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

2024-06-17

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精选5篇)

1.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一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

2.支玉恒教学实录——《匆匆》 篇二

第一课时

师:你们看到我,对我有什么感觉?

生:似曾相似

师:你觉得你对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您很慈祥。

师:你别惹我生气。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师:刚才可能向老师到班上向你们说了一些我做的错事,是吗?见到了现在有些失望了是吧?

生:没有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齐答):“支”。

师:向老师说你们猜了半天,但不知道是哪个“支”?

生(齐答):是。

师:举起写字的右手,跟着我写“一横,交叉一竖,然后底下又一次的‘又’。”

(生举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知道了没有。

生(齐答):知道了

师:叫我一声:——

生(齐呼):支老师好

师:非常好,不但带上支老师,而且还带上一个好。有一次我讲课,我也是这样(用手书写支),他们就叫我“支——”。(生笑)

师:你们比他们强多了,是吧。上课害怕不害怕?

生(高声齐答):不害怕!

师:后面有那么多老师都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你们不害怕吗?

生(齐答):不害怕!

师:我可比不了你们,我还真有点害怕。可能你们面朝这边,看不见老师们,老师们的眼睛瞪得有多大,目露凶光,你们也看不见,可能瞪着我呢?我比你们害怕,听我说话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是吧?真的,真的有点害怕,心跳得挺厉害。你起来(一生站起)你代表大家拿手来摸摸我的心跳得厉害不?(让生摸自己右边)

生:老师,摸错了,应该摸这边(众笑)

师:这说明我怎么样了?

生:太害怕了。

师:太害怕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心在哪边跳,到处都在跳,不害怕,咱们就可以上课了,是吧,知道上什么课吗?

生(齐答):知道

师:一起说——

生(齐答):匆匆

师:这名挺怪是吧,(生点头)想不想看我写字?

生(齐答):想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勿”字。

师:对不对?

生(齐答):不对

师:这个字念什么?

生(齐答):“wu”

师:请组词

生:这个字可以组“勿忘我”。

师:什么叫“勿忘我”?

生:就是不要忘记我,请不要忘记我。

师:那么你的意识“勿”就是“不要”的意思,是吗?对不对?

(生点头)

师:“勿”就是“不要”的意思,“勿忘我”就是“不要忘记我”是吗?

生(齐答):是

师:噢,好像你把我教懂了,还能组词吗?

师:你来

生:我觉得这个词还可以组“切勿”。

师:“切勿”“切不要”是吧?

生:对

师:“切勿”什么?

生:“切勿——忘记我”

(众笑)

师:“切勿忘我”就是千万不要忘记我,就冲你这个词,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你。(生笑)请坐

师:公共场合往往贴一条标语,上面画一个圈儿,有一支烟还冒着火儿,打了一斜杠,有四个字

生:“请勿抽烟”

师:好像不是“抽”字

生:吸烟

师:那么按“勿”当“不要”讲,就是请不要吸烟,但是有一些人就是要在公共场合吸烟,比方说我(生笑),我一早晨,你们没来的时候,我就在这抽了好几根烟,接受你的批评,但是有时憋不住了,还得抽。但是对小朋友我不抽烟。

师:写“匆匆”写成“勿”了怎么办,你说?

生:加一点

师:在哪儿加?

生:在中间,在两撇的中间。

师:两撇的中间加一点,对吗?看看书,对不对?

生:不对

师:改正(递粉笔学生,生上台改正)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好,我向她学习,再写一次。(写)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匆匆。

师:什么意思?先拿它组个词,再加俩字就是一个词,你说。

生:时间匆匆。

师:“时间匆匆”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你的意思“匆匆“就是很快。

生:对

师:有这个意思,你组词。

生:来去匆匆。

师:“来去匆匆”什么意思?

生:来的时候去的时候都是很急。

师:很急,很忙,很快,来去匆匆,对,还有词吗?你组。

生:“匆匆忙忙”

师:也是很忙,时间很紧迫,是吧!

生:非常急促。

师:“非常急促”,哎,出现了一个新词,什么词呀?

生(齐答):“急促”。

师:“急促”正好解释这个“匆”,你看,我没讲,你们讲了这么多,说明你们学习能力很强。知道谁写的吗?

生(齐答):知道

师:谁呀?

生(齐答):朱自清

(师板书作者名)

师(指作者名):认识他吗?

生(齐答):认识

师:哎呀,真不简单,比我强,我都不认识他,你怎么认识的?

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知道的?

师:他是个什么人?

生:他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我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了。(众笑)

师:书上要是不写,可见你也不认识他,是吗?好了,我告诉你们,朱自清确实是现代的著名作家,他写的最好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知道。

师:什么呀?《荷塘月色》,包括这篇《匆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种文章叫什么?

生(齐答):散文。

师:叫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你讲。

生:没有写具体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一言以蔽之,都说完了,它讲不讲具体的故事呀?

生(齐答):不讲。

师: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干什么呀?

生(齐答):抒情。

师: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呀,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面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你们读过没有?

生(齐答):读过。

师:你们能读美吗?

生(信心十足):能!

师:你们各自读一读,读一次,你想用什么情感读,你先用什么情感读,好不好?(生说好)不要齐读,各读各的,我都能听见,读。

(生自由读文)

师:感觉怎么样?(生不答)有感觉吗?

生(齐答):有。

师:肯定有。但现在感觉可能还不深,不要着急,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哇,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因为他是用心灵写下了这篇文章(转身走到黑板前),你们知道我要写什么字?

生(齐答):心灵。

师:对(板书‘心灵’),所以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整个内心世界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他用心灵来书写,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对。(板书用感受连接心灵)咱们听一遍,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咱们读老师给放一下,我刻了一段片子,大家听一听。(音乐起)把书扣起来,闭上眼睛,你去享受去。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师:好了,睁开眼,好不好哇!(生说好)想不想学一学?(生说想)

师:打开书,下面咱们再放一次,你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地跟着读,跟着它学,想不想啊?

生(齐答):想!

师:(向场内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跟着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心灵。开始。

(配乐录音再次想起)

师:听了两遍,似乎我们的心情已经沉浸在作者所表述的心灵中,是不是?你们发现这段录音缺点什么没有?缺第二段,是吧?

生(齐答):是

师:不知怎么搞的,非常遗憾,缺了一段,我本想弃之不用,因为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忽然想到,我面前有这么多聪明的你,能把这段缺憾补上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补一补?你先来。

生:“我不知道它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范读):“我不知道”这么读

(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

师:好不好哇?

生(齐答):好。

师:补的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

师(范读):“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再读这句话。(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完第二段)

师: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生读)

师(范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大海里”还看得见看不见哪?(生摇头)

师:所以你也要读的看不见哪。

(再次范读这句,生再跟读)

师:好,大家一起读一遍,拿起书来,预备起)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呀?

生:通过字面理解,这个“涔涔”有一个词是“汗涔涔”,我就觉得应该是额头上流出了汗。

师:你很聪明!

生:“泪潸潸”呢,因为有一个“泪”字,我就觉得是作者在这篇散文时,不禁流下了泪。

师: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了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

生(齐答):不是。

师: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

生:不是。

师:是渗出了汗水,滴下了眼泪,是不是?

生:是。

师:读的很好,再练一次好吗?

