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2024-07-19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精选8篇)

1.《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篇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56 总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的学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基础(技能模块)课,主要是提供学生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决策制定及就业的知识基础,全面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和地区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熟悉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技巧,顺利实现由学校到职场的过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规划的决策方式,使他们在职业生涯道路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保持在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和就业过程的基本知识,重点分析掌握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初步的求职方法和技巧,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学会自己求职择业;掌握适应岗位的技巧,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二、理论教学目的、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学时数:8学时,其中讲课学时4,活动课学时4)教学目的:了解如何把相关认知方法运用到个体的生涯决策和问题解决中;认识独特的个体信息对生涯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时期的就业观念,掌握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重点掌握职业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决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现代的竞争观,树立自强自立,多元、多形式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步骤,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因素,职业生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坚持正确的择业原则,科学地把握择业决策的程序,设计好自己的生活道路。

教学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导言;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步骤、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提示: 重点: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方法。难点:职业生涯设计。

(二)职业素质(建议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职业素质的定义,掌握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构成,重点把握职业岗位群及其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教学内容:职业素质的构成,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教学提示: 重点:职业岗位群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难点:职业岗位群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三)创业教育(建议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主创业的含义,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了解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条件,重点使学生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注重自主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培养,掌握自主创业的程序,创办企业所需条件,创办企业程序等。教学内容:创业的内涵与意义,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和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教学提示: 重点:创业准备、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难点:创业过程。

(四)求职准备(建议学时数:8学时,其中讲课学时5,活动课学时3)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求职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了解就业信息的特性,内容和作用,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懂得就业信息的整理和使用,自荐的方式和技巧,精通面试的形式和技巧,笔试的方式与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及时整理,分析和处理来自各种渠道的就业信息,学会如何推销自己,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教学内容:求职材料的准备:简历的作用、简历制作的技巧、求职信的写作要求;面试技巧:面试类型和技巧、模拟面试、求职信息的获取和选择。

教学提示: 重点:求职信的写作要求、面试技巧。难点:面试技巧、模拟面试。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及国家就业政策;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一般程序,重点掌握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规定、就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接收毕业生的有关规定等,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等方式,实现顺利就业。

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对社会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关于毕业生户口和档案管理问题,关于签约、违约和改派问题。

教学提示: 重点: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难点:毕业生户口和档案管理问题,签约、违约和改派问题。

(六)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建议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心理素质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懂得如何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学会预防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通过对社会、职业和自己的认知,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积极适应职业角色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准备。

教学内容: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教学提示: 重点: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难点: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七)劳动合同与权益保护(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作用,就业协议签订的原则、步骤、程序以及无效协议、就业协议解除等常识性知识,明确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事项,懂得运用有关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掌握就业过程中权益保护的途径,以便大学毕业生明确在就业中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自觉地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内容: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与终止,劳动者权益维护。教学提示: 重点: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与终止。难点:劳动合同的订立。

本课程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典型案例讨论、创业讲座、现场制作求职自荐书、模拟面试、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做专题报告等形式展开实践教学活动。

三、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要求学生课后多阅读相关书籍、杂志,多学习、借鉴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以下两部分:完成书面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活动课参与质量考核。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建议教材: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二)参考书:

1.《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2.《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版。3.《大学生就业指导》,蒋胜祥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试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7年4月出版(内部赠送)。

5.《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大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6.《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次印刷。

7.《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楼锡锦、石华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刘玉殿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9.《与公司同呼吸》,孟 森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006年8月第1次印刷。

六、说明

本课程分两阶段开设,第一至三篇于第1学期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第四至七编内容于第5学期面向毕业班学生开设。

制订人:郑孝华 2008年11月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审定人:胡月珍 2008年11月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篇二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 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

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旨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设计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二) 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认识

1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十分必要

为了掌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在开课之初,我们连续三个学期 (即2005~2006学年第一、二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在选修的603名学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如近几年到院系进行的就业工作调研) ,有98.6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在2005-2006学年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你选修就业指导课希望在哪些方面受益”的选答题。有7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程序,提高就业能力,56.35%的学生希望能掌握了解自我的方法,另有11%以上的选修学生希望获取其他方面的帮助。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的目的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一致。

在2006-2007第一学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增加了四个选项了解学生:“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目的?”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就业知识,为就业做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遵循有利于学生建立职业理念、职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的课程设计原则,在“关于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见”中,我们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学年上学期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供三、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下学期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供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灵活互动的情景教学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结合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

