一的法律教育。关于这一问题, 他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 法律教育在现代立宪政体中的地位
庞德认为, 现代立宪政体下的法律, 是一种有系统的社会控制, 可以用来“ 调整关系、整顿行为。”所以, 法律不是社会控制的描写,而是社会控制的指南。
而立宪政体的最大特征, 是一切依法而行, 这是与专制政体不同之点。因此, 法律教育与立宪政体的关系, 应该是立宪政体需要法律, 法律同样需要有系统的法律教育。因为, “ 有宪政而无法律, 不能有效的运用, 有法律而无有系统训练的法官、行政官及法律家,也不能发生宏伟的效力。(庞德著《法律教育第一次报告》,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此书。)
法律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 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 所以法律教育也是中国建立永久的立宪政体的关键。同时, 法律教育,可使司法行政更为稳妥而有效, 并且是人民与官吏间公正与和谐的关系的保证。
第二, 统一法律教育及发展充实学理上论著的必要
他说, 中国现在是需要用统一的法律教育, 来讲述中国本位法律的时候了。故应当放弃研究他国法律中理想的规定, 不再就每一细小节目, 力图模仿外国, 以求取最时髦的法律。因为, 若将他人制度原则及规律移植于本土, 而不了解其过去的历史及经验的过程, 实在是一种错误尤其法律中的“ 新理念” , 在未置于经验中试验以前, 即予采用, 更属不智。所以“ 此时, 哑需对于中国已有的法典, 予以理解及实验, 使成为彻底中国所有的法律。”
与统一的法律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理上的写作和阐发, 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 非官方的学理上写作, 实胜于琐细的立法。学理上的论著, 确可成为法院判案时有力的指南。”这是因为, 它们既是统一法律教育的产品, 又可使法律得到统一的发展和适用。
第三, 中国法律教育的特种问题
中国法律教育的特种问题, 是指法律教育的范围与目标。庞德指出, 普通的法律训练, 对于法官、法律教师以及从事实务的人,都是必须的。如普通文官、行政官员, 必须了解什么是个人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法律规定的保障, 那些权益的救济办法。所以, 他们必须好好受一番本国法律的全盘训练, 使能领会其工作在整个法律系统中所占有的地位。
为此, 中国的法律教育, 应抓住重新改造和谋求统一的机会, 使法律训练对于法律、政治和经济三方面都发生高度的效用。
第四, 改造充实中国法律教育的问题
这个问题, 在庞德看来, 首先是应该把法律学院放在大学里, 成为大学的一部分, 而不设与大学分离的独立法律学院。因为, 律师业务是一种学识渊博的职业, 如求学时代能使他们在大学中, 受到多方面学术空气的薰陶,可以避免狭隘和“ 短视”。而使法律教授成为大学学院中的一员, 生活工作于鸿儒群中, 这可以“ 获切磋琢磨之益。”
其次是学生的入学条件, 他认为, 应将其法律专科的研究, 建筑于良好而广博的普通教育之上, 即习法学生要有比较好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是因为, 纯粹职业的训练, 容易促成各种事业或行业间的猜忌、误会与狐疑。
而且, 作为司法人员, 不仅要接受广博的教育, 更需要以维护民族正义为职责, 故应了解民族的文化、性格及理想。在中国则可求之于它的古籍经、史、正、集。因为, “ 中国有其自身的经、史、子、集, 纵无决定中国文化的功效, 至少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圆通的中国教育, 决不能疏忽中国的经、史、子、集。”
这是法律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法律教育必须与大学中文理、哲学、医学等教育,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而且, 要深刻了解民族的文化和性格也就是要与整个社会、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 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庞德的社会法学派思想, 内容丰富, 涉及的面也广。但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法的任务和价值, 达到法的目的。而要实现法的任务与价值, 达到法的目的, 就必须强调法的实际作用而不问其抽象内容必须强调人们的具体要求, 以满足人的利益和愿望而不问其抽象的意义王必须把重点放在政治和经济发生高度的效用上, 而不是寻求最大限度的意志自由必须使法律教育不局限于少数法官、律师、法学教授, 而要普及于政府一切官员和所有从事“ 实务的人”。并以普通教育为基础, 使法律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必须谋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安全与调和相互的冲突, 从而出现一个“ 和谐”、“ 至善”的境界。也就是说, 要使法发生最好的社会效益。这在实际上是把法认为是一种社会工程, 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的体现。也就是要使法成为社会、集团、家庭、个人日常生活所必须, 使社会化观念进入法的领域, 达到法律意识社会化。
法律意识社会化, 在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普遍加强的情况下, 这对于立法、司法可以加强监督和建仪, 也善于辨别良法与恶法, 有助于良法的推行和恶法的抵制与修改。与此同时, 由于法的社会化, 全国上下都依法办事, 则能顺利地调整国家与社会集团、政府官员与人民间的关系, 调和与改善对立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庞德认为清末以来中国修订的法律是采用大陆法系, 并且推行已久,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应该肯定。虽他本人“ 衷心钦仰”英美法系, 但认为对于缺乏英美法系历史背景的中国并不适宜, 何况英美法律家对于立法工作并不擅长, 而“ 重建中国, 必须有很多的立法。”至于英美法系中可取的东西, 例如民商合一、信托概念, 中国都已采用了。因而加以褒扬, 所谓“ 此一举措, 殊足表示其见解之卓越。”而且指出, 中国的立法、司法和法律教育, 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故不能忽视中国的固有文化“ 经、史、子、集”。因此, 讲法制史时, 中国法的历史, 应有一个相当的地位, 以表彰“ 以前中国法律的特征, 并以启示旧法对于现行法律的影响。”这些与自清末修订法律以来, 中国政府聘请的外国法律顾问及参与中国法律改革讨论的一些外国人, 是有很大不同的。庞德要比他们开明与现实得多。
7.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七
