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计划

2024-08-02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计划(精选4篇)

1.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计划 篇一

九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特色。“大”字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写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熄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显格外醒目,称之“孤”字极言景物单调。“长河”指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其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圆”,落日,又加是“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展现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所以叹之为“千古壮观”名句。

2、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洒家”

首句互文见义。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给人地种深邃的朦胧之美。

“夜”点明时间。“秦淮”指明地点。“近酒家”指灯红酒绿之地。此句是叙事,交代第一句的景色是夜泊秦淮之所见,并点明诗题“泊秦淮”、“酒家”则开启下句,因为酒家多商女。

前两句写景,叙事,为下句抒情作铺垫。

3、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句一语双关,既是咏叹历史上南朝的覆亡,也胡其现实的针对性。表面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之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句一“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即将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境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借用典故,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朝统治者,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要作不已的追求的殉情精神。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真纯、执著的爱情,在极端伤感中透出热烈和执著,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两句一说内心感受,一说外部表情,并运用谐音、成功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两相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5、李商隐《无题》的诗眼是什么?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的“诗眼”,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久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女子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6、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前句写出无力挽回逝去的春天,表现了对春光消逝的惆怅情怀;后句表明燕又归来,似曾相识,但这一“归来”表明又过一年,照应上阕的“去年”,是以燕又归来,表达了对时光已逝的伤感。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9、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此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能不惊喜吗?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一个“满”字跟“初”照应,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极大喜悦,突出诗人的爱国情感之深。这里的“泪”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八年来诗人忍受千辛万苦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是惊喜交加,百感交集之泪。

“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10、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便”二字都表示短时间,重复使用,就更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和想象之中归途的神速。而且,同义词复用又起着错综变化的美感作用。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巫峡地势的险窄和水流的急速。一个“下”字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地形。一个“向”字直接点明了洛阳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地。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11、《滁州西涧》之景?之寄托?

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

寄托:寄托了诗人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时水急舟横。因为诗人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为中唐的黑暗政治而忧虑,为百姓生活的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常有淡淡的忧伤。

12、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前句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后句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这两句用平易畅达的语言,描绘出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表达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客人,客人不至的特殊感受。

13、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点明诗题,使一、二两句的景物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有约定,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缘故。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心态之好,语句平易自然,体现了清淡平易的诗风。

后句绝妙,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竞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所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堪称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14、赏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充分表现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的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意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惊世之作)

15、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既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16、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17、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诗人其志。

18、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2.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篇二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语文版)生字词语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脊(jǐ)梁 前仆(pū)后继 抹(mǒ)杀 污蔑(wū miâ)搽(chá)诓(kuāng)骗 王莽(mǎng)篡(cuàn)位 燕蓟(yān jì)校(jiào)订 祠(cí)堂 贩(fàn)马 晏(yàn)婴 泮(pàn)宫 惹(rě)恼 疑虑(lǜ)⒈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⒉诓:骗。⒊渺茫:因遥远而迷糊不清。⒋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的注视。⒌地大物博: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⒍老谋深算:形容人精明老练,算计非常周到。⒎自欺欺人: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和手法来欺骗他人,既欺人,又自欺。⒏怀古伤今:怀恋古代社会,哀叹现实社会。表示悲观厌世、倒退复古的思想。⒐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⒑无稽:毫无根据。⒒典籍: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⒓诬害:捏造事实来陷害。⒔玲珑:(东西)精巧细致。⒕前呼后拥:形容随从众多。⒖疏忽:粗心大意,忽略。⒗深奥:道理高深不易理解。相关链接 议论文: 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分类: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驳论文: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论据定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分类: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定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有关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要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教学

教学

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议论文的论据要点: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要点: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作者资料及全文主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评价他为“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本文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并未失去自信心的观点,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吴汉何尝杀妻》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着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本文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并明确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指出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大小猫洞》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江西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金克木还是著名的”未名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着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学术作品《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等。本文是一篇立论文,含蓄的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中有道理,要善于领会。《世上没有傻问题》 卡尔·萨根(1934-),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着有《魔鬼出没的世界》《接触》等。本文告诫成年人应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予指导,启发孩子对科学的探求。