生:好。

师:好,各练各的,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读后,停下)

师:就读第二段呀?我是说全篇再读一次,开始。

(生大声自由读文)

师:好,又练了一次,哪位同学有足够的自信,你认识你在班里是读书最好的吗?(生举手)这么多最好的,你们俩已经读过了,不请你们俩了。(指另一生)你读读,第一个男同学读,男同学读这篇文章比女同学难读。咱们听一听,先读一段。

(生读第一句)

师:加点感叹的语调(范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重读这句,师点头,生接着读)

师:聪明的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年岁了吗?

生:应该是——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而年惑”我觉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应该就是四十左右。

师:你不够聪明。

(众笑)

师:哪一句话透露了他的年纪?

生(齐答):八千多日子

师:没想到吧?“八千多日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天,二十年七千二百天,那就是不到二十二岁。(俯身向刚才那学生)没想到吧,你站起来,你知道谁比你读得还好一点点?

生:谁比我读的还好一点点?那个——

师:不要目中无人

(众笑)

生:我知道,毛语同学

师:谁呀,请站起来,好,你接着读。

(生读三、四自然段)

师(范读):“去的尽管去了。”(生重读后,往下读)

师:你再推荐一个比你还读的好一点的 生:王冲

师:好,读下面一段

(生读文)

师:一种感叹,大家把最后一句读一下,预备起。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哎呀,听了你们读,我也真想和你们一块读,让不让我读。

生答:让。

师:咱们一起读吧,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我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我再读下一句,你们再读一下句。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合作来完成,我向你们学习,你们促进我,好吗?(生说好)

(师生开始轮流读完全文)

师:好,这一段时间通过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读散文绝对不能只有一些浅浅的感受,还要进一步运用我们的心灵,去做什么呀?(板书:用、倾听)用心灵去倾听,刚才只是我们把作者的文章读了,还浅!我们再好好读,你可以把握你感触最深的,你刚才感受比较深的那一段再好好用心灵去听,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听到作者在悄悄地跟你在耳边低低地絮语,说了些什么呀?你们能听到吗?去听。到字里行间去听,听完了以后,把你听到什么了告诉我,好吗?(生说好)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开始倾听。

(生读自己感触深的句或段)

师:怎么样?谁听到什么啦?听到作者在你耳边悄悄地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听到啊?(一位、二位„„多起来了)好了。你还没有发过言,你起来,大家注意,我不让他站起来告诉大家我听到什么了,我还请他在哪一段听到作者悄悄地跟你耳语,你就把哪一段读出来,通过你的语感告诉大家,大家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把你听出来的东西通过读表达出来,通过语感传达给大家,会不会?(生说会)大家听一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哪段感受深就读一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从他的读中知道他听到什么了?听出来没有?你先别坐(指读文生)(指旁边生)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他感受到作者对时间非常珍惜,还说明时间来的快,去的也快。

师(对读文生):你是要对大家说这个吗?

生:是。

师:你从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哪一句听出来的?他当时是怎么读的使你听出来了?你学学他当时怎么读的?

生:我从第1句听出来的。(生读)

师:是不是这样?(生说是)谁还听出了话外之音?谁听出来了?知道作者跟他说什么啦?你听出什么来啦?

生:我听出作者虚度了许多时间。

师:你听出来作者跟他说虚度了好多时间,特别要突出的是“虚度的”,是这样吗?(生说是)什么叫“虚度”?

生:就是没有做任意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把时间浪费了。

师:对,你哪几句听出来的?学学他当时怎么读的?

生:我从这句听出来的,读“于是,洗手的时候,„„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听出来没有。(生答听出来了)

师:啊,我也听出来了。不但听出作者说我的时间都白白过去了,而且我也听出来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说是)

师:谁还听到作者跟你说什么了?那位同学,哪一段感受深就读哪段,大家还是听,他要读的给你感受特别深,给你语感特别强烈的那一句,你把它勾下来。好,开始。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听出来了?从他的语感中听出来了,有没有?

生: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通过这句话我就认为这个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在对他说,我的时间没有告诉我它要走了,它在不注意的时候,已经流去了,等到我知道时呢,我已经后悔莫及了。

师:已经来不及了,时间追不回来了,有这么一种感叹和无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你再把他刚才读的那句读一通,感受一下。

生:像针尖上„„,也没有影子

师:对,他还特别强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呀!听不见,看不到,时间就过去了,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倾听?嗯,你不是说切勿忘我吗?我马上就想起你来了。你开始读。

生:(读)去的尽管去了„„,从我身上跨过„„飞去了,睁开眼„„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说吧,谁听到了什么了?

生:从“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过去”,我体会到了,作者认为随时随地时间都在流逝,作者认为时间过得十分快,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希望他在所有的时间中做出自己的一份事。

师:作者是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吗?还是催促自己抓住时间的尾巴,时间可能慢一点,是吧?时间可能慢一点吗?

生:不可能。

师:好,请坐。这回你再说作者跟你倾述的时候呀,可以不一整段一整段地读,你可以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拿出你的全部精神来,就读那一句,如果让人听出来作者跟你说什么,那才是更高的本事。你来一句。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日子里,„„剩„„呢?”

师:作者跟她说些什么了呢?你说。

生:作者在这八千多日子里,没有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他觉得时间在身旁已经逝去了。

师:这里你说在她读的时候听出来了,你学学她。

生(读):“在逃去„„罢了。”

师:这是一种自责是吗?

生:是。

师: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是对自己的自责是这个意思吗?

师:好,谁再来一句,你来。

生(读):“我赤裸裸„„这一遭啊!”

师:这回你自己说,你听到什么了?看他读的是不是这个味道。

生:我听到作者自己说他非常地不珍惜时间,他自己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回去,师:从“都是这样啊,赤„„赤„„回去”,这里是让他光着身子来了,没穿衣服走了吗?这两个赤裸裸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赤裸裸是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东西,没有留下辉煌的成就。

师:对,是空着手而来,一事无成而去,哎呀,你们太棒了,好的,刚才都发表了这些意见了,我想听一听,谁听到了别人还没听到的话,跟别人听到的绝然不一样,谁听到了。(谁先举的手,读你听到的特殊的那个信号)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闪过了。”

师:他听到什么了?

生:从我掩面叹息,并且作者虚度过时光,但是还不知错,从后面“新来的„„闪过了”从叹息一词,我懂得了作者还在埋怨时光,埋怨自己。

师:你没听对,坐下。

师:谁认为自己听对了。(你说)

生:我认为作者对时间的过去也是无可奈何,当知道它过去时只有伤心了。

生:对吗?沾了一点边。

师:谁还听出来了,你来听。

生:我认识作者非常地后悔,他觉得他以前的20年里面虚度了光阴,非常地后悔。

师:是吗?啊,有位同学跟你的不同。

生:我认识他听出来的是以前他是在虚度时光发现了之后,还是继续十分地后悔,还是十分地后悔。

师:压根就没有觉醒是吗?嗯,你说。

生:他在后悔以前虚度时光的日子,但是呢,他却没有觉悟到,他现在也在虚度时光。

师:后悔以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觉悟,他们都说得对不对?

师:你认为有点道理,再听听他的,看他的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她这一句话听到的是,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是这样过去了。

生:还有,时间是无情物,不管你怎样叹息,怎样埋怨,它不会停下来。

师:时间是无情物,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对不对。再回过头来说,时间又是有情物,它钟情于那喜欢他的人。对不对?

