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共8篇)
1.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 篇一
XXXX小学2012—2013学
第二学期科技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工作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学校育人特色。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和发明创造,使全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
2、完善学校科技管理和辅导机构,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小能手,在全校形成科技创新之风。
三、活动主题
“科技与生活”
四、活动措施
1、营造科技氛围,强化创新意识;
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投身科学探究之中,使科技教育健康有效、有序、有质的开展,学校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科技辅导员、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科学教师及各科教师为成员的管理班子。为实现人人参与,各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保证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将科技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发动学生广泛参与。
2、开展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各年级开展常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如:模型、工艺品制作;废品利用小制作; 实用生活用品小改革等。
3、长期坚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和小考察活动。
各年级科学教师围绕学科知识,有计划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如各种比赛、参观、调查等。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发明创意并对筛选出的创意进行指导,每位教师针对每班有20个以上辅导作品。低年级段各班,班主任利用活动时间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搜集科技文化方面的名人名言、确立一位科学家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每个班有20件以上作品,高中年级段各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语文老师辅导书写科技小论文,各班3篇以上,美术教师帮助学生查找资料,完成科技手抄报的制作,各班3份以上,综合实践教
师在本学期要组织中小型科技实践活动两次以上。
4、科技竞赛的举办。
四月份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科技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考察、小创意展览,并建立起严格的检查、考评、奖励制度,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效。
5、成果展示
通过开展读书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主要开展以下活动:搜集科技文化方面的名人名言、确立一位科学家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读一本自己喜爱的科普书籍、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制作一份科技手抄报、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等。
五、科技创新小组组长及成员。
组长:XXX
副组长:XXX(大队辅导员)
XXX(科技辅导员)
成员:XXX(三年级科学老师)
XXX(四年级科学老师)
XXX(五、六年级科学老师)及学校各学科教师
六、时间安排
2月:成立科技创新小组领导组,讨论本学期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3月: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发明创意。筛选可行性的创新发明方案,给小组的每位成员确定具体的创新方案,并对创新方案进行制作加工和改进,最终要以创新发明作品的形式呈现发明方案。
4月:从小组成员的众多作品中筛选出优秀作品在科技节庆祝活动中展出并评奖。收集整理所有科技创新作品,对细节进行修整和改进,并进行作品展览。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科技艺术节。
科普工作的推广与深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备因素,更是学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认真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我们将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努力将新学期的科技工作提升一个台阶。
2.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 篇二
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树立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具有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从而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成为基础知识合格、特色鲜明的文明小学生。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少年儿童的认识特点, 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潜能的发展及创新思维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科技活动课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那么, 在小学阶段如何实施科技活动课呢?
一科技活动课内容的编排: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活动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一般来说, 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 而科学, 始于好奇和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 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技活动内容,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这几年来, 我校就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 开展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地处南山地区, 这里风景优美, 森林资源丰富, 但由于人类的不适当的活动, 造成环境日趋恶化, 针对这一情况, 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包括南山地区森林火灾的调查、白色垃圾污染的调查、野生动物现状调查、植被调查、农家乐调查、神奇植物——茅膏菜等等, 这些活动内容, 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事物, 他们对这些东西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但却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 当教师引导他们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后, 他们就急于想得到科学的答案, 于是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由于活动内容包含的科学知识比较简单, 可操作性非常强, 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在调查中学生能够主动去探寻、去发现, 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答案, 并能够提出有关的解决办法, 形成小论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激发, 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并最终使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活动内容的编排上, 教师要根据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灵活多样地开发和设计本土化和地方特色的案例, 在具体的工作中, 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从学生的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 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这些案例和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的认知规律, 操作性要强。概而言之,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出发, 从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着眼, 设计适合地区特点的科技活动校本教程,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和时事和生活接轨, 其形式要有课内的、课外的, 而更重要的是开辟第二课堂, 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
