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2024-09-26

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共12篇)

1.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篇一

时光飞逝,紧张而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依然授课高二(5)班、高一(11)班和高二(17)班的地理课程,总结了上个学期的不足之处,在有限的时间里,这个学期我在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成绩分析总结

本学期讲授的教材是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必修二这本教材侧重人文地理,使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农业、工业、交通,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次期末考试试题共两大部分,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试题难易程度适中,起点低,坡度缓,重视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学生阅读图表能力,全卷13幅图表,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从学生答题得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选择题答对率较高,共25个选择题,答对18个以上的学生占60%左右;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读图能力差。有些学生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连一条都写不出来。部分学生不会读图,不看图例,如第11、12、13题,看不出图上的工业的主导区位。知识应用能力欠缺,回答问题语言不准确。如28题,从图上可以看出东京的工业区位位于城市的东南方,是夏季风的上风向地区,但是很多学生都不会叙述,有部分同学的叙述很隐晦。

二、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针对这次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调整,下学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业水平检测。现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夯实必修模块基础知识。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在学生训练过程中逐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切实进行以图表为载体的能力训练。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学生要练习能熟练使用、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分析知识,并在知识的联系上多下工夫,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知识,达到在知识分析过程中巩固地理知识、提高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3.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的要求。

三、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和付出,我授课的三个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基本达到校平均水平,有个别班级也能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教学中任然存在许多的不足,没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学生的地理思维构建还欠缺很多,总而言之,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学习和弥补自己存在的问题,力争下学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再接再厉。

2.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日本高校,地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研究

一、日本高校地理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地理学在东京大学被分在教育学部, 其中学习课程又被分为1、2年前期教育和3、4年后期教育。前期课程中包括:人文地理学、宇宙地球、相关自然。后期课程中又包括:广域文化科学课、地域文化研究学科 (美国地域文化研究、法国地域文化研究、德国地域文化研究、亚洲地域文化研究、东欧地域文化研究、韩国朝鲜地域文化研究等) 、基础学科、广域学科 (人文地理、广域系统) 等。学生经过前期课程的学习, 深入学习对教养学部广域科学科人文地理分科。对于教养学部广域科学科人文地理分科, 把都市信息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农业农山村地理学, 行政财政地理学作为专业学科, 分5个研究方向:少子高龄化社会方面地域变容, 情报社会方面流通重编, 生产全球化和产业集聚, 边缘地域社会的持久性, 热带、亚热带开发和环境, 现代经济社会的多样性, 着力解决这5项课题。首先, 通过实习, 掌握地域研究的技能。能够使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 , 将各种信息地图化。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是野外实习, 在农业、工业调查、采访, 完成报告等。人文地理分科的课程的构成, 以人文地理学基础论和地域论为基础, 包含计算机处理地图学和地域分析等技术的学习。一方面, 以社会经济地理学为首, 根据系统地理学的方法分析地理空间现象, 另一方面, 根据地质学的方法使地域构造的特性鲜明, 参加世界各地的地域研究而获得能力。野外实习既是必修科目, 也是将既存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上来解释现象, 透过现象剖析本质规律, 重视构建新的理论, 此外, 作为教养学部后期课程的一门分科, 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人文科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外国语的必修课程而被重视。根据2011年的东京大学升学指导, 教养学部的后期课程将原来的6门学科整改为教养、学际科和统合自然科这3门学科。其中, 学际科学科主要是由科学技术论、地理空间、综合信息学和地球系统能源构成。并且为了推进文理科融合, 明确学际科学科的内容, 废止了以前的分科制, 新设立了科学技术论课程、地理空间课程、综合信息课程、地球系统能源课程。学生从这4门课程里选择1门作为专业课程。课程特点如下。

1.地域分析Ⅰ, 地域分析Ⅱ, 地图学实习这3门科目在第4、5、6学期的阶段性配置, 系统性、有效的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分析手法。据此, 在完成毕业论文方面, 随着基础能力的增加, 期待即使进入社会也能掌握的有用的独特的技能。

2.人文地理学演习Ⅰ (4学期) 、人文地理学演习Ⅱ (5学期) 、特别演习Ⅲ (7学期) 等, 根据人数来设置演习上课的形式, 自己作报告并实践议论的方法, 将这些成果活用到野外实习的报告和毕业论文里。

