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共12篇)
1.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一
“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研训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并为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展实践探索,但仔细审视与反思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校本教研脱离实际、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分离、教师培训与学校管理两张皮等等。如何改变对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在认识、理解与实施上的误区呢?我在近两年的教研与培训管理实践中对“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研训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创新常规管理过程,建立管训结合的管理机制
科学规范的专业行为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训练和强化,管理中先进的理念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实践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为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既要继承“实与细”的管理传统,又要增加有利于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要素。
1.重建制度,为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留下空间
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行为有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我们对已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重建,既要继承传统管理的有效做法,更要增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制度条例,以制度和规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如在《教师教研常规》《教师教学一日常规》《教学“六认真”要求》等制度中体现新理念、新要求、新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考核体现教师专业智慧作用,教学业绩考核增加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核比重等,使常规管理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潜能发挥过程,成为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
2.注重引领,让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专业成长过程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注重引领性的指导,是新课改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应切实转变观念,在专业引领中促发展,求效益,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中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备课改革,由于有大量备课参考,不少教师的备课只为应付检查而转抄,从而形成备课与上课分离,为此我们学校提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改革方案,其操作过程分五步进行:集体研读教材——分任务拟订教案——集体讨论共享——个性化修改实施——教学行为反思。强调教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追求文本的固定性,把教师从繁重的抄写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思考创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又如课堂指导,我们推行“2224”的教师课堂指导,即行政领导一周深入班级指导2节课,市县骨干教师每周深入课堂指导2位教师,特聘专家每天指导2节课,教师个人每周相互听一节课,参加一次集体学习,听一节远程教育资源课,参加一次集体备课讨论。这样在管理中减少强制性要求,加强过程指导,增加过程引领,让教师体验专业实践与专业化成长的成功,激发其追求更高层次专业化成长的动力。
3.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针对近几年年轻教师逐渐增多,一部分骨干教师步入老龄教师行列,加之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启动实施了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一是从学校教师队伍实际出发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规划,通过“学校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发展”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建设一支学科齐全、在县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3~5名在重庆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6~10名在县内知名的知名教师;20~30名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认可的校级骨干教师;并以骨干带动和辐射的方式,提升全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把学校建成名副其实的渝东名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定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从骨干教师的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协议签订、骨干教师培养实施、骨干教师的考核奖惩等方面科学管理与实施,做到管理、培训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三是把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变为全体教师的参与过程,通过骨干教师论坛、骨干教师献课、骨干教师竞赛等培训活动让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互动,既培养提高骨干教师,又影响带动其他教师。这样以骨干培养为突破,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骨干培养成为教师整体专业化成长的动力引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丰富校本教研活动,搭建以研促训的科研平台
学校教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与困惑;二是在研究中培训教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把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以常规教研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丰富校本教研活动,搭建以研促训的科研平台,在研究活动中培训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开展研究。
平台一:课例研究活动。以具体的实践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一是磨课活动,从校级和年级学科组两个层面开展了全员参与的磨课活动,打造成功课例、精品课例;二是定期分类别的献课、赛课活动,即行政领导献课活动、新进教师赛课活动、骨干教师献课活动、艺体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各年龄段的献课活动等,以这些课例为话题进行实践研究。
平台二:行为反思研究活动。开展以案例为载体的个体反思,定期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堂案例、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育故事、读书反思等。
平台三:教师论坛活动,以骨干教师为论坛主讲主体,全体教师参与,一月举办一次附小教师论坛,在交流中共享,在碰撞中提高。
平台四: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校内教师开展立项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对某一特定的领域系统学习,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炼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我们在近两年内先后开展了县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平台五:校际交流活动,与西大附小、奉师附小、江东小学、跳石村小、骡坪小学等县内外学校建立了交流联系机制,并开展了富有实效性的联谊交流活动。
建构校本教研模式,丰富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1.课题研究模式。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关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等国家及市、县级课题的研究中既解决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又在对某一领域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中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形成专业能力,促进参研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2.专家引领模式。学校预算专项师资培训经费,聘请县内退休的知名特级教师常住学校指导培训,经常性地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导有潜质的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3.教师论坛模式。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为话题,定期举办教师论坛活动,对教师发展、课堂艺术、教学得失等职业生活中的事例进行交流,在同伴间的交流与借鉴中共同进步。
4.课例研究模式。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一课多上”或“多上一课”的形式在年级组、教研组或全校乃至到校际之间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在资源共享、反思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5.行为反思模式。在学校备课改革方案确定的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在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中增加“人人定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撰写教学反思”的工作要求,并定期交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
培养研训成果意识,促进学校与教师内涵发展
