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简介

2024-07-08

《金融学》课程简介(共8篇)

1.《金融学》课程简介 篇一

金融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即深奥又神秘。其实金融学本是一门来自生活的科学。从基金股票到外汇期货,从利率调整到物价上涨,从买房贷款到百姓存款,到处都有金融学的影子。那么,金融专业是做什么的?金融专业的前途如何?就业领域有哪些?立志金融行业的同学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来增加竞争力呢?

‘专业解析’

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学

提起金融,人们常会将它与经济、货币和银行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金融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等。金融学理论一共包括3部分,即货币理论、银行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资金的融通。广义的金融,包括与货币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这注定了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搞不清金融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看,经济学比较宏观,它包括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税收、保险、会计、统计等相关学科,杂而不精;相对而言金融学比较微观,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和运作。例如: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与外汇的买卖,股票、债券、基金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和国际货币结算等等。应该说,金融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学科分支。

知名作家严行方认为,金融学这棵大树的根基确实在经济学那里,但它和经济学是同一片森林里两棵完全不同的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是资金流通及货币信用。无论个人投资还是公司理财,金融学要比经济学实用得多。尤其是在短期资本和财富运用、增值方面,它的指导作用更大。

本科阶段主要课程

本科阶段金融学的主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学、投资银行学、国际贸易、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现代货币理论、国际货币制度概论、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学习金融学的同学们在本科阶段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比如分析、预测股票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掌握时机买卖证券赚取利润的技巧等。金融学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与就业’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稳居在报考专业的前5名,可谓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金融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到75%,是毕业三年内就业最稳定的行业之一,也是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 1

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金融学专业普通院校的就业区间处于B+,就业率≥85%;211院校就业区间处于A-;就业率≥90%。

用人单位青睐高端人才

中国加入WTO后,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都面临着外国巨型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加大了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它给予了金融专业强大的发展动力。

农村商业银行某营业室负责人傅经理说:“现在的毕业生机会很多,20多年前,北京只有四大行,就业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而现在除了工、农、中、建四大行,还有股份制的银行,比如中信、民生、华夏、招商等。而外资银行也越来越多,比如花旗、渣打、德意志银行等,这些在北京开了可能都不止一家。另外,每年还有一些地方性银行也会转成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浙江商业银行就从原来的区域性银行转变成了全国性的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都在北京有分行,这也是地区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一个趋势。相对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的渠道是越来越广了。”傅经理表示,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加入到了本土竞争的行列,他们的到来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从以前的靠存贷利差增加收入,扩展到现在的个人业务、基金业务、股票业务等,从而使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增多并不意味着是对所有毕业生而言,大部分机会更多的赋予了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傅经理表示,懂外语,有丰富的金融经验的人才,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高端人才尤其走俏。事实上,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使得业内对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

主要就业领域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除了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以外,还有几大主要去向:

一、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本科生想进入很难。

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这样的公司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这一行业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该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一般要达到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等。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金融租赁、担保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四、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精算是非常吃香的。

五、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六、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等。在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也是不错的,但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七、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

“现在银行的就业竞争有的是30:1,有的甚至是50:1,竞争相当激烈。如果只将目光聚集在银行业,那么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傅经理说,“大学毕业生不妨放宽思路,一些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包括典当行都是金融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方向。”例如,典当行,它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取综合费用和利息。在一些资金的运作模式上和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光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在柜台抵押付款。有些大的典当行还有区域的连锁,资金如何用出、资信审核、抵押放贷等环节,都需要金融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些都是毕业生们的就业渠道。如果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尽量多掌握一些专业相关技能。傅经理表示,其实,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

‘报考指南’学校众多 重点集中在二本以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共有300多所,专业设置总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的财经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另一种是综合性大学里经济学院或金融学院下设的金融学专业,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另外,一些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经济博士点在国内最早培养国际金融方向的博士生。

开设金融类专业的院校尽管在办学层次、培养水平、专业特色、录取批次之间都有差别,但从历年报考的情况来看,金融类专业录取分数一直是居高不下。好的专业院校大都集中在二本以上,名校的金融专业尤其难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是历年来高分段考生集中的院校,在京录取分数段都在630分—670左右。除了以上几所顶尖院校,厦门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天津财经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专业可以说是“传统优势项目”。这些院校在京录取分数段大都在600分—630分左右。也属于中、高分段考生竞争激烈的院校。