二科技活动课的活动形式
科技活动课的形式应该是新颖而丰富的,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 使学生在做中学, 乐中学,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只是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 因为活动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的兴趣, 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一种内部需求, 因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送人一筐鱼, 不如赠人一张网”, 开展科技活动时,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掌握如何寻找答案和学习的方法。科学给人的乐趣在于科学的探索过程, 如果把知识——即探索的结果告诉学生, 就等于剥夺了他们探索的乐趣。长期以来, 我们教育的责任总是把前人的知识经验直接告诉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 被动的接受知识, 忽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忽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其中的过程的直接体验, 许多人长大成人后都有这样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在学校学过的许多东西都忘记了, 而那些自己曾经亲手参与过的实验, 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 亲自参加的一些活动, 对其中的过程长大后我们仍历历在目, 甚至一些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呢?从这些活动的共性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参与、我们的亲身体验。
所以, 在科技活动中, 要遵循活动课的实践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 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 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 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科技教育活动应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 学生不是从教师那儿学到多少知识, 而在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主要体现为:
(1)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身边的事物由于观察不够细致, 他们往往不能发现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行为规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 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了。要严格作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要通过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如:我校开展的生物百项活动《神奇植物——茅膏菜》, 起始, 自然教师在上自然课上讲到奇特生物中的植物的异养时, 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 发现了南山地区也有那么一种奇特的植物, 它就是茅膏菜, 那么茅膏菜是如何捕食小昆虫进行异养的呢?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实验、记录、分析、讨论, 解决了问题, 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充分的调动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不但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形成了对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信心。
(2) 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形成科学素质。在活动中,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记录, 并且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交流,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如:在去年的暑假学生实践活动中, 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南山地区农家乐现状及发展调查,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 展开了分析讨论, 甚至对南山地区农家乐的改进意见进行了辩论, 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不仅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学会了讨论交流, 学会博采众长, 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喜欢刨根问底, 并且极富想象力。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浅显而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问题,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逐渐没有了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扼杀了学生的科学潜质和创造潜质。要重视学生气质的差异性、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允许学生出错, 允许学生提出哪怕是1+1等于几的简单问题。
(4)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在科技活动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成功或失败 (特别是失败) 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一句“干得好!”、一句“还差一点我们就成功了”、一句“我们一块儿来再试试”胜过教师无数次的叹气、摇头、批评, 因为我们的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信心的重塑, 是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技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 由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协同结合。学科教学绝非是应试教育, 科技活动不能等同于素质教育,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两者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课程既相联系, 又具有一定的区别。学科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认知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活动就无发进行;而科技教育中的各类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时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坚持以学科课程打基础, 通过科技活动出特长的方针促进学生的学科课的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紧紧围绕“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夯实的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标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科技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地渗透现代科技知识, 特别是思品、自然、劳动、科技活动课, 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的科技教育因素, 对学生渗透科技教育, 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互动, 在活动中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 结合课内所学知识,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科技活动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思维方法外, 还要让他们用这些方法去观察社会上的复杂现象,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思考 篇三