重要语段

⒈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品析:“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对派的御用文人,“脂粉”是指用以掩饰和装饰的东西,“筋骨和脊梁”是一个人的人格、节操、精神、气质的品质。“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所欺骗,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实质。⒉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品析:本句是全文的总结句,又隐含着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教学

教学

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⒊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品析:本段概括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的特点,提醒读者在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应给予帮助。同时,本段明确了本文论点:世上没有傻问题。

重要问题

⒈作者既然知道对方观点错误,为何还要一再承认对方的是事实? 这是运用驳论证的方法,先承认是事实,再分析批斥,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方法,更能收到讽刺效果。(议论文的写作手法)⒉“中国的脊梁”是什么人?为何他们的牺牲不为人所知?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权得知。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人民的宣传发动。(了解写作背景和理解课文)

例题

Ⅰ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就批驳的对象来说,选文是驳敌论的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句话中两个“也”字的含义。第一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题型解析] 这四道题均为主观试题。第一题考查反驳方法,及驳论过程中推出的正确观点。只要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找出正确答案。第二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角度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出来。第三题考查副词在句中的作用,解题时只要把副词放入原句仔细体会其语气即可。第四题考查重点语句的含义,需结合下文内容来理解。第五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文中可以找出相关原文,但需用自己的话教学

教学

概括出来。参考答案

1、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只答论证也算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第一个“也”:有姑且承认的意思,含有讽刺意味。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的作用。

3、“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人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14.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15.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1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3分)17.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3分)答案: 14.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如答“针对„做工苦‟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论点”也可给分)评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15..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评分: 本题共4分。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16.第一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 第二问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②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评分:本题共3分。第一问2分,答出其中两种即可。第二问1分。17.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教学

教学

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计划 篇三

一事一议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上某些人的荒谬论调,引发鲁迅深深思考,并撰文进行了有力批驳;一出旧戏,引出了邓拓关于“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的议论。生活中,即使是很琐细的事、很平常的现象,都可能会触动你,引发你思考。你不妨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社会现象的感触和思考写下来,肯定也会是一篇漂亮的好文章。

一、提示及要求。

1、要针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有感而发,不要空发议论。

2、叙事应简明扼要,议论要有针对性,不仅仅就事论事,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和思考。

3、话题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要有自己的见解。

4、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二、写作方法讲解

这一单元重点是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这类文章就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或一个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一个道理。例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鲁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进行反驳;有邓拓针对一出戏提出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观点;有金克木从科学家牛顿养猫的故事中挖出新的道理;有卡尔·萨根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爱问问题而高年级的学生不爱问问题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可见,针对性强是这类文章的第一个特点。

针对什么来写呢?这是同学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社会上的,有家庭中的,有学校里的,比如:不少人参与“六合彩”赌博,青少年沉迷网吧,学生上课睡觉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的对象。在身边发生的事中,有国家大事,也有日常琐碎的小事,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应该抓住自己最熟悉,且感受深刻,有自己见解的小事来写。如果命题给出指定的材料,就针对指定的材料来写。

一事一论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论证要有说服力。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叙事不要求生动、具体,而要讲究清楚、简约。一般情况下,叙事要根据说理的需要,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说理首先要观点鲜明集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你对某件事是赞从或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也许你对某件事有几种看法,但也应该抓住其中某一种来阐析。

怎样从事或材料中提炼观点呢?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概括法。即通过对事或材料的分析、概括,抓住其中心和本质,从而提炼观点;二是引申法。即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三是类比法。给的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借题发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最关键的是论据充实,论认证合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事实论据的作用之大。使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这点在前面已作了分析;二是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能够证明论点;三是选作论据的 1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如有位同学为了证明“身残志坚”这一观点,他竟然说“英国科学家爱迪生,虽然双脚残废,但是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发明了一千多项东西”,这种胡编乱造显然是行不通的,还会闹出笑话来。

我们应该选取哪些事实论据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活中的事例和书本中的事实。首先要善于选取自身的事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同学们往往比较熟悉,又有切身体会,是便当的论据。但自己做过或见过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实例是通过课内课外阅读获得的,所以要善于选取书本中的事实。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论据大宝库,课外书也是一个材料大宝库,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勤于积累,善于归类积累。平时材料积累丰富了,选择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至于道理论据主要包括那些真理、公理、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引用道理论据要做到引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有了充实的论据,论证还要合理。论证合理就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符合逻辑,要展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做到论证合理,就要较好地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和道理论证(引证法)。