生:对。

师:还有谁有特殊的倾听,说出来不特殊可不行啊。

生(读):“我不知道„„空虚了。”

师:听出什么来了,特殊的,人家刚才说的,听出来了没?

生:从“但我的手却似乎渐渐空虚了”说明作者慢慢地变得不勤奋,从开始到现在,手上都没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师:他的这种倾听特殊吗?

生:不特殊。

师:跟大家说的一样,说的是对的,但并不特殊。坐下,我这会要听一个特殊的,别人都没听出来的,刚才都没说过的。(你行吗)

生:可以,师:咱们可要讲个条件,因为你占用了同学们的时间,如果表达不出特殊的感受,我要刮你鼻子,如果大家承认你的感受,的确像那位同学一样有点特殊,你刮我的鼻子。

(生笑)

师:愿意冒这个刮鼻子的风险吗?

生:愿意。

师:挺有自信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痕迹呢?”

师:大家听出了特殊的声音没有。

生:没有。

师:同学们说让我刮你鼻子,好,等一会,有人支持你。

生:我听出来了,因为这句话是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被薄雾燕融了,过去的日子是不可挽留的,但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把握现在。《昨日》诗里面有一句话说,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毁今朝。我希望作者也不要再后悔了,好好地把握今天,干一番辉煌的事业。你说的不是作者告诉你的,而是你希望作者怎么样,听错了。

好,你最能听出特殊的味道来,我听听这位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这句话跟前面说的那些话没有什么特殊的。

师:他没说出什么特殊的,你也没听出什么特殊的来,好的。

师:有没有听出来,你再来谈吧。

生:首先,作者说“„„如轻烟,„„蒸融着”这就说明着,作者在他20年前没有什么作为,“我留着些„„我何曾„„痕迹”这就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悔恨,但是立志要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一番辉煌的事业。

师:特殊不特殊?

生:不特殊。

师:特殊,说实在的,你们都认为作者虚度年华了一生,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说还没有觉醒,他说还没有觉悟,人家听出来了,作者觉醒了,觉悟了,而对过去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还有自责,还有醒悟,他要没有醒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他会写这篇文章吗?

生:不会。

师:所以,你们都没说的,他说出来了,应该算是什么呀?

生:特殊的。

师:那你刮我鼻子吧!

生:学习就是重在参与,我们都讨论了,就不必要刮了。

师:他不想刮我鼻子,找了一个理由。好了,大家很会听作者跟你低低的诉说,这实际上在和作者做什么呀?

生:交流。

师: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没有来还没有去,你们刚才光在向作者索取了,光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些什么?是吧?所以下面咱们还要用心灵去——

生:倾听

师:每人拿出一只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那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你要能写出一两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

(生写)

师:请你首先来向作者倾诉,要带着感情倾诉

生:我想对作者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你捡了一句,造了一句我们古代流传的格言,可以,写在黑板上。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师:谁写的,就在后面打上括号署名。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这样也是一种倾向,也是一种能力,写上去。

生: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师:一半是鲁迅的,一半是你自己的,但是读的太匆匆了,不要那么匆匆,再从头读起。

生(再读)

师:你不愿意自杀的话你就写上去。

生:白茵说过,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你大概有点醒悟,就快点行动吧!好,写上去。

师:这段很好,你不写前半句,你只写后半段。

生:最忙的人就有充分的时间就挺好了,不要教训作者

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尽管你虚度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你在以后的时间里珍惜更多的时间,可以把以前犯的错误都弥补过来。

师:如果作者是个博士的话,你就是博导。写上去。

生:你的时间走了不少,但余下的时间足以让你完成那未了的心愿。

生:时间不会宽恕你,把握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有点太冷酷了,你改一改行吗?不要写“时间不会宽恕你”,一会再看。

生:时间是遮掩不住的,只能挽补流失的时光。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流出来。

师:是你编的还是哪儿找的?

生:是听鲁迅说的。

师:比我读的书还多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少年。

生: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生: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往往流逝在生活的角落之间。

师:谁有特殊的,跟别人都不一样的,这就是创造性的。

生:回想碌碌无为的从前,不如展望辉煌的未来。

师:谁还有特殊的,好,请“切勿忘我”。

生:能干大事业的人,不会因为时间的飞逝而掩面叹息,要珍惜今天的时间,挽回以前的过错。

师:把忘记改为挽回。

师:改了没有。(前面的一个同学在修改)

生:时间不会停留,把握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好,还有很多,时间不够了,让他们继续写,拿起书来,我们再把第二段读一读好吗?拿起书来,集中精神。(齐读第二段)

师:好了,大家抬头,看着黑板上心灵的倾诉是谁的,谁读,然后很自豪地把自己的名字读出来。

(生逐一读,许看云读了三句)

生接着读

(师相机点评)

3.支玉恒《成都巨变》作文教学实录 篇三

——小语教学专家支玉恒《成都巨变》作文教学实录 成都市花牌坊小学 廖翠 芳阳 琼华 整理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师:主持人公布的作文上什么?

生:想象作文。

师:喜欢想象作文吗?

生:喜欢。

师:谁喜欢?(师举起右手,学生全举起右手)都喜欢呀!都会做吗?

生:会。

点评:尊重学生,还应该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支老师亲切的话语,带头举手,这些都在学生的心中漾起了温暖的涟漪。

师:都会做了,我们还做它干什么!今天我们就不做了。咱们做别的作文,做一个更难的,行吗?

生:行。

师:如果怕难,咱们就还做想象作文。

生:不怕。

师:那做个什么作文呀。这得从我这次来成都的一个感受说起。我最早一次来成都到今年正好是16年。16年间,我又来过几次成都,最后一次来距这次有四、五年了。就这四、五年间,成都的街道、建筑完全变了样,到处都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我很有感触。你们住在成都有这种感受吗?

生:有!

师:肯定感触比我还„„

生:深!

师:所以我想,今天的作文就写成都的变化,行吗?

生:行。

师:那我就写题了,行吗?(板书作文题:成都巨变)读一下。

点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要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支老师的“导”,体现在兴趣的自然激发,课伊始即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贴近生活话题,激发写作欲望

师:“巨变”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可能是很大的变化。

师:挺会说话。她加了一个“我认为”,加了“可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巨变”就是很大的变化。写这篇文章的要点在哪儿?还读这四个字,把要写的文章的要点强调出来。

(生齐读)

师:对!重点写一个变,是吗?想写哪些方面的变化,把你要写的概括成一个词语,一个成语或一句话说说。

生:我想写成都街道的变化。

(学生上讲台把说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我想写成都风景的变化。

生:风景?该说环境是吧!写上去。

生:我想写成都人的变化。

师:非常好!没有人,街道变不变得了,建筑变不变得了,环境变不变得了?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人!写上,大大的写一个人!(学生非常自信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还想写什么?

生:还想写商业变化。

生:还可以写成都的美食。

生:还可以写成都吃喝玩乐的变化。

(众笑)

师:吃喝玩乐,吃她已经写了,你可以写玩乐。“玩乐”不好,写“休闲”怎么样?人劳动一天了,休闲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就从哪儿来?有两个,一个是勤奋,一个是会休息”,所以写休闲也很重要!去,写上去。还有什么可写的?

生:还有成都的科技变化。

生:人的经济变化。

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写上社会经济。

生:我想写成都天气的变化。

师:整个成都变化了,气候也变化了,变没变?

