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2024-08-21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共8篇)

1.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篇一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两个音叉、队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1.世界充满声音。

2.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源: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含“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常见声源:

人——喉咙(声带振动)、手掌(拍)„„ 二胡、提琴——弓和弦的摩擦振动 笛子——管内的空气柱 蝉——腹部薄膜 蚱蜢——后腿摩擦 蜜蜂——翅膀振动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页 鱼——鳔 海豚——鼻道

正在灌水的保温瓶——瓶内水面上到瓶口的空气柱 蟋蟀——翅膀振动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声音的传播途径

介质空气

接收体 耳廓鼓室

耳道中耳机1.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源2.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鼓膜咽鼓管信号处理)

听骨链(听小骨)

耳蜗(声学传播过程至此结束,以后是生物电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也不会听到声音)

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5.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发出时晚0.1秒以上(即人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s=vt=340m/s×0.1s÷2=17m,用这种方法可以探测距离制成“声纳”等);时间差低于0.1秒,回声使原声加强而听不出回声。

(二).声音的传播特性

1.声音以波(振动——相当于“水波”)的形式传播,传递着能量,这种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给其他物体,引起其他物体的同步振动——共鸣。

2.声波在气体中和液体中是纵波,而在固体中有纵波,有横波,还有纵横波、表面波等,情况更为复杂;声波比光波的传播速度小得多;一般物体和材料对光波吸收很大,但对声波却很小,声波在不同媒质的界面上几乎是完全反射。

(三).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2页 1.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当外界条件不变时,压强越大速度越大,温度越高,速度越小。总而言之,与声音速度有关的因素有:介质的种类、压强、温度。

四、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声能)

五、应用:

1.制造出军事上的声纳,声纳(监测反射声波的系统)技术:测海底深度、测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冰山的距离或者寻找鱼群。

2.声波作用于生物体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称为声波的生物效应。大量试验表明,用一定频率和剂量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物、中草药及树木的种子常常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3.播放模拟蝙蝠叫声,驱逐夜蛾,可提高玉米产量;

4.控制海洋生物声场可以判断鱼群的位置、种类及数量,利用电子发声器引诱鱼群定向聚集,可以提高捕鱼量;

5.飞机场安装驱鸟器会大大改善飞机的飞行安全; 6.粮仓内安装驱鼠器可使粮食免受鼠害等等。

7.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还能吸收声波,坚硬、光滑的物体表面对声音有明显的反射作用。柔软、粗糙、多孔的物体表面则能吸收声音效果更好。比如我们所使用的声音传播测试仪就是利用海绵来吸收声波的。播音室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好的材料来减少杂音。8.北京的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和寰丘(回声)„„

六、计算题(例题与作业)

1.我国海洋探测船上的科学家为测定北冰洋某处海水深度,从海面向海底竖直发出超声波,5.6s后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声波,已知海水中声速为1500m/s,请你帮科学家们算出北冰洋该处的深度是多少? 解答: 分析:从题意可知:声音从海面传至海底,被海底反射后又回到海面共享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3页 时间5.6s,则由此可算出声波从海面到海底或从海底到海面所用时间为

15.6s2.8s.由公式s=vt即可求出海水的深度.2解:∵ t总=5.6s sh ∴ 据v= 有v=

tt得:海水深度h=vt=1500m/s× =1500m/s×=4200m

1t总 21×5.6s 22.一根钢管长为762m,在它的左端敲一下,在右端的人可听到两次响声.若两次响声相隔2.04s,求声音在铜管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0=340m/s)解答: 分析: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而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最大.因此,敲击铜管左端时,振动发声,声音必然经铜管和空气向外传播,而且处在右端的人先听到由铜管管壁传播来的敲击声,过2.04s后能再次听到由空气传播来的敲击声.根据铜管和空气传播声音的距离S相等以及两次响声的时间差Δt,就可列出方程求解.解:设声音在铜管中的传播速度为v,则由题愈有:

sst v0v即: ∴ v=3810m/s

答: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3810m/s 3.一个人站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远处工地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他听见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多远?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4页 解答: 分析:本题从表面上看,似乎题目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木工的击锤频率、声音传播的时间及观察者记时起点等因素错综复杂.事实上,只要把握住“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两次击锤声”的含义,本题就极易求解.这句话其实等于说明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木工击锤两次时间相等,结合前面已知的击锤频率,这个时间便得到了.解:已知木工敲击间隔为1s,即Δt=1s,则由分析可知:木工发出的敲击声传到观察者处需要2s,则两人相距

s=v·2·Δt=340×2×1m=680m „„„„„„„„„„„„„„„„„„„„„„„„„„„„„„„„„

第二节 乐音和噪声

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的响度、音调 教学难点:音调

实验器材和教具: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 教学过程: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5页

