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26

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9篇)

1.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2011-12-09 20:25:56)转载▼ 标签:

杂谈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干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下面就我对生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生本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堂。

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解,学生学习了例题之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味,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而生本的课堂则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孩子们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二、生本数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场所。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其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满堂灌”、题海战术,填鸭式、挤牙膏式,什么都讲,什么都问,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学生只需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也劳而无功。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多了,学生活动少了。因此,教师要少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改变生本教育理念下观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

三、生本的数学课堂中,孩子们“抢”着学,“抢”着做。从事教学工作将近十年,在以往的教学中最使我们头痛的是:每次布置的作业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做的学生,于是我们就把他们找来训一顿,然后监视着他们把作业完成。哎,多累的老师,多苦的学生呀!但生本实验班的学生却不然。在生本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知识的框架和一些游戏,留给了老师和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和发展空间。每节新课之前学生只需做课前准备(包括带例子、小研究等)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假如谁没做好课前准备,那么课堂上别人在交流的时候他就只能当“听众”了。记得在学习10以内加法时,我要求学生每人带两个10以内的加法例子,但是那一天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有大半的孩子带了超过5个以上的例子,最多的那个孩子带了12个例子。我问他:“你要做那么多的例子你不累吗?”那个学生说:“我喜欢做,我不累,我要当班上最棒的学生。”又如:我布置孩子们做书本51页的“10元游玩方案”,一会儿,几个孩子就走过来对我说:“老师这个表格只能写五个方案,但是我们还想到很多方案。”于是,我们就让他们用白纸继续写出自己的方案。结果马悦生同学他写出了18个不同的方案。在生本的课堂中孩子们乐学、乐做。综上所述,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培养了学生好学、自主、创新、求异的精神,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教学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保证学生最终成为学

2.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生本教育,PLC,机械手,成才

“生本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给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专业教师,在PLC教学中,我尝试着将生本教育的理念引入课堂,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为他们的成才奠基。现以“机械手控制”案例为例,来介绍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个人先学,学生有备而来

郭思乐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所以,在课前准备环节,我对前置性作业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我预先下发任务单,以企业的机械手研发要求为工作任务,同时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工作任务,让学生先学。以机器人控制为切入点,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去研究机械手,了解机械手的动作流程、核心器件的组成。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有了向同伴展示的欲望,从而为接下来的小组交流做好准备。

二、小组交流,学生合作互助

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以4人~6人为研发小组,推举一名学生为设计师负责整个团队的运作。团队成员有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以团队合作、小组讨论和争辩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初步设计,制订受到整个团队认可的工作计划。先是列出输入 / 输出地址分配表,确定所选用的元件有哪些?接着绘制电路原理图,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画出流程图,实现软件编程的设计。完成设计之后,由设计师负责汇总团队的设计方案,确定各环节的负责人。教师、实训师和各团队设计师组成评审组,审核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针对设计提出相应的问题来严格把关。以小组答辩的形式审核团队的工作计划,通过的团队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审核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样,小组讨论就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

三、先做后学,学生自主探究

生本教育将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进行任务的实施,而不是按照教师的布置按部就班。虽然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反复尝试修正,从而“学”到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由内而外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审核通过之后,学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机械手的制作。硬件安装方面,学生分六个步骤来执行。安装机械手、传送带和料盘;按照电路原理图进行电路连接;用万用表测电源和磁性开关好坏;通电后观察调压阀现象;调节相应气缸的节流阀,观察传感器对应的输入指示灯指示是否工作;安装测试之后,清理台面,收拾工具。软件调试方面,分为四个步骤来执行。以输入输出地址改写流程图;根据流程图输入PLC程序;程序下载之后观察机械手运行情况,反复调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将在调试中出现的故障现象和故障分析整理下来,以备在后续的项目展示中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强调7S管理,以培养学生的职场素养,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硬件的安装和软件的调试,有助于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了先做后学,并使他们在动手实践和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与乐趣。

四、评价展示,学生思维拓展

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评价,以机械手作品展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实施小组捆绑式评价,这既检验了小组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评价能力,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每个团队选派成员上台展示作品,描述团队的设计方案,演示机械手的工作情况,介绍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法,以及下一步的完善方案。展示之后,请其他团队进行评议,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教师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根据机械手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及时总结和推广,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点评故障排除情况,重在排故的切入点。点评小组的完善方案,重在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然后由大家投票评选,评选出最佳方案奖和最佳创新奖。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做得怎么样”。最后,可以增加项目拓展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设计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机械手控制系统。这样,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将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在“会做”的基础上考虑“还可以做什么”?