在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在选修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26份。统计数据显示:本学期授课的对象主要为三、四年级大学生,仅有3名二年级学生选修了该课程。但这三名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很有帮助,应该让更多的低年级的学生能选修上“就业指导”课。即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应只限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时,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量大、期望值高,而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要很好地完成两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困难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反复调研决定:从2005~2006第二学期起,每学期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设置“就业指导”课。为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尽可能兼顾各个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需求,对原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并且暂时不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即修改原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由每学年一次,每次18学时改为一学年两次,每次18学时;授课对象也由原来计划主要面向三、四年级学生改为面向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课程内容及课程整体安排作相应的修改。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顺序为:大学生生活与就业,职业决策,寻找满意职位的方法,就业知识与技巧,中国现阶段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招聘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类型,用人单位的基本招聘形式等。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安排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5年9月,武汉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之初,无论是在教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只在文理学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承担。2007年9月,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我们又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各设了一个就业指导课的课头,任课教师分别是工学部和信息学部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了一支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分别设在文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就是这样一支兼职的教师队伍,灵活地应用自编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PPT文件),完成了就业指导的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实务》于2007年9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出版。

(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就业指导课在“武汉大学2005年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课程,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积极性较高,评价较好。但是不可忽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课程列入我校教学计划,受教师、教室等因素的限制,现在仍然是以“上大课”的形式将几个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层次不齐,需求相差较大,不可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同时兼顾几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不能较好地实施个性化辅导,也不能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更谈不上让有选修该课程意愿的学生都能参加课程学习。每学期开课之初,仅文理学部这一个课程就会收到80~100份左右的选修就业指导课申请,迫切要求增加他们为该课的选修生。可是我们现有的力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师工作量十分饱满,若再增设新课程,让他们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师和学生不负责任。所以没选修上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只能期待下个学期能选上这门课了。不仅如此,受教室、学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讨论为辅,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全面开展,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因受教学时数的影响,要增加到教学方案之中有一定的困难。综上所述,我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面临如下的问题:第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受益面不够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本科学生选修的需求,每学期都有一部分本科学生没选修上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第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没有分年级、按学部或相关专业开设,致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三,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时数需要增加,教学内容亟需修改更新;第四,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实施。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几个建议

(一) 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迅速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当务之急要迅速改变目前只有少数兼职教师承担全部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状况,组建一支全员化、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兼职教师承担且兼职教师人数较少,这些兼职教师分别从事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入地教学和研究,不能开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程来满足更多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兼职教师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时,正常的教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尽快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学机构,有专人负责整体规划并落实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计划,组织有意愿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的副书记、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教学课程学习,使他们能根据本院系特点,承担本院系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总之,要多渠道、多层面加大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要加快校内、校外教师人才的引进,迅速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二) 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步伐,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

经过了近六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校要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潜力,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增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并增加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疏解负面情绪;二是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充实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四是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学部和专业的学生特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分类进行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及研究,深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科学、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更具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开展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雪.就业指导是问题, 还是课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20.

3.《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篇三

解读《课程要求》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主要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等内容,笔者对课程内涵、资源开发、课程管理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一、课程名称及内涵

《课程要求》将课程定名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其课程性质与目标是“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由此得出,这一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

就业指导课程名称常见的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课程的发展。此类课程主要指向“就业”、“职业”、“生涯”的“指导”、“辅导”、“规划”与“管理”,不同组合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包括教学理念和对象、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等。例如,从教学对象看,“就业”只针对毕业生;“职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考虑的问题;“生涯”则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从教学内容上看,“就业”考虑就业前的准备,隐含提升就业率的功利要求;“职业”关注人职匹配,希望提升个体满意度;“生涯”的重心在规划,是指人生重要阶段的控制与管理。从教学方式上看,指导、规划、管理是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就业的不同理念。

高校就业指导最初是为了辅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其内容以就业形势、政策及技巧为主。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一功能已由关注毕业生转向关注大学生,已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由短期的初次就业转向长期的职业规划。其教学内容主要有六个部分(表1)。

这六部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第一、二部分强调对职业的“认知”;第三、四部分关注职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第五、六部分侧重职业的“适应与发展”。对职业的认知是适应和发展职业的前提,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是适应和发展职业的条件,而适应和发展职业的过程正是对职业再认知和对职业技能素质提升的过程。这是在教师辅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职业适应和发展更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结果。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活动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由此,笔者认为,本课程是大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进行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其课程名称可统称为“大学生职业辅导”,其他等可视作组成课程。

二、课程内容及其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效果往往取决于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现代课程设计理论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一是学科价值取向,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为中心,追求现代化、系统化和专业化;二是学生价值取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和要求;三是社会价值取向,主张课程内容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为依据,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