由于金融专业报考热门,很多一般院校的金融专业收分都比较高,如果考生的成绩一般但对金融学非常感兴趣,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例如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等总体来讲开设金融专业时间较长,学科各有优势,比较适宜于喜欢金融专业但成绩中等的考生。这些院校的金融专业录取分数段大概在500分—520分左右,在京属于二批次招生院校。

另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也是该专业在京招生的“大户”,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专业只在一批招生,且分数较高。金融学和国际金融专业分数段都要达到560分—620分左右。而北京工商大学则是以经济学大类在京招生的,文科一批要达到530分—

580分之间,二批分数达到了500—530分之间;理科只在二批中招生,且分数也要达到490分以上。(以上分数为2010年数据,仅供参考)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除了院校层次和分数以外,在报考时院校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院校,在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会带有自身的特点。

如北京语言大学的金融专业培养要求是: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其专业课程大都采用双语授课,对学生语言方面的培养要求更高些。如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宏观金融理论、政策及应用金融的教学与研究。其特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金融专业立足微观金融,着重培能在“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除了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外,即使是同一所院校开设的同一个专业,也会根据培养目标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就有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公司理财等方向同时招生。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报时一定要看清院校层次、专业方向、院校章程、专业录取分数等信息,选择和自己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报考,以免出现失误。

学金融数学要求高

金融类专业对学生数学的要求大都非常高,尤其是证券、保险类,其中保险专业会涉及到一个保险精算师的职业资格考试,数学科目之难让很多数学专业的同学都为之咋舌。

中国银行国门支行的王经理表示,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虽然这些专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但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的学生。如果单从纯粹的文理分科来说,大部分与金融投资有关的专业都应列入文科(财经类专业)。在很多高校里,其他财经专业的数学课程开设的是相对简单的经济数学,而金融类专业开设的则是高等数学。另外,毕业生进入证券投资、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良好的英语、数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金融专业。需要提醒的是,从事金融工作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开设院校’部分开设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金融学重点学科分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2.《金融学》课程简介 篇二

关键词:《金融国际规则》,特色课程,设计研究

一、课程定位

(一) 课程建设背景

《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程是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众所周知, 每个国家的运行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国际贸易体系的良态循环需要WTO之类的公共产品、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金融体系同样需要全球共享的公共产品。全球金融体系公共产品不仅可以为每个经济体的金融活动提供外部的强制性纪律和规则, 还可以消除经济体之间的囚徒博弈困境。这些公共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或者在局部经济体, 为纠正资源配置失衡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因此,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 掌握这些全球金融活动的强制性纪律和规则, 深刻理解此类公共产品提供的制度保障, 不仅可以增加专业素养, 还可以提升在金融领域工作的实践水平。然而, 经过调研显示, 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学专业都会开设与WTO规则相关的课程, 而几乎没有高等院校为金融学专业的同学开设与金融国际规则相关的课程。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的教学团队针对于此, 自2005年起开设这门创新课程,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 课程地位

《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课程性质属于学科选修课, 一般在本科教学的第六学期开设。要求学生在修完《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等专业必修课之后再进行学修这门课程。与此同时, 这门课程也作为上述专业必修课的有效补充, 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供理论学习的应用平台。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金融活动的国际惯例和现存的法律法规, 了解金融领域的国际性前沿的规则制定动向

二、课程主要内容安排及参考资料

(一) 内容安排

由于《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强, 所以课程内容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情况, 随时调整具体内容。因此, 对于该课程的内容建设研究的出发点应是当前的全球金融活动需要何种规则。综合考察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金融规则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一是对经常项目失衡的强制性调节;二是对系统性重要国家的关键宏观经济指标约束;三是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四是最后贷款人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机制;五是对重要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促进, 是一个整体, 其目的在于纠正资源配置扭曲, 降低系统性风险。对于这些主要方面的规则, 很难系统性的象WTO的框架条款一样清晰的列举出来。每一方面的规则都不是由某一个机构单独制定的, 都是具体体现在若干个机构组织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或一些条款、惯例中的。因此, 《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在授课内容上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规则制定的各个主体;另一条是金融业务相关的三大领域——银行、保险、证券。

