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谐新农村解说词

2024-10-12

幸福和谐新农村解说词(10篇)

1.幸福和谐新农村解说词 篇一

和谐新电力 绽放幸福花

——武平县供电公司和谐企业建设侧记

在闽粤赣边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叫“武平”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37万淳朴的客家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和谐客家文化;这里坚守着510名的光明使者,在客家文化的熏陶中,他们用敬业和奉献打造了积极向上的和谐供电文化。

2011年12月,武平县供电公司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和谐企业称号,这也是武平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将构建和谐企业作为凝聚人心的气场、释放能量的力场,奏响了供电事业的和谐乐章。

和谐电力,和在人心,谐在民声。走进武平供电公司,处处可见一幅幅和谐画卷。

关爱员工,共牵和谐情

武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温中庆深知,和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追求和谐,就必须正视并解决问题。他倡导“思想上联系职工、工作上依靠职工、感情上尊重职工、奖惩上交给职工、效益上惠及职工”的人文理念,实现了企业内外发展和谐、员工个体身心和谐。

在和谐企业创建过程中,该公司始终抓大不放小,多管齐下,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公司不仅为员工办理了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五种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且设立了职工子女奖学金、困难职工扶助金等。公司每年组织一次“金秋助学”活动,对成才的职工子女分别给予助学金,全力帮助解决家庭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题。公司领导和所有中层干部还与特困、贫困职工开展了结对帮扶,先后救济职工达56人次,汇集起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009年以来,公司工会先后成立了篮球、游泳、健身舞、书法摄影等八个文体俱乐部,利用下班之后、工作之余,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开展竞技比赛,让员工在文体锻炼中强健体魄,远离疾病,受到了员工的欢迎。公司还加大员工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为职工提供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文体活动的场地和健身器材设施,满足了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

科学管理,唱响和谐曲

和谐企业,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近年来,武平供电公司以人为本,将民主管理融入企业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做到刚柔相济;团队建设上,做到培训与管理虚实分明,最终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该公司坚持关乎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交由职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不断调整充实职代会内容,认真行使职代会对企业重大决策审议、审查和决定权,先后审议通过了医疗保险社会统筹、集体合同、“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方案,提高了民主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在和谐团队建设上,该公司积极为员工提供岗位培训机会,营造提高工作能力和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实现职工与企业共成长。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员工培训中心,2011年,共组织不同层次的封闭式培训35批次,学员达1000余人次。同时,着力发挥干部员工在企

业发展中的攻坚作用,对中层干部实施动态管理,每半年、年终对其业绩进行实例实绩实效考核,并公示考核结果,使得干部员工上下同心,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等重点工作和抗冰抢险、抗洪救灾、低电压整治、五大战役涉电工程等突击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该公司还加大了厂务公开管理力度,建立总经理、党委书记为厂务公开第一责任人和第一执行人,纪检、工会负责人是厂务公开第一监督人,员工群众是厂务公开第一评价人的厂务公开工作机制,制定了厂务公开制度、厂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等,使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并开辟了灵活多样的反馈渠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并对职工合理化建议进行评议、表彰,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建言献策热情。近3年间,该公司员工踊跃建言献策200余条,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群众基础和智力支持。

安全建设,绽放和谐花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企业和社会的和谐。武平供电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创建“严、细、实、新”的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执行力。

公司建立了行政管理、党委落实、纪检监督、工会参与及全员控制的安全保障体系,并将安全目标责任细分落实,积极开展以党员为主的“党员身边无违章、无事故”、“党员亮身份”等活动,以技术骨干为主要力量的“师带徒”、“一带二安全联保互动互责”活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对全体员工开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和“四新”的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举办职工安全心理讲座,构建企业、职工、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文化教育网络,公司每年都开展亲情安全文化活动,召开员工家属亲情座谈会,促进职工家属关爱公司职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健全三级劳动保护检查网络,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活动,及时解决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问题。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实现生产安全4785天。