3.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1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型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达到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难度,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双赢,成了所有教师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生本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教、引导,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是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无限潜能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领悟、提升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自我提升的教学方法.因此,“生本型”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 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本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2.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较初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是十分可行的.通过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发现对方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以便取长补短,从而使较难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比如,笔者在进行如下这道几何题的教学时,便是通过给学生分成不同的四个学生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分析、总结,来解决问题.各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一题多变”方法多,看哪个小组的结论多.

如图1, 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求证:△PAC所在的平面垂直于△PBC所在的平面.

这道几何题可谓最受欢迎的几何题目之一,不仅是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立体几何题的代表性题目,而且还可以通过此题拓展出三角函数的题型来.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只是做简单地点拨,让学生自己与小组成员合作去探究.经过共同努力,共总结出“两大类,四小形”类型.“两大类”分别是棱锥和三角函数两大类型.四小形变分别是棱锥类型有两小个变形,三角函数有两个小变形.

第一类:棱锥类型.可以变形成两个不同层次的棱锥问题.(1)是否存在四棱锥,它的四个侧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画出图形给出证明,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结论:存在四个侧面都是直角的三角形的四棱锥.提示,将图1中的圆去掉,使第一个图形变成图2的形状,可以将图2简化成图3形状的三棱锥PABC,并看成是一个三个侧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通过类比、类推法,再画出图4这样的四棱锥,并得出存在四个侧面都是直角的三角形的四棱锥这一结论,并加以证明.证明从略.(2)是否存在n棱锥(图5),它的n个侧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画出图形给出证明,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结论:存在n个侧面都是直角的三角形的n棱锥.提示:其证明可以类比四棱锥的证明方法.

第二类:三角函数类型.可以变形成两个不同层次的三角函数问题.(1)图2中,如果∠APC用Φ1表示,∠CPB用Φ2表示,∠BPA用Φ表示,则有cosΦ1·cosΦ2=cosΦ.证明过程从略.(2)如果n棱锥(如图5)P-A1A2…An中,PA1⊥平面A1A2…An,A2A3⊥A1A2, A3A4⊥A1A3…An-1An⊥A1An-1,并且有∠A1PA2=Φ1,∠A2PA3=Φ2,∠A3PA4=Φ3…∠An-1PAn=Φn-1, ∠AnPA1=Φ,则有cosΦ1·cosΦ2·cosΦ3…cosΦn-1= cosΦ.证明过程从略.

2.2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新知识,降低新课难度.

数学知识间是具有连续性的,是由浅入深的,所以,身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基础知识情况,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因材施教,设置好复习问题,以便温故知新,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传授新知识,使新课内容的难度有效降低,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

比如,笔者在进行含有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求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降低难度,笔者设置了几道不同层次的习题,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内容,完成由旧到新的顺利过度.

问题1 求出下列函数在x∈[-5,+5]时的最大、最小值:

(1) y=(x-2)2+1

(2) y=(x+2)2+1

(3) y=(x-3)2+1

问题2 求函数y=x2-2ax+a2+4,x∈[-5,+5]时的最小值.

问题3 求函数y=x2-4x+5,x∈[a,a+1]的最小值.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练习,学生们在知识的不断递进中掌握了本类习题的解决关键,对后面更难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时刻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本末倒置”,切忌在教学中或教师一味地讲,或学生一味地练,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一定要注意教师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只要摆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位置,并把这个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是对“生本型”教学法的最好诠释.

4.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生本教育”强调生命的意义,回归教育的本源。一切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为学生的乐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教学中应遵循“生本教育 ”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学原则,实施如下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课前自学,也叫课前预习。就是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新鲜生疏的知识,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第二步,小组交流。通过小组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态平衡”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特别为差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自由表达的机会。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相互促进”的过程。第三步,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中教师可以做必要的引导和提醒,在同学们的交流与争辩中攻破每一个难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四步,老师帮。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自学情况,交流情况,针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郭思乐教授说:“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郭教授还说:“牛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这时,他们不肯下课,他们总是意犹未尽,课堂上风起云涌,这时外部评价的督促作用也就变得多余了。”