生:变了,因为成都很久没下雪了,今年下雪了。

师:哦,成都下雪了。你先写上。这么多内容可写,可见成都真是巨变,是吗?

生:还可以写成都的交通变化。

师: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交通。

生:还可以写成都风土人情的变化。

生:我认为还可以写人们的竞争。

师:竞争,过去谁跟谁都不搭关系,现在竞争激烈了,是这意思吧?可以写“竞争”两个字。

师:刚才举手的同学你要觉得自己的非常独特,就来说一下。我提一句,你说出的保证是别人想不到的,很独特的,有没有啊?

生:还有成都人观念的变化。

生:还有成都人头型的变化。

(众笑)

师:头型?过去是圆的,现在是方的?你这头型的变化指什么?

(众笑)

生:头发。

师:哦,发型,那不叫头型呀。发型的变化穿戴的变化,归到一块儿,这就是她说的什么?

生:就是成都现在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追求时髦了。

师:对,就写“时尚”两个字,会写这两个字吗?哪个“时”?

生:时间的“时”。

师:哪个“尚”?

生:高尚的“尚”。

师:没错儿,写上去。

师:你还有独特的吗?

生:还有成都的年龄变化。

师:年龄变化,什么意思?你讲讲看。

生:原来是2000年,现在已经变成2005年了。

(众笑)

师:哦,这不但成都在变,小山村里也在变,全世界都在变,从2000年变到现在的2005年了。你们说,她说的和今天说的变化有关系吗?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谁说没关系,请举手。你们俩说没关系,为什么没关系?

生:因为时间的变化是所有地方都在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成都巨变”,可以归在成都的变化。

师:那倒是有关系没有?(众笑)我问你,如果成都老停留在2002年不动了,如果时间没有变化,成都能变吗?

生:不能。

师:那还是有关系。(手指板书)现在看一看,黑板上这么多可写的内容,你要写哪一个,自己选择。上面没有的你想写也可以,自己决定。你对哪一个最有体会,哪一样变化你心中最有感触,你就选择哪一个,不用举手自己心里默默地选择。

点评:支老师从自己情真意切的感触中引出话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中谈开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好似“信手拈来”,却又是“有意为之”。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素材的积累让学生作文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觉。

三、独立思考,体会方法与要求

师:选好了,我还要问一问,关键是要写什么?

生:变!

师:如果要写这个变字,在一般情况下,哪种写作方法最好用?你还没发过言,你讲。

生:我觉得应该是对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我一般都用举例的方法,先写成都没变的时候,然后写变化以后的样子,这也是一种对比。

师:你通过什么来对比呀,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对比,是不是?这是我要给大家说的第一个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板书:事例对比)。如果你不想用它,也能写出成都的变化,当然也可以,听明白没有?这一对比呢,可能就要写写过去的事情,然后再写写现在的情况,是吧?

生:是。

师:那这两大块还有重点吗,详略怎么安排?没举过手、没发过言的同学说,发过言的学生手放下。(抽一没发过言的学生)

生:我认为过去诼略写,现在应该详细介绍。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写,再加上生动的例子,你的文章就实现了两个字?具体!内容就不空洞了。好了,他的意思是详略的安排要分明(板书:详略分明)。我就提醒这两点,你们认为在写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点评:支老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思考,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和司出写作方法与基本要求,不显“教”的痕迹。从抽学生发言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

生:我觉得用词语和用标点要正确。

师:这点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知道吗?我的意思是,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我认为善恶要分清楚。

师:他的意思是说成都在某些方面变得不如以前了,你们说这该不该写?

生:不该。

师:说不该的写的举手,认为该写可以写的举手,我也举手(老师把手高高举起)。这就叫反映生活的真实情况,明白没有?那我们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真实。

师:(板书:真实)我们说出缺点来,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是吗?还有什么提议,你没说过话,你来。

点评:支老师的“导”体现在作文价值的取向,让学生思想的交锋、碰撞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的结果、结论。

生:结合成都的实际变化来写。

师:那叫举出事例,要真实举例。

生:写文章用例子对比的话,举例应该是对比鲜明的。

师:也就是变化确实是巨大的,它的变化才会鲜明。

生:在写事例鲜明对比的时候,要详写,在略写的时候要写重点,不要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口水话。

点评:支老师的“导”体现在作文方法的选择,让作文方法服从作文内容的需要。

四、合作交流,明确写作主旨

师:现在我就让你们写,能不能写?

生:不能。-

师:还不能写,有什么困难?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再讨论一下我们想写的主题。

师:她的意思是让大家互动一下,基础好的同学给稍微差一点的同学说一说,全班同学各自互相交流一下,你们觉得需要不需要?

生:需要!

生:两分钟。

师:两分钟太少,既然是交流,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

生:5分钟。

师:好!现在你们开始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巡视,和学生亲切交流。)

师:我们既要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之谈,更重要的是四个字,独立思考。现在我想让你们开始写行不行?

生:行!

师:拉钩。

(师伸出手和周围的学生拉钩,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开始作文。)

五、师生互评,以改代写,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好,现在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写完了,可以开始展示你们的作品了。没写完的就需要一心二用,抬一下头,先停一下。人的注意力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注意力,比如刚才我说我的,你写你的,我说话你听不见,这中注意力的集中;还在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我既能把没写完的写完,又能注意到同学的发言和教师伯讲话,这叫注意力的分配。实际上一心能二用,对我们学习大有帮助。刚才练了集中注意力,现在练一心二用。没写完的同学既要写,又要侧耳听,甚至于给他提提意见,夸夸他,能做到吗?

生:能。

点评:支教师根据行课的环境与进程,激发学生专心作文,限时完成作文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向自己能力极限挑战的勇气和品格,鼓励学生创造奇迹。

师:谁先展示自己的作文呢。你第一个举手(牵学生手上讲台)。你有没有另外写一个主

题?

生:我写的是成都的美食巨变。

师:去掉“世变”一词,改成“成都的美食”。读的时候,要像朗读诗歌一样,琅琅上口,字字让大家听真切,速度慢一点,好吗?

生:(点头)好!

师:就像朗诵课文一样读,开始!(面向全班)该听的听,该写的写,一心二用哦!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学生读得比较快)

师:要是我读你这篇文章,就这样读,“成都的美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大家才能从你的文章里不仅听出你写的内容,而且听出味儿来。“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这样来读。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成都现在正一步步走向崭新。成都这几年的变化„„

师:停一停。你读完这一句,再读读第二句,看看有什么毛病,谁能听出来?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成都现在正在一步步走向崭新„„

师:听出来了吗?(对读的同学说)你先说,你发现毛病没有?

生:我第一句和第二句连在中间的那个句号用错了。

师:不是句号,同学们没听出句号来。

生:是名字?

师:你觉得这两句连上没连上?你再读读,修改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读!不读、不多读你就找不到哪里有毛病,你再读一读。

点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不应以教师的修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支老师让学生自主改作文,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生再读)

师:体会出来没有?我再提醒你一下,如果你第一句是这么写的,“成都这个名字太亲切了,是因为„„”这们就好了,毛病是不是在这儿?你把“是因为”去掉,再读一读。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现在正一步步走向崭新。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有一个地方用词也重复了,“现在正在”我觉得有点重复。

师:你的意思是把“现在”去掉,“正在”就是“现在”的意思。你的意见很对!好,再读一遍,把“现在”两个字也去掉。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它正在步步走向崭新。成都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比如建筑,商业,休闲美食„„(学生越读越快)

师:哎,等等。“如建筑、商业、美食、休闲等”,(老师示范读)这么读多有味道。

生:(再读)建筑、商业、美食、休闲等。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成都的美食巨变。

师:这是你写的第一段?