服务社会,创建和谐环境

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对于创建和谐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优质服务工作才能创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武平供电公司始终树立优质服务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以创“人民满意单位”、“真诚服务365”、“让声音微笑起来”、“你用电,我用心”等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优质服务提升工程。通过主动走访大客户征求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所反映的问题;出台和细化服务措施,全力服务永武高速、古武高速、塔牌水泥等县重点项目;拓宽电费收费渠道,实现农行、建行、邮储、农村信用社等银行网络实时联网代扣电费,大大方便了广大客户。为配合武平县工业兴县战略,该公司对重点投资项目和重要客户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即来即办,现场办公,切实为客户解决用电难题。

公司还深化“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农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电网“卡脖子”现象,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新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9个、乡镇1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2.8亿元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大大提升农村供电保障能力。

该公司还不定期召开客户关系座谈会,认真开展“走访月”活动,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广泛倾听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主动邀请上级单位、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部门以及新闻单位走进国家电网,不断改善企业在政府、客户和社会各界心目中的形象。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公司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配合地方总工会、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捐赠活动,近年来,共为一日捐、希望工程——贫困大学生圆梦、金秋助学、连心帮扶、代理妈妈帮扶结对活动合计捐款23.1万元,帮扶社会困难家庭64户。

和谐奋进新电力,处处绽放幸福花。和谐发展,一直是武平供电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连续七届福建省文明单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工人先锋号、连续五年福建省“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福建省电力公司文明单位标兵等各项荣誉。“和谐”如今已经成为武平供电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正引领着武平供电企业和员工和衷共济,共谋发展。

福建武平县供电有限公司政工部李英、邱建军、莫晨

联系地址:福建省武平县东大街2号

邮政编码:364300

联系电话:0597—4822643或***(李)

2.幸福和谐新农村解说词 篇二

北兴道村原名北庄,以方位得名,隶属盂县苌池镇管辖。相传,宋代大儒程夫子(程颢 程颐)来此讲道时,为附近四个村庄统一改名为“兴道”,该村居其它三村之北,故名北兴道。现有耕地2000余亩,314户,860人,纯农业村。

认真学习盂县

“党代会”、“两会”精神

近年来,北兴道村在苌池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书记赵建跃和“村支两委”班子本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改变村容村貌,与村民广泛讨论,达成共识,提出了创建美丽宜居新家园的工作目标。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北兴道村已基本实现了从过去“脏、乱、散、差”到现在“路平、灯明、村美”的新村容。

在整治硬环境的同时,北兴道村也一直坚持推进和谐稳定的软环境。“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着眼小事,加强与村民交流,处处维护村民利益,带着感情做村民工作,把村民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时刻把村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村支两委”班子通过学习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学习力、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并利用学习各种科技、文化知识促进村庄建设,提高村民素质,倡导了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确保了村庄的幸福和谐发展。

现在的北兴道村不仅“面子”美,“里子”更美。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自新一届村委班子上任以来,通村主要道路修整拓宽总计6公里,通道全部绿化,全面实现主要道路全硬(油)化;建设和改造文化室、办公室、添置和健全文化办公整套设备30余件套,使文化办公、党建工作有了固定场所;全村环境卫生工作做了重大改造建设,清理多年垃圾1000余吨,修建了垃圾卫生池12个,分片管理,定期拉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卫生工作;治理河道,防汛减灾,村西部外环路“小孩河”工程项目全面竣工,基本解决洪灾隐患。“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已投入使用,新的文化广场改造完成,村民健身有了保障;年久失修的大礼堂内部600平方米全部硬化,村民婚丧嫁娶有了固定场所,也有了茶余饭后的活动地方。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近年来,在“村支两委”班子的引导和帮扶下,北兴道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酥梨、苹果、桃树等经济林,生猪养殖等多种产业,不断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农业,这些特色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经济主要渠道。村里围绕农业调产,大力发展40余亩药材基地,继续巩固400余亩水果树基地,北兴道的酥梨和苹果已经成为盂县本土特产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该村还拓展布局,加大对畜牧业和个体养殖业的支持力度。成立了“积善堂”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存栏有400余头,年出栏可达300余头,畜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除此之外,该村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鼓励村民打造有乡土特色的农家乐饭店,投资100余万元的“积善堂”农家乐已经全面正式营业。

