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学

2024-07-03

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精选8篇)

1.校园文化建设中学 篇一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学管理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学校园软环境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质量和优良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关系到中学生整体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培养。本文拟从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问题措施

一、校园文化内涵分析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形态,是校园精神的集中彰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性是文化建设的关键,中学生在校园这个空间场所内进行的文化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构成了中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总体精神风貌的反映和体现,是校园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校园文化是中学校园环境和精神风貌的总体呈现,由校风、学风、班风等校园风气,学校建筑设施等校园硬环境所体现的文化内蕴,校园及班级富有文化内涵的布置等多方面因素组成,可谓是校园处处皆文化。

综观校园大环境,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校园精神的总体现和灵魂。校园文化不是单一建筑或布局的体现,而是包括校园各层面的统一文化内蕴。整体性的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但又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机械相加。整体性文化内涵寓于部分之中,是部分所展现的精神的灵魂和总体性特征。校园文化的整体内蕴是学校精神风貌的文化支撑,是校园精神的总体现。

第二,具体性。与整体性相对,校园文化在微观表现层面就是具体的建筑及校园、班级等校园各处所体现的文化层面的精神表现。校园文化作为整体性的文化呈现,需要各种具体校园载体的支撑。例如班级作为校园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就成为中学生直接参与和建设的活动场所,是中学生发挥自身力量和潜能的舞台。班级的文化建设状况是中学生自身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其建设状况不仅反映出中学生自身素质,而且文化建设反过来也影响中学生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第三,可塑造性强。校园文化的多种形式决定了其可塑造性较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建设,校园文化较强的可塑性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文化建设,从细处着手,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展现校园风采、体现校园精神的可塑之地;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可塑性,这就需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每个校园每个角落的文化塑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优秀的校园文化为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引导

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反过来还可以激励中学生奋发向上、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优秀的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无声教材,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和陶冶情操的功能,用文化的感染力培养中学生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优秀的校园文化在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精神引导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和激情,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步提升,为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培养

优秀的校园文化包含着对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师生和谐关系的培养和塑造不仅是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并且还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促进中学生自身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师生平等互爱的和谐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必将要求教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培养高尚师德,坚持师德的核心在于爱生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教师育人功效的发挥,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在教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素质,尤其是高尚品德的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凝结和积淀,是校园总体精神风貌的显现。文化是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校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校园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为校园风气的积极健康发展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引导,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形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中学在存在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对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学生课外活动重视不够,或者虽然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没有步入正轨,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活动没有形成相应的培养机制,缺乏专门化的指导和教育,这使得课外活动时间在中学生的闲暇时间中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功能发挥的程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同时,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中学面临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教师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都投入到了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时单纯强调学生的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文化活动呈现出自发的发展态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1、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同学,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关系,发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借鉴的积极作用,以文化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使中学生的在校闲暇时间成为培养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时间。同时,以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带动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身全面的综合素质。

2、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参与,使学生的自发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序开展和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用高尚的文化活动引导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形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学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中学 篇二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 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因此,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吸取世界文明成果,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如何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必须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误区

1. 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 许多人认为升学率高低标志着这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学校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因此, 只要有学生、教师、校园就够了, 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教师在教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认为, 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是对教学秩序的冲击, 是浪费时间, 是不务正业, 他们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校园环境, 建设文化活动设施是奢侈、浪费, 是搞花架子。严重轻视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依存关系, 其结果往往是向社会或高一级的学校输送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

2. 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奖惩制度, 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就按条款来处罚。这种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 注重制度约束, 而不是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直接的结果是导致管理只管得了当面, 管不了背后, 学生没有真正从内心世界去解决问题, 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于阳奉阴违。

3.曲解校园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文化实质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校园文化建设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 甚至迎合部分人追求时尚的心理, 将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和功利化, 因此, 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缺乏个性, 没有自己的特点, 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4.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而忽视社会实践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活动搞得风风火火, 可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 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 还有人担心学生经不住社会上出现的以金钱名利为目的的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而让学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 树立人人都有建设校园文化意识, 个个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方面的建设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 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 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作用,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 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 体现出“四性”:

(1) 科学性:要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

(2) 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 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

(3) 艺术性:要精心设计, 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 经济性: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要考虑经济、实用, 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 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 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 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 办公室和教室的布置, 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 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意识手段, 为了使学校教育能有章、有序地进行, 必须先用制度来强化, 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 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 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 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 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 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 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 学校应适度地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 由老师进行辅导,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小组要做到“五有”“四定”“三落实”, 即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组织、经费、器材落实。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 形式要多样化。要做到“四性”:

思想性: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以及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等;

知识性: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

娱乐性:如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

实践性: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军训等。

通过社会实践, 培养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 从而树立个人服从集体,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国家兴旺, 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 加强舆论文化建设, 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好比一个熔炉, 能把生铁炼成钢, 也可能是个染缸, 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 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 因此, 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政治思想学习, 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 加强“爱校”教育, 培养母校情结。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 成立校史展览室, 戴校徽, 唱校歌, 穿校服, 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

(3) 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好带头作用, 教师应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 勤奋攻读, 立志成才, 整个校园形成一种浓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 抓好宣传阵地, 积极开展有益的健康活动。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 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 澄清模糊认识, 清除校园文化垃圾。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 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 表扬好人好事, 抵制歪风邪气。通过以上种种办法, 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 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 优化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 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 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 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 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对立, 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 精湛的教学艺术, 良好的外表形象, 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尊敬教师, 勤学守纪,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 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 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 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 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帮人所需、大度为怀。在纪律上互相督促, 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 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火炬 篇三

关键词:雷锋精神;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雷锋去世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来,雷锋精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沉寂,反而与时俱进、光芒依旧。雷锋精神像一把火炬为中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持久的思想支持和广泛的行为范式,对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想境界

雷锋精神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在那些看似微小、平凡的具体行为背后体现了雷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事实证明,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雷锋精神渗透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雷锋的崇高精神,是提升师生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育崇高校园精神氛围的有效途径。

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促使广大师生深刻认

识、领会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认识到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而言,雷锋精神还与其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资源,来广泛宣传以雷锋精神为榜样的先进思想和进步文化,“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二、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

雷锋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实

践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社会实践的楷模。雷锋的伟大在于把远大崇高的理想与平凡的工作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落实到自己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脚踏实地地奋斗。

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广大中学教师像雷锋那样勤奋学习,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新教育模式;向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

神,钻研业务理论业务技能,争当专家型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教学技能。倡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志存高远,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追求自我发展,用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克服职业倦怠;成就学生成就自己,发展学生发展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自己的职业幸福。

三、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磨炼。现在的独生子女,作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娇生惯养,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不能吃苦,讲究享乐。这种情况下,锤炼学生堅韧的意志品质,显得更加重要。要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挫折教育,反映现代社会激励竞争的现实,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困难,养成积极心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敢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敢于在逆境和艰难困苦中健康成长。

总之,雷锋精神丰富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雷锋精神。只要我们把握了雷锋精神的真谛,践行了雷锋精神的本质,发展了雷锋精神的内容,校园文化就会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成长平台。

4.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篇四

长:苏

副组长:朱加权 闫长明 戴国旗 周海峰

成员:李凤宇 张鹏武 田红才 颜科华 马文婷 姜先吉 吴晓东

韩远帆 赵立辉 王亚金 李海涛 杨长亮 王成刚

具体分工负责:

制度文化小组:李凤宇 张鹏武 田红才 颜科华

物质文化小组:李海涛 杨长亮 王成刚

精神文化小组:马文婷 姜先吉 吴晓东 韩远帆 赵立辉 王亚金

具体工作职责

(一)物质文化方面:

1、自然环境: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绿化地带布局须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各校绿化带所占比例要达到双高要求标准。

2、物质文化:在创建校园环境文化时,各校还要按照自己独特的认知水平、审美观点来设计校园的物质文化,充分反映出各校的思想观念。校园环境建设的主旨是对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体现“花草也育人”、“墙壁也说话”。办公室、教室内的布置,既统一又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

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楼道墙围整洁干净;校园内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窗台摆放花草,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师生仪表,师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个人卫生好,教师不留怪发,不化浓妆;学生无染发、烫发,不佩戴首饰,不化妆。

厅廊文化设计要有楼层主题;有内涵;所设计的“文化墙”要充分展示出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训要展示在显著位置。校园各种展示栏、宣传栏等要设计美观,及时更新。

室内外悬挂标语、座右铭、格言等名言警句要言简意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国旗悬挂规范、无破损,班级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内容适时更换。

校园内各种提示牌(上下楼梯交通标志、温馨提示语、安全、节水、卫生、爱护花草等提示牌)具有人文色彩,处处提示、警醒学生。

(二)精神文化方面:

3、办学理念:学校要加强对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加强对“三风”的解读和宣传;加强校徽、校训意义的宣传;校训的确立要有学校深层的内涵及学校原有文化的传承作用,各校要充分发挥“三风”及“校歌、校徽、校训”的凝聚作用;能够围绕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主题,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校级领导要有吸纳和提炼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能力,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统领学校整体工作。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都能彰显出学校领导特有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让课堂教学彰显出学校特有的思想文化特色、突出学科教学特色,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都能掌握必备的技能。

4、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它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管理内容。①以学生为主体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民族器乐队、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合唱团、舞蹈队;“知心小屋”及其它校本课程内容。

②以教师为主体活动项目有:“新老互带”联谊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班主任沙龙,教师论坛(教学观摩课、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教学反思会,教学开放周、课件评比,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健身协会(太极拳、瑜伽、乒乓球等);工会活动室,教工之家等。

③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科艺节、体育节(运动会等体育项目的比赛)、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倡导学生参加,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④以展示校园文化成果的项目:校刊是最具有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浓缩的文化精品。办好校刊并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栏目。

⑤确保阅览室、图书室、教育教学成果展室的定期开放。

(三)制度文化方面:

5、制度文化:制度不仅仅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更应当体现在师生每个人的实际行为中。校园内纪律严谨、秩序规范、师生们积极向上。学校建立了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

5.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五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的综合。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也可谓学校整体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的综合。校园文化一般以正式系统观念、理想目标和群众规范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对非正式系统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和群众规范的不同理解。校园文化的构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校文化的活动过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间接地对学生群体行为、思想、情感等产生影响的校园环境的总和。实践表明,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人格完善、生活信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对校园文化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呢?

一、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校园文化是按师生一定价值取向、心理需求,从师生素质园地上生长起来并得到升华的一种精神综合现象。一方面它的质与量是受师生的素质所制约,在优秀素质主导下生长出健康的、1

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而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一旦生长起来,又反过来会给师生优秀素质的培育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导向性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全方位、渗透性,为中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育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三)师生共建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影响中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

(四)校园文化内容广阔,形式多样,深浅各宜,能更好地适应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层次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所以学校决策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美丽的校园给人以美的感受,充满绿色和生机的校园不仅使人心情舒畅、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科学规划和建设美丽文明的校园,一般要遵循总体布局的系统性原则,总体布局是校园规范蓝图的物化,是校园建设的基本框架,也是校园环境文化内涵、特征的总体表述。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不仅要将功能分区、空间构成、绿化及小品设计等按一定的要求、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覆盖到整个校园,同时还要使校园环境文化扩大、涵盖到整个校园空间。由于构成校园建设总体布局的功能分区、空间构成、绿化及小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从校园建设的系统上来确定和把握总体布局。

在功能分区上,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校园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区、行政区、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等区域划分。功能分区布局要合理,既要明确功能,突出重点;又要方便联系,互不干扰。教学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功能区,也是校园景观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在这一区域要特别重视将使用功能与校园环境文化统一起来。教学功能区在布局上要优先安排,它是校园建设的重心所在。

在空间构成上,要结合功能分区,造就各具特色的院落空间,并使其与建筑的室内空间相衔接、相渗透。同时,要将校园中原有的天然地势地貌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空间,创造出能代表空间构成乃至整个校园建设的标志性景观,使其成为郁葱清新、含蓄幽深、水景相映、心旷神怡的特殊空间,成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特色。

在绿化及小品设计上,要做到规划设计与绿化及小设计同步出台,要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和空间构成的特点,确定绿化及小品相应的主题,如教学区为“成长”、行政区为“育人”、学生生活区为“恬静”、教工生活区为“师德”等。围绕绿化及小品的主题,精心实施,造就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景观。

同时,校园美化不应局限在校园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悬挂等。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正确的,但除此之外,还应增加一个“约定以规”。教育与管理互为表里,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泛无力。实践证明,严格的校纪可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政治老师参加的领导小组,实行“四级”管理。即:“党支部、工会、团委”一条线,“主管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各班值日生”一条线;“校长室、政教处、公安局、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

四、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类社团、协会,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剧团、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服务、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我校组织的“三月学雷锋活动”、“元旦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师生书画展”等等,又如每年一次的“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四节活动等,就兼顾了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的关系,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风”,风气、风尚也。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且具有导向性。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环境条件,即环境对人并作用于人的一切客观现实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然,活动也反作用于环境,改变着环境条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激发作用又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至于对行为的影

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当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时,才能对人们活动有所作用,成为有主观意义的因素。这种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逐渐在人们的心理上转化为某种观念,那么,这种以观念形式而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环境,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校风就是体现为这样一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规章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再要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带好头;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努力倡导爱生、敬业、严谨的良好教风;要教育学生树立打好基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逐步形成勤奋刻苦、善思创新的优良学风。同时,要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室)、宣传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扶正祛邪,净化校园空气,引导正确舆论,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随着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出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不断更新理念,开拓创新,积极构建适合学生、教师发展的优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