我在践行“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中,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有的前置性研究。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提出了“先做后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前置性研究”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前置性研究是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情况来确定,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充满自信,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每次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都会简单说一说完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以生为本,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对于小组的组建,我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同桌的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二种方法,由前后桌的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这种方法我在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当,我会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第三种方法,同学们自由组合式。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种组合在期末复习、班级活动的时候非常好用。小组组建好后,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我一般会在分完小组后,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并作好分工,比如: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三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在小组合作时,我会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如:小组内发言时要按照次序,要学会聆听,要礼貌用语,要各司其职。当然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一般在一个月之后,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去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四人小组的成员缺一不可,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

3、多元化的评价。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呢?在教学中,我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口述评价: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评价: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3)同学评价。

“你的发现太有价值了”

“你的总结很到位,你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

“你语句流畅,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完全可以当一名小老师了” “你太有才了”

“你都可以当教授了”

在我们班的数学课堂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有的来自同学。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对于被评价、被表扬的孩子来说,是最开心不过的了。

(4)分数值评价。我们班有几个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起初让我很苦恼,后来我改变以往的“批改作业”为“作业评分制”。每次作业只要能认真完成,就可以得到100分的奖励,书写越认真,分数越高。如果书写作业时还能对一些重点题目进行评研: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思路,重难点提醒,将会获得更高的分数。评价方法一改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完全变了。

5.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小学 陈朝香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才能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那么,如何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把文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教师“教”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设计。学生毕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因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一位老师创设了情境,边播放动态的课件,边笑着对着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啦,哗啦啦„„”老师鼓励孩子们:“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摇起来了。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老师看时机成熟,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学生有的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有的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有的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 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

从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都已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自身蕴涵的情趣因素进行充分开掘,并将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被吸引、被陶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作一些能够撞击学生心灵的“情趣化”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感悟,开启学生心灵

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和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整体感知、感受、把握、体味、揣摩、领会、感悟,透过言语典范去感受言语现象,体验言语行为,领悟丰富内涵,增加文化底蕴。然而,多数孩子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难以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策略,引领学生感悟,体察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而开启学生心灵。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如何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信赖的境界,并自然生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是感悟的难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感受人对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描写的是人鸟相亲的故事,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让学生从细微之处感悟作者的一份真情。“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送来的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在这种喜爱之情的驱动之下,作者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又在鸟巢之上加了一盆吊兰,垂挂的藤蔓覆盖着鸟巢,这简直成了珍珠鸟幽静而安全的绿色家园!如果不是作者对珍珠鸟情有独钟,怎能取得鸟儿的信赖? 对待老鸟尚且如此,关爱小鸟更是可想而知了。文中的“我”由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开始,就与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鸟出生了,忍不住拨开绿蔓察看,那可爱的模样让人 2 心生怜爱。尤其是小鸟渐渐长大了,会飞了,与“我”一天天接近了,“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也与日俱增:让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甚至任由它啄“我”的手指,落在“我”的肩上,“我”都不去惊动它,更不驱赶它,还抚摸它的绒毛,为它停下工作„„ “我”对小鸟呵护有加,喜爱之情发自肺腑。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体悟真情,不禁和文中的“我”一样爱上了珍珠鸟。

教学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飞一落一站一撞一落一蹦一瞧一啄一趴„„引导学生感悟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进程,领悟人鸟亲密无间、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通过两条线索探究课文的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由事明理生情,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与灵性,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注意积累,发掘学生潜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记忆潜能,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讲究诵读感悟,强调熟读成诵,不仅能增强学生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学生的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积累了新鲜语汇、巧妙句式、优美语言,思维得到训练,记忆力不断提高。

譬如,《泉城》一课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在教学时,可帮助学生积累关键字词,并通过个性化朗读体会感悟泉水的美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珍珠泉:先抓住“在阳光的映射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句话中的“忽~忽~”体会泉水的姿态变化万千,用动作体会“拎”字的精妙。然后通过阅读“泉水从地上往上涌,好象一串串珍珠。”中的“涌”体会泉水的连续不断,少而急。最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读好这一段。而五龙潭,则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让学生给汇注换个词语,体会与珍珠泉的不同,水之多,从不同方向流入。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配合课件播放水声,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趵突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时在体会它大、清、美的特点时,3 抓住一个“冒”字,先展开想象,然后播放视频感受水多而缓,并引用一段老舍先生关于《趵突泉》的描写“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通过课外拓展获得的语言材料让“冒”在学生心中越发清晰,最后在朗读中发自内心的赞美。当学生用朗读表现出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不同特点后,背诵全文可谓水到渠成了。济南的名泉亦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抹亮色了。