特色旅游带动

助推乡村美丽升级

在乡村特色旅游方面,北兴道村森林资源丰富,约有6000亩,植被茂盛,风景独特,环境优雅,整个村掩映在青山绿树间,浑然置身于天然氧吧。村东山上有一石窟,前宽十五米,后宽十二米,高九米,进深七米。龛中原建庙院一座,名"丰乐寺"。为东魏时所建。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曾讲学于此,因而易名"程子岩"。

程子岩内现存东魏造像碑1通,其他石碑10通,程夫子讲道处碑1通和清代砂石佛像3尊。魏碑立于岩内东侧,碑高1.6米,宽0.8米,厚0.2米。碑额半圆形,刻有大佛像1尊。碑的正面和背面共刻佛像1千尊,形象清晰,造型完整。

清乾隆癸丑(1793年)进士田兴梅写过一首咏《程子岩》的五言律诗:“程子读书处,岩飞碧嶂中。其人延道脉,所在足春风。鹿洞心源合,鹅湖臭味同。至今留讲席,镇日荫春枫。”他将程子岩与朱熹讲学的鹅湖寺、心学体系创始人陆九渊讲学的白鹿洞书院相提并论,似在证实二百年前作为二程读书讲学的程子岩礼乐寺还保存完好。

岩下为龙华河发源地,水激成花,汇成潭,隆冬不冻,草色如春,绿树丹崖,交相晖映,称"龙潭草暖",为盂县一大名胜。

村中有清朝光绪年间举人王朝瑞故居,古代建筑风格突出,造型优美,更是值得一去。

3.幸福和谐新农村解说词 篇三

建设美丽和谐新洋溪倡议书

街道辖区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广大居民朋友:

“国家卫生城市”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最高荣誉,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它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它凝结了全市上下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美丽和谐的洋溪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今年是国家爱卫会对我们“国家卫生城市”复评之年。为顺利通过复评,更为这一城市“金名片”添彩,实现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建设健康城市目标。我们向广大居民提出倡议:

一、培养习惯,做一位讲公德的文明市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倒脏水,不损坏绿化;不乱停车辆、不占道经营;不在花坛绿地饲养畜禽、挖地种菜;不乱贴广告。

二、立即行动,做一位清洁家园的自愿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动手,做到家里窗明几净,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不留堆积物,山边沟渠没有卫生死角。

三、敢于监督,做一位维护整洁环境的宣传员。发现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要敢于上前劝导、制止或举报。在全社会营造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协作,辖区单位要做清洁家园的带头人。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管好自己的门,落实“门前三包”;管好自己的人,引导职工遵守社会公德“六不”行为规范;发动职工自觉参与到社区整洁行动中来,以良好的单位形象示人。

各单位、各居民朋友,取得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我们倍感自豪,但更需珍惜;面对数万居民群众,巩固创卫成果,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建设健康城市,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携起手来,不辱使命,为建设“幸福美丽和谐”的新洋溪共同努力!

建德市人民政府洋溪街道办事处

4.和谐的新农村 篇四

和谐的新农村正文:

谈起农村,这我可有话说了,因为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身上有农村的芳香,泥土的气息。

要说农村,我就说我自己的家乡吧!我们这块地方改变很大。例如:学校增添了电脑和饮水机。我上学时用的桌椅很旧,现在换成又好又新的了,还有,以前农村都是土房子,现在变成了一栋一栋的楼房。

要说我们这的农村啊,一天一夜都说不完。现在我来说说我心中的农村吧!

