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24-09-15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精选12篇)

1.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一

历史教学不可想当然

中学历史教学 2009.1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2007年长春历史教学评优的评委老任观摩比赛后大声疾呼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自身教学中想当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为根治“想当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课中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A问道:“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我十分肯定地说:“当然有了。”这时有学生B插话:“怎么问出这么没质量的问题?地动仪当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馆里。”紧接着,又有学生问道:“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可以测5·12汶川地震的。

课后,我并没有想许多,我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准确的。然而,几天之后观摩了 纪连海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的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感触颇深。纪老师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用史料阐述历史。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列举了以该图为背景的家具、火花、扑克。为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数学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为了证明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他列举了《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钉接榫合结构,并且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造船术进行比较。在这堂课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有史料为证,有图片史料,有文献史料。纪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北宋废除晨钟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时,纪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证据,还呈现了两段文献史料加以证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纪老师与一名学生的对话。纪老师问:“你怎么知道这家店是卖药的?”学生说老师先前说过。纪老师追问道:“哦,刚才我是说过,那你自己观察图片,判断该店是否就是卖药的?”我觉得纪老师的追问太精彩了,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说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史料才是了解史实的依据。总而言之,纪老师这堂课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养成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和学史方法。

纪老师言必有据的严谨教学令我十分愧疚。我开始怀疑自己先前那堂课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损毁,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后人制作的复原模型,因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如学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馆,也更没有测汶川地震的可能。由于我本人的想当然,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造成了一错再错。

历史教学的想当然不仅违背史学基本理念,也背离了“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山昌岭老师在《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和“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教师想当然的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史实错误,也必然导致历史结论的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开始想当然,从而逐渐养成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方式。学生B的插话就是明显的例证。

教学想当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师怕丢面子的掩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高,证据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教学,我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却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助于教师自身养成言之有据,言必依据的思维品质,更不可能具备史料(证据)教学的能力。所以,当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教师自然就会想当然。久而久之,想当然就成为一种习惯。

根治教学中的想当然,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对什么是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本身,教师才能准确阐述历史,解读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史学基本素养。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加强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故意绕弯子,为保持颜面而不懂装懂。如果坦诚地把自己的不足显示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证据意识,而且可以逐渐剔除教师自身想当然的习惯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类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料作者由于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从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后,教师还须加强经常性的反思,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几点,教学想当然就将不复存在,求真求实的教学风格也将逐步形成。

教师纠正自身教学错误是勇敢的,是负责任的,也是严谨教学的开始。不久之后,我就此前所犯错误向学生致歉,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关于地动仪是否测出汶川大地震还在查证过程中。

2.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二

一、增强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1. 新课导入应巧妙新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无一个好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就像优美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叩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新颖性。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就会感觉历史教学叙述的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历史教师应广泛阅读,关心时政,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思维,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我在讲1929—1933年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就联系到今天同样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讲反法西斯的时候,就联系了当今世界关注的反恐问题。又如,在讲“古代科举制度”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与弊,让他们谈谈自己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这个问题既是热点问题,又是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拓宽了思路,激发了兴趣。

3. 教学语言应生动有趣。

历史的内容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但是目前有些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和学段的不同,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调、节奏、表情的变化来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课。

4.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课堂上,不仅教师辛苦,信息量少,而且由于展示平台单一,学生也容易疲倦,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就应适量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PPT等软件来制作自己的课件,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仰慕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效果如何直接与教师人格魅力与影响力有关,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越大,他的意图就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和教学效率的可能性也越大。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要树立学者形象。

具备渊博学识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仰慕感,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学者型的教师不仅需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通晓教育教学业务,还应有自己的并适合于所教学生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

2. 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要求教师应关心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老气横秋,也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 要展示高尚品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身正”、品德高尚的教师更能有效顺利地开展教学引导工作。要做到“身正”,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目标,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梯精神,任劳任怨、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依法治教、廉洁从教的法治观念,等等。

