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课华应龙

2024-08-07

数学复习课华应龙(精选4篇)

1.数学复习课华应龙 篇一

华应龙的数学课

20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代表课:《年、月、日》、《百分数的意义》、《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我会用计算器吗?”》、《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角的度量》、《审题》、《圆的认识》、《游戏公平》等。

代表作:《教是因为需要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篮球——我的导师》。

学生观

华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课堂上几次提到的“面向同学说”、“面向说话的同学”等话语,“和发言的同学面对面”这是我以前一直忽视的细节,今天听了华老师的课和点评后,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的确,平时学生发言都有面向老师的习惯,然后看老师的脸色来判断对错。坐着的同学有的听,有的不听,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缺少的是生生互动。

“和发言的同学面对面”则能较有效地弥补以前课堂中的不足,而且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表现你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能培养有效倾听的习惯,而且通过面对面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大气、自信,明白了这点,我便在课堂中尝试进行面对面交流,感觉真的不一样,我发现课堂上会听课的人多了,学习效果好了。我还真得感谢华老师的面对面。

错误观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华老师的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每一句都能感受到是华老师亲身体验到的真理。很多学生眼里的差错代表的是失败、耻辱,他们担心上课发言出错受同学歧视,这种情况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占比例越大。我们平时教学中采用大量的铺垫课程其实就是越位的提示,不容回旋的时空。我们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华应龙老师说: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可能是创新。我想也许只有孩子在思考时才会有这种创新。华老师还说:只有精心预设了的人才有资格谈论差错,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才会有机会享受生成的差错。我想对待学生的差错自己不光要有精心的预设,还要在学生生成错误的同时去运用它。这也就需要在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能着眼于是对还是错,而是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要总认为是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经验,其实不是自己的教学不成功,学生出错的是本来的,应该的,而我们教师应怎么把这些错误资源用起来真是我们需要做的,也是专业教师应该提高的素养。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一个聪明的人不应该被同一个错误绊倒两次。一道题目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不会,是谁笨?我们老师应该调整讲课的方法,换一个方法角度。学生发言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听话听音,孩子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有若干个预想。才能更好的去帮助他。

教师观

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华应龙认为,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

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同是一节课,今天讲的要与昨天讲的不一样,每一次备课都要生成一些新的东西。他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常会被这样两个问题困扰: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华老师的案例中寻找答案。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告诉我们: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思之后当以再用实践来检验,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是增强教师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实,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我感受到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关于融错思想

什么是融错?

融“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

为什么是“融错”,而不是“容错”?因为课堂并不只是要容纳“差错”,而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

融错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为什么要融错?

1、没有融错何来创新?

2、没有融错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学习”?

3、没有融错何来真正的“过程教学”?

怎样融错?

第一个阶段:容错,错是错。

容错,是指宽容、包容、容纳差错。有容乃大,大者能容。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的差错。再次,创造机会,暴露差错。第二个阶段:融错,错不是错。

融错,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这时的错误已经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资源,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教师的。

首先,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其次,让成功在差错中孕育。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

第三个阶段:荣错,错还是错。荣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因为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而是为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首先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谢。教师怎么才能融错?

这需要教师又较强的基本功,如:提高当堂分析差错资源性质与教学目标相关性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把我差错性质的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第一,真爱数学。第二,喜爱学生。第三,痴迷课堂。课堂的美景在学生的眼睛里。数学教学应该吧“冰冷的美丽”转化成“火热的思考”,不过,课堂的温度不应是冰冷的,也不应该是火热的,因为那不是常态。温暖的感觉真好!温暖课堂的是生命的温度,温暖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第四,心存感激。

2.数学复习课华应龙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思考

华老师在“找次品”中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入.

情境一:出示微软公司的招聘题:81 个乒乓球, 只有一个球稍重, 如果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 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稍重的球? 问题:① 我们从哪个角度考虑? (运气好的角度或运气坏的角度) . ② 为什么要从最坏的角度考虑? 情景二:在黑板上画出天平, 用磁珠代表玻璃球. 问题: ① 天平平衡了, 重球在哪里? ② 天平不平衡了, 重球在哪里? 情境三:从2, 3, 4, 5, 8… 个球中用天平原理来找次品. 问题:① 两个球称一次, 三个球为什么还是称一次, 而不是两次呢? ② 为什么8个球要三次, 而9 个球只要2 次?③ 为了把重球找到, 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 ④ 万一不能平均分, 咋办?

华老师首先向孩子们展示问题情境, 使学生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画面, 产生问题, 然后引导孩子们进入问题, 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启发.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的情境, 并且以解决情境问题为目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冲突之中, 进而激发出孩子们思维的火花.