一、概述:

1、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

2、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狭义噪声)

所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广义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乐音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一)、响度(音强):声音的强弱

1.响度的决定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接受体与声源的远近;与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传播途中是否有障碍;障碍越少,响度越大;

2.单位:分贝——dB

(二)、音调(音高):声音的高、低

1.相关的概念:

2.频率:物体每秒钟振动(全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Hz)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440Hz 3.音调高低的决定因素:声源的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三)、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1.音色的决定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2.声音的扩散:是声音朝着许多方向不规则反射、折射和衍射的现象。扩散使室内声场均匀。

3.声音的传播和光线的传播一样,遇到障碍物时会产生反射和吸收现象(三、应用:

1.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方位感: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及距离、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之为“方位感”。

2)响度感: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6页 无明显的变化。通常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来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低音频段20Hz-160Hz、中音频段160Hz-2500Hz、高音频段2500Hz-20KHz。

3)音色感: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4)聚焦效应: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这种抑制能力因人而异,经常做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我们把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效应”。多做这方面的锻炼,可以提高人耳听觉对某一频谱的音色、品质、解析力及层次的鉴别能力。

2.颅骨传声

人的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很强,但当你第一次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时,却不太相信是自己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大家知道,人听到外界声音,是由耳朵感受的,外界空气的振动通过耳膜将声音信息传给听觉神经,再经过大脑加工形成听觉。听自己讲话的声音,不是靠耳朵,而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直接传给听觉神经,经大脑加工后形成听觉的。

人的头部骨胳,跟一切坚韧的物体一样,容易传导声音。声音在这种实体介质中传播与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不同,引起的声觉就不一样。人们听自己的声音,习惯于经颅骨传导的声音,而录音磁带记录磁带记录的是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所以在听自己讲话的录音时,感到陌生是自然的。但是,当别人听你的讲话声或是你的录音,由于都是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的,所以听起来就不会两样。

当你嘴嚼饼干时,往往感到很大的噪声,旁人却听不到,这也是由于自己直接通过颅骨感觉声音的缘故。当这种嘴嚼饼干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旁人耳朵里,只有轻微的声音。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靠硬棒来“听”钢琴演奏,也是这个道理。

3.电子琴的发音原理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7页 电子琴既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又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还可以模仿二胡、笛子、钢琴、黑管以及锣鼓等不同乐器的声音。那么,电子琴的发音原理是怎样的?

大家知道,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就不同。在电子琴里,虽然没有振动的弦、簧、管等物体,却有许多特殊的电装置,每个电装置一工作,就会使喇叭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当按动某个琴键时,就会使与它对应的电装置工作,从而使喇叭发出某种音调的声音。电子琴的音量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可调电阻器。当转动音量控制器旋扭时,可调电阻器的电阻就随着变化。电阻大小的变化,又会引起喇叭声音强弱的变化。所以转动音量控制旋扭时,电子琴发声的响度就随之变化。当乐器发声时,除了发出某一频率的声音──基音以外,还会发出响度较小、频率加倍的辅助音──谐音。我们听到的乐器的声音是它发出的基音和谐音混合而成的。不同的乐器发出同一基音时,不仅谐音的数目不同,而且各谐音的响度也不同。因而使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品。在电子琴里,除了有与基音对应的电装置外,还有与许多谐音对应的电装置,适当地选择不同的谐音电装置,就可以模仿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来。

例如,要推断一块古木的年代,可以先把古木加温,制取1g碳的样品,再用粒子计数器进行测量。如果测得样品每分钟衰变的次数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一半,表明这块古木经过了14C的一个半衰期,即5730年。如果测得每分钟衰变的次数是其他值,也可以根据半衰期计算出古木的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外椁盖板杉木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该墓距今2130±95年。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该古墓的年代为西汉早期,约在2100年前,两者符合得很好。4.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

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口径 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均被这个表面层吸 收,故出现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8页 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5.口哨声是如何吹出来的

在闲暇时,很多人都喜欢通过吹口哨来消遣。那么,丰富多彩的口哨声是如何吹出来的呢?