4. 要怀有慈母心肠。

“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教师对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培养好师生感情,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激励学习动机,及时检测与小结,适时鼓励与表扬,督促和引导正确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向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检测与小结;其二,学生自我的检测与小结。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种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配合检测、小结及学习中学生的进步表现,教师应适时鼓励和表扬。这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进行肯定的一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然,鼓励和表扬应适度,过分的表扬容易导致学生自满、自骄,也会使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缺陷认识不清,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3.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09

古语有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们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笔者在教八年级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时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没有很重视这一课的教学。在上完一个班级之后,笔者自己也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之前先搞了个小活动——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然后随机找了几位学生上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谈到了北京大学。她说:“之所以向往北大,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可以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笔者瞬时就抓到了这堂课的契机,紧接着提问道:“那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大学吗?它又是怎么建立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大可供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那大家都知道北大设置了哪些科目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提出来,下面的学生就讨论开了:北大什么时候建立的啊?怎么还有前身啊?不是一开始就叫“北京大学”吗?于是,笔者就趁机导入这一课的内容之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上完这一课的内容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著名的北京大学还有这样一番历程。有些学生回家之后还去查阅了一些关于北大发展历程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是教师都不是很了解的内容。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显得兴致勃勃,期待再来一堂这样的课,而笔者也增长了不少关于北大的知识。

二、巧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看待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所以笔者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就联系了当今世界关注的反恐问题。二战本身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学生通过学习目睹了日本、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再加上教师联系实际,深恶痛绝地斥责当今恐怖主义的危害时,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当今恐怖主义的憎恶之感以及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之情,从而提高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再如,笔者在讲授如何评价“古代科举制度”时,就先让学生谈谈当今的中考、高考制度。当然了,学生对考试可是“深恶痛绝”,他们一一地列举出考试的种种弊端,个个都“义愤填膺”。可是当笔者话锋一转:“那你们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有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想出的选拔方法,也很容易被其他学生指出了其存在的弊端。

如果每节课都能通过这种方式,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拓宽了学生思路,也体现了“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一教学目标。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是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强烈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丝绸之路时,想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可是如果光靠笔者讲解,课堂就显得没有什么趣味了。于是,笔者在上课前让几位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编排一幕历史剧,让他们分别扮演中国人、西域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等,再现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学生看到这出戏是班级里的同学来扮演的,都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并且通过观看这样的历史剧,清楚地了解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这样一条大致的路线。再如,在讲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样的课时,笔者就索性让学生课前进行一定的准备,上课时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上台像讲故事那样讲历史,让其他学生从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即使有些学生准备得不尽如人意,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变得更加乐意学习历史,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果每堂历史课都能像这样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历史课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处于“副科”与“主科”之间的尴尬地位。当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遇时,教师的教学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历史学习成绩。

4.如何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篇四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历史课并不受学生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枯燥无味,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所以我觉得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二、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初中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5.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五

谢宝凤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广东深圳518048)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平时测试目的是什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这些迷惑和思考引发我产生尝试的念头DD在平时测验中尝试“升级”测试。在实践中,我找到了新课改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根据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水平,由原来注重整体评价的做法转向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

6.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六

一、用爱心做学生的知心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前提就是需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一切。特别是在我们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学生占一半多,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关爱,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大部分学生来到学校后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我们的农村教师好多人都说 :“现在的学生难以管理,教学成绩难以提高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要用我们无私的爱去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做学生的知心人,让这颗爱心永驻学生的心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一 )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不能否认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对名利的追求中奋勇拼搏,甚至不惜牺牲人格尊严。而教育在这个物质追求的大潮中也变得越来越势利,唯利是图,恰恰违背了一个教育者的本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第一次走进讲台起,除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创新外,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踏踏实实的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会有一颗真正的爱心,无私的爱着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搞好师生关系,巩固学习兴趣。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喜欢的老师,除了知识渊博、讲课生动等等之外,还要对人和蔼,充满爱心,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作为一个教师要懂得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在处理完一件具体事情之后,要自问:“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要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假如伤害到到学生的自尊,要及时找机会向学生道歉,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对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就更浓一些,自然效果也好些,反之则然。所以,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开展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与后进生的情感交流。