一所学校的发展要有质的提升除硬件获得基本的发展外,管理上特别是教师的培养必须要有同步的内涵发展,一所知名学校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特长学生、知名教师、高水平的办学与科研成果支撑。为实现打造渝东名校的目标,我们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成果意识。一是引领,学校领导除在管理过程中引领培养教师成果意识外,还以自己的行为带动教师,及时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带头做科研型教师,做学者型领导;二是激励,采用多种形式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如学校采用奖励激励制度、晋职晋级优先制度、外出学习优先制度、宣传激励制度等方面从经费投入、福利享受等多渠道倾斜于教师科研和教师培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学校教研与教师培训实施的理念、措施、过程增加了很多的发展内涵,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培训与教研模式的实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融管理、教研与培训为一体,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研究,从而促进学校与教师在内涵发展中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二
一、培训内容的可接受性与系统性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应在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上注重两个问题:一是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培训就会让青年教师得到收获,青年教师自身需要培训哪些内容。二是培训者应怎样组织培训内容才会促进青年教师得到更好的收获,根据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内容应关注:
1. 培训内容的可接受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很多学习问题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只能通过教育引起改变。但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直接使受训者获得收获,并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内化,就可直接领悟受训内容。已有的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等工具性知识是可以进行直接传授的。所以,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安排这些内容进行培训,促进教师深化认识,并进行积极迁移,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领悟能力。在培训内容上一要注意名师有效的教育经验。班杜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所以,培训时围绕系列的主题内容,请名师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交流,他们在与名师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名师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促进在工作中关注并理解名师的言行。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请名师同青年教师交流问题,既有内容上的收获,也有精神激励作用,为青年教师借鉴名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是注意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至少可以让青年教师逐渐得到信奉的教育理论知识,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知识奠定基础,促成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我们在培训中学习了一个专题:青年教师,你离专家教师有多远。让他们明白专家教师的特征,利于引领教师关注并含蕴专家型教师的行为,让青年教师向着专家型教师行为潜滋暗长,不断拥有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情感。
三是重视教育教学技巧与方法。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怎样备课等工具性知识,有利于教师形成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为他们进行教学工作提供抓手,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 内容的系统性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培训学来的。所以,在教师培训中,要基于青年教师的特点组织高度系统化的培训内容,我们的培训内容有:青年教师,你离专家型教师有多远。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撰写教学案例,怎样观听课,怎样进行描述性评课,怎样进行说课,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选编习题与命题,怎样与家长、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怎样反思教学实践,怎样加强课堂管理(注意生本管理),教师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幸福等。受训教师系统认识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促进他们延伸扩展认识这些问题,形成综合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有利于在对话中生成教学智慧。
二、培训形式的对话性
通过对话形成教师知识动态转换和相互影响的“场”,这对于教师真切理解教育教学问题十分必要,对话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从正式性对话与非正式性对话角度来思考教师培训的有效做法。
1. 正式性对话
有了上面具体的主题与内容,有了受训者对内容的接受,还需要考虑受训者的有意义建构,那就是受训者对相关问题有哪些想法与困惑,他们需要通过对话澄清这些问题,并进行意义的再生成,因此,培训不是“你讲我听”,而是需要受训教师敞亮自己的教育感悟与困惑。我们在培训者进行主题学习后,就由受训教师进行发言与交流,可以是接着培训话题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下次培训时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再进行群议,在交流中,培训者要注意倾听他们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引领大家共同商议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青年教师在观课中,常常重点关注上课者怎样处理教学内容和怎样实施教学进程的,但他们不大关注上课者怎样设计这些问题(基于学科的或基于学情的);这个问题的学习价值在哪里;这些内容有哪些逻辑联系,从而形成有效的结构;上课者是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内容的,上课者是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注意教学效率的。所以,培训者就应引导受训者注意学科的本原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反映的学科思想,注意教学的知识结构、教学进程的逻辑结构等,受训者利用大家熟悉的教学课例进行分析与透视(青年教师要听学校的优质课),让大家在理解真实的教学课例中获得实在的感受,有利于受训者领悟教学实践知识。而且大家在相互探讨中会发生智慧性碰撞,青年教师还可以感悟到同辈教师的思考,知晓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增强自我角色认同,也会发现自身的薄弱点,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这种集体思维的价值不可小视,钱学森就倡导“社会思维学”,其出发点在于怎样使一个集体在讨论问题中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从而使集体远胜过一个个不接触别人的人的简单总和。
所以,培训一定要坚持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受训者在对话中才会真正理解所思问题的内蕴,否则,就只会是一些符号而已。
2. 非正式性对话
教师要注意非正式性对话。有学者对教师在个人与集体背景下教学实践知识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如下图)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要注意在公开场合进行言说,这样才会深化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教师一起工作时就能获得某些东西,而不在一起时就会失去某些东西。从功效方面来看,教师在一起商讨工作的益处是很大的,它明显优于教师以其他方式处理工作上的重要事情。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遭遇了问题,应该主动向指导教师与同行请教,包括倾诉自我的困惑,在倾诉中获得专业自信,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注意围绕培训的话题进行交流,更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负责组织培训的教师也应主动对观察与思考到的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才会把工作场变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场。
三、培训过程的完整性
青年教师需要培训什么内容?渴望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哪些老师来培训自己?培训后的实践行为会有真切的改进吗?利用培训进行教学实践后有哪些想法?这些应该统筹在培训过程中,让青年教师在持续的培训环节中得到浸润,获得细微而持续的进步,所以,培训应该围绕教师教学行为,注重“调查———培训———实践——交流———评价”等环节(见上图)。
这样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才会促进培训的有效性,因为教学改革的经验反复证明,在实际变革过程中教师经常陷于“观念进步明显而行为转化困难”的境地。因此,关注教学行为变化的培训,就需要培训者与受训者注意反思,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所以,要及时关注并反思青年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要关注并反思培训的有效性,这样才会在不断调适与深化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尤其要注意青年教师在期末等培训阶段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学校每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分析会的发展性评价),引导他们反思教学行为的改进情况。因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
四、培训目标的情智性
在教师培训中,不但要关注具体的教学技术与方法,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因为教学的技术与方法常常在教学的先期阶段发挥效益,但是,随着青年教师工作时间增多,教学的思索,教学的实验,在教学中如何学习,教育的道德使命与责任感将会更具作用,所以,在培训中注意工具理性的时候,还要注意价值理性,马克斯·韦伯就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着重考虑的是手段对达成目的可能性,是以效率、效用为核心的。而价值理性则是强调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合理性。而且,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需要求真、行善、尚美,所以,要注意教师的德性,这也会促成教师获得教育智慧,马克思·范梅南就认为:“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因此,在培训中应该坚持三点:
一是在培训中要引导教师围绕话题自主思考教育问题,自主获得对教育的真实的感受和真知灼见,建构起对教学有用的知识结构,卡尔·罗杰斯指出:“依我看来,任何能教给别人的东西都是相对不连贯的,对行为有很少或无重大影响。我始终认为,对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学习只能是自我发现和自我适应的方式。”与此同时,获得对教育教学的体验与感悟,积累起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人文性智慧,逐渐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