从口腔中吹出来的空气,当气流冲出口腔时,从嘴唇的边缘散发出涡漩。于是在嘴唇的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就产生了我们听见的声音。有些声音回到气流的发源处,引起气流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产生更多的顺着气流的涡漩。当涡漩到达唇边的时候,将产生出更多的声音。整个过程又将周而复始。在口腔中,回到气流发源处的声音改变了气流的速度,从而导致了许多涡漩的形成。当这些环冲击我们特意改变的口形时,便产生了丰富多采的声音。6.两面蒙皮的鼓

在敲击两面蒙皮的鼓时,另一面也会振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面鼓皮不会同时振动。很明显,振动是从一面传到另一面上去的。你知道其中的过程吗?

先假设鼓的一面振动,而另一面不动。振动的一面使鼓内的空气振动(鼓皮下压时变密,鼓皮向外运动时变疏)。空气对第二面鼓皮产生压挤的作用,于是第二面鼓皮开始振动。同时空气对第一面鼓皮产生了阻力,使它的振动衰减。最后,第一面鼓皮完全停止了振动,这时第二面鼓皮的振幅最大。两面鼓皮交换了它们的初始状态后,上述过程向相反方向进行。7.在浴室里唱歌

许多人都喜欢在浴室里唱歌,因为在那里歌声听起来更悠扬和动听,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在空旷的地方唱歌,你只能在声音发出的那一瞬间听到声音。浴室里则不同,声音在墙壁上多次反射,所以使你的「艺术享受」时间延长了。高频率的声音延续后会使你的歌声显得明亮,低频率的声音延续后会使你的歌声显得深沉。这样,即使你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歌手,你也会觉得自己的歌声绕梁三日了。

四、噪声的防治: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9页 1.一般标准:居民环境的噪声,日间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40dB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3.形成多门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如:噪声控制学等

五、作业:

1.女高音歌唱家与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低”指什么(音调的高低)

2.女高音歌唱家与男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高”分别指什么 女高音——音调高 男高音——响度大

3.牛的叫声与老鼠的叫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牛的叫声响度大、音调低

„„„„„„„„„„„„„„„„„„„„„„„„„„„„„„„„„„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实验器材和教具: 教学过程:

一、概述

1.二、超声

1.定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2.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3.4.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如B超)5.超声具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6.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7.超声的作用

超声对于工业生产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超声的机械作用。超声波由于频率高,因此有定向性。它的能量大,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0页 所以定向力也大。它可以用来清洗除尘最普通的可用来洗碗。还可以用来对玻璃陶瓷等制品进行加工。

第二,超声的空化作用。液体中经常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能使某一适宜尺寸的小气泡发生共振。这种适宜的尺寸称为共振尺寸。接近共振尺寸的小气泡会发生高温、高压、放电、发光等一系列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空化现象”。在超声的这种空化作用下,常常能使许多在常温常压下很难发生的化学反应,竟然很容易发生了。例如超声波可以使酒老熟,也就是促使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团的空隙,形成酒精与水的缔合体,酒就变得柔和醇厚。

第三,超声的热作用。

三、次声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2.特点: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3.危害: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燥、耳鸣、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次声波对心脏影响最为严重,最终可导致死亡。

4.为什么次声波能致人于死呢?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身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上面提到的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前面开头提到的发生在马六甲海峡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货船在驶近该海峡时,恰遇海上起了风暴。风暴与海浪摩擦,产生了次声波。次声波使人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后促使死亡。次声波虽然无形,但它却时刻在产生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在自然界,例如太阳磁暴、海峡咆哮、雷鸣电闪、气压突变;在工厂,机械的撞击、摩擦;军事上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等等,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1页 都可以产生次声波。5.四、应用

1.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要有发声体,即必须有声源 2)要有传播的介质

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必须在20Hz~20000Hz之间 4)声源不能离人耳太远

„„„„„„„„„„„„„„„„„„„„„„„„„„„„„„„

声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乐音的三要素,知道噪声和乐音的主要 区别,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

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时】1课时

【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 【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 【课

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2页

二.知识要点

(放视频点播,后结合知识结构,边问边总结归纳)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较慢。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回声现象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vt

5、乐音的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有关系。③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不同的。

6、噪声(1)概念: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三.例题(课堂练习)【例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通常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人耳的。____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分析】实验证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介质向周围传播的。真空中即使有声,也不能向周围传播声音。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3页 【解答】振动;介质;在真空。