科技活动课的内容安排,一方面应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当地的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培养创造才能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因此,活动课的教材不要求千篇一律,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开展科学游戏和科技制作;进行科学实验,开展小发明活动;观察天文和气象;操作计算机,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制作生物标本;饲养昆虫、动物,种植花草树木等等。
二、科技活动的形式和途径
科技活动课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以年级组为单位,采用一定的活动教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科技活动。如本学期,我们采取选编或自编活动教材的办法,分别开设了“玩放大镜”、“风车转起来”、“磁铁游戏”、“小魔术”等研究课,积极探索年级组形式下科技活动课的规律。
2.以班级为单位或全校一起开展科普活动,如参观科技展览、举办科技讲座;举行科普知识和科技制作比赛;组织科普读物和科普主题班队会;以及观看科普影视等等。也可以结合举办“科普月”、“科普节”开展活动 。
3.建立各种门类的科技兴趣小组开展活动。
三、建立科技活动课程体系
建立基地,落实课程,分层活动是构建科技活动课程体系的重要因素。我校科技活动课程包括建立三个基地,落实好两课一活动,分三个活动层次,并以校“科技节”为契机,进行全面推动。
1.建立三个基地。我们结合教育实际,建立了三个科技活动基地,为科技活动课程计划的落实提供了可靠保证。一是以科学宫为中心的综合基地。科学宫开设计算机、生物、航模、无线电、自然实验、电子游戏等;二是种植、养殖基地。我校有不少学生来自农村,把乡镇小学教育纳入农科教相结合的轨道,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是乡镇小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乡镇小学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科技系列考察基地。我们把附近蚕农家、饲养场作为生物考察基地,把果园、苗圃作为植物考察基地,把化工、化肥、农药三大工厂及中外合资企业南通正大畜禽水产有限公司作为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进程的考察基地。让学生在考察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落实好两课一活动。我们从学科课程中划出一节课,加上一节课外活动课,把这两节课作为落实科技活动课程计划的必修课程,编入课表。上活动课时,我们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分到计算机、摄影、生物、自然实验等“兴趣班”上课,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周三下午第一课以后的时间留给学生,科学宫全面开放,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科技活动。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内容,既可自主独立活动,又可自动组合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们通过交流,逐步提高了综合技能和心理素质。
3.分三个活动层次展开活动。多年来,我们坚持分三个层次展开活动,即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次,既抓普及又抓提高。校级活动以科学宫活动组为中心,每周按两课一活动的课程统一安排,主要是培养骨干,培养特长学生,带动学校活动水平的提高。年级活动由年级组长具体负责,聘请辅导教师组织活动,如种植、养殖实践活动和考察活动一般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实施。除此之外,年级组还按学校统一布署,围绕科技活动的侧重点,每学期举行一二次单项竞赛,促进群众性活动水平的提高。班级科技活动具有全员性和普及性,一般由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班级实际自行安排。一是与校中心兴趣组活动同时进行,即把未能参加校中心兴趣组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科技视听、信息发布、制作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每月抽出一节班队活动课,由校中心兴趣组的学生回班组织,分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中心兴趣组成员的骨干作用。另外,各班的自然角、科技成果展览、信息库等微型活动基地,也有效地促进了班级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4.举办校科技节。从2007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举行校级“科技节”活动,现已举办了四届。在此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开展“10个一”活动,进一步推动科技活动开展。“10个一”是:每人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每班出一期专题黑板报;每人办一份科技小报;利用晨周会,每人发布一条科技新信息;每人搜集一条科技生活小常识;中、高年级学生每人写一篇学习、运用科技知识的体会文章或观察日记、小论文;每人至少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一场科技作品展览;举办一项科技制作或操作表演赛(或知识竞赛);评选一批科技小能人,并在科技节庆祝大会上表彰;组织科技小能人开展一日小咨询服务活动。
四、实施科学有效的考评管理
考核评价是科技活动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每学期均坚持对科技活动进行“一考核”、“两评选”,即考核师生的活动过程及活动成果,评选优秀辅导员和科技活动积极分子。考核教师做到“三考察”:考察计划及实施情况;考察活动过程优化与否;考察活动课效果。学校对辅导学生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相应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把优秀辅导员与优秀教师同等看待,载入档案。考核学生时做到“三个结合”、“三个为主”:常识考查与能力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考核为主;平时检测与期末检测相结合,以平时检测为主;单项考评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对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学校均举行隆重的发奖仪式,并把是否是科技活动积极分子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我们必须开设好小学科技活动课。
4.农村小学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开拓创新,积极思考的能力。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兴趣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接收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材施教,制定适合学生学要的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分等级要求。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知到手工制作的创意空间是无止境的,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2.形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尤其是手眼脑的协调运用。3.让学生懂得制作与生活学习的相关道理;形成自悟的习惯。4.通过动手制作,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通过艺术美化学生的心灵。
5.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二次创作。
2、观看与科学相关的视频。
3、用各类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五、教学方法:1.鼓励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特点:
1.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培养。
2.动手能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的培养。
3.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因此,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受益终生。
4.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学中主张给孩子留下的永远是问号,而不是句号。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会主动学习。
5.自信心的培养。手工制作,小东西,大成就。学生做完作品,拥有的不仅是作品,更有着满满的强烈的成就感。再适时加上老师及家长的鼓励,让学生感知到原来我真得很棒!