作为一位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发展优等生,更要重视提高中、下水平的学生。下水平的学生,也就是后进生,要做后进生的父母、兄长、知心人。学习上的后进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真正的关爱,来到学校后再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可能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一蹶不振,进而可能会变成“双差生”。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时,往往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并会尽力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一学科学好。反之,如果他(她)对老师存在对立心理,便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与教师进行对着干,拒不学习这门学科,而且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久而久之,就成为某些教师心目中无可救药的学生。所以教师经常性的与学生接触交流情感的同时,多欣赏一下后进生的闪光点,给后进生多一点点的关爱,给他们多一点点温暖,多一点点的自信,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心理基础,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的安全需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得到社会肯定性的评价,找到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某种知识或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小学儿童维持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维系良好注意能力的关键要素。良好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但是兴趣的激发和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教学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启发下,踊跃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 ”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表达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二)激趣导入课堂,激发学习动力。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教师一上课就能用短小精悍而有趣的导语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必将对整节课产生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千方百计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这个兴趣点导入课堂,向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求知世界,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自己需要的的效果。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朋友与我们形影不离、息息相关,是我们一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叫“匆匆”,你们想不想认识他?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样的激趣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让生活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习的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但是教材仅是起一个导向的作用,至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做教师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学资源和生活实践的统一。为此,教师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信息的情景,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探索知识,领悟知识,掌握知识,逐步养成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习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本学科,本学科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本学科,从而对本学科学习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生活知识的导入,使所讲课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还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四)设置悬念式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道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不可收,采用灌输式或串讲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样的教学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特别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课上教师尽可能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挖掘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运用优美语言,调动学生情绪。

人们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较深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作为传道载体之一的教学语言,应有一系列的品质特点,使语言富于教育的性质,成为对渗透思想教育有积极教育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听起来有兴趣,有情趣,有新意,想听、爱听、乐听,吸引人。不需要辞藻的华丽,关键是有一种号召的力量,有激励的作用,激发探索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劲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六)保持良好的心态,创造愉快和谐气氛。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不管今天的心情如何,都要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用微笑的表情和温和的语言给学生们讲课,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即使是对待差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气氛。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

7.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七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教学设计

有许多学生在跟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的时候说,自己非常喜欢历史,可是历史分数为什么总是不高,最初我也很疑惑,但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学生喜欢的历史是历史故事、历史小说以及各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而我们上课学习的是历史科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历史规律、历史观点、历史分析的方法等等,当然也不乏历史故事,但那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就成为了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在课堂上关注学生。

1.在生活中关心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冬天上课的时候教师是最后走进教室的,所以不要忘了随手关上教室的门。课间学生来不及擦黑板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擦黑板。学生病了,教师可以及时送去问候。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给予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和体贴。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从注意每个学生的眼神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很多种不同的眼神。(1)渴望的眼神,往往是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当他们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的时候,眼神中有一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渴望,但又不好意思举手,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发现,及时提问,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2)失望的眼神,教材中总会有一些难点,在讲解难点的过程中教师总会看到一些失望的眼神,此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突破难点,如果人数较少的话教师可以课下找到学生进行个别辅导。(3)满意的眼神,说明学生听懂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地表扬,表示教师的赞赏之情。当然还会出现一种空空的、无所事事的眼神,这些学生的眼睛往往是直直地看着教师,眨都不眨一下,那可能是学生走神了,这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课,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对教材的熟练把握程度以及合理的课堂设计

俗话说:“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充分的体现。

历史知识的获取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要多读、多看、多练。多读就是要多读一些历史专业的书籍,拓宽知识面,要多读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以更好地从心理层面了解学生。多看就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我们要多看新闻,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多看和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充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多看学生爱看的书,寻找和他们的共同语言,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多练主要是指多做题,只有做题的量上去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重难点,才能在讲解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