四、注重迁移,开启学生智慧。

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经常投入周转、得到运用,从而获得整体发展。《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简单问题。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智慧和才干。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仍以第七册教材为例,比如,《老师,您好》文后第4题: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喜欢的诗句,是让学生积累以供日后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是迁移性说话练习。此外,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习题:写写赞美老师的成语、名言;文中把老师比作春蚕,我们还常把老师如何作比,学习仿写比喻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旧识与新知间架起桥梁,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迁移。对于这些形式的迁移性练习,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巧妙引导。

学生智慧的萌发、个性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充足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潜能,增长学生智慧。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将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不断摸索的主题,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飞扬起孩子们的笑脸,激荡着孩子们的情怀。新课标下语文生本课堂的初探

茅坪中小学 闻义坤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生本课堂”这一理念随之呼之欲出,已被我们广泛所接受,所推崇。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生本课堂”呢?在此我想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本课堂”的一点思考。

一、自主探究,挖掘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态课堂”就应是崇尚自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请看我校林夏萍老师执教《太阳》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太阳的专家了,你想通过研究获得什么 知识?

生: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热度怎么样?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太阳有多大?

师:好,你们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去研究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太阳进行假想研究。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纵观这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逐渐放下主宰者、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林老师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走进作者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评价一节语文课,不是看你你用什么模式,而是要看这节课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 5 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

二、多向互动,教学相长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贯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就应是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的环境下,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中在教学大榕树这一环节时,提问:如果你是一只从远方飞来的鸟儿,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想找个地方安家会选择这儿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再各小组汇报。小组1:因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榕树,还有许多树干。小组2:这里有许多鸟,都是好邻居。小组3:这里环境好,四面环水,榕树的占地面积非常大,非常茂盛,生命力旺盛。小组4:我们全组同学一起读。师:他们抓住关键语句,了解到这里的占地面积非常大,想怎么住就怎么住,非常舒服。小组5:我补充,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这句可以体会到这里不但没有危险,而且有时兴起还可以来一次免费的音乐会呢!

在这则案例中,老师以问题(会选择这儿安家吗?为什么?)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在多向互动中,师生、生生密切配合,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人人各抒己见,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更好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鸟的天堂。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是互动的课堂。

第一,生本互动。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师生互动。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三、动态生成,富有创意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动作,聆听学生们每次交流,讨论,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每个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

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我看到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迅速放下,面露难色,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我叫了他。)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话音刚落,我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武断的打断他,而是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案例中,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问: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所以说,欲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欲设和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富有创意。

四、简明朴实,真切自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实实在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明而扎实。

其一、流程安排要简化。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其

二、教学手段要简便。当下有些语文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图画》,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接着出示关于秋天的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又喊:“秋天太美了!”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其三、课堂提问要精简。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问题多多,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而扎实。

6.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点击数:1214 次 录入时间:2011/9/14 10:53:00 编辑:zhangwei19910302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给实施素质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许多教师辛辛苦苦却事与愿违──成绩不尽人意;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很少,数学“尖子”并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学生学了数学知识以后无处可用,无处能用„。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和深思.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而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视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老师是否喜欢等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二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⒈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

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⑵挖掘知识魅力,引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强大动力。如讲《等比级数求和》时,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22+23+„+263=***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级数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数学活动课一般可分为三个小组: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标,内容有游戏、故事会、板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猜数学谜语、实地测量、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竞赛活动(多解比赛、速算比赛、抢答比赛、最优解比赛等)和学习方法介绍等;②竞赛小组:为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而设,以培养数学尖子为目标,内容有专题讲座、模拟竞赛;③补课小组:专为后进生补缺补漏而设,以转化差生为目的,内容主要有缺漏知识补习兼有学习目的性教育、学法指导、双基比赛等。

⒉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給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对各种疑难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⑴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60°+30°=90°+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参与,通过不断的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⑵及时表扬与鼓励。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教师要扣紧“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以保证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为学生设置成功阶梯,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免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以保证学生的自尊心,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

⒊渗透性原则的应用

情感教育不能靠硬性灌输,尤其是推理性强、抽象的数学科更不能强加于人,只能以知载情,以情促知。数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内外数学教学活动中。