阿拜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诗歌和箴言) , 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社会经济思想, 对改变19-20世纪哈萨克族落后氏族封建社会面貌曾经发挥了积极的精神支柱作用。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坦·那扎尔巴耶夫高度评价了阿拜创作中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认为:“阿拜是向哈萨克人民提出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第一人”。 (努尔苏坦·那扎尔巴耶夫, 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文) , 民族出版社, 2005年, 第3版, 第305页) 。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阿拜创作中的社会经济思想, 对我国哈萨克族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为全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方面也将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具有良好的现实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阿拜的社会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阿拜的物质资料生产思想;阿拜的改革开放思想;阿拜的市场经济思想;阿拜的知识经济思想。
一、阿拜的物质资料生产思想
阿拜提出了自然界所存在的的一切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 并强调了都是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服务的。第三十八篇:“大地以其孕育的棉花, 大蒜, 水果, 矿产, 鲜花;飞禽以其羽绒, 肉, 蛋;动物以其肉, 奶, 力气, 美观, 皮毛;水里的鱼, 鱼之鱼籽;甚至蜜蜂所产的密, 蜂蜡;蚕吐的丝等, 一切均为人类所需创造, 没有任何一物能够言明这些是它的, 一切皆属人类取之不尽的给养。”
阿拜深刻理解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并提出创造物质财富在人作为人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物质资料生产, 经济生活状况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艺术甚至全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阿拜指出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才能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等等。他提出:“首先的是生存, 然后才是了解阿拉伯与波斯语。对饥肠辘辘的人来说, 何谈理智和荣辱, 更无心思求学进取。饥饿与贫穷往往导致亲人不知, 邪恶滋生, 盗贼蜂起;人们相互恃强凌弱, 敲诈勒索, 无恶不作。只有衣食足, 知荣辱, 人们才会有求知的欲望, 才会有心思不但自己去学, 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求学。”他认为精神的信仰并不能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 第三十八篇:“倘若人人修行是为了圣贤, 个个都逃遁现实世界, 狂热地投入到教门中去, 世界亦将毁于一旦。这样一来, 谁来放牧, 谁来御敌, 谁来织布, 谁来种粮, 谁来寻找真主为世人创造的宝藏。”归根到底他理解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该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二、阿拜的改革开放思想
阿拜创作中有丰富多彩的, 民族风格浓厚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阿拜强调了发展多种社会分工, 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科学, 依法治国, 与其他民族实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 把有学问的, 文化素质高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等等。阿拜的这些社会经济改革思想不仅过去还是现在在哈萨克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第二篇:他认为只有实行多种多样的社会劳动分工才能够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加社会财富, 改善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在《阿拜箴言录》第三篇中他提到:“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只顾去多养牲畜而别无心思的缘故, 如果他们也去务农、经商、习艺、钻研科学, 就不会沦到这一步。”
阿拜不仅强调了发展农业、商业、科学, 同时还强调了发展手工业生产。他认为靠诚实劳动生存的手工业者是哈萨克人中的最好的人 (神人) 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手工业生产。阿拜在三十三篇:“要想致富, 就得学点手艺。财富会用尽, 手艺却永无止境。不靠偷工减料, 而靠扎扎实实的活计谋生的手艺人, 当是哈萨克中的人杰。”他认识到了知识密集性高的手工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号召了哈萨克族青年到手工业场所去从事手工业生产。
阿拜强调了社会劳动在人们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育的作用, 并号召了哈萨克人务农、经商、习艺、钻研科学等等。在四十二篇:“哈萨克人恶习不改的原因在于——无所事事。倘若他们或去务农, 或去经商, 哪里还会有闲暇?”阿拜号召哈萨克人不要懒惰、盗窃、骗人、讨饭, 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诚实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在四篇:“诡计多端, 招摇撞骗, 摇尾乞怜, 那只不过是没出息的无赖们的造化……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大地决不会辜负那些付出诚实和辛勤劳动的人。”阿拜深刻理解了劳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要求青年们积极地主动地参加社会劳动。在三十七篇:“凭着鸿运超群的帝王, 不如凭着智慧超群的庶民;倚老卖老的长者, 不如自食其力的少年。富足的乞丐——鬼精, 没有行动的信徒——阴险。”
三、阿拜的市场经济思想
阿拜创作中有丰富多彩的, 民族风格浓厚的市场经济思想.他高度评价了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认识了商业在打破封建封锁, 改善区域间社会经济联系方面的推动作用。他揭示了作为社会财富象征的金子在当时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中的统治。阿拜发现并批判了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竞争及其哈萨克族草原上的表现形式。阿拜从伦理道德角度分析了市场竞争, 但没有注意到竞争的经济根源。阿拜批判了当时哈萨克族牧民经济意识淡薄, 心胸狭义, 消费意识的落后性。阿拜还发现了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调节作用。