3.自己找出论文的主题, 涉猎多种文献, 分析统计资料, 积累对样本的抽样调查, 重视写出内容充实的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中, 在班级全员面前开展几次中间报告会, 接受多面性的观点评价, 使论文完善。

4.实习和实验, 比起根据少数人的演习来获取知识, 更愿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培养出灵活而强大的人才。理解学科际学科的特色, 为了具有横跨各领域的问题意识, 设立了学科共通科目。

5.综合信息学课程、地球系统能源课程通过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媒体信息研究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中心、能源环境关联的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的授课, 而强化跨学科的内容。

二、中、日本高校地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首先, 地理课程的专业设置领域不同。东京大学开设的科学技术论课程、地理空间课程、综合信息课程、地球系统能源课程是各有各的专业领域。科学技术论课程是基于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性了解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的知识, 以历史的、哲学伦理的、社会性的观点深入探讨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引起的问题;地理空间课程以空间各科学为基础, 研究都市农村问题、开发和环境、国土再编和地域社会、国际分业和地域经济、高龄化社会和居住环境这样的在现代社会重要的问题;综合信息课程是判断、分析、创造和传达从自然现象到文化现象、经济社会现象的共通的信息本质;地球系统能源课程是研究宇宙、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 地球的变动过程, 大气科学、环境化学物质的特性,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系, 进化, 可能再生能源, 环境能源的课程。而武汉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和遥感技术的基本技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基本技术为基础, 掌握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 学习土地规划、测量、估价的基本技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研究资源、环境、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遥感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其次, 地理课程设置的偏重不同。东京大学更重视人文地理学的教育和区域地理学的教育, 学校更是开设了人文地理学教室;而我国的大学则更偏重自然地理学专业, 由于我国是吸收苏联50年代教学计划的成果, 所以地理教育都十分重视自然地理学, 各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又侧重于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 忽视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致使内容互相交叉、重复, 而且, 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其专业范围过泛, 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再次, 地理课程设置的形式不同。东京大学的人文地理学教室, 给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们提供平台, 可以进行自我实战演练、实验、实习、实际操作等;而我国多所大学虽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却并不对本科生完全开放, 整个地理教育出现重理论轻实践 (实习) , 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造成学生难以研究解决复杂、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最后, 国内大学选修课比例较低, 选课的自主权不在学生, 且部分选修课的内容较简单、肤浅, 大多数老师本身不够重视选修课的教学, 学生也是对选修课丧失了兴趣, 如此便造成国内大学普遍不重视选修课, 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在东京大学, 开设了多种选修课, 并且这些选修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专业课, 同时开展多样化学习, 可以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 如在科学技术论课程和地理空间课程, 可以选修外国语, 如此可以培养在国际上活跃的人才。

三、国内外高校地理教育专业发展趋势

1.地理应用和地理技术教育不断加强。虽然国内地理教育的实习、实际操作不足, 但也在慢慢改善, 顺应社会的发展对地理应用研究和地理技术的需求, 学习日本的教学模式, 共同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交叉型的高素质人才, 熟练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地理技术, 具有基本的信息手机、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

2.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趋势。进入21世纪后, 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 区域间的差异问题, 应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需要应对的全球问题日益复杂, 无法由个别细化的专业学科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问题。所以, 现在需要培养无论文理科都能够用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视点来处理这些新课题的人才。东京大学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在2011年设立了文理融合的学科际学科。国内的地理教育也已经改变过去将自然与人文割裂开的做法,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加入人文观念,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重视自然地理基础, 符合人地合一的观点。

四、启示

人类将面临的是一个更加拥挤不堪的地球, 自然环境将面临遭到大破坏、更加恶化的威胁。全球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 同时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将使学生对于未来世界、未来环境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肩负起解决全球的复杂问题的重任。我国至1998年底, 开设地理相关专业的院校总量达282所, 在中国高等地理教育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 了解日本高校的地理专业课程设置, 比较中、日大学地理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的差异, 借鉴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 以期为我国高校的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水野恵司.学会発表から見た日美地理教育の比較[J].新地理, 2004, 52 (1) .

