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

2024-09-12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精选11篇)

1.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教育观可以说是高频考点,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教学观的转变,考试会以单选+材料分析出现,可谓是重中之重。现在将有关知识点整理如下: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观的转变可以记为“学习过人”。

例题:小明在上课的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被老师说是不好好听课,整天胡思乱想,扰乱课堂秩序,该老师违背了()A.教师是主导 B.课堂是主体 C.教育者为中心 D.学习者为中心 答案:D 解析:A.教师是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领导、引导等作用,题目中有体现;B.课堂是主体是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或主要方式;C.教育者为中心是指教学中以教育中为中心,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育者展开的,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向违背;D.学习者为中心是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题目中该老师不仅没有回答小明的问题,反而说小明整天胡思乱想,扰乱课堂秩序。该违背了学习者为中心。

2.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 篇二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即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

例如,学习一年级《风》一课时,我本打算只抽查3个学生的朗读课文。没想到,学生自由展示的热情特别高,还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来了个20分钟的朗读比赛,我有些担心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等我抛出本是导入的话题“说说你生活中,发现过风吗?”没想到,第一个站起来的小姑娘脱口而出:“谁也没有见到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红旗飘起的时候,我知道风来和我们升旗了。”接着,就是七、八个孩子都用跳过学文、背诵、仿写练习,直接用文中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了。

这样的课堂如果还按自己设计的来讲肯定是不行了。教师必须根据学习主体、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状态设定、调整教学。

二、学生在成长,永不低估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就一方面要求我们舍得等待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也也要善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我所执教的语文学科,更不是一门为考试而教的科目,要养根,舍得等待。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看书、读报、看百家讲坛和探索时代……

学生的潜力有多大?在一次次放手实践中, 我们渐渐坚定了“永远不要低估学生能力”的信念。还记得今年4月的读书节,在语文学科集体教研时,决定延伸“四环节”理念,将前期策划、组织以及统计分类都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引导学生把从家拿来的三四百本书整理分类,确定标价,贴价码,然后让学生自己策划实施活动当天本班书屋设计、推销、现金交易、登记盖章等内容。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没有必要, 他们的预案非常有效,整个活动热火朝天却又井井有条,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纰漏,还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比如,在班长组织商定《文明购书协议》时,激动不已的他决定带领全班同学加上个齐声宣誓,在神圣的氛围、浩大的声势中内化协议。又如,在书市尾声时,大家发现还有十余本无人问津,便创造性地想出“买一书赠一灯笼,或赠一标价牌”、打九折、“买书可照相留念”等促销手段,还派出一批导购员,寻找资金富裕的老师和相对容易说动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购买。读书节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长”的轻松、智慧。

三、与生为友,真诚相待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与生为友,和他们在一起交流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大家的喜好等;下了课走到他们中间一起玩个游戏,放学路上碰着了开两句玩笑;读到小昭广成长的故事时,也找来自己初中时的日记,与学生分享老师的恰同学少年……哪怕是一年级的六、七岁的孩子,也能准确而真切地感受到“谁真心为了他好”。

3.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 篇三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评价。在开发学生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中,必需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评价,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组内互评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入其中,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最终的结果,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认识事物的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促进学生对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需要保持持久的动力,关注学习过程的努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及时给出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学生把学习当作贯穿人一生的努力。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广播、电视等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信息,从而获得有益的东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就各自获得两种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本学期我执教的两个八年级班,我用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全年级抽来的重点班),对于实验班,我按单元让学生随意抽签组成学习小组,一篇课文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辅导,最后进行师生合作讨论。逐渐发展由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每组轮流推选组员上讲台讲解,老师进行总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高涨。后进生和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融于学习小组中。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对比如下表。

以上数字可以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自主性学习,两个班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试验班的后进生大幅度减小(及格率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展现。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收集、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感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来获得知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所认为的教学过程的成效是依靠“交流”来获得的。