生:是。

师:你们觉得第一段有什么特点?先夸她。

生:总写了成都的变化。

师:又引到了——

生:又引到了一个方面来写,是分写。

师:又引到了她要写的两个字“美食”,这就是先概括写,再具体写,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你再把它们读一读,让同学们体会一下。

(学生再读第一段)

师:听出她从这么多的变化引到了要写的“美食”变化上来没有?很好,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点评:“课标”指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学生在相互评改作文中实现了优势互补,竞争激励,共同提高。

生: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好吃嘴。

师:这句话有用没有?

生:有用,因为她喜欢吃,她才会知道成都的食品在哪些变化。

师:她对美食有好多好多的亲身感受,因为她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者。好了,美食者,就继续读。

生:我吃过很多的小吃,很多地道的川菜及成都人最喜欢吃的麻辣火锅。我就大概介绍一下成都的火锅。

师:听出她这一段和第一段的相似之处没有?

生:她又从美食引出“火锅”。

师:从好多好多的小吃,最后又引上了她要重点表现的火锅!这们既照顾了面上的多,又重点突出。继续读。

生:在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

师:去掉“在”,再读。

生: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

师:你也辣怕了?为什么读得那么胆怯?

生: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现在可不同了,有海鲜火锅,牛蛙火锅,还有泥鳅火锅,真的让人一看,口水就流下八尺长。

师:你们觉得这们写合理吗?

生:合理。

师:为什么可以?

生:她这样写起到了夸张的作用。

师:对了,李白说过“白发三千丈”,他有那么高的个子吗?

生:没有。

师:什么说法?

生:夸张。

师:好了,接着读。

生:不是我夸张,真的,大家都知道电视里每天都要播放一个节目叫“美食成都”,这是好吃嘴们最爱看的节目„„

师:慢一点儿,别一听见吃就着急了(学生读快了,提醒学生慢一点儿)。

生:在火锅店里,我们原来最常见的就是圆形锅底,但现在不仅有方形的了„„

师:停停,你们听得有点儿糊涂没有?

生:有点儿。

师:念得有点快了,别着急,慢慢儿念,好吗?

(师再次范读)

生:有的是方形的,还有的是多边形的„„这就是变化,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一次,省展览馆举办了火锅节,很多有名气的火锅店都到展览馆去推销自己的火锅,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个社会都很重视美食,要不然,成都为什么叫美食成都呢!是因为我们成都的美食也可以看出成都的百姓生活也提高了很多,因为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才有钱去消费美食,所以,我认为成都的美食应该是巨变的。

师:听完了,你们觉得她讲成都美食,以火锅为例,写出了哪些变化,谁来评评?我可

记住她写了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怎么联系的,以哪个为重点。你说说有哪几个方面?

生:她第一个方面写的是成都原来只有一种火锅,就是麻辣烫,而现在却有许多种火锅。

师:那就是品种增多了,还有第二个呢?

生:第二个就是锅底的形状,原来只有圆形,现在却有正方形、三角形„„

师:第一个变化是火锅煮的东西的变化,是不是?第二个火锅本身锅底变化,第三个是——

生:第三个变化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了。

师:这是她讲完三个变化以后作的总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呀?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第三个变化——

生:我认为第三个变化就是成都的火锅宣传。

师:举办火锅节说明火锅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再把你三个变化以后的总结读一下。

生:从成都的美食就可以看出来,成都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有剩余的钱去消费。

师:你们觉得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对别人表扬要毫不吝啬。

生:首先好在写作的方法。先总写成都的变化,引述到美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又从成都美食的变化引到了火锅,而写火锅分述了三个方面,又从美食方面进行总结,拓展开去想到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体会到成都的巨变。我认为,这篇文章好在总写和分写非常鲜明。

师:她认识得很好,但我要纠正的不是总写和分写,是面上的概括介绍和重点内容的引入。还有什么话说?

生:我认为她第一段写了“成都是个十分亲切的名字”,使人一目了然,很好。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成都的美食,让人寻味。

师:他主要谈了她文章的结构,谈了文章的开头对后文的作用。

生:我觉得(师插话:我的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让我听清楚,慢一点,别着急!)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地方是真实,具有真实性。

师:对,她说内容真实。

生:夸张用得好。不仅介绍了火锅,还吸引外来的人。

师:而且还让人知道成都人真的流口水。

(生笑)

生:事例对比方面写得很好!她是用一些具体细节拿出来和以前比,这样就显得更加细腻一些。

师:大家想一想,她用对比没有?

生:用了。

师:但对于过去她写了多少,简略到什么程度?

生:一句话。

师:一句“只有麻辣烫”,把现在有什么都列出来了,那意思是现在这些过去都怎么样?

生:没有。

师:这样对比行不行?

生:行!

师:我还要问一点,你们说她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成都的美食,写的是美食中的火锅吗?

生:我认为她这样写,写的是成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从美食、从火锅这一点悄悄地反映出成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上小

得不能再小的一个点扩展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你们认为这一点怎么样?(生:很好!)你们认为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再值得思考的地方吗?

生:文章结尾“我认为”好像是回答问题一样,应该改一改,首尾呼应。

师:你再读一读你结尾的地方。(生读)你们感觉怎么样?(生:不太出色。)谁给她换一个结尾?

生:啊,成都的美食真是巨变啊!

(生笑)

师:这个结尾你们满意吗?

生:可以。

师:你说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就是不出色,但也可以用一下。

师:如果再没有别的了,用这也行,意思就是凑合着用吧。谁还有别的?你好久没说话了,你说。

生:成都的美食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

师:这个行吗?不满意的继续说。

生: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成都的美食有没有巨变呢?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在结尾?用反问的方法结尾,比较有力,还有什么方法结尾?

生:成都真不愧是美食之都啊!

师:你说用这个方法结尾行不行?(生:行)我说不行,因为在前一个自然段说过同样的话了,有没有?(生:有)谁还有结尾?

生:成都的美食带领着成都人生活的变化,创新。

师:还没想好,你的意思是成都人的生活变化了,成都的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再找一个同学给她结尾,你来。

生:成都的美食变化又可以让“好吃嘴”们大饱口福了。

师:说“好吃嘴”不好,说“美食家”吧。

点评:支老师引导学生修改文章中的错误,从错误中认识什么是正确的,在修改中掌握方法。从一点一滴的修正积累中,学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真正达到了以改促写的目的。

师:你对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有什么看法?

生:阅读上有很大进步,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

师:你用过去怎样,现在怎样说清楚,写一个作文后记。

点评:在交流展示这个平台上,支老师与学生一道追求完美,享受学习。支老师时而点拨,时而发问,时而范读,进而鼓励,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到时间了。告诉你们一个方法,你们回去后可以召开一个笔会,像今天这样交流,共同评议。

(该下课了,但学生们仍不愿离去,支老师作了交谈后,终于下课了。)

[感悟]整堂作文课行课90分钟,集指导、习作、讲评于一体,课堂情感真挚,气氛浓烈,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充分体现了支老师幽默风趣、开放有序、以读为本、重在参与、点拨智慧、享受教学的行课风格。学生不仅学到了习作的方法,激发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习作的欢愉,成功的欢愉,增强了作文的信心,从学会作文中去学会做人。

4.支玉恒-可爱的草塘课堂实录 篇四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寻找默契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在教室上课,今天在电教室。

师:噢,你是从上课的地点来说的,不错。

师:从你的眼神看得出你最想说,请你讲。

生:今天听课的老师特别多。

师:你是从听课的人数来谈的,很好!