[2]澤田康徳.高校地理教育における空間スケールの学習について[J].新地理, 2007, 55 (1) .

[3]田部俊充.アメリカ初等社会科における地理学力向上プログラム[J].新地理, 2008, 55 (3-4) .

[4]東京大学ホームページ.http://www.u-tokyo.ac.jp/index_j.html.

[5]车裕斌, 等.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问题[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9) .

[6]王民.国外地理教育动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毕超.现代世界各国学校地理教育现状与特点[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3) .

3.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二地理 具体应用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出台了新课程改革政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我国高中地理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中学的地理教学不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以案例研究为对象,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理论知识,有力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教学理念发生明显转变,注重联系实际成为当前教学的时代特征,案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案例教学即教师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加以选择设计典型案例,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推广应用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且在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方面显示出了强大优势。因为地理案例教学不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它可以提供更直观、典型的数据和背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简单具体化,从而进一步降低学习难度。但是不能否认,目前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依然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深入探究。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并且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下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学生的基本地理常识严重缺乏

我们对我校高二的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的测试,发现学生的基本地理常识严重缺乏,这就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正常应用。因为案例教学是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学生地理常识严重缺乏,因此在典型案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从而影响了地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2.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根据对部分高二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考察发现,我国大部分高二地理的授课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讲课方式。即使新课改明确规定了要大力推广素质教学,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师仍然主导课堂,使得案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潜在优势,这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

3.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中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这就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由于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但是由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不是很熟悉,而且没有接受专门的教学培训,因此很难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这就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促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下面针对上述列举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地理案例教学的健康发展。

1.加大学生地理常识普及力度

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学生地理常识的普及力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为其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地理问题提供坚实基础。我们可以在编订地理教材时注意基本常识的注入,或者在制作视频课件时注意加入地理基本常识。

2.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只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比如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言,给学生互动、交流、讨论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改变传统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体系

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体系,通过定期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案例教学水平。还应该为教师构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加强教师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上的探讨与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案例设计的水平,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以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客观来讲,我国在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案例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加以吸收利用,并不断发展创新,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遂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以开封市为例地理教育.河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

[2]王运菲.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以人教版旅游地理为例.学科教学(地理)河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

4.高二地理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篇四

一选择题

1D 2B 3 B 4A 5D 6C 7C 8A 9C 10A 11A

二.综合题

36.(1)武汉(2)钢铁资金密集型(3)河流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气候适宜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4)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

(5)旅游、轻纺工业、汽车制造、新医药、农产品加工、物流、光电子信息、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

37.(1)大牧场放牧业;牛(2)商品谷物,中部平原;(3)“硅谷”

(4)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平原;

(5)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6)甘蔗、果树、桑蚕;养鱼;

5.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篇五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2---3题

2.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3.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丰富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读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

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B.苔原

C.硬叶林D.针叶林

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6—7题

6.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B.海拔C.荒漠化程度D.人口密度

7.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A.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载畜量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D.实施轮耕和轮流打草制度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表,回答8-10题:

8.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

9.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A.风沙危害严重B.水土流失加剧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

10.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B.城市建设用地扩大

C.沼泽地和盐碱地的改良D.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11.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暖流的影响更大③受寒流影响大

④纬度低,热量充足⑤陆地面积宽广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⑤

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完成12~14小题。

12.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

A.发展电力工业B.发展化学工业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D.发展冶金工业

13.“坑口”电站建设的意义作用不包括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C.增加经济产值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

14.我国在山西最适宜布局有色冶金工业的条件有

①煤炭储量大质量好②铝土矿储量大③接近工业基地或中心城市④交通便利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右侧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8题:

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

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

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地区之一

17.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8.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B.水源林C.湿地D.草场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21—22题。

19.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

20.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1.关于田纳西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美国中部,发源于西部高山

B.是密西西比河上有一条流程最长、水量的支流

C.流域为-带气候,冬末春初多雨

D.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是美国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

22.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③水量丰富,水流量不稳定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亿元。据此回答23~24题。

23.下列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①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③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④南水北调,引长江人黄河,补充黄河水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4.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①中游种草植树,控制水土流失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③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5.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A.RS技术B.GIS技术C.GPS技术D.GSM技术