⑴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中的一系列辩证关

系(如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矛盾统一规律、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到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艰辛与欢乐,给学生予深刻启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由此产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勇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可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典故: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外星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案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案(像教科书封面上的图案),若宇宙人是“文明人”,则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的;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给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美国第12任总统加菲尔德也提出一种巧妙的证法,至今世界上可查到的证法有400多种,可以编成一本书。通过介绍,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⑶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数学蕴涵的内在美(不变美、对称美、相似美、类比美、简结美、和谐美、创造美、严谨美等),学生通过鉴赏,无不感到激动,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⑷揭示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农药的配制、利息的计算、测量物体的高或两地之间的距离、计算拱桥所在圆的半径,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如何尽快追捕走私船、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炮弹能否击中目标等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反复地用生动的事例来阐述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具体看数学与他们日常生活、将来工作和学习有密切关系,并及时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明确学习的目的,产生持久的浓厚兴趣。

⒋感化性原则的应用

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抚去对待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效应。⑵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质和高水平的讲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⑶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只有德才兼备,以人教人,集朋友、导师、楷模于一身,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情感教育的效果

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名列省市前茅。由于情感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十几年来,我担任的试验班不但数学科成绩名列县市前茅,高分率基本达80%以上(最高达标100%),及格率基本达100%,而且其他学科成绩也都超过对照班。试验班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共150多人次获县级以上奖励,3次分获泉州市团体总分第1名、第4名、第5名,其中全国一等奖6人,全国二等奖25人,吴伟平、康亚强两同学均以泉州市第1名、福建省第1名和第3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福建省池伯鼎数学奖学金”。有18个同学撰写的“小论文”获全国一、二等奖和县一、二、三等奖。

⒉转化了“差生”,育人效果显著。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差班”,由于基础很差,学生大多数对学习没有信心。尽管这是一个“差班”,但我毫无气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教的学生”的至理,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跟学生打成一片,学在一起,一点一滴地耐心辅导,当学生解题出错时,我总是和蔼地说:“我知道你会做的,请你再做一遍好吗?你肯定能行!”并给予启发和指点,及时表扬与鼓励。老师的微笑,驱散了学生心头的阴影,鼓起了学生走向成功、不怕困难的信心,使他们消除自卑感,启动内在力,很快就扭转该班局面。至期末县统考,该班平均达78分,优秀率达56%,及格率达90%,名列全县前茅,可与快班相比媄。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曾有康燕英同学因学习成绩差,家庭贫困,父母不让她继续上学了,我知道后马上到她家理了解情况,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并答应给她辅导。经多次动员,她返校了,学校安排她留级插在我班,在我的精心辅导下,进步惊人,数学成绩从40分上升到100分(满分),一年后参加数学竞赛获市二等奖(全市第11名),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师,如今她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学生康丽玉,父亲患重病长期不能参加劳动,家庭生计难持,就要辍学,我就供她饭食,资助她学费。她非常感激,把教师对她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刻苦钻研,成绩非常优秀,读初二年时就超前参加初三年数学竞赛并获全县第一名。

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教学成了师生追求幸福的“天

堂”。学生学习培养了“三不”精神:敢于向教师说“不”、敢于向课本说“不”,敢于向资料说“不”。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由讨论和发言,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老师从不批评,课堂气氛宽松。火热的思考,活跃的思维,常常喷射出创新的智慧火花!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学生常在笑声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⒋学生对数学的深厚感情呈现可持续性。实验班学生升入高中后,数学学习仍十分兴趣,成绩非常优秀;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纷纷报考数学专业(单97届就有3位同学报考重点大学数学专业);在中小学工作的大多是数学教师。这正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显著成效!