生:老师,您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裙子特别漂亮。

师:你真会观察,赞美的语言总会让人的心中充满了暖暖的惬意,我也有这种感觉,谢谢你!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让我们准备出发。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一处我们从未到过的地方。(老师用绿色粉笔板书:草塘)通过课下的预习和查阅资料,谁来描述一下草塘的样子?

师:你已经跃跃欲试了,请你先来。

生:草塘里面有草,很大很绿,茫茫无边,一望无垠。

师:“茫茫无边”和“一望无垠”都是说明草塘很大,两个词用在一起就重复了。所以,你只用一个就可以了,你的知识很丰富,如果说话时再注意一下严密性,那就更好了!

师:你已经举起了手,请你谈。

生:我通过查阅《科学杂志》知道草塘是长满草的洼地。

师:查阅工具书,的确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你很会学习。草塘就是洼地里长满了草,无边无际的。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去怎样的草塘吗?(老师顺手在“草塘”二字的前面加上“可爱的”三个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读“可-爱-的-草-塘”。

师:聪明的同学,说话和做事都不是拖拖拉拉的,请你们再利索地读一读。

生:读“可爱的草塘”(读得很好)。

师:草塘在哪儿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图)师讲解:这个可爱的草塘在我国东北部的北大荒,这儿曾是个荒凉的地方。解放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计划地开垦,在千里沃野上建起了一座新型的国营农场。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今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路过济南、天津,经过沈阳、长春,便到了我国东北部北大荒的草塘。

师:现在,你最想干什么?

生1:读书。

师:你看!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了,和老师的心情一样。生2:想马上到草塘边去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这正符合北大荒的导游小丽的心愿,因为小丽说了:要想到草塘看看,先要把课文读给她听一听。同学们,你们读得怎么样了? 生1:我读得很熟练。

师:你是从熟练的程度上来说的,相信你一定读得流利。

生2:老师,我读得不太熟。

师:你很诚实,老师最喜欢你。

生3:我读书时能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师:是啊,“字字入眼”就能读正确,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读书的精益求精;“句句入心”,这可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哦。

生4:读后,我觉得草塘太美了。

师:你肯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老师心里有数了,谁来读给小丽听?

生1:读第1——6自然段。

师:你读书进步多了。

生2:读第7——13自然段。

师:老师很喜欢你读书时那种专注的神情。

生3:读第14——17自然段。

师:你读书真投入。

生4:读第18——19自然段。

师:读书速度要均匀,不要抢,这可能是你读得太熟的缘故。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这儿还有几位北大荒的特殊客人呢!你能正确地认出它们吗?(大屏幕出示:掺假波光粼粼没膝盖清凌凌画卷置身)

生:(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

师:作者初到北大荒,觉得没意思。可是当小丽带他到草塘游览一番,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北大荒的草塘,我感到十分纳闷,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1:草塘很美。

生2: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师板书)

师:老师果然没有看错,你回答得简洁完整。

三、重点感悟,读说训练

师:文章的哪些段落让你感到草塘太美了?在他读的时候,你的头脑中会浮现文中的画面吗?

生1:“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你的周围全是芦苇和蒲草,茫茫无边,真的就像大海一样。生2:“浪花翠绿翠绿的??涌向远方。”

师:你是否看见了浪花?

生3:看见了。

师:这浪花实际上指什么?

生4:草塘里的芦苇和蒲草。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请你说。

生5:“仔细瞧那浪花??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你看到草塘的美景了吗?

生:看到了。

师:是谁把你带进这草塘的?

生6:小丽。

师:这是你的见解。

生7:是我同桌入情的朗读。

师:很有说服力。

生8:是我自己的想象。

师:你的见解高人一筹,也很会学习,我们自己用心想象,就能进入课文的描写中,才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呀!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1:“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我看到那儿的草又绿又美,风来时,像浪花一样,一起一伏,很漂亮的!

生2:“一层赶着一层”是说一层又一层的草儿是你追我赶地朝前方涌去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3: 神情专注地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4:“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我感到草塘特别大,那里的草特别多。

师:谁能把草塘大的感觉读出来?

(几名学生读得很好。)

师:(指一名女生)你读后,我头脑中马上浮现了绿绿的、大大的、美美的草塘。你读书的秘诀是什么?

生: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来到了草塘的中间。

师:谁再来读读其他的句子。

生:“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

篇二: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授课风采实录

2003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宜宾讲学

听课笔录及体会

四川荣县正紫镇学校廖立新

11月6日、7日来自省内外的三千多名教师在宜宾市人民广场体育馆,现场观摩和听取了支玉恒、于永正、徐善俊三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评课说课。

第一部分感受特教的课堂魅力 一、三位特教都设计了一个精巧而鲜活的课的引子,实现了融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绪、向既定方向调动学生思维的意图。

㈠ 支玉恒老师的课引分这样三步:

①师问:在这儿上课,这么多老师围坐听课,心跳吗?学生回答:心不跳。师:心都不跳了,那咱不上课了,快呼120!学生大笑,紧张情绪由此冰释。

②师问:会背古诗吗?生:当然会。师:那就背背《望庐山瀑布》吧。生背,明显的不怎么讲艺术处理。师:想听听我的意见吗?生:想。师:朗诵作品,要用语速、语调以及姿体语言的变化体现情绪的波荡,同时脑中还必须出现诗文的意境,这样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听众。然后支老师用饱满的热情高亢的声调再配以恰如其分的手势范诵了一遍。哇,那真是满堂彩呀。谁都想不到这是一位近七旬的老人!接下来,支老师用富有魔力的手势导引同学们又朗诵了一遍,说来奇怪,效果这么着就出来了!全场掌声雷动,那是打心眼里佩服啊!

③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知道,您姓支,一支两支的支。师:好,那你们就亲切地叫我一下吧。生亲切地喊“支老师”。师:再响亮地喊我一次。生响亮地喊:“支老师”。再悄悄地称呼你们的支老师。生悄悄的喊:“支老师”。

㈡ 第二课时。举行上课仪式后支老师是这样调动学生情绪的:

跟老师来练习对话:

“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同学们真精神。”“老师更精神。”“同学们真可爱。”“老师更可爱。”“可爱?老师近七十了。老人最爱听的是健康!——咱们从来。”

“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同学们真精神。”“老师更精神。”“同学们真可爱。”“老师真健康。”“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唔,我坐下上课,不大好吧!” 生大笑,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

㈢ 于永正老师的课引是从自己的姓开始的:

①“老师我姓于,什么于?干钩于,一个干加一个钩不就成了于?”“同学们想想该怎样称呼我?”“于老师。”“还可以怎样称呼?”学生发散想象,什么于伯伯、于爷爷、于教授、于博士、于外公等等一连道出二十余种叫法。其中有一位调皮男孩说还可以称呼“于好笑”。来自江苏的于老师开始显然没有听懂,后经同学提醒明白了。他说,“这个名字有意思,但如果将‘好’字的音变成“hào”就更好了。于‘hào’笑,我就是爱笑嘛!”