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26-27题。

26.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7.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完成28~29题。

I阶段II阶段III阶段

28.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B.汽车工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

29.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B.技术C.交通运输D.原料

30.本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速度很快。这充分表明我国()

A.汽车工业基础好B.汽车市场前景广阔C.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拥有丰富的能源

II非选择题

31.读图7“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表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天然气

优点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缺点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资料: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西气东输工程是从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如图所示)。x疆的天然气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天然气得不到充分利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很大(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这里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主要从外区调入。

(1)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3分)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__________(多选)。(2分)

A.增加就业机会B.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C.改善生态环境D.减少财政收入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和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可能有(2分)

(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几个方面考虑?(2分)

32.读图9、10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一: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2)从图10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省是我国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5)简述山东省城市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3.读下图“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能源分布看:①地区常规能源中丰富,②地区常规能源中丰富,③地区新能源中、丰富。(4分)

(2)图中实线和箭头为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A是工程,B、C、D是

工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C线路的电力比B线路优越,原因是。(4分,最后一空2分)

(4)如果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我国行政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有,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有。(2分)

34.据下列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在了长三角之后,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2003年11月,广东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并开始启动。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十2”。之所以打造这个9+2,其目的是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从而加强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文中提到广东的“优势弱化”。当中的“优势”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2)从地理角度考虑,同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从地理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4分)

★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 上学期八年级地理的工作总结

★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的复习提纲

★ 英语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工作总结

★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上

★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分析报告

★ 八年级地理学期工作计划

★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附带答案

★ 期末试卷分析

6.高二地理期末知识点分析 篇六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通常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等。陆地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为人类提供能源,我们称之为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业的主要任务。

能源工业的产品包括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还有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和转换的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等。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更新、更强、更高的要求。

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首先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我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源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它不仅加重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分布的类型来看,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炭开采比较方便,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对煤炭生产、销售、运输情况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煤炭总储量、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从另一角度使学生了解能源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例)基地开发建设的地理背景,为更好地建设我国能源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江河不仅给人类提供水源,便利航运,而且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领域中颇具潜力,且我国理论蕴藏量与实际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相差悬殊,为此须大力发展水能利用。

当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库,修大坝,而此类工程建设须进行多方论证其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河流上修建水库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内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为了使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尽量少走弯路,需借鉴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此教材选取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

7.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篇七

二、工业地理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生产设备好。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赖性很大,是世界的原料进口国。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

又如西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莱茵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境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

又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北部平原发展了乳肉畜牧业,并种植麦类、马铃薯、甜菜等。中部高原山地发展了乳牛业。南部的河谷种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四、交通运输及其他这里主要指公路、铁路线,内河航运与海上航线,主要交通枢纽和港口,海陆交通联运,货物流向等方面,有些还可考虑它的名胜古迹及历史纪念地。

例如法国的巴黎,位于巴黎盆地中部,跨塞纳河两岸,河上有大桥沟通。水上运输方便。市内有多条铁路和运河通往全国各地。那里集中了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巴黎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八七一年建立过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中心区还有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是否合理等等。

8.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篇八

高二期末在即,本次高二期末考试地理学科的考试范围是地球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根据本学期期末阶段教学安排表,离期末还有四周上课及复习时间,新授课应该尽快结束并复习。高二地理目前中国地理还有部分没有上完,因此期末复习时间比较紧张,期末阶段只能边上新课、边复习。复习具体目标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联系实际,扩大视野,查缺补漏。

一、地理复习计划如下:

1、强调各单元,各地区的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2、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综合复习

4、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5周:新课:中国地理——交通、商业。(2课时)

16周:新课:中国地理——工业、农业、北方地区(3课时)

17周:新课:中国地理——南方地区、西北青藏地区。复习中国地理。18周:中国地理复习及世界地理复习。

19周:区域地理总复习及地球地图复习。

总之,面对本次期末考试,要求在保证先上完新课的同时,把期末复习工

作落到实处。课后复习以针对性练习相辅,落实区域地理及地球

地图重要的知识点,提炼典型练习,并做好辅导讲解。让学生在课后加强复习,任课老师则利用晚自修等时间下班辅导,为学生

答疑。遇到学生大面积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加强集体辅导。

9.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篇九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热带气旋的形成 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①降水丰富②热量充足③光照充足④气温日较差大⑤气温年较差大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 【答案】1.B 2.D 3.D 【解析】

