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09-28

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共11篇)

1.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2.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

一、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信息技术的课程操作性强, 具有实用性, 深受学生喜爱。 在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 是现代人的必备社会能力之一。 教师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 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单一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渗透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习正确地使用并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 增强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感, 有政治敏锐度, 积极发挥信息传播的正能量。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既要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里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 促进个性发展, 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 将德育渗透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 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 ”师生之间关系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 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 达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因此,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 爱生尊师、相互配合, 教学相长、共创共享, 心理相容、互相接纳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差异, 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德育中来。 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讨论的情境, 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 给予鼓励和赞扬, 树立正确向上的心态。 比如, “回答得很好”“非常正确”“想法很独到”等等, 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 应因势利导, 积极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

(二) 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 持续的学习过程。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 坚持在职学习, 参加继续教育, 为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勤于读书, 拓宽知识视野、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改革教学形式, 改进教学方法, 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 从而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 课前教师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 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 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三) 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行为规范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 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 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 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上课时要排队进入, 编号入座;不随意更改删除电脑里的文件;不可以将外来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带入机房, 避免将外来的病毒、游戏带入机房;机房内保持安静、禁止喧哗;下课后把椅子摆好, 整理好物品, 保持机房整洁等等。 例如, 在使用完计算机后, 有些学生会直接按关机键来关闭计算机, 教师要告诉学生, 要科学合理使用计算机, 避免不当操作对计算机带来的损害, 以致造成数据丢失。

另外, 教师的规范操作演示和良好行为的引导, 对学生形成良好信息技术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 在讲授初一上册“当好小主人—管理文件”一课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为文件取个好名字、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时, 注意保存的位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的好习惯。

( 四) 以教材为依据, 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氛围, 从教材内容出发, 通过教学设计, 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 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中, 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一课时, 要介绍我国计算机及软件的研制开发情况, 譬如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巨型计算机研制、“天河一号”或者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 向学生介绍这是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 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 树立民族自豪感。 还要使学生知道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 让学生看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在学习“计算机病毒与木马”一课时, 重点向学生介绍我国研发的 “江民杀毒软件”, 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2.软件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习软件时, 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及社会时事相关的主题, 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 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作评论。 例如, 在学习画图软件时, 渗透热爱校园、热爱班级的教育, 让学生画一幅以“热爱校园、热爱班级”为主题的作品。 在学习电子报刊时, 可以以“绿树保卫战”“科技改变生活”“吸烟有害健康”“远离战争” 等作为主题。 这样学生在完成幻灯片技术操作的同时, 对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时, 提到文字的起源与中国书法,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汉字的创造蕴涵了民族智慧之精华, 感受到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萌发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EXCEL表格时, 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 向学生简要介绍祖国宝岛台湾的八个著名景点的情况。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 使学生在共同执行任务的同时, 互相学习,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课堂上, 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竞赛活动, 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 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五) 注重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教育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 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 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 并教会学生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 比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网站和论坛, 教会学生上网的方法和技巧, 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 在网上查找有价值的资料。 同时, 对于网络, 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醒学生有关个人隐私的资料不能在网络上发布。 在引导学生完成作品时, 教师应严禁侵权行为, 提倡作品原创性。 例如, 在学习网页制作时, 可以参考网络上已有的作品, 从中获取灵感, 但不能照抄照搬。 在上机操作中, 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 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 并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完成作品。 教师对于原创性好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 对于存在照搬照抄行为的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摘要: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既有对学生有利的一面, 也有着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 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德育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规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0

当今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垃圾,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两大重要责任,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是不完善的。因此,教师有责任一方面做好传经送道工作,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内容与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情操和信息素养。

一、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信息技术的课程操作性强,具有实用性,深受学生喜爱。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是现代人的必备社会能力之一。教师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单一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正确地使用并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增强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感,有政治敏锐度,积极发挥信息传播的正能量。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既要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里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促进个性发展,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将德育渗透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师生之间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达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爱生尊师、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创共享,心理相容、互相接纳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差异,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德育中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讨论的情境,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赞扬,树立正确向上的心态。比如,“回答得很好”“非常正确”“想法很独到”等等,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应因势利导,积极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

(二)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坚持在职学习,参加继续教育,为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读书,拓宽知识视野、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从而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课前教师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三)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行为规范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上课时要排队进入,编号入座;不随意更改删除电脑里的文件;不可以将外来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带入机房,避免将外来的病毒、游戏带入机房;机房内保持安静、禁止喧哗;下课后把椅子摆好,整理好物品,保持机房整洁等等。例如,在使用完计算机后,有些学生会直接按关机键来关闭计算机,教师要告诉学生,要科学合理使用计算机,避免不当操作对计算机带来的损害,以致造成数据丢失。

另外,教师的规范操作演示和良好行为的引导,对学生形成良好信息技术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初一上册“当好小主人—管理文件”一课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为文件取个好名字、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时,注意保存的位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的好习惯。

(四)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氛围,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一课时,要介绍我国计算机及软件的研制开发情况,譬如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巨型计算机研制、“天河一号”或者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向学生介绍这是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树立民族自豪感。还要使学生知道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在学习“计算机病毒与木马”一课时,重点向学生介绍我国研发的“江民杀毒软件”,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2.软件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软件时,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及社会时事相关的主题,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作评论。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渗透热爱校园、热爱班级的教育,让学生画一幅以“热爱校园、热爱班级”为主题的作品。在学习电子报刊时,可以以“绿树保卫战”“科技改变生活”“吸烟有害健康”“远离战争”等作为主题。这样学生在完成幻灯片技术操作的同时,对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时,提到文字的起源与中国书法,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汉字的创造蕴涵了民族智慧之精华,感受到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EXCEL表格时,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向学生简要介绍祖国宝岛台湾的八个著名景点的情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使学生在共同执行任务的同时,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五)注重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教育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并教会学生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网站和论坛,教会学生上网的方法和技巧,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网上查找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对于网络,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醒学生有关个人隐私的资料不能在网络上发布。在引导学生完成作品时,教师应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参考网络上已有的作品,从中获取灵感,但不能照抄照搬。在上机操作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并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完成作品。教师对于原创性好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对于存在照搬照抄行为的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学校教育仍是教育主渠道的今天,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的良好习惯

计算机是学生们的学习工具,要让他们明白保护计算机就像一个战士保护自己的枪一样重要。战士丢了枪,等于失去了生命,学生毁坏了学习工具,等于放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养成正确规范操作计算机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强调正确的关机步骤,让学生知道正确关闭计算机可以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和保存数据的安全;在讲解键盘知识时,强调操作键盘的力度,不以乱按键盘为乐;

讲解鼠标时,则强调要爱护鼠标,不应把鼠标球抠出来影响使用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在课堂演示操作和指导教学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言传身教以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扩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讲解文件、文件夹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中的各种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删除文件和文件夹,以免影响机器的正常使用。在使用计算机时更要讲计算机道德:

1、使用公共场所的计算机时,要爱护计算机设备。

2、不私自为学校机器设置密码,影响他人正常使用计算机。

3、不私自删除公共计算机中的文件,特别是系统软件程序,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

4、不私自修改文件的名字、属性,对同学封锁公共资源。

5、不进入不该进入的站点。

6、不在网上浏览、传播不良信息。

三、利用计算机多种媒体的强大功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视频、音频功能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受到健康美的熏陶。在多媒体教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使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从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例如:在编辑图片的讲解中,下载祖国秀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加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自己如何去建设美、创造美和保护美。树立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享受美。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在E时代,虽然网络使许多梦理通过虚拟的形式得以实现,但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和协调各种关系,善于运用集体和团队的力量取得胜利。与伙伴团结协作会产生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个人身心发展健康。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要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知道自己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既要让自己活得充实,也要让他人因为有我而活得更好。例如在制作电子板报时,让学生们分组查找材料,组员分工协作,个个有内容,人人有任务,充分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最后在组合所有的素材,完成最终的板报设计。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体验到做为个体为团队贡献力量的快乐,又切实感受到团队力量的强大,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增强了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在这个知识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个人的学习范围不在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培养人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布置一些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去网上寻求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加强了成功后的情感体验。为独立学习的再次尝试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学习意识的确立。

六、树立“振兴中华我的责任”的忧患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振兴中华我的责任”的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计算机的应用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很多的技术和操作系统还得依赖于外国,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是美国微软公司提供的,芯片是美国的,很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就连很多的游戏都是英文的提示。让学生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产生民族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为国争光,让祖国为你而骄傲。

5.浅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单位: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212200 作者:朱锦花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做书呆子。”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我们不能只顾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如果能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学

情景一:

“哈哈,这个是谁弄的啊?”,刚走进机房就有同学在大笑,我过去一看,屏幕保护程序为“某某某是猪,某某某是白痴”„„

情景二:

“老师,我的键盘坏了。”我闻声而去,咦,真的打出来的字母与键上对应的字母不一致了,上节课还好好的,仔细检查后一看,居然被哪位“高手”把两个键壳调换了„„

情景三: 打扫机房的时候,值日生会从主机和桌子的缝隙中找到一些零食包装袋、一些话梅的壳、一些吃完后吐在地上已经变得黑乎乎的口香糖„„

为什么已经讲了无数遍的问题还老是存在呢?我问了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普遍反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学校都是这样的!现在的学生怎么啦!学校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呢?看来,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老师在进机房的时候自觉的穿上鞋套、不把茶杯带进机房、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为的时候不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反之,如果老师不注意这些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比较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情景一”和“情景二”反映的就是学生不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道德的行为。有的学生除了爱把“某某某是猪,某某某是白痴”、“某某爱上某某,暗恋某某”等不尊重他人的话作为桌面背景。还有的调皮的学生把其它同学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把别人画好的作品画改成大花猫,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我要表扬那些可以修改和删除别人文件的同学,因为他们在上课时把老师教的知识都学得很好。但是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

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并且让那些被别人删除了作品的同学上来讲讲见到自己心爱的作品变成了大花猫的心情,同时也让那些删除别人东西的同学上台讲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样教育他们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别人的感受。最后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我就把信息世界里的“电子警察”、“黑客”和“骇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使他们认识到在信息世界里要守则信息世界的无形规则。通过这件事,让全班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

三、教育学生换角度思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情景三”反映的就是学生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中,机房卫生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下课时不能把鞋套放在指定位置,随便一扔就走了。教师每次下课守在门口看他们摆放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还有小部分同学下课后会在机房地上留下一些纸屑等,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下课,我发现有五六个同学随便把鞋套扔到一边就走了,我当时想把他们拉回来训一顿,但是为了不影响他们下一节课,所以没有这么做。不过我利用数码相机把这些乱扔的鞋套拍了下来,还把教室里的小纸屑拍了下来。再把打扫卫生时的“残局”的现场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同学们看看,让他们评论一下,谈谈感受。之后教育他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他们的知错能改。然后布置一道题目让学生回去做。让他们分几个小组用相机、录音机等现代信息设备以“清洁工人的一天”为主题去采访清洁工人,并在第二课堂里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

这次主题活动结束后,一下子就解决了机房环境管理的难题,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现在学生还会主动地协助老师搞好机房的环境。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完WORD后,结合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同学们有的画画,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孙少晶《青年研究》1997年第七期

[2]姜根龙:《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9第6期

6.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新课标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日学习了沈健厅长在《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奋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的讲话,领悟到“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要促进人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精神。又于2011年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本期培训开创性地设置德育模块,提出职业中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促进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笔者深有感触:在加强职业中学专业技能教学改革的同时,数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让德育走进中职数学课堂。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背景,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则可收到良好教育和教学效果。

一、充分挖掘德育素材,适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中职课改理念下,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的数学,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数学地看问题,即从数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前途命运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和背景,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如在《复数》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数学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数学的发展。在教知识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与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又如,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再如,由离心率的变化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关系的教学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讲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深刻与探究的方向发展;恰当进行转化观点教育,有利于讲清算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道德优化、美德生成。

二、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1、构建和谐课堂,营造德育氛围

根据中职生数学“底子薄,被动学”的局面,教师要大胆开放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克服学生学习数学恐惧心理。笔者在元旦前一天的圆的复习课上,就针对当时的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抓住契机,我自己也受到感染和教育。课后我把当时的几个片段作了详细记录,呈现给大家,以求斧正。

2009年12月31日上午的第一节课,我带着准备很充分(梳理系统,变式灵活)的教案,很自信地推开高二(2)班教室的门,踏着铃声,轻盈的走上讲台,准备实施我的层层深入的教学计划。可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令我意想不到,措手不及,更令我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些片段至今还记忆尤新。

片段一:“起立!”班长(张海)的声音特别洪亮而清脆。全班同学几乎是同一时间,同一个姿势,笔直站立,精神饱满,满面春风:“祝老师元旦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以前习惯是进门就开场白,不让学生起立。)我既意外又激动,忘了我准备好了的“开场白”,我想,这时要直接讲课,既不十分自然,也不与这么高涨的氛围和谐。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明天就是元旦了,这节课又是圆的的复习课,我们就干脆来个元旦话“圆”吧!(这可是开放的问题,更是开放的课堂。学生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情绪必然高涨,有时会有奇迹出现,事先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效果更不能预料。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元旦话“圆”。

片段二:课题一出,整个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同位的,前后的,还有离的不太远的隔一两个座的,平时不注意听课的几个男同学也谈着,说着,还有会心的笑着。同学们个个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班长首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内是我们掌握的,圆外是我们渴望掌握的。”全班同学热烈喝彩,掌声雷动。接着,一个紧接着一个,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对我的首肯和点评好象并不在意。

S2: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T:多么美好的祝愿!很有点诗意和浪漫色彩!S3:我祝愿老师元旦和家人团聚,团团圆圆!T:谢谢你!也祝愿我们这个大家庭天天快乐!S4 :圆是最完美的曲线,是双对称图形

S5 :凸多边形,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面积一定时,周长最小。比如水桶、下水道的井盖等多数是圆形。

S6:车轮都是圆形的,因为无论怎么转动其中心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车就感觉很平稳。

S7:我们为人处世要象圆一样圆滑。(哈,哈,哈哈迎来一阵笑声)S8 :如果我们是圆心,地球就是一个圆,圆外的是宇宙。„ „ „ „ 学生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感受圆的对称美和简洁美,还能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现象,体现优化意识和规划思想,体会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T:我在同学们的启发之下,也感慨颇多,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生活就象一个圆,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学校是小圆,社会是大圆;生活就象一个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终点又回到起点;生活就象一个圆,你不妨变换角度看,它有时是线段,有时是椭圆,可千万别成抛物线,那将一去不复返;生活就象一个圆„„.”此时掌声雷动,我打铁趁热引入正题“那么,在数学中与圆有关的问题就更多了,主要有那些类型呢?„„.”(这节课虽没能完成备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了我很大启发)

2、恰当创设教学情景,渗透德育

单纯的数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我们适时地(不可每节课,较适合初始年级)用文学方法如讲故事、猜谜语、做小品(扮演角色)小诗歌(或顺口溜),也可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些音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文学课堂,呈现美感、快乐感,这种快乐学习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的平移时,采用图象分析法,既直观又简洁,同时冠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称中心,顶点和焦点);再如“左加右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奇同偶异”“截距非距”(类比于化学中纯碱非碱)。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对学生德育是十分有好处的。

再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如“杨辉三角形”、“刘徽割圆术”等;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如“神五”、“神六”、“重测珠峰”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和现代的飞速发展,让世界惊叹!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了建设祖国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三、发挥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勤奋、自强;开拓创新;宽容、谦恭等良好的品质,鉴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7.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七

1 在多媒体教学中灌输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最基础的还是识字、写字正规方式的引导, 在小学阶段, 学生必须掌握2500多个常用汉字。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适当地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延展特性, 实现美学价值观和德育标准的渗透,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 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刻道理阐述出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各有不同, 每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特定的文化象征, 教师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汉字列举出来,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情感和道德倾向实现选择。中国是礼仪之邦, 一直遵守相互礼让的传统, 偏旁部首之间的搭配关系十分注重协调, 从字中就可以彰显一个人的高尚品格, 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这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了解相互之间的交往礼仪, 要让学生学会从全局角度观察和分析, 学生与教师能够各自信任、礼让, 整个集体才会更加和睦, 今后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才会有所增长。学生经过这样点拨式教育, 不仅能够清晰地掌握汉字搭配的要点, 同时能够清楚自己在集体组织中的存在价值, 懂得与人沟通和相处方式, 这与目前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错误现象产生对比, 为后期我国先进性人才的建设创造了基础补充条件。

在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高度重视的今天, 创新型课堂内容的设置和立体情感渗透模式的建立, 一直是广大教育者十分重视的问题。要真正令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就要适度开发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科学的审美态度, 同时对其健康的个性梳理有着必要的推动功能。

2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渗透网络德育标准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仅仅依靠语文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相关语文知识补充和技能应用都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作业训练才会有所收获, 这是贯彻德育教学的必经之路。在具体选择阅读材料和设置课后作业时,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思想实际, 配合先进知识素材进行搭配, 这才能够帮助他们物尽其用。例如, 在具体讲述完某类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自己专属方式的复述, 同时报告自己的情感理解模式, 整体活动依靠多媒体设备实现网络资料的搜集和结论的整理, 同时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传输给终端设备,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各抒己见的嘈杂现象。通过作业的收取和阅读, 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感受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 然后将这些文化特征记录资料分别发放到学生手里, 必要时可发布到群共享空间中, 由学生放学后自行下载, 满足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欲望。相信长期坚持此类做法, 学生便能够适应良好传统和行为习惯的要求, 在生活、学习中贯彻谦虚谨慎的态度, 懂得时刻学习他人长处, 避免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

另外,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多与家人亲近和沟通, 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收拾家务, 这类孝道文化也是语文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 若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真实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就要主动开发各类有效途径, 促使学生能将生活实际与自身感情定位标准进行共鸣处理, 在入情和入境阶中体会品德教育。所以, 有关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德育意识渗透, 其实就是配合生活细节完成潜在的感染、熏陶任务, 注重内外因素的协调、融合。

3 实现语文德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

小学的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则更加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力支持。课外活动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构造, 促使他们获得思想品德和文化氛围的强力熏陶。实践是孕育真知的桥梁, 学生的良好品德素质要社会实践表现出来。教师应该适当开展体验的活动, 具体设计标准要尽量贴近学生心理状况, 同时做到富有层次化、针对性的改进。整个活动环节中必须灌输正面的榜样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进取精神, 并注意开创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强化渠道, 适当时候可以举办类似名人故事研讨会、革命诗歌朗诵竞赛等, 增强活动的多样化水准。

对小学生群体灌输德育知识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陈述, 适当的榜样效应开发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教师必须仔细选用教材, 借助先进知识理论和既定人物精神作为榜样素材, 在阐述相关品德素质的基础上, 引用代表人物的传奇经历和精神特征, 从学生群体内心进行熏陶和引导, 让学生从内心敬佩这些人, 并主动去追赶。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知识, 肩负的历史使命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因此,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个人, 必须积极督促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 并竭尽全力去支持, 只有充分坚持并重视这份道德感染信念, 语文教学的真实价值才会有所发挥和展现,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 切忌忽视德育感染的真实效益行为。教师要善于并努力从课堂资料和生活实践中去挖掘德育素材, 并致力于开发适合小学德育和语文基础训练的任务。

4 结语

语文教学工作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 整个教学活动应该重视的就是全面激发学生生活实践和情感沟通的共鸣, 懂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质, 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 (教育) , 2008, 15 (02) :41-43.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17 (01) :17-18.

[3]蔡丽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12 (09) :103-104.

[4]金玉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效果分析[J].价值工程, 2010, 31 (30) :65-67.

[5]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 2013, 17 (05) :20-22.

8.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篇八

关键词:课堂细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探讨的一个课题,因为科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忘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能学习文化。因而一堂课的好坏除了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所领会到的人文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在科学课堂上,不少老师精心设计“花样”的课堂,目的只限于教会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然而在科学中渗透德育这一环节却被忽视了。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同时学会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在科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得到相关的德育教育,我就此浅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关注课堂细节,渗透德育

在小学科学中,很多知识都涉及了一些德育,而且这些都是比较细小,学生很难发现,很难感觉得到,这就需要老师从细节中去关注,在细节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启发,指引他们了解其中的道理与内涵。这就是说,在进行科学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随便一两句告诉学生这些科学有什么道理,跟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学生似懂非懂,一下课就忘了,不能把学会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应该根据每一课科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出,让学生明白学到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中的《生命之水》时,通过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和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而自觉地节约用水,要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同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去调查我们家乡有哪些水资源、当前的使用情况、有没有受到污染等。经老师点拨,再去践行,他们更能体会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人文教育才能深入学生的灵魂。

二、关注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还要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让学生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我们都知道科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每一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找生命》时,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生命。

三、关注小组合作成员,渗透德育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涉及人与人之关的交往和合作。这时,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在讲授科学的同时,提及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科学中,有些小组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且完成得很出色,有些小组却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成员之间闹翻了,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团队意识。针对这一点,当我每一次上科学让小组作汇报时,都要求他们先说自己小组是如何合作、分工,再汇报内容。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评分量化表格,让他们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还要适当地渗透相关的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俗话说,教育宁愿培养思想品德好能力一般的合格人才,也不愿培养出思想极差能力超强的危险人才。那就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让小学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处处开放着德育之花,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品德优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吧!

9.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摘要:网络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小学上好信息技术课,正确地引导学生科学、安全地操作、学习,端正思想教育也成为老师的当务之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巨大信息载体作用,通过课堂常规,使学生能健康、活泼、安全地利用计算机在信息世界遨游。

关键词:习惯 素养 意识 网络 道德

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我认为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匆匆离去。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如要求学生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上课时对吃零食或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全校通报;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例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或者只关闭显示器而不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另外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木马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2.竞争意识

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者后来居上,鼓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如举行电子板报比赛;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情景、主题思想绘图竞赛,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协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 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命题为“我爱校园”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本次环境教育活动的一些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每一小组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兴趣课引导学生学习完《我的主页》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也难完全理解更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甚至于应付敷衍了事。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他们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据此,我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揉合进不同的组别,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起来,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字录入,图像处理、色彩建议……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精心制作,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清晰美观、富有时代特色的网页展现在眼前 …… 不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的个性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所教的六(1)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找到这位删除别人文件的“高手”,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把他的文件给删了。下课后,他就找到老师说,老师,该管管咱们班的人了,你瞧,整天尽乱删别人的文件。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删过别人的文件吗?他说,老师我都是跟他们闹着玩的。我马上说,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将心比心,同学文件都在你们班的共享目录里,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可是违法的呀。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此外,我们可在校园网上设立论坛,学校的校园网的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小学生与internet”这样一个论坛区,在这个bbs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会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参 考 文 献:

1、《信息技术教学》论坛

2、《网络安全道德》

10.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学生的这种回答不全是来自计算机课的感受,而是在社会、在家庭、从各方面、从各个领域接触计算机后,对计算机新奇而独特的优越性的喜爱。因此,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对计算机课的期望变为失望,不论学生的计算机“功底”多么参差不齐,都不能“纵容”随心所欲,而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必须实施“任务驱动”。

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成品”,如一期小报,一张统计表,一幅图画等,然后边演示边讲授做“成品”的步骤,过程中涉及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一节课的45分钟里,仅用10分钟讲授和演示,剩下的时间统统给学生上机练习,我来辅导答疑。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学会几个技巧,完成一个阶段内容,也就是一个“成品”或“半成品”。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教师答疑并提醒全体注意,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操作及时,学有所得。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动机是“为了什么”,目的是“达到什么”,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课演示“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一模仿二发挥。这节课设置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多数学生都关心奥运会,非常熟悉五环旗,一看就有兴趣;另外,应用的技巧难易适当,即复制和粘贴,多数学生很快能学会,只要教师在讲授步骤中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自己画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2、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是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软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底下还有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象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是考试合格了吗?

4、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采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

1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尝试 篇十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44-01

一、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懂“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二、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知“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悟“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学“法”

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另外,我还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告诫学生不能允许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学生如果那一天无意之间违犯了国家法律的某条规定,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妥善解决。

结语

上一篇:请假条 英文下一篇: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论文参考