我心中的农村是美丽的:高高的山峰,茂密的树林,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这都是农村的一景。

我心中的农村是发达的:家家户户都有电脑、电话、电视、空调、冰箱、手机等一些其他电器,而且还有机器人呢!

我心中的农村是友爱的:假如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在地上,肯定会有一个大孩子伸出友爱的.手。把他拉起来,扶他回来。

我心中的农村是欢乐的:如果你来到农村,你一定听到了一片欢声笑语。每一处都充满欢乐,每个人都笑容满面。

我心中的农村是充满爱心的:大家都是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大家都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我心中的农村是安详的:一到农村,许多老人在平静的打太极;旁边还有一群人在下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走到游乐场,许许多多的小朋友正在欢乐开心的玩游戏。

我心中的农村是没有任何不好的东西的,比方说,没有战争,没有谎言,没有灾难,没有恶毒,没有鲜血,没有泪水,但有帮助、有谅解、有信任、善良和欢声笑语。

啊!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心中的农村,其实我还有许许多多呢!

突然,我被奶奶的话惊了一下。奶奶说:“今天我买药时看到了许多药都是免费的,过年过节村上还送了许多礼物呢!”

奶奶话刚停,爸爸笑盈盈的说:“你们听说了吗?西龙、东岸那边都建了小区,过不了多久,我们这边也要咯!”

姐姐说:“是啊,十七大已经胜利召开了,家家户户都会有新房子、新车子。咱们离好日子不远了!”

5.新农村新家庭幸福家庭事迹 篇五

王小萍、孙敏同志的家庭是一个优生优育,生活富裕,守法和谐的家庭。认识他们的群众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王小萍是良久机械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又是我们村石街组的妇女组长,孙敏原是灵台村的会计,现在是北美集团的财务科长,他们一家母慈子孝,邻里和谐,夫妻相敬相爱,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们用工作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深受群众的好评。

一、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是新农村的和谐典型。

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家中王小萍是一个好媳妇,好妻子、好妈妈,夫妻两对于双方老人利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买上营养品经常去探望,并经常与老人家谈心,不仅在生活上体贴老人,而且在思想上关心老人,经常陪他们聊天。几十年来夫妻俩从未吵过嘴,总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敬如宾,共同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夫妻既是生活的伴侣,又是事业的相互支持者,在家里经常交流工作体会,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支持。他们夫妻俩不仅细心照顾老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相处得很好,每当谁家有困难和吵嘴,他们都会热心帮忙,为他们解决困难。他们所在村上任何一个家庭有什么矛盾冲突的,夫妻俩都会主动帮助协调解决。由于他们耐心细致的开导劝解,总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安无事,自然而然成了他们村上的义务调解员。

二、优生优育、小康富裕是新农村的幸福家庭。王小萍夫妻俩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自己的家庭没有违反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条例。夫妻俩生育一个女儿后响应国家政策,采取了避孕节育措施,为教育好女儿的学习,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夫妻俩热爱学习,处处为孩子做榜样,平时总要抽时间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重视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她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生活繁忙而又充实,这一切与父母当初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夫妻俩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在勤劳致富上,他们自觉学习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夫妻俩还乐于助人,他们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更加辅助,但同时不忘其他人没富裕的同志,在生产中谁要有困难,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常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一家富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最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不断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建设着温馨的港湾——和谐幸福之家。

三、崇尚科学,树文明新风是新时代的文明先锋。王小萍夫妻俩都热爱学习,不断进取,通过自学都拿到了大专文凭,他们一直以来经常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从电视、电脑社会实践等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人们常说他们夫妻俩的心态是年轻化的。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拥护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工作上兢兢业业,积极上进,事业上勤勤恳恳的耕耘,夫妻俩知法守法,积极倡导无暴力,无犯罪,无违法的“三无“文明户的宣传活动,努力做到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的“四防”,做安全文明之家。