二是注意对主题性话题涉及的道德问题进行浸润,避免就教学方法与技术而说方法与技术,注意这些问题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甚至有意识地渗透教育的道德问题,让教师关注教学的道德问题,促成教师有道德地教学。如,请名师为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就要引导青年教师关注名师话语背后的教学境界,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同大家交流怎样组织复习的问题,名师谈得最多的是数学教学思想,我们就引导青年教师思考名师上课已经做到从学科教学思想来处理教学问题的高度,并反思她为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一定是她迷恋教育,最后才能认识到教学背后的意义。所以,教育是迷恋的事业,尤其要提醒青年教师注意专业进步与自我修养的协同发展,如,青年教师在能够“教会”(能处理教材,能进行教学的常规管理)后就容易骄傲自满;其实教师还要关注“会教”(能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内容);在“会教”后更要关注学生“会学”(教师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让青年教师注意修为,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防止小有成就就沾沾自喜,避免高原反应和职业倦怠。
三是注意直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来培训青年教师。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一些话题:青年教师,你离专家型教师有多远;怎样加强课堂管理(注意生本管理);教与爱与学生态度改变;教师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幸福。这些话题就是引导教师思考教学的本原性问题,深知教育的意蕴,让教师发展成“三厚”教师,即“厚爱”———给学生无尽的教育关爱;厚道———给人以帮助与回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厚重———体现学科的教育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教学。引导青年教师开阔视野,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彰显自我的人格魅力,并逐步步入教学巅峰,成为未来引领教育潮流的名师。
3.校本培训的有效方略 篇三
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坚持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培训相结合,优先保证通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然后再开展教材教法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培训。同时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体研修相结合;要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对青年教师主要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对骨干教师主要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艺术研究,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综述,现代科技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等内容的培训。
点面结合确定培训对象
1.全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10天内完成每个教师80学时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规范性培训任务,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
2.骨干培训。制定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措施、考核细则、奖励意见,形成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初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在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对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教研组长及高级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新课程改革所必需的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初步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关系着学校的现在,关系着学校的未来。为此,在校本培训中,确定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个人三级培训的思路,考虑制订出《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和《年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考核细则及奖励意见。利用开讲座、结对子、以会代训、听课评课、上汇报课、送培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了不间断的培训,形成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希望能在在这一体系下,基本达到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胜任教师工作,六年成为教坛新秀,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训目标。
4.班主任培训。培训工作中,考虑逐步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聘任和评选制度,切实形成班主任聘任、使用、培养、考核、奖惩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力争三年内完成对班主任45课时的培训,基本上建立起一支适应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
5.教研组长培训。加强对学科教研组长的培训,形成学科教研组长聘任、使用、培养、考核、奖惩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发挥学科教研组长的教研带头作用。
灵活多样活化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校本培训全方位开展的平台。
1.以课题研究带动培训。科研兴校是我校主要的办学思路之一。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希望能以此带动教师培训,基本上形成每个学科有课题,每位教师搞科研的局面,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2.以老带新结对子培训。在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中,老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可考虑制定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制度。每位老教师与一位青年教师结成对子,由老教师具体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并把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进步情况作为对老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
3.外出考察走出去培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学经验,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做法。近几年来,我校共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代表将近30人次参加各级培训和参观学习。为了放大考察学习的效能,必须考虑建立外出学习报告会制度。因为外出学习报告会制度能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思路、经验、最新信息由个体、部分辐射到全体,实现考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4.名师讲座以会代训。上学期薛城教研室就邀请国内教育专家5人,来我区作报告,效果很好。另外,采取听课、评课、以会代训、教师论坛、经验(论文)交流、校际交流、案例教学等形式,也是我校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
4.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四
一、制定目标,更新观念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帮助教师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不是要培养技术的专家和计算机高手,而是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修改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技术特性并能将这些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包括具有正确的技术观,而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或者无端畏惧。
教育技术培训中技术培训的本质是帮助学员了解技术的作用和局限,帮助学员形成科学的技术观,不应该把帮助学员成为某方面的技术高手作为技术培训的根本目标。很多培训的组织者和参加者都认为只有成为技术高手,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要成为计算机技术的高手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于学科教师,自己的特长和学习重点应该是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如果他们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计算机专门技术,反而容易失去自己的特长。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应该能帮助他们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而不是要陷教师于技术学习的泥沼中,在技术学习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对于学科教师,只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对技术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了解技术的作用和局限就够了,这足以支持他们使用这些技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学科教师的任务是给出合理的、可行的设计方案,至于如何实现,那是信息技术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事。简言之,学科教师对具体的开发技术只需要“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只有合理地划分学科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才能保证双方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合作完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
二、任务驱动,方法合理
