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论文

2024-06-16

教育与职业论文(共8篇)

1.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比较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 赖靖怡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将其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相比较,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教育教学系统无法与市场紧密结合,教育教材改革没有规范,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监督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等不足,并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机制,大力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比较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在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使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要。也可以说,双元制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其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所授课程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受教育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的生 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工艺知识的培训,又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其显著特征是:私人经营的企业与主要由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而且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德国,有将近百分之60多的企业是接受实习生的。学生们在这些企业里自己动手,从接手一个新合同到最后的交付使用,全部是独立完成。在每个月中,还会由企业进行一次理论与实际考核。除了身着衣服的颜色不同以外,其他的全部与正式职工相同。这样做的好出就在于,学生毕业以后不用再进行培训,可以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对企业来讲,招聘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人员也不再是复杂的事情,实习过程中优异的学生,早就被企业网络其下。而作为学生也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对于国家来讲,企业分担了国家一部分的负担,空闲出来的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可谓是一举多得。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如果企业过于专业化,无法传授所需的各种知识,可得到跨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的支持,由其他企业承担培训任务。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一方面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目的性和规律性。即学校教育在培养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一种通过德智体美全面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学校教育又必须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同理,企业培训也会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师资等具体方面考虑到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两者在培养 合格技术人才方面有共同的目的。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开始与德国合作,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引进。从十余年的实践结果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之后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按照各专业部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并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并实施的,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而在我国,则很少有学校和企业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种合作。

一是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要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用结合,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分配,尤其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前一直是由学校单独完成,包括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职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大量的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如今不少学校在推行“讲练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企图通过此类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但是尽管在理论上谈的很多,真正能够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却并不多。

二是职业教育教学系统无法与市场紧密结合。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经常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进行更新和替换,授课的教师也有很多时间下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教材,而且教材不变,教师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就业市场,没有去了解当前的形势,缺乏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没有规范。教材改革盲目而上,自成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编写教材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区域的标准和特色,往往是各学校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所以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四是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监督体系没有形成统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部门没有真正地沟通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督不力:学校的理论教学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有些技能鉴定部门为了追求效益和合格率,开始降低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发挥作用;行业协会基本没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没有为职业教育提供准确的用人信息。

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单一的学校行为,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形式模拟的实践教育只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化和动手实践的形式化,成为偏离“职业”教育的障碍。虽然自我国大 力推进职业教育以来,已经有许多学校在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模式来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这些大喊“实践和教学要统一”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少学校的学生即使要实习或者进入企业,都是被要求在校学习1-2年之后,才能到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实习。这种教育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把岗位需要与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把就业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我国也急需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改变不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当然,这需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完善各种配套制度的建设。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 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索的方面。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诚然,高要求必然会有高待遇,德国的职业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并享有一系列的在职培训和发展提高的机会。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系统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予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当然,对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不一定就能完全照搬照套,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自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模式,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真正的进入企业当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最适宜的一种模式。在共同商定课程计划、实训方案、考核标准、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了确切保证。在学校仍以班级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在企业则分成小组由师傅指教。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解决受训者“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这种校企的结合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对解决对口录用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二

职业分类是国家经济工作、劳动工作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科学的职业分类不但可使人们有效掌握和监控国家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发展, 而且可为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确定目标与方向。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以下简称为《大典》) 。《大典》在1995年初开始启动建立, 1995年5月正式颁布。但是我国经济在这几年来的快速发展, 以及科技进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促使我国也处于职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中, 新的服务性行业和高科技职业的不断涌现, 也使得《大典》的滞后性显得更加明显。

《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四个层次:大类 (8个) , 中类 (66个) , 小类 (413个) , 细类 (1838个) 。细类为最小类别, 亦即职业。《大典》中反映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1) 由于《大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的限制, 目前的职业分类更多地倾向于“蓝领”类职业的划分, 划分得比较细, 但对于“白领”类职业划分得比较粗。实际上, 74.8%的职业分布在“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大类, 这一大类的职业分属我国工业生产的各个主要领域, 其特点是以技术型和技能型操作为主。而现有职业结构中, 属于知识型与高技术型的职业数量不足实际职业总量的3%。这一特点基本上构成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也就是说, 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人才就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 (2) 《大典》中没有明确说明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