阿拜批判了当时哈萨克人在归还赊账时不讲信用的现象, 并强调要培育市场经济特有的诚信经济观念, 还要拥有一种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比如在第十六篇:“犹如商人们前来讨集赊账时, 不是常友人赖账云:‘就这些了, 要拿你便拿去, 你不拿莫非让我掘地现找难为我不成’。”批判了当时哈萨克族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成熟的制约作用。
阿拜强调指出, 为了丰富物质财富, 必须进行多种社会分工, 而且不能仅仅局限于发展畜牧业。第三篇:“那些厚道人家的孩子也不远走他乡, 另谋出路, 更不会去务农经商。”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阿拜强调了先进工具、精密的机器、工厂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指出先进的生产资料所带来的经济效率和社会价值。提出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为谁服务的价值观。第三十八篇:“制造多种精密的机器, 开设工厂, 是为了让人类享受与利用。这些制造者不正是因为对人类拥有一颗爱心么?谁对你先出爱心, 你当爱戴他不也理所当然么?。”
同时, 阿拜又注意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是已成为人类最头疼的、政府部门不得不干预的重大问题, 也是当今世界所关心的关系到全人类切身利益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会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三十八篇:“为了防止人类无休止地滥捕滥杀动物, 不顾荫及后人使之灭绝, 便让人类自身的惜财妒忌之心守护家畜。其余动物生存有的依靠双翅, 有的依仗雄风, 有的依赖生风的飞蹄;有的攀于绝壁悬崖, 有的潜入海底深渊, 有的藏进深山密林。而且赋予它们各自以繁衍生息的本能, 使其雏幼柔弱, 却尽其保护, 并非为了使它们发旺, 以便赋予与人类争雄, 而是为了使它们成为生生不息的人类取之不竭的给养。”
阿拜深刻地理解法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阿拜指出要发展市场经济, 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一定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第四十一篇:“如果有谁操心启迪:改造哈萨克人, 应当具备两个条件。首先, 需要一位手中操有生杀大权的人。其次, 他应当有无穷的财富。”他明确提出了国家政权、法律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十七篇:“如果我有行使法律的权力, 我将割下那些宣称人的秉性不可改变者的舌头。”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民主政治就根本谈不上健全的市场经济和和谐的社会生活。依法治国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标志。第三篇:“执法者应当熟知……法典……习惯法……同时, 要明晰这些陈年王法哪些条文已经过时。如有与时代发展相悖处善于摒除, 并制定和完善法规, 依此裁定。”
四、阿拜的知识经济思想
阿拜高度评价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阿拜认为科学文化知识是脱离封建氏族社会的贫穷落后等弊端, 哈萨克族获得平等和自由, 纳入发展的宽阔轨道的惟一途径。阿拜创作中有丰富多彩的, 民族风格浓厚的知识经济思想的萌芽。他的心目中知识就是惟一的财富、牲畜、力量。他号召了哈萨克族人民特别是哈萨克族青年富起来后花财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强调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没有精神享受和真正的幸福。在第十篇:“好, 就算你终于发家致富了, 你应该用你的富有去获得科学知识, 不为自己, 也该让孩子去学。没有科学知识的人, 在后世和今世都没有他的位置。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所做的每日五拜、斋月把斋、圣地朝拜, 都不会令真主愉悦。”阿拜强调了学习俄罗斯等先进民族的语言、科学、文化、知识、技术的重要性, 并从国际人道主义的角度歌颂了民族团结、人民的和睦。在第二十五篇:“应该学习俄语。因为智慧、宝藏、科学、技艺, 一切均在俄罗斯蕴藏。为了对他们既有所防范, 又有所借鉴, 应当学会他们的语言, 了解他们的教育, 掌握他们的科学。他们正是因为掌握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 才达到了今天这种境地。如果掌握了他们的语言, 你会视野开阔, 思路活跃。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和科技, 便可以与他们竞争, 获得平等的地位和尊严, 不在有赖于他们。”他认为祖国的前途, 人民的希望在于青年门的身上, 民族的惟一出路是—教育、科学、知识、文化、技艺。所以他号召了哈萨克族青年接受教育, 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俄罗斯的科技是开启世界的一把钥匙, 掌握了它世上的事便显得容易多了……说实在的, 即使你不给孩子成亲, 不留家产, 也应该倾囊中所有, 让孩子学会俄罗斯的科学。我所指出的这条路, 是来不得半点吝啬的……你若想让孩子成才, 就应当让他接受教育, 而决不要为此吝惜钱财。不然, 孩子一旦成了社会渣滓, 既不会让你享清福, 他自己也不会幸福, 更不要说为民众造福了。”阿拜强调有学问的, 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受社会和他人的尊敬和爱戴。在第三十七篇:“你当帮助有学识的人。帮助那些不争气的人, 只能使他越发坠……凭着鸿运超群的帝王, 不如凭着智慧超群的庶民。”
作为一名生活在19世纪的哈萨克族思想家, 他对本民族劣根性所作的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他的这种胆魄和勇气, 他的这种警醒锐智和深遂的目光, 使他的著作远远超出了本民族的界限, 成为留给世人的一部珍贵文化遗产。
总之, 阿拜创作 (诗歌和箴言) 中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社会经济学说, 曾经对改变当时哈萨克族落后封建思想发挥了积极的精神支柱作用。在当代, 重新审视和深刻阐释阿拜的经济思想。总结和回顾我国哈萨克族经济发展的历史, 深入调查研究哈萨克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采取合理的措施, 哈萨克族人民一定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创造出自己辉煌的未来。
摘要:阿拜是哈萨克民族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启蒙家和诗人。他一生都在为民族振兴努力, 其精深的思想影响和塑造了哈萨克民族的精神。通过研究阿拜的社会经济思想, 阐释其在当前我国哈萨克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客观规律和要求中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对推动当前我国哈萨克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阿拜,经济思想,哈萨克族,意义,价值