中学阶段是思维特别活跃时期,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都想尝试。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阐述问题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他们为别人做评价,激活内心的表现欲,尤其能使后进生感觉到平等,丢弃了羞涩,抛弃了压力;他们走向讲台,激发斗志,尽情的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也抛弃了包干到底,没有成效的教法。实现了教学是师生在没有任何内在和外在压力与制约的交往情境下进行的,主体间处于彼此真诚的交往互助,合作分享和相互启发与发现的‘双赢的存在状态和创造过程。

但新课改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虽然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质疑、讨论、发表“感受”、“体验”、“张扬个性”,但都必须切实立足于课本,学生对问题的阐述都必须抓住中心并且有观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作为一个引导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作、学会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

4.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篇四

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

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

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

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

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5.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五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判断信息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要想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必须掌握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讲授,作为高中生来说,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事物辨别能力,一味的“灌”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并辅以指导,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

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中走出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是机械的、枯燥的,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把无味的知识化成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但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重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新课改的改革大潮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那么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要让学生参与的信息的挖掘、判断、评价中。以当前的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或者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开放机房,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获得资料,然后个小组讨论研究,形成结论,交给老师进行评价或者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前社会,团队合作是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营造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并能利用网络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取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利用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6.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6.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探索 篇六

【摘要】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在我省有序展开。本文着重从教学改革入手,阐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005年4月12日至15日,在临沂市一中开展了为期4天的政治新教材优质课评比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市共30多名教教师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老师们的激情演绎给在座的各位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现撷其一二,以做思考。

来自菏泽的老师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讲解关于“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时采取了如下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小组(划分选区),然后按照选举程序选举各选区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走进各自代表的选民中间,听取选民的呼声并形成文字;在人代会上将自己的报告提交给大会。。会后接受记者采访,谈谈作为人大代表的感受。这堂课给同学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记忆。

来自青岛的老师在讲解本框时采取了如下方式:以大家所熟悉的“开心词典”为载体将本课内容贯串其中,以问题为中心,使同学们亲身感受现场抢答的兴奋和乐趣,寓教于乐,回味悠长。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学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发挥其主战场的作用。其任务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本文以教学第一线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着力点,浅谈几点看法。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下(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教师们的教育目标不是放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是放在对自己有利的阶段性成果上,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指引下的教育教学,丢失了教育的主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堪称失败的教育,长此以往,我们国民的素质谈何提高?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教育的主导者始终是教师。作为教育先锋队的教师,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我们教育改革就失去了基本的指针。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理应成为此次教育改革的首要议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种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是一种典型的教条主义思想在作崇。这种理念不是关注学生而是从书本和老师出发,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宗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这种做法是师道尊严思想的产物。它使得以教为主,教学脱节,既压抑了学生思想,又助长了教师教育的惰性。这其中残留着封建残余思想,与新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本本主义的怪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浩如烟海的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时,我们教育者如何应对?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在过程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方法,提高能力,使自己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出为教而教的怪圈,向着实践的需要迈进。

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教学改革必须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一、要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为寓教于乐、增加兴趣式的探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水平上;教学方法单调,往往是不加分析地使用讲授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影响下,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理应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集直观、实用、高效于一身,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以竞答方式教学、回答记者问等方式都不失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需要我们摒弃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二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我在讲授经济生活时就经常以事实来引入课堂的学习。譬如在学习价格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会以同学们家长贩卖蔬菜为例来讲解:今天蔬菜是2元一斤,这里的2元是指什么?可不可以是1元?可不可以是10元?为什么?家长怎样才能盈利?如果今年蔬菜比较便宜,你们家长是怎么办的?如此,我就把学生带入课堂内容的学习,使他们明白,原来经济生活离我们很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将同学们自由组成合作小组,让他们将自己家长经营蔬菜或其他商品遇到盈利或亏损时的应对措施集中起来,然后我再加以总结,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让他们在具体的体验中尝试了过程的艰辛,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商,做到了三维一体教学的有机统一。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都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7.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 篇七