6.校园文化建设中学 篇六

一、绿化建设方面

1、学校综合楼前的中心花园重新设计:种草坪,栽风景树,建水池、花草、小石路,铺文化石或地板砖,并在花台四周做好学生的阅读凳子。

经费预算: 80000元

2、操场上四周栽种侧柏。

经费预算:2000元

3、升旗台及周边绿化美化

经费预算:5000元

4、学校其他绿化:种草坪、栽树木等

经费预算:5000元

小计:92000元

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一)校门

1、在校门口修建“水口中学欢迎您”的文化石。展示出我校的热情好客;

经费预算:3000元

2、校门口宣传栏整改变为礼仪墙等,“礼”“ 仪”二字的花圃将进一步提高文化品味,其中包含礼仪规范的文字材料和图像等;通过设计使其具有立体感;

经费预算:8000元

小计:11000元

(二)怡心长廊

打造一个景点:通过对“怡心长廊”进行美化,增添牌匾、师生书画、校史碑等进行点缀,使长廊既能休息小憩,又有文化内涵。

经费预算:2000元

(三)停车场

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车辆会越来越多,为杜绝学校车辆的乱停乱放,给师生一个安全、整齐的校园,计划在怡心长廊右侧修建停车场。

经费预算:20000元

(四)宣传栏

1、五项评比栏

经费预算:1000元

2、德育宣传栏

经费预算:1000元

3、科研教研宣传栏

经费预算:1000元

4、科技知识宣传栏

经费预算:1000元

小计:4000元

(五)运动场

1、添置运动器材

经费预算:10000元

2、运动知识宣传栏

经费预算:2000元

3、一小时体育活动宣传栏

经费预算:1000元

小计:13000元

(六)风雨楼

为将两个食堂自然地连接起来,并能起到美化与实用相结合,计划修建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一楼以砖混构建,拟建四个门面以供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具;二楼修建风雨楼形式建筑,体现民族特色,增添室外学习场所、休憩场所。

经费预算:120000元

以上各项建设预算资金总计大写:

(¥262000.00元)

7.中学校园文化构建初探 篇七

关键词:校园文化,构建,校园环境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人类面临着经济、科技片面发展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旧社会形态及其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校园文化建设也出现了种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学生自我中心和自我缺失并存, 不考虑他人, 不关心他人;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网络依赖症呈严重化趋势;家庭结构破碎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缺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职业道德水准严重滑坡, “有偿家教”日趋蔓延;“校园无文化”现象严重, 片面推崇物化管理, 盲目追求“做大、做美、做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甚至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是近几年来教育战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学校拥有了一种好的文化, 就拥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向心力, 它不仅对广大师生员工起着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 行为规范的制约作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促进作用, 关系到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未来公民的素质, 还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 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要用学校文化的发展来适应与超越动态社会的发展, 这是对于教育的困境和困惑必须用文化来解构和重构的基本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之中,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学校文化既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因此, 校园文化构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物质文化构建

校园物质文化特指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 它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和必要物质载体。作为向学生渗透教育影响的“隐性课程”, 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应当把校园建设成为美丽的花园、愉悦身心的乐园、温馨的家园和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教育氛围的学苑。

1.1 校园环境方面

室外应当调整绿化布局, 做到四季常春, 四时花香, 各区自有特点, 增植草皮和花卉, 着力进行垂直绿化。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适当增添石凳, 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小品雕塑, 真正成为规划完整、配置协调的园林化学校;室内要把教室美化, 进一步挖掘个性, 体现出班级特色, 做到简洁、雅致、美观;办公室要在改善设备条件的同时逐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为教师创设整洁优雅的工作环境;学生宿舍要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美化, 力求情趣高雅, 制作精细, 既展现一中人的风采, 又有时代气息和家园般的温馨气氛。

1.2 文化设施方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校文化的设施决定着学校文化发展的水平。创立有一定规模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 使之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课外学习、活动、娱乐的文化场所;体育馆要充分发挥教育、娱乐功能, 逐渐补充完善各种娱乐设备和文化设施, 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活动中心和交流中心。要加强图书馆建设, 扩大图书馆的信息输出能力;精心布置教育教学场所, 针对不同场所特点悬挂各类教育名言, 体现教育历史、革命传统特点的名人画像, 建学生书画作品长廊和学生课延活动图片、摄影作品橱窗。