如何运用例证法呢?叙述事例必须真实、精粹,分析事例要切合题意,能正确阐述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但有的同学列举事例后不会分析事例,往往采用单纯摆事实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空疏贫弱,淡薄无味,给人的感觉是“论点+事例=议论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对事例作合理的分析。运用例证法最常见的模式是:事例——评析——事理,即通过对事例的评价,使事实上升到理论。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夹叙夹议的写法。

如何运用引证法呢?要做到引用准确,并对引语作恰当的分析,引和评要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单的引用。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不要贪多求大,只要求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写作的一般思路可概括为四个字:引、议、联、结。所谓“引”,即开篇简要引述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所谓“议”,即结合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作分析,揭示其与中心论点的联系,为进一步议论作铺垫;所谓“联”,即联系历史、生活和自身实际,作进一步分析;所谓“结”,即强调中心论点,收结全文。(梁尚锋)

三、名段示例与赏析 [名段示例1]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赏析]

全段论证条理非常清晰,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第②句总写,第③句举例去论证,第④句总结,强调论点。全段举例论证很有特点。从四个方面连续举例,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叙例高度浓缩概括,所举事例包括文学家、爱国人士、革命者、科学家,具有典型性;并且边举例边评论,使理寓于事中,又使事得以揭示本质,增强了说服力。[名段示例2]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 2 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到了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无悲观颓废而纵情于山林诗酒,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于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他的“先忧后乐”的伟大品格。以后我们从岳飞身上,从文天祥身上,从于谦身上,从方志敏身上,从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伟大精神的闪光。[赏析]

这段举例论证和上一段有所不同。本段重说理而轻叙述,全段只用一句话概括霍去病的事例,然后结合事例稍作分析,引出“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自然论及范仲淹的伟大品格,最后再简要提到岳飞、文天祥、于谦、方志敏、彭德怀。整段议论由古至今,层层推进,说服力强。在议论的过程中,能紧扣事例,寓理于事。

四、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彭德怀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思路导引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一定先要认真分析这件事的中心和本质,从中提炼出合理的观点。细读这则材料,可概括出这则材料主要是写彭总对待下属的宽阔胸怀。我们便可以提出宽容的重要性、待人要宽容、做人心胸要宽广等观点。明确了论点之后,便要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考虑有哪些论据可以证明论点。论据可以是历史实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是名言俗语等,但哪些是最贴切的论据,一定要认真琢磨。写作的一般思路是:先概括原材料,引出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去分析,最后总结论点。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叙得简洁,议得有理,叙议要结合,引评要结合。△例文节选

所谓度量,主要是指为人处事宽容、谅解、忍让、克制的程度。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宏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度量恢宏的人,才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之避而远之。

度量,跟人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社会阅历、人生抱负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和很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他一定也是个度量博大、胸襟开阔的人。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他那恢宏的度量,终于使廉颇心悦诚服,将相团结一致,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受“胯下之辱”,然而他不惊不怒,可谓“将军额头可跑马”;三国名贤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其胸怀豁达,非同一般,心怀事业、国家根本大计的人,度量也就无所不容了。第二次反“围剿” 3 快结束的一天,彭老总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老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老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同志经受了各种困难和委屈,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终于粉碎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阴谋。毛主席赞扬他“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只会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博大的度量呢?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我们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才能像周总理那样心底无私天地宽,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奉献到底!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需要说明的是,宽宏大度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点评

选段条理清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解释什么是度量,并分析其作用,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去举例论证,最后提出造就博大度量的方法。所举的六个历史事例有代表性,并且叙例详略得当,人们所熟悉的事例高度浓缩概括,人们不大熟悉的事例则写得具体一些。叙议也紧密结合,寓理于事中,有说服力。末段引用俗语加以评述,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片段作文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思路导引