课程主讲内容由三大部分构成:金融国际规则导论、金融国际规则制定的主体、金融国际规则的内容、实施及监管。第一部分——金融国际规则导论, 主要介绍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建立金融国际规则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金融国际规则构建实施的简单情况。这一部分内容的安排, 对讲授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教师每轮授课都要根据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组织教案, 安排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第二部分——金融国际规则制定的主体, 主要介绍WTO、IMF、世界银行团及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等各类规则制定的主体工作职能、运行原则及基本构架。表面上看, 这部分内容似乎与“规则”相关度不强, 但究其本源, 可以发现, 各种规则都是在这些组织的工作职能范围内制定的, 规则的实施都是在这些组织运行框架的监督下开展的。掌握本部分内容, 可以有助于理解各种规则的深刻意义, 有助于学生根据规则的调整和新规则的出现来分析经济形势, 把握金融市场风险。第三部分——金融国际规则的内容、实施及监管主要介绍各大机构组织所制定的有关金融业的各种政策、法规、惯例, 以及目前的实施状况和监管措施。

根据以上三部分内容, 《金融国际规则》的章节设计主要分为十章。分别是第一章:导论——世界金融业的走向;第二章: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多边规则;第三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章:世界银行;第五章:国际开发协会;第六章:国际金融公司;第七章: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第八章:金融全球化下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第九章: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及国际保险监管惯例;第十章:国际证券会组织。每一章节都会按上面介绍的内容分为具体的小节来安排授课内容。

(二) 参考资料

由于这门课程属于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的特色创新课程,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已经成熟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度较高的教材作为参考。所以在每一章节的内容安排上, 都要求教师查阅、整理大量的中、英文资料, 然后汇总形成教学讲义。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大组织机构的官方网站及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网站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世界银行的官方网站、世界贸易组织的官方网站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官方网站等。主要参考书目有《国际货币金融法》、《WTO服务贸易多边规则》、《金融服务国际化法律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列国志”系列中的《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 授课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教授教学+讨论教学的方式,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 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知主体。例如, 在讲授到《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部分内容时, 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及一些主要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具体承诺,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来讨论在WTO框架下, 我国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

此外,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 对于金融学专业下国际金融方向的同学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学生, 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国际惯例、法律法规, 绝大多数都源于国际组织机构所颁布的各种文件中, 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同学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 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更精准的规则内容, 领会更深刻的规则内涵。

(二) 教学时间安排

课程要求基本学时安排为34学时, 在学生正常的17周教学时间内每周2学时。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表。

(三) 课程的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如果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比较好, 可以安排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试题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 进一步挖掘学生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如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一般, 可以安排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结合几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对金融学专业及与金融学相关的其他专业, 如金融工程专业、投资学专业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加强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熟悉国际金融领域的法律、规章和制度, 并能够掌握前沿动态, 可以结合所学其他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温耀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金融学》课程简介 篇三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改革

金融学专业是我校录取分数很高的一个热门专业,近几年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单个课程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核方法改革实践,但从金融专业的需求定位和培养金融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目前我校的课程考核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尝试对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设计,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

一、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具体内容既要充分体现全面性和基础性,又要加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考核。同时考核内容还要具有灵活性,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智能,实现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测评。

我校2012版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保险学、财政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业务与管理等8门课程(见表1)。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内容应全面、合理。

其一,制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且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反映专业学科客观要求、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即教学大纲的要求涵盖学生所学知识,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水平;其二,要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来考核,还要兼顾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班的实际情况来考核;其三,考核的内容要有新意,减少死記硬背的内容,给考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四,根据课程建设目标,考核的内容要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课程特色,以增强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其五,考核范围应涉及课堂所学内容、补充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甚至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或反映突出的知识。

基于此,确定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考试内容为以下四个模块,即:业务理论基本知识模块、业务实务模块、基本技能操作模块、综合运用模块(见表2)。