二、循序渐进, 借逻辑推理进行思考

“找次品” 问题是经典的数学智力问题, 细分为许多类型, 有的类型解决起来相当复杂. 《找次品》一般安排在五年级下册, 是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一类作为例题, 即“若干个外表完全相同的零件, 已知其中一个是次品, 次品比正品重一些 (或轻一些) . 使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 至少称几次就能找出这个次品? ”一位老师开课提出在“2187 瓶中找一瓶次品”的问题, 让学生猜测, 然后3 瓶, 5 瓶, 9 瓶, 27 瓶的研究, 最后解决在2187 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7 次, 进而感慨“数学思考的魅力”, 确实漂亮! 但是, 先繁后简再繁的数学结构是否让本已不堪重负的《找次品》雪上加霜? (华应龙, 《找次品》教学设计)

抓住一个简单的问题, 好好回味、咀嚼、品悟出其中的奥妙, 这样更有利于“并不玲珑”的学生接受. 正因为如此, 华老师这节课就是从2 个球中找一个次品开始研究, 然后再3个, 4 个, 5 个, 8 个, 9 个地研究, 最后解决从81 个球中找次品的问题. 让孩子们一步一个层次的进行逻辑思考, 深入浅出地教会孩子们遇见这类问题该怎么去思考, 从而使孩子们拥有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三、打破常规, 摆脱旧有方法的束缚

华老师在《找次品》中打破了待测物品的数量以“3 - 5 -9 - 8”的次序, 以学生更自然、更朴素的 “2 - 3 - 4 - 8 - 9”的顺序出现, 没有刻意的躲着“8”也没有回避最初的“2”. 华老师切实更新教学观念, 摆脱旧有方法束缚, 运用新观点, 新方法, 反映出独创性. 华老师在研究“8 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时, 孩子们会顺着“一分为二”的思维定式得出至少要称3 次.华老师并不回避孩子该有的错误, 而是肯定了孩子们的方法.当讨论出“9 个玻璃球找一个次品”至少要称2 次时, 孩子们很自然的发现了问题“8 个要称3 次, 9 个只要称2 次, 8 个球是不是也能称2 次就能找出次品来呢? ”. 进而掌握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的方法. 华老师正是基于孩子们的真实疑惑和感受, 选择了贴近孩子思维的教学路径.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经历多样的探索尝试, 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 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驱使学生亲自获得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 自尊心, 和创造性有着密切联系, 专制式和封闭性教学, 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 自信. 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魅力去感染孩子, 使孩子敢有所想、敢有所说、敢有所为;并通过巧妙的安排启发、诱导他们从中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 敢于大胆敞开思路, 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的氛围.

四、以抽象化的数学形式对知识进行感知概括

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 数的计算、量的计量、公式的推导利用、数学符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数学枯燥、抽象、繁琐的学科特点.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和特点是抽象和概括, 对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抽象概括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果用天平称, 可能会因天平的质量, 实验的误差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教学时间的耗费以及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反而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一旦拿一架实物“天平”进行试验, 就不会出现“如果平衡……那么”, “如果不平衡……那么”的情况, 而只会出现其中的一种.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经历严谨而缜密的推理过程, 很难得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华老师教导学生用天平原理来找次品.天平在这节课中, 是以一种抽象的数学化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的. 这对于没有见过天平、 身边又没有天平的学生无疑是有意义的, 可以帮助其理解天平原理;这对于见过天平的学生, 对天平原理的理解也进一步明晰. 这样一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本质, 感知概括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抽象也是数学活动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抽象概括的过程就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 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说都是经过抽象得到的. 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中, 其概念、运算性质、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的结果. 因此,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都应重视运用数学抽象思想方法, 来逐步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概括能力, 逐步培养和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3.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三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4.华应龙给数学教师的十条建议 篇四

今天有幸在网上看到了《华应龙给数学教师的十条建议》,看了之后,感触很深,下面就谈一谈我对这十条建议的理解: 一是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居高临下驾驭教材”绝不是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必须是长流水、是活水,不能是死水。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能整体把握,无论是在“点”上还是在“面”上,都能应对自如,灵活驾驭。

二是要每天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没有一天不用到口算,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小数目的计算,用口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可以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口算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中。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每天要保证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算。

三是要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

数学周记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周记,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教师各方面的情况。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归纳、整理一周所

学的知识要点,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另外,学优生讲出了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全班共享。学困生讲出了学习困难,使教师辅导有的放矢。因此,要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好处多多。四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有利于学生掌握质疑问题的良好学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生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善于引导并给出积极地评价,让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五是要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著名已故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也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因此,每一节数学课,我们教师都要积极地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六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每一节数学活,让学生 “ 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七是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因此,数学课上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创设机会和条件,多让学生表达交流。具体来说,就是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重视动手操作过程的语言表述;把握住“生成”,让学生有充分讨论沟通的机会;重视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协调发展。

八是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突出思维碰撞;

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九是要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

在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在学习上、思想上后进的学生,他们表现在学习主动性差、成绩偏低,自我约束能力弱,经常违反校规校纪,思想不求上进,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常常令老师感到头疼,这些人不是很多,但对班级影响不小,是班里的消极因素,影响着班级整个学科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因而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十是作业设计要新颖有效。

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学生对作业是否敢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上一篇:永不言败励志的句子下一篇:建筑公司画册设计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