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不能采用讲授知识的方法来培训技术,对于不同的技术内容,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在技术培训策略的选择上不合理,那么内容的选择就失去了意义,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一种较好的技术培训方式,就是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即在各类培训的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学员的实际教学需求来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先向学员作相关知识的介绍,然后根据各学员的学科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任务,让学员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深化和巩固这些技能,任务的设计不应当太大,而且应当成系列化,每个任务主要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而通过这一系列任务的解决,就基本能完成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对象的差异性、时间的业余性,坚持全体参与、分类培训,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做法。精选培训内容,保证全体参加培训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强化操作能力,以实际应用为主。上学期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实物投影仪、一体机等媒体的使用培训,本学期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系统培训,对年轻骨干教师进行中教育星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技能培训和网络课件制作培训。这样,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识的深化,增强了记忆,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感到受益匪浅,于是产生了进一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加培训。
三、尊重个性,小组合作
技术的学习一定是个性化的,因此,在技术的培训中应该尊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在技术的培训中,应该用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教师资源用于对教师进行操作辅导,同时也应当鼓励教师之间的互教互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部分教师都能达到技术培训的要求。在每次培训中,总有一部分教师对技术学习有强烈的渴望,又具备一定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为他们特别开设一些较深入的技术讲座与技术辅导,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个性化的指导,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培训而言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指导教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换思路,从教师身上找指导力量,发挥技术水平较高教师的作用,以满足大量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我校在校本培训实践中,通常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既有一两位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也有部分水平较低的教师,通过布置技术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协作完成,并且不仅评价教师个人的作业,也评价小组的作业。这样,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作业,还要帮助组内的教师完成作业,给他们提供技术学习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师指导的不足。
在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总有那么一些技术水平较高又乐于帮助他人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教师的作用,今后我校还将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教师举办技术沙龙,通过这种形式开展小范围的技术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水平较低的教师快速了解和掌握某种技术,也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教师提供了技术专题研讨的机会。
四、突破时空,网络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记忆力比较差,有些操作虽然我们已经演示了好几遍,并专门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但过一会儿他们又忘记了;还有的教师基础比较好,家里又有计算机,不一定非要到指定地点参加培训,只要有相关的培训参考资料就能较好地完成培训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把教学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知识要点发在学校网站上或做成幻灯片,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出现问题后的解决办法,让教师边看操作步骤边练习,如果还不懂,我们再进行网上交流或个别辅导。有了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的支持,为我们的培训工作省了许多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老师们都知道先看提示,大部分的老师看完提示后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学习使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起来,避免了我们许多重复的讲解,又集中解决了许多重难点问题。
五、督促激励,形成机制
我校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教室,现代教育手段进课堂,现代教育设计进教案,现代信息技术成绩进考核。我校还规定各级各类教坛新星、教学骨干的参评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达到江苏省等级考试合格以上的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江苏省等级考试合格水平者,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凡在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着教师把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目标,不断地追求、学习、发展。50岁以下的全体教师利用每天课外活动和每周双休日,参加计算机培训学习,全部参加了江苏省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合格率100%,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自觉行为。
在评价培训成绩方面,我校改变了过去培训的评价只看最后一次考试的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第一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内容有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当前学习成绩等。第二实践评价,就是说,最终的评价还要考核到培训结束后,在指定的时间内,教师能不能把学的东西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第三,评价要人性化。这是指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既要有一般的标准,又要有个性的内容等,不要把评价作为“管、压”教师的法宝,而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激励机制。
就以我校来说,现在广大教师都能熟练地上网、寻找资源、收发电子邮件,为教育和教学服务,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佼佼者。许多的教师利用掌握的知识,自行建起了颇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科教师更是能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年级共享,都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和效果。几年来,我校许多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如今,我校网上办公、学校网页、班级网页、教师个人网页(博客)、教职工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一大批应用项目顺利实施,也得益于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环节――技术的学习,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和实践,只有全面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初始水平、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教师需要的校本培训,也只有采取合理的培训策略和方法,才能保证校本培训获得真正的成功。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
5.学校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五
(一)宣传动员(3月份)
1、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青岛十七中教师十二五阅读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实施小组。(名单附后)
2、召开全体教工会,正式启动青岛十七中教师十二五阅读工程,部署专项工作。
3、教师制订个人读书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管领导组织各部门分头制订活动计划。
2、3月17日(周四)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举行青岛十七中教师技能大练兵启动仪式,传达实施方案,部署具体工作。
3、教师自主选择技能训练项目,制订个人计划,组内交流,个人建立《教师技能大练兵纪实手册》。
(二)第二阶段:教师练兵阶段(39月)
1、普通话诵读活动。
教师大练兵活动首先进行普通话诵读培训学习。学校工会牵头,语文组协助,成立普通话诵读指导工作小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华颂?经典诵读活动(详细方案见附件一)。参加该项活动的教师自行选择诵读材料,内容围绕古典诗词、经典美文和爱国主义作品三大类,语文组遴选23人教师担人诵读指导教师,以讲座辅导形式指导诵读技巧,提高教师诵读能力合人文素养。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拟定于4月21日(周四)举行教师普通话诵读比赛。要求各教研组至少推荐一人参赛。
2、规范汉字书写活动。
与普通话诵读活动同步进行。学校工会牵头,成立规范汉字书写工作小组,聘请校内书法水平较高的部分教师担任培训指导教师,分期、分层培训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三字书写技巧,总结表彰会,借此机会举行校本培训专题论坛活动。
三、开发优势资源,为教师接受高端培训创造条件
(三)定期组织教师和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和参加短期培训。本年度拟组织骨干教师赴江苏洋思中学观摩学习,组织优秀班主任附上海、北京参加高端研讨会,组织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和课题研究骨干人员赴重庆、苏州等地参观特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组织教研组长、集备组长参加省内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
四、重视教学研究,以行动研究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教师课改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一)以学科为单位梳理出高效课堂的有效做法。学期末以征集优秀课例(教案)和优秀论文的形式,遴选优秀稿件汇编《学科高效课堂精要》、《优秀教学案例集萃》(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课件、学案),学期末举行教学论坛暨以美育人、求真求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会