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考核方式的改革体现在:(1)时间延续上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既有各章节理论基本知识的阶段性测试,又有期末综合运用考核;(2)空间地域上看,考核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除了校内的课堂或金融实验室考核外,对于实践性强的业务实务尝试校外实训考核;(3)方式选择上看,考核多元化,既采用闭卷与开卷、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又有上机与笔试、课堂讨论、综合案例分析与论文核相结合的方式;(4)分数分配上看,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强调业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其得分占比达到了60%,而作为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占40%。(5)评价主体上看,考核评价不但由教师根据校内课堂测试、论文质量或金融实验室上机结果考核给出,还可以一方面结合校外的实习、见习机构给出相应业务实践动手的操作得分,另一方面;实施以证代考、以赛代考,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考核,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对参加国家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学生,可免修与之对应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允许学生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获得技能大赛获奖时免于相应课程的考试。

三、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协同考核

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学生在坚持专业完整教育的基础上,培养行业需要的能力,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真正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联合培养单位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评价就成为学生实习期间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积极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金融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考核体系,通过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实行校内和校外双重考核,探索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的考核方法。

关于项目考核改革的形式、内容及校外考核评价见表1。

四、总结

论文根据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针对我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2012版金融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建立考试评价反馈机制为保障, 努力将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在时间、空间和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不仅发挥其在教育评价、保证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且还发挥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向作用。力图构建与考试目的相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与多元化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金融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希望为我校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钟玉泉、袁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大家,2012(9): 88

[2] 王琼.英国大学课程考核方法对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9(1):151-153

[3]邱红,王甜子: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满意度调查研究—以五邑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179-181

4.《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学时:第 1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的构成

一、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 :交易对象

三、金融机构:交易中介

四、金融市场:交易场所

五、金融制度:交易规则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双刃剑)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直接融资有哪些 优、缺点?、金融体系 有哪些 基本 功能?、简述“ 约束引致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 的主要观点:、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金融资产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 的学习,使学生 对 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 金融资产形态的演进、金融资产的特性 等总体上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各种 金融资产的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重点: 货币资产;信用资产;权益资产;衍生工具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难点: 衍生工具 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一、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特性

三、金融资产的基本种类及 创新种类

第二节 货币资产

一、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

二、货币的种类

三、货币的计量

第三节 信用资产

一、信用与信用资产

二、商业票据

三、银行票据

四、贷款

五、债券

第四节 权益资产

一、股票的基本特性

二、股票的种类

第五节 金融衍生资产

一、金 融期货

二、金融期权

三、金融互换 思考题:、债 券主要有哪些类型?、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简述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货币互换的基本类型、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简述金融资产的创新种类、货币逐步演变、形成了哪些种类?

本章参考文献

1.Amram M,Kulatilaka N.Real Options: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叶永刚:《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凤岐、贾春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三章 金融机构

学时: 4 ~ 5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和金融机构的分类。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防范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难点: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缺少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三、金融机构的收益及效应

• 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特殊功能

二、金融机构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一、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机构

复习思考题

• 金融机构体系有哪些模式?

•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金融机构的出现如何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

• 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 金融机构有那些特殊职能

• 金融机构有那些基本职能

• 简述存款型金融机构

• 简述投资型金融机构 • 简述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 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第四章 金融市场

学时: 5 ~ 6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效率。使学生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组织,市场结构,交易成本和信息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组织结构

难点: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 金融市场组织和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影子市场

• 主 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 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其他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分类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 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

•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 试述我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 简述货币市场的种类

• 简述证券交易的四种方式

• 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 什么叫二板市场,有何功能

• 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金融制度

学时: 6 ~ 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讨论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

对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介绍,让学生们加深对特殊金融制度的了解,明白二者的重要性;通过讨论金融管制与自由化,帮助学生们对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原则及金融深化方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作用、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教学难点: 1、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汇率制度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制度及其特征

一、制度与次序

• 次序与经济活动

• 制度的构成

二、金融制度及其功能

• 金融制度的含义

• 现代金融制度的一般结构

• 金融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货币制度定义

•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银本位制度

• 复本位制度

• 金本位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汇率制度

• 汇率制度的分类

• 汇率制度的演变

• 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 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管制

二、金融自由化

•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 金融自由化内容

• 金融自由化次序

思考题:、金融制度的功能是什么?、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稳定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金融监管是金融抑制吗?、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安妮克鲁埃格 《汇率决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2、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 1997 3、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5、黄达 《货币流通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第六章 利率