7.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1. 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 它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创设的教育理念, 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四突出”是指一要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二要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三要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小组4~6人, 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 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要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而“三转变”是指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 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 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 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2. 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生本理念的实践

(1) 生本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改进。课堂是贯彻新课改生本理念的重要环节, 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 更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讲解, 而应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延伸, 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的概念和深刻含义, 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明确了解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使学生在愉快而又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2) 生本理念下对的教学备课的要求。生本理念的要求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这一理念针对教学而言, 应该从备课环节开始,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教学的备课应该脱离教材本身, 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与热点时事相结合, 改变传统局限于教材的缺点,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高中政治课堂不再乏味。

3. 课后作业要体现生本理念

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以布置作业为主, 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强化。生本理念通过改变传统高中政治作业的偏重偏难的问题,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 既让学生脱离作业的苦海, 又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这不管是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或者是日后看待问题的理念, 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例如,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我为文化发展作贡献”, 让学生根据资料填写: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经济:经济繁荣、改革开放、财政投入、税收、企业诚信、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政治:党的指导思想及有关原理、党建、公民主人翁意识、政府职能、民族团结……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待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民族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这样的作业趣味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自主积累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政治这个理念。

3. 结语

随着生本教学的推进, 广大政治教师正逐步接受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在自己的政治教学中实践着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以学定教的方法论,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提出了生本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改进, 教学备课的要求、课后作业要体现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实践。随着生本教学的推进, 广大政治教师正逐步接受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在政治教学中实践着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的方法论,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本教育,理论,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淑彬.生活化教育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嵌入策略[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4 (08) :182.

8.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49-02

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应试教育观念里,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育体系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这是一种被动的假设,它认为学生是天生接受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以督促和管理。教师应当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不能超出已有教材的范围进行教学;相对而言,生本教育则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是主动的假设,它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主动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就是要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感悟和实践。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信息技术课堂才能真正地生动活

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强以及学生对于学科与生俱来的喜爱等特点则为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动力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以便在课堂中展示教学魅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实践课学生参与率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理论课堂则气氛沉闷,所涉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

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生硬、枯燥的理论变化成直观、形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可以携带一些机械人玩具作为教具,通过带领学生探秘机器人内部来了解、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寓教学内容于“探究”未知中,从课堂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网络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将书卷起来贴在其他同学的耳朵上说悄悄话,形成一个点对点的网络,学生作为主体可以任意选择说话的对象,把说话的两个同学用线段连接,就组成了网络;结合这一游戏让学生给网络下定义,无意中加强了对“网络”的理解。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去探寻计算机网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分组汇报时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功能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最后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作为课的结束,许多学生下课后感觉到意犹未尽。

二、明晰目标,确立探索方向

清晰的目标是正确行动的指南。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的思想牵动着前进,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蕴藏在一个个分解的任务中,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并通过一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来完成任务。如制作邮票,通过展示精美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得到的信息来初步了解邮票的构成,再出示用Word制作的个性邮票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任务,开展探究学习,对于文本框操作、图片的插入等简单的内容由学生自行解决,难度稍大的操作如图片格式的调整、邮票票面的最终合成等由师生合作通过实践来学习这些操作步骤,最终形成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把握教材与教学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操作实践,增强探索体验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双手实践得到的知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带着合适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反复实践,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针对他们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模仿”操作,强调让学生积累信息技术操作基础,通过模仿老师的操作来学习新知,迁移能力。特别是对于画图、键盘指法及正确的坐姿等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更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让学生体验自己创造的喜悦,感受操作实践的过程,积累操作经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如幻灯片制作、网页设计等创作型的课程,以创新、创造思维与能力的提高为重要学习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协作,拓展学习渠道

讨论能集思广益,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创造出来的新作品等环节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讨论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会学习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唐天池.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7,09:88-91.

[2]黄婷婷. 基于生本教学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15.

[3]顾宏网.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76.

[4]华秀平.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J]. 职教通讯,2012,12:77-78.

[5]杨静. “生本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J]. 生物技术世界,2012,10:32.

9.远程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石江镇青龙完小

谢永凡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我校于2005年底被定为远程教育模式二学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与我们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尤其对数学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将远程教育应用于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一、远程教育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景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或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

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四边形》以后,可以运用远程媒体资源演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让学生通过整理、分析、交流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及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远程教育利于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其自身的抽象性、严谨性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匮乏和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导致了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多方面限制,老师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困难,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了困难。如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进入课堂,就为数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九加几》一课中,我运用计算机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课文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样呢? 生: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说:愿意。师出示速算题:(略)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1道题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在课的开始,复习了2、4、5、8等数的组成、10加几,而这些都是九加几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设计单纯的口算题,而是利用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并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公务员之家

三、远程教育的呈现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平移和旋转”的学习中,远程资源提供了用三角板量各种角的方法,小房子平移的过程等动画过程。这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展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远程教育资源必将以更优的设计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更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上一篇:空间个性签名唯美下一篇:2024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录笔试冲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