6.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六
摘 要:物理学科是高中理科学习中比较难的科目。物理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致使很多高中生谈到物理学科就望而却步,造成很大的排斥心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缓解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困难,高中物理教师在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时,应重视校本作业的科学布置,使课堂的教学和作业巩固相辅相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布置;校本作业;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物理学习难,难在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公式应用灵活多变,造成学习物理效率低。学习仅停留在表面上,不深入。要学好高中物理,教与学配合非常重要。教师在完成物理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及时完成教师科学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有兴趣独立地完成,这样才能有效地巩固知识,教学才有效。
一、科学布置作业,是提高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必须要保证作业难易适度,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如果太难,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过于简单,就很难发挥强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很难实现作业的应有效果。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坚持多样化原则,除了考虑知识的强化和巩固外,还应考虑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教师布置作业时还要考虑作业的趣味性。由于物理知识较乏味,作业不能是机械、重复性很高、缺乏趣味性的作业。教师应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合理布置有效作业,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高中物理校本作业的科学布置
(一)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物理书面作业,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学生侧重和喜欢的章节也不一样,所以布置作业的难易程度的科学合理分配很重要。一般来说,以往的物理作业布置都采用的是统一的。这样统一布置作业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对一些物理学习本来就很好的学生布置一些比较有难度的作业,这些学生做起来才具有挑战性,才能激发这部分学生勇往直前的信心。但是,难度较大的作业布置给基础一般或者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适得其反,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会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统一布置作业不科学,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选择面大,就会提高做作业的兴趣。书面作业按难易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做基础训练题,B层次学生以基础训练题为主,同时配以少量提高题,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灵活性和综合性题目。作业的分层使每个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科学布置一些利用实际生活的废弃材料来完成“小实验”的校本作业,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所以教师在布置物理校本作业时候,适当增加一些能利用实际生活的废弃材料来完成“小实验”的校本作业,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学到牛顿运动第二定律时可让学生完成这道习题:某同学从五楼阳台处释放两个易拉罐,一个盛满水,一个是空的,它发现空易拉罐比盛满水的易拉罐晚落地一段时间,它想着一定是受空气阻力引起的,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测定空易拉罐所受空气阻力的实验。他先测出了易拉罐的质量m,又测出了一层楼的高度h1,及五楼地板到阳台窗口的距离h2,他再请来另一位同学在楼下用秒表测出空易拉罐从五楼阳台窗口到落地所用时间t。根据以上数据,求出空气阻力的表达式。
(三)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室器材,布置课外有效的校本物理小实验作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面对班级内一些学困生时,应该想办法给自己的课程添加一些问题情境,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课后多布置些能在物理实验室由教师协助下来完成的课后实验作业,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有?筛?通电电流,不同的方法放置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可能相斥,可能相吸,也可能旋转。面对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切不可急躁,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探究,通过亲身观察后再去完成书面作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布置物理校本作业的同时,尽可能地布置一些能动手操作的小作业,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知识的巩固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并不断进行作业布置创新,树立科学的作业观,使作业布置成为高中物理课堂的动态延伸与有机组成部分,这样通过课内外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物理思维,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再明.高中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快乐阅读旬刊,2013(34):50.[2]沈景英.高中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注: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课题:创新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号FJJK15-475。
7.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七
关键词: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教育研究
说到教师培训,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的是将教师们集中在一起, 请专家做讲座, 这也就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为了搞好培训, 有的学校甚至停课搞活动, 有的则不惜牺牲教师的双休日或寒暑假搞活动, 看似轰轰烈烈, 其实效果微乎其微。首先, 利用双休日搞教师培训, 不受教师欢迎, 在紧张的工作过后老师盼望休身养心, 要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本身就不合情理, 教师带着情绪参加培训, 效果就大打折扣。其次, 因组织面较大, 组织培训活动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很难确立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 好多培训内容脱离教师教学实际, 根本做不到按教师所需, 使得大部分教师“学非所用”, 这样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
本人从事初中教学业务工作多年, 对教师培训工作有着深刻的体会。可以这么说, 教师参加大面积的教学业务培训和进修, 基本上就冲着自身的继续教育所需学分而去, 在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方面的作用很少。多年的实践证明, 立足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的教师校本培训活动,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为有效。
校本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 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 自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管理和组织, 在“想教师当前所想, 急教师当前所急”, 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突出优势, 有助于学用结合, 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 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以下就四个方面探讨一下实施校本培训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一、校本培训活动开展要体现系统性和持续性
学校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以及教师个人提出的培训需求来确定校本培训计划, 制订计划要有系统性。在制订培训计划时, 针对各个层面的教师根据时间长短将培训计划划分为三个方面:短期培训计划、中期培训计划、长期培训计划。①短期培训计划可以以学期或学年度为单位开展, 也可配合学校月进度培训计划进行。如对于新分配的教师, 可开展教案编写、粉笔字操练等的培训;对于45周岁以上的老教师开展多媒体制作和运用的培训;对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的培训等。②中期培训计划以1~3年为期限, 配合学校年度培训计划进行。中期培训计划就像一个路径, 告诉老师在什么时间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知识, 最终水到渠成地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加强对老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如何有计划地培养发掘人才的培训都可以列入中期培训计划当中。③长期培训计划以3年以上为期限, 按照学校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培训内容, 达到培训目标。长期培训计划主要侧重于骨干教师的培养, 使骨干人才形成梯队化。
二、校本培训活动开展要注重集体性和全员性
学校要重视和倡导集体学习。校长要坚守对集体学习价值的信念, 始终如一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集体学习, 创造学习环境, 将集体学习制度化。教师在相互学习中,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老师之间要充分交流与沟通, 营造出一个相互学习的环境, 这样不仅使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 个体成长的速度也要比其他学习方式快。集体学习着重培养集体成员的合作意识和教学技能, 不断改进思维模式及思考问题的角度,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性, 增强集体创新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就是集体学习的一项内容。