学时: 8 ~ 9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讨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的利息与利率概念,以及学习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之上西方利率理论的产生构成及其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利率和利息概念及计算、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

教学难点: 1、名义利落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 利息

• 利率

二、利率的种类

• 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

•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二节 利率理论

• 古典利率理论

• 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决定说

• 马歇尔的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 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 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 可贷资金理论 • 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 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 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 供求分析

• 影响均衡利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 均衡利率的变化

• 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 弗里徳曼“三效应”学说

四、IS-LM 模型分析的利率理论

思考题:

•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说 IS-LM 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 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经济主要渠道有哪些?

•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本章参考文献:

• 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 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 戴国强 《货币银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黄达 《货币银行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第七章 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学时:第 9 ~ 10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现金流贴现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上一章:利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和计量: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了解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内含报酬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复利与终值

在介绍单利和复利两种计息方法的基础上,阐述终值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运用,阐述一定时间段内多次计息的实际利率并举例说明。

二、贴现与现值

介绍复利贴现方法,阐述现值公式并举例说明。

三、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与终值

阐述系列现金流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公式。

四、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即时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即时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第二节 现金流贴现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二、内含报酬率法

举例说明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

通货膨胀,所得税,汇率。

思考题:、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终值和实际利率?、何为贴现?如何计算现值?、如何计算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即时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何在?如何计算其现值和终值?、举例说明净现值法在金融投资决策中的运用。、在利用现金流贴现分析法进行金融决策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 Stampfli and Victor Goodman 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威廉 F 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 年。

第八章 货币需求

学时: 10 ~ 11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难点:、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二)信用发达程度

(三)经济体制

(四)市场利率

(五)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测量

一、规模变量

二、机会成本变量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思考题:、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比较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

第九章 货币供给

学时: 11 ~ 12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重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我国的货币层次内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结合模型讨论影响货币供给的各种因素。、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难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二)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第二节 货币创造

一、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三)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二、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方式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格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

二、深层次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思考题:、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简要分析 乔顿模型中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简要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学时: 13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的基本含义、斜率特征、IS-LM 模型的经济均衡含义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的含义。、利率变化对社会投资的影响。、IS 曲线、LM 曲线的基本含义及斜率特征。、利率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教学难点:、IS-LM 框架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2、决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 模型

一、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二、货币市场市场均衡-----LM 曲线

三、IS-LM 模型

(一)IS 和 LM 曲线的结合

(二)IS 和 LM 曲线的斜率

(三)IS 和 LM 曲线的移动

四、IS-LM 框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二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分析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思考题: 为什么 IS 曲线向下倾斜 , 而 LM 曲线向上倾斜 ? 2 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 ? 3、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学时: 14 ~ 15 周,共 6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考核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知识点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及构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作用评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投资支出渠道的主要内容。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币值稳定

(二)经济增长

(三)充分就业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主要标准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六、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一、投资支出渠道

(一)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二)托宾的 Q 理论

(三)信贷观点

(四)非对称信息效应

二、消费支出渠道

(一)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二)财富效应

(三)流动性效应

三、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概述

二、货币政策时滞

(一)货币政策传递的内部时滞

(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三、货币流通速度

四、微观主体预期

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 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 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8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9 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11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陈学斌,中央银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2003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时:第 16 ~ 1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在货币政策失当、货币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治理措施,并能与其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课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胀与通缩的定义与分歧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膨胀的完整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紧缩的特征性定义。

三、通胀与通缩的衡量指标 CPI,WPI,GNPdeflator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产出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控制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金融结构的通货紧缩理论,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需求不足,技术进步,本币高估,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抑制消费投资,导致经济衰退;引发银行危机。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思考题:、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有哪些?、什么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这方面的解释有何不同?、简述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你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有益、有害还是中性?、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各种理论对通货紧缩的发生是如何解释的?、现实中引发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3.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学时: 17 ~ 18 周,共 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和掌握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在总体上有一个了解,并在次基础上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与以往金融危机相比较的新特点,金融危机扩散的途径以及金融危机防范和治理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危机形成及特点