接下来,于老师选择几个称呼加以点评,说明说话得讲“名实符与不符、称谓合适与不合适”。②“于老师来上课,欢迎吗?”“如何表达呢?”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回答出:坐端正、掌声、行动、微笑、歌声、献花、握手、专心听讲等等。“表示欢迎的方式很多,会说一句话来表示欢迎吗?”学生踊跃回答出:于老师您好!欢迎您,于老师!谢谢您,于老师!??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每一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的或能扣住学生心弦或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导入语”。自省平时教学,常用前一日的“总结”、“批评”作导入语,破坏了一节课甚至是一天的好情绪,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二、教学活动中都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支老师的课,人文气息很浓。

1、)稍后有一位同学小声回答:《只有一个地球》。师顺势:谁说支老师的问题就难回答?后悔了吧。机会是争取的,稍纵即逝啊!

2、权”,只有争得了的才能读,其余人不能读!于是有二十多人获得“首读权”。读了的为“勇气”高兴,没读的被调着胃口,为下一次“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作了铺垫。

3、“谁是班上读得最好的?”该生读完第一段。支老师说,“第一名在此,我想定然有不服气的。谁来把她读坐下?”以后是逐段往下读,“打擂”的气氛十分火爆。

4、的一句祝贺、一声告慰、一个微笑。握握手、摸摸头便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融洽感情。学生有失礼的时候,善意含蓄地帮其纠正。在“实话实说”活动结束时有一个细节,支老师与“佳宾”逐一握手道别时,一位同学没有起身。支老师说:“哇,生物学家的架子好大呀,坐着与人握手!”话音未落,孩子马上站了起来。以下各位学生都做得很好了。

5、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口头向全班“发表”。

于永正老师在评课说课时曾谈到两个人文精神缺失的课例:

【事例一】观摩某地一次公开课,一位年青老师的数学课:正上着课,忽然从黑板上掉下一块字卡,一学生迅速跑上前拾起双手递给上课的老师。可这位老师倒好,不但没表示感谢,反倒白眼视之:上课,不要随便下座位!

【事例二】在一次社会课上,一大腹便便的孕妇被请来协助上《我从哪里来》的常识课。老师请她介绍了怀着孩子的辛苦和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又允许学生们与之亲密接触。好家伙!孩子们上前对着大肚子又是摸、又是听、又是不停地问。课的设计很好,可遗憾的恰好忽视了人文关怀——师生几十人始终没有人想起请这位孕妇坐下。——不是偶然的,“知识本位”啊!

三、㈠作为语文教学,他们都非常重视读的训练。显然这种频频的读又不是一条线一个面机械的重复,而是设置了多种情势、在不同的方式下让学生读的。学生始终乐读不乏。

支玉恒老师《只有一个地球》前前后后共穿插进行了八次朗读。

1、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同学读课题:怀着珍惜的感情深沉地读一次;自豪吧,拍着胸口再读一次。

2、利用学生争夺“首读权”,有近一半的同学读全文一次。

3、“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全体读课文一次。

4、利用“打擂”的方式,自由争取把同学读坐下,逐段换人朗读。

5、大家一起用最好的效果朗读最后一段。

6、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快速默读全文。

7、“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您心里是何滋味?”学生说出酸、苦、辣等,逐一抽生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读出来。读出了味道的,分别以“赛赵忠祥”、“赛倪萍”等名主持呼之。最后支老师问大家想不想回到甜的感觉上去,于是全班再齐读第一段。

8、将课文内容写成的五个抒情句子连读,这就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再读再体味。

徐善俊老师教授《可爱的草塘》则是采用同学竞选“导游小姐”、“导游先生”来激发同学们反复读、读出意境、悟出感情。其间徐老师精彩的范读也的确起到了对学生进行诱读的作用。

㈡在读的主线上自然地融入听说和写的训练。

支老师《只有一个地球》

1、“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抽生理解要求的三层意思:“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支老师顺势道:“对,接收信息要无误,处理信息要敏捷,执行信息才准确。”

2、轻松自然地会话。而第三课时《实话实说》的语文活动则是集中训练学生思辩与口语交际的。

3支老师说:“咱不写段意,我们一个意思只写一个抒情的句子。可以写课文内容、写感受、写呼吁都行。五个意思选写一个即可。”(教师出示课文五层意思:①地球美而小;②资源有限;③再生困难;④搬家不可能;⑤保护地球。)支老师这样鼓动大家:我们筛选出写得好的将给以奖励。奖励他在黑板上出版,在全班发表自己的作品。

4、“想变戏法吗,马上有惊喜哦。”支老师变戏法般地将以上所写的五个句子连缀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散文诞生了。同学们心中一定会窃喜:一篇散文创作原来就这么简单!

徐老师《可爱的草塘》

课中对说的训练是通过选拔导游将课文描述改编成“导游词”,进行导游活动来实现的。

四、课堂提问有特色。

支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提问分这三步:

第一、“在老师提问之前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然后默读全文。”

第二、“读好了吧,我提问了。唔,我倒是想请大家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借助课文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不提。” “快快,大家猜,猜中了我马上退出会场!不想试试?”

(学生踊跃提出许多诸如课文中心、写作特点、读后感受、对环境恶化的态度、挽救地球的办法等等问题。既折射出平日里程式化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痕迹,又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视角的广度。)

第三、最后支老师出示问题:“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您心里是何滋味?”(“滋味”的提法比“感受”“体会”等提法学生更易于捕捉。)

五、课堂处理富有教育机智。

支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中,在读的第5个环节上,学生竞读打擂推至最后一段,共站着三位同学,这是公认的难分伯仲的“并列第一”。然后支老师叫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段。读完支老师示意三人,现在可以坐下了。有一生坐下,另两人自信是最棒的,不肯坐下。僵局出现。支老师叹一口气:你们该坐下,你们没按要求做。刚才叫大家一起读,你们没有读!二生急忙申辩:我们读了的。“对啊,你们加进去读了,有你们第一名的效果,又有全班一起的努力,当然能够把你们读坐下!请坐吧。”僵局迅速得解,全场师生为支老师的机智一起鼓掌叫好。

徐老师谈到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教学《赤壁之战》一文,他先是用选拔两军主帅的方式激发学生反复熟悉课文。然后竞选出两军主帅,分别扮演曹操、周瑜作战前分析、战斗部署、战后总结来训练学生说话。其中双方都着重作出了胜败的总结,分析得很有见地。听课教师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也自鸣得意起来。忽地站起一位同学质疑:据我所知,曹操是从来都不肯承认错误的。我心中暗想这同学说得对,曹操杀蔡瑁张允杀杨修几时认过错?可我教学活动就是这么设计的呀!

急中生智,办法有了。我说:同学你看书真仔细,说得很对。但我们想想,曹操吃了这么大一个亏他嘴上不说,心里承认吗?我们比他耿直,就由我们代他说出来吧。学生这才信服地坐下。

六、这三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都没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这几位特教的课虽都是传统的手段,但因为他们都捕捉到了新课标的精髓,从内蕴上与新课标保持神似,加之他们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用语的幽默与机智,传统课型却没有丝毫的死板与暮气,相反时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觉得,原来传统形式的课堂也能烘托出如此火爆的氛围,设计出如此新鲜的样式。

特教们似乎正是在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来说明“课改就是多媒体教学”这个认识的偏颇。是为了纠正一个观念,以为离开了多媒体就上不成新课标的课。(支老师叹息道:多媒体课件是一柄双刃剑啊,用得合适促教,过分依赖则伤己。现在有好些老师是离开了课件就没法子上课了!)