职业分类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最早进行职业分类的国家, 《春秋谷梁传》写道:“古者立国家, 百官具, 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 有士民, 有商民, 有农民, 有工民”。只不过当时的职业分工有很强的世袭性, 甚至以自己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姓氏 (如姓屠、师、桑、陶、卜、贾等) , 反映了人们有很强的职业归属感。

现代职业分类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职业分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逐步取代了传统社会职业分类中固有的封建性和等级性。职业分类不但是职业的外在特征 (社会需求性的特征) 的反映, 而且是职业的内在特征 (个人发展性的特征) 的体现。因此, 职业分类的方法也就有了多种选择。例如, 按照职业活动的性质差异, 按照职业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的不同, 按照使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原料、材料、工具、设备) 种类的不同, 按照工作环境条件的不同, 按照职业活动规模的不同, 按照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 按照职业活动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不同, 以及按照员工在职业活动中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等等。这样, 职业分类的特点也构成了人们在职业教育阶段选择专业的依据。

科学的职业分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管理有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也起着指导性作用。比如, 在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缓冲器的作用。同时, 职业分类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等环节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结构以及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设置和发展情况, 对职业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可以为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活动提供依据,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当前职业分类存在的问题

职业分类应当更加细化, 更具可操作性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理念。德国每年公布的就业情况可以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上需要工作的人们找到合适的职位 (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中可以发现, 德国关于职业的年度报告是十分细致的, 职业分类信息也相当严谨。这样做有非常好的作用, 就是可以知道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并为人们选择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中心 (BIBB)

职业分类应当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形势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 人们会更加渴望得到一份有保障的可以长久工作的稳定职业。虽然可能有些困难, 但从职业本身来说, 应当更加注重人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 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值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核心思想——职业性原则, 是建立在德国人对“职业”这一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德国有关法律的诠释, 职业指的是一种持续而不是暂时的、旨在创造和维持生计的活动。所以, 职业分类也应当强调职业给人们带来的持续发展的成就感。

职业分类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全面、准确, 更要注重其职业培训和鉴定的标准地位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很多人迫切地需要进行职业培训, 以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国家也大力支持这样的培训。然而, 后续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培训质量是否可满足工作要求, 所以还需在后续的培训标准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从德国的经验中可以看出,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划分所采用的职业性方案即为“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 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目录。这样, 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制定, 并由联邦经济部与联邦教育部会签后颁布, 其培训内容也由具有法律效力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机构 (包括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及教育主管机构再根据国家公布的专业目录以及相应的主客观条件, 选择和决定企业或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所以, 在德国专业划分是联邦政府的行为。而在办学机构专业设置的过程中, 有根据自身教育条件的企业行为, 也有学校行为和地方政府行为, 但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由州教育部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的专业布局来确定。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生产结构、劳动组织发生变化, 对从业者的职业资格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德国联邦教育部每年都要根据这些变化对培训职业进行调整、修改和重新制定, 并每年颁布一次“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名称和数量, 即专业目录。所以, 职业培训与鉴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是保障职业分类严肃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职业教育是一种前期投资, 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蓄水池”的作用。由于职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方法和手段方面也都存在着这些特点, 所以要想制定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培养方案,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职业分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职业教育应符合职业分类对职业标准的要求, 既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人才, 也有利于培养的合格人才更好地进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9.

[2]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模式[J].职教论坛, 2003, (10) .

[3]王一民.我国职业分类明确就业实行准入制度[J].教育与职业, 1999, (10) .

[4]郑炎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青年就业能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 .

[5]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8) .

3.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职业;人文;教育

一、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实现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融合具有必然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却是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相分离的状况,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职业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即便是开设了一些人文素质课程,也只是照本宣科,很少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教育贯彻到人文教育中去。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因素:

1、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受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大环境更加推崇高技能的职业教育,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主要看重学历和专业技能证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是泛泛地加以要求。而且人文素质在短期内也难以直观地考核和展现出来,企业难以将其作为选拔录用人员的指标,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之下,选择了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片面地强调了职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形成了重专业、轻素质、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2、微观教学主体因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展开的,教学活动的效果也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水平。但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普遍缺乏将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专业课教师往往只注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很少关注与职业相关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而文化基础课教师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只能开设毫无针对性的通识教育。在学生素质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入学分数较低,其基本人文素养水平低,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二、建立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长期处于分隔状态,由此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及教育模式,不利于二者的融合发展。在这种情形之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实施思想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规划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业院校中融合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使二者达到自然结合、相互渗透,培养符合职业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1、在教育思想上重视,确定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的融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教育目标,在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树立以职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文化为基础的办学理念。转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态度和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关和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的融合贯彻到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到普通的教师和辅导员都应认同这一理念,把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统一起来,并自觉地贯彻实施。

2、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形成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人文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以“职业性”为立足点,把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学制短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建立“公共必修+专业选修”的职业人文课程体系。高职学制短、理论课时相对较少,所以人文课程不宜占用过多,应采取“公共必修+专业选修”的模式。对于支配着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文课程,应设为公共必修课。这类课程要少而精,主要包括“两课”和就业指导课等,这些课程以普及人文知识为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念,适于在大一年级开设,以奠定学生的基本的人文素养。在二、三年级可以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开设职业人文素质选修课程,采取学分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和兴趣爱好,较为系统地掌握几门人文课程知识,促进与职业相关的人文精神的养成。

第二,在专业技能课程中渗透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课程同样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尤其是职业人文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学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消化人文教育,同時也能使学生跟家了解专业技能学习的意义。刘献君总结60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8种方式: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教育理念,把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历史等职业人文因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3、在校园文化中渲染,形成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环境氛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职业人”为导向,把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形成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形成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环境氛围,把职业精神、人文情怀、职业特征、职业价值观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力所能及地进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建筑设计、园林绿化、雕塑标志等方面体现职业性和个性化,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加强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有意识地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密切挂钩,要赋予校园活动鲜明的职业化主题,凸显其人文内涵。同时,校园网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文化设施,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是校园网的生命力,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发具有行业性、职业性特点的教育教学软件,让科学健康的信息内容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在网络文化中加强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

4.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篇四

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培养;而创新教育则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只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创新教育也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是要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总之,这里不是不要什么的问题,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和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由于这样,新的教育对过来的教育就有所摈弃、有所倡扬;有所淘汰﹑有所创新和改革。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解释“德﹑智﹑体”“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界定关系了。因此我们说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而创新教育则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

可以想见,职业创新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运用,必将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出更加众多、更加优秀的各类各层科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也必将会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对现代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壮举,那么,创新教育则是对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它是对当时条件的适应,它是对以往基础的升华。这种适应,是对当时各种形势的适应——是一种根据当时各种形势的需要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适应;这种升华,是对以往各种事物的升华——是一种在适应各种形势的前提下,对以徃事物的各个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劣选优以及删除和增添并加以强调﹑突出或改革创新的提高与升华。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现阶段以至今后很长时间的社会形势,而制定的宏伟奋斗目标和作出的英明战略决策。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则必须要有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众多的创新型人才,则必须要有教育来提供;而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要有一套相适应的完善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来支持。

这个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正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努力。搞好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研究实验,尽快拿出较为成功的东西付诸于工作,全面铺开,并在实践中继续创新、改革和发展,实是当务之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纵观世界,当今正处于一个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各种竞争异常激烈的非常时期。“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给我们提出了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

(《讲话》)因此,我们的教育行动梢有放缓,特别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人才的落后﹑科技的落后﹑国家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回顾我们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羞辱历史,这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难道我们能够忘记吗?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的职业教育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呢?创新是唯一的,别无选择。只有进一步努力搞好对我们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向创新教育进军。向创新教育进军,搞好职业创新教育,努力加快培养创新型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各类中等科技人才,是国内形势的需要,是国际形势的需要,是民族责任和义务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2000年左右是私企和外企造成国企破产的高潮时期,2005以后又是大企﹑强企以及市场造成中小企和弱企破产的高潮时期,这残酷无情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不知给多少人们带来了多少阵疼惨痛,怪不得人们说什么“商场如战场”呢。