1.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度大,形成了从北向南由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变化,主要是纬度位置不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从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特征,是由于距海洋远近不同而导致的降水差异。故选C。

2.冬季亚欧大陆由于降温快,形成高气压中心,海洋相对温暖,形成低气压,风由陆地吹向

海洋;夏季亚欧大陆由于升温快,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对冷,形成高气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由于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故选D。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不足;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晴天多,气温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积累更多的养分。故选D。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4.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5.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 C.地震监测和预报 D.电离层研究 【答案】4.B 5.C 【解析】

4.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则需要用GPS技术进行测量,据此选B。

5.图中观测站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选C。

【点睛】RS主要适用于影像的获取及动态追踪等情境。GIS适用于数据分析及区域定位。GPS则适用于导航定位,注意GPS是点定位。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6.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饲料厂 B.油菜地 C.养鱼场 D.酒精厂 8.该循环经济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答案】6.D 7.B 8.C 【解析】

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种植油菜、养鱼,最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D正确。7.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油菜地,围绕油菜地发展了养殖业、工业,充分利用了资源。8.各类型的工农业生产都会产生污染,不可能是零排放;该地企业彼此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区域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所以C正确。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

①放苑开垦②掠夺式采伐③过度捕猎④连年山火⑤发展旅游业

A.河流流量大 B.水位季节变化大 C.河流落差大 D.容易发生凌汛 13.今年4月初,上游两大型水库开闸同时向白洋淀放水,计划为期两个月。目的是 A.减轻上游水库的压力 B.水库冲淤排沙 C.改善白洋淀的水质 D.提高白洋淀的通航能力 【答案】12.B 13.C 【解析】

12.上游河流修建众多水库,其原因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B对。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河流流量较小,A错。该地水库主要是防洪,不能发电,河流落差大不是主要原因,C错。水库不能防止凌汛现象发生,D错。

13.白洋淀的水污染严重,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今年4月初,上游两个大型水库同时开闸向白洋淀放水,计划为期两个月,目的是改善自洋淀的水质,C对。减轻上游水库的压力放水是在汛期来前,A错。水库冲淤排沙是在夏季,蓄清排浑,B错。自洋淀的对外没有通航能力,D错。

点睛: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上游水库主要是防洪,没有发电功能。河流没有航运价值。上游水库放水,主要是改善白洋淀的水质。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图甲)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 B.水土流失 C.森林破坏 D.土地盐碱化 15.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 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 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 C.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 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

16.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A.增加植被覆盖率 B.提高水电发电量 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14.A 15.C 16.D 【解析】

14.塔拉滩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表典型植被为高原草甸。由材料信息“以戈壁沙丘为主”可知这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选A。

15.沙丘广布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要素是水分条件。减弱风力不会直接导致植被生长;太阳能电池板因遮挡阳光会降低土壤温度,电池板下的光照条件相对较差,据此ABD错;塔拉滩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表蒸发强,太阳能电池板能遮挡阳光,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草类生长,据此分析选C。

16.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减少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据此选D。光伏产业园区与水电发电

789

25.在城市流域中,下列关于“河流”流动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吉林→长春→沈阳 B.抚顺→沈阳→哈尔滨 C.大连→沈阳→长春 D.哈尔滨→长春→吉林

【答案】23.B 24.D 25.A 【解析】

23.在“流域型城市”概念中,上游城市并不等同于河流上游的城市,因此其海拔不一定高,水质不一定清洁;上游城市一般规模较小,以初级农矿产品开采和加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下游城市,劳动力流向下游城市;大量开采和加工初级农矿产品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B正确,A、C、D错误。

24.在流域型城市中,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不能依据城市间的距离和“流域范围”来判断,而是要依据城市间人、财、物的流动程度来判断:沈阳“流域范围”不是以河流划分的,所以并非位于河流下游;大连虽然距各“流域范围内地主要城市较远,但其扼守东北地区的出 海通道,在城市流域中处于重要位置,与其他城市联系十分密切。故D正确。