在谈到“多读”是语文课质的特点时,支老师有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说他不反对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他绝不迷信多媒体教学。他举了两个例子:

某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之”字形铁路的设计及行车过程始终很难理解。后来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懂了。他问:这样的课好吗?——不好(支老师自己回答)。他急于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语文课毕竟不是自然课,文章应当是读懂的,而不是通过媒体演示看懂的!

又如《桂林山水》如此优美的文字,能因过度使用课件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扼杀吗?

第二部分特教们的评课说课

支玉恒老师评课说课:

1、语文课一定得重视读。首先要端正对读的理解,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读有三种功能:①读的程序性功能。把读当成课堂教学内容变换的一个程序。现已弱化。②读的答问功能。师提问,学生以读作答或让学生带问朗读。③读的表现功能。通过读来体味文章传达的意蕴。如《第一场雪》的读可以设计出:谁来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谁来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几个功能中,最重要的是读的理解和感悟功能。读中理解,通过读来理解,文章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不妨多多以读代讲代问。“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对读的要求。这样说只对了一半,这一半是理解了就便于找准感情基调把课文读好。那另一半呢,其实也完全可以“用读来促进理解、感悟”。关键是要把小学语文课中读的技巧尽量讲得形象些,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做出高水平的范读,师生共读。

2、问题的设计要考究,不要问些没有建设性的问题,更不要用繁杂、琐碎的问题来狂轰乱炸。不要刚走出“满堂灌”又误入“满堂问”。

3、备课的方式宜粗不宜细。备课过细,那真是走钢丝了。我们说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给自己呢?粗线条的备课有助于锻炼自己。课堂是变化的,我们要的是灵活机动不是死的本子,我们要的是“以学定教”,而应主动放弃“以教定学”,学生怎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呢?再者,教师在偶发事件中表现出的机智、课堂驾驭能力、活动调控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习得的,是在困难条件下给“逼”出来的。抛开细案,放开胆子,让教学相长吧。

备课还要力避程式化。“教无定法”在语文学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4、关于课标的学习。不要老是埋头教书,还得多抽时间思考,不说“一日三省吾身”,一课一省还是必要的。新课标从哪儿起呢?把新思想新理念与自己过去的干法相比照,做到了的就不再操心了。没做到的就要在头脑中做好标记。

总的说来我们首先要做到“三要三有”。“三要”是:①要自主。新课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精髓。②要综合。语文课是整体性强的学科,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课。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是错误的。“工具性”、“人文性”应统一不可偏废。③要实践。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要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言实践能力。“三有”是:①有空间。备课中要给自己留有空间。课堂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独特的体验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最真的,一定是一个闪光点。②有情感。“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不是所有的,说明文情感就很弱。但语感则是一切语言文字都不可少或缺的。③有兴趣。兴趣是行动的起点,兴趣是学习活动得以维系的粘合剂、兴趣是克服困难走向更高更强的动力。

于永正老师评课说课

于老师反复强调,课堂首先是一段生活,其次才是教学。我们的课堂应当是生活化的课堂,................

应当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1、老师进了课堂,对学生首先要有感情的投入。常说什么“人文性”、“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根就在于“情”,教师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硬逼硬灌。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做;行行出状元郎。梅兰芳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人否认他是大家是人才;郎平日记错字百出,标点一逗到底,以句号结束。也没有人否认她是人才。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样心态才正,才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3、要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悄悄地把批评送到耳边,送进心里。这里他送了我们两名句名言:“理解是爱的别名。”——泰戈尔。“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冰心。

4、兴趣是可以培育的。

第一、兴趣来源于老师的关爱。(好老师首先应当是好人。)“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

第二、兴趣来自于老师上课有意思而不是单纯讲“有意义”。有意义的内容得想法给他套上有意思的外衣,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再好的东西也因“卖”不出去而没有意义了。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机智风趣有幽默感。

第三、兴趣来自于老师的激励,来自于成功感。丁肇忠先生中学时数理特优,文科也非常不错,尤其喜欢历史。究其原因很简单,他上高中时历史曾得过100分,这就是动力之源。对同学,有优点要推动他向更高更强,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表扬他,降低要求也要让他从成功中找到那种爽的感觉。

地址:四川荣县正紫镇学校廖立新邮编:643111

二OO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篇三:第二届优秀教学课件、课堂实录获奖名单

第二届优秀教学课件、课堂实录获奖名单

附件三:

5.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 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8

支玉恒老师怎样教学生提问题

深圳市园岭小学二分部 许彦达 邮编518028 电话0755-81105898 下午教研活动,,看支玉恒老师的录像课,执教的课文是《鲁本的秘密》,很是受益。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不少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支玉恒老师的课启示我们:

1、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基础。

揭题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读这篇课文。我读了这篇课文很受感动。不知你们在预习时是不是有同感。

生:是。

师;这篇课文很能打动人。下面我们就再感动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就拿起书来再读一次课文。

这是第一次读课文。读完,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这篇课文老师只想提一个问题,但我怕你们回答不出来。这样吧,你们再默读一遍课文也提一个问题出来。注意只提一个。我们全班四十个人就能提出四十个问题。你们有四十个问题,不管老师提的是个什么问题你们都不怕,因为总有人提的问题会和老师一样。好不好?

生:好。

师:看谁能猜到老师要提的问题。开始。

这是第二次读书。

然后指名学生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如下:

A鲁本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作那么大的努力给妈妈买胸针?

B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秘密说出来而要一步一步写出来?

C为什么鲁本穿得很破旧还很自豪?

D为什么母亲无言以对还欣慰地笑着一把把鲁本搂入怀中?

E为什么说妈妈是全家的粘合剂?

F这篇课文是写鲁本给妈妈买礼物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给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很长,又是略读课文。我算了一下,很快的读一遍要七分钟。一般人不敢让学生读。本课的教者不但读了,还读了两遍;不但读了两遍,还变换了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读得有层次!读得有质量!正因为如此,才能提出上面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2、教师适当的引导调控激趣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助推器。

问题A是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跟老师握握手,跟老师握手就表示你没有猜中老师要提的问题,下面没猜中我就跟他握手。虽然没猜中,但你提的问题很好,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提出上面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同时,还提了这样一些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鲁本对妈妈的爱?

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问题

师:什么顺序大家知道不知道?

生:(齐)事情发展顺序。

师:看看这么好答的问题,我不会提。握手。

第二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课文中写的明明白白,一读就知道,我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吗?握手,请坐。

第三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第一个问题基本相同。

在引导第三个学生提问后,有这么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打个赌好不好?

生有几个说好。

师:谁猜到了我要提的问题,我就向全班同学深深地一鞠躬,并立即走下这舞台。愿不愿意打这个赌?

生有的说愿意有的说不愿意。

师:敢的把手举起来,继续猜。谁愿意赶我下台?

生笑。

下面教师继续让举手的学生提问题。

上一篇:健身房环境设计与布局下一篇:质量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