其事实有耳皆闻,有目共睹,并较多的反映到了我们的文化﹑文艺和众多的媒体上来,致使一些人们谈虎色变﹑让企心寒呢。然而为什么有些企业却能够历劫不败呢?当然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及多数都是因为企业创新意识强,在大劫未到之前,就对产品﹑营销﹑体制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正确﹑迅速和大力的创新改革,以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不但不动而且劫后迅速腾飞起来。

假如,那些破产的企业里面多一点具有创新意识眼光远些的职员,改革力度大些,转产时间早些,撤退准备充分些,比及破产的损失一定会小一些,或许根本就不会破产。这样无论与企业﹑与工人﹑与国家,特别是与经营者都会获益匪浅。

由此可见,创新是企业历劫不败的根本,创新是市场竞争的法宝,创新是事业腾飞的鲲鹏巨翅。过去我们常说:“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然而从今天看来,我们必须改为:“以创新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了。因为在普遍重视质量的前提下而造成的供大于求的市场局势已向我们提出黄牌警告:质量已不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唯一了。创新,只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我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看,我们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多么地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的市场竞争和开拓又是多么地需要创新型人才啊,更何况我们的企业及一切业体,越来越多的面对的是更大的市场及国际市场呢!“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

(《讲话》)然而这创新型人才又由何而来呢?无可非议,其大多数,不,应该是绝大多数,只能来源于教育。面对这经济社会市场自由竞争,给一些人们带来的残酷无情历历在目的教训,不能不使人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是多么地重任在肩和迫在眉睫啊!

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为什么社会上一些民办电脑学校能够办得很昌旺?为什么社会上一些民办数控学校办得很吃香?为什么一些专利无人问津?为什么一些新产品无法销售?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大中专学生找工作困难?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农业和一些手工业进展缓慢?

一方面人才缺少,一方面又人才过剩;一方面进展比较缓慢,一方面又专利和新产品无法销售。事实无一不很好地说明:在对中下层科技人才和中下层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上有所疏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对我们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

总书记的《讲话》谈得佷全面,在这个问题上也给予了明确地指示,他说:“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总书记的《讲话》和现代科学技术普及的需求,为我们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以及民办职业技术院校指出和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

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发展——人才辈出——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国家兴盛。几十年来,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为我国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各类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培养;而创新教育则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只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创新教育也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是要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总之,这里不是不要什么的问题,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和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由于这样,新的教育对过来的教育就有所摈弃、有所倡扬;有所淘汰﹑有所创新和改革。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解释“德﹑智﹑体”“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界定关系了。因此我们说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而创新教育则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

可以想见,职业创新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运用,必将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出更加众多、更加优秀的各类各层科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也必将会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对现代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壮举,那么,创新教育则是对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它是对当时条件的适应,它是对以往基础的升华。这种适应,是对当时各种形势的适应——是一种根据当时各种形势的需要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适应;这种升华,是对以往各种事物的升华——是一种在适应各种形势的前提下,对以徃事物的各个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劣选优以及删除和增添并加以强调﹑突出或改革创新的提高与升华。今天,我们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的这么一种提高与升华。如果我们把在旧式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发展教育,看作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在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质教育,看做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教育,看做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新的里程碑。不是吗,既然我们已把第一个里程碑培养的接班人定位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我们则可把第二个里程碑培养的接班人定位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进而,我们则可顺理成章地把第三个里程碑培养的接班人定位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是对旧式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素质教育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创新教育则又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

《讲话》中还指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不是吗,既然“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作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源头基地的教育的发展难道能去搞什么另外一套吗?

职业教育要面向创新改革无可非议;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各类各层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无庸置疑,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指出:我们不但要培养造就上层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由此来看,职业教育要“面向创新﹑面向需求﹑面向建设﹑面向发展”。搞好职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搞好创新教育理论﹑方法的探讨研究和实施,为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培养造就大批各类各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各类中等科技人才,的确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六、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我们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新的努力方向和新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并对如何向创新教育进军,如何搞好创新教育作了比较详尽地解说,可谓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讲话》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训体系。

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改革和完善中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

在这里,总书记就教育这个首要改革完善的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校教育乃至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教育的方式方法到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明确的指示;其中特别是对教育方式方法方面谈得更是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因为这也就是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精髓——“创新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吧!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如此:旧式教育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发展到今天则又产生创新教育思想,这是历史前进﹑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是由于内因与外因的条件而造成发展的快慢﹑过程的长短有所不同罢了。