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不能够只停留在羊和狮子的奔跑这表面现象上,而要通过这种自然现象展开联想,联系到人的“压力”这种社会现象。这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而压力的内涵又是丰富的:压力可以来自环境,可以来自别人,可以来自自己,可以来自挫折,可以来自挑战;压力可以是动力,促人奋进,也可以是阻力,折磨人的精神。抓住自己对“压力”某方面的深刻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一定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例文节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中国——这个本已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是残酷的,它让每个人都活在了优胜劣汰的忧虑之中,来自生活的各种无形压力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令我们恐惧。这些与日俱增的压力促成我们思想堕落,无心工作、学习,以至于工作样样不顺心,成绩一落千丈。多少人为此而苦闷、压抑,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目标,甚至觉得被世界遗弃,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不都是竞争犯的错,压力惹的祸吗? 其实,“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材”,动力是来源于压力的。只要你树立正确的心态,就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命运,虽说前面的路不一定平坦、顺利,需要开拓、4 创新,或者历尽艰险去标新立异。而与此关联,我们必须学会在压力下、在逆境中鼓励自己奋斗,激励自己进步。要相信,无论何时何地,自己始终是最好的。无论做什么,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如果想做,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就可以了,毕竟每个人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逆境中,我们会学到更多,更清楚自己个人的能力;在逆境中,困难会激发我们的斗志,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点评

选段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作论据,写得亲切、平实而又充满感情,有说服力。这在于作者对“压力”有独到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并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作高度的分析概括。第1段概述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第2段笔锋一转,引出“动力是来源于压力的”,并联系实际分析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压力,分析压力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有的语句欠准确、精炼。[片段作文3]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需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当代寓言。寓言中的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诚实守信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不守信的欺诈行为令你激愤,你可以勇敢地批判那些缺失诚信的行为。你也可以引经据典,证明诚信是中华民族曾经引以为豪的美德,为诚信的复归摇旗呐喊。你还可以谈论诚信的重要性,或者为诚信的重建出谋献策等等。这则寓言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发,可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分析。最好能联系现实生活去分析,使你的文章现实针对性更强,可读性更强!△例文节选

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信誉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和故事,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也就失信于成功。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它,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变得平稳;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点评

选段善于引用名言俗语进行论证,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第1、2段引用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 5 于诚”等名言俗语,并且引语和评论结合起来。引用自然得体,好像信手拈来,足见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第3段把诚信比作是砝码、高山之水、人生的坐标,形象生动地证明了诚信的作用,呼吁人们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五、整篇作文导练与点评 △题目精选

针对学校中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提出一个明确的论点,写一篇议论文。△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范围比较宽泛,首先要明确针对什么事或现象。同学们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比较熟悉,对学校中的某些现象也都比较了解,只要你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有很多写作的素材。对校园中的垃圾、墙壁上的脚印、餐桌上剩饭,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对打饭插队、上课睡觉、谈恋爱,你一定会有你的见解;对作业、考试,你一定会有你的认识;对好人好事,你也一定会有你的赞叹„„总之,可作为议论的对象很多。同学们可抓住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对某一件事或某种现象,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明确。论证过程中,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范文 改蹲为坐 黄飞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作文训练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思路导引

这则材料叙述了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善于透过这种自然现象,展开联想,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花农只想自己的花最好,自己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而舍不得把种子分给邻居,结果花农的花一年不如一年;这是因为花粉的传播影响了花种的纯度。这种自然现象揭示了怎样的生活道理?这就需要仔细去揣摩。其中,做人不能过于自私、邻居的影响,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与别人分享成功等都是较切合材料的话题。同学们可抓住自己最熟悉的一方面来写,但是要注意不能只就事论事,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最充足的理由!△范文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7 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作文训练3]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向砍柴人请教:“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砍柴人说:“很简单,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猴子照着去做,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寓言,读后令人发笑。但笑过之后,我们要深入思考其蕴含的寓意。猴子的愚蠢可笑,是因为它不懂得磨刀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做事方法很重要的观点;猴子向砍柴人请教,但是却不掌握磨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得出做事不能盲目死做等观点。弄明白寓言的寓意后,确立自己的一个论点,联系原材料和生活实际去分析,边叙边议,寓理于事。△范文

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华 晨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 8 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作文训练4] △题目精选