职业辅导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即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实践训练和环境的熏陶,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职业环境,科学确立生涯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课程内容的六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学生对实践活动及职业环境的体验,更强调将知识、感受和能力转化为自身综合素质。其课程价值取向应兼顾学科体系、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1.开发理论资源,推动课程建设学科化

大学生职业辅导是一门交叉性特别强的课程。理论研究是重要环节。要中外结合,借鉴并开发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要校企结合,借鉴并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要政校结合,借鉴并开发政府人事与劳动保障部门较成熟的劳动培训与职业指导理论。

2.开发学生资源,推动课程建设人本化

目前课程教学有六多六少的情况:指导时间高年级多低年级少,指导对象毕业生多普通生少,活动空间校内多校外少,学习内容结论多案例少,指导方法讲授多体验少,指导形式集体多个人少。本课程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学生愿意参与;整理职业发展案例,促进学生敢于参与;通过项目管理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学生善于参与;最大限度提供交流机会,加强解决问题的过程控制,让学生乐于参与。

3.开发环境资源,推动课程建设社会化

对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环境资源开发是指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制度和组织等环境,对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产生潜在影响。首先,应充分重视自身资源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寻求劳动部门职业指导师、人事部门人力测评师、心理学界心理咨询师等部门与行业的人才资源,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要重视课程教学建设,做好软硬件环境资源的开发,如职业认知测评工具、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学科专业与科技创新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室、就创业教育团体辅导与个案咨询、社会实践等。其次,家庭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学校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子女的想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三,企业、政府、社会等也影响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开发与辅导。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独有的资源优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提供实践平台;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对学生职业辅导提供的人员、信息、政策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平台。

三、课程教学考核及其管理

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通过考核和评估来衡量的,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域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全程性,已使单一的考试形式无法满足课程综合考核的需要。《课程要求》的六个主要内容都强调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测评工具使用、人物访谈、团队训练、模拟面试、录像观摩等多样化的方式。教学内容涵盖了不同时段的学习需求,全程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全程化的考核模式。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对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本课程正处于教学理念的转型期、课程建设的过渡期和课程考核的试验期,教学管理应抓住重点,处理好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转型期,处理好关键问题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用“辅导”替换“教导”和“指导”,用学生体验式学习取代教师灌输式学习,这是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也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处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转型期,任课教师的培训、督查与考核是课程管理的关键。师授生受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讲授,对教师的考核重点是讲稿质量。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设置了多维度课程目标和丰富的实践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不仅有系统知识的讲解,还有对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反馈,以及对学生实施分阶段考核的信息追踪与归整分析等。做好教师任务目标分解研究,实施教学质量目标考核是解决课程考核管理难题的关键。

2.课程建设过渡期,着眼于长效机制

大学生职业辅导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过渡正是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具有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关于学生“态度”与“技能”的考核与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而后者是学生离校后的反馈,是本课程的延伸性考核,是一种长效考核。因此,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既有显性,又含隐性;既有短期教学目标考核,又有长期教学质量反馈。课程考核应着眼于长效机制,纳入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严格按照高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要求来实施,注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通畅客观的信息反馈机制,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构建课程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3.课程考核试验期,要抓好过程控制

目前,原已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高校正逐步将此课程作为必修课向全体在校生开放,这不仅使考核人数增多、考核时段增加,而且使考核周期变长,考核内容和方式必然需要改革。《课程要求》提出,本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考核的形式最终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课程考核应突出其示范、纠正、反思与激励功能,抓好过程控制。一是要抓好各模块教学内容的考核点,确保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各时段考核间的连结点,使考核内容相关,确保课程教学的连贯性;三是要抓好综合成绩的管理,合理设计考核内容的比重,确保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公平公正。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篇四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德育课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求职择业技巧、签约与报到和创业。

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人生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出现弱化甚至忽略职业道德内容,学生也普遍更重视求职择业技巧部分。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使得课程失去了养成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与就业知道》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一)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物的职业道德事迹作为案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可感、可模仿,关于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建立,成熟起来,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真正掌握本门课的内涵和精髓,并使其认知、意志和情感发生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百行德为首”,让学生立业前,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首先学会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择业求职时,以自我的喜好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喜则行,不喜则弃,完全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功利化思想严重。置身于改革的大潮,大学生的商品经济观念日益增强。尽管他们还没有踏入“商界”,但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投射,使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与反思明显增多。大学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择业求职表现出强烈的利益要求。什么专业能够赚钱就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什么单位能够挣到钱就到什么单位去,赚大钱成了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价值目标短期化,目前大学生对经济领域的变革十分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有一种重视眼前轻视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所追逐的是眼前的工作所带来的实惠,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考虑,急于求成。通过具体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

(二)求职择业技巧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现今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状况,求职择业技巧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异常重要,学生对于此部分的学习也非常认真。