一、要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也就是师生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同时并进, 互相依赖的。教师要传授技术, 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一个独立练习和独立思维的空间, 也可以依赖于师生间的某些共性, 诸如彼此气质、素质的相似和年龄、性别的和谐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教师平等的气氛中形成学生的自信心, 展示自己的能力, 促使体育教学协调发展,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 时刻注意学生的动态发展, 以教师为主导, 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素质、知识水平及差异, 在教学中做到松弛有度, 放中有收, 收中有放的实践和体验, 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对课本内容通过导讲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某个技术动作的理解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通过“收”的办法处理或疏通思路, 或在某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讲解, 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教师纠正时, 要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以解决问题为度, 不可引申发挥;学生锻炼缺乏应有的方法, 练习的技术动作不协调, 不正确, 需要加以控制时, 教师要“收”,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 学生自练虽然有一定困难, 但通过集体练习, 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放。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发挥,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的有机、和谐, 学生自然也会感受到课改实验中的欢乐, 老师也体会到其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创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把学生的学习变成更加自主、独立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课的基本部分在宣布内容后就分组练习,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 有的学生观赏、评价别人的动作, 有的学生分析猜测动作的作法, 还有不少学生在动作失败后亟待老师指点, 希望老师讲解并能同自己一块儿练。这样教师根据各个练习的动作加以评价、分析和鼓励, 最后再讲解动作的要领, 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讲解动作和自己的练习体会相对比, 找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奥秘。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追求由教到不教, 由“学会”到“会学”的境界, 使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8.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 篇八

个性化方面。新课标设计了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今后继续提高生物知识水平作了必要的铺垫,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一是《生物技术实践》,比较适合往理工科方向发展的学生。二是《生物科学与社会》,往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可能会较多地选择这个板块。三是《现代生物科技》,主要讲的是生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满足想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科的学生的需要。

多样化方面,在初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课本设立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知识链接”、“实践活动”、“探究”、“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等众多栏目。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探索,在获得必需的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学习能力。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初中生物新课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新教材的直接实现者,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是有用的付出,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树立教学本质观。以往的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动,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第三,树立教学开放观。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封闭保守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次还应加强教学双方、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环境的交流,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第四,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往的课程只是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文本,而现代的课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这一切皆由教师来把握并加以整合,从而形成现实的课程,即教学过程。可见,教师起主导和桥梁作用,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学生起主体和参与作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

第五,新课改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改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新课改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一设计一探究一结果一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生解答了有丝分裂问题后,可变化为减数分裂题,解答了减数分裂问题后。再变化为遗传规律题。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9.新课改下的英语单词教学 篇九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小学英语课改也是当中的新生力量。本文仅从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入手,简要的介绍了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法,紧密结合新课改的宗旨,目标就是让英语不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a b c ,而是能够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去的一门语言,真正体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成效,让英语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关键词:课程改革英语单词教学

引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没有教育就谈不上发展。如何能使教育与时俱进,课程改革是当中的重要措施也是必要措施。原因如下:其一,我国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其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其三,脱离社会实际,过于着重于学业成绩和选拔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小学英语更是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他展现的正是我们的教育和时代发展紧密合拍的步伐,但同样的小学英语教学也受到了我国固有教育模式的诟病。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育领域新鲜血液的小学英语,新课改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紧握时代的脉搏,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更坚实的后盾,新课改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学生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英语学习的基本元素是单词,所以对于单词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就以英语单词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在新课改的领导下奋勇向前。小学英语学习开始于三年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怎么办?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使他们每个人乐于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效果。结合小学

生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来教授这阶段的单词:

一、寓教于嘴,让学生“唱”起来

1、歌声中学习单词

读小学的孩子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为此,我们从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语言学等有关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胆运用歌唱教学法,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利用歌曲学习语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记忆力,减轻其学习负担,激发其成就感,为其学习英语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例如在PEP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2的学习中,《How are you?》这首歌曲,在Hello,hello,how are you?I’m fine,I’m fine,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的歌声中,孩子不但会说,也轻松的完成了对单词的认读。