全员性是指让同一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里所说的“参与”, 是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 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传统的培训活动不注重全员参与, 搞“一言堂”, 如一人讲话大家听, 不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一人上课大家看, 课下只有一人“点评”等。这样的活动显然不利于教师的群体的发挥。我们倡导全员参与, 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 从而使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现。
三、校本培训活动开展要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汇聚大家的智慧之光, 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然后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让实践与理论对话, 其实质是为大家明确方向、并提高教师们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水平, 再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在培训中教会老师慢慢学会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解决自己或他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 从而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学习—思考—实施—变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不断反思, 从反思中探索适合自己, 同时又适合自己学生的理论和方法。
在实践中, 专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体性参与, 在适当的引导和带领之后, 应该把发展的权利交给教师, 然后在教师遇到困难而自己或同伴都无法解决时, 再给予指导和帮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专业人员的“引领”才是最有效的。
不过, 学校要开展好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单纯靠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是不切实际的, 就要特别注重培养和造就本校的“土专家”, 发挥好本校的名师、骨干教师的作用, 让他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肩负起“引领”的重要职责。学校要注重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的辐射作用, 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 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四、校本培训活动开展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最终是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的, 所以, 校本培训活动要特别注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1.共同参与, 搞“同一主题”式课堂研究
当前有一些校本培训活动效果不显著, 问题主要有两个:①活动缺乏计划性, 或者是无计划、无目的, 敷衍了事, 或者是活动主题频繁调换, 让参与者无所适从。②参与对象的兴趣爱好或研究方向不一致, 不能做到“志同道合”。
为了让活动参与者认真投身活动, 可以搞“同一主题”式的课堂研究。根据大家的实际需求确定一个统一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宏观上的, 也可以是课堂细节上的。有了统一主题, 就可以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系列培训活动。要让每位参与者都认识到“我”不是本次校本培训活动的局外人, 而是与其他参与者一样, 是整个校本培训活动的身体力行者。在校本培训活动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看做是自己的问题, 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让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共同进步。
这种校本培训活动既确保了活动主题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又确保所有参与者都是固定的“志同道合”者, 大家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 所以“共同参与”就有了基础, 校本培训活动就会扎实有效。
2.相互借鉴, 搞“同课异构”式课堂研究
当前有些校本教研活动中, 参与者之间各自为政、单独行动的居多。他们不去比较, 也没法比较——每次活动中展示给大家看的内容不一样, 不好比较。没比较, 就显不出好坏;没有好坏, 就不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正因如此, 我们才要在校本研究中提出“相互借鉴”。俗话说:“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校本研究活动中一旦有了“货”与“货”的比较, 我们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提高自我。 要使校本课堂研究中真正产生“货”与“货”的比较, 效果最明显的莫过于搞“同课异构”式课堂研究。一节课就是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思考, 更是他多年教学智慧的展示。而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就能反映出他们各自对同一教学内容理解和处理的差异, 就能看出不同理解和处理之间的优劣。可别小看这些差异, 只有这些通过“同课异构”显现出来的差异和优劣才是弥足珍贵的——因为, 它们能使我们每一个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有机会看清问题在哪儿, 改进的方向在哪儿。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
3.不断改进提高, 搞“一课多试”式课堂研究
所谓“一课多试”, 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备课—上课—讨论修改, 再备课—上课—讨论修改……应该说, 这种的课堂研究活动, 把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研究, 指导了参与者的教育教学实践, 使教研活动起到了实际效果。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要注意精干。通过讲授—活动—总结的循环, 避免学员感到乏味, 也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要把自己放在对这些内容一无所知的学生位置上, 从他们的角度考虑课程安排。
8.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八
关键词:校本培训 创新精神 专业成长
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校本培训正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只有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团结和谐、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发展。那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呢?
一、校本培训的保障措施
学校为做好校本培训工作,要多措并举,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领导重视,规划长远
为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可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明确的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可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学校校本培训工作。
(二)经费充足,条件充分
学校要舍得投入,经费要有保障,要及时充实校内图书,要建立健全校园网、教师音像备课中心、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此外,还要购置教育教学书籍、光盘以及各种培训材料,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制度健全,落实到位
为了使校本培训顺利进行并有实效性。学校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约束活动的开展,如可以制定《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校本培训整体规划》《教师基本功培訓实施考核意见》《先进教研组评选条例》等操作性很强的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并予以认真实施。
二、校本培训的管理
为使校本培训工作实现序列化、规范化,学校要严格抓实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详细计划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制定出《校本培训工作计划》,且每学期都要有固定次数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要成序列化,一旦确定好学习时间,就要坚持进行,以确保教师参与培训的质量。
(二)始终坚持全员参与
学校领导要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培训会。对不同教师群体,学校可采取订单式培训,分层提出要求,比如“新教师要过关,青年教师要过硬,骨干教师要有个性,老教师有新提升”等不同要求,在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再继续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三)跟进培训评价
针对教师的培训状况进行评价,变教师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参与培训,从而激活教师发展的源动力。一方面,学校可采用“捆绑式”评价教师培训情况,强调“成功与失败既是个人行为,也反映了教研组的水平”,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每次培训后学校都要征集反馈意见,评价培训活动的组织情况,这样可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让后续开展的培训活动越来越完善、有效。
三、校本培训的实施
(一)同伴互助,传递集体智慧
校本培训其实是一个智慧传递的过程,围绕智慧传递可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
1.常规培训,常抓不懈
一是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演讲、表彰等活动,引领教师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加强师德教育,传递育人智慧。
二是可以组织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的理论,同时每个学期末也可以请优秀班主任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传递治班方略。
三是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教师由浅入深地学习有关自我调节的心理健康知识,克服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
四是与时俱进,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可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每月一次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采取专人指导与课余自觉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教师掌握电脑操作、白板使用等先进的技术。
2.抓实校本教研,群策群力