求职择业技巧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和材料的准备以及面试技巧两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为导向,重视求职择业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借此部分着重诚信择业。在自荐材料的准备上,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反对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在择业活动中,用涂改成绩、搞假证书、假材料的手段来欺骗用人单位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应当如实反映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使用人单位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在面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问题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反对自我吹嘘或夸大其词。在毕业生就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就要求毕业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毕业生能否通过市场的检验对他们的将来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使得毕业生不仅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择业的过程中也要自觉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端正自己的竞争行为,遵守一定的竞争法则。利用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性竞争择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签约与报到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签约与报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签约与就业协议,了解就业法律知识,掌握就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法律问题。

毕业生不能随便违约,随意更换单位,否则,学校应视情况予以批评和建议,并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用人单位也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这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应慎重,不能够任意违约。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非正常情

况的违约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偏离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的道德准则。因此,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就是说,决定了要到某个单位工作,才进行签约。并且,协议签订之后,都会积极遵守,即使想更换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签约与报到方面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诚信签约等,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核心价值观。

(四)创业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创业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国家不断推出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入到创业的大军当中,不可忽视的是创业方面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人是到一些同行业的大公司里“偷艺”,待时机成熟才另起炉灶,自己创业。这个过程中对于不同公司的信息、客户甚至重要资料的流失现象是不断发生的,某些虽然不是违法的,但是毕竟是不道德的。创业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养成自立自强、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

三、结论

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篇五

摘要:

本文是经过小组成员进行对高年级学长的调查后,经过自己参考文献的查阅以及进行swot分析后,进行的大学职业生涯的规划,涵盖了本人的性格分析,兴趣爱好分析,能力分析,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个人规划以及总结,谨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字 :自我分析,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分析,职业分析,SWOT分析,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与行动,总结。

进入大学一年多了,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却很少考虑,通这几周的课程学习,对职业规划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随着老师的指导,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我该如何度过大学的珍贵时光,这确实是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也很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剖析一下自己,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话说“没有目标的船永远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职业生涯规划让我们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且以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时刻约束自己,给自己寻求更加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动力。

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大学生就更加重要。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能力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才能使大学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自我分析

1.我的性格

作为一名工科的普通女孩,我的性格处在内向和外向之间徘徊,因为我有时表现开朗、活泼,有时却沉默寡言。大多时候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不太放得开,而且我的心理素质不太好,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发

言时会感觉特别拘束,不过我的脾气很好,不会轻易与同学翻脸闹矛盾等,我最大的性格优点就是为人着想,善与人为乐,非常热心,大部分时间做事还是很有耐心,虽然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懒惰情绪,但总体来讲是属于事实干型的人,毕竟我不是出身很富裕的家庭,我从小就知道无论怎样我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2、我的兴趣

说实在的我一直也不太清楚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高考完报志愿时也是如此,感觉自己学什么都可以,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到如今学了将近两年对自己学的东西也没有觉得看到很开心,很乐意去学的感觉,上大学以来室友们经常说我记忆力很好看过的数字基本可以过目不忘,我便开始发现自己可能一直对数理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信我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点找到。

3、我的价值观

虽然自己无法像伟人那样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自己,坚持积极地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挫折永不气馁,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迎接坎坷与挫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自己的梦想靠近,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4、我的能力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能力方面还是十分欠缺的,目前来讲,我在各个方面并不是很突出,成绩只能说还好,学生工作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我一直坚信,天道酬勤,我相信经过四年的积累与学习,即使自己不能才华出众,但是绝不会庸庸无为,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经过大学一年半的学习,我发现自己能力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首先交际能力不太好,欠缺主动学习的精神,不喜欢独立思考,应当学会钻研,作为一个工科女生,我应当学会多思考,多学习,具备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分析

材料物理专业提供物理学、材料科学、材料化学和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材料探索、制备与合成的思维与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

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材料物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具备运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探索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发展成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交叉学科(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继续深造或在相应领域从事材料物理研究、教学、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性人才。

由于当今以服务于高科技,现代工业和国防为主的现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速度也越来越快,因而涌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和新问题越来越需要材料学家和物理学家等共同努力来归纳、整理、总结及创新。由此产生的材料物理专业无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结果。它给现代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为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而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因此,材料物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毕业生适宜到材料相关的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职业分析

材料物理专业乃至整个材料科学专业,毕业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很多高校建立材料专业的背景不同,兼之材料科学作为专业名称提出来,又不是很长时间的事情,造成很多就业单位不了解这个专业的人才究竟是做什么的。

所以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澄清自己更细致的研究方向,比如,研究电子材料的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则可以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学生,则可以考虑到与有机分子化工有关的领域求职。