有人要说,由素质教育过渡到创新教育的速度也有些太快了吧?我们说:否!从内因方面来说,打开素质教育的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已经过多的进行着创新教育了;从外因方面来说,当前国内外科学高速急剧发展的形势,和胡锦涛总书记不误时机的讲话,极大的推动了我们创新教育的正点开进,并及时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改革端正了努力方向和指明了奋斗目标。

从另一角度来说,既然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那么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就不需要创新型教育——创新教育而需要其它什么别的教育吗?道理显而易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需创新型人才,而培育创新型人才则必需创新型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行在适时。

另外,不难看出,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职业创新教育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教育创新;对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教育。

再有,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三个里程碑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则应当分别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各类各层科技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三个里程碑的教育方向则应当分别是:面向生产劳动、面向普及提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创新﹑面向需求、面向建设﹑面向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要加强科普工作,使我国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5.教育与职业杂志目录 篇五

研究与探索

(5)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 蒋旋新

(8)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错位发展之路 龚海珍 沈亚强

(11)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谢露静

(14)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研究 李兵

(17)网络环境下高职教育问题情境的内涵及创设策略 盛树东

(20)基于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我国“双师型”教师系统培养 陈丽君 教育管理

(23)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肖称萍

(26)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规范化管理 王山

(29)资源禀赋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对策初探 邵斌 江铃 张清

(31)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及其建设 鲁武霞

(34)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审视 唐星

(36)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秦素粉

(39)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实验室的管理 林敬学 李娜

(41)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谷朝众

德育研究

(43)论职业道德对职业文化价值方向的决定性作用 宋辉

(44)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张广德

(47)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路径探讨 罗金彪

(4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权利观念的培育 黄少洪 梁萍

(51)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实现 周晓晔 杨冬梅

(53)新形势下高校创先争优活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甘毛文

(55)基于党性教育的大学生党员考评机制构建 胡玲芝

师资建设

(57)浅议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董国英

(59)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王琨

(6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刍议 刘印房

(63)“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章安平

(65)高职教师企业实践考评的探索 黄锦棠 何进军[4]

6.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2005年,我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突出做大做

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加快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使我市职业与成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原创:wenmi114.com

一、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两后双百”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了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我们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加快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为抓好这项工程,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书记***为组长,职社科、督导室、计财科、教育科、纪检等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要求各镇每年都要对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摸底,把新增劳动力全部进行登记造册,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等方面,逐个进行了解、登记,并输入微机,建立台帐。根据各镇的摸底情况,我们认真进行分析,制定培训转移计划,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实效为原则,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的方针,适时调整培训项目,增强培训转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各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各培训基地也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训,大大增加了新增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镇成教中心校根据本镇板材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特点,突出开展了压合工、悬切工、胶合工等工种的培训,每期培训都达百余人,培训结束后立即就地转移到板材厂,月平均工资在700元以上。经过培训,学员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学员都落实了工作岗位。据统计,到10月底,我市十九个培训基地共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6638人,转移输出6154人,这些从业人员的月工资平均都在600元以上,多的可以达到1000余元。

全市2005年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236255人次,组织农村致富骨干培训4370人次,组织了20000余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力量办学走入法制化轨道

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并依照《条例》要求,规范他们的办学行为。

暑期,针对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的乱办班、乱招生的情况,由***局长带队,职社科同志参加,对全市的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整顿,对非法的办学、招生点予以取缔,并对经过审批的办学、招生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

通过整顿,我市的社会力量办学不断规范,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市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已有40余个,在学人数达8000余人。

三、职业教育成绩显著

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力度,突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和《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开创***职教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我们立足于实际,努力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积极创建省级示范专业,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中。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职教中心和***职业高中千方百筹集资金,通过向银行贷,向教工借,从办公费中挤,由建筑商垫资的办法,共投资1300余万元,新建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培训楼、实习车间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同时充实了图书室、机电实习室、实习服装厂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9月13日,省级示范专业建设专家组对***职教中心和***职中的专业建设进行了验收,目前***职中的****专业已被省教育厅公布为***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职教中心的****专业待整改后也将通过验收。10月24日至27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专家组对这两所学校进行验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市职教中心还加紧省板材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创建速度,组织编订教材,将撤并的***镇***小学进行改建,作为培训基地教学及办公用房,与***、***、***、***、***等多家板材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到11月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将接受省里的验收。