当然,脑子里有再多的知识如果讲不到位,或没有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所以,好的教学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讲授长征的时候除了交待必要的知识点外,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再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长征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重要的地理标志、相应省区的位置。整节课结束后,黑板上就会出现一副完整清晰的红军长征路线图,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征的经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历史教师过硬的基本功。教师会在学生流露出的赞赏和钦佩中,感觉到和学生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学生对教师越来越信任了。这样,在师生和谐共进的基础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8.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八

一、用历史故事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爱听故事的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上课先讲与课本有关的故事,如果这篇课文没有故事就把主线用讲故事的形式串讲一遍。当然课要讲得生动,气氛才能活跃,才能引起全部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请学生打开课本学习课本知识,如,在讲到东晋偏安东南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讲讲“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由来。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统一中原,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祖逖为恢复中原做出了努力,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这样既使学生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出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预习,自己根据要学的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及故事,让学生在下堂课自己讲解,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一举几得。

二、对历史知识的串联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我在教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时,引导学生罗列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世界之最,出的题目是: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中国古代农学

3.中国古代数学

4.中国古代地理学

5.中国古代医学

6.中国古代天文学

7.中国古代建筑学

8.中国古代手工业

9.中国古代其他科技

题目打出后,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各小组分头去找,小组长负责记录答案,寻找完毕,小组分别派代表到黑板前去讲解,全班同学听、看和自己小组找到的答案是否一样,不一样再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自己在寻找答案和讨论过程中加深了记忆,这样学习也比较感兴趣,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教师硬灌他们不一定能听得进去。

(二)九年级综合复习时,我在讲解战后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专题时,利用两个体系进行串讲。

初中历史教材中重点讲述了近代史上的两次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这两大体系虽然确立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首先,两次大战的体系都是在国际战争之后产生的,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在战后初期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署一系列条约、协定而确立起来的“一战”后的新的殖民统治秩序,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见教材)建立起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其次,这两个体系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均势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了19世纪以来势力急剧膨胀和显示争霸态势的德国,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肯定了英法的战胜国地位和获得的利益。而当时势力较强的美国、日本却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就是说战后的均势结构还没有形成,由此给学生引出召开华盛顿会议是必然的。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间实力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摧毁,以英、法为首的西欧强国从此衰败下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这时候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只有苏联,美、苏成为战后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国和苏联两分天下的格局,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

第三,这两个体系确立后都同时诞生了维护自己格局的工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使美、苏两分天下,就产生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这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是冷战的产物也是其维护自己格局的工具。这样比较起来找相同点,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就会感兴趣了,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三、比较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比较是歷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我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这课时,把哥伦布和郑和进行比较,哥伦布航行的时间比郑和晚(郑和是1405年~1433年,比哥伦布早半个世纪),规模比郑和小,次数比郑和少,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到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哥伦布为什么比郑和的影响大呢?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正处在明朝前期,国家经济实力强盛,明政府为了加强同海外国家的联系,派郑和到世界各地,主要是以赠送礼物为主,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这样就违背了经济规律,给同学们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光花钱不挣钱,这样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其有利影响是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也就是说他们走出国门获取了经济效益,获得了大量的海外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在,我们学校配备有班班通,一整套电教设备,并且有网络连接,它以特有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直观性强,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求知欲、增强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9.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九

兴趣是个体对某人或某物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原动力。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的主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环节,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高尚的师德、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感化来实现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以一种崇高的人格风范来昭示和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手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教不好的学生。”当教师怀着爱事业、爱学生的满腔热情面对孩子们时,孩子们回报给他的是整个世界,孩子们对他们所钟爱的教师,常常伴随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赋予教师无穷的魅力,可以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二、科学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使学生在不断实现自我中体验成功的满足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应时刻注意知识的前沿动态,以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源,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重点与难点的讲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把新知识点的讲授安排在学生智力和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还要引导学生将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和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为一体;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时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充分调动其感官系统,使之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界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使教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2.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使其具有阶段性。每一个教学目标的确定,关键在于目标激励和兴趣的产生,成功的满足是兴趣形成的核心,兴趣等于意识倾向和积极情感之和,兴趣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积极情感。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明确,又要具体;既要分阶段,又要分层次。渴望学习上的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可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激发起他们对新的成功和满足的追求,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意识倾向。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程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讲授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提一些较难的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在讲授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用美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美