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面临的几种选择中,出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难度比那些热门专业小得多。考研的话,除了上述较好的学校之外,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相关研究所可以考虑。就业方面,几个热门方向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是以研究工作居多。

SWOT总结:

通过对行业自身环境的内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剩余的不到三个学年内将更加努力的学习和锻炼,毕业时初步能达到就业的所需标准。但是自身整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系统知识并不能满足内在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制约。故决定继续学习深造。在大三大四学习期间,着重考虑弱点因素和机会因素,努力使弱点趋于最小,使机会趋于最大。

五.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与行动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再加上学科的要求我打算读完本科后去读研究生。

毕竟对于材料物理这个专业大学四年能学到的东西确实不多,在北京理工读博士的哥哥也告诉我,本科四年学不到精髓性的知识。经过将近两年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选择读研才是最好的路。奋斗计划

1.每周必须抽出一天去图书馆,读一些专业书籍或是自己喜欢的书。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锻炼身体,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是十分必要的,每周爬一次岳麓山,每天必须走1小时的路程。

3.计算机二级已经考过,三级根据自己以后的情况与要求决定考还是不考。

4.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有待提高,每学期参加一到两个活动或是登台,或是团队合作均可。

5.大二下学期务必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英语六级必须考过。这个暑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自己将来可能的工作环境。

大二下学期的成绩必须保证比上学期有进步,哪怕是小进步,尽量让自己进入保研范围之内,最差保本校。

6.大三阶段进入材料院创新实验室,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下学期如果自己成绩不是很理想,不能保研或是有很大风险的话,开始准备考研,确定自己要考哪所学校。更不能忘记的是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同时还要开始多了解专业就业动态,与相关方面的知识。下学期之前英语六级必须达到优秀。

7.大四如果读研道路还算顺利的话联系导师,做好继续学习的准备工作。假如由于各种原因放弃读研的话,就要选择就业了,就业的话还是喜欢与自己专业相关比较好,最好能对口,大四上学期有企业过来面试,或有招聘会的话要多参加,多实践。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和与老师同学的不断交流下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不断地成熟与进步,由毕业走向就业,由学校走向社会。

六.总结

经过一年半的大学学习,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收获,自己比以前成熟了很多,虽然这个职业规划并不完美,但也是总结这么多年的学习与收获,认真的自我剖析后完成的,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尽善

尽美,毕竟未来不可预料,我也无法确定今后走的是那一条道路,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根据具体情况慢慢调整,做出不同的计划。人生的过程并不因结果而精彩,因奋斗的过程而辉煌而难忘,有了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我会更有动力的为理想而奋斗,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海洋,还是磨练性格、完善自我、锻炼能力的小社会。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职业理想,并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相信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中国大学生创业网http:///

《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指导》--杜爱玲

《职业生涯规划:自测、技能与路径》—唐娜 J.叶纳(Donna J.Yena)《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钟永强;雷蕾科技信息第5期2010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刘婧莉科教文汇第32期2008

《材料物理导论》

中国学术期刊网http:///

201

2年4月6日

附录:

1.调查报告

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篇六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授课专业:全日制本科、专科专业,学时数:36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就业指导课程是针对所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是适应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开设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地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形成不同的就业取向,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职业目标为导向,进行大学生生涯设计,使其在大学期间自觉、合理地进行自我塑造,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对一至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的教学和就业实践指导,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体传授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一年级主题:专业思想与学习目的教育

学时数:9学时

授课时间:第一学年每一学期(10月-12月)

授课对象:一年级新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专业的职业市场前景,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2、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有目标地开展学习和实践;

3、树立不断进取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专业基本情况及职业素质;全面了解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鼓励大学生积极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有目的地过好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方法手段:

1、就业指导专业教师授课

2、各学院分别聘请专业负责人、优秀毕业生进行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报告。测试与评估: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考查布置:大学生生涯设计。课堂布置,要求学生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字数在1500字作业;可以自拟标题。

可供选择的论文主题:

1、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2、我对本专业的认识?

3、如何实现人生目标?