2 校园精神文化构建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重点, 超越工具理性的巢臼, 构建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核心内容, 是学校活的灵魂, 它的本质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系统内形成的一整套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学校文化进步的观念、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等。

2.1 学校制度文化方面

任何一个社会的典章制度都是某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乃至成为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方向、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规章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因为当这些规章制度内化为学校主体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时, 不但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 而且对学校主体的道德品质、纪律、意志等成才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它也能够影响与制约学校文化的发展。因此, 制度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要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 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 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 有意识地把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文化来加以认识和考虑, 规章制度要与办学思想、与学校精神的建设相联系、结合, 寻求规章制度成为全体成员内化学校精神的一种途径。进一步改革学校各方面的组织形式, 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制约机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各支主体力量的能量。

2.2 学校课堂文化方面

在大量的集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因此, 我们必须花大力建设富有个性的课堂文化:科学的、合理的、带有一定的前瞻性, 并建筑在可行性基础上的课程结构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前提, 要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推动课程结构的优化。要积极探索“将审美带入课堂”、“将情感带入课堂”、“将创造带入课堂”、“将研究带入课堂”、“将活动带入课堂”等新课堂文化模式六大基本操作原则在各学科新课堂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创建“情境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当前, 全体教师都应在贯彻落实新课改、新课标的同时, 注重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而以较高的学识修养、崇高的道德面貌在课堂教学中去影响学生, 适应学生多元化的要求, 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强调教师言行仪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学力和探求精神对学生的诱导和风范作用, 要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注意中学生个性、特长健康和谐地发展,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新型公民。

2.3 学生文化方面

要把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并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个学校是否有特色, 其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 都可以从学生文化特征上反映出来。因此, 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并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是学生群体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学生都必须明日公民从今日做起。坚持规范塑造、面向全体, 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规格, 具有宽广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鼓励支持学生发展个性, 在某一方面发展特长, 形成技能技巧的特殊优势, 成为合格加特长的新型中学生。要十分注意树立学生的学校主体意识,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能动的地位, 主动自觉而非受动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意识地通过学校文化活动逐步提高学生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健美的体魄。

2.4 教师文化方面

教师在学校文化构成中最有活力, 是学校文化水准的代表者, 教师文化又是学生文化的向导文化。因此, 教师群体和教师文化建设要以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教育观为重要内核。全体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明确的现代教育观、知能并重的教学观、全面的课程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发扬光大严谨求实的传统的同时, 要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全体教师都要注重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力争做到在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能在一般教学以外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和引导, 以适应和胜任未来我校学校文化的需求。中老年教师是我校的宝贵财富, 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历, 深厚的知识功底, 把一生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他们人生目标的自觉追求, 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人作用, 搞好“传、帮、带”。近年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 由于青年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同属青年文化, 容易沟通, 因而青年教师的人文水准、精神风貌将直接影响学生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 要加速培养青年教师, 制定目标, 从严要求, 迅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从教, 乐于奉献,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知名度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 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征。要激励教师成名成家, 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十分紧迫, 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2]陈奎彦.关于校园文化的思考[J].教育研究, 1992.

[3]厉以贤.现代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孟韵.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1999, (2) :21.

8.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八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取世界文明成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必须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升学率高低标志着这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因此,只要有学生、教师、校园就够了,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教师在教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认为,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是对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他们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施是奢侈、浪费,是搞花架子。严重轻视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依存关系,其结果往往是向社会或高一级的学校输送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奖惩制度,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就按条款来处罚。这种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是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直接的结果是导致管理只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内心世界去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于阳奉阴违。

3.曲解校园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文化实质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校园文化建设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甚至迎合部分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将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和功利化,因此,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4.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而忽视社会实践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人担心学生经不住社会上出现的以金钱名利为目的的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而让学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树立人人都有建设校园文化意识,个个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方面的建设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人手,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

(1)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2)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

(3)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经济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和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意识手段,为了使学校教育能有章、有序地进行,必须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学校应适度地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小组要做到“五有”“四定”“三落实”,即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组织、经费、器材落实。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要做到“四性”:

思想性: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以及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等:

知识性: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

娱乐性:如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

实践性: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军训等。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服从集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好比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情结。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戴校徽,唱校歌,穿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

(3)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好带头作用,教师应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形成一种浓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抓好宣传阵地,积极开展有益的健康活动。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清除校园文化垃圾。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表扬好人好事,抵制歪风邪气。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帮人所需、大度为怀。在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下一篇:竭尽全力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