1.提高教学语言修养。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教师备课首先就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不可取代的手段,在平时教师应注意多阅读、多实践、多积累,在提高教学语言修养上花心思、下工夫。2.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质疑。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其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对问题不断研究的过程,也是兴趣不断产生和转化的过程。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较高期望,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把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结构,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巧设悬念,善布疑局,从而使学生兴趣不断产生和转化。

3.运用客观公正、恰到好处的评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至关重要。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在有意识地肯定学生成绩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提出要求,会使学生有自信而不断地奋发努力,但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多表扬,少批评,平时注意观察学生有哪些方面的爱好、特长和缺点,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二是表扬不能随意滥用,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三是评价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讲,男生易接受批评性的影响,女生易接受表扬性的影响。对成绩差的应多表扬,对成绩好的要严格要求,对外向型的要多批评,对胆小自卑的要多鼓励。

四、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自主学习,获取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让学生参与实践,可以尝试做以下工作:一是教师应把握最佳时间,传授主要的学科知识,给学生留下适当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灌输注意精讲,给学生必要的知识铺垫;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唤起深入研究的欲望,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热爱思维,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二是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求知环境。根据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充分发展,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尚未完全形成,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组织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参加各种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小组等,这有助于学生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力。三是开展主题学习竞赛活动。教师在学生围绕主题参与、备战竞赛过程中,诱导他们深入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体验研究学习、发现学习和创造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一种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五、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志趣

10.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十

要想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课堂上的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就是指那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而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过程的指令。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这三点做起,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第二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第三开展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

1、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提问

提问的质量和问题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并未进行精心的设计而是课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或仅仅限于较低水平提问或是流于形式。要想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问题必须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杜绝在新情境下盲目的提问造成问题与内容脱节的现象。教师应在上课之前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认真的分析,针对每项任务从方法、技能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入手,至少设计一项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再由此分配一些随机性提问,而不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个细节性、孤立性的练习中。例如,在怎样绘制地图知识学习之后,绘制地图的过程从整体上视为一项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根据地图的三要素已经能自己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出一幅学校的平面地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地图的种类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你们见过的地图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之后再对地图的种类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了地图的家族及种类,激起了学生对学习地图的兴趣,为学习地图知识奠定了基础。这种切合实际的提问即能突出重点,更从方法与过程等角度整体掌握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活动。

2、注意提问的语言表达制定提问计划

表达清楚所要提出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不会出现提问后为帮助学生理解而重新加以说明的情况,这不但无益于帮助理解,反而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精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例如,你怎样理解地理这门功课,或你认为地理应该研究哪些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3、分析学生认知结构调节提问范围

同样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来调节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提问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将问题分为款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回答情况灵活调节问题的范围,是指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增进学生对提问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如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上述提问范围逐渐缩小,更在于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多种答案的可能性。一般说来,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

4、分析学生心理水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一个有效的提问,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一个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应使学生确实亲身感受到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能引起一定的重视,即感到问题困惑但又不感到灰心丧气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情境。如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这几种提问都包含了教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有些似乎也是开放性的、富于启发意义的,但实际上,却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问题往往使得学生不愿意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而消极等待教师给出答案。

5、分析学生思维过程适当应用探寻性提问

许多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是甚至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教师在提问时,可多采用探询性提问的方式,即在学生对提问有了一个回答后接着追问几个问题,如“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等等,它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发展方向的作用。

二、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在地理课上我们要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好地图,课本插图,地理挂图组织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广,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借助地图,强化记忆。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地理知识的记。

2、认真设计地理板图渗透于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地理渗透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等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以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知识容量大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地理教学中渗透电化教学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接着课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开展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