6.专注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在按照家长要求来做事情,总是心不在焉。而作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孩子的兴趣与培养专注力结合起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手眼脑,是指协调一致的同时,形成对自我的控制能力。
5.小学三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学计划 篇五
执教:
2012年下学期
小学三年级科技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技活动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小学科技活动教案
执教:
2012年下学期
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科技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技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学习。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
小学科技活动教案
执教:
2012年下学期
六、课时安排
1、听话的气球 1课时
2、冷与热 1课时
3、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1课时
4、自制简易洒水器 1课时
5、不会坠落的小鸟
16、自制过滤器
17、绚丽多彩的塑料
18、指纹研究
19、飞机的奥秘
6.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 篇六
小学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计划 1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还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计划 2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助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原因限制,有一部分教学班级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选取了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内容作为开始,在学生经历了探究有关动植物形态、习性、升值等方面的过程后,本单元讲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四位方法和能力,通过观察、调查、资料收集等活动,展览、实验、绘制关系图等设计活动,以及记录、交流、制作等活动对生命世界的构成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该单元以能量为核心,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从系统的较粗了解什么是能量,认识多种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转化和控制。
第三单元宝贵的能源,该单元以能源为线索,通过分析的能量的来源体现了“结构与系统”这一组统一概念。
第四单元太阳家族,本单元从认识太阳系的结构开始,分别研究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并未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的知识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五单元海洋资源作为最后一个结束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的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地展示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和美丽。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了解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到的植物进行分类。
2、归纳某一类动物的特征。
3、了解食物链和光合作用的含义
4、了解细菌和病毒真菌的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认识不同形式的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6、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7、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四、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小学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计划 3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原班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训练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与环境:此单元包括“一棵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书,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科技史等。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8课时。
2、营养与健康:此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与吸收”、“饮食与健康”3课书,围绕人的生存逐层递进地展开研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调查、测量等。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地表变化的奥秘:此单元包括“地表在变化”、“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走近矿产”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6课书,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8~9课时。
4、能量:此单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了“能量家族”、“热能变、变、变”、“电表转呀转”、“太阳能的利用”、“打开能源宝库”5课书,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科技史、调查、制作、设计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8课时。
5、月球:此单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2课书,旨在通过观察、猜想、阅读科技史、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月球的奥秘,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2~3课时。
6、我们怎样做判断:此单元是先通过案例及本学期回忆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进行推理判断的方法,然后引领学生将总结的方法理论进行又一次的运用。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将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并能有条理地叙述。能够及时修订、完善自己的假设和计划,比较熟练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用于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科学模型和科技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科学知识:
1、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懂得食物链的含义;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4、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的现象;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5、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课堂和实验活动,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五、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六、主要教学方法与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小学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计划 4
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一、本学期工作的策略是:“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继续邀请省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科学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市(区)专(兼)职教研员、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在参加省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在__市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成立专题研究组,开展专项研究。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项目的深入研究与适度推广共进;二是“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4.有序推进“春晖工程”,加强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5.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6.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基地研究情况。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辖市(区)科学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切实加强具体实验项目的实施,培植典型,提高课程实施的研究水平。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导)与创生(适度尝试)。全面提高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技能。
5.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根据“__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6.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7.继续征集、优化、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2.系统展开省级重点课题“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工作。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__市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辖市(区)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促进各地区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
3.教研员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论文发表质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教研活动水准,确保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专业引领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小学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计划 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本教材在原有“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一些特色。例如:
1、教材设置了“网上学”栏目;
2、教材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3、教材的建设系列化;