【例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______声音。传播最快的是______。【分析】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介质传播声音。实验表明,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解答】传播;固体。

【例3】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离开我们多远?猎人在射击后6秒钟听到射击的回声,障碍物离猎人有多远?(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分析】根据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340米/秒,利用s=vt,求出障碍物至少应该离人们多远。

【解答】设障碍物离我们s1,人要听到回声,声音应传播的路程为2s1,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至少要多于t1=0.1秒。利用s=vt得

【例4】某人发现前方有一座大山,他就地击一下掌,经1.6秒听到回声,那么,他距离大山约为______米。(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6米/秒)

【分析】某人击掌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大山又射回来,则1.6秒为往返时间

【解答】

【例5】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2秒听到一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1秒听到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声速约344米/秒)

【分析】两峭壁间的距离为旅游者到两侧峭壁间的距离之和。【解答】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4页

【例6】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分析】从射击到听到击靶声的t=1.4秒,等于子弹飞行时间和声音从靶传回所用时间之和。

【解答】

【例7】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0m/s)

【分析】根据声音在空气中和铁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但传播的路程相同都等于铁管的长度,即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铁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和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测出声音在一些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本题也可利用比例法求解,请读者自行研究。

【例8】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声速为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5页 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解答】

【例9】用双手蹦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喊一声,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______。

【分析】喊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声波,传出口外的振动空气——声波再作用于纸,使纸振动。

【解答】喊出的声波作用于纸,使纸振动。

【例10】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______的______发出的 【分析】敲击给碗一个扰动,使碗缘开始振动产生声波传至人耳,就听到声音了。

【解答】碗缘;振动。

【例11】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振动引起的(填:“人嘴”“笛子杆”“笛中的空气”)。

【分析】人吹笛子时,吹出的气流进入笛腔使腔中的空气振动,再通过手指开堵笛孔来改变笛腔长度,从而发出各种声音。

【解答】笛中的空气。

【例12】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______。

【分析】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耳感受的传声介质——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而“死寂”的。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6页 【解答】没有空气。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2.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篇二

一、知识点归纳:

1.前提: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

2.奇函数的性质:①f(x)f(x),f(a)f(a)

②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若x可以取0,则f(0)0

3.偶函数的性质:①f(x)f(x),f(a)f(a)

② 图像关于y轴对称

二、例题解析与课堂练习

例1:函数yxx,x(a,6)为偶函数,则a的取值情况是? a6

分析: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在数轴上直观表示为:

所以,-6

则a6

例2:已知奇函数f(x)a422,求a 2x1xx21021x0(对称)

分析:1.先考虑“解析式”的意义定义域:

2.利用奇函数的性质解题:f(x)f(x),f(a)f(a)

3.分析将x1和x1代入解值简单:

f(1)f(1)a22(a)0 解得a1 112121 练一练:P66

(一)填空1.3.6

(二)选择8.9 例3:设f(x)xaxbx8,且f(2)10,则f(2)?

分析:①:考察“整体思想”,从问题入手f(2)22a2b8

再观察已知f(2)22a2b81022a2b18f(2)18826

②:考察“构造函数”,设g(x)xaxbx,则f(x)g(x)-8

5353535353g(x)为奇函数,g(2)g(2),即g(2)g(2)

f(2)g(2)810,g(2)18

f(2)g(2)8g(2)818826练一练:P66

(一)填空2

例4:已知f(x)为奇函数,当且仅当x0时,f(x)x2x,则当x0时,f(x)? 分析:考察函数性质:

2x0的任何值都满f足(x)x22x.若x0,则x0,将x代入上式

f(x)(x)22(x)x22x又f(x)为奇函数,f则(x)f(x)f(x)f(x)x22x

练一练:P66(一)填空4.5(二)选择11.12

三、小结:1.奇偶函数的性质要熟记与巧用

2.选、填题可适当利用奇偶性应用“特殊值代入法”

3.理解并会应用“整体思想”和“构造函数”

3.初二物理第一到三章复习教案 篇三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

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 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

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超声与次声

1、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

(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

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则

SS—=2 解得S=727.6m 3405200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0.14s=727.6m

[应用练习]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3.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据: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对。

4.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堵塞感受噪声器官 B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C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7.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秒后听到回音,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

8.声音要靠传播,登月的人只能靠无线电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播.