25.根据各城市在流域中的干支流位置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动方向为吉林一长春一沈阳,故A正确。

【点睛】本题解答时注意对“流域型城市”概念的理解,强调“流域范围”不是以河流划分的。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北山城”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太子河流经此地,煤、铁产量高,有“钢铁之都”的称号。近年来,本溪在逐步打造“地质旅游之都”“生物医药之都”。著名旅游景观本溪水洞是世界第一长的充水溶洞,但在5.7亿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水生生物繁盛,形成了大量生物碳酸盐沉积物。

目前,太子河上游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正在建设中,该工程将使本溪市改变从天然开敞式河道取水的历史,改为由管道从上游水库调水。材料二 本溪位置示意图

(1)从地质作用角度简述本溪水洞地貌的形成过程。(2)试评价太子河上游修建水库的自然条件。(3)简述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对本溪市的有利影响。(4)分析近年来本溪市经济发展方向变化的原因。

【答案】(1)该地原是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大量石灰岩;伴随着地壳抬升,石灰岩层上升至地表附近;由于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沛,夏季高温,可溶性岩石受风化、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2)利: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较大;辽东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太子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弊:喀斯特地貌,易渗漏;纬度较高,冬季有结冰期。

(3)从水库调水,缓解河流枯水期水量不足,保障供水稳定;从上游取水,管道供水,减轻污染,水质较好;减小渗漏、结冰等对输水的影响。

(4)煤、铁为不可再生资源,开采易造成生态破坏,且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原有产业结构单一;钢铁价格降低,利润低;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值高、污染小;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解析】(1)由材料“在5.7亿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水生生物繁盛,形成了大量生物碳酸盐沉积物。”可知该地原是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大量石灰岩。海洋抬升成为陆地主要是由于内力作用,地壳运动造成洋壳抬升,石灰岩层上升至地表附近。本溪水洞为喀斯特地貌,是因流水的化学溶蚀而成。

(2)评价类题目注意从利与弊两方面考虑。水库建设的自然条件主要有:①、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②、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③、气候水文条件:降水丰富、保证水量充足;④、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3)原木的产品附加值低,获取利润少,建立自己的加工厂,一方面可以延长产业链,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缓森林砍伐的速度,保护环境 【解析】本题以美洲和非洲区域特征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地形特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描述。据图可知,两国纬度均为低纬度,且同在赤道附近,属于热带;从海陆位置分析,均位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均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发育,河流多且流量大。

(2)考查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据材料可知,甲国出口花卉,其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应该选择航空运输,主要销往发达地区,贸易对象应该以欧洲、北美洲、俄罗斯等纬度较高且经济发达的地区。乙国主要出口木材,体积重、运量大,通过海运运送出境。贸易对象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

(3)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原木产品附加值较低,获利较少,促进经济增长效果不佳;兴建工厂,可以延长产业链,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可以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缓森林砍伐的速度,可以保护环境。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桑树,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气侯,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气温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桑蚕是以桑叶为主要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自孵化至吐丝结茧,24~25℃下约需24~26日,26~28℃下约需21~23日,结茧过程约需2~3日。桑蚕茧可缫丝,蚕丝主要用于丝绸生产。

材料二广西宜州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8980%。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地处黔桂交通要冲,又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近年来,江浙等东部地区种桑面积日渐缩小,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广西宜州市的桑蚕产业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茧丝绸相关企业也已有20多家。但目前宜州绝大多数养蚕户还是在自家院子里养殖,加工企业缫制出来的生丝大多为中低档,丝绸加工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还有待提升,印染后整理技术、产品设计等水平较差。如何完成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的“破茧化蝶”问题一直困扰着宜州桑蚕产业。下图示意宜州在广西的位置。

(1)与江浙相比,说明宜州有利于种桑养蚕的气候条件并阐述其影响。(2)从市场角度说明宜州桑蚕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3)当地政府应如何促进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的转变。

【答案】(1)与江浙相比,宜州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好,适宜桑茧生长的时间长;高温期湿度较大,降水多;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桑树种植的土地资源广。