本教材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每个“主题”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形成一个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基础,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螺旋式前进的多维立体体系结构:知识学习维、能力培养维、情感体验维、时间发展维。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7.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 篇七
群体创新空间于2014年由清华大学教授高云峰和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专家高震合作提出,简称GIS或集思,是一个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及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空间。旨在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培养海量具备出众能力的学习者和创新者。
科技社团是一种由学校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以拓展自身科技知识、锻炼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共同体。
基于群体创新空间概念下科技社团是未来学生科技社团的新型构架模式,该模式下的科技社团由学校科技中心统筹管理,主要由图书资料中心、网络开源资料中心、材料设备中心、课程研究中心、创意创想工作室等组成。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说:“图书馆正在经历从提供阅览设施到营造学习环境的转型。过去,图书馆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设置书架、书桌和咨询台,读者跟着图书馆员的要求走。进入数字化时代,读者的信息要求更加多样化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读者欢迎的复合型学习空间了。这几年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比较普及,最初的设想是将阅览室、电脑房和咖啡厅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可以边交流边获取信息,从获取书刊到获取信息,现在又有图书馆对此作进一步延伸,即获取工具。这是最近几年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流行的服务方式,叫创客空间(Makespace),它将工具也看作一种资源,让这些工具为读者的创意设计提供灵感。读者将各种工具带到图书馆进行交流、切磋,图书馆为社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共交流平台。比如,有些图书馆将3D打印引进图书馆,让读者利用这一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图书馆的悄悄变化给我们以启示。我们正走向一个以创造力定义的时代,大规模以创新为目的的空间将在未来出现,并且这些空间将会以集合交流形式存在,这也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即为群体创新空间。
群体创新空间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板块,而是各空间之间的相互补充交流。由此,基于群体创新空间概念下的科技社团构架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每个板块将成为相互间的资源库。
●科技社团课程与STEM教育的融合
作为群体创新空间的载体,课程是将科学社团建设落地的重要实施途径。在群体创新空间概念下,如何构建科技社团课程是重点。此时,STEM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些许思路,STEM教育被称之为“元学科”,其教育过程不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将原本分散的四门学科内容自然组合形成整体。来自昆士兰科技大学的Michael Berry认为,STEM教育中的四门学科在教学中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技能,并运用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将STEM课程融入科技社团课程,使其与群体创新空间的交互环境相结合,以此来构建未来新型中小学科技社团将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科技社团课程将由三个区域的基础课程组成,这三个区域的课程由科技制作(如科技小实验、航空航海模型制作等)、3D设计打印、机器人组成。这些基础课程将涵盖材料、工程、机械、空间建模、软件和电子等基础知识(基本涵盖STEM教育领域),并将3D打印机、Scratch、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全部融入课程中。初学者在三个区域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具备娴熟的使用及制作技术,待部分具备创新能力者脱颖而出时,再为其提供项目引导。届时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但可以独立承担项目,还可以指导其他初学者完成基础学习任务。
8.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 篇八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科技小制作;活动开展;策略方法
小学的科技小制作指的是,教师结合课程的一些科学知识与内容,来对里面的某一个科学制作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和实践;或者,教师给定一个课外的主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来进行自主的科技学习和探索。在传统的小学科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往往很少让小学生来进行单独的动手操作,而是自顾自的将一个实验的过程或者制作的方法和学生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和演示,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提起对科技制作的兴趣,更加不易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和生活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许多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把握整个活动的全局动态,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整个课堂的大部分的主权需要教师来交还给学生。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自己课堂上实施的科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类小活动时的方法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实践类的小活动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一定要放在所有教学策略的第一位。兴趣是帮助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一个坚实基础,人们可通过培养自己对一门学科的兴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天性喜欢丰富多彩的东西,对于抽象的科学知识理论的兴趣相对较低。不仅如此,他们处于低年龄段,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小活动以前,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活动,巧妙地设计游戏的流程,就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活跃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科学制作的兴趣。例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习雨衣裙子的制作时,在正式开展科技制作的环节时,我会先将自己提前制作的科技作品给学生进行展示和使用。雨衣裙子是一种简便式的雨衣制作,针对在日常的雨衣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雨衣的裙边被雨水黏住裤边从而打湿裤脚和鞋子的现象,我们会在雨衣的裙边加一圈泡沫的裙边,从而撑起整个裙摆,防止出现这个情况。我在课堂上演示了这个具体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后来的制作过程都能处在一种十分积极、主动的状态下。
二、创建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针对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单一性的问题,我们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出发,创建一种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即将在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的同时,还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关于这个课堂模式的创建,教师主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以及与教学科目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情境导入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明确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然而具体的情境导入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内容去进行设计安排,在小学的科学小制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情景的导入使得课堂的教学环节得以轻松、自然地进行下去,易于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三、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法
分组学习合作法是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分配,也是在开展科技小活动时的一个不错的课堂组织方式。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群体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小组内由组长和组员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要承担的任务。例如,我教一些简易的科学模型制作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分组学习合作法。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法,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平衡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水平,而且让整个教学的气氛达到一个不错的顶点,学生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把控好整个课堂的场面,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意见。
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充满着活力和乐趣。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教师要注意灵活地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利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能在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中共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持久而稳定。也就是说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立目标,并且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邱建明.小学科学教育中活动开展的教学探究[J].时代教育,2014,(08)
【小学科技社团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科技活动工作计划09-22
小学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计划例文08-26
小学科技周活动方案07-02
小学科技活动周简报09-25
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10-25
小学10月科技月活动方案08-26
小学2017年科技节活动方案08-20
小学部科技节活动方案10-22
中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08-09
化学课外科技活动计划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