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不进现实作文

2024-08-14

梦想照不进现实作文

1.记者:当理想照不进现实 篇一

十年前,他或许会不假思索地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那一刻,你会看到阳光照在他的脸上。而现在,这四个字换来的很可能是一句“你才有新闻理想!你全家都有新闻理想”的嘲讽。

十年前,平媒记者尚被视做“无冕之王”;十年后,这一群体已沦为“新闻民工”。精神蜕化的背后,是收入的失落。

“黄金”时代

“我记着当年出去采访,人家一听你是《南方周末》的记者,往往会特别兴奋地说,‘哦,我特别喜欢看你们报纸’。我听了,特别开心。”《南方周末》前记者南香红回忆。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新疆工作的南香红开始给《南方周末》写稿。凭借扎实的采访和娴熟的文字功底,一篇稿子写下来,她可以拿到四五千块钱的稿费。在当时,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我在新疆,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块钱,一篇文章的稿费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

2001年前后,南香红正式加盟《南方周末》。“其实我到的时候,《南方周末》的工资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南香红说,有记者曾经这样描述该报上世纪90年代的工资,“钱发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存进银行,下个月又发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

尽管走了“下坡路”,南香红每月还是能拿到2000多块钱的基本工资。工资虽不算高,但稿费相当可观。2001年,最多的一个月,南香红拿到了一万八千多元的薪水。

“那个年代的记者工资高,不存在生活压力;社会地位高,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一位2011年加盟《南方周末》的记者感叹,“所以他們可以做得很纯粹,当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才不会被现实粉碎。”

2005年前后,《南方周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记者被分为普通、资深和高级,其中每个级别又细分为三等。南香红成为高级记者,每月税后能拿到一万出头的固定工资。

“资深记者是一种荣誉,到了高级记者就相当不舒服。”南香红说,“因为高级记者太少了,绝大多数人都饥寒交迫地盯着你,压力特别大。”

“饥寒交迫”的人们

2007年,南香红离开《南方周末》。之前的2006年,何明(化名)加盟《南方周末》。他从最底层的普通记者丙级做起,一个月拿两三千块钱的基本工资。稿费根据稿子质量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进一步细分。B稿的稿费有4500元左右。

“A稿一年都很难出一个,能拿到‘B-’就好得不得了了,大部分稿子都是C稿。”何明透露,写得多的时候,他可以拿到一万出头的工资,少的时候只能拿到一两千。“我们那一拨是最苦的,只能疯狂写稿子。有个记者为了买房子,一个月能写五六篇调查稿,调查稿哇!一般来说,如果要养活自己,一个月至少得写三个稿子,大家都疲于奔命。”

七年下来,何明还坚持留守在《南方周末》。此时,他已经熬到了资深记者。

“资深记者的底薪应该有七八千吧。”刘叶(化名)透露。刘叶2011年成为《南方周末》记者,从普通记者的甲等做起。

刘叶的底薪是4500元,税后3000多。按照每月写两篇稿子来算,他一个月大约能拿到八九千元,外加每月700元的交通费、通讯费报销。“这些钱在北京够干吗的啊!”刘叶说,光租房子,他每月就得花去三千多。

理想在风中

“以前和媒体圈的记者凑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总会满怀激情地聊业务,分享各自手上的资源。这两年好像谁都不提了,连刚入行不久的年轻记者好像都没有激情了。”一位从事媒体研究的学者有些困惑。

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平媒记者选择离开。他们或投奔新媒体,或索性淡出媒体圈。

从失望到放弃,再到离开,记者程颢(化名)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2008年,他投奔某周刊,当时的基本工资是3000多元,如果完不成任务量,只能拿到1000多元。他和同事合租在一个半地下室的一居室里。撑不下去的时候,只能四处借钱。

2011年,程颢终于选择离开平媒,去了某著名电视台。

有时,他也会怀念那段“为新闻而来”的日子。“那时候多纯粹,就是为了做稿子。别说拿红包了,政府请吃顿饭都会脸红。现在不一样了,出去采访你要是不收红包,连摄像都看不起你。”程颢沉默半晌,略带自嘲地笑笑,“你们都鄙视我吧,连我都鄙视我自己了。”

某都市报记者梁岩(化名)则选择网站作为自己新的落脚点。工作的改变,使他的工资连翻数番。但整日坐在电脑前,面对碎片化的信息,他也会心有不甘。看到突发新闻时,他还是恨不得立马赶往现场。梁岩说,春节后,他还是想回到平媒。

总还有些残存的理想,不休,不止。

每月拿着8000块,和一帮一月拿数十万的公司老总们高屋建瓴地谈产业规划,这是财经记者;每月拿着7000块,留着哈喇子说着年薪百万以上的人怎么吃穿玩乐,这是时尚记者;每月拿着6000块,两眼放光地写“中国向何处去”之类的文章,这是时政记者;每月拿着5000块钱,全国各地要追查真相,常常被赶出门,偶尔被追打,这是记者中的战斗机——调查记者。

这一篇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吐槽。十年无增长是对纸媒行业的一个描述,所以,这个行业现在招聘时都不好意思说收入,而是大谈理想。曾几何时,记者,尤其是纸质媒体记者在收入上还是可以的,这十年来,让高帅富变为穷矮矬的力量是技术: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报纸就像胶卷一样,成为黄昏,终有一天会进入博物馆。

但新闻不死。文化传媒业的收入仍在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这要求纸媒记者要和这个社会一样实现转型。

(摘自《vista看天下》)

上一篇:表白的搞笑短信下一篇:报关岗位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