(1)梯度培训,分层推进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校本教研要有规范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校可实施“三格”培养(新教师的入格、青年教师的升格、骨干教师的风格)、“三环”铺设,(思想内环、策略中环、基本功外环)、“三台搭建”(学习、实践、展示平台)、分层推进等机制,对老、中、青教师实行梯度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的速度。
(2)群体研讨,集体攻关
一是盘活业务活动,促发展。各学科的业务活动有固定的时间、丰富的内容、多变的形式。
二是完善集体备课,共享智慧。 “让集备成为一种习惯、让集备成为一种文化”应该成为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可推行“三、四、五”集备制度:即集体备课要做到“三有”——有计划、有数量、有质量,依托课堂教学,讲究实效性;做到“四研”——即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研究检测;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记录人。
集备制度作为教师职业底线的要求,实行“校长跟踪指导制,中层分管业务干部包科负责制,教研组长组织落实制”三级立体动态化管理模式。
三是通过课堂练功底,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每个学期可以开展各种课型的研究活动,比如新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展评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特殊教师追踪课、外出学习或参赛教师汇报课等,通过各种课的展示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读书富脑,转变理念
学校可以开展个人读、组团读、漂流读、沙龙读等读书活动,引领教师多方位、多层次、有计划地阅读,在全体教师中掀起读书高潮。此外,还可通过开展“读书月”“创建书香校园”“书香个人” 等活动,让教师展示读书成果,增加自身内涵。
(二)专家引领,拓宽教育视野
一方面,学校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教育科研先进的学校或单位观摩、听课、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给教师做专题报告,这样可以积极利用校外培训资源,丰富校本培训的内涵。
(三)搭建网络研讨平台
学校要着眼于新课程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网站内可开设校本培训专栏,各培训负责人要定期将培训内容发布到网上相应的栏目,同时,还要开展网上研讨活动,为教师发展导航、解惑,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四)加强教学反思培训
美国教育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培训,倡导教师写反思录,同时也可组织各种活动,让教师在校内外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以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9.校本教学计划 篇九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根据这些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适应本校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对校本课程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我知道孩子们会喜欢现自己学校的课程。我会鼓励学生更努力的学习。
三、教材分析
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四、具体措施
(一)切实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先提高本人的思想认识,我通过自学、和别人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年级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教学。
(二)切实组织好学生展示
依据不同年级所学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克基小学刘永茹
10.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十
彭西小学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能够了解图画所体现的内容,体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五千年的文明礼仪,大部分同学能够有感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还会配上自己喜欢的图画。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总目标:
1、通过阅读教师所选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及祖国的文明礼仪。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明知礼、思维能力等。
4、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5、让学生掌握如何掌握安全常识,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6、阅读完毕后能及时归纳、总结,能独立完成好阅读笔记,在家长的帮助下,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意识,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2、能从课程中汲取有意义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精心备课,并按照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排除随意性。
2、多开展一些目的明确,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活动形式。
4、定期评选出“文明小博士”、“安全小卫士”等。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课为一课时
校本教学计划
11.务实校本教研 构建有效课堂 篇十一
今天,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无疑彰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践行课改的热情。但这个概念在实践中渐渐被人们泛化、被人们肤浅化,有其形而无其神,我们要追求的高效课堂也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钟祥市第一中学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构建有效课堂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强化责任,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制度保障
1、实行校本教研项目竞标制度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学校办公室起草,校长办公会审订后实施的,更有甚者是校长说了算或是个别人说了算。因此,很多规章制度落实起来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为使校本教研制度客观、务实,真正为课堂服务,学校大胆改革,将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权交给教工,采取项目竞标制度。
学校先后将备课制度、授课制度、听课制度、说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涉及教学管理的30多项规章制度作为校本教研项目面向全体教师公开竞标。参与竞标的教师向学校提交校本教研项目制度设计方案,并公开演讲解读,由学校专家组审定,再由项目制度评审委员会认证,通过后,提交学校党委讨论,最后将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提案交至教师代表大会,由教师代表票决。若获得教代会通过,方可实施;同时,中标者将获得一定的教研项目奖励经费。这种做法彻底打破了以往个人或少数人制定学校制度的传统,又因为制度来自基层,出自教师之手,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满足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了制度保障。
2、建立校本教研目标责任制度
为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让每位教师责任上肩,学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目标责任制度,每学年伊始,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层层签订校本教研目标责任书。校长与分管校长,分管校长与年级主任、教务主任,教务主任与教研组长,年级主任与备课组长,备课组长与教师层层签订校本教研目标责任书,使每一个领导、每一个教师都明确个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地位和任务,切实履行职责,主动积极地去实践有效课堂。
二.探索实践,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智力保障
1、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理论是先导,行动是保障。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研的理论学习,抓好教师培训,先后为教师购买了《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必读》《教师角色转变细节》等多种书籍。学校每年举办“教师论坛”,开展“课改沙龙”活动,以“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校本教研,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探讨适应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的教研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讨论交流的空间,使每一位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在学习中增强,教学观念在交流中转变,教学方法在讨论中更新,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优秀年级学科组的引领作用,开展年级常务组、年级学科组对接交流活动。学校规定:年级常务组跨年级对接交流必须每月一次,互相借鉴校本教研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学科组跨年级对接交流每两周一次,主要就教材处理、知识点推进、考点瓶颈的突破、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交流,比如历史组除与其它年级历史组对接外,还与语文组对接,探讨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物理组除与其它年级物理组对接外,还与数学组对接,探讨如何在物理课堂上科学运用数学知识等。这些对接活动有效拓展了教学的时空领域,推动了构建有效课堂的进程,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备考实战性。
2、开展集体备课评课活动
为提高课堂效率,学校从备课、评课入手,加强校本教研,构建有效课堂。评课方式由过去评价“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效果”变为评价教案的可操作性。集体备课由“个体备课说课——集体评课说课——个体课堂展示——集体评课定课——学科组整体实施”五环节组成。每学期初,各学科将集体备课研讨的内容具体计划到每位教师,研讨内容提前一周到位。主备者先陈述主备内容,谈教学设计、练习处理等,全组成员评课,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共识,再由主备人试讲,组员评议,进一步修改,形成统一教学方案,然后全组教师照“案”去组织本班教学。这样群策群力,能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有效课堂的建立。
3、举行有效课堂教学比武