参考文献
[1]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哈焕章高顺芳译:阿拜之路.民族出版社, 2004
[2]阿拜粟周熊艾克拜·米吉提译:阿拜箴言录.民族出版社, 1995
[3]阿拜百科全书:阿塔木拉出版社, 1995
[4]阿拜智慧: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5
[5]经济学说史.哈萨克国立大学出版社, 1997
8.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八
摘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法律思想开创者。“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同时也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上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儒家法律思想对我国法治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仁爱;和谐社会
一、儒家法律思想中体现和谐社会理念的三个主要内容
1、儒家法律思想的礼制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与法二者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西周时期礼制的最低标准是以“亲亲尊尊”[1]为原则的,父子、君臣、长幼、男女这些都是有比较严格的等级界限,任何人都不可以僭越。但是孔子确不这样认为,他对周礼进行了大胆而又创造性的修正,将亲亲原则的范围有所扩大:爱人,将仁与礼相互结合,最终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1.1浅议儒家的礼制理念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的原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礼制思想,不再是奴隶制的礼制,而是将仁礼有机融合的礼制,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但是核心主旨仍然是关心人重视人的民本思想,反应的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当今法的价值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具体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其内涵我们可以在儒家法律思想中找到缘由。
2、儒家法律思想的德治
德治是儒家法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希望通过道德教化和德主刑辅的政治方针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既而做到维护国家统一。儒家主张德治,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是教育,这也正是儒家法律思想的闪光点。
2.1浅议儒家的德治理念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原因
孔子主张对臣民的教化主要推崇礼和德的举措。其中,礼被作为不同地位人的行为准则以及尺度,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不可违背,带有国家强制性,所以孔子主张的礼的实质是法以礼教化。而孔子主张的以德教化实质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来对人民进行教化,即德育。这与我国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安定和谐是相协和的。德治就是希望能够防范于未然,.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平协调的关系,所以儒家的德治教育对当今的和谐建设意义重大。
3、儒家法律思想的人治
治理国家提倡的人治,即认为对国家进行管理治乱的关键是统治者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不是法律本身。道德言行一般被视作统治阶级约束被统治阶级道德言行的一把道德尺,而儒家所主张的人治,并没有和法治相抵触,二者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因此,孔子多次指出“统治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甚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
孔子提出的人治思想的核心是贤人政治,提倡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德才兼备的贤人。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云:“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与众也”。[3]
3.1浅议儒家的人治理念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从儒家的法律思想之中吸取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观。因为官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对当今民众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只有官员的道德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我们广大民众的道德素质也会随之提升。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键是要提高官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的三个主要内容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
1、礼法合治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儒家认为,如果有制度性规定,一般情况下,即使尊者、贤者也应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即使“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因皋陶既有所受命,可以“执之而已也”,舜亦不能置一辞(《孟子·尽心上》)。这一要求包含了细微的仪节。[4]这种人性的根本需求如果从法律上讲,即指国家法律的约束应该合理适度,不能够强人所难,因为人类的感情基础表现为血缘之爱以及亲情之爱。
由于我国目前仍正处于社会体制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盘根错节,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必然会带来许多犯罪问题的出现,面对社会犯罪率逐渐攀升的不良现象,我们要前车之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进而排解法律执行的压力和困难,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的和谐环境。