在新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人信奉迷信,把一切希望寄予神灵,有病不去看医生而是求神拜佛,依靠神灵;农闲时候,村上经常有三五成群一伙聚在一起打牌赌博,或者是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王小萍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风气,坚决反对家人参与其中。同事反对奢侈浪费,要求家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他们成为村里有名的文明家庭。他们的行为也影响着全村的父老乡亲,左邻右舍争相效仿,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的良好风气。

四、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是充满爱心的幸福之家。

王小萍家庭积极响应上级发起的慈善捐赠活动,历年捐款捐物数额累计达千元。以前,她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每次的捐款活动,她都会慷慨解囊,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就拿这次汶川大地震来说,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伍佰元的存款捐给了灾区的同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中华儿女乃一母同胞,兄弟姐妹遇难,相助是理所应当。在村上王小萍家庭也非常关心村里乡亲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送医送药,经常探望关心等;邻里中谁家有什么困难,都会找王小萍家庭帮忙,他们经常帮助解决别人的困难。

此外,王小萍家庭还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每年的植树节他们家都会带头在村上栽树。总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每当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长的郁郁葱葱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会洋溢着惬意的微笑。

6.激情新农村 幸福新农民 篇六

辽河农场福宁分场是近年来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个典型,几年来,福宁分场始终把经济建设置于中心地位,積极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抓示范、建基地、强协会、促大户,进一步促进了农林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养殖业、效益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不断加强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益。

场领导把引导农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创收的产业来抓,多次召开全场劳务输出动员大会,实行领导干部包队,邀请外出打工致富典型做经验介绍,协调相关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劳务输出前的培训。

投资12万元对分场办公室进行了装修,院内铺上了水泥地面,并栽种了花草及风景树。购置了一台大型打字复印机、4台电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场的带动下,各村屯也都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绿化、美化,基本实现了“村头标志化、道路砂石化、院墙整齐化、厕所标准化、禽畜圈舍化、柴草堆放统一化”,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7.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七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该村2004曾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同年又被市委评为全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2005,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同年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村。2009年被评为阜阳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该村拥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拥有很大的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农民群众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三是拥有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四是拥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四条优势是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有力地推进了该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

刘店村位于蒙洼蓄洪库下游郜台乡的中部。村级区划调整后全村共有4个自然庄,14个村民组,1128户,5100人,党员70人,耕地面积4768亩。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成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刘店村党支部按照乡党委的工作要求和部署,通过乡党委提出的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争当“五个模范”要求,加强党员干部和班子建设,发挥先锋模范 作用;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村级事物管理;立足工作实际,开展好为民承办的实事好事。通过强化和丰富载体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发挥阵地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一是发挥核心作用。“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三年来,该村党支部一直按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的要求,从“素质、制度、监督”三方面着手,巩固党支部核心地位,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强方法创新。该村党支部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加以引导。大力宣传计生政策,勤做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婚育新观念。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创建,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和民风。加大投入,解决群众观点关心的实事好事。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工作,让广大群众享受了这一惠农政策。工作方法的转变,树立了形象,赢得了民心。三是加强监督机制。党支部每年年初都进行承诺,年终进行践诺,同时还深入实施村干部“践诺跟踪管理”制度,督促其及时兑现诺言。严格实行村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年终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和离退休干部等人员对村“两委”干部开展测评,解决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难题,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推动村级工作开展

村党支部按照“五带头”的要求,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加强党员 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一是抓党员教育。建立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致富本领。建成农家书屋一家,配备了2000多册的图书,开展党员读书活动。另一方面,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抓党员发展。把好入党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对致富能手、巾国妇女中的先进分子,做到“主动上门”引导,联系培养,确保每年不少于5名入党积极分子。三是抓示范带动。党支部积极鼓励和帮助党员带头树典型,带领群众共致富,全村有党员创业示范户26家。同时,积极抓好党员服务承诺工作。党员根据从事职业不同,分别做出服务承诺,设立了致富带富示范岗、乡风文明宣传岗、村务公开监督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四是抓服务管理。关心群众,尊重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同时,该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对困难党员实行结对帮扶。此外,还积极引导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每个党员示范户均联系了1-2以上困难户,帮助其找致富门路,全村共有26名党员帮扶38户困难户。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