1、在地理教学中地穿插地理趣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理要领、地名、地理数据、地理规律及其成因,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抽象的内容,单纯地让学生去记,是很难记住的,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与一些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地理趣闻加以验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2、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多媒体 幽默语言 影视资料 编演历史剧

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历史事件的起因,涉及的历史人物,值得学习借鉴的历史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较为单调,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头昏脑涨。面对这种枯燥乏味的尴尬境地,我们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历史教学内容中的“有趣”因素,充分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中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积极营造幽默有趣的历史氛围,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克服历史晦涩难懂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时空跨度大,许多历史事件原因复杂,教学内容远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学生学起来感到陌生棘手。此时英语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多媒体呈现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场景创设,模拟类似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场景,突破时空限制,再现历史场景的变化和发展,生动缩短时空距离,使尘封多年的历史事件清晰可见,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背景,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非常有利。例如,教学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时,学生在学习时觉得晦涩难懂,对当时的时局没有形成系统概念,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到当时时局的紧张气氛,同时体会到张学良与杨虎城的爱国热情,学生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很轻松了。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7月7日的这一历史事件”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播放1937年发生的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七七事变”事件的视频片段内容,然后加上老师的适时解说和独白,使学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全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真相,同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历史意义有了深刻理解。运用多媒体的这种效果比单独使用教科书效果好得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过程。

二、运用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

幽默的课堂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幽默的语言犹如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让学生听到幽默的语言是一种享受。幽默的语言唤醒沉闷的课堂气氛,打破师生间尴尬的局面,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发学生思维,使原本被动的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同时,使教师的讲课增强了亲近感和亲和力,更加融洽教与学的关系。所以,在授课时,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历史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不再枯燥乏味。例如,教学“官渡之战”时,我发现有两位男同学打瞌睡,我不是过去批评他们,而是把视线移到他们身上,幽默地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尽显英雄本色;课堂上打瞌睡的同学现在做美梦可能正在挟阎王以令小鬼,尽显官领导本色。”没想到老师幽默的话语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打瞌睡的同学在全班同学的笑声中被吵醒,感觉不好意思,立即振作起来,思路回到了课堂。类似的幽默语言唤起了学生的兴奋,营造了幽默的教学气氛,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三、插入影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广泛地选取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如关注时政要闻,关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和新闻人物的影响力等。历史教师只有广泛搜集和吸收并储备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诠释书本上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要总认为历史难教,而要积极寻找历史教材中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知识兴奋的节点,哪怕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一个历史小片段都会成为学生学习重要的历史知识与自主探究的动力。如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历史中的轶闻、图片影音结合当今的时事焦点,以此吸引学生的目光,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例如,教学《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章节内容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科技的雄伟景象,让学生了解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等,感受古代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古代科技有直观感受,以有助于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插图常常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历史教材的插图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并且学生对于插图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也高于文字。

四、组织编演历史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中,组织穿插编演历史剧在调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方面,有特殊的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历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尝试。例如,教学《商鞅变法》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这一重大事件的兴趣,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商鞅变法》。教学前,把学生编演历史剧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在教学时适时播放,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前创设探究情境,组织学生查阅《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等课外书籍,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编写课堂小剧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自主学习、讨论、编演历史剧,从中了解变法的目的和特点,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用现实的感悟思考未来。这种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搜集历史史料,激发阅读史料的兴趣,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历史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加深对所探究历史问题的认识,都非常有益。从某种角度讲,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新模式。在组织编演历史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搜集网上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理解,实现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储存,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浅谈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09.10.

[2]李敏镐.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北教育,2008.9.

[3]樊海娟.如何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体验真情实感[J].山西教育,2007.11.