7.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七

关键词:会计,教学,职业,习惯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变为综合、一元走向多元,使整个会计职业教育形势变得更为复杂。社会的需求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彻底改变会计职业习惯养成的自然状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会计职业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程,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学生主体性、探究性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成为满足社会需求,面向社会与经济环境,适应各类用人单位需求,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1 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动因分析

1.1 习惯源于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注意具有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一致的各种影响,避开或抑制其它非本质的、附加的、与之相竞争的各种影响。注意又具有保持功能,即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在意识中保持,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

注意保证人能够及时、正确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全力投入到会计行业服务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会计工作技能与服务质量。

1.2 习惯是在学习和工作历程中通过尝试和模仿而养成的

当一个人不会做某一件事而又无人可以请教的时候,唯一的方法是通过尝试来学习[2]。尝试使人知道何种行为能导致成功,何种行为会导致失败。导致成功的行为模式将被保留,导致失败的行为模式将会淘汰。即尝试可能是尝到甜头,也可能是尝到苦头。使人尝到甜头的行为,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人们除了通过自己的尝试来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模仿来学习。模仿学习实际上是以别人的尝试来代替自己的尝试。

1.3 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我们所形成的习惯越多,需要操心的事就越少。[3]习惯能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大的改变以后,已经形成的习惯并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立即改变。我们需要改掉原来的习惯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1.4 习惯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调节而改变

人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某种强迫压力下或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调节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4]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习惯能够通过学习而改变。但是,习惯的改变往往是很困难的。习惯的问题与感情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人有了一种习惯,意味着对于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早已有了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只要某种情况出现,就一定要这样做。只有这样做才顺心,不这样做就不顺心。另外,要改变某种习惯,最好不要用强制的办法去改变它,而是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去取代它。

1.5 良好的习惯与积极的态度相联系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基本倾向,决定了他对某一对象所采取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一个人对工作抱积极肯定的态度,在行为上必然会表现出许多良好的工作习惯。

2 转变教育观念是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的根本

2.1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增强养成会计职业习惯的自觉性

许多时候,有的学生缺乏会计职业课程学习动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因此,要增强学生会计课堂学习动机。首先,应向学生讲明会计职业课程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课程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实际有哪些联系?对将来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或对将来自己的事业有什么益处?最后,还应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2.2 提高认识,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作为会计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提高认识。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我们已开始步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十分重要。成为有教养、有品位的人是幸福、和谐人生的必备条件;其次,必须以自己在会计行业的经验与体会,向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基础,引领他们踏上社会的起点;再次,必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做好自觉遵守会计职业操守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如果我们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约束自己,重视律己和表率,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作出楷模,那将会事半功倍。

2.3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会计教师形象,更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人格感染力。在养成教育中,如果教师把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教育视为限制和防范学生的意志和行为的工具,学生慑于教师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状态,学生又如何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充分地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环境。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行为规范的卫道士、道德的说教者,而应是学生行为规范活动中的知心朋友、行为规范执行中的引导者。会计专业教师要以自己的诚心、爱心、耐心、关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尤其要爱护后进生,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勇于改进不足,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4 倡导主体性教学和自我教育理念

通过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自我约束,规范会计行为习惯,力求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行为规范训练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自我需要,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新的教育理念。当今的学生,他们已不是顺从的一代,单靠强制灌输、压制的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尊重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

2.5 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养成教育合力

对良好习惯的引导和训练从低起点做起,循序渐进。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制力普遍较差,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会因为环境的改变、不良的诱惑等因素而重新丧失。所以,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心急、不能要求太高,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重视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宣传会计诚信、职业不分贵贱的新风尚。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果缺少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无论学校再怎样重视也无济于事。当前,有些家长或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品行;或自身素质太低,不懂如何教育;或实在太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个别社会媒介在学生会计职业习惯养成方面也起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家长会等渠道与家长沟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社会现实,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

