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树立物流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2024-09-03

多角度树立物流成本管理的新理念(共4篇)

1.多角度树立物流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酒店整体管理水平,唐总于2007年7月3日在瑞欣厅为管理层做了一堂形象生动的精彩讲座。从她的讲解中,我感受到高层管理者对员工的体贴和尊重;体会到员工对先进管理模式的渴望与期待;领悟到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对增强酒店竞争活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总而言之,其核心内容是管理者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要求管理者摒弃“高高在上”的传统落后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牢固树立“服务以客人为中心,管理以员工为中心”的现代先进管理观念和管理思路。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工作中理解和支持员工;在生活中多关心员工,鼓励员工多学习,主动同员工多交流,把员工(内部客人)的问题看作(外部)客人的问题同等重要处理,不搞“一刀切”和“特殊化”。让员工切身感受到自己是酒店的内部客人,自己得到了尊重和认可。这有助于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酒店的发展献计献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动服务意识,为客人提供主动、热情的亲情化服务。

其次,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要求管理者必须扮演好“教练员”的督导角色。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员工心甘情愿服从管理的合理调度。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始终以制度和流程为依据,坚持现场督导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仅靠完全信任下属被动接受“危机管理”。

再者,“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呼吁管理者关注细节服务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告知我们酒店无小事,我们只有将客人所有的合理要求当作大事来抓紧抓好,才能赢得客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信任,为酒店培养长久的忠实客户。在创建“绿色”酒店方面,管理者应重视落实环保和节能措施。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前提下,真正将节约酒店资源、降低成本和改善环境保护等提上日程。让我们用真诚、周到以及细微的个性化服务去征服和吸引属于我们的客户吧!

“思路决定出路”。银瑞林国际大酒店要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 永远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管理者就必须把自己塑造成具有学者的头脑、猎人的眼睛、狼的嗅觉、艺术家的心、技术者的手和劳动者的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只有这样,银瑞林人才能实现“品位至尊 银瑞永恒”的管理目标,才能领略到“畅想、创新、腾飞”的美好明天。

2.多角度树立物流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二

必须看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群众对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必然提出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要求。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式的持家兴业, 也不满足于丰衣足食式的温饱, 而是要求当家有权、作主有位, 生存高质量、发展有空间, 追求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协调、生活更殷实的社会全面发展与和谐。如果说树立科学发展观, 主要是从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 其基本内容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么, 则主要是从如何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提出问题, 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要遵循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也就是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思想政治关系建设与改革、完善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民所求, 应时而生, 树立科学发展观, 体现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要求, 展现了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将自己的执政纲领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一个执政的党, 党只有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新任务, 体现了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实现执政宗旨的必然要求

第一, 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目标所向。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 作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党, 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根本上说, 就是由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的。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 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 面对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清醒的执政党意识, 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领导的传统方式, 代之以协调、沟通、服务的方式,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合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真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这样, 才能把最广大人民凝聚起来, 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也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履行好党的执政使命, 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选择。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政, 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本的基础是人民拥护。党的执政基础, 既包括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也包括社会基础。一方面,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 第三产业人员不断扩大。构建和谐社会, 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整个工人阶级, 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也要求党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自己周围, 协调好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及整个社会的关系, 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另一个方面,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要适应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的趋势, 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 最稳定的社会应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

第三,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 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 是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坚持科学执政。一切社会政治活动的科学性、正确性, 都取决于对社会实践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的深化, 社会阶层的变化, 使社会生活在内容上变得生动、丰富、错综复杂, 要求我们党树立科学的执政观、发展观, 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规律, 以科学的执政方式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科学地把握改革措施、稳定政策和统筹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与发展, 在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说到底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 通过对执政经验的认真总结和执政现实的清醒认识, 第一次把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联系在一起, 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改进执政方式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要求全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些, 都表达了新形势下党执政的本质和宗旨。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凝聚最广大人民意愿提出的政治主张, 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 首先要实现党执政活动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执政行为规范与行政行为规范。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建立起一套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相适应的司法体系和机制, 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水平, 切实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 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局面的职能作用, 为全面推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四, 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多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它的价值内涵和目标, 即全面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上表明了党的执政宗旨。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法治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公平和正义得到真正维护和实现, 全体人民能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当前, 社会领域存在的与执政为民、社会和谐相违背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腐败问题, 直接导致人民对党执政的认同度降低, 削弱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失业问题, 直接造成部分劳动者利益受损, 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三是贫富差距问题, 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的相对被剥夺感, 产生心理和社会危机。这就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党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相互协调, 良性互动,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也是改革关键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执政功能

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多方面努力, 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执政功能。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 离不开党对各种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这种执政功能, 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就是适应我国社会的新变化, 正确把握、协调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关系, 在妥善处理重大社会关系中充分体现社会和谐。

第一, 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的关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新旧体制转换, 利益格局不断调整, 必然会导致各种摩擦和碰撞时有发生。而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又必然使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普遍增强。这些都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 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 由于对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时代要求缺乏清醒认识, 群众观念逐渐淡漠了。疏离群众、害怕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 使本来可及时化解的矛盾积累下来, 小矛盾变成大矛盾, 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也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已成为我们党执政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既要发挥党的传统政治优势, 更要结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创新群众工作机制。要使群众信任我们, 决不能只依靠权力, 更主要的, 要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靠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靠提高群众工作本领, 靠创新群众工作机制。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机制, 让群众的合理诉求有畅通的表达渠道, 使群众疾苦有处诉、冤情有处申、事情有人办、问题有人解决、权利有人维护、利益有人保障, 努力把各类矛盾协调到“求大同存小异”, 把各种关系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而建立起一套确保党的执政实践始终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长效机制。