二年级主题:自我认知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

学时数:12学时

授课时间:第二学年第二学期(3月-10月)

授课对象:二年级大学本、专科生

教学目标:

1、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3、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大学学业规划,明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通过综合人才测评

手段使大学生充分地、科学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明确个人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手段:

1、案例教学(聘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老总、优秀毕业生讲课)

2、课外实践活动

3、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及职业倾向综合测评

测试与评估:

考查方式:职业生涯规划考查布置。课堂布置,要求学生在深入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努力方向等);字数在1500字以上。

三、四年级主题:择业观教育、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准备及择业技能训练。学时数:15学时

授课时间:第三、四学年第一学期(9月-11月)

授课对象:

三、四年级专、本科学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程序和相关法规;指导大学生掌握获取、运用就业信息的手段和技术;

3、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技巧,调适就业心态,积极面对职场竞争;指导学生制作求职材料。

教学内容:了解当年就业政策及就业工作程序;学习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掌握择业技巧,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职场竞争;为跨入社会进行心理和认识准备,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掌握获取、运用就业信息的手段和制作求职材料以增加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成功率。

教学方法手段:

1、案例教学

2、情景模拟教学

3、毕业生教育报告、讲座等

测评与评估:

考查方式:制作推荐表、自荐信。课堂布置,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根据《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项目和要求制作:准确、真实、字迹清晰端正、用钢笔填写或打印等。撰写一份自荐信,字数在500字左右,按照信函的规范格式书写,要求语言简练、态度诚恳、表达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36学时)

一年级 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9学时)

第一部分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职业素质3课时

第二部分 各专业的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要求3课时

第三部分 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3学时

二年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2课时)

第四部分 面向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素养3课时

第五部分 通过综合人才测评

第六部分 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专家讲座)3课时 第七部分 “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一周)

三、四年级大学生就业教育(15课时)

第八部分 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与就业途径3课时

第九部分 大学生就业形式、择业决策与应聘方法3课时

第十部分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自我调适3课时

第十一部分 就业手续、就业协议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3课时

第十二部分 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3课时

四、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

1、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贯穿学生的大学全过程,时间长,形式多样。教学过程中需要由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多种类型的教师共同完成,因此要加强校院间的统筹规划和教师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本课程的完整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的目标。

2、本课程使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较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分解为比较直观的课件、影视资料、网络数据等资料形式,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情境模拟、测试等直观的方式,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代新的就业观念,了解社会就业要求,掌握基本的应聘技能。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任课教师应该有比较丰富的案例资源,熟悉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具备丰富的与大学生交流的经验,并熟悉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典型案例,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将观念引导、技能训练、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当中,注意课外训练的布置和运用,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练习。

五、成绩记录:

本课程的学年成绩与课程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计分法进行评定,成绩根据三次的考查的分数计算。课程成绩由一至四学年成绩按照3:4:3的比例计算得出,课程成绩及格者方可得到本课程学分。前二学年的成绩由辅导员交各学院存档,最后一学年由辅导员计算出学生成绩、各学院汇总、交教务处。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学生参考书: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编:胡雪梅等,中国宇航出版社,2007年2月 教师参考书:

2、《职业生涯规划》主编:瞿立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3、《大学生生涯辅导》主编:马士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4、《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主编:谢元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5、《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主编:张玉樑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6、《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主编:索桂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7.《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篇七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和环节

职业规划即“职业生涯规划”,英文中通称为“caree planning”。职业规划是个体针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环境中制约因素等相关条件,为实现就业、择业、创业等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和行动方案的实践过程。在动态的层面,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为未来职业发展所做的策划和准备,展现为对自我发展的现实条件、未来潜力、制约因素的预测,以及制定职业规划并不断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实践活动。在静态的层面,职业生涯规划是由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实践策略等具体内容构成的职业实践方案。

职业规划的目的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在全面评估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自20世纪初“生涯”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生涯的内涵不断更新发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职业规划大师萨帕就指出:“生涯是生活里面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及历程,统合整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发展形态”。【1】萨帕依据年龄匹配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以职位和角色划分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画出了生涯彩虹图,将人的一生理解为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家长六种角色交互影响的生涯类型。此后,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生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形成了由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决策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基础理论,以及规划技能、自我探索、环境探索、拟订目标和执行规划的实践要求。

职业规划包括自我评估、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效果反馈等基本环节。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全面准确地评估个人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身体状况、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是制定可行规划方案的前提。环境分析是确立生涯目标的关键,体现在只有通过分析政治、经济、组织等不同环境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趋势,才能把握职业规划中的优势与劣势。目标设计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职业规划的目标包括终极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确立目标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要求制定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通过终级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拟订符合阶段性目标要求的中期、短期目标。策略实施是规划方案的执行,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可操作的短期目标。此外,为了保证职业规划的行之有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职业规划的内容、目标、措施进行评估与修正。

二、职业测评的维度与工具

职业测评也称职业心理测验、职业体检。职业心理是指个体在职业理解、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风格等。大学生职业测评以“我是谁?我最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为主题,运用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学、性格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测量统计方法,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进行测评。【2】开展职业测评,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和确定自己的成功商数,掌握与自身角色期待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在择业、创业、进修、深造过程中准确定位。职业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行为风格与职业性格