2、恤刑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恤刑是希望通过道德教化进行犯罪的改造,其影响具有长期性。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从思想上转变自己的错误认知,那么他的举止行为也就会顺利成章的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再次触犯法律和违反道德的行为只可能是偶尔或者意外。恤刑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政府为了挽救当事人对罪犯处理问题上的宽大和宽容,给他们改过立新的机会,这样以来不仅给政府减少了法制管理的成本,树立了法律权威,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人性化的一面,有利于扩大社会稳定因素,弱化人们的敌对范围[5]。
3、人治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从儒家法律思想的人治来看,儒家重视君主与官员的道德水准,认为人治作用的强大,尤其是当今的官员道德要求。官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威望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处于广大群众道德的核心地位。官员的道德修养行政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服务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三、儒家法律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挑战
儒家思想对统治者滥杀无辜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6]这些在儒家思想中并没有真正设定人民的政治权利,.因而都不是真实的公平正义,不是为人民谋取政治权利和自由,而是为了统治者的政治的稳定长久而给予的肺腑之言。可见民本并不必然就是民主,虽然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但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民主精神不是同等的。民主应该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人民拥有管理国家的权力。从此点我们可以得出儒家的民主与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民主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我国的和谐需要不斷地发展儒家的思想,汲取其精华,不断地改进,使其适应我国的和谐建设。
四、儒家法律思想的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意义
儒家的礼制,德治,人治三大核心,对我国古代的法制建设意义重大,同时对我国的当代和谐建设意义深远。从儒家的三大内容来看,其推崇礼法合治思想,恤刑思想,人治思想,处处都反映了和谐的内涵。儒家法律思想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人人平等,和谐安定的想法都和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理念都是相切合的。我国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与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和谐,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理念都可以在儒家的思想中找到根源,因此可以说儒家的法律思想对当今的社会和谐建设意义深远。(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3]李昌道.中国法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马小红.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
9.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九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发挥财政支农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财政支农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财政;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加快城乡的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国家财政所能提供的资金还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既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特别是要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充分体现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职能,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一、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资金投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二、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粮食直补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支持力度;加大良种补贴力度,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性增加,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而且还提高了粮食优质化率和良种覆盖率,提高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水平,促进了优质粮食产业带的形成。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1.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了财政支持的重点。即重点支持农村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农田水利、防病改水工程,不断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改水改厕及建沼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所以必须加强财政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的人居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二是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增加农村沼气池
建设投入,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通过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尽快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和体现,而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离不开必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针对广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问题,公共财政要充分发挥其公共职能,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确实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及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着力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通过加强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4.加强农村村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良好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现象也较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针对当前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中国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一是加强农村村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的脏、乱、差局面,使新农村变成“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美好家园。二是尽快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增加投入,依法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三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支持农村“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要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2011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其中,原有120元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含京津沪)按一定比例补助。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缓解农村居民重大疾病费用负担;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平稳运行。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水平。
五、(一)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针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
和推广应用。一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二是支持重大和重点农业技术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三是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尤其是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四是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目前,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较低,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还不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一是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二是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三是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村劳动力增收致富的本领。
六、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设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普遍做法,也是中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各级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甚至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在财政与金融政策强有力的共同支持下,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加大对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工程,积极培育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三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流通领域中基础设施等公益性改造项目,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逐步解决农村买卖难问题。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1班
翁明秀
20093007
【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辨析题07-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思考题06-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总结复习资料09-28
毛泽东概论社会实践表10-31
对毛泽东的认识07-25
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07-26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07-02
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08-30
毛泽东的讲话08-20
我心中的毛泽东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