村“两委”干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对村内重大事项,都是村民监督委员会,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进行实施。成立由3人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村监会在村内财务管理,计划生育、村务(党务)公开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并且在党务公开、村民理财、“一事一 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重大事物方面实行让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由于制度健全,管理民主、阳光公开,村级班子得到党员群众信任,树立了威信,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

争先为民办事,构建和谐新村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党支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是立足实际,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强村”工程。仅2009年-2011全村植树近万棵。目前,全村仅林业一项产值上百万元,真正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发展柳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该村群众素有编筐打篓的优良传统,但从前没有形成规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该村党支部一班人为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研究,集思广意,决定把柳编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请技师传经送宝,举办柳编科技培训班,帮助贫困户贷款买青条,积极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积极为能人办柳编企业提供厂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目前,该村80%的村组干部和党员都被培养成了柳编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组干部10人。在该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富裕起来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的“双带”作用充分发挥。仅该村柳编大户刘维昌三兄弟就带领全村及全乡大部分群众发展柳编产业走上致富。如今,刘店村柳编产业已成规模,柳编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该村已建立柳编示范基地两处,全村已发展上规模柳 编企业14家。该村仅柳编产业一项年创利税达1000多万元,全村家家是“工厂”,人人会编织,人均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元,柳编产业已成为该村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三是发展教育建学校。为使刘店村下一代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该村通过招商引资,争取了一个台湾外商投资建校项目60万元,县里补贴27万元,村当时计划投入40万元,共投入60多万元,建成一座教学楼,取名明德小学。四是发展水利强基础。三年来,该村投资1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生产路10多条20多公里,修桥涵30余座,修渠8条,长8.5公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目前,该村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配套桥闸涵”的新格局。五是结构调整促增收。为了解决柳编材料不足,该村利用低洼地发展杞柳上千亩。利用沿老淮河水资源优势,发展优质水稻2000多亩。

8.幸福和谐新农村解说词 篇八

同志们:

根据省委和资阳市委的安排,市委研究决定,在各乡镇和各单位进行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工作。按照市委的要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明确职责,振奋精神,建设和谐幸福新简阳。

一、“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概况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于2012年5月16日至19日在成都召开。大会听取并批准了刘奇葆同志代表九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省纪委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了十届省委和省纪委。提出了“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的工作主题和目标。

二、“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

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刘奇葆书记作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的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结了五年来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报告用“两个加快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来加以概括的。

“两个加快”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省委作出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省委化为危机的胆略常识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取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特殊形势,省委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的决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省委团结带领全川各族人民,仅用了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了重建任务。实现了“家家有户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从悲壮走向豪迈”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省委作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决策,开启了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的新征程。经过五年的努力,四川的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1、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增速保持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四川正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跨越,综合枢纽地位明显提升。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工程加快实施,象我们简阳的“毗河引水工程”已经开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两化”互动有效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天府新区建设启动实施。活动迸发的四川领先西部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3、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惠民富民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各种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和公益事业成效显著。

4、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加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年来的工作经验是:

1、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

2、发展高地建设战略定位准确;

3、更加开放的局面和理念已经形成;

4、具有爬坡上坎、化为危机的勇气和精神;

5、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

6、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主题和目标

今后五年的工作主题是: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是:实现“三个翻番”和“五个提升”。“三个翻番”是: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

“五个提升”是: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这个工作主题,实现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巩固和提升四川发展的领先地位;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坚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努力建设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三)、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路径