[4]吴美玲.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5]顾文华.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功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

12.历史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十二

关键词:兴趣,历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写道:“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改变教师主动教, 而学生被动学的死气沉沉的局面, 按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 真正激活历史课堂。而要让学生动起来, 历史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 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就会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 并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那么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其目的就是想把刚刚入场的观众迅即带入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而历史教学中精彩的导言, 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作用。导课形式多种多样, 异彩纷呈, 但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以新颖的方式创造一种情境,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吸引其注意力, 进而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入无意注意,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例如在讲述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 一开始我并不是按常规直接进入讲述内容, 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71年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出访波兰, 在向波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敬献花圈时, 突然长跪不起, 这一事件在当时举世震惊。简短的叙述顿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历史情境, 使他们立刻产生疑问:勃兰特为什么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学生这种想要知道这一事件来由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正是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为下面要学习的二战历史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不同章节, 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如诗词、歌曲、新闻、图片、视频等, 力求巧妙地加以引导,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使之转化成好学的良好动力。

二、寓历史与现实, 唤起兴趣

历史与现实虽然存在着距离, 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现实中总有历史的影子。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信息日益丰富, 学生的视野也越开阔。特别是高中学生求知欲很强, 思维异常活跃, 他们关心社会, 关心时局的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历史现实的简单再现, 更乐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 获得新知, 以期学以致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当今发生的时政热点引入课堂, 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展开热烈的交流, 唤起学生求知欲, 又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发表独立见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以及探索新知的意识。

钓鱼岛问题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高考复习有关台湾问题的内容时, 我宣读了今年4月17日新华社的快讯:“海军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17日上午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巡航”。然后提问“中国南海舰队在钓鱼岛附近水域亮舰为何选在了4月17日”?学生立即回答:“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署纪念日, 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这一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割让给了日本”。我接着提出以下问题:1、“请大家回忆一下台湾古代称什么?在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大陆与台湾密切往来的史实?”2、“在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有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历史?是哪两次?”3、“哪些史实说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从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台湾) 一直到清政府设台湾府, 再到日本割占台湾, 二战期间敦促日本归还中国领土的《开罗宣言》, 最后到日本投降,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发展脉络, 学生们各个群情激愤, 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非法行径的声讨。于是我抓住时机, 启发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并要以史为鉴, 反对战争, 爱好和平, 珍惜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通过钓鱼岛问题的引入, 让学生既掌握了旧知, 了解了新知, 又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

三、现实参与, 培养兴趣

一切教育的影响,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就不能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体味成功的喜悦, 实现自我发展。

1、挖掘大众媒体资源, 使得历史鲜活起来。

在现代社会里, 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 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感兴趣的。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 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如讲到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时, 通过学生演唱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使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通过播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华, 到南京敬谒中山陵, 并到西安祭拜祖母陵墓的视频, 由此导出西周宗法制的学习。从而使晦涩的概念通俗化, 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除此之外诗歌小说等文学影视作品也是解读历史的素材。讲授辛亥革命, 可以从学生熟知的鲁迅的《药》、《孔乙己》等入手;将毛主席诗词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中;《茶馆》可以使学生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历程, 而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是晋商兴衰的缩影。总之利用生动直观, 学生耳熟能详的大众媒体资源, 即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2、通过参观、社会调查、采访等方式, 使得历史贴近生活。

如在讲授人 (必修2) 第三单元的“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自己的身边事。通过搜集计划经济下的各种票据资料, 以及就关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代人三大件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等问题采访爷爷奶奶或居委会、村委会领导等, 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理解。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 感悟历史发展。使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 更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 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3、挖掘乡土历史, 使历史鲜活起来。

例如讲授《古代中国商业经济》, 说到明清出现商帮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包头的乔氏家族, 他们的前辈正是当年晋商的代表, 走西口到包头创业发家创建广盛公 (后改为复盛公) 的乔贵发。之后我带领学生游览了乔家金街, 所处的位置正是当年乔贵发在包头做生意时开商号的地方。通过实地考察, 将课堂搬到生活中, 使学生身临其境, 打破了时空界限。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地的历史, 将乡土历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升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更好地领悟知识, 培养能力。如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现声光影的结合;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活跃课堂气氛;开展课堂讨论, 培养思辨能力;创设历史情境, 感知历史, 陶冶情操;开展说历史、说新闻活动, 让学生纵论古今, 畅谈天下大事。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师要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统一,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元朝著名历史故事下一篇: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