学校制度规定:每学年新进教师必须讲过关课,青年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必须讲汇报课,骨干教师必须讲示范课,特级教师必须讲引领课。我们尤其注重示范课和引领课的实施,让这些课首先为构建和优化有效课堂投石问路,然后组织教师全面展开研究课、尝试课和比武课活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在实践中感受校本教研制度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4、开展“精品课堂”展示周活动
为推动有效课堂建设,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精品课堂”展示周活动,每个教研组在比武活动中,推荐一名教师代表教研组水平参加“精品课堂”展示。“精品课堂”展示周活动,是学校一年一度教学文化大餐。教研组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思考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程,共同打造精品课堂。精品课在全校展示,各学科观摩学习,引发教师不尽的思考,同学科教师同课异构,不同学科教师科学借鉴,真可谓:教者受益匪浅,观者深受启发,参与者乐在其中,学习者益智明理。
三.督查监管,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行动保障
1、建立学校课程改革委员会
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课程改革委员会,形成了由一把手负责,教学副校长主管,教务处、教科室主抓,年级备课组落实的课程改革链。课程改革委员会主要通过听课、看课、巡课等方式形成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同时,学校行政会课堂教学点评监测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有效课堂的构建。学校行政会每月至少2次直接深入课堂,让行政干部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后现场点评。这样不仅使行政会更务实,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课堂有效性的监管。
2、成立校本教研督察组
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督察组,制定了督查通报制度。年级常务组和教务处每天检查教师的课堂情况。学校督察组不定期地检查校本教研情况,或直接调阅年级常务组、教科室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推进的情况记载簿,并以书面形式在公布栏公布。对反复强调却没有及时执行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将校本教研与构建有效课堂对接工作务实落实。
四.奖励先进,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激励保障
1、校本教研与教学质量挂钩
学校绩效工资核算制度将校本教研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校本教研与期中期末质量奖、高考质量奖挂钩。目前,我校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发了有效课堂学生评价软件,由学生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一学期评价一次,评价后将分数转化为等次,一等教学过程绩效工资上浮20%,二等教学过程绩效工资不变,三等教学过程绩效工资下调20%。另外,对在校本教研上有重大贡献或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予以重奖。
2、校本教研与教师聘用挂钩
学校把校本教研成果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条件,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上好一节教学研究课,提供一份教学设计,命制一份试卷,撰写一篇校本教研论文、案例或总结,参与一项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且教研课题符合学校实际、课堂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备考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研究过程资料齐全,有结题报告。学期结束时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对这些资料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校本教研教师。在聘用教师时学校将三级聘用制和教师三次聘用制相结合。三级聘用制即校长聘年级主任,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教师。教师三次聘用制即先聘用所需教师的70%,再聘用所需教师的20%,最后聘用所需教师的10%。事实上,最先聘用的教师往往是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也是校本教研优秀教师。三级聘用制和教师三次聘用制让每个教师都有压力感、危机感,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向构建有效课堂方向努力。
3、校本教研与教师评先表模晋职晋级挂钩
学校每年都把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入党、晋职、晋级和评优表模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激发教师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精神支持。
几年来,学校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使课堂更加务实有效,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建立,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升位。
12.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 篇十二
一、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依据
1. 课程标准
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应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内容为标准,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篮球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篮球水平较差的学生,可通过篮球小游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进行篮球小游戏过程中感受力量、方向、速度等运动现象,并且能在开展篮球小游戏时保证自身安全;要求篮球水平一般的学生能使用专业术语来标述自己已经学过的动作,初步了解篮球活动的基本方法,从而保障篮球运动的安全;针对篮球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多看篮球比赛,熟练运用篮球运动中的组合技术动作、简单处理篮球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情况及预防措施等。
2. 本校实况
学校篮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篮球校本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若缺乏场地与器材的基本保障,则会导致篮球校本课程的构建成为一纸空文。且当前篮球校本课程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完善篮球校本课程体系,成功难度可想而知。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开发与执行篮球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必须掌握丰富的篮球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篮球校本课程的作用。而小学生作为实践篮球校本课程中的学习者,其水平是否与篮球校本课程相符合,是检验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二、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方法
1. 构建小学篮球课程的基本方法
为保证小学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将复杂的篮球技术进行分解,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改变一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技术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术。
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及时反馈实践成果,调整不合理的内容,总结和整理合理的课程内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篮球校本课程。
2. 构建不同水平段的篮球课程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也非常大,所以在构建小学篮球课程时,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灵敏度、平衡能力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老师可采用竞技篮球游戏化的方式,构建该阶段的篮球校本课程;由于中年级学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其兴奋度往往会超出自身的抑制能力,所以针对该阶段的学生,应尽量构建以简单化竞技篮球为主的篮球校本课程;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活动的目的具有较深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所以能够适当调整和控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针对该阶段的学生,可构建竞技篮球实用化的篮球校本课程。
3. 构建不同时间段篮球课程的方法
篮球课堂教学是构建篮球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时,应遵循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规律,以义务教育体育与课程健康内容为标准,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篮球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在教学进攻技术时,以摆脱、传球、投篮技术等内容的传授为主,而防守技术与进攻技术对应时,则以防摆脱、防传球、防投篮等内容传授为主。坚持由点及面、由面聚点的教学原则,将自身的成功积极辐射到学生中去,促使学生能在篮球运动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增加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篮球水平。其次,学校可通过组织篮球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篮球运动普及化,有利于学校挑选优秀的篮球运动苗子,即“体育工作的提高必然是以普及为基础,并在提高过程中进一步普及。”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而构建篮球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希望通过学习篮球,愉悦学生身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明有.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4).
【有效课堂教学校本培训计划】推荐阅读:
有效课堂学习培训心得07-08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小学音乐培训课程研修感言08-23
校本培训的有效性07-06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总结doc10-26
构建有效课堂07-01
语文活动有效课堂09-04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06-27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07-25
追求更有效的课堂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