1、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化发展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城镇化作依托,以工业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抓好协调联动这个关键,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保障,全面改善发展保障条件,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在创新中扩大发展优势。首先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尤其要注重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建设民生政府,服务民生福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民生政府;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建清明和谐的社会局面。

4、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要做到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持续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凝聚各方优秀人才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要坚持以抓基础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要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形象,推动党风政风作风持续好转。

同志们,今后五年将是击鼓奋进的五年。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必须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困难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特别”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始终保持爬坡上坎、向上攀登的精神状态。今后五年将是大踏步发展的五年。发展基础更实,多重机遇相互叠加,我们必须坚定跨越提升的信心决心,只争朝夕,阔步前行,担负起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的历史重任。

同志们,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总结成绩令人鼓舞,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使人振奋。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和发展意识,为推进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国经济强省而奋斗。去年11月,资阳市第三次党代会李佳书记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着力建设幸福资阳”的工作主题,提出了“五个翻番、四个改善”的工作目标。

“五个翻番”即:经济总量和均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量、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

“四个改善”即:群众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城乡面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9.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问题探析 篇九

关键词:新农村;和谐家庭;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都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和农村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大局。

一、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和谐家庭建设有助于家庭功能的实现

适应家庭成员变化,促进家庭成员健康成长,使家庭内部达到和谐状态,家庭功能的实现是基础。和谐家庭建设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人际关系,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等,都有助于家庭功能的实现。

(二)农村家庭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幸福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准,农村家庭成员是社会的成员,农村家庭成员的道德状况扩展到整个社会,必然影响到社会的道德状况,农村家庭和谐有助于调整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实现。可以说,没有农村家庭的和谐,便没有农村的和谐,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家庭已经告别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的市场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逐步增强,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既希望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致富,也渴望自身的思想观念、科技知识不断更新,道德素养、文化层次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提高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素质,农村和谐家庭是提高新农村建设主体素质的有机土壤,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目前农村家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家庭在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孩子轻夫妻

农村家庭受宗法大家庭观念的影响,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为重要,婚后有子女的家庭,夫妻一直处于长期抚育子女的过程之中,长久地、专注地承担着父母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夫妻关系。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对子女普遍存在溺爱现象,家庭教育重智轻德,致使一些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重事务轻感情

农村家庭集生产、生育、教育、生活众多功能于一身,夫妻双方都承担着十分繁重的劳动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关系常常偏重于事务上的合作,从而漠视或无暇顾及双方感情方面的交流与满足。

(三)家庭生活单调乏味

笔者调查发现,在农村,可供娱乐的设施很少,农民娱乐的时间也很有限。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仍然存在,生女孩的一些妇女仍然受歧视,农村红白喜事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传统落后的文化娱乐方式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担,对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带来了不利影响,对家庭和谐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四)家庭矛盾处理方法粗暴

受文化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家庭的家庭成员交流沟通的程度不够、方式欠妥,有的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简单粗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打孩子现象仍然存在。

(五)部分家庭功能缺失

由于农村夫妻或单独或双双外出打工,使原有的家庭结构遭到破坏,不少家庭的孩子往往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代管,导致农村出现新型“留守儿童”群体,这类孩子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关系逐渐疏远,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引发一系列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问题。

(六)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影视节目、小说、杂志、新闻报道中泛滥成灾的婚外情、多角恋,以及由此引发的婚姻离散、家庭暴力、尔虞我诈等负面故事,对扭曲的心理和恶性惨案的过度渲染,严重夸大了婚姻家庭的黑暗面,使一些年轻人对爱情的存在、婚姻的持久产生了怀疑,不敢承诺责任,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婚外恋、家庭暴力等现象增多,单亲子女增多。

(七)养老问题困惑农村家庭

目前,农村联合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在农村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孝道有所衰落,弃老、啃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的养老支撑作用仍显薄弱,养老问题是农村家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伴随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和谐家庭建设。