2、顺口溜里记忆单词

语言的学习有时总是枯燥的重复,死记硬背似乎成了最好的手段,其实不然,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诵读的,而诗歌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将我们的英语学习和顺口溜结合起来,是事半功倍的举措。孩子们对一遍遍单调的跟读早已失去了耐心,而运用韵律节奏都富有美感的歌谣则让学习生动有趣起来。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We Love Animals》 中,可以将小动物都编进歌谣,小狗dog汪汪叫,小鸭duck嘎嘎吵,小猫cat喵喵喵,兔子rabbit蹦蹦跳,猴子monkey爱打闹,熊猫panda睡懒觉。

二、寓教于手,让学生“画”起来

1、课堂上穿插画画

孩子的注意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一节课40分钟,学生总会觉得有些累,以致精神有些不集中,这时,我喜欢把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不妨尝试一下用“画画”来巩固新知,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Look at me》中“This is my body.”让学生画画涂涂人体的各个部分,边画边说,说说画什么,把学过的多种知识结合起来,内容形式丰富又有趣,并且更直观易懂。

2、画出我的家庭作业

三年级的孩子并不会书写,单纯的口头作业难以满足课程需求,而有趣生动的绘画作业可以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比如学习number时请孩子们动手画出卡通数字并涂上颜色,既拓展了新知,又巩固了旧识。又比如在food的学习中,通过绘画图片来开食品店并编对话,不但对英语学习进行拓展,还将英语学习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寓教于玩,让学生“活”起来

英语新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动 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用这样有利于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尤其是再巩固环节和检复环节经常带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比如Guessing游戏,学生非常喜欢的“中奖”活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大,求知欲也很高,猜测活动中能

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句型“I have a„”时,我设计了一个猜物游戏。我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什么物品,并让学生上台来摸物回答,当学生摸到ruler、pen、book、eraser等时,I have a ruler.I have a pen.句子脱口而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每当猜对一件物品时,他们都兴奋不已,不但猜的同学能说句子,全班同学都一起参与,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的教学形式都能让学生“活”起来,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以上的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制头饰,通过Simon says、接龙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尽量是课堂气氛“活”起来。

10.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篇十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提高,最终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影响因素”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或生活经验(元宵节时,在广州会见到百花争艳,而在哈尔滨会看到冰灯、冰雕;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很凉”,晚上则相反;山顶上要比山下凉快),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接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是影响气候的三大主要因素”。

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学得如何,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国家地理时”,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各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新课标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均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的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篇十一

一、对古代教育中老师作用的误解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总是受到批判,有其批判的实然状态,但有些却有失偏颇,由此引起使古代教育精髓部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古代教育中囚禁人的思想是有其不人性的地方,虽然古人把“学则士看得很重”,但总体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正如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遭”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道理,虽然古时的“道”与现在的“道”在内涵上有重大区别,但它也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道”,正如现在的“道”,如果再过多少年去看,它也是会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样古人在教育中还是重视“道”的教养。

《说文解字》中说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外,更注重教人为善。《学记》中也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周礼》:“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这是中国古代对老师作用最早的注释,最早的时候对老师作用的认识,就是强调传道,而非授业。《荀子效儒》:“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能,则必为乱;罕,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在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就是强调老师对人的善性培养的重要性。《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由此可见古时之师也同样尊重学生,隐约可见教学相长的道理,并非把学生当作是匠的对象,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互动。

二、教书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很难追索出教书匠一词最早的出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出自古代,而是出自前几年。当应试教育兴起,许多有识之士发现教师的作用正在悄然改变,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应试。教育功利化孕育出教师功利化。应试教育可以说,它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智慧养成,从而用一个“匠”的“馈赠”。本质上教学上并不是教书,而是通过书来养成学生的德与知,为教书而教书,得一个“匠”也并不委屈。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校的工厂化导致教书匠的出现和其存在价值。因为学校成为了复制的车间,那么教师就成了复制的工人,学生成为复制的原料。整个教育就是一台巨大的复制工厂。