行为风格是指人的一般行为特点,是个体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内向还是外向,重感觉、知觉还是重情感等都体现了人的行为风格,形成了乐群、聪慧、稳定、持强、兴奋、任性、敢为、敏感、怀疑、幻想、世故、抑郁、创新、独立、自律、焦虑等不同的人格特质。开展职业行为风格与职业性格测评,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行为风格、性格特点,分析自我在职业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职业行为风格与职业性格相关的测评工具主要有MBTI测验、16PF人格测验、艾森克情绪稳定性量表、加洲心理问卷CPI等。

(二)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的满意感、稳定性和职业成就取决于人格类型和职业环境的匹配与融合。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人的性格分为现实型、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等六种类型,职业人格类型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形成了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反映了个体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职业指导专家将人们在职业选择、职业决策时不愿舍弃的核心因素形象地称为“职业锚”。依据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职业锚主要有专业技能型、管理型、独立自主型、服务型、创业型、生活型、安全稳定型、挑战型等类型。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相关的测评工具主要有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量表、生涯评估量表、职业锚测验、就业指导测验等。

(三)职业能力倾向

职业能力倾向是个体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的综合体现,决定了个人就业的充分和合理程度。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主要指智能、言语能力、数理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状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后者主要指感知觉能力、心理运动能力、机械能力、文书能力、艺术能力、专业能力等。在开展求职能力测评和心理健康测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职业能力结构,研究人员采用了名词比较、工具匹配、划线、计算、平面图判断、打点速度测验、立体图测验、算术测验、语义、打记号、形状匹配、插入、调换、组装、分解等测评方法。职业能力倾向相关的测评工具主要有瑞文标准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社会成熟度量表以及我国人事部考试中心编制的“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测验等。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能力等特点选择职业的专门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利用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咨询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在于把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倾向,认识专业的特点与其所适应职业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正如萨帕认为,职业辅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4】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阶段性,但这种阶段性是具有连续性的阶段性,而不是毕业或择业时才需要的权宜之计和应景之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系统规划,列入教育计划,开展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划分不同的指导计划,引导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丰富知识和能力储备,提高满足社会要求的能力。如,一年级学生应着重适应大学生活,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就业领域,试探性地进行职业设计。二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夯实和拓宽专业基础,在职业测评过程中完善职业能力结构,试探性地确认职业目标。三年级大学生应结合稳固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调适职业目标,培养就业优势,增强专业之于就业的社会适应性。四年级大学生则侧重于通过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训练等方式加强择业指导、创业帮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本质上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理论嬗变清晰地表明,就业指导作为引导个人探究、评价并整合运用与就业、职业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人的职业归宿感、职业尊严感、职业自豪感为目标,本质上属于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成熟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经过职业准备、职业的价值认同、职业能力的确认、职业价值的再认同和反复调适等环节。就业指导活动在强调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个性特长的发展与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的关系,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表达职业意识、职业倾向,减少职业认知的盲目性、职业选择的盲从性。在职业养成教育中,既要讲授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互为联动的关系,还要通过心理测试,掌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优劣势,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准确定位,也要讲授就业政策、求职程序、面试技巧以及人才考录制度、创业平台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随着现代社会生产与管理组织的微型化、工作形态的技术化、休闲化,人们的职业选择呈现出从组织分配到自由选择、从强调稳定到勇于跳槽、由一次就业到不断就业、由服务就业到支持创业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职业形态的新特征、新要求不断丰富着就业指导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使得就业指导成为依赖于学校、政府、企业等组织全面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简单混同于就业安置、简历撰写、市场求职、思想教育,而应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指导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针对不同情况开展生涯讲座、择业讲座、择业咨询、校友传道、岗前实习、就业市场模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调查等活动,通过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开展教育宣传,及时通报人才需求趋势、产业结构调整等择业信息。

四、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策略

职业辅导理论自20世纪初形成以来,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和生涯辅导的发展过程,产生了特质因素理论、发展性理论、类型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等众多理论。【5】结合国内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需要坚持以下基本策略:

(一)开展终生教育,融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于生涯规划之中

终生教育将个人的职业发展、终生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是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未来人才的功能要求。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将职业指导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运用就业指导课、形势报告会、就业信息展、专家大讲堂、就业力测量等不同方法和载体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合适的方法、特定的技能开展职业规划。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增强就业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性,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利用课程覆盖、团队辅导、分类指导不同的途径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衔接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社会环境对职业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分析职业价值观、职场信息,引领大学生摒弃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服务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就业取向,将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二)加强职业测评,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的主体和实践者,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不尽相同,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的研究,是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关键。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能够认同自身的身份优势,职业的主体意识比较强,能够将职业规划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求职充满信心。但一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缺乏合理有效的职业规划方法,存在着将找工作、做简历与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混为一谈的现象。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长效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不够系统,专业化程度、科学化水平不高,影响了职业规划指导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一些大学生还不能深刻认识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在职业选择中摇摆不定。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潜能,改变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竞争力较弱的现状,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区域经济的学习和调研,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认知和就业指导水平,积极组织和参与编制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手册,充分掌握并规范使用各种职业测试量表,准确掌握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科学化、个性化水平。既要加强简历撰写、信息搜集、社会调研、实习见习、礼仪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更要把握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特殊性,定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就业指导评估与研讨活动,注重打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程度

在就业指导上,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以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咨询指导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和个别咨询为主要方式,同时与其它内容与方式并存的立体化工作实践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学校的工作过于笼统,讲的多、做的少,细化深化的程度不够,缺少足够的专职人员、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手段和条件,大学生对各项指导内容和方式的使用率、满意率和需要率整体偏低,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的使用不平衡。由于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和系统的就业测试,还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就业规划定位不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预测、信息服务和渠道畅通方面,也没有形成与地方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相互衔接的服务机制。

针对这些情形,教育管理者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倾向,充分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就业市场、传播媒介、社会网络、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等各种渠道搜集信息,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参考。如,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人力资源配置上,应重视发挥校友和毕业生在同辈群体中的影响力,建立校友人力资源专家库,在不同的领域、地区、行业中培养职业规划导师。在职业训练上,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简历制作、模拟应聘、职业规划设计、职场创新等技能大赛,在观摩、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了解职业与人生、社会以及地区发展的关系,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典型培养等方式加强大学生之间的职业交流,及时开展并反馈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测验情况。

参考文献

[1][4](美)Donald E.Super.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New York:Harper,1957:19.352.

[2]马林.大学生职业规划主要测评内容与量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9):60-61.

[3]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8.《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模块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68-01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国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而积极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的基础上,带动大学生积极创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在开设该课程时,高校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规划,以模块为教学单元,更好开展教学活动。然而,要充分发挥该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成模块化教学设计

高校要更好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有必要对其进行模块化编排,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该课程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即从大一阶段至大四阶段,学生应接受该课程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就业意识和提升就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年级视角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生涯与就业意识、创业认识、职业发展、就业过程。根据年级模块,高校教师可以设置不同主题单元,包括生涯建立主题单元、职业认识主题单元、生涯适应主题单元、职业发展主题单元。在各个主题单元中,高校教师能够针对学生所处阶段而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对职业就业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择业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帮助。其次,通过对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划分,能够将该课程分为六个模块,即:就业创业形势模块、就业能力模块、职业规划模块、自我评估模块、政策法规模块、面试技巧模块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分类,能够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1]。

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成模块化教学策略

(一)案例式的模块化教学

在模块化教学中,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采取案例式教学策略。首先,在课程教学之前,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将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行准备,通过自主思考,对案例中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能够确保学生预习具有针对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案例有着更为深入的剖析,各组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背景等方面而积极开展讨论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进入小组集中讨论环节,不仅使学生明确案例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发言,以检验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并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方案上。最后,教师鼓励全体学生进行总结,并针对就业创业问题而提出创设性的观点[2]。

(二)报告式的模块化教学

在报告式模块化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邀请就业指导等部门专家而组织教学活动,既能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社会职业、就业、创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又能弥补高校教师认识层面的不足,同时可以为学生与单位负责人提供直接对话的机会,对大学生明确就业意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其次,常规性的指导式教学,通常由高校教师进行组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有效的指导,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后,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报告式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而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就职业发展与择业观念而发表意见,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就业观念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此外,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着重要作用[3]。

(三)360度反馈评价的模块化教学

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是其孕育知识的摇篮,社会是其终身实践的场所,而处于人生过渡阶段段的大学生,理应接受最为有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对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具有积极意义。对此,高校教师通过360度反馈评价而开展模块化教学活动尤为重要。首先,教师针对不同评价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从综合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可对学生有着千篇一律的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对其正确就业观、创业观给予支持和肯定。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如考察教学成效、各模块教学衔接有效性等方面。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4]。

就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其实践性特征相对较为突出,只有积极开展该课程,才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高校就业率,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模块化教学设计是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一次伟大尝试,对教师和学生是挑战。然而,通过教学实践可知,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进行合理的模块化设计和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仅提升其能力,而且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效,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5:81-83.

[2]赵荣生,宋宏福.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3,05:64-67.

[3]房丽华.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设计[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02:97-100.

上一篇:幼儿教师个人精彩述职报告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