三、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路径

(一)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即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和谐家庭建设质量的高低。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另一方面,和谐家庭构建的目的又是为了人,建设成果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是为满足人们更愉快地生活、劳动和享受。

(二)抓好推进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关键工作

1.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家庭不和谐的因素与经济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前提。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和谐家庭建设的核心,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切入点,倡导社会新风尚,加强道德教育,破除农村陈规陋习,弘扬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树立正确的家庭责任观、婚姻道德观、权利义务观、金钱利益观,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亲友关系,改变不适应和谐家庭建设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婚姻家庭的文明进步与和谐稳定。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特别是离婚案件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诸如老人赡养、子女抚养等,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成为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着力民生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和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进行救助;建立和完善农村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规范农村福利院等机构建设,对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实行集中供养、统一救助,解决孤寡、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乡村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民家庭,了解村民生活,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心其生产生活,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缓解社会矛盾。

4.建立健全法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法律与道德在处理和解决家庭与社会不和谐因素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无法替代的特点。因此,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不仅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采取积极的法律措施来解决扶养、赡养纠纷,处理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破坏家庭和谐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为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保驾护航。

(三)灵活管理,方法得当

1.要丰富文化活动载体。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工程、科技大篷车、流动舞台以及群众自编自演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等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乡村基层组织在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时,要考虑让大众参与,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参与的大众文艺、大众体育和大众娱乐;鼓励农民和地方文艺团体挖掘和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优秀戏剧和传统文艺节目,反映群众向善、爱美的愿望,让农民在闲暇时间有一个公共的、有品位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交流机会,展示自我,品味生活的乐趣,体会和发现人生的意义。

2.要搭建平台和注入活力。构建农村和谐家庭必须依托活动载体,根据群众的需求,有的放矢、正确引导、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地搭建好活动载体,要善于依托妇女学校、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党员之家、文化站等优势资源,开展各种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活动;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时,要照顾村社的文化传统,考虑到村民居住的集中情况,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熟人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作用。

(四)净化社会风气,培养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

主流媒体要正确引导爱情婚姻观,倡导健康、向上、文明的家庭生活,受众极广的银屏家庭伦理剧中要多一些真情、善良和唯美、贴近农村生活的电视题材,少一些滥情、自私和邪恶,以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价值信仰引导农民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和谐家庭,媒体要多一些农民渴望看到的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五)发挥基层政府职能

基层政府组织要重视和支持开展农村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对和谐家庭创建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引导、指导、策划,在人力、物力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广大基层干部、村妇代会主任要成为创建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妇联牵头、各方配合、广大农村家庭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和谐家庭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应当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管理体系。

(六)加强家庭和谐问题研究

婚姻家庭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社会管理者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对婚姻家庭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入农村家庭,调查和了解农村婚姻家庭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准确找出影响农村婚姻家庭不和谐的因素并进行科学的评价,为农村和谐家庭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不断增强和谐家庭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农村和谐家庭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础,社会管理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于农村家庭和谐建设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村民、凝聚村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村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村民,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广大农民家庭和谐、生活幸福,为巩固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樊华,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时代价值及其着力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2

2. 杨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的理论与对策,农村经济,2009.9

3. 郭彩琴、宋国英,苏南地区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实践透视,苏州大学学报,2009.5

4. 杨雄、刘程,当前和谐家庭建设若干理论与实现途径,社会学研究,2008.9

10.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篇十

[关键词]: 农村/和谐文化/新农村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四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赣榆”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赣榆”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赣榆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赣榆。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赣榆”。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赣榆,就要通过建设“绿色赣榆、生态赣榆、文化赣榆”和打造“海滨新城”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赣榆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海产、茶叶、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赣榆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体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赣榆拔河、京剧《徐福》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徐福海洋文化节”、“勺药节”、“茶叶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海洋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三、社会各界重视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赣榆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上一篇:高邮的风景作文下一篇:洋思中学教学经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