Ericson的“课程午餐”中教师的作用作为这样的描述:“教师的工作只是把冰箱的食物(课程)取出,并放进微波沪(教学),看着学生吃完(教室管理)。吃的食物完全以包装的形式出现,而且每天的食量都被分成各个小部分,煮熟并捣成糊状,这种预先的消化降低了食品的营养。这种准备和提供午餐的重点,在于产生及时的营养效果即成绩。如果一个学生不肯用常规的午餐,那么食物被加工的得更加精细(补课)。”在整个描述中,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展开的,没有提到德性的养成,那与泥水匠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是具灵性的\自主性的,学生不是块砖,把水泥粘上,把它按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就了事了,学生是有想法的,是需要精神滋养的。

在教书匠的出现中,教学评价是罪魁祸首。当教学评价量化成对学生学业掌握程度的考核,教学失真也随之产生。教书匠作为对教师的贬义,却并不见得其没有生存的地方,如臭豆腐一般,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在学校中,教书匠因其学生学业成绩突出受到各种表扬。当然教书匠的产生与教育的迟后性关系也非常密切,教育这条巨大的流水性随着学校工厂化,已经开始变异,上条流水线已经很少考虑下条流水线的接纳问题,只管在本条流水线的平安过度,这点连工厂化生产中都很少会发生,却发生在教育这条巨大的流水线上,真正的工厂,上条流水线是不可能不考虑下条流水线的接受状态的。

三、从“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1“育人师”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应该具有五个学会:“学会为善、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而学会为善,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学是针对人的活动,可是很少有像应试教育那样,把学生当作可接纳的容器,而忽视其灵性。育人师就是要把教师从教书匠的分离出来,在教授书面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如果说传授知识是显性的,那么教人求真是隐性,切不可因为其隐性而漠视其存在。世上最可怕的动物就是“有知而无德的人”,虽然教学不是万能的,但通过育人师的良好引导和培养,可以减少这类人的产生。育人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善,养成学生良好的德性,与人为善。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但不是教书匠能做到的。科技给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因为教育中德性的养成滞后了,学校教育中忙于给学生充电的时候,忽视了德并不能通过充电来完成的。育人师就是为了给你学生充电时,再教人求真,使学生发展成为善的人。正如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德是首位的。

2学生是现实与未来的人

是教书匠还是育人师并不是教师自己说了算,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认可。许多老师总感到冤,对学生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感动过。究其基因就在于老师把学生看作是怎么样的人。学生是现实的人与未来的人结合。教师总以学生未来的幸福为由,冷漠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幸福需要现在时,学生是很难感受到未来时的幸福,当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切忌为了学生的未来而放弃眼下的快乐。学生的内心中也知道老师是为了自己好,可是没有当今的幸福怎么会有未来的幸福,幸福是不能在某个阶段缺失的。教书匠就是很少考虑学生眼下的幸福,而育人师就是要把学生现实的幸福与未来的幸福有机的结合。正如王晓春所说:“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为了将来的幸福完全牺牲眼前的快乐,而要适当兼顾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教育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感受到快乐,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体现不到快乐。那就是失败的教育。

3“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当今教育的实然状态,大家都心知肚明,教育的应然状态,大家同样深晓,但都不愿打破这种表面的平静。其本质上,教师都不愿意改变,习惯有巨大的力量,它最大的负面就是束缚人改变现实的愿望,拘泥于习惯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惰性。“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捧着一棵爱心去教学。世上只有一种东西,不管付出多少。也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那就是爱。可偏偏很少有人愿意付出。教书匠是把教学当作是一门技术,育人师是把教学看作是生活,对生活的热爱就是对教学的热爱。

上一篇:口腔门诊部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市长在07年上半年市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