难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方法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其种类

• 风险

• 风险的种类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

• 价格风险的度量

• 信用风险的度量

三、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实施

四、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回避,预防并控制,留存 •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一、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二、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外部风险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

三、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极其防范

第三节 金融危机极其防范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的定义和分类,金融危机理论概述,二、金 融危机的扩散

• 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 金融危机的扩散

三、金融 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 提高本国金融素质

•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泡沫经济

• 选择适当的金融开放进程

• 防范与隔绝外来冲击

• 加强国际间的安全合作

复习思考题

• 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种类

• 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

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 A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1 级,B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 级,比较它们的信用等级

• 为什么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

• 远大公司今年准备投资 10 亿元的 A 股股票,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其面临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如果市场上有股票指数期货和个股期权,用它们回避风险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简述货币危机理论,银行危机理论和外债危机理论

• 论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 当代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国际金融学》课程培训感想 篇五

3月18日到2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国际金融学》培训班,这次培训实实在地给了我很多收获。

范小云教授这两天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思考、本门课程的理解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方法等与我们学员做了深入的交流。她从目标定为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建材建设应走精品路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国际金融》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做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国际金融》教学理念的更新思路与学员们进行了细致的交流。

《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教学已经七八年了,以前我一直以为对这门课程无论从结构还是理解深度都做得不错了。同时这门课程教学得到学生的好评,因此一直以为这门课程应该是把握得不错的。但是这三天的培训,主讲老师精彩的讲解、严谨的风格让我深感我的教学与“国家精品课程的差距”。这门精彩课程太精彩了,让我们收益匪浅,我的深刻感受是:教学精益求精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范小云教授的精彩讲解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是课件做得非常简洁明了精美。重点突出、主线明确、排列优美,又给老师充分的发挥空间和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其次是范小云教授能够高屋建瓴将整门课程各章节的逻辑联系清晰地展现给我们,使我们对课程的结构与各章节内在联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范教授指出: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在这门课的教授过程中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并能用国际视野关注和解决中国问题。因为每个老师所面对的授课对象不同,层次也不同,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要求,老师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教学互动开拓创新,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实施科学的考核手段。

这次培训无论是从主讲老师的专业精神、幽默风趣的风格、充实详尽的内容,还是从对整门课程逻辑主线的把握、《国际金融学》与后续课程衔接的认识,都给了我很多收获与启发。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在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为培养我国优秀金融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6.《金融学》课程简介 篇六

外联部是隶属学生会的重要部门,主要工作在于对外交流方面,以增进院企合作关系为工作重点,援引赞助以服务于学生活动,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一座桥梁,主要职责如下:

1.培养高素质外联人才,提高专业技能;

2.提升我部干事各方面素质,在对外交流中展现金院风采;

3.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保持融洽关系;

4.与企业、公司等洽谈,保持长久合作关系;

5.争取各种商业赞助,为学生会活动提供经费;

6.加强同校内外新闻媒体的联系,扩大我系影响力。

外联部招新要求:

1.仪表得体,端庄大方,形象气质佳;

2.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强;

3.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

5.责任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

7.《金融学》课程简介 篇七

一、关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 迄今为止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西方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经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 西方开发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院校研究模式、教学专业发展模式、BS5750/IS09000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等。总体上来看, 国外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 逐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国内有许多学者都对国外的教育质量评估进行了研究, 例如同济大学的毕家驹教授曾发表了许多介绍国外先进的质量理念的文章。在实践中, 我国很多高水平大学率先尝试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如西南交通大学的“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条件支持五大保障系统”;华南理工大学满足社会、学术机构和学生需求的“三维”质量观和“兴华人才工程”、“学生研究计划”、“学生百步梯攀登计划”等。从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各个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国内外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现状和借鉴一些成功经验。

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它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表现, 其本质上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显性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的总和。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说, 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它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不断追求发展、追求进步的质量文化为价值基础, 在学校外部的支持和帮助下, 内外合作, 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管理系统, 实现教学评价手段的经常化、系统化与制度化运用的结果。因此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 建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 分别为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这五个系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共同发挥着高校课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功效。