9.噪声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试举世2个例子。

(1) __________ ;

4.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篇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 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实验器材准备

学生实验,四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教材。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地点 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物质状态、物态变化

2、情景:工厂里铸造金属零件(有条件多媒体播放:热火朝天的炼钢场景)。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晶体与非晶体

引导学生想食盐、蜡

食盐是正方体,有规则形状。(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美丽的雪花、漂亮的金刚石、巴西石、盐岩等晶体的图片)。

像雪花、食盐、白糖、金刚石等有固定规则形状的固体叫晶体。蜡没有规则的形状,像蜡、玻璃、沥青、橡胶、萘等没有固定规则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

(二)、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1、学生阅读教材实验探究内容

2、实验前教师强调(1)、实验纪律(2)、实验目的(3)实验要求(4)、实验注意事项(5)、酒精灯使用方法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和现象较合适。

4、整理实验器材

三、布置作业 处理实验数据处理,讨论实验现象,填写教材中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探究情况 教师点评

二、教师总结归纳

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条件)

2、晶体和非晶体特点

3、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固态物体的熔点和液态物体的凝固点)

4、学生阅读了解一些物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记下,水的凝固点和冰的熔点)

5、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6、查表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②水在-5 ℃时是____态。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三、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四、达标检测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_____过程,要____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是_____过程,要_____热.2.固体分为_____和________两类.______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它的

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3.关于海波的熔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温度不变,同时吸热.C.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D.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4.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

有少量的冰,则说明:()

A.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起升高 D.在冰未全部熔化以前温度不变

5.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 6.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7、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8、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来调节室内的温度,说说它的道理。

五、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1、2题

5.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连通器原理及运用。教学难点: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器材:自制连通器、压强在液体中传递演示仪、关于连通器原理和船闸原理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 1

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 9-3-2 所示)。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

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_相平(等高)。

3、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选讲)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

P=ρgh,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的结论。

4、应用、讨论

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

根据挂图分析船闸的结构,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

二、液压技术

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

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殊的装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生活中能见到很多”四两拨千斤"装置。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出示图 9-3-7 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指出这是一种省力装置。这个装置是连通器吗?为什么不是?

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都认识到该仪器密闭的特点。(密闭性)

演示实验,先放大砝码,再放小砝码,最后两边平衡。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后讲解。注意强调两边条件的对比:面积的比例关系要和砝码质量比例对应起来。

在教师带领下,逻辑清晰地比较相关因素。推导出两边压强相等的结论。

得出结论:密闭液体中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

在教师总结的提

示下,明确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

2、液压技术及应用

1653 年,帕斯卡发现了上述规律(帕斯卡原理)。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师生共同举出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机械。比如,千斤顶,推土机、挖掘机中用到的操作杆,汽车的液压刹车系统,机械中用的液压密封等等。

积极思考,举出生活中可能用到液压技术的装置。

以图 10-3-8(c)汽车液压刹车系统为例简单分析。问:(1)图中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小针筒?(2)哪部分等效于大针筒部分?

(3)系统是怎样实现制动的?

观察图示,大部分人能对比实验原理图分析液压刹车系统的制动原理,进一步理解液压技术。

三、课堂小结

(1)连通器的定义、原理。(2)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

(3)知道液压技术和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知道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装置及工作原理。

四、实践活动

6.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篇六

三、摩擦力

教学内容:

三、摩擦力 教学目标:

1、识记内容:①什么叫摩擦力?②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③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①理解摩擦力的含义;②能通过实验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有哪些;③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和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具:木板,小木车、钩码、簧测力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答抽查:

①你见过哪些有摩擦力的现象? ②重力的方向怎样?

③什么叫摩擦力?它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本课时目标实现过程

1、简要说明本课时目标

2、认识摩擦力 ①演示摩擦力——用黑板擦演示什么叫摩擦力,(并叫学生体验)②讲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互相接触、有压力、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等。

3、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①学生鼓励学生大胆作出猜想(并写在课本上)②教师演示,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强调)注意弹簧测力计拉出的多少(是指是拉力的大小);比较甲乙的条件区别得出结论——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比较甲丙的条件区别得出结论——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教师要求学生牢记该结论。1分钟完成)

③教师分别改变上述条件再试验看与压力和粗糙程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应该与课文P61结论相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根据生活实例要求选择:

①哪些物体既是橡胶做的,又有花纹?