(2)蚕茧品质优良,产量大,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廉价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市场拓展。

(3)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养殖,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扶持,以提高桑蚕的产量和品质;整合桑蚕加工企业,加大产品推广力度,打造本地品牌;为企业引进高素质管理、技术和设计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解析】(1)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一般从光热水的组合及气象灾害方面分析。与江浙相比,宜州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桑叶生长的时间长,一年内桑蚕养殖的次数多;雨季更长,更适宜桑树生长,以山地丘陵为主,利于排水;受伏旱、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相对较小。

(2)市场条件一般考虑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价格、外运成本等。近年,国内外市场对桑蚕产品需求量大;宜州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交通运输便利,便于产品输出,这些条件促使宜州桑蚕业迅猛发展。

(3)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是一种蚕茧产业的升级,当地政府需要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养殖,提高桑蚕的产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扶持,以提高桑蚕的品质;加大宣传推广,打造本地品牌;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等。【点睛】 产业转移

于亚热带,植被繁茂,山体海拔高,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宣传效应,金丝猴等独特的动植物资源的吸引力。

神农架机场客流量严重不足有本身的飞行条件和市场距离决定的。神农架位置偏远,游客大多来自本省及周边省市,距离较近,不需乘坐飞机;山峰高,云雾多,天气不稳定,冬季积雪厚,易结冰,飞行条件差,航班不准点,对游客吸引力差。

30.【地里选修6—环境保护】

纳帕海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云南香格里拉且城西北约8千米处。每年夏末秋初,雨水频降,湖面增大,秋末至次年夏秋,湖水下落,形成大片沼泽草甸。近年来,为了发展畜牧业,从们排干湖水,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

分析纳帕海面积缩小,水质恶化生态恶化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0.高二期末教学反思 篇十

含英咀华

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

陈娟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教学,现将我在新课改新课堂模式下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的点滴做法反思如下: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修课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选择,要让学生真正有兴趣。以下的做法,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的兴趣。

①以浓郁的诗味,引领学生走入诗的国度。如欣赏《南宋》电视节目、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感性与激情之中,诵读诗的韵味、感受诗的风貌、鉴赏名家名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阅读的强烈兴趣。

②引导学生阅读“文化底蕴类”的高考高分作文、名家对名人人名篇的精彩评点等。如:阅读了《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学生对李煜的生平经历和经典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对《虞美人》中恰如一江春水的浓稠就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欣赏了《读韩愈》这一篇优秀的文章就对韩愈其人多了更多层面的解读;读《<项脊轩志>读后感》,同学们一边读文章,一边悟深情,通过这样一种知己之情来理解本文的精妙。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良好的浸染和熏陶。

③丰富教学方法,以精彩动人的授课方式带领学生阅读和鉴赏,培养对诗歌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带酒学《将进酒》,赏箜篌演奏走进《李凭箜篌引》,写意绘画总结《苏幕遮》,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我花了几年时间总结诗歌赏析方法、诗歌答题技巧或步骤,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现在基本能够给予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如通过“三读”了解题目内涵、知人论世、理顺文句;熟读成诵;发挥想象或联想以“什么景(意象)、什么境、什么情”的基本格式去初步感知诗歌等。在这个班也已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有了赏析诗歌的意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用教师强调这些基本赏析要求,学生基本能够按着这一步骤去完成教师提出的较高的学习任务,虽然还不十分熟练,所以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比较默契,这就为圆满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提供了很大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落实。