1.《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建设。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 它主要包括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 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 同时它还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目标。《货币金融学》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基础理论课, 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课程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为其他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其次能够提高学生对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因而,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货币金融基础知识, 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培养学生金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实现我们高端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起点和基础。

2.《货币金融学》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建设。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协调工作, 其主要任务为: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学校各部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保证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总结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货币金融学》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予以改进:第一,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货币金融学》首先通过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跨学院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课程组并随时吸纳优秀师资;其次不定期组织全体老师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再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方面的讲座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第二, 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课程组在教材上选用了我校《货币金融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殷孟波教授主编的《货币金融学》和国际上通行的米什金教授主编的《货币金融学》作为主要教学教材, 两者结合使用。在教辅资料方面课程组老师完成了教学课件和参考资料的编写。在网络资源方面, 课程组利用BLACKBOARD系统为同学们提供相关学习资源, 让学生掌握经典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理论前沿以及各种学术争论。第三,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作为财经类院校大金融学科的基础课程, 《货币金融学》要面向全校所有经管类专业开出, 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兼顾到各专业特色。一是《货币金融学》课程组从建立之初就设立了集体备课制度, 以此强化老师间的交流。二是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等方式完成, 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是利用课程邮箱建立师生课后互动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第四, 在考核方式的改进上。考核包括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按质和量两方面进行, 考核结果直接与分配制度挂钩;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和改进、课程建设情况、教学研究情况、指导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及其效果等方面。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师在授课中的不足, 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业务素质, 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考核, 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完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闭卷和开卷考试为主, 辅以课程小论文、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环节考察等方式相结合。实现教与考分离, 使考试能够更好地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总之, 通过各种考核方式, 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和理解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和金融视角。

3.《货币金融学》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主要负责收集高校课程实施中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信息, 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加以整理和汇总, 为学校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其信息来源主要有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组成员等多种渠道。《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目的是从不同侧面收集课程教学的相关情况, 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教学观摩制度化。主要包括每学期的公开观摩教学活动和非公开的诊断式教学观摩。观摩活动为新老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的平台, 大家可以对教师安排教学环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相互学习、借鉴。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非公开的诊断式教学观摩, 可及时向相关老师反馈观摩意见, 利用课程组优势, 帮助相关教师迅速改进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员常规化。开学初在每个教学班中设立1到2名学生信息员, 全面系统地收集同学们在学习《货币金融学》课程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及时反映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信息员可采取大范围调查问卷和小范围收集学生个人意见等方式。在老师和学生信息员的不断沟通下, 参照相关规定, 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测评科学化。

4.《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建设。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主要是完成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诊断性的工作和价值判断的任务。一般来说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包括常规教学检查、教材与试卷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与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专业评估、教学督导评监等方面。常规教学检查, 是教学质量评监系统的基础。主要通过期初、期中、期末不同阶段的检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教学运行的监管、教学质量的监督、考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总结。教材与试卷评估。定期开展教材评估, 坚决淘汰过时、劣质的教材, 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按时开展试卷评估, 确保试卷质量, 使各级各类考试能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与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订“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监控。专业评估。《货币金融学》课程组邀请学科专家与实务界人士指导教学, 进行课程设计。专家通过辅导集体备课、听课、参与相关专题研讨等方式, 根据自身研究专长, 对课题组老师给出合理建议和指导, 教师据此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从而保证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督导评监, 这是教学质量评监系统的重要保证。通过各级督导组对各个教学环节、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随机或专项督导, 随时了解课程的教学工作状态, 以报告的形式反馈给各部门。

5.《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设。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把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到的信息予以评估并及时反馈出课程与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反馈渠道有:教务处的信息反馈、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反馈、教学秘书的反馈、教师的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员的信息反馈、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最后由教务处相关科室负责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再反馈, 以供各方面人员作为参考, 并由系统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货币金融学》课程组利用精品课程网站上的师生互动平台、课程邮箱、学生信息员机制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教师, 教师也可以将其建议直接返回给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沟通加强信息反馈有助于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以上五个方面构建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是以《货币金融学》为关键, 以课程评价为手段, 以教师广泛参与为基础, 以外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校内部不断追求课程教学质量完善相结合为保障, 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目的, 全面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其核心目标是使课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确有保障, 保证其教学效果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该课程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地方, 如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与大金融学科各专业相关学科的衔接不够, 教学质量保障和考核标准还有待论证等, 这些问题将在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进一步研究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高耀明, 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10) .