②自行车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 ……

③增大摩擦的方法主要是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④减小摩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A、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C、利用润滑剂、压缩空气、电磁场将接触面彼此分开。(要求学生立即背诵)

4、小结本课时,强调三个知识要点。

三、本节课堂目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夯实基础;检查;小结

四、布置作业和预习

1、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该节内容

2、实践作业——(1)把蜡打在衣服拉链上再试看有什么不同?(2)把铅笔芯末灌进锁孔里试一试。

7.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篇七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种类: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条形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的结构:挂勾,吊环,指针,刻度,弹簧;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看指针与刻度盘摩擦是否过大;使用时(1);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使拉力与测力计外壳平行;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应用重垂线:检验墙是否直;检验台面是否水平;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3: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用心

爱心

专心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加大物体所受的压力,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时加大物体所受的压力和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使物体表面分离(加润滑油、形成气垫)。,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四、杠杆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F1l1=F2l2.4: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五、其他简单机械 1: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滑轮组:

(1)、规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2)、绕法:n为奇数时从动(滑轮)开始绕、n为偶数时从定(滑轮)开始绕。2: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3: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对应习题以作业形式完成

用心

爱心

8.地理教案-海水运动-教学教案 篇八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2.观察实验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没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3.画图

读图3.11“世界洋流模式图”,结合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联系大气环流模式,根据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风向,推出赤道海区和中纬海区纬向的风海流流向,结合陆地轮廓,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描绘洋流模式简化图,并用红、蓝色笔分别标识暖流和寒流。

4.读图讨论

读图3.8“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认识地形、气候与潮灾的联系,了解杭州湾沿岸防止潮灾的有效措施。试从地形和气候背景方面解释,为什么孟加拉湾沿岸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大海湾也是潮灾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逐个作出归纳,得出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及其主要区别。

2.知道洋流概念和三种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3.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寒暖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5.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洋流模式图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8.学生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学习了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留下这些疑问:为什么低纬附近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高?赤道附近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低?高纬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低?副热带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为什么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为什么海洋总盐量基本稳定?是什么推动海水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今天,通过从动态角度学习海水的运动,能帮助解答以上问题。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类型是风海流,洋流的基本分类为:寒流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

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有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教师小结: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波浪作用强则海岸线后退、泥沙沉积少,弱则海岸线前进、泥沙沉积多。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这是由其地形(口大内小)的特点决定的。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有热量交换、盐份交换等。

2.关于“洋流的成因类型”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图上只有这两种类型的洋流)

教师小结:风海流是以风为动力引起的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例如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产生的西风漂流,就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纬信风吹拂形成。洋流的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海面风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

动画演示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小结:由于海水盐度、温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海水流动,这叫做密度流。密度流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或者说,密度流从盐度低的海区流向盐度高的海区。你还能列举其它的密度流吗?

学生回答:从波罗的海流向北海,从亚丁湾流向红海。

再读图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提问:地中海底部海水怎么流?这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是补偿流,以补偿大西洋流出的海水。

教师小结: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水(洋流流出的海区),而另一些海区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区)的现象,此时,减水海区将会由另外海区的海水流入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

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

3.关于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

首先复习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黑板上同时对照画出大气环流和洋流模式图。

教师提问: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受到偏东风的吹拂,怎么流动?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西流动。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赤道暖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除一小股以补偿流的形式回头向东流外,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补偿流。进入中纬西风带,大约在40度海区纬向怎么流?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东流动。也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西风漂流向东遇到陆地阻挡,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是否不论南北半球,都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吗?(出示世界地形图暗示学生,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为什么?

学生回答:仅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才有洋流存在。因为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

教师提问:南纬40度附近海区纬向西风漂流依次沟通了哪些大洋?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流呈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回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方向。

教师提问:概括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特点,能说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仅在全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恰相反。

教师提问:暖流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一定。中高纬海区的暖流就比中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低。

教师小结: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教师提问: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左下角还有一小图,表示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而正图则表示“冬季”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回答:由图2.20亚洲季风,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风,海水在其吹拂之下,向前运动,形成逆时针的风海流。夏季受向北移动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同样形成顺时针的风海流。

4.关于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讲述:洋流作为自然现象存在,有它的原因,同时,洋流也在对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指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画出关键词。

教师提问: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滨,东止红海之滨。沿海气候一定湿润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

教师提问:寒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上一篇:卫生院纠风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端午节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