2、梳理整合教材,突出学生自主赏析的目标。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采用了分单元的结构,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三个单元来欣赏。名家名作编为基本阅读课,将分类赏析编为拓展阅读课,体现了大家和群体、点和面的客观存在。这样的设置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的。在具体实施上,我们是两者并重的,并调整了一下顺序,以更适合我们定位的选修课程作为“必修的拓展、能力的提升、备考的准备”的要求,形成有序、系统的教学。有的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比如第一单元突出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第二单元突出景境情的赏析步骤;第三单元突出愁情的各种况味。有些还可以重组在一起讲,如将杜甫的诗放在一起学习,形成对杜甫创作过程、创作风格、主旨情感等全方位的学习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形成相对完整的作家解读。有些还需要老师作补充,如《将进酒》一诗,一下就激情了学生“阅读李白”的激情,但更多的,是让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自主拓展学习。同时,也注意不断渗透诗词鉴赏的知识。如每首诗在强调诵读品味、审美鉴赏的同时,也重点讲好一到两种鉴赏方法,归纳一至两个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等。如在《李凭箜篌引》的学习中就补充了高考例题对音乐的描写和赏析,使学生在对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学习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构建诗歌的知识树,不断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我在讲授《项羽之死》时将第三单元的《高祖还乡》补入,学生从中把握住了刘邦的形象,并且把他与项羽的形象两相对照,对项羽的正面的英雄形象有了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3、鼓励学生完成学后感悟。力求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本学期要求学生每周写随笔,随笔的内容有时就会有学后感悟的要求。曾经写过的就有《我眼中的杜甫》、《我眼中的诸葛亮》《说项羽》等等。我要求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之后对文章进行评析总结。虽然我们小县城的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就随笔的质量来看不乏优秀的习作,李娜、王彩玉、大小刘浩、王昇、高璐、袁宝、王润铎诸学生的随笔时有佳篇,读之令人欣慰。

4、以阅读促写作,实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理科班的学生普遍反映写作困难、材料匮乏,在改卷时,也发现学生素材单调、无话可说。其实,教材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写作范例。通过这几个单元的学习与欣赏,要求学生对对诗歌的诗意进行描述,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但内容丰富,许多景物呈现在诗人的笔下,而更多的景外之意、蕴涵之情却藏于诗作的背后。通过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句意境,把一首诗歌改写成散文等形式,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更美的意境,在感受创造美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

在散文单元的学习中,有的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有的注重对结构思路、论证方法的分析和鉴赏,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和观照,从微观上赏析和补充,同时,尽力避免陷入文言文阅读的俗套和枯燥中。例如《庖丁解牛》《项羽之死》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赏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场面描写,而《六国论》《伶官转序》则注重论点论证的分析。本学期重点训练议论文的写作。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多次训练,进步不很明显。于是在散文特别是第五单元文章的学习中,我就侧重讲解议论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用阅读指导实践,实现在读中感悟在写中实践的有效对接。另外,只在学案作业中侧重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和落实。

11.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篇十一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12.高二地理书的期末总知识考点 篇十二

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人们可以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

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人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

1、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

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

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

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20世纪的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

3、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据统计,世界上的事情有80%与空间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lS软件和网络GPS,将在21世纪十分成熟和普及。从而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一个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

4、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

数字地球将需要存贮1015字节的(Quadrillions)信息。美国NASA的行星地球计划EOS一AMI上天,每天将产生1000GB(即1TB)的数据和信息,1米分辨率影像覆盖广东省,大约有1TB的数据,而广东才是中国的1/53。所以要建立起中国的数字地球,仅仅影像数据就有53TB,这还只是一个时刻的多时相的动态数据,其容量就更大了。目前美国的NASA和NOAA已着手建立用原型并行机管理的可存贮1800TM的数据中心,数据盘带的查找由机器手自动而快速地完成,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5、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可视化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没有可视化技术,计算机中的一堆数字是无任何意义的。数字地球的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数字地球以后,用户戴上显示头盔,就可以看见地球从太空中出现。

6、高性能计算能力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地球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变化和过程又十分复杂而呈非线性特征,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变化大小不等,差别很大,只有利用高速计算机,我们今日和跨世纪的未来,才有能力来模拟一些不能观测到的现象。利用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和知识。

“数字城市”:

从广义上说,是通过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建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科技信息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发展信息家电、网上教育、远程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最终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高中英语。

“数字化社区”: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相联结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地球村”: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数字地球”的产生,“缩小”了我们生活的空间,“缩短”了我们联系交往的时间,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全球性、同时性的“地球村”。

“数字化生存”:

我国IT界有关人士这样描述未来普通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宽带将代替电话拨号的窄带方式成为家庭和外部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单芯片技术产生的数字产品会不断丰富、满足用户高品质数字化生活的需要。所有产品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联成一体并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以及自动化控制。

数字农业:

上一篇: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热点难点研究下一篇:现场ci形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