2.6 班级常规教育与学科渗透教育紧密相结合

学生置身于一个班集体中,他的一言一行,势必都会受到这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状况、集体荣誉感、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班级的常规教育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对学生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常规工作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分学期确定重点教育主题,由团委、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督查,并纳入文明班级量化考核。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明确学生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把相关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分学科有侧重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既是会计专业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礼节礼貌、行为习惯、服务意识、诚信的养成过程。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须根据学科的特点,努力寻求和挖掘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素材,适时选择联系点和结合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教育方法,加强经常教育,及时总结、反馈、交流、激励,使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7 将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职业院校里,凡学生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观念,都应该是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也是会计专业教师用于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资源、途径。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得到的一种感观或信息,都具有直接性、可教育性。如院校的文化、校训、精神,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期望值,教师自身的情感、工作态度,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人际意识、审美情感、兴趣爱好、时代潮流等,所有这一切,对学生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遵纪守法、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精神,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教育人,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

2.8 会计教学要素配套改革

2.8.1 课程建设

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资格和能力等学科教学分析,共建重点学科,制订岗位能力标准,开设专门课程;根据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会计结构新的变化、会计新的发展领域、会计战略与策略、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等专题讲座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设置“独立实践环节”课(如模拟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如财务实操)和“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如会计证、会计初中级职称等)课。

2.8.2 教学内容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根据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编制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其它培养模式的学生,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行业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

2.8.3 师资队伍

引进和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高等院校博士毕业生、行业技术能手到职业院校任教。挑选品学兼优、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历届毕业生担任实践指导师,到用人单位会计部门挂职,负责实践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节假日期间(每月至少两次),委派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送教到实践单位,就实习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实行每两年一个月以上会计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制度,要求所有的会计专业教师均是“双师型”。

2.8.4 评价

改革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实行市场、用人单位、学校综合评价,考试、考查相结合,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检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加大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的比重;加大对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技能、作业等平时考察的比重,改变期末考试比重偏大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核。达到考核学生会计诚信、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3 实践教学是会计职业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有成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3.1 案例教学

如“经济业务会计分录处理”的教学,可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先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剖析。然后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见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进行最后的总结。

3.2 实训教学

如为了熟练掌握“会计处理的七个步骤”,可在学习完所有章节后,集中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训,将所有的会计处理联系起来完成。

3.3 养成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优雅的专业气质的行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从学生入学起开始实施职业兴趣培养日、服务意识养成周、服务技能实训月、职业品格实习年和节假日帮工等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

3.3.1 会计职业兴趣培养日

(1)内容:每学期参观、考察一个单位。

(2)要求:了解会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了解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了解会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坚定对未来从业的信心。

(3)组织:由教务科和学生科组织、安排;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下班带队;每班安排一名专业课老师讲解与指导。

(4)评价:每位学生模拟会计从业人员,老师打分。每位学生写一篇实践报告。成绩合格者,每人每次给予0.5学分。

3.3.2 会计专业意识养成周

(1)内容:在会计实操室中,模拟用人单位会计部门的日常运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

(2)要求:了解会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财务部门的运作;掌握会计处理的步骤。养成良好的专业意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3)组织: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实施,班主任予以协助;岗位每天一换,各岗位选派一名小组长;学生持《会计专业意识养成周评价表》上岗。

(4)评价:模拟结束后,由所在岗位负责人签名和评价、小组长签名和评价;每位学生写一篇总结,班委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班主任予以评价、指导老师予以评价;举行总结大会,各岗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总结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体会和感受;成绩合格给予1学分,如获优秀者再奖励0.3学分;每班评选出10%的优秀奖、20%的表扬奖的学生。全年级评选出三个先进班集体。由院校张榜公布。

3.3.3 会计职业习惯实训月

选择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会员单位,组织会计职业习惯实训月活动。

(1)内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协调能力,会计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2)要求:全面了解会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全面了解财务部门内部运营机制;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适应社会、行业的职业能力。

(3)组织:由实习部门负责安排和组织、实施;由院校组织动员大会,选派有经验的会计专业课老师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纪律教育;选派有经验的带队老师跟踪全过程,班主任予以配合。实行分片管理。

(4)评价: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实训总结。成绩合格将获得4学分;违纪学生将按有关规定处理,并作为实习工作分配与安排的主要依据。严重违反纪律者由监护人带回家进行教育。