生活中有许多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言论,请抓住其中的一则,写一篇驳论文。△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的范围比较宽广。首先要确定你要批驳的对象,比如“偷卷是小事一件”、“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学雷锋是傻子”、“老实人吃亏”等等。然后要考虑这些言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弄清楚这些后,还要选好批驳的“突破口”,抓住敌论错误的根本所在去批驳。常见的批驳方法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归谬法等。可以批驳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批驳对方的论证,可以单是反驳,也可以立论和驳论相结合。一般的写作思路是:摆敌论——驳敌论,批驳的过程可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也可以采用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范文

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所以说,所谓聪明人,要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作文训练5] △题目精选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格言和成语,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但时代发展了,一些内容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请你选择一则格言或成语,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强调的是视角要新颖。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从某个恰当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某一侧面。要想选择比较新的视角,就要开拓思路,变单向、直线的思维为多向、发散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由平面向立体转化。常用的方法是对已有定论的事物用新的思想观点加以科学的分析,在旧论中翻出新的观点。例如,对于“良药苦口利于病”,你可以用逆向思维去分析“良药甜口更利病”。又如对于“班门弄斧”,你可以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一定要到班门前弄斧”„„这些新解,角度新颖,很容易吸引读者。△范文

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六、课外练笔导练 [课外练笔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思路导引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首先要明确这件事的中心和实质。材料中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回答,道出了他们对砌砖这项工作的意义的不同认识,他们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第一个工人把砌看成毫无目的的工作,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又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自然是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主观能动作用难于发挥出来;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自然会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从工作态度、兴趣等方面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充足的论据去证明,一定会是一篇好文章。[课外练笔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的鹿苑中,有6000多只鹿在天然环境中生活,由于鹿苑出现了狼,每年有400多头鹿死于狼口,于是动物园组织猎手消灭了鹿苑中的狼。没想到从这以后,鹿不再运动奔跑,体质下降,一场病疫使鹿下降到4000头左右,动物园只好再引进一定数量的狼。此后,鹿的数量又多了起来。△思路导引

4.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篇四

一、积累运用芳草地。(30分)1.诗文默写阁(8分)①“舟”常见于古代文人骚客笔下,但妙用不同。孟浩然的“ ___,端居耻圣明”表达的是深感无人引荐,不能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惭愧苦衷;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 ”,创设的是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刘禹锡的 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诗人异常达观的态度;李白的“仍怜故乡水,”,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无限留念,依依不舍之情。

②《论语十则》中的一句和《鱼我所欲也》中的 一句,都揭示了在危难时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这一观点。

③《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

④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巧用地名形成名对的语句是“,”。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惜花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全词的精绝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滁州西涧》描写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的语句是“,” 3.文学常识轩: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辛弃疾——宋代——《稼轩长短句》——《菩萨蛮》 B.韦应物——宋代——《韦苏州集》——《滁州西涧》 C.韩愈——唐代——《昌黎先生集·杂说》——《马说》 D.王充——东汉——《论衡·订鬼篇》——《订鬼》

二、阅读理解百花园。(40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1)策之不以其道【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 16.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17.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_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3分)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8分)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18.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的道理。19.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其意思是:。

20.“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答: 21.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译: ⑵二者用精至矣

译:

(一)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3)蹴尔而与之________(4)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为

(1)今为()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A卷)【参考答案】

1.①.欲济无舟楫 野渡无人舟自横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万里送行舟 ②士不可不弘毅 舍身取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1)季节 景物 甲 黄梅时节(或:初夏)(家家)雨、(处处)蛙(1分)乙 春天(或暮春)花、燕(1分)(2)甲: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如学生理解成“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也可以)(1分)(言之成理即可)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1分)3.B4.①诚心诚意;谋划,商量办法 ②如果,表假设;即使

③荒诞,无根据。④验证 ⑤赞赏 ⑥因为;真相、本质相同

⑦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⑧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5.答案: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2分。每空1分)参考答案: 6.(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7.(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8.(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9.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2分)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10.(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1.(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12.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14.(4分)(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各1分)15.(4分)(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各2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求逞(各1分)

17.(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意思对即可)

18.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类比论证;思念存想,不见异物。19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20、(双重)否定句式; 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21(1)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2)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2)dān gēnɡ(3)cù(4)xiè

3、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5、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1)为了(2)做(3)做、采用(4)肯、情愿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上一篇:学生管理科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快快乐乐地过春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