[2]王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学科教学研究, 2013, (3) .

[3]童秀环, 冯幼民.加强双语教学管理, 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国际关系学院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高教探索, 2007, (6) .

[4]张扬, 尹红, 李孟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 .

8.《金融学》课程简介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 金融实验 课程教学平台 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48-01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奠定学生货币金融专业思维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货币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以信用货币为主线,阐述了现代信用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专业基础知识,融理论与现实于一体,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下,以授课教师为主导单向传授知识,即使进行热点问题的案例讨论,也囿于课堂教学时间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互动式的教学设计难以真正实施。目前我校商学院金融系开设的《金融学》课程,是在上海市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基础上深化建设的课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瓶颈,全面提升《金融学》课程建设的质量,作为全校课程中心平台的示范性课程项目,达到上海市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必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改革进行探索,将是本文的主题和重点。

一、合理组织案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时效性

当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风险管理方法、市场特点不断涌现,但一般《金融学》教材的内容是相对滞后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讲授,对学生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显然是不够的。要弥补这方面的问题,就要适时补充和讲授金融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知识。作为任课教师需要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每一个章节中都结合目前全球和国内的金融实践内容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最鲜活的案例教学素材,丰富充实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美国次货危机的案例教学为例进行说明。通过讲解次级贷款危机演变的过程,融会贯通讲解以下重要关键知识点:

1.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包括存款型金融机构性质的商业银行、美国抵押贷款协会;契约型金融机构性质的保险公司;投资型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以及在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特点。强调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及其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性。

2.资产证券化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一系列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由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出售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是融合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殊融资方式,其金融创新激发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活力。

3.过度金融创新而衍生的金融衍生工具——CDOs,使次贷危机演变成美国金融史乃至全球金融史上最深重的危机之一。重点讲解CDOs的金融工具的具体构造,金融危机演变的历程和产生的危机类型。

这样的案例要求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各章节的理论知识点融会贯通,结合案例素材进行深入而全面地分析和思考,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培养了学生金融学的思维方式和模式。

二、立足于彭博数据库,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我们商学院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引入了国际领先的彭博(bloomberg)数据库,这一终端将新闻、数据和数据分析于一体,涵盖各国(包括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及金融(含银行、证券、保险、外汇)、商品市场、贸易、碳排放等诸多领域。

《金融学》中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类型、交易流程和价格走势等与实务紧密联系的基本概念,课题讲授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动态特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增加“金融市场”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彭博(bloomberg)终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直面全球股票、债券、期货、外汇交易市场实况。让学生看懂行情的报价方式,合约具体内容以及主要分析工具。此外,彭博数据库囊括了全球顶级投资银行研究报告和投资分析报告,具有领先的深度和广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至少阅读一篇英文投资分析报告,了解投资分析报告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其他课程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金融学课程增加体验式和分析性实验环节,学生不仅掌握和了解有关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也能够熟悉并直接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实务,感同身受地理解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培养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立足网络构建课程教学平台,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华东理工大学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建立了课程中心教学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建设了“金融学课程网站”,汇集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录像、习题集、参考书目等教学资料上网,链接多个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精品课程,网易公开课同类课程以及金融机构,为师生轻松获取信息提供了最齐全的教与学的个性化服务,也成为支持学生课外学习自主选择教学资源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课程中心打造成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非实时课堂。主要包括课程网上论坛、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关注财经新闻和评论性文章,定期发帖关注财经新闻并进行评价,让课程教学平台的讨论版块成为在线学习园地。教师通过查阅学生发帖内容,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成果,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

在《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案例融会贯通知识体系结构;创设金融实验,通过彭博数据库,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实现非实时课堂。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在教学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富有成效,对于实现《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平.网络中的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4):110—111

[2]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0(6):87-91

[3]强伟锋.立足两个课堂 服务一个中心——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电大学报,2009,11(2):83-87

[4]谢丽华,谢伟杰.金融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39-141

[5]张淑娟.关于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53

上一篇:中心学校初中部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不能报销探亲路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