第二,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最清楚地表明, 我们党抓住了当前社会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民主和法治, 意味着公民拥有平等的权利, 不同公民、群体都可通过民主和法定程序, 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和运行过程;意味着党和政府的一切权力均须具有法律依据, 公民与党和政府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 个人和群体的权利与利益都可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法律支持。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的必然结果。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公平正义。民主与法治不完善, 必然损害公平正义, 造成社会不和谐。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民主法治入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法治基础。同时, 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务公开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政务公开、司法公正, 吸收和借鉴现代民主法治发展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和做法,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

第三,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的关系。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 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新形势下, 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所以, 作为执政党, 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是否和谐, 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失业率。如果失业者比例很高, 社会就会出问题。二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会损害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中国人好存钱, 对通货膨胀很敏感、对它的容忍度不高。三是贫富差距。有两种利益格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其一是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 其二是贫富悬殊的利益格局。因此, 有必要构建既有一定差别, 又保持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结构。要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既要关注公平的结果, 也要关注公平的起点、环境和条件。要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和分配秩序, 保证竞争机会均等, 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起跑线和环境。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 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要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 都能进行劳动创造, 都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 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三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朱西周(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450052)

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题。确立什么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是我国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取向,更是我国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战略选择。我国社会正在确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我国企业也应当选择并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观在微观上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管理者新的业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也将得以树立和落实,为我国企业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并为企业管理行为提供重要的指导原则。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员工第一、产品第二的原则,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第一、产品第二的原则,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从企业管理两重性原理层面来认识,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顾客第一、利润第二的原则,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要围绕顾客这个中心来展开。以顾客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顾客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顾客的价值取向,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学者非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认为,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营销管理要以顾客为中心,吸引更多的顾客,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在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塑造企业总体形象来提高顾客总价值;二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与营销成本,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和非货币成本。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第一、市场第二的原则,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为了占有市场,有些企业搞广告大战,花大钱、请名人,铺天盖地搞宣传,甚至搞虚假广告,引起消费者反感,损害企业形象;有些企业搞价格大战,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不讲质量,误导市场,坑害消费者;还有些企业搞五花八门的促销大战,搞回扣、搞提成,甚至搞歪门邪道,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由于对这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信用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海尔就是成功的范例,海尔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开发、提高质量上,一方面搞好售后服务和诚信待客,“真诚到永远”,海尔品牌价值53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之一,树立了企业信誉,使顾客感到购买海尔产品就是购买到放心、享受,购买到人的尊严,这种企业信誉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巨人的保障

总之,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结合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进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职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保良性循环的状态。

4.多角度树立物流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四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对人性的关注,强调人的潜力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运行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籍管理主要包括经过升学考试或是按规定手续被正式录取的学生,入校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进入学校学习的资格,每学期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选专业、转专业,阶段性的成绩不合格的留级、降级,意外事故的休学、停学,犯错误的各种处分,毕业时的毕业审查及发证工作等。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对于促进学校学风的好转、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由管理者围绕着学生进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学籍管理中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地扩大,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型”教育向目前的“普及型”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需求影响高校专业的走向,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这就要求高校的办学需求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办学宗旨,因为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自主择业。这样,学生对学习的时间,如何去修完自己的学业,学习什么专业以及用多长的时间去修完,学习哪些课程都要求有更多的选择。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办学的根本,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籍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学风的转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大部分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劲头,遇到难题绕开走,纪律松散,缺少自制力。大学里没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有的上课想来就来,迟到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一点的不耽误上课,但来了也是睡觉,严重的一学期也看不着几次人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期末考试不及格,有的补考不及格的课程过多就被学校降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仍旧沿袭着中学的习惯: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喂”多少就“吃”多少。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问题这样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它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更谈不上,以自己为中心,语言不文明。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可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有的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极度悲观。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有的混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什么也不会就想着如何去作弊,最终给自己得个“通报批评”或是“记过处分”,这一门课程算是白学。以上种种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一路下滑。我们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指导性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好高校的自主权利,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为了转变高校的学风,就必须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对现在的学风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各个院系就应将《大学生手册》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校的要求,学籍管理的要求。另外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应该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重视学生平时的考勤记录,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期末考试的作弊等情况与学籍考核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平时教学的督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杜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第三,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勉强能进入高校学习,刚开始学还可以,越学越跟不上,就没兴趣了;有的是将大学看成了“大幼儿园”,只要不出事,学不学都一样,等四年过去后有现成的工作等自己做,根本用不上去努力;还有的是对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都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应该因为不及格的课程太多就降级或退学,而是允许这样的学生多次重修,直到达到课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要尽量开设足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灵活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选择入学的时间和完成学业的方式,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完成学业,这样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对违纪的学生作出处分,但是如果当处分失当的时候,学生的合法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学校在制定学籍管理规定时应该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措施

学籍管理中要贯穿学生是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者应该改变行政管理的上对下的命令、指挥,为通过管理为学生服务。我们认为要真正在学校的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对将来学生走入社会谋求自身发展起着示范作用,服务人的管理观念对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是一种促进。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依法治校。我们曾经践踏过法律,结果代价惨重。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好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与学生接受教育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3、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目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校的学籍管理也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大部分学校都在实行电子注册,这就导致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利用信息,不但要求有相应的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网作保证,而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完成好学籍管理工作。

现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学籍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手段,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有充足的动力,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晶言,李杰,浅谈成绩管理与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455),67

2、李萍,以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措施探讨[j]职业与教育,,6第17期175―176

上一篇:大寒祝福语简短一句话下一篇:关于生命的优美语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