3.3.4 会计职业品格实习年

选择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会员单位,组织会计职业品格实习年活动。

(1)内容:会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财务部门运作规律,会计实务,沟通与协调能力,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2)要求:熟悉会计各项业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熟练编制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练习撰写财务情况说明书,完成实习报告与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

(3)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实习指导老师现场辅导、实习带队老师网上辅导、会计专业教师定期检查,协助解决复杂的会计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与银行、税务、投资者、政府等之间外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会计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感知、体验、训练等实践,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4)组织:由实习部门负责安排和组织、实施;由院校组织动员大会,选派有经验的专业课老师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纪律教育;选派有经验的带队老师跟踪全过程,班主任予以配合。实习部门派出实习师顶岗带队在用人单位任职指导实习;教务管理部门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文化课和专业课老师到各实习基地上课。

(5)评价: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实习总结。由用人单位和实习管理部门分别对学生工作能力与操行等进行评价。成绩合格将获得33学分;违纪学生将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回到学生监护人所在地的用人单位完成实习。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心理学[J].湖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吴正平.旅游心理学[M].山东友谊书社,1987.

[3]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 篇八

【关键词】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沟通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92-02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热门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因此,加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对于促进新时期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可能性

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的普通教育后的教育。从成人教育的基本含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事实上是职后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者既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又有规定性的差异,成人教育與职业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相融性趋势。

从教育目的上看,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同时以保障学生的就业为根本目标,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由此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教育目的上的共同点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从教育内容上看,成人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在职从业人员、转岗人员和待业人员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二是对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三是为老年人、妇女乃至全体公民所开展的法律常识、妇幼卫生、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而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职工的就业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以及对职业院校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所进行的培训等。通过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部分内容是高度重合的。因此,这一教育内容上的重合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

从教育形式上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想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成人教育刚好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因为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在职从业人员所进行的教育和培训。其教学形式主要有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所有这些教学形式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其教学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成人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不能彻底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使得两者在教学形式上的沟通与融合成为可能。

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通常说来,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在内部的各个层次能很好地衔接、在外部又能很好地与其他教育互联互通的开放性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及职业基础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意向来校就读就行了,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在校接受三年的教育后,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同时也拿到了诸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形成了事实上的“断层教育”,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党中央国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国家必须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且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同时还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有利于实现成人教育的全面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就给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学历提升的教育任务已逐步完成,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日益“趋同化”,缺乏应有的特色,久而久之,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成人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唯有全面创新才能使成人教育摆脱目前的困境。当前,成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工作思路,由原来的学历提高为主的教育,逐步转移到以更新知识和培训职业技能当中,以达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成人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自己的新发展。

三、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不完善,管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工作分属两套不同的班子,且各自按照自己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行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争抢生源、开空头支票、滥发证件等)。为确保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这种多头领导体制。因此,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应加强宏观调控,而行业和县(市)则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安排两类教育相应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创设出一种新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分割封闭、重复交叉等严重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综合效益的提高。

加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以系统的、全面的视角来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职前、职后教育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样,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一些院校通过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组织结构一体化整合后,调整了体系内部结构,优化了资源配置途径,克服了分割封闭、重复建设、教育规模偏小、教师工作积極性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不足,大大盘活了资源存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实行双证书制,契合教育壁垒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这就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事实上,想要再以在职学历提高教育来支撑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人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在职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路,以原来的在职学历教育为主全面走向以市场为主导、以培养职业和能力为目标定位的方向转变。而在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育体制和程式上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转轨准备。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无形之中阻碍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实行双证书制(学员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制度)是有效解决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消除教育壁垒的重要途径。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二是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备、设施,使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调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性,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补助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县(市)一级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筹,针对当前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设置具体的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项目补助不搞平均主义,而是通过申报、评审、公示等多个环节,以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以落实“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推进中高职院校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引导各地各校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加强改革创新,提升内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辨析[J].成人教育,2009(7)

[2]姚晓兰,韩宇峰.基于岗位标准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双向互通机制初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3)

[3]袁金生,郭兴华.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0(7)

[4]崔铭香.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作者简介】秦 凯(1965- ),男,广西桂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处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与管理。

上一篇: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下一